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8:35:13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优秀10篇)
时间:2023-09-15 08:35:13     小编:念青松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一

拿到《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宁静”这两字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是“宁静的课题革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读了起来。

书中每讲一种观念都以实际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增强了读者对作者所提观念的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说的“这是程式化、喧闹的一堂课。藤田老师穿着一身忍者的戏服,儿童们额头上贴着符咒的封缄,根据预定的规则来回跑动。兴奋的儿童们大声喧哗,沉迷于藤田老师设计的游戏。总之,这是一场乱糟糟的闹剧而已。”根据描述,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堂很有趣的课啊,远超我们现在的传统教学,现在英语课都要求上成活动课,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啊,然而却被作者批评成一场乱糟糟的闹剧,难道作者所说的“安静”仅仅指的是纪律好?这样也太肤浅了吧。带着这种疑问我继续往下看,作者写道“教师们往往追求风风火火的课堂,但儿童们并不追求这种表面活跃的教学。他们所要求的是安静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这些话解答了我的疑问,但我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什么是“安静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呢?随着阅读的进行,我也逐渐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相互倾听”这四个字。现在我们都提倡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这就得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我们都是要求孩子们“认真听”,而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就要反过来,老师要认真听孩子们的发言。而这种发言不只是“好的发言”,而是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要不折不扣的接纳,这是构筑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通常都只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来引出设计好的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确实没有做到关注每个儿童的发言,我将立刻改正这种做法。

不过关注每一个儿童的话,那么对于班里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总是拖延教学进度怎么办?书中一个案例给了我答案。这是一个以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当小林老师鼓励一个不太自信的同学成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表达出来,大家也都听明白了,准备继续下面的教学环节时,一个叫健治的学生突然说他完全不懂。如果是我上课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会说“下课后到办公室我再给你讲。”或者说“下课后问一问其他同学。”但是小林老师却又请了几位同学来解释,直到健治同学完全听懂了为止,而这用了20多分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健治同学找到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彻底弄明白了,而且在后面其他同学有疑问的时候他居然能提前解答出来。而其他同学也是在一遍一遍地帮健治解释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而且是越说越详细,不断的把知识分解内化。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不懂就问,而且无论是谁,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都是愿意帮助你”的这样一种思想,这对于构筑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多么重要的基础啊!我想,这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即使是不愿意参与学习的同学肯定也会喜欢上的吧。

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之前所理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还不够透彻,执行的也还不够。书中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一线教师挑战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案例,我很有幸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也发现了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所以我将会继续阅读一些类似的相关书籍,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以期望能与学生构筑起和谐合作的课堂,为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二

时光匆匆,又到了一年一度读书会的开班仪式,我们伴随着主持人吴爱慧老师朗读的《你说》,坐上音乐视频的“时光机”,回首过去一年里二实小读书会发生的美丽花絮。回首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传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籍成为我们最好的教学助手。

本次活动分为五个流程。

一、开班致辞——为幸福读书人点赞

“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潘春珠老师为我们阐述了坚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能给我们的教学指点迷津,能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保有一份安宁,持有一份坚守,人生之美,美在心灵,书香熏染,完美人生。

二、宣布读书会成员名单

林锦珠老师宣布了读书会成员名单。

三、“书有光,读最美”

由朱晶晶等6位新老师朗诵《一路书香,一生阳光》,余音绕梁,我们都是最美朗读者。

四、介绍本次共读《教师的挑战》阅读计划等

吴爱慧老师首先阐述了阅读量的重要性,从高考方向的转变反思到我们的小学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家长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老师也应当树立正确的阅读态度,不要把阅读当成一种压力,要当成一种享受,读书笔记以真情实感为主,不设其他要求;其次,吴老师介绍了本次共读第七本书《教师的挑战》的阅读计划并对时间安排作出了要求。

五、林校长总结

阅读关键在于交流,在于谈心,要使阅读成为老师一种放松方式,成为老师教育实践的镜子,成为老师走出教学瓶颈的引领,所以,作为老师,要爱阅读,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享受阅读。

最后,林怡谋校长热情呼吁:校长好好读书,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读书,学生天天向上,学生好好读书,学校天天向上!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三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佐藤学教授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发现其中的核心观点与我校的教学改革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共同点。结合“教学内容问题化”课题,经过一学年的实验,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师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成了“孩子心灵的放飞”,“精神文化的盛宴”,学生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他们积极参与,尽情展示,变得会学习,爱读书,会思考,善表达。教师从卖力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学变得轻松、阳光、幸福。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在老师的理念转变,以前课堂中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为了打破这种封闭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读本,组织老师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同时,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对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托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认可。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生本教育培训。现在,老师们更明确了教材的处理,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进行细致的指导,专项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改革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很难展开实验的。经过骨干教师们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初步总结建立了“前置性作业——小组协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巩固运用”的合作展示学习模式,并逐渐在全校课堂教学中进行推广,全体老师按照以上的模式展开实验,慢慢地,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创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一些疑惑、问题,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教学内容问题化”就应运而生。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发现并解决问题。在生生互动中交流、讨论这些问题,互相查漏补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识,生成新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融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系统研究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有效的'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开花。

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开放”“自由”得以实现,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老师也教得轻松,改革初步呈现出由“师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势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三小将展现出“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着《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五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这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来向我们宣告:当今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这场宁静的革命不仅仅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发言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并且追捧它们为“优秀”的教学,认为课堂上不断的发言,才算真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然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却没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反而是强调:“倾听”才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信念为前提,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

回想起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感到惭愧。坦白地说,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学生不停发言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的课堂,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回答是否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总是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出现过让学生机械应答“是的,是的”这种表面看似非常活跃而实际没有任何意义的热闹场面。

而在前段时间看了《教师的挑战》这一本书后,让我得到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的关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回顾起自己课堂上出现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不认真倾听时,总有几分气愤,然而此刻才发现,自己有时也在无意间流露出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开始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的倾听。对于回答声音较小的学生,我俯下身降低自己的高度,去倾听他的回答,对于一些后排的同学,通过走到他们跟前,认真倾听他的回答。

几次这样的倾听后,我发现到班上原本不认真倾听他人回答的现象,开始有些改观了,渐渐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懂得慢慢去倾听他人的回答,虽然说人数并不多,但至少这也算是个好的开头。同时,还有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学生的第二次回答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回答后,我想到了……”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我知道他有真正做到了倾听,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自己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通过善于倾听来关注每一个学生,逐步形成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同时把课堂上学生们的观点如同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同伴的思考与帮助,深化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六

捧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新的了解,那就是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这里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书中佐藤学教授给我们列举了静冈县富士市广见小学的八木静代老师在三年中课堂的变化,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二次执教五年级的社会课《汽车工业》中有两处令人惊叹:第一,在课堂的前方,实物的汽车零部件被拆卸下来展示。儿童们分组设立汽车公司,参考实物的零部件用纸箱板来制作汽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下订单模拟汽车装备的整个工程。第二,八木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基于课堂中的倾听关系而形成了对话性的沟通。八木老师的应对策略是:不折不扣地接纳儿童的发言,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教师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所有发言,不管是好与坏,用心接纳学生,润泽学生心灵,也润泽了课堂,用尊重学生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

佐藤学教授所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佐藤学教授在“课堂的重建”中说到:令几乎所有教师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的心声。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

体育课堂是运动的课堂,以身体活动为主,但是体育课上其实也需要“倾听”。学生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了解技能技术的方法,掌握游戏的方法与规则等,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体育课教学活动大多是在操场上开展的,场地大,干扰多,学生的注意往往不能够长久集中,容易分散。有时候老师辛苦讲解了一番,结果学生什么都没有听进去。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反思:讲解是否精炼,语言是否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应该用精练、生动、趣味的语言去吸引住学生。还要适当运用得体的体态“语言”,使学生产生想听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爱听、想听、会听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进行倾听训练。一是让学生听懂。不论教师和学生讲话,都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语速适中,讲完后适时追问:“刚才讲的听到了吗?听懂了吗?”对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可以发问:“***同学,你能重复一下我刚才讲的内容吗?”二是让学生学会尊重。教育学生听别人讲话时,要双目注视对方,做到专注、不走神,这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还要适时用简单的语言应答,如,“嗯”、“是的”、“对”、“好的”等。三是让学生懂得不插嘴。让学生懂得在别人讲话没有结束时,抢着说话是不礼貌的。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等别人讲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佐藤学教授的看法是:“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在学生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时,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学生们通过同伴的思考和帮助,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场所。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也要倾听学生,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通过倾听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变化,倾听学生的建议,适当采取学生的建议,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聪明的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精彩的课堂具有互相倾听的关系。学会倾听,这将是我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七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想,当一个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去呵护这种兴趣,那不管是何种流派的课堂革命,都将所向披靡。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八

最近,我读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受益较多,里面的很多案例和思考,给了我指导和启发。其中,我对介绍一个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的案例印象较深。

案例讲的是新泻县长冈市黑条小学的小林教子老师的一节算术课,题目是“比例”(六年级)。小林老师凝练的话语培育了侧耳倾听的儿童。尽管是在六年级,但很多学生还是害怕学习分数。“有一瓶840毫升稀释的橙汁。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在前节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的解法写在了海报纸上。学生们用了四种方法求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交流了这四种方法之后,理解“比”的量的意涵与运算的意涵。

小林老师询问道:“请谁解释一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静静地举起了手。一开始,教师点名让凌子回答,她在海报上用了最简单的运算方法。被叫到之后,她就急急地撤了手,小声地说“能解出来,但是解释不了。”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小林老师鼓励她说:“在海报纸上写着呢。去拿来看看。”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与鼓励下,绫子同学站在黑板前开始慢条斯理地解释起来,声音小得像说给自己听一样,但却解释得无可挑剔,为此,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景,这些学生胆小怯于表达,缺乏锻炼,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样,在这种时候我总是很恼火,因为她的回答不能让其他学生都听见,觉得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总是生硬地要求她把声音放大再说一遍,但实际并没什么效果,要么她是再说了一遍,但声音并没放大多少,要么她就干脆闭起嘴巴不敢说了。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并不是在安静的等待和专注的倾听,他们这时往往是迫不及待的举手,并发出“嗯嗯”的迫切希望老师叫他们回答的声音,在这种时候我的反应往往是请那个声音小的学生坐下并叫另一个声音大点的举手同学来回答,这样做看似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面,推进了教学。但对那个胆小学生来说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打击吗?下次她还能大胆的举手发言吗?她的声音还能越来越响亮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了。

这里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当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之所以说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是因为其他学生不能举手了,就迫使他们转向对那个胆小同学的期待和聆听,这正是对那个胆小同学最好的鼓励啊,在这种情况下,她才有可能大胆的表达。我们的课堂上要想照顾好这样的边缘化儿童,除了要给他们以尊重、宽容和耐心之外,也要动脑、用心制定好合适的课堂规则,让这些规则来辅助我们真正地达成目标。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九

课堂作为教学最前沿的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研讨的热点。那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孩子喜欢,教学高效的好课堂呢?认真反复研读了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本书不像教学论文或者教科书那样生涩难懂,而是很多课堂的重现,它抓住一幕、一环节或是一例题,用细致的笔触写下师生的对话和动作,教室的布置氛围,观摩的感悟体会都一一详尽地描述,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和课堂提出了要求也给出了方法。而且书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课堂的改变和重建都是最好的指导,比如:倾听和合作。

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那我们的课堂就要发生转变。在宁静的课堂革命中,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被动接受的学习走向自发的活动性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改变常规的教学模式。那种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坐的课堂,已经变成四五个儿童围坐的便于展开合作学习的课堂,而且很多教室去掉了讲台,更加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的课堂学习设计也是以儿童探究为中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三个关系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文中那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语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自己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师一旦在这三种关系中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那么,就能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

“你从哪里发现的呢?”我进行追问。

“走过荒野和吹着口笛。”其他孩子也表示赞同。

“那我们再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不用我提醒,孩紫子们把句子读得很美,突出了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的轻松愉快。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我们来想像一下,花儿们要做什么功课?”这个问题太受欢迎了。

“我们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可以补充。”我提示。

“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学习怎么发芽。”

“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学习怎么长大。”

“他们还要学习怎么开花。”

他们认真倾听着其他同学的发言,不断补充和提出新的质疑。

“原来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也很繁忙呢,于是,当放假的时候,他们开始狂欢了”。

“因为花儿在地下的学校学习了开花的本领,现在他要施展自己的本领了。”孩子们完全不用我来引导,自觉地把课文前后都联系起来了。

反思我这堂课,之所以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源自我对孩子们的尊重和信赖,敢于放手。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和自由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

就像书中提到,佐藤学教授观摩的一节课中,八木老师对点名发言做了一个改变。八木老师的点名并不受儿童举手的束缚。她琢磨每一个儿童的表情变化,侧耳倾听他们的低语,不举手的儿童也每每被点名,并静静地等待哪些不知如何表达的女生们组织语言。一旦发觉其他的儿童没有听到,则通过重述,让全班学生知晓。八木老师的活动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合作与探究也从此开始。

首先,要求学生专注倾听的同时,我自己也要学会专注倾听,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还要建立生生之间良好的倾听习惯,把学生的回答和思考串联起来,形成串联和反刍。

其次,致力于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执着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尊重孩子的体会。

最后,改变课堂形式的单一,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教授认为“从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这给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支持鼓励边缘化儿童,让课堂允许“不懂”的出现,让语文课堂慢慢实现从倾听走向合作探究。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篇十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着《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645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