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感悟心得(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02:11:05
2023年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感悟心得(精选10篇)
时间:2023-09-17 02:11:05     小编:翰墨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一

经营理念新。建行率先在全国金融机构推行国外“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的先进经营理念。在这种经营理念指导下,各支行自觉把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有机结合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这种方法改变了银行传统的盈利考核指标只考虑账面收益不考虑风险;只看重业务发展不重视资产质量或只看重风险不重视业务发展的做法,强调质量、效益和风险衡量在银行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各级机构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效益,实现内涵式增长,解决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管理上,上级管理部门对经营行存量资产就要按照各资产的性质不同,如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固定资产,分别确定回报系数,计提经济资本。信贷资产根据资产预期风险状况分别确定回报系数,计提经济资本。非信贷资产也要按照非信贷资产预期风险状况分别确定回报系数,计提经济资本。固定资产按照其在经营中的效率分别确定回报系数,计提经济资本。这样一来,各经营行信贷资产质量高,利润率高的资产多,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就高,抵补经济资本后的利润就多。如果信贷资产质量差,呆帐多,一方面利息收不上来,另一方面还要计提经济资本,增加支出。如果利润率低的资产多,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就少,抵补经济资本后净利润就少,甚至于亏损。非信贷资产也一样,不生息的资产、低息的资产越少(确保经营正常需要外)越好,抵补经济资本后净利润越多。否则,就要亏损。因为你占用了资源就要付费。如果占用资源不让其发挥效用,让它产生效益,那就要赔本。而且要追求高回报的投入,才能盈利更多。同时,经营行还要十分重视业务发展,追求有质量、有效益、低风险的业务增量,因为上级行要考核你的经济增加值,按业务的增量剔除风险折扣后来计算你的绩效薪酬费用。这就逼得基层行自觉地去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低风险、可持续的业务发展。逼得基层行控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逼得基层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非生息资产的占用。

绩效考核科学,指标设置合理。建行省分行根据总行制定的绩效考核方案,结合全省建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省建行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核心,主要从经济效益指标、安全质量指标和战略发展指标三个方面,共二十四个子指标。对各县区支行进行绩效考核。分行根据各县区经营指标完成任务情况计算各县区支行绩效薪酬,各县区支行再根据员工“服务情况30%和绩效完成情况70%”再进行考核到人。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鼓励冒尖,没有小灶。它这种考核既注重了效益的提高,也加强了风险的防范,同时又引导了员工发展建行长远利益的业务。这种考核既强调绩效的考核,同时又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强化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合规意识,责任意识的巩固。

管理体制科学,功能齐备,管理到位。建行是一个上市公司,管理体制比较健全,上级管理行与基层经营行职责边界很清楚。管理中心在省分行,主要经营在县支行。省分行内部职能部门比较齐全,分工比较细,而且相对独立。如有关贷款方面职能,有贷款审批部、贷款合规部、贷款风险管理部、贷款经营部等。信贷业务部门分工,有公司业务部、个银业务部、房地产业务部。省分行负责管理制度、实施细则的制定;业务经营计划的编制;成本核算、费用核定、财务预算;绩效考核、人力资源配置;费用审批、贷款审批;督促检查、风险管控等职能。县支行职能部门设置比较粗糙,但是岗位设置不能少,在岗位兼营的前提下,一岗多兼较多。县支行负责客户营销,市场拓展、推介产品、贷款调查、客户评价、组织资金、办理结算、贷前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等。县支行没有审批权。所有的业务只有具有审批权人审批了才能办理,这种体制把管理与经营、审贷与放贷较好的分离开来,审批部门不能与客户见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的因素,避免了经办人的主观色彩和道德风险,较好地规避了人为违规放贷问题,比较客观公证地办理业务。如某支行客户经理受理一笔贷款,客户为了早日把贷款办到手,请客户经理吃饭、玩乐。结果贷款没有批下来,客户向上级部门举报,上级部门责令该客户经理负责所有吃、喝、玩、乐的费用。并全省通报批评。

注重营销和产品创新。建行非常重视产品营销和产品创新工作。他们对营销和创新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营销:“在中国,你没有做错,人家做对了,你就要倒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相同的产品,卖出不同来”、“把适当的产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适当的价格,卖给适当的客户”。等等。他们理解创新:“创新是基于深入的了解,以不同以往的方式(产品或服务)解决客户困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是非要发明创造,才是创新。他们认为,在现有新产品基础上作有限的改变;对现有产品但涉及风险的改变;新产品已经在另一地方,另一分行推出;现有产品但多种不同组合或方式变化;在特定环境推出的产品。等等。都属于创新行为。 基于这些理念,建行很好地处理创新与营销的关系,营销为创新提供灵感,激情,创新为营销及时提供最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建行近几年来开发了大量的电子产品,如各种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pos终端机、atm机。等等。为客户经理推行存贷款组合营销、捆绑营销和一揽子营销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载体或工具。这也是建行秉承的减少物理网点,向虚拟网络进军。尽管建行网点、员工全省最少,但他存贷款市场份额不少,而且单产最高。

5、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严密。建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缜密,实行内控优先的原则,推向市场前,它的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和《档案管理》。信贷业务还有《贷后管理》。把业务的每一个风险点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之中。根据业务需要,设置岗位,如贷款业务,设置了经营岗、风险管理岗、审查岗、审批岗、审定岗。制定岗位职责,严禁工作一手清,各岗位不能互相代理。通过权限、密码控制。岗位之间形成一个链条,互相制约,那一个环节漏了,业务就办不成,业务只有通过审批了才能办。如果业务出现了风险,就沿着链条查,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问责那个环节。

建行业务非常规范、周密。如贷款业务,从业务受理、到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议、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到档案管理,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如个人消费贷款的受理,建行客户经理必须严格按照个人消费贷款的准入条件,对客户一一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决不受理。比如个人消费贷款其中有一条规定,客户原则上要求在建行代发工资,如果客户工资不在建行代发,客户就不能获得个人消费贷款。对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要求客户提供规定的贷款资料,贷款资料必须真实、齐全,缺一不可,然后根据资料对客户进行评价,评到什么等级就按什么等级的贷款规定发放贷款。从客户的准入、客户资料的搜集到客户的评价,建行做得相当好,在贷前就最大限度地规避了贷款风险,对那些不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对那些假冒伪劣的贷款进行了有效规避,同时根据客户自身条件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然后根据客户信用状况确定相应的信贷额度。这是我们农村信用社无法比较的。而且业务各环节上个人做的事必须一手清,各环节上下游之间,移送材料必须办理移交手续,各负其责。

管理手段、技术先进。建行实行了严格意义上的审贷分离,上级管理行负责贷款审批,经营行负责发放贷款,建行管理手段先进,贷款业务基本上没有了手工操作,建行已经开发了先进的贷款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贷款业务全过程直接从电脑上自动完成,贷款审批通过电子审批、视频审批。经营行的客户经理工作就是采集客户信息和资料,把客户信息和资料做真、做全,搞好贷前调查,搞好可行性研究,做好客户遴选工作,把好客户准入关,就可以了。建行开发了贷款风险管理程序,建行分行风险管理部对每笔贷款都进行监控,对快要到期的贷款都要向客户手机发送催收通知信息,向经营行进行风险提示,对已经形成风险的贷款提供风险分类参考。建行还开发了会计凭证管理程序,这套程序要求县支行把当天的业务凭证经过电子扫描,全部上传到省分行,然后将凭证打包,邮寄到市分行,县支行不留凭证。这既保证了会计事后稽核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又打消和避免了道德缺失的人在凭证、账表、档案上作案的动机和机会。

建行实行了严格的柜员制管理,一线分为前台柜员、综合员、管理员。合理划分柜员、综合员、管理员的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的链条。综合员对柜员进行业务授权、事中稽核、签到、签退、监交。管理员对综合员重要业务和特殊业务授权、事后监督、绩效考核、账务核算、日常管理等。

管理要求高。建行对业务管理特别严,要求特别高。他们提出了在制度与行长面前,制度说了算,制度、流程和程序是第一位的,行长也不例外。这就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因个人主观好恶对正确决策带来的灾难性失误。同时避免了因个人道德风险给经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建行还在全行推行价值链管理,追求价值最大化。现在建行又在全行上下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即以对工作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对工作流程的效率进行定量度量,要求缺陷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以内。六西格玛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针对过程采取改进措施,重视预防性管理,强调无边界合作,持续改进和追求质量与效率的管理机制。目的就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江西省建行为响应总行要求,今年开展了“管理年”活动。即开展“强化管理,规范经营,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活动,以达到解决全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促进全行规范经营;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业务发展,增强持续赢利能力的目的。在财务管理上实行定额管理。在信贷管理上,要求每笔业务发放前都必须遵循“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原则。对新发放贷款质量要求不良率控制在0。4%以内。

风险管理意识强。建行92年就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近年率先在全国金融机构建立了客户评级系统并开发了“客户违约概率pd”电子软件程序,客户信息资料及档案完整齐全,对贷款的价值判断、风险揭示比较真实、精确。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贷款风险监测系统,及时对贷款进行预警分析、发布预警信号、督促客户和客户经理及时还款和催收到逾期贷款。也为高管层进行贷款风险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建行特别重视产品开发,对每一个产品的可行性、安全性、风险管理都进行全面、周密、科学地研究。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认真细致地疏理,把业务环节上的风险点都一一摆出来,然后确定管理岗位,控制风险。如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客户的年龄控制在60岁以内、按客户年收入55%核定贷款额、贷款进开发商的账、开发商担保、贷款合同必须公证。等等。

建行非常重视贷款风险管理,该行几乎不办理信用贷款,主要是办理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如个人消费贷款,保证贷款,他要求有担保能力相适应的干部担保,要求借款人夫妻双方知晓,并出具承诺书,要求借款户夫妻双方的收入证明,要求担保人夫妻双方的收入证明,并且要求借款人、担保人夫妻双方单位出具并承诺协助扣工资证明。否则不予办理。

档案管理科学严密。档案管理是建行的一大特色,建行对档案管理要求特别严,交接手续清楚。他有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电子档案在省分行,纸质档案在市分行。县支行不留档案(老档案除外)。县支行上传的档案必须数量齐全、内容完整、材料真实、准确有效,档案装订、材料顺序、封面设计、档案目录等必须完全达标。否则退回,直到达标为止才接收。

注重全员培训。建行非常重视全员培训。总行最近制定的培训计划是,厅级以上干部到香港学习培训。处级以上干部到清华、北大学习培训。科级干部到省财经学院学习培训。一般员工到省分行学习培训。各业务岗位都要持证上岗。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感悟心得2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为实验挣扎。抱怨实验的辛苦,一个疏忽就导致实验失败影响进程,被师兄指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问题。甚至拿起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次作业.......可读的过程中,为作者一次次地思考所吸引,不断陷入沉思,也好几次因为深受震撼而分享给朋友。充满焦虑而活着的我们,把“活在当下”这句箴言嚼来嚼去,也没有压榨出多少真实的力量给自己。反而和此书一起探索死亡时,才一步步明晰了“活着”的珍贵。

人类因为惧怕死亡而不断向医学科学寻求方法,为阻止或延缓死亡进程付出了十足的努力。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做到协助各个器官的运行从而维持生物体的运作了。安全和生存,这个一直以来医疗工作的目标,鲜少受到质疑。但作者提出,医学还很年轻,年轻到它刚刚意识到,人作为一个整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靠的不仅仅是生物体的机械运作。愿景,有尊严,与他人的联结,真实的感知体验,它们一并支持着我们的存活。我们一直以来忽略的重大问题终于被科学地论证:仅为延续物理学上机体的运作,舍弃人对活着的真实体验,反而会从总体上促进整个过程的恶化:没有幸福感地存在,没有尊严地死去,以及亲属更沉重而痛苦地怀念。

本书讨论了死亡的现代经验。“作为会老、会死的高级动物是怎么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的?医学如何改变了死亡体验却又无法改变死亡的牌局?我们关于生命有限性的观念产生了怎样的迷茫?”诚然,讨论死亡是需要勇气的。作者系统地为我们阐述了当今社会对衰老或疾病的处置方式是有待改良又缺乏思考的。老龄化现状、养老院和救济所的发展、医患关系的固化、善终服务的觉醒,同时也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生命的体验和价值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从多做转向少做。谈论死就要把生讲清楚。在其中我深有感触的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自身的理由,这给了我们生的意义。当面临死的时候,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能否达成这个目标。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医生的任务是带领病人思考什么是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为了这个目标可以放弃什么,从而做出适当的干预。病人得以在最后的阶段有尊严地生存,也更加能接受病痛和失去的遗憾。“善终不是为了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终点”。

我们在意的不是怎样在这个世界存活更久,而是从最初到最后,我们是否能自由地把自己的故事写地圆满。圆满取决于我们是否变成了塑造的自己——这是灵魂的诉求。把视角从生物学生存的本能转到对心灵的尊重和保护,在我看来是绝对的壮举。自主是什么,自由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生命天生互相依赖,受制于远远超出我们自身控制力的力量和情形。”当任何有机体都无法真正战胜死亡恶魔的时候,我们在探求如何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

这本身就是一件智慧而优雅地探索。也是人性超出生物性的光辉所在。我们不仅要有质量地活着,我们也有勇气面对死去,因为生命从未因短暂而虚无,而是因自由而强大。

回观自己身边的例子。从前劝说父母定期做全身检查,他们总是推辞,借口是:“万一查出什么不治之症,心态会比身体先承受不住了。”我也只曾在很小的时候,因无意识的睡眠和死亡如此相像,在睡前会体验到死亡的恐惧。但之后就忘记了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在逃避。等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却来不及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无数人没有在最后把握自主性,这是个人的缺失也是社会的悲哀。

读完此书,我深有启发。不仅把它分享给了父母(妈妈已经读完了)和朋友,也改变了自己的很多观念。首先我意识到此时我虽是“时间富商”,认为生命具有无限希望和可能性,却从未真正珍惜身边的亲情和美好的瞬间,总是充满焦虑和苦恼。

“活在当下”中最重要的不是当下,而是“活着”,因为活着我们才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冰激凌和酸奶有无限次品尝的机会,而读到作者父亲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天最后品尝了它们时,我仿佛真实感受到了那种遗憾。实验中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尽最大能力去思考和准备。但这时有很多人连舒服过一天都没法实现,我也会走到那一天的。人无论如何都要离开,写什么样的故事做什么事情,都是被允许的。世界不会给我们评判个高下。但我们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地珍惜存在,因为它有终点,它给我们每个人的时间不多。思考死亡而没有进入虚无主义,是作者讲述的成功之处。

当然,这个觉醒过程依旧漫长,把善终服务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工作,改变养老机构单一的运行机制,让医生关注到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不单单是生命指标上,包括人们面对至亲至友离去时主动探讨死亡的勇气,所有的努力都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疾病、衰老和希望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的启发力量足以推动医疗、社会的发展,给我们源源不竭的启发。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三

“死生有度,生命无常”

生命中存在的绝对公平大概是每个人都会走向衰老和死亡,不会有人会跳出这个圈。人生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也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衰老和死亡是一个遥远、不需要细细考量的问题,也可以自信扬言“我选择孤独终老,我为我的决定负责”,但我三十岁、四十岁,乃至五十岁时,怎么还会有同当下一样的心态和决定呢?生命迈向终点,如何安顿这颗不安的灵魂,是每个凡人需要借助灵魂修炼才能坦然面对的生命节目。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我们的身体机能,在步入青壮年后就在缓慢滑向一条下坡路,老年身体机能与年轻时当然无法相提并论,这就出现了,我们该如何适应逐渐丧失的生活质量和个人生活空间?就如书中说的“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书中提及的失去一定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会被送去疗养院,一个房间住几个人,遵从规章制度的生活安排,什么时候入厕,什么时候吃药,什么时候集体活动,完全丧失家庭归属感和生活掌控感。这些事情的发生让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浮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论文《人类动机论》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这个理论经常被描述为一个金字塔。塔基是基本需求——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水、空气)和安全的必需品(如法律、秩序及稳定)。其上一个层次是爱的需求和归属感需求。再其上是成长的愿望——实现个人目标、掌握知识和技能、成就得到承认并获得奖励的机会。最上面一个层次的需求是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通过追求道德理想和创造性本身而获得的自我完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关于老年的公共政策和关注点着眼于健康和安全就是对这些目标的承认和体现。但是,事实比这提到的更复杂。为了某些超越他们自身的事情,如家庭、国家或者正义,人们愿意欣然牺牲自身安全和生命,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又无法满足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等到老了以后才去做?到老了以后才发现这样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生活是一项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取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父母粘在一起,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延缓人的死亡,但不能终止死亡的进程。试想一下,你躺在那里带着呼吸机,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浑身上下布满维持生命的管子,你的心智摇摆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同家人在一起,旅行或者享受巧克力冰淇淋。接受个人的必死性,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也许在生命的末期,所追求的不再是它的延长,而在于生命应享受的质量。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是怎样一份礼物?接受时间给予的一切,不论长短。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四

在生命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年轻人更期盼明天,老人更怀念昨天。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的创业足迹,无不印证着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今天有拼搏就有明天的胜利,今天有奋斗就有明天的成功。

就如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他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正因为爱迪生珍惜每一天,奋斗每一天,汇集成了精彩的一生——一生中的发明有1100项之多。

在我们生活上、学习中,总有没摆正“今天”和“未来”位置的情况。今天比赛成功了,有人会抱着成绩沾沾自喜,让“今天”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甚至迷失了“未来”奋斗的方向;今天失败了,有人就会灰心沮丧。这都是不正确的,今天的成功或失败,都已成为“过去”,将来你能否成功,还得看你能不能好好把握未来的无数个“今天”。

与其一直沉醉在未来的幻想之中,不如把今天真正融入“今天”这个问题吧!一切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能让鲜艳的今天变得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往往不是失败在今天,而是失败在没有好好利用今天。所以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编织成一条动人、亮丽的彩带。让我们一起来积累“今天”吧,今天永远是最好的!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五

又是一个暑假,又是一年毕业季。转眼间,我已然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时间匆匆,无奈似水流年,无力去感叹,却又要备战中考。

早早做完作业,在网上流连,看见八月长安的.《最好的我们》。封面上,“我和你坐同桌,三年。你的影子和粉笔灰交织在一起,黑白分明,在我的记忆里面转圈。我想,那时候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扣人心弦,毫不犹豫的把它购了下来。

耿耿、余淮……这两个名字,注定了他们需要走过一段和普通的高中生相似而又不同的青春。两个一样简简单单,神经大条的人类,却犹如火星撞地球般相遇了,在彼此心里埋下种子。尽管顶着高考的压力,学习的紧张,依然在每日看似雷同而天天鲜活的时日里,不断努力,度过着不管怎么样,还是会浪费掉的青春。

高二分科时,为了一年前的承诺,理科差生耿耿毅然抛弃了对自己有希望的文科,选择了陪伴在余淮的旁边。但是高三生活的嬗变在他们小小的认知里翻起一片风浪。余淮物理联考竞赛失败了,就算在耿耿特定的强心剂下,最终也只是拿了个全国二等奖,失去了保送清华的机会。为了踏踏实实应对高考,平日语文课里埋头苦写数学练习册的他,坦然的在语文的试卷上的排比句练习上写下“如果我是阳光,就温暖一方土地;如果我是绿树,就庇护一群飞鸟;如果我是清风,我一定弄死心相印。”

回看自己的历程,从小学到现在,为了上一个优秀一点的中学,从小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培优班,终于考入第二实验后,当初的斗志却越发暗淡,再也寻不回当年学习的那股冲动与热情。幸而在这个暑假看见这本书,为时不晚,一切如死灰复燃,瞬时元气满满。

拿出一张纸,写下“我们曾经那么好”。每天看看这短短的七个字,告诉自己。曾经那么好,现在一样好。

回忆是时光里,带着温暖的雨季。最好忘了吧,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伸出了双手,拥抱当时的我们。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六

《最好的我们》主要讲了80后耿耿和余淮的高中生活。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没有电子游戏,没有高科技。只有游戏机,黑白电视的时代。也是活得最快乐的时代。

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的无聊,他们可以一边打着游戏,一边开心地聊天,一边吃着东西,玩到嗨!这是最好的他们,也是他们最好的年华。

耿耿……余淮……

他们一样的简单,神经粗条,别扭而可爱,而且特别真诚。或许他们的生活正预示着高中的我们,尽管顶着高考的压力,学习紧张,可依旧在看似雷同而又天天鲜活的日子里,小小的努力,去度过不管怎样还是会浪费掉的青春。又或许我们没他们那么快乐,只能一天到晚的死读书,或者对着电子游戏发愣。

在高中时期结束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不同的命运,去往了不同的地方,可他们还是一个集体,一个班级,没有丝毫的变化。贝塔被父母逼到了美国,简单和周末在一起,只有耿耿和余淮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地。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愉快的空气,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乐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笑与泪,离别与重逢,每一个字都述说着他们当时的快乐和痛苦。八月长安给了他们最好的年华,我们感受到了最好的他们。这一本书,是我毕生都忘不了的。所有的人物,一切的事情,都深烙在我的脑海里,真的很希望自己也有这么好的青春年华。

《最好的我们》,它给了我们一生中最棒的,生动而又真实的耿耿余淮,简单贝塔,徐延亮周末,张平张峰。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很多,感受到很多,那就是最好的我们,最好的年华。

校园里回荡的笑声,是我们留下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是我们所留恋的。那个时候的我们,会是最好的我们,也会是我们最好的年华。一切的一切,终将会迎来,不论好与坏,都是我们所要经受的。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七

医学发展至今,能够医治的疾病不足30%。就一个简单的感冒,最终是靠自身的免疫力扛过去的,所谓的各种感冒药不过减轻症状而已。

医学有很多的局限,衰老与死亡是医学不能承受之重。我认为现在是,将来也是。即便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长生不老,估计医学的伦理也不允许。人类如果踏破伦理的底线,必将很快自取灭亡。

而我们对医学抱有的种种幻想,使得我们在某一天因为衰老而丧失身体的某项功能,或功能减退后,无法接受事实,而寻求医学干预;当有一天我们知道自己或亲人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或因为疾病,或因为意外,或仅仅是生命正常的进程,我们又去寻求医学干预。

尽管我们内心也知道,衰老与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但真正面对的时候,所能想到的只有寻求医学帮助。

于是医学被赋予了生命最后的意义,我们中的大多数,在生命的最后,孤零零的躺在icu,身上插着各种管子,血液里流淌着一种又一种的化学药物,见不到自己想见的人,完成不了自己未尽的愿望,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在各种仪器“滴滴嗒嗒”的嘈杂声中,花着毕生的积蓄,苟延残喘几天,最后以一个不起面的方式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医学连一个普通的感冒都无法治愈,怎么可能逆自然规律而让人起死回生?尤其是现如今患病率增高的癌症。其实,大家都明白,但似乎都不想点破这个事实,医生知道,患者及家属也知道。

在我们生命旺盛的时候,我们没有思考过死亡,在我们突然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又不知所措。

阿图·葛文德医生的《最好的告别》一书,以一个外科医生的视角,带我们思考了衰老与死亡,通过几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体会了生命的最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医学需要做什么。

在书中阿图医生认为,“现代科学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生命的进程。跟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比起来,我们活得更长、生命质量更好。但是,科学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融入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而我们事实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阻止老弱病死,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在过去几十年里,医学科学使得数百年来关于死亡的经验、传统和语言过时了,并给人类制造了一个新的困难:如何死。”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好多个案例的主角,最后选择的善终服务,放弃了医学的干预。他们最后在安详和圆满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有的人放弃医学干预后,活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医生的预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生命的最后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完成了他们最想做的事,美满的过完了一生。

“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限和阵痛,我们都希望保留我们作为自己生活篇章的作者的自主或者自由。这是人之为人的精髓。”

是的,生命的最后,尽管我们知道时日不多,但生而为人,我们还需要有尊严的活着。尽管需要帮助,但我们仍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不是躺在病床上任由医护人员摆弄的一堆肉体。精神失去自由、自尊的痛苦不亚于肉体的痛苦,而这也足可以摧毁一个人。

“无论是由于年龄还是健康不佳所致,随着能力的衰退,要使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认为医学干预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

生命最后,医学过度的干预,就是在缩短、恶化余下的时间,可是这个事实好像并没引起什么注意。

生命的最后,医学该做什么?生命的最后,自己及家人该做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生有时,死有时”---当我活到头的时候,我希望能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点,并且是以我自己选择的方式。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八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题记

普通学生耿耿中考时意外考进振华高中,在偶然的机会下和“学霸”余淮相识。军训的时候,耿耿认识了闺蜜简单、蒋年年,之后又和余淮成为了同桌。进入振华后的生活就如耿耿预料的一样危机重重,摸底考试的沉重打击、上课听不懂等等,回到家里时,突然出现的新妈妈和新弟弟也让她一时无法接受。然而,因为同桌余淮、还有交到的一群好朋友的陪伴,这一切都变得不同,朋友们让耿耿的高中生活不再孤单。在高中三年同桌的时间内,耿耿和余淮从平凡的小事中共同成长,他们带着懵懂青涩的好感和青春告别。高考之后,耿耿心里最特别的那个男孩子竟然消失了。一别多年,重遇时,还惦记着当年约定的耿耿却受到刺激,需要在一直念念不忘的余淮和猛烈追求自己的路星河之间做出选择。

《最好的我们》似乎是在讲整个班级的故事。每一个配角都能以他(她)特有的性格吸引你。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他们也不再是一块人肉背景墙。比如说这种到处爱问别人考了多少分、到处问别人学习经验的学习狂热攀比者。比如说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位可爱的胖子。又或者这位替学生背黑锅而被撤班主任一职、从农村小镇走出来的作文青年老师。他们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打扮得普普朴素,骑着和我们一样破旧的自行车,但是却为学生尽心尽力,会因为一道题给我们讲一中午,会因为我们嘚瑟训到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会因为我们考到外地骄傲许久。但是我最喜欢的是男主余淮,他是理科极强的尖子生,在班里考试从不跌出前三名;他待人热心肠,性格阳光、大大咧咧,在班里人缘很好,总是活跃在各个活动的中心。然而本是天之骄子,却被命运打败。跟耿耿遇到大事从来不掉链子不同,余淮可能属于那种一到重要考试就出问题的“倒霉孩子”。高考余淮没有考好,独自跑到了邻市的实验中学复读,拒绝和所有人的联系,包括耿耿,连号码也换了。复读一年后,余淮第二次高考考了全省第三,终于如愿以偿被清华录取。但与此同时,余淮妈妈患上了尿毒症。爸爸为了支付庞大的医疗费不得不继续在国外工作,余淮为了照顾妈妈,不得不放弃北京、放弃清华,就在本地读了大学。余淮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妈妈,还是努力在三年内就修完了全部学分,拿到了去美国读书的全额奖学金。高中毕业后十年,余淮暑假回家看望母亲,才重新与耿耿相遇。

故事的最后,耿耿给余淮发短信“晚秋高地等你”,两个人也都明白了自己的心意,都决定让曾经的故事从那里结束,现在就要让故事在那里重新开始。“耿耿余淮”也有了美好的结局。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九

前段时间,那部《何以笙箫默》开播,又掀起对与青春的热浪。与《最好的我们》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抒写大学到毕业的小说,《最好的我们》是一部抒写高中三年青春的小说。但是主题却是一样,一样的女生爱上一个优秀的男生,偏偏这个女生不会读书,偏偏这个女生很喜欢拍照。偏偏在《何以笙箫默》,默笙第一张拍到的就是何以琛,这个法学才子,而《最好的我们》是耿耿跟余淮碰面的时候,耿耿也一样拍到余淮,这个冲击清华北大的人如此相似的开始却不一样的结局,最后何以琛依然很辉煌,可是《最好的我们》的余淮却因为家庭背景无法继续读书,但是最后都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们都在一起了。《最好的我们》写的是高中三年,而《何以笙箫默》写的大多是毕业以后,这是最大的差别。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何以笙箫默》的原著只看到电视剧,所以我的观点还是片面。我相信原著一定很精彩。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是每个人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将那些青涩回忆深藏。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因为高考,经历过毕业的人都会说找工作。我还没毕业,我就谈谈高考吧。

记得同学前几天跟我说:你是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何必担心害怕这个呢?参加完高考的人真的坚不可摧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一定踏过未成年的那道坎了吗?参加完高考的人就真的高中的自己说再见了吗?真的跟高中一点都没有关系了吗?就真的能忘记高中所有青涩的回忆了吗?不能。所有的回忆只是被深藏,但是却没有办法被遗忘,如果哪天重新拾起,那一幕一幕都将重现。

高考完,有人到了远方,有的人依然在,却顾不得去相伴。高考开始每个人都面向新的未来,但是是否有人发现大学既没有重新开始,却也忘不了过去。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重新被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那种说不出的感受。那些不能说的秘密重新燃起欲望。

这部小说在20xx年首次出版,可想而知,作者大约在20xx年写这部小数,那时候,我刚好高中毕业。也许也一样的情愫,却没有好好抒写出来,却没有用心好好想想好好做个决定,觉得很是后悔。假如当时,如大学一样勇敢,我会怎么样呢?不敢想象,但是时光不能往回走,一时的冲动只能换来遗憾。也许这就是青春。我相信到现在活了20多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曾这样喜欢过一个人,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的青春存在过,只是过了高考,我们把这个人深藏。

希望看到的人,你可以勇敢去把握你们的青春,青春没有界限,不是过了高考,过了大四你就没有青春,只要我们相信,青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我们在青春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我们心中的那个人。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读后感篇十

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

他冒险经历漫长而可怕的死亡的风险,追求的不过是一种幻想。--论过度医疗。

科学的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项目,融入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而我们事实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阻止老弱病死。

医疗已经变味了。科学改变了死亡的体验,却无法改变死亡的结局。试想一个,一个已经在实施上无法挽回的衰老或疾病,医疗的结果无非如此。如果医疗能起死回生,就目前的技术和伦理而言,听起来也挺荒谬和反人类。

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扰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各种机构,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刻板的、无形的惯例使我们同生活中真正要紧的东西相隔绝。

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我们经常炫耀某个97岁的老人跑马拉松的故事,仿佛类似事例不是生物学上的奇迹,而是对所有人的合理期待。当我们的身体不能满足这种幻觉时,我们就觉得好像某种意义上需要因为某种原因感到抱愧。

病人是否捡回一条命全靠疾病本身的自然进程。医疗的作用很小,或者根本没有作用。

这是一句出于专业医生的话,回想我爷爷,当时走在医院。我妈妈本来想以“医疗事故”进行起诉,律师说胜诉几率很小,很难去证明“医疗事故”。或许,医疗真的作用很小。

退休金使得老年人在退休以后能尽可能长期地独立生活。但是,退休金并没有为有限生命最后的衰弱阶段最初安排。

这句话说得太透彻了。所以我很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兴趣爱好,也希望孩子能培养更多兴趣爱好,这样可以陪伴他们一生。人的初期不能独立是因为经济,可越到后面,人越需要感情和精神的寄托。慢慢能理解长辈为什么要想抱孙子,想儿孙膝下,老人如果不带孙子,那真的需要精神世界非常丰富。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读到这句话,真不敢进一步设想,也不敢想《给我三天光明》那样,去试问自己如何把今日当做最后一日去生活。

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紧要的是观念,而不是年龄。

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然而,我们认定主要应该由他们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度过生命的衰退期。

无需因为生活需要帮助就牺牲自己的自主性。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可以做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想要保持按照与自己个性和忠诚一致的方式,塑造自己生活的自由。

赞同

要使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认为医学干预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

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完全是一种错误。

太赞同这句话了。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悲剧。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的想法,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锋线。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医生不是去决定他们选择a还是b治疗方案,而是努力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这样医生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信息和方法,使他们有最好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断点讨论”,考虑清楚什么时候从为时间而战转向争取人们珍视的其他事物。

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谋求共识,并以生命尊严和保持有意义生活作为生存追求,医患双方都面临着学习的任务。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是一份怎样的礼物。临床医生唯一害怕犯的错误就是做得太少。大多数医生不理解在另一个方向上也可以犯同样可怕的错误--做得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统一的毁灭性。

把今天过得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shixian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不带幻想地看待医疗。

整本书是以一个医生的角度,面对身患绝症的病人,基于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引发的反思,也给出了一个方法论,思维路径:

对于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a 60%,b50%,或c100%,病人本身是否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如果病人非常明确c的后果是确定的或者是大概率的,并且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应该放弃医疗。

比如病人对生活的最低要求就是能自主地上厕所,如果医疗后大概率会影响到这一点,那么病人就是接受治疗后,也会不如愿。与其让病人这样,不如结束会导致这种风险(病人不愿意接受的这类风险)治疗,把有限的生命留给对于生活来说更重要的事情:自由、自立、尊严、亲人、朋友、兴趣爱好等等。

其实生命的时候,没有什么尊严可言,医生让干嘛就干嘛,让脱光站着也得配合。而且现实中也很少有医生会遵循上述的逻辑去给病人意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人能做的,就是增强自己对于医疗、疾病这类知识,坚守自己的底线,在该拒绝的时候明确拒绝,并且珍惜所剩不多的时光。

死亡和疾病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和考验,正如书中所说“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752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