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一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二
精读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三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四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五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准确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细心的揣摩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及重要句子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个性,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 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模式 读通----读懂----读透-------读疑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多媒体
2、学生做好有关咏月的诗句摘抄。
3、将《读后感》发给学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学们,你们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2、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月分外青睐,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图,让学生说出符合其意境的咏月诗句。)
聆听
思考
发言
音乐、图画、诗句,诗情画意的开始,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既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重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一读为快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放朗读录音。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 听朗读时注意正音及朗读的节奏、感情。
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六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看承天寺图片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 .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篇八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一、一词多义
1、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9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