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0 11:47:07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优质10篇)
时间:2023-09-20 11:47:07     小编:影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2课时

多媒体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学习2―7小节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 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华佗深感不安病孩痛得死去活来沉思醉汉任人摆布终于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五月的青岛

花 五彩缤纷

海 春深似海 春深似海

人 充满朝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多媒体课件。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四。拓展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认真参与,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

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一、预备运动

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

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免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

6、鼓励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教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四、多人推拉游戏

1、用力拉动。(本游戏可一人拉二个人也可反过来变成二个人拉一个人)。

2、团体拔河:本游戏为双人拔河的延伸,人数约四、五人,双方应注意安全,避免松手后跌倒,教师指导时应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及安全原则的重要性。

3、投圈得分:在远近距离不同的地方分别放有不同分值的纸币,每人五个圈,看谁套的分数最多。

一、教学时宜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才能充分伸展肢体。

二、推拉游戏时,应特别注意课前的场地安全检查。教学活动应兼顾安全为原则。

三、团体拔河,以双方人数各3——5人最能引起学生高昂兴趣又较安全。

四、投圈游戏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体会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一、指导学生自我评量。

二、具体评量标准参考:

1、推拉游戏中,尽全力而有明显用力且流汗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2、学会互推和互拉的方法,10种以上者为3分,6~9种为2分,5种以下者为1分。

3、投圈游戏中,以圈投中的纸币的分值之和计算。

4、在游戏中能尽全力,肯合作者为3分,其次为2分,再其次为1分。

三、评出优秀活动小组

把个人得分与小组集体得分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总分,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1.体味作家平淡中蕴含高深的文字境界。

2.理解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类生活以及人的本性的深切感受。

3.学习文章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

重点与难点:

1.对“泉水”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对阿柄艺术风格的感悟理解。

突破口: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学作品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阿炳,放送音乐《二泉映月》,听后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1.阿炳,本名华彦均,江苏无锡人。父亲是一位道士,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从小时候起,阿炳就跟父亲学习乐器,由于天资聪颖和练习刻苦,他13岁时就已熟练掌握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他的命运曲折坎坷,儿时丧母,二十岁丧父,三十多岁时双目失明。生活无着落,只好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五十多岁时,吐血病故。正是这位饱尝了人间辛酸的苦难的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阿炳卖艺几十年,根据生活体验,创作改编、演奏了许多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

现存的传世乐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六首。而吸引力的是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

2.播放《二泉映月》。

三、师范读课文后,生再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细心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齐读相关文句,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吗?

四、探究问题:

1.文题中的“泉”指的是什么?

2.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那作者围绕《二泉映月》写了些什么内容?(板书)

明确:(1)产生

(2)流传

(3)内容(曲子的意境)

(4)评价(崇高的艺术地位)

六、课外拓展: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谈谈你对这首钢琴曲的感受。

贝多芬简介: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七、背诵第三自然段。

八、欣赏春江花月夜

九、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课件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情节、事例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

2、通过朗读、默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通过默读、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4、通过品读具体情节、事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适当点拨,在读中体会、领悟、理解。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画出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3、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4、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熟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读书感受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体会到作者喜欢读《水浒传》?

(1)学生交流。

(2)出示重点语段。

“九岁时,我读四年级了,……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看下去。”

“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尽管…仍然…”这两个分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早上在晨曦中……看个没完。”

从中得到的体会。

(3)自由读这些重点语段。

二、质疑探究

1、质疑:文中的第1、2、3、6自然段,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中心选材,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叙事结构完整,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三、指名口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目标1、2

(2课时)

(挂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墨()砚()弛()

熟()默()观()驰()

2、理解词语:

(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1、学习第二段

(1)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

(3)理清本段层次

(4)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学习生字音形

1)读准字音:持、梭、奔

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

2、理解词语: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091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