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2 17:05:19
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9篇)
时间:2023-09-22 17:05:19     小编:雅蕊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一、情景引入(复习引入)

1、求下列和数的算术平方根4、9、100、9/16、0.25

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注意中括号的作用.

又如:,则x等于多少呢?

二、探索新知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3的平方等于9,9的平方根是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p45的图6.1-2.

图6.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算的本质.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例4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00(2)(3)0.25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可用表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表示.

例5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出它们的值。

归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4、堂上练习:课本p46小练习1、2、3

三、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6.1平方根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即:如果=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2、a的平方根记为:

3、平方根的性质: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1已知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是6厘米,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比第一个正方形纸盒的体积大127立方厘米,试求第二个正方形纸盒的棱长.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毫米,加工要求直径可以是毫米,最小可以是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3、6、7、8题。

活动与探究: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200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 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 .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 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 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

感受数的对称美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8.5,6,-21/5,0,-200,+13/5,-2,35,0.01,+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319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