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3课时
1、了解本文的文学知识,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所的美景。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感受了春的美景,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无数可以值得赞美的东西,在冬天,人们也许看到过白雪皑皑的银白色的世界,那么,你居住的地方的冬天又如何呢?谁能说说?(指名说出)不同地方,冬天的景是不同的。济南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又如何呢,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知道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
1、解题及作家、作品介绍。
这是一篇写冬天美景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美文。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地同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1930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温晴:本课指天气械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肌肤:肌肉和皮肤。
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贮蓄:存放。
澄清:本课指明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无不可捉摸。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计练习题。
4、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问题质疑。
1、作家作品导入。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2、导语
老舍对济南的山水一往情深,在他的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可爱的,一切都有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是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解析文章题目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3、探究质疑: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讨论并归纳: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划分的依据是描写的景物不同)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段意: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自然段。段意:细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段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的冬天要是能看得见太阳,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4、探究质疑: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算个宝地”。文章紧扣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5、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如果改成“没有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由此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十分准确的。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天气特点,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的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1、完成课后研计练习一。
2、选用教案后课时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1、写文章为什么要学会分析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的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的。
2、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课文中济南美好景色语句,并质疑。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探究质疑:文章第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第二段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这两段是怎样转过来的?(分析过渡句或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而写到济南冬天的山。
3、探究质疑: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探究质疑: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讨论并归纳:
(1)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2)“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5、探究质疑: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间、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联社的山景。
6、探究质疑:“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7、探究质疑:这段文字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2)比喻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8、探究质疑:第四自然段怎样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来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来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9、探究质疑: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10、探究质疑:这段文字还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讨论并归纳:可让学生各抒已见。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表现出济南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了水的清亮的特征。
11、探究质疑: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
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12、探究质疑: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第2段开始,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研读文本过程中,为了避免对美文的肢解欣赏,避免鸡零狗碎东剁西砍,需要对这篇优美的经典散文的“美的.要素”进行解构,然后建构重组,形成阅读欣赏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
设计的三次“比较”,从内容理解到个性表达到艺术手法,呈现出思维训练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形式;对比阅读过程中,有“放”(学生自主阅读对比分析,交流发现);有“扶”(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恰当的指导);有“收”(精炼的板块小结归纳提升学生活动成果),呈现出收放自如的课堂对话风格。
“比较”是形式,也是内容;是方法,也是过程。三个层面的比较,就是在文本中徜徉三个来回,如是,则不仅能欣赏到济南冬天独特的美,而且能感悟到老舍先生的运笔之高妙。
1、理解文意,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比较分析,欣赏作者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文意理解: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语。
明确:温晴。
学生活动:读课文,说说在哪些地方读到了“温晴”。
明确:
“没有风声”而且“不是响亮的天气”,是“温晴”;
“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人们面上含笑”,是温晴;
“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是“温晴”;
“卧着点雪”的小村庄成了“小水墨画”,是“温晴”;
“冒着点热气”的水,绿绿的水藻,“空灵的蓝水晶”,是“温晴”。
这一板块的活动,通过自由朗读,提取信息,迅速抓住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回读课文,通过一个说读活动,强化了对这个特点的认识,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比读”活动进行的铺垫。
二、精段研读:比较阅读课文第3段和第5段,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屏幕显示:可以从景物的特点、段落的结构、写景的方法、作者的情感、句式的安排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比读”活动:先比较两段文字之“异”。
因为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为接下来“比同”蓄势。
明确:
描写对象不同,前者写山,后者写水;
段落结构不同,前者总分总,后者递进;
表现手法不同,前者虚实相映,后者写实;前者多角反复,后者定点特写;
句式安排不同,前者以长句为主,后者长短句交错。
第二次“比读”活动:比较两段文字之“同”。
通过“比同”,将学生对写景的艺术手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
明确:
景中都有温晴,围绕共同特点来写;
景中都有喜爱,喜爱之情,情景交融;
景中都有情态,运用拟人手法,使得山水皆含情;
景中都有读者,“看吧……”,“叫你……”这样的祈使句式,拉近作者与读者,使人身临其境。
这一板块的活动,其实是两个层面的比较,“比异”是基础,“比同”是提高;“比异”以美句的赏析为基础,“比同”以写景的规律提炼为目的。在比较中,既完成了语言的欣赏,又对语言表达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可谓“一石二鸟”。
三、纵横探究:文中写“山”的三段文字,探究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这是第三次“比读”活动,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欣赏活动。
屏幕显示:可以从山的状态、美的特点、侧重、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
都是写山,着墨不同:第二段全景(正面与侧面结合从大处落笔),第三段用工笔(“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多角反复),第四段用白描(寥寥两句,简笔勾勒)。
教师讲析:在文学创作中,这叫“一物三写,各具情态”,它既避免了用笔的单调重复,又使得景物丰富而有层次,细腻而又不失宏阔。
这一板块的活动,是对前一个比读环节的深化,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将学生的阅读欣赏,提高到文学鉴赏的高度,教师的活动小结,是总结,是升华,更是深入浅出地渗透了文学鉴赏的因子,从而使得文本研读有深度,学生积累有厚度。
教学后记:
这个设计,改变了美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美句赏析”通俗手法,意在进行一点创新尝试,这个尝试,是尊重文本个性的,而且是充分运用了文本本身的资源,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的预设目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共同欣赏几幅风景图片,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吗?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看图片,认真观察、思考、描绘所看到的图片。
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
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聆听、记忆
增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
作者简介:
提问:谁能介绍老舍的有关知识?
出示幻灯片:老舍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舍
学生齐读、识记
加强对老舍的了解,掌握文学常识
播放课文录音
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的冬天天气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天气的这一特点的?
2、请结合具体的段落谈谈:围绕这一特点,作者写了那些景物?
考察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听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
思考问题
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齐读、识记。
班内讨论交流1、2两个问题,达成共识。
培养学生边听读、边勾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所描写景物的总体特征,理清作者写景的思路。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谈谈这些语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同桌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解析等方法,班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进一步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质疑问难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互相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有感情的朗读抒情语句进行体会、领悟。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
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以致用
播放风光片《北国之春》,练一练,比一比,看谁能围绕景物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描写景物,表达自己的热爱、赞美之情。
观看《北国之春》,边看边构思,准备发言。
运用修辞描绘北国之春的美好景色,并互相评价。
学以致用,使所学的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内化为学生的描写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和赏析能力,。
结束语:
同学们,从济南之冬,到北国之春,我们一路走来,风光无限,美不胜收,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热爱生活的真心、善于观察的慧眼、精于描绘的妙笔,使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你们的笔下更具诗情画意,更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们能成为像老舍一样享誉文坛的语言大师。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写作的感情。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南的冬天对比温晴突出
阳光下的小山小摇篮
山雪后小山秀美比喻
冬天的济南城外远山小水墨画拟人
水冬天的水蓝水晶
热爱赞美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审美能力。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3、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知道日本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谁吗?对,是川端康成。1969年的一天,日本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在为川端康成庆祝他的成功,包括许多外国使节,只有一位瑞典大使走道川端康成面前没有说祝贺的话,而是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大家想知道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的老舍先生。他的语言很独到洗练却又韵味无穷。老舍曾经在山东济南和青岛生活过,写出了大量的文章。现在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别样的“济南的冬天”吧。 (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与〈春〉比较阅读)
1、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讨论体会明确:《春》象油画,象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而《济南的冬天》象一幅水墨画,又象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学生思考明确: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4、学生互相质疑问难,然后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自己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朗读体会对济南的冬天的的喜欢之情。
教师小结:本文随着老舍先生欣赏了济南冬天的美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就象听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不愧是人民的语言艺术大师。课下希望同学们多读老舍的文章,再次体会老舍的语言独特之处。
作业:
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优美的语句。
拓展作业:课下搜集老舍的文章,阅读品味其语言特色
预习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品味赏析“妙”在何处?
重点品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体会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这节课我们共同合作看看这些画“妙”在何处。
研读赏析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学生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找出自己组喜欢的图来谈喜欢的理由)
[明确]
a.小山摇篮图——温静;雪后初晴图——秀美;空灵水晶图—一绿、活。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学生讨论找图谈感受。
合作探究
谈完感受后,每个小组就自己组喜欢的图来探究为什么写的好,写的妙?
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或疑惑告知大家
阳光朗照图
1、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1、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研读思考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的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互相质疑问难,教师归纳本课所学。
拓展延伸
我们共同体会了《济南的冬天》的魅力所在,学习了写景方法,我们青岛的夏天最美,最有魅力的季节,能否抓住青岛的夏天的特征,来写〈青岛的夏〉。
学生共同讨论青岛的夏天的特征,抓住最能体现青岛夏的特征的景物来写。
教师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作业
1、基础作业:“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解中的词语。
2、拓展作业:写青岛的夏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3、预习作业: 预习《秋天》,熟读,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后记
学生对《春》的印象很深,刚学完,正好借此热身,《春》象油画,象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而《济南的冬天》象一幅水墨画,又象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用《春》的方法来教冬天,也可以,要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其中之美。先在总体上把握文章,学生明白老舍先生画的是一幅画。先画山,有远景近景,有阳光朗照下的山,有薄雪覆盖的山,还有城外的远山。最后一幅空灵水晶图,把整个济南的景色都画出来了。让学生体会其美。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1、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来感知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魅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浓浓的情味。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新课导入:
师:深圳的冬天姹紫嫣红、绿意盎然,济南的冬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进入学习。
1、环节一——字词
师: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ppt1),认识它们的请举手。
师小结:识记生字词是朗读的第一步。读大家常查工具书,走稳第一步。
2、环节二——内容
师:第一篇读通,第二篇读懂。(ppt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济南的冬天呢?
师:那咱们就先去品品那最妙的小山吧!——品山
请大家齐读第4段。
3、环节三——品山
师: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果然各具特色,妙点纷呈。你认为哪一句最妙呢?请把它选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待会儿咱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品得妙。时间三分钟,开始。(出示ppt3)。
品句1,指导个人读出感情
师:我们可以把重音放在哪里?语速可以稍微?语调可以多一点?
读——两边的女生各读一次,看哪边最能读出“害羞的味道”?
(老舍说:那些小山太秀气。老师说,这些女孩真害羞。)
品句2,指导小组读出韵味
读:大家都品出了山的妙处,那咱们四组,一组读一遍,看哪组最能读出韵味?
品句3,品析语言精美
完整齐读:品读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让我们完整地再读这一段。
小结:看来,小雪不仅不能为济南的冬天增加寒意,反而平添情趣,更显温晴。那水呢?(出示ppt)请大家标出四个句子的序号,每个组选择一句你们最欣赏的,赏一赏读一读,待会儿咱们评出最佳朗读小组——赏水。
4、环节四——赏水
评比:大家能从不同角度赏出济南冬水之美,那哪一组读得最有韵味呢?
过渡“宝地”:没有获奖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朗读贵在以情带声。老舍先生在北京长大,21岁去伦敦大学任教,26岁回国,在山东任教7年,对济南有着深厚的情感,其实课文第一段就有一句话直接赞美了济南——“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5、环节五——美读全文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对故乡的依恋美美地朗读全文吧!我想邀请两位朗读较好的同学,男女生各一位,大家推荐下?好,全体同学,请打开朗读材料。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感谢大家,让我拥有这么美的享受。感谢老舍,写了这么美的文字。如果让我们描写自己的家乡,我们可以借鉴课文中哪些写法呢?(完成副板书:抓特点、细观察、用修辞……)
那心动不如行动,现在就牛刀小试、笔下生花吧(ppt3):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冬天》,形成200字以上的小文。
四、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伦敦 宽敞 水藻 济南 贮蓄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秀气
绿萍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响晴 唤醒 空灵 境界 慈善 贮蓄 狭窄 澄清 设若 宽敞 着落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2.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目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思路结构
《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紧扣“暖”字来写,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情。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概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相呼应并扣题。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济南的天气。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第二段为过渡段。
三、情景交融的写法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作者对济南山山水水的深厚感情,一方面描写景物时做到了情景交融,另一方面,有时又直接抒发感情。阅读时应当细心揣摩,体会意境,并注意那些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
还有一些虚实结合的.句子,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阅读时也要注意体会。
四、清新朴实的语言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
文中词语的运用十分讲究,如写没有大风,“是没有风声的”;说济南的山坡上有小村庄用的是“卧”一词,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写“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好似拉家常一般,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但又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而文中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准保暖和”、“着落”、“干啥”等,富有生活气息,并且带有老北京的语言色彩。
五、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
文章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六、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可以采用“画面再现法”。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如画一般,预习时可让学生用画笔再现课文的内容。若能画出来,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预习《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小山雪景”。
七、诵读训练教学方法建议
在诵读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语势。语势是声情表达时的自然态度的流露,有时还伴以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具有渲染气氛、强化语感色彩功用。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温晴”的境界中,启发他们体会感情,再指导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审美能力。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3、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知道日本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谁吗?对,是川端康成。1969年的一天,日本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在为川端康成庆祝他的成功,包括许多外国使节,只有一位瑞典大使走道川端康成面前没有说祝贺的话,而是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大家想知道是谁吗?对,他就是我们的老舍先生。他的语言很独到洗练却又韵味无穷。老舍曾经在山东济南和青岛生活过,写出了大量的文章。现在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别样的“济南的冬天”吧。 (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作者简介: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与〈春〉比较阅读)
1、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讨论体会明确:《春》象油画,象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而《济南的冬天》象一幅水墨画,又象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学生思考明确: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4、学生互相质疑问难,然后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自己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朗读体会对济南的冬天的的喜欢之情。
教师小结:本文随着老舍先生欣赏了济南冬天的美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就象听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不愧是人民的语言艺术大师。课下希望同学们多读老舍的文章,再次体会老舍的语言独特之处。
作业:
基础作业:在摘抄本上摘抄优美的语句。
拓展作业:课下搜集老舍的文章,阅读品味其语言特色
预习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品味赏析“妙”在何处?
重点品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体会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这节课我们共同合作看看这些画“妙”在何处。
研读赏析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学生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找出自己组喜欢的图来谈喜欢的理由)
[明确]
a.小山摇篮图——温静;雪后初晴图——秀美;空灵水晶图—一绿、活。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学生讨论找图谈感受。
合作探究
谈完感受后,每个小组就自己组喜欢的图来探究为什么写的好,写的妙?
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或疑惑告知大家
阳光朗照图
1、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1、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研读思考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的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互相质疑问难,教师归纳本课所学。
拓展延伸
我们共同体会了《济南的冬天》的魅力所在,学习了写景方法,我们青岛的夏天最美,最有魅力的季节,能否抓住青岛的夏天的特征,来写〈青岛的夏〉。
学生共同讨论青岛的夏天的特征,抓住最能体现青岛夏的特征的景物来写。
教师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作业
1、基础作业:“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解中的词语。
2、拓展作业:写青岛的夏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3、预习作业: 预习《秋天》,熟读,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后记
学生对《春》的印象很深,刚学完,正好借此热身,《春》象油画,象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而《济南的冬天》象一幅水墨画,又象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用《春》的方法来教冬天,也可以,要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其中之美。先在总体上把握文章,学生明白老舍先生画的是一幅画。先画山,有远景近景,有阳光朗照下的山,有薄雪覆盖的山,还有城外的远山。最后一幅空灵水晶图,把整个济南的景色都画出来了。让学生体会其美。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注意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丰富的情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成良好的语感。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2课时
一、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戏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被誉为“人名艺术家”。
2.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些印象》是老舍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他回国后最早创作和发表的作品之一。从1930年夏秋至1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一万字左右。本文就是其中的一段。
三、感知课文
1.借助于《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清楚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领会本文应该怎样朗读。
归纳:要读出喜爱的感情,语速较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
3.听名家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四、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给分段,归纳大意。
(一)(1)写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点。
(二)(2-4)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阳光朗照下的山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三)(5)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注音组词:得、着、薄、和
二、齐读全文,思考问题
1.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2.济南冬天的山水有何特点?
三、分析全文
(一)第一段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注:作者之所以用北京、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钱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在离英国回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了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沐浴在济南温情宜人的冬天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禁发自肺腑地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二)针对第二段提问:济南的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下的小山特别可爱?人们的感受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遍这段文字,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
1.哪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2.作者写景的空间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作者采用那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
体会比喻、拟人对写景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写出景物的特点,寄寓作者的赞美之情。
比喻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 ”比作“白花”;
二是将“ ”比作“日本看护妇”。
(2)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3)若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守卫边关的战士”,行吗?
(4)引用几句学生作文中的比喻句,让同学们讨论比喻是否恰当。
明确:比喻一定要贴切。
拟人
比较下列两句话,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明确:拟人手法赋予薄雪以少女“害羞”的情态,写出雪的娇羞美丽。
4.看看作者写景的句子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5.如果我们要根据此段文字画一幅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景物,景物的色彩如何?
6.熟读背诵
(四)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五)水的特点——绿、暖、清亮
四、再读全文,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
2.通过创设美好意境,流露作者深情。如“请闭上眼睛,……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烘托出舒适温暖的意境,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五、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教师结束语: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六、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
2、课后练习二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安适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 ——小水墨画
水 ——绿 暖 清亮
老舍《济南的秋天》、《骆驼祥子》、《茶馆》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自主、合作、探究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 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 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 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不说温暖明媚的春天、喧嚣热烈的夏天、金色辉煌的秋天,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而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
提示:如温晴、秀美、暖和、多情……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2.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3.山村卧雪图
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4.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山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从而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母亲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间大爱。
2.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
3.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4.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5.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倩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1. 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
如: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样来写?
明确: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画意。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1.标划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动词,然后加以体会,进行展示。
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白边。(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形象传神,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日的春意和生机)
2.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
(1)教师示范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是含笑的。
标划的词语自然、柔和、亲切、温馨。如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诉说,如一位自豪者在你耳边低语。“真的”含有惊喜,“是”“的”舒缓语气,如此不能不使你相信。
(2)学生找出类似语句,标划出关键词,小组交流。
如: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济南的冬天
温晴 温情
山 雪霁初晴 秀丽
水 空灵水晶 明净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1、反复朗读,体会诗化意境,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品味济南冬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品味比喻、拟人等修辞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1课时
由老师的一段话语让学生筛选出有关课文和作者的信息,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就是《济南的冬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领略济南冬天的美。
由一位同学介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1、指名让学生读第一段,其他同学听读,指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
2、在本段中,有三个修饰天气的近义词,找出来并辨析。
通过学生的辨析,导出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正因为与别的地方天气进行对比,作者称赞济南是个宝地。
3、归纳品读:让学生速读剩余文段,归纳出所写的主要内容山和水。
1、设置问题
(1)作者写山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怎样突出这个特点的?
(2)写山的特点又是怎样赋予其不同的情态?
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见解,师酌情指导。
2、找一找
作品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情”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写处了不少富有情趣的句子,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可从修辞、词语的运用、色彩等方面来说)
3、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写水的文段。
由学生自行得出济南的冬天水色绿、清、亮的特点,同时品味学习写景所运用的拟人和比喻的妙处。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学了《济南的冬天》一文,相信我们对山水之美有所感受,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家乡的冬天的美景吧!
展示冬天特有的图片,指导学生将本文所学的写景方法即:词语的准确运用,色彩的处理,还有比喻、拟人的妙用应用到习作当中,从而使自己笔下的景物富有情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济 山美 可爱、慈善、秀气
南 无风
的 温晴 无重雾 对比 宝地
冬 无毒日
天 水美 绿、清、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能。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习文学常识及生字新词
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本文是作者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老师指导同学们看第6页的插图。
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
文章共有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一特点的?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的。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睛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济南冬天的?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温,绿,清
3、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投影展示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看以上三个句子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朗读第五段,读后看第7页上的插图。整体看这幅图,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
四、小结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五、作业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教材分析整个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求学生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春》的基础上已经对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有所了解,本文重在巩固和强化。同时继续强化和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欣赏写景抒情类文章的能力。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读准重音和停连,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描写生活中的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欣赏品读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情景交融的妙处。
教学重点朗读、品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描写生活中的美。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自主思考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2、走近作者补充介绍作者老舍学生介绍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3、听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感悟。播放音频或示范朗读
听范读,并整体感知在听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品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赏析文本。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描写顺序
语言特点(炼字、叠词等)
写作手法(对比、情景交融等)
小组合作,多个角度赏析课文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5、品味、质疑
引导学生品读其他精彩语句,并提出疑问。
结合预习以、相关练习以及自己的思考,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6、小结景物描写技巧
1、布局精心,层次井然
2、运用修辞妙笔生花,文采斐然。
如比喻、比拟等。
3、妙用动词、形容词,语言精美。
如“响晴”、“温晴”、“卧”等。
4、巧用对比,特点突出。
5、按照一定顺序(从高到低)
6、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总结本文写景技巧一课一得,在学习完《春》的基础上,再巩固写景技巧,学以致用。
三、作业布置:
选取四季中你次喜欢的景物进行描绘,字数300—500字左右,请运用课堂学到的描写方法,至少要用上2种修辞手法。
四、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5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