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的源泉。在《道德经》中,第三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讲述了“反正是我所不知道”的哲理。这个哲理教我们说实话,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因为人们总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个人的背景和情况。这个哲理让我深思: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加谦虚和谨慎,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观点。
第二段: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充满自信,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谦虚,并相信“反正是我所不知道”的哲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经历,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观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不让冲突和误解产生。这样,在面对问题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
第三段:追求真理的方法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追求真理的方法。道德经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此外,道德经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找到真理,就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第四段:谦虚的重要性
谦虚是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谦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纳他人的意见,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会陷入自负和盲目自信的困境中。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我们就会保持开放的思维,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我们的智慧和见识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因此,谦虚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第五段:应用《道德经》的教导于生活中
作为一部古代的智慧之书,《道德经》中的哲理并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人,它们同样适用于现代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保持谦虚的态度,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追求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道德经》中的哲理,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之,道德经第三章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谦虚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谦虚和尊重,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追求真理,并取得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应该从《道德经》中吸取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离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
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素悟道的状态。
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会有差错,就又能归于道。
道的原则散开之后存在于万物之中,圣人用它就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办了大事但没有任何割的痕迹。
前面三句为对仗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最后一句为小结性句子。
古代认为,雄性动物主动的,居于上的,强大的;雌性动物被动,居下,安静,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县。“守”字的意思也相近,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强大的状态,仍然谨小慎微。溪,低谷,老子再三强调的处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婴儿的状态,指纯真的,没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了无尘埃,这样真正高人的状态。
曾国藩先期主要用儒学,晚年时悟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极具荣耀,权倾天下。但是朝廷并没有如以前所声称那样的给他封王,只给侯爵,弟弟曾国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国藩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觉得这是侮辱。因此他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弟弟曾国荃回家,恢复江南贡院。为什么他不觉得辱?因为他重视德行,留下很多教育子女的话,他的后人中成为文人学者的很多。
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这里仍然告诉我们要保持低的姿态,给自己留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子校正我们的人性,我们遇到顺利的时候、享受荣耀的时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自信心容易鼓胀,作为普通人得瑟一下还可以谅解,但如果你是掌握很多、很重要资源的领导者,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刚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正确处理这些荣誉。外部的危机始终存在,关键危机在于内心。
貣,同贷,但读作te,意为差错。无极,指道。器,器皿,指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中,意思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获得任何光环,都不要张扬。官长,百官之长,就是领导中的领导者,就是指君王。最后一句话“大制无割”是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没有形名之分,就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勋。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三章是关于“不尚财”的篇章,表达了老子对人际关系与财富观的独特见解。通过深入研读与思考,我对于《道德经》第三章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养生之道,唯尊道自然。”这是我从《道德经》第三章中提炼出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繁忙而浮躁的社会中,忙碌的工作和追求物质财富往往让我们忽视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摒弃背离道德的欲望,回归本真的自然。只有在平静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拥抱自己真正的幸福。
其次,“着长衣,带利器,厌饮食,财货有馀,率尔成仁。”这是《道德经》第三章中的一句警示之言。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追求财富和权力的积累。然而,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富有和权势的人,而是缺少真正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正如《道德经》所说,我们应该避免沉迷于物质的追求,而要关注道义和良知,将自己的财富与才能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者,“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善良、正直的人相伴,而不是与世俗虚伪的人交往。因为我们周围的人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贤者为伍,我们会接纳他们的有益的观点,提升我们自己;与失聪者为伍,我们会受到他们的消极情绪感染,走入误区。故而,我们要清除身边的不良环境,走向正直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探讨生活中的问题,互相激励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品质与智慧。
最后,“善之与恶也相倫。”这是《道德经》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善恶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因此,我们不宜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评判一件事情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衡量,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寻找真正的道义与善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离物质执着,追求真善美”。
综上所述,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的深入学习与思考,我祛除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开始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我放下了对物质财富的执念,关注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我选择与良善的人为伍,不再沉迷于世俗的虚荣;我学会了客观思考,拥抱不同的观点与解释。这些体会都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让我更加平和、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我将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引导我更好地生活。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四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经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异常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齐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必须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坚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明白: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能够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十分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仅有经过自我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5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五
在《道德经》中,第三章介绍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探讨了如何通过放弃私欲和主导他人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一章节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思和对社会治理的思考。经过思考,我体会到对人性的宽容、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以及以德化人的重要性。
首先,宽容是实现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理念。这意味着在处理与他人相处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错误和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都与我们完全相同。只有当我们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以侵犯他人自由为代价来追求我们自己的利益,最终只会带来冲突和紧张,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
其次,个人自由应该得到尊重。《道德经》中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尚贤”是指追求权力和地位,而“贵难得之货”则是指追求财富和物质。这些都是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行为。相反,道德经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即不干预个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由和独立的生活。个人自由的尊重不仅可以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而且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斗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三,以德化人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道德经》中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比喻,它代表着“善良”和“道德”。这里强调了国家的治理应该基于内心的善良和道德,而不是靠权力和管制。如果我们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善行来影响他人,那么我们就能够积极地推动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以德化人,我们可以减少人们对于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依赖,从而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和治理。
最后,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道德经》第三章中,“天之道”,“常无欲”是指天地之间永恒的平衡和和谐。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和谐也需要通过平等的互利关系来实现。如果我们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就会导致社会不平衡和矛盾的产生。只有当我们能够相互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益,并且愿意放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来满足他人的需要时,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总之,通过阅读《道德经》第三章,我深刻体会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从宽容、个人自由、以德化人和平衡利益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道德思考和社会和谐的思考,最终实现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六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我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所要到达的目标或梦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可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当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我。,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我本事的梦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我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在实现自我的梦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梦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可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我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我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坚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欢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我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欢乐与幸福。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七
道德经课是一门探讨道德与伦理的课程,通过研究古代经典《道德经》,帮助学生探寻生活的真谛和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我选择参加这门课程的动机源于对发展自身道德素养的渴望,以及对古代智慧思想的好奇。
第二段:对道德经的研读和理解
在课程中,我们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分组讨论和写作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通过研读这本伟大的经典,我逐渐理解到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准则,更是一种内化的生活方式。道德经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使我意识到道德是难以准确定义的,它超越了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我们只能从自身内心体悟和感悟。
第三段:道德经课对个人的影响
通过参加道德经课,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礼。课程的学习使我更加注重品行修养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思考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我学会了更加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此外,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也让我认识到要真正坚强,我们需要放下功利心和私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对我追求个人成长及修身养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道德经课对社会的影响
道德经课开启了我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在研读和讨论中,我逐渐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道德经中的价值观念,包括尊重、宽容、公正和谦逊。道德经课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也给予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仅要仰仗行动,更需要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第五段:对道德经课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参加道德经课,我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门课程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将所学到的道德经思想应用于实践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树立榜样,以此对身边的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将来有更多的人选择道德经课程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共同构建和谐、有道德的社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八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九
读了两天《道德经》和一些后人的注释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体会到很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思维激烈碰撞,感觉有一股清净之气游走在身体的四肢百脉,奇妙之处无法为外人道(我确定我不是开玩笑的,也从来从来没有读过修真小说)。
后来洗碗的时候看见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净,而且能净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无形无状,能够随着容器的形状随意转变,而且,它连自身根本的状态也能改变。遇热蒸发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还能凝结成冰。世间万物,没有能够拘束得了它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果然是:几于道!
中午吃面的时候从客厅的天窗望向天空,忽然觉得天地广骛,宇宙之间的奥秘,深不见底。
而我们一介凡民,即使竭尽全力,终不可窥其一角。世间之“道”,浩浩然然,于巨于细充斥于万事万物,无一能逃脱。
观念改变最多的是对于“礼”的理解。老子说道:“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我想了想,确实很有道理。世人喜欢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应是先失了“规矩”,而后才要寻“规矩”。本来生之为人,闲散惬意,只要遵从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自然能获得安定祥和的生活。但人类偏偏要给自己戴上许多欲望的枷锁,因为对私欲的奢求而坏了世间的规矩,所以又不得不制造出许多道德上的,行为上的准则,一道又一道,越缠越多,无异于作茧自缚。其实怎么样生活最好呢?一切顺应自然,足矣。
写到这里,想到圣经里也有类似的话:“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麽,喝甚麽,为身体忧虑穿甚麽。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增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 ”所以,不要爲明天憂慮,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想起中学时的历史课本,里面说老子这种“无为”是消极的世界观。现在想起来,简直是最大的谬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种“无为”,而是一种对一切都不用刻意改变刻意追求的态度。就像上面说的,“为”,就已经代表着“不能不为”了。“以无为为,以无私私”,这种境界,才是最高的。当然,这个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不过相信把这个道理记于心间,以后生活中遇见合适的契机,自然能悟得。毕竟道理不是来自于书本来自于他人,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心。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又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还有一句我不记得原文了,大意是说:“想太多,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道”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文字描述就像指向日月的手。我们可以顺着手的指点,看到日月的所在,但手不是日月,故而文字也不是真理。我总觉得真正懂得的人,不会说出来,他甚至无法说出来。可能他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道”,以及怎么去追寻“道”。他只是心中明亮清澈,看事看物看人,自有一番道理,心中安宁无所求,故无所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所以我现在在这里写,只不过还是“无知”的表现罢了。我希望的是,有一天,在我的博客上,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所有的事,了然于胸,又何须为外人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
国学课是我们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而道德经是国学课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道德经,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其次,它强调了诚信和宽容的重要性。然后,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珍惜现在的生活。最后,它教导了我们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对于我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习道德经让我深刻理解了尊敬父母和长辈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提到“敬父母则子孝,敬长者则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及时帮助他人。我记得有一次,班主任对我说了一句批评的话,当时我感到委屈并不服气。但在学习道德经后,我意识到班主任是为了我好,我应该尊重她的意见。我主动向班主任道歉,我发现,当你明白尊重和感恩的重要性时,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诚信和宽容也是道德经中强调的重要品质。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宽容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道德经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他人的缺点,而不是去指责他们。我曾经在学习小组中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小组合作中,有时我会对队友的不负责任感到不满。然而,道德经教导我要宽容和耐心,我开始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与他们合作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道德经让我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更高的地位。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满足于现在的生活,要懂得享受现有的幸福。我曾经一直希望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在学习道德经之后,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我开始更加珍惜和感激我所拥有的家庭、友情和师生关系。
最后,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道德经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让我明白了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够保持进步。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意识到做人的道理,这对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明白了尊重父母和长辈、诚信和宽容、知足常乐以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将成为我未来成功的基石。我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国学课中的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也给我指明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务必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就应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十分经典。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三
第一段: 引言和背景介绍 (200字)
国学课是我在学校里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学习道德经,这个古老而深刻的哲学经典。在这门课上,我不仅学到了道德的智慧,也深刻地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道德经是一本阐述道德准则和生活哲学的著作,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典。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不仅在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德育教育方面也受益匪浅。
第二段: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 (200字)
我在学习道德经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道德经中所传达的智慧。道德经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其中最深影响我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它提醒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先修身,然后齐家,再治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个理念让我认识到,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对家庭、社会 jaiku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每个人都能够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段: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00字)
道德经为我打开了一扇德育教育的大门。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光有学习知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观。只有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能行善事、做好事。
第四段: 在生活中的实践体验 (300字)
道德经教给我很多关于生活的智慧和方法,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道德经告诉我要坚持不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还有,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守信用、诚实守信,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尽管世事繁杂,但只要我们坚守道德底线,坚持做一个有信仰和有责任感的人,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第五段: 总结和展望 (300字)
通过学习道德经课程,我有了更多对于道德和生活的思考。道德经不仅是一本伟大的哲学经典,也是一本生活指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启示和影响。我希望未来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道德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把道德经所传达的智慧和价值观传播出去,影响更多人,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在我心目中,道德经是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灯塔,它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与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四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话里面,人称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书,以前叫《周书》,后来叫《道德经》,这本书从产生出来,就被视为奇书。然而人们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 到后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现在,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读后感也许更恰当。
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有许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
老子说: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论不一样。
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也确实有个名字,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
我用‘无’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始,我用‘有’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
所以, 我经常提到‘无’,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本来没有,为啥却又产生?
我经常提起‘有’,那是想观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本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失?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 。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 和易互相转换。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 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 实在在把最仁义 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 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 一份。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 收获的时 候,更不据为己有。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 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 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 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 望,即 使有几个狡诈的人 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 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 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 ,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 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虽然空虚,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 用,产出的效益也 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什么不采取 修养生息的政策, 让民众好好生产呢?天地之间,养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 里 能连续不断的产生,好像储存了许多许多 ,永远也用不完。
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粮多则国富。
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样: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准备行动时,能看准时机。
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所以没有怨恨。
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
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可以长久保持着。 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 富贵了又骄傲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灾祸。
一件功业成功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默默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与分配。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奥秘的品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6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