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8 15:03:01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汇总12篇)
时间:2023-09-28 15:03:01     小编:HT书生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生字。

1、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生字。

1、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课件、动物图片和头饰。

一、导入

1、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老师说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吃虫叫“呱呱”。(蝌蚪)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和小蝌蚪有关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为什么找?怎样找?找到了吗?)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词。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再指名学生开火车带读,要求每个词语读一遍拼音,读一遍词语,读对了全班跟读,读错了举手帮助他。

(2)去掉拼音再开火车读。

(3)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4)学习多音字“教”。

(5)学习“皮”字,讲解皮字的演变过程,给皮字组词。皮字加一个提手旁就是“披”,把兽皮盖在肩背上就是披。

2、检查和巩固生词。

游戏:我会读。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这群小蝌蚪忍不住想见大家了!播放视频,它们生活在哪里?

2、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第一自然段)

3、谁来读一读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指名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尾)

4、课文中这两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小蝌蚪的,给你什么感觉?(生答)对,用来强调小蝌蚪的脑袋特别大,尾巴特别长,这样的词叫叠词。

5、句子中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玩?(甩)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

7、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样子的可爱,在池塘里过得很快活。

五、整体感知

过渡:这群快活的`小蝌蚪要去找妈妈,它们为什么要去找妈妈?

1、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路上遇见了谁?

教师板书:鲤鱼、乌龟。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

(2)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它是怎么做的?(迎上去)假如我是鲤鱼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就是面对面主动打招呼,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小蝌蚪。所以,你有什么问题就说吧!

(3)小蝌蚪是怎样问的?鲤鱼是怎样回答的?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4)教师引读,学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生答:长出两条后腿)

板书:长后退,贴小蝌蚪图。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继续向前游,接着它又遇到了乌龟,它是怎么做的?(追上去)假如我是乌龟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就是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为什么是“连忙”追上去呢?(小蝌蚪很着急)

(3)看图理解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4)教师引读,学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1)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2)戴上头饰进行一至三自然段的表演。

六、小结

1、小蝌蚪还没有找到妈妈,不知道它又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一找小蝌蚪和青蛙的科学知识。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情景教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辨析比较“队”和“对”。对、队。

()号入座()员()不起排()

(引导学生先认真)

(2)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习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诵儿歌,积累运用。

1.拍手游戏,背诵积累。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在田间休息一下,做做课间操,玩玩拍手歌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海鸥展翅飞。

你拍二,我拍二,一片沙滩在眼前。

你拍三,我拍三,一艘军舰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一条帆船向前驶。

你拍五,我拍五,一方鱼塘许多鱼。你拍六,我拍六,一块稻田庆丰收。

你拍七,我拍七,一行垂柳燕子戏。

你拍八,我拍八,一座花园开满花。

你拍九,我拍九,海滩边上走一走。

你拍十,我拍十,乡村风光真美丽!

三、比较发现,指导书写。

观察“巾、队”,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看图说话,合作探究。

(2)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3)学生看课文,对照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

2.解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2)教师逐一展示课文中的各个场景,分别进行讲解。

如:一只海鸥,海鸥是一种鸟,用于描述鸟的量词是只,如一只小鸟。

一片沙滩,沙滩远远看去是一片一片套,所以是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军舰是大型的船,如一艘船。

一条帆船,帆船的个头比较小,量词用条。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量词进行理解。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入手理解“面、把、队、片”。

3.知识延伸

(1)学生说一说“一群海鸥”和“一只海鸥”的区别。

(2)学生讨论、回答。(“群”指很多,一只就是数量是一)

(3)师:通过课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课文标题是场景歌?

(4)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回答,(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不同)

园、孔、桥、群、旗、铜、领、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五、拓展活动

学生查一查《场景歌》中哪些量词可以用其他的量词代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难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人夜宿山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新课导入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读“宿、寺”两个字。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很热闹,那么,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注意古诗的节奏、停顿。(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古诗,学生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出示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这些生字宝宝相信你们已经认识了,谁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5.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三个字。(师生共读)

6.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7.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学生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楼周围云雾缭绕;楼上的人很渺小。)

(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句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夸张的写法。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4.学生练读、指读这一句诗。

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5.还有哪句诗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6.“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

(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7.(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似乎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8.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10.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加上动作。

四、背诵古诗

1.(看课文插图)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师生表演)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指名说,以鼓励为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危、敢、惊)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笔画。如:“危”的第四笔是竖撇;“敢”的第七笔是提。

3.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里描红、临写,教师指导,及时评价。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朗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习时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抄在本子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习。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抒发了诗人在春回大地时的欢喜、愉快的心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咏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满人间,婀娜多姿”的画面。

这首诗旨在赞颂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其实,关于大自然的美,不仅仅在于春天,这种美好、蓬勃何尝不体现在夏天,秋天,冬天。《咏柳》重点在“咏”,用“咏”的形式赞颂其他的季节,既承接了课堂中的知识,有感受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精炼的语言组织能力。

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的优美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吟诗作画等方式来赞颂生活。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检测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习古诗文,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情趣、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方法的融合。古诗文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不同层次的古诗,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新教学大纲提倡:古诗教学应以吟诵为主。历史时隔久远,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添之以情趣化,以诗引画,以画诠诗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大契机。拓宽思维外溢美感,触类旁通,继而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吟诗作画。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诗理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无声对话交流。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过去的学者赋诗必画,远如苏轼、唐寅,近如徐悲鸿、齐白石,诗画交融,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古诗教学中,美术素养不可忽略。融意象于寥寥几笔中,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

……

师:春,是苏醒,是温暖,是成长,是绿色,是生命。《咏柳》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裁剪的艺术品”这么一幅生机蓬勃的画面,学了古诗,让我们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美的春天,多美的大自然。”同学们,让我们耳听着古曲,手持画笔画画着美景。

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学生画《咏柳》春景图。

投影示学生的作品。

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诵诗成画,渗透美术素养于古诗课堂,并非简单刺激视觉美感而已。

生:在夏天里,我们赞荷。

生:在夏风里,我们咏荷。

生:在夏天的池塘里,我们颂睡莲。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在秋风里,我们赏菊。

生:在秋天里,我们颂丰收。

生:在落叶中,我们用落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我们咏梅。

生:在银装素裹的日子里,我们赞雪。

生:犹有傲霜枝。

……

理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从思想上、情感上渗透古诗文沉淀千年的精华之美,学习民族文化,展现的是历史长河的一幅隽永的画卷。

师: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风貌。我们欣赏,我们歌咏,我们赞美。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咏柳》这首古诗,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来吟诗作画,体会诗人的风范。

学生交头接耳,觉得很新鲜。

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选取一个季节,既配诗又作画。希望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开动自己智慧的头脑,搜索佳句美词,谱写出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交流。

理念: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围绕“吟”“画”展开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创设学习情境外,没有加给学生一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选材,合作吟诗作画,效果甚是理想。

……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我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得到情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教学古诗《咏柳》,我拓宽了学生的视眼,激起学生心中原有的古诗底蕴,重组教学,跨越美术学科,通过吟诗作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所谓诗,诗情画意;若单单诗文无画又何来情、意?诗歌是以悟诗情为主,学生品读为重;立足读出韵味,悟出品味,达到出神入化的描绘。古诗意境多半渗透于字里行间,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领会。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完成诗歌教学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发现春天的特点,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惊奇地发现春天“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特点,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春天里,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并想象春天的特点。

1、出示“春”字:认识吗?轻声读。

2、能用“春”字组词吗?(春天、春风、春雨、春花……)

3、能说说有关“春”的成语吗?(春暖花开、春光明媚……)

4、小结:春天多美呀!今天我们一同去寻找春天好吗?

引出课题:找春天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

(过渡语:这篇课文老师很想把它读给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因为,他们会一边听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文中的画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

2、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课文写得真美……春天真可爱……

老师读得真好……

我也想读……

3、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文中需要认读的9个生字。

4、把圈出来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5、指生汇报在文中哪句话中找到了哪个字:

如:我在“春天象个害羞的小姑娘”这句话中找到了“羞”字……

6、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组成了哪9个词呢?请用直线画出并和同桌一齐读一读。

7、大屏幕出示9个新词,练习读准确:“音符、嫩芽、杜鹃、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探出、触到、喜鹊)”

8、这些生字从文中跳出来了你还认识它吗?

指生读字卡上的生字。

9、这些生字换地方了,你还能读准吗?

大屏幕出示:

一把遮阳伞。

害羞的她躲在门后探出头来。

喜鹊站在嫩绿的柳枝上歌唱。

我会用标点符号了!

10、交了九个生字朋友,让我们再来观察本课需要写的生字,和同桌交流这些生字在结构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1、学生汇报观察中的发现,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

12、教师在田字格中指导两类字。

(左宽右窄:“野”;左右均等:“解”)

13、学生在课本的田字格中练写。

1、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过渡语:我们结交了生字朋友,可别让“找春天”的小朋友等得太久了,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这一次读文有生字朋友的帮忙,一定能读得更连贯流畅。

2、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过渡语:找九名同学每人读一自然段,其它同学不要甘当听众,我们认真地听她们读,在心中随着读,这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式 。

3、分组分自然段读课文。

1、小朋友们“找春天”,看到、听到了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把相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

如:看到了小草发芽了,课文中写: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3、随机进行美训练:

如:读出小草的可爱……用“丁丁冬冬”的声音读“小溪”这个自然段……

4、象“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这样的句子把春天写活了,小朋友们多富有想象力呀!这样的句子你能再说出几句吗?如:(柳条随风摆动,那是春天的小辫子吧?)

5、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6、指生背诵展示。

7、师生分工合作,美读全文。

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天是个刚落地的娃娃,春天是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找来《春》读一读。

唱春天的歌,画春天的画,作春天的诗,写春天的文章,开一个春天的汇报会

本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常规教学的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有实效性,易于操作且简单可行,虽无形式上的“花草”却有真实的可贵,适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其亮点有三:

1、开课即营造出“春味”来:

学生们在组词“春雷、春燕、春雨……”中已触摸到“春”的点点滴滴,随后扩大信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随着信息的涌入,“春”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一设计,看似平常,但就在“平”中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积累,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创设了“春”的课堂,出奇制胜。

2、“认字”过程清晰:

在初读课文,读得“正确”这一环节,教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设计得巧妙,训练得实在。使“认”落在了“实”上。

采用“在文中找字,随文认字,借拼音读准字,随词认字”之后过渡到“单字出示认读,不同语言环境中认字”的办法,来认读来巩固认读。遵循了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同时这一过程的呈现教师是巧妙地使其融为一体,以“交生字朋友”为主线,使学生们认得轻松,记得扎实。

3、把握教材,巧设精练:

本课的又一精彩设计是在第三环节中的“仿说部分”。

仿说练习是在学生充分读,读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课文理解感悟的个体内化,更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感受升华。

由于有了多次读的准备,加上本课写法特点突出:就是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样抓住事物的共同之处展开丰富想象的句子有多处。学生们就很轻松地仿说出类似的句子来。

说这一设计“巧”,“巧”在给了孩子们大胆想象的空间,“巧”在使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巧”在把孩子们引入了童话般的春天。这种“给”,这种“引”自然地成为孩子们的需要。

同时,教师很难得之处是重视教课书的使用,如:在文中圈出生字,用直线画生词,用波浪线画句子,在田字格中练写……很好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这节课的设计“实”中有思考,“实”中有新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滩、艘、军、舰、号…”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两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学习重点:

1、认识“滩、艘、军、舰、号…”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学前准备:生字卡片、图片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去几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想去吗?(想)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学习、感悟课文第一节。

1、出示海滩的图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海鸥沙滩

军舰帆船

2、小朋友真会观察,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1)自己读。

(2)谁会读?指名读。

(3)齐读。

3、真了不起,可里面的生字你会认吗?

滩(沙滩)(海滩)

艘(一艘船)(几艘)

军(军舰)(军队)

舰(舰队)(军舰)

帆(扬帆起航)(帆船)

稻(稻谷)(水稻)

园(公园)(园林)

孔(孔雀)(孔桥)

翠(翠竹)(翠绿)

队(队伍)(军队)

铜(黄铜)(铜器)

号(学号)(句号)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3)小朋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记的?

(4)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生字。

4、瞧,这美丽的海滩正向我们招手呢!小朋友,这时你的愿望是什么呀?

5、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写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书来读一读。

(1)自己读。

(2)谁愿意来读?

(3)听到小朋友读得那样认真,老师也想来试试。(范读)

(4)请同桌一起读。

(5)起读。

(6)看着图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火车一路开过来,你看到了田野里有什么?

2、田野里的景色真美呀!课文的那一小节写的呢?请小朋友赶紧打开书,找一找,读一读。

四、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一鱼塘一稻田

一石桥一翠竹

一海鸥

一帆船

板书:

一只一条

一片一片

一艘一群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找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为使学生能在读懂课文后,将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第二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说得真棒!会读书、会思考!谁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师:你的表达就是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我和也从最后一小节可以感受到春天很活泼。我还想把这小节改一改,让春天更美丽。

师:好,露一手吧!

生:她在小树上浇水,在小朋友脸上笑。

生:我也来。她在屋顶上跑来跑去,在小朋友头上梳理。

生:她在小河里漫步,在山顶上扫雪。

生:她在燕子嘴里叫,在小溪里丁丁冬冬唱……

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对春天的种种感受汇聚成一句句话。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因此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潜心会文,充分与文本对话后,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当一个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是活泼的”,教师并未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会读书,会思考后,便锁定“活泼”这一感受,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想象。这一引一拨,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想象是如此的丰富,假如没有这一环节的停留、挖掘,学生只是肤浅、走马观花似的多元解读,那么课堂上情感迸发的镜头也就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还有赖于教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我也来说说”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拓展学生的语文空间。《找春天》一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春天说得更美丽,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充分利用文本来拓宽学生写话的空间。由此可见,教材不应是码头,而应是航船。

师:老师也找到春姑娘了,她在一篇优美的文章里,请大家把《找春天》读一读,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从课文中找到春天了,请说一说。

生: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生: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生:树木是春天的音符,小溪是春天的琴声。

……

师:你还发现()是春天的()。

师:你们想得真好,把春姑娘打扮得更美了。

一直以来,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讲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生的潜能,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今天的课堂上,我听到的是多么富有童趣的声音,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独特感受,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的丰富想象!我感受到他们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极富创意的发言使我认识到:今天的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容小视。在课改的今天,学生勇于挑战的个性正渐渐地崭露头角。在充满想像和梦幻的儿童时期,充分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想像,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燃起一盏难以熄灭的明灯。

师:学了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文章太美了,我想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老师,这篇课文写得太美了,我想用学过的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感受。

(学生背古诗《村居》)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愿意背关于春天的古诗)

生:我想背《春夜喜雨》。

生:我想背朱自清的《春》。

生:我想背《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生:我想按课文内容画一画美丽的图画。

生:我想唱一首有关春天的歌。

生:我想在这个星期天去找找春天,写一篇作文。

师:老师决定这个星期四中午带大家在校园里找找春天。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程过于封闭,过于注重语文知识,把学生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社会缺乏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科本位的现象必须改变。在课改教学活动中,看到有的语文课变着花样渗透各种活动,热闹非凡,不管课文的体裁与内容是否适合,也不管知识是否落实到位。我认为,融合也好,沟通也罢,语文课不能脱离其根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在课改实验中,我将古诗的背诵与学生认字结合起来,旨在通过课外自主地学习古诗,达到促进学生认字的目的。熟知学生却将古诗与所学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较和谐。它让我认识到两点:一是课标中所提倡课内老师的指导与课外自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1.指导学生认识“滩”“艘”等12个认读字,会写“园”“孔”等10个会写字。重点指导“群、旗、铜”三个字的书写。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3.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说出数量词并利用数量词说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滩”“艘”等12个认读字,会写“园“孔”等10个会写字。重点指导“群、旗、铜”三个字的书写。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教学难点】

1.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说出数量词并利用数量词说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滩”“艘”等7个认读字,会写“园“孔”等10个会写字。认识数量词描绘的场景。

2.学习生字,写好“群、旗、铜”三个字。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1)(出示画面:小木屋、林荫道、小牧场)

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你会用数量词分别形容一下这些地方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更多的数量词,认识更多的场景。

二、指导看图,认识场景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分别出示场景图。

(课件出示2——5图片:海边的美景、田园风光山区美景、学生活动场景)

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场景。

每个小节介绍了四个数量词,四个事物。

(课件出示6—9图文)

海边的美景:数量词:一只、一片、一艘、一条

事物:海鸥、沙滩、军舰、帆船

美丽的田园风光:数量词:一畦、一块、一方、一座

事物:秧苗、稻田、鱼塘、花园

山区美景:数量词:一道、一孔、一丛、一群

事物: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学生活动场景:数量词:一面、一把、一群、一片

事物: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么多生字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

1.分别出示,逐行认读。

(课件出示10)

滩、军、舰、帆、巾、铜、领、孔、园

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行试读,教师指名读。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滩、军、舰、帆、巾”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铜、领、孔、”的都是后鼻音;“园”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教师范读或领读。

(课件出示6——9图文)

让学生借助图画认识词义。

可在图上认一认,说一说有关事物的特征。

2.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好了,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请小朋友开火车读,好吗?(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写字指导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生字“群、旗、铜”。(板书:群、旗、铜)

2.(课件出示10):出示“群、旗、铜”动画笔顺。

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5.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

课外作业新设计

1.你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部首的字吗?看谁写得多。

写带有“钅”的字:

写带有“阝”的字:

2.查查词典,搜集带有数量词的词语,写在下面。

3.大自然真美啊!让你的父母带你去野外走一走,仔细观察,把你找到的数量词说给同学们听。

参考答案:

1.写带有“钅”的字:铜铁钱

写带有“阝”的字:队阳阴

2.带有数量词的词语:一朵花一棵树一片树林

一匹马一只羊一朵白云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说出数量词并利用数量词说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课件出示11)

2.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认读生字,先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四个场景图,如果你想真正看到大自然的美,那还需要细心地看一看,用心地想一想。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

介绍边读边展开想象的读书方法。提示:

你会用这些量词再来修饰什么事物?仿写一下。

3.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这组是写海边的美景。(课件出示12:文字、插图或音像)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只)小鸟一(片)树叶

一(轮船)一(条)毛巾

(2)第二行:这组是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课件出示13:文字、插图或音像)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畦)菜苗一(块)红布

一(方)山水一(座)大山

(3)第三行:美丽的山区风景。(课件出示14:文字、插图或音像)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道)数学题一(孔)山洞

一(丛)青草一(群)大雁

(4)第三行:学生活动的场景。(课件出示15:文字、插图或音像)

我还会仿写短语:一(面)镜子一(把)小刀

一(群)山羊一(片)树叶

4.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6.当堂背诵。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诵。

三、开放课堂,语言实践

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四季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些场景,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1.练习造句

(1)自己从课文中找一个数量词短语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2.看图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幅场景图。(课件出示2——5四幅场景图)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自说、同桌说、指名说。

(2)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3)说了这么多的大自然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赞叹?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指名说,比赛说。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数量词,认识了很多事物,我们会用词串造句。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搜集表示数量的词语。

2.说一说,看谁说的多:

一鱼塘一稻田一石桥一翠竹

3.选一幅图或观察周围的景物,找一找数量词。

答案:

1.描写数量的词语:

一朵一页一轮一本

一杯一台一件一张

2.例如:

一(块)鱼塘一(片)稻田一(座)石桥一(片)翠竹

3.略。

【板书设计】

识字1

一只、一片、一艘、一条海边美景

一畦、一块、一方、一座田园风光

一道、一孔、一丛、一群山区景象

一面、一把、一群、一片学生活动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四》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识字加油站”让学生认识一些花卉,丰富词汇量。“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词语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人物或故事;另一部分意在通过句子让学生能找出故事中哪些句子的描述最神奇,进一步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嫦娥》,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识字加油站”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教学时,“日积月累”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再讲一讲,教师简要讲一讲大概的诗意,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读出感情,但是不要求所有学生知晓诗意;最后背一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教师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4.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多日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法宝,所以在教学“日积月累”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朗读,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仔仔细细读上几遍,由读准生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初步感知诗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进行全班汇报,一边汇报一边理解诗意。结合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不断提高朗读的要求,在我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并且学到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本堂课教学成果良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894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