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的日记篇一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
亦即: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即:c=(a2+b2)(1/2),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来源:毕达哥拉斯树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传统上认为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证明。据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作为一个证明。法国和比利时称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得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
数学的日记篇二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江宁区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与生活”作品征集颁奖大会。我是一等奖获得者,也应邀参会,心里十分激动。
我和爸爸准时来到颁奖大会的现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的音乐厅。大厅金碧辉煌,有三四百个座位,还有一个将近一百平方米的大舞台,整个大厅非常壮观。
壮观的舞台当然少不了同学们的精彩演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珠心算,老师报几个数相加、减,他们立刻就在珠心算的算盘上,用灵巧的手指拨弄算珠,不一会儿就把答案算出来了,观众也都不禁啧啧赞叹。这还不算什么,最精彩的还是他们做模拟全国比赛的题目,密密麻麻的数字在黑板上,我眼睛都花了,一*概40题,而且是多数目乘除,最快只要40秒,最慢也仅有1分30秒,这真是太神了。
看完一番表演,终于颁奖了,先颁发二等奖,奖品是一本软面抄,最重要的是还能和嘉宾合影,这可是没获奖的同学得不到的。终于到我了,我超级激动,因为我获得了一等奖,还得到了一本小学生数学报的五年级合订本。我认真地默读着奖状上的字:
“陈安琪同学:
在江宁区20xx年度小学生‘数学与生活’作品征集中,获得壹等奖。
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心里开心极了。有了这次的鼓励,我下次一定还会努力,争取获得更高的荣誉。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我们一起在数学王国里,一同感受数学带来的的乐趣,探索数学里的奥妙。
数学的日记篇三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是数学课,优美的铃声传到了我们的耳中,数学老师也在铃声中走进教室。准备给我们上课。
数学老师全神贯注地讲着,我们认真地听着。数学老师提问了,每个同学顺利地回答上来。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而我却一直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举手,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突然,老师叫我:“涵,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迷茫地站了起来,不知所措。我看到黑板上有一个例题,我张开嘴回答上来了,由于我的声音太小,老师没听见,她看我站在那里便生气了:“说话啊。不说话就出去站着。”当时,不知怎的,我就一直沉默下去了。数学老师忍不住了,走下讲台,把我的椅子挪开,让我站到后面去,怕我挡到后面的同学。我极不情愿地向后面走去。
我站在后面,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下来,站了一会,老师让我回到座位上,我低着头,坐在座位上,把数学课上要改的东西全部都改完了。
下课了,我傻傻地趴在桌子上,仿佛四周只有我一个人。我在那思考,为什么答案就在我的脑海里,而我却不敢大声说出来?如果我说出来了,老师还会让我站在后面吗?不会的,不会的,如果我多一点勇气,多一点自信,我就不会站在那里了。
数学的日记篇四
这一周我们学习了除法算式的竖式。
怎么列呢?是先写一个“厂”字,再把被除数写在“厂”字的里面,把除数写在“厂”左面。计算出来的得数叫“商”,写在“厂”字的上面,还要对齐个位。计算时,是先用“商”乘除数,然后用被除数减去它们的积,看得数是几。如果它们相减后的最终结果不是零,是一个小于除数的数,那么这个数就是余数。除法真有趣!
老师评语:整个计算过程表述得很好、很清晰,语句通顺。
家长评语:能理解新学的内容。
数学的日记篇五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例如:八分之三乘以三分之八等于一五分之四乘以四分之五等于一七分之六乘以六分之七等于一。
五分之四和四分之五互为倒数,就是说五分之四的倒数是四分之五四分之五的倒数是五分之四。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七分之二(倒数是二分之七) 九分之一(倒数是九) 四分之三(倒数是三分之四) 十分之一(倒数是十)
数学的日记篇六
今天在数学的课本中看见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数学题”。题目是:“我们国家大约13亿的人口,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如果这样的话,我国全国就节约了约1300万元了。如果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大学大约要节约1万几千元钱了,那么这笔钱可以供给1805位失学没钱上学的小朋友,把这笔钱给那些人,那岂不是很好吗!”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在水龙头下面滴1000滴水,用称称了一下,1000滴水重200克,我又动笔算了一下。
1300000000÷1000×200=260000000(克)
260000000克=260吨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如果按每人一个月用了一吨水计算的话,那么260吨水就足足可以用上2年了。我去问我爸爸:“1吨水能够发多少度的电?”爸爸说:“1吨水能发100度的电。”那也就是说260吨的水可以发26000度的电了。
哇!我一下子惊呆了,260吨水竟然可以发挥这么多的作用啊!所以我们现在要节约所有的水,不要浪费掉一滴滴的水了,我们要养成节约这个好习惯,不能再浪费了。
数学日记400字篇六:数学考试
“叮铃铃”,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我们快马加鞭地冲进教室,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因为这节课要进行数学考试,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开始答题。”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连平时有名的说话大王何龙也闭上了嘴,瞧,他正认真地伏案疾书呢!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写字的沙沙声,就像战场上的冲锋号。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纸上战争开始了。进攻一,第一大题,填空。哈哈,太简单了,我三下五除二把这道题攻下了。二题,三题,很顺利嘛,看来这次我一定会得高分了。第四题,糟糕,卡壳了,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我的脑门渗出了汗珠,握着笔的手不停地抖着,我绞尽脑汁苦苦思索,仔细地回忆老师的讲解。唉,谁让我上课没好好听呢?真是报应啊!唉,还是做下一题吧。
试卷交上去了,看到有些同学兴奋得脸上都泛起了红晕,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过,“忘羊补牢,为时不晚。”下次考试,我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数学的日记篇七
昨天,孙老师让我们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再用1升水量一量家里的脸盆倒下一升水后分别水位在哪里,大约要用几个一升水才能装满脸盆。
回到家后,我拿了一个果粒橙的空瓶子,还用了一个一次性的纸杯,上课时,老师说过,普通一次性纸杯是250毫升。
我把杯子里灌满水,一次接一次地把水倒到果粒橙的瓶子里,一直倒到第四次就行了,因为4x250=1000(毫升),1升=1000毫升。
瓶子里的水已经足足有1升水了,接着,我拿来脸盆,把水倒进脸盆里,一升水刚过盆底,然后我又反复倒了几次,最后得出了结果,这个脸盆大约可以装五升水。
在这次实验中,我对升与毫升有了初步的了解。
数学的日记篇八
天气越来越热了,暑假里的一天,我突然很想吃西瓜,于是我和妈妈在学游泳回家的路上,决定去水果店买西瓜。
水果店的西瓜好多呀,一个个又大又圆。选哪一个好呢?
这时,刚好有一位客人买了半个西瓜,妈妈就和阿姨说:“请给我剩下瓜的一半吧。”阿姨说:“好的.,11元。”等我们付了款,回家的路上,妈妈问我:“宝宝,你知道我们刚才买了一个瓜的多少么?”我想了想:应该是4分之一吧?”妈妈说:“对了。那你能根据这4分之一个西瓜的价钱,来猜一下,如果我们买整个瓜,大概要多少钱呢?”我继续想:4分之一个瓜11元,那整个瓜大概需要4×11=44(元)。我大声的告诉妈妈:“大概要44元。”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你瞧,买西瓜,原来也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今天的买瓜之旅真有趣!
我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数学的日记篇九
一天,猪八戒在桃林中摘了2500个桃子,去慰问花果山的猴儿们。
猪八戒拖着装满一车的桃子,气喘吁吁地来到了花果山了。他拿出2500个桃子,对猴儿们说:猴孙们,来,猪爷爷给你们吃新鲜的桃子。猴儿们一拥而上,看着一堆桃子傻眼了,这么多?怎么平均分呢?要不你帮我们分一分吧”。猪八戒数着猴子的个数,说:“你们有400只猴子,我一共带了2500个山桃,把每个数都去两个零不就好了吗!25÷4=6个……1个,你们每个人拿六个山桃,剩下一个留给我吃。猴孙们都说:好好好。
桃子都分到他们手中,猴们抱着桃子,在林中欢呼跳跃,大口吃着甜甜的桃子。正当猴们吃得津津有味时,孙悟空踩着七朵祥云回来了。猴孙们看到孙悟空回来,连忙围上去七嘴八舌到:猪爷爷送来2500个桃子,我们每人分了了6个,剩下一个猪爷爷吃了。
大圣算来算去也也只有2401个桃子。说:你们被骗了,被骗了!他吃了100个,不是一个,你们被他耍得团团转。难道还没有发现问题在哪吗?猪八戒只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100倍。可是,余数不能缩小呀!现在你们再仔细算算,2500÷400等于多少?”小猴子们拿起一根细树枝,在地上算起来,突然恍然大悟,火冒三丈地说:“好你个呆子爷爷,骗我们这些猴孙没文化。”
2500÷400=6个……100个这样一来,猪八戒100个!”小猴子们都垂头丧气的,想去找猪八戒算账的,可他早就脚底抹油——-溜了。早知道自己应该聪明一点儿,这样就不会被猪八戒骗了。
孙悟空语重心长地对小猴子们说:“从今天起,你们要好好学习数学,以后就不会被猪八戒骗了。”
数学的日记篇十
数学的奥妙无处不在,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发现线的奥密。
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过马路的斑马线是一条条线段;在塔山上看见一盏往远处投射的探照灯是射线;还在火车的铁轨上发现了直线等等。自从教了这一课之后,我明白了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廷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坐在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刚学的内容考一考爸爸。可爸爸却说:“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火车的铁轨上不是有弯道吗,而且还有起点和终点,怎么也能算是直线呢?”我也不甘示弱地说:“火车的铁轨也有直的呀!”“如果这样的话,那公路岂不是也是直线了。”爸爸也穷追不舍毫不相让。为了这个问题我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最后我打开了百宝箱,拿出我的数学教科书,书本的图片上铁轨就是直线。爸爸哑然无语,我高兴极了。
数学的奥妙真是有趣呀!它什么时候还会再给我惊喜呢?
数学的日记篇十一
“黄胡子”是谁呢?黄就是俺,黄柯源。“胡子”就是胡纵位。他可是我的好伙伴,我俩“臭味相投”。一吃完饭,我立马来到胡纵位身旁,只见他认真的看着什么。我凑近一瞧,原来在看“曹冲称象”。“嘿!这个早看过了,咱们出去玩。”胡纵位抬头看了看我,说:“这曹冲不简单,我们也来玩玩测量。”我说:“好呀、好呀……”这兴奋的声音吸引了一群小伙伴,他们都围拢来。
“胡子”饶有兴趣地说:“我们来量黑板,看看有几米?但是大家都不能用尺子直接量。”
小伙伴皱着眉头说:“不用尺子,用什么好呢?”大家绞尽脑汁想起办法来。
我灵机一动,相出办法来。我自告奋勇地说:“用鞋子。”说完就把鞋子脱下来,一跳一跳地蹦上讲台,把鞋子往黑板边一放,霎时,同学们笑翻了天,有的捂着鼻子直抱怨,说什么臭气熏天了,有的快笑倒在地了,有的窃窃私语。不过,我的“胡子”兄弟屁颠屁颠地上来了,一本正经地帮我。我把鞋子放在黑板的一头,一下、两下、三下……“胡子”积极配合,我每移动一次,他就在旁边做一次记号。一共量了27下。我用尺子量了量我的鞋子,是23厘米,然后用27乘以23约等于6.2米,结果出来以后,我见“胡子”的脸都笑成了一朵花。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哥们,我已率先完成任务,你呢?”胡子笑呵呵地说:“暂时保密。”我撅撅小嘴,胡子马上在我耳边说:“用书来量教室的宽。”我当然义不容辞当起了助手。我俩趴在地上,“胡子”一点一点地移动,我做记号,量到一半时,我的膝盖就开始发麻,但我一直忍着。胡子的汗一颗一颗往下滴。很他丝毫不敢马虎。终于完成任务,我累得腰酸背痛,但是心里很快活。
量着量着,半路突然冒出个“拦路虎”,一个重重的箱子阻挡了去路,我们只好用“平移法”将书移到“空地”上,继续向前“探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铃声响了????不得不终止。
今天的这次“测量赛”,我顺利通关,但我和曹冲比还是有差距的,他那么小就能想起这么巧妙的方法,真是自愧不如,但我会一直努力,加油!
数学的日记篇十二
今天,讲了一节有趣的课,题目叫做:认识圆形,当然,圆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形状,例如:车轮、方向盘、园钟、碗这些都是最常见的。
讨论了许久,一位同学提出的法子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方法如下:
1、将一条鞋带(或绳子)一端固定在某一个点。
2、再将另一端捆上一根笔。
3、拉直鞋带,用带笔一端画一周(中心不能动)
这样一个完美的圆就画好了,这个方法比其他一些方法画的更标准,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调节圆的大小,所以我们都十分赞同。
但,有了圆规这样的方便工具,我们就不用非常费力的画圆了,那方便的圆规该如何使用呢?方法如下:1、右手握住手柄。
2、将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到指定圆的半径长度。
3、针尖对准位置用带笔一端围绕中心画一周。
对,这十分简便,画得也标准。那么圆心,半径,直径是什么呢?我们都很好奇,老师耐心地说:听着,圆规画圆时,针尖对准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与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要说直径有几条呢?那就是无数条,半径的道理也是同样。而且圆还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圆沿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都可以重合。圆还真是个有趣的看似简单的图形!
数学的日记篇十三
有这么一道测验题: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其中梨的重量为20吨,苹果的重量比梨多1/6,请问这是把( )看作单位“1”。
学生写道“梨”
一老师批阅“×”
学生疑惑不解,问老师“老师,我为什么错了”?“应该填梨的重量”而不是“梨” 。学生明白了,可心里很委屈:老师,您上课时不都是讲把“梨”啊、“鸡”啊什么的看作单位“1”吗。当然他没有敢说出声。
回家后,小学生向妈妈诉苦“老师讲课,就是这么讲的嘛。现在又说人家错了,明明是她自己讲错了嘛”。
这个故事不是我杜襈出来的,小学生是我的儿子。
无独有偶,过了几天,我的学生也向我提出了类似的抗议。
那是一节关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习题课。有一道判断题为“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正确”,我当时很纳闷,也很生气“这么简单的题,怎么有这么多人出现错误?。上课没认真听啊。”“老师,你上节课就是这么讲的啊。”“啊?对啊,就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越多,光合作用越强呀,但是本题上有这个前提条件吗?”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老师,你上课时没讲前提条件。”“什么?。”我瞠目结舌了,“真该死,怎么就没讲呢。”幸好,还来得及补救………。
回到办公室,想起儿子试卷上的“×”号,想起教室里学生的抗议,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看起来一次小小的疏忽,一点点话语的遗漏,竟造成了学生知识上错误。曾经看到过“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的说法,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我是真切体会到了。那么自己以前曾经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记不得了。其他教师有过多少类似的情景?不知道。但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字。
通过这两件事情,让我感受了很多,也反省了很多。汪中求先生曾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老师们,就让我们从细节做起吧。因为教育需要细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2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