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篇一
最近,学校下通知在网上学习《弟子规》,刚开始,我们都很不愿意,因为我们都想在自习课上写作业,哪有心思学什么《弟子规》啊!我们愤愤不平,仅是因为时间的问题吗?不是的。而是我们根本不了解《弟子规》是什么,而当我们接触到《弟子规》时,却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道理吸引住了,学过后,会反省自己的作为,我就是因为学习《弟子规》而反省自己的人。
虽然我们只学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从“孝”这个部分中体会出许多道理。“孝”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写人以孝为首,人一定要孝敬父母,父母生我养我那么不容易,我们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
当我读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又想起了老师的讲解“在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洗耳恭听。而当父母责怪你的时候,自己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并改正,而且不能顶嘴。”这会儿我又想到了我自己;记得一次,妈妈把早饭做好,并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后妈妈就去上班了。而我却不听话没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学了,等妈妈回家后,看到我没吃早饭,把刚刚放学回到家的我被妈妈嗅骂了一顿,我越听越生气;不过一顿早饭,至于吗?终于,我憋不住了,一句话冲出喉咙:“哦,我明白了,就是这样做妈妈啊!”说完后,妈妈被我气坏了,好几天没和我说话。现在想起来,真是很脸红,妈妈也是为我好啊,我怎么能这样呢?真是不懂事啊!
当我读到“冬则温夏则凉”时,想起老师的讲解:“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让我在冬天时感到温暖,在夏天时感到凉爽,但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学习体贴父母,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抚养我们的艰辛,而我们一定要报答他们,至于怎么报答,就在于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发自脏腑的想对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来,父母是绝对会感到欣慰的。
弟子规读后感篇二
因为院系举办《弟子规》演讲比赛,我接触到《弟子规》这本书,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感触良多,尤其是对“孝”的理解。我认为学习《弟子规》应该把《弟子规》的真谛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总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对房子、车子的追求热衷竟让我们忘记了孤孤单单在家里惦记着我们的父母。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公益广告:老人一人在家,子女告诉家里的老人要回家吃饭,老人开开心心的准备了一桌好菜,耐心地等待子女们的到来,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着了,醒来时,屋子里冷冷清清的,只有老人一人,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老人子女的,他们告诉老人不回来了,在电话中老人的孙女叫了老人一声奶奶,老人心里有些安慰,正准备和孙女说话时,电话挂断了,老人很失望很无奈地说了句:你们都忙。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内心震撼了,有人曾说过:人越老越害怕孤独。你让你家中的老人孤独了吗?一个再华丽的房子没有家人,那只是一个房子不能称之为家;一个有家人的房子,即使房子再破旧那也是家。老人要的不是金钱不是住华丽的房子,而是一个有家人的家。老人为子女倾其所有,而老人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们,多关心关心他们,能在一起享受人世间最平常天伦之乐。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的父母不在年轻,当你拎着大包小包东西回家时,爸爸妈妈都会显得异常激动、开心,可是他们的激动、开心并不是因为你拎了那么多的东西,而仅仅只是因为你,因为你回来看他们了。
或许作为学生的同学们会说,现在我们还是学生,这对我们来讲还是很遥远的。真的遥远吗?一点也不遥远。我想问一句:身为学生的我们,除了向父母要钱,你一个月还会打多少次电话回家问候父母,问候家里的一切呢?不要省几块钱的电话费,不要以为父母并不在意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电话回家关心他们时,他们是很欣慰的。只是我们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啬了关心父母的话。你还在等什么,马上拿起自己的手机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吧。
孝,并不是要让你为父母做上什么惊人动地的事,实际上最平常最基本的关心、问候又何尝不是孝道的表现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遗憾的事。虽然我们不能像《弟子规》书中写的那样“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孝敬父母,但起码不要让这样的遗憾一而再再而三发生。
弟子规读后感篇三
黄香,字文qiang,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黄香九岁丧母。因家境贫寒,请不起仆人,一切家务由他一人料理。他勤苦尽心,奉养父亲。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之时,黄香用扇子扇帐子,使枕席清凉无比,伺候父亲安寝;冬天严寒之时,他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温暖枕席,使父亲暖卧。后世流传的“黄香温席”的典故,指的就是这件孝亲事迹。
古代的孩子这么孝顺父母,真让人感动。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最近,妈妈的脚崴骨折了,所有的家务几乎都由爸爸一人承担。有一天,爸爸急冲冲地回到家,对我们说:“下午我必须到郑州一趟,我把晚饭做好,到时你们热热吃就行了。”爸爸做好饭就匆匆地走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该吃晚饭了。妈妈一瘸一拐地走向厨房,要去热饭。看着妈妈艰难的样子,我鼓足勇气对妈妈说:“妈,让我来吧!”妈妈沉思了一下,说:“好吧!你就试试吧,小心别烫着啊!”
“好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厨房,来到电磁炉跟前,双手端起汤锅,放在电磁炉上,打开电磁炉就热起饭来。饭热了以后,我把汤锅端下来,又端起盛着菜的炒锅,可是那炒锅太沉了,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才把炒锅放在了电磁炉上。等饭菜都热好后,我取出碗和盘子,搁在厨柜上,把饭菜一勺一勺地盛满碗和盘子,再一个一个地端到餐桌上。等把筷子和勺子、馒头、豆酱等等都摆满餐桌后,我已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可以吃饭了!
我心想,没想到做家务这么复杂、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爸爸妈妈的.劳动成果,并且要体贴他们,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孝顺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凡事不要过于依赖父母。当看到父母疲倦时,给他们倒杯茶,或者讲个故事给他们听,这也是尽孝啊!
弟子规读后感篇四
我经常听说《弟子规》是封建糟粕,不要给小孩子读。我小时候其实也没有读过这本书,今天趁着周末空闲,我找到这本书来读了一下。
一看到这本书,就为这个短短的文章所吸引。全文基本上采用的是说教的形式,比如其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要告诉孩子们,要尊重父母,爱惜父母。
在现在我们教育小孩子,一般比较推崇西方的教育方法,很少用我们自己的祖先留下的方法。小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相信现在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
首先,《弟子规》的原名叫做《训蒙文》作者是一个清朝的秀才,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改成了《弟子规》。这本书的目的是启蒙养正。里面确实有很多内容对现在小孩子有不利的因素,甚至有人说这本书对后来的中国走向衰弱也多了一份“贡献”。
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我们现在读的《弟子规》是经过修订的,已经去除了很多不好的东西。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可以引导孩子的正确的世界观有一点用。一个人为人处世毕竟要尊崇一定的原则,孩子可以解放天性,但是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为人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也应该注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文化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许多优秀的东西已经吸引了世界。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们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学习好的东西永远没有错。
弟子规读后感篇五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谈话;读一本好书,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读一本好书,可以从中学到无穷的知识。而《弟子规》可谓是好书之一。
人们常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呢?《弟子规》告诉了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听父母的话,当父母叫我们时,应及时回答,当父母让我们做事时,我们应赶快放下手中事,去帮助父母,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去帮助父母,从日常小事做起。
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做到和睦相处。大的要关心小的,小的也要尊敬父母,尊敬比自己大的长辈,语言要和蔼温和一些,不要尖酸刻薄,必要时,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讲究诚信。是的,诚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凡出言,信为先,奚可焉……”这段出自《弟子规》的话清楚的告诉我们如何讲诚信,但凡是出自于自己的话语,答应别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不论是一件小事,还是一件大事,只要你给予了他人承诺,你就一定要做到。讲信用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人了;诚信的商店,往往是生意最火爆的商店了……做人要讲诚信,乃是从古至今永不变更的事实。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得到别人仰慕,而《弟子规》中的一段话也讲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人只要有才华,不骄傲自大,那么他就能够受到别人的尊敬。
通过读《弟子规》,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自身的一些缺点,学习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弟子规》不愧是一本好书!
弟子规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读了以后,我深受启发,决定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它告诉我们:兄弟朋友要相互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会为我们当心。和睦就可以为父母减去一些担忧。所以,我要和妹妹和睦相处,不吵架,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的意思是:父母在叫我们,我们应该马上过去,不能拖拖拉拉的,父母让我们去做什么,我们不能找借口,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要认真听讲,父母批评我们,要虚心接受。
以前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总是嘟着嘴巴,爱生气。有一次,我吃饭不认真,爸爸批评了我,我却跟爸爸顶嘴,还大声哭了起来。读了《弟子规》后,我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我要努力去改正错误,保证下次做好。上个星期天,妈妈突然肚子疼,我马上拿来开水和药给妈妈服下,叫妈妈躺在床上休息。爸爸回来后表扬了我,说我变得懂事又孝顺了。通过诵读《弟子规》,我变得听话又乖巧,爸爸妈妈喜欢我,爷爷奶奶更疼我了。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时时刻刻用《弟子规》来提醒我该怎样做人。
弟子规读后感篇七
看了《门徒法则》之后,我发现我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或者我认为是对的言行,在这样那样的方面都有一些不足。
在古代,“门徒法则”是做人的准则,至今仍影响着更多的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质。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一件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灵魂的永恒阳光!在仔细阅读《门徒法则》的同时,我也带走了心中的尘埃。
我想起了曾经谁说过这样的话:
如果您:
播下思想的种子,收获文字;
播下言语的种子,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和收获习惯的种子;
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个性;
播下个性的种子,收获命运。
弟子规读后感篇八
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它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的一言一行。
弟子规?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话只要说得有理有据,不在于多;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反而令人讨厌。尖刻挖苦和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都要坚决戒除。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事情,话说的很多,一点依据也没有,让我的同学很讨厌,当别的同学和我吵架时,我也曾经说过很多脏话,不但没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还在其他同学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学完弟子规后,我严格按照弟子规的规范做事,不再像以前那样遇事不冷静,而是尽量想办法和同学沟通交流,及时解决矛盾,同学们之间更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了,也真正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事诸兄,如事兄?。
使我感受深刻的还有学习篇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要专注,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思,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嘴读啊读,背啊背,就是背不过,就是因为我都没用心去读。学习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所以考出来的成绩不理想。从此,我学习时都是提前做好预习,做到心眼口合一,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成绩明显提高了,我变得比以前更自信了!
记得我原来读书时,经常是囫囵吞枣,读一篇文章,眼睛在那看着,读了好几遍不知道文章说的什么,要不就是老师让背诵的东西我在那弟子规,就像浩瀚海洋中一盏指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它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改变着我,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会一直践行弟子规,让文明时刻伴随我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篇九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结钮扣,有定位,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顺便说一个故事:以前著名诗人王安石是当时国家的重臣,可他有一个坏习惯:不爱洗澡。有一次,国家开大会,他也参加了。正当国王在大会上公开地对王安石说话时,一只虱子,从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脸上,会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这件事就传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不然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笑话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你会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学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亲仁,当然好,好日来,坏日少”我们可要努力啊!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要以它作为行为准则。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
近期,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作者为清朝康熙年代的秀才 李毓秀,后由清朝贾序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流传甚广,是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三点让我深深受益。
第一点就是一个人要充满爱心,要爱护他人,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贤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弟子规》中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意思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蠢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你可知道,当你帮老师发作业时,把同学的作业本轻轻地放在桌上,这就是对同学的爱;当你发现同桌在专心地干事时,你不发出一点声音,这更是对同学的爱;当你在餐厅吃完饭时,把饭盒摆得整整齐齐,把碗、勺、纸巾归拢到箱子里,那整洁的饭盒和干净的地面也是你对送餐叔叔,保洁员阿姨的一片爱……让我们一起做个有爱心的人吧!
第二点是珍惜时间。《弟子规》中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说: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人生短短几个春秋,可谓是弹指一瞬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珍惜时间,切不可概叹人生的告短,让时间白白地从自己身边流逝。
第三点是讲诚信。《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说:“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诚信,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而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诚信是做人之本,说的通俗一点,以诚信待人,是那些成大事都的做人准则。
道理很简单,诚信为全天下第一品牌!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用这种习惯来生活、学习,方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有许多人却不信这一点,硬要走向另一端,结果既损害了别人,又让自己吃尽了人生苦果。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别人允诺的事要尽力做好,要一诺千金。
诚信做人,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假如你知道了这一点,你就已经领悟了做人之道,真正能做出大事来,否则你的人生薄上将会写满“失败”二字。
这就是《弟子规》使我受益的三点,我喜欢《弟子规》,你喜欢吗?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一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爸爸常常“摇头晃脑”的读《弟子规》给我听。爸爸说,那时候我经常哭闹,每当他读《弟子规》的时候,我就睁大眼睛定定看着他,仿佛很入神的样子。想来也许是爸爸摇头晃脑的`样子吸引了我,小小的我听爸爸读着那朗朗上口的音律,像童谣一样好听。
在我上小学前,我已经可以完整的背诵《弟子规》了,每每家里来了客人,我就和爸爸一同“摇头晃脑”的表演起来。我们并排坐着大声诵读,脖子一会从左转到右,一会又从右转到左。因常常博得到客人的欢笑和夸奖,我对《弟子规》更加喜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它已在我心中悄悄的扎根结果了。
记得我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电动玩具车,我们都很喜欢那个玩具,不一会便争抢起来。隔壁的刚子打了我的头,我踹了楼下亮亮的屁股,我们很快就扭打在一起。旁边的大人赶忙把我们分开,又找来家长把我们分别带回家。我本以为爸爸一定会臭揍我一顿,没想到他让我站在客厅中央背十遍《弟子规》。这次,他没有和我一起“摇头晃脑”,而是很严肃的皱着眉头,不错眼珠的看着我背书。我有些害怕,老老实实的背完。爸爸严厉的问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你说说是什么意思?”我低头着头,小声地说:“是说兄弟之间要和平友好,不能打架。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了。”“那你为什么还打架?”爸爸脸上阴云密布,没有了往日的亲切。“可是”我小声的嘟囔着,“可是他们也不是我的弟弟呀,咱们家就我一个孩子,我没有哥哥和弟弟。”爸爸顿了许久,然后把我拉到他面前,一字一句的说:“孩子,你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也许一直都没有兄弟姐妹。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要和小伙伴和睦相处,这样你将来就有很多兄弟,很多亲人了。”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默默把《弟子规》装到心里,不再“摇头晃脑”的到处表演了。
转眼我已经成为五年级的大孩子了,对《弟子规》已从不甚了了到渐明大义,从单纯的表演背诵到逐步理解、身体力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诫我要尊重孝敬父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让我懂得要礼让长者;“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我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才能取得好成绩……《弟子规》伴随我的童年一起成长,让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像清风爱抚我的面颊,更像爸爸的爱浓浓地裹在我身边。
在我提交这篇作文之前,我问爸爸为什么小时候要一直读《弟子规》给我听?爸爸笑笑说:“我小时候,你爷爷就是这样做的。”经典是一句一句反复诵读的,爱是一代一代浓烈传递的。我爱永不退色的经典,更爱“摇头晃脑”的亲爱的爸爸!
弟子规读后感篇十二
xx年8月,我走进上海火炬润滑油这个大家庭。就从这天起,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
入职那天,我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读了近20年书,我从来都不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一本好书,原来只知道有本《三字经》,而且就知道那么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时候把它当做了一句顺口溜。当我翻开《弟子规》时,顿时呆住了,里面都是短短的三个字为一句,但就是这短短的三个字却蕴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这么小小的一本《弟子规》,成为了我每天空闲时间必看,而且百看不厌的好书。
记忆中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中第一篇《入则孝》,读完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过去我是那么的不珍惜。
在看《弟子规》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孝。孝,光看字的结构就能明白它的含义,上老下子,强调着血缘延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虽然是小辈,但是,今天的小辈也是将来的长辈,如果在我们做小辈的时候不孝顺长辈,那将来我们做长辈了又怎么能指望我们的小辈会来孝顺我们呢?现在的我们,父母叫我们,我们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理父母,往往还会不耐烦。在爸爸妈妈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是没有抵触情绪的?总觉得父母管我们管的太多了,总是和父母顶嘴。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找理由开脱,而我们需要父母为我们做什么的时候,父母总是义不容辞。所以说“恩重如山”这四个字,是世界上每一位父母都担当得起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中王祥的孝顺感动了天。王祥早年丧母,但他的继母并不喜欢他,还常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挑拨离间,说这个儿子不好,不孝顺。所以,年幼的王祥不仅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就连父爱也感受不到。但即使是这样,王祥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对父母好,孝顺父母,在父母患病的时候衣不解带地伺候。继母经常想要吃鲤鱼,王祥都尽力满足继母的要求。一次,在一个大冬天,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但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而继母依然想吃鲤鱼,王祥没有办法,只好赤身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两条鲤鱼从河里跳了出来。即使是对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也一样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2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