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加减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20:47:03
最新的加减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模板9篇)
时间:2023-10-07 20:47:03     小编:紫薇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一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后,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由于学生在做前面几课时的《课堂作业》时,出现的错误较多,所以我决定将加减法的验算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在没有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前,已经知道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习“加法验算”时,我增设了一个复习题:根据上面算式的结果,写出下面几道算式的结果。这道练习题的设置,既为后面的新知做好了铺垫,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后面新知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复习题的基础,所以很快就发现了验算加法的方法。教学中,我还用学生的姓名来命名所发现的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节课只进行了“加法验算”的教学,从学生的课堂练习看,他们对本节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了,尤其是还有部分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来完整表述验算的方法。

但本节课我认为学生练习的密度还不够,由于他们计算的速度还比较慢,所以导致课堂上的练习量还不够。针对学生计算速度慢这一现象,教师课后还要加强训练。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二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们在学习了6、7的加减法后,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内容,并介绍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形式的内容,是一种在情境图中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一般性策略所要经历的步骤: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检验、口答,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节课反思如下: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情境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难免有一些非数学因素的存在,例如例题中小兔子采蘑菇的事件、小兔的颜色等都有可能干扰学生,有孩子很关注这些方面,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我采用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态中经历简化题目的思维过程,我先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图,获取数学信息,过滤非数学因素,再介绍大括号和问号,并根据情境图理解其意义,从而提炼出问题,并用手势边比边说,这样,就使图中的数学问题完整而深刻,也使学生在学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获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些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时,会遇到困难,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经验,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注意适时引导,让学生经历、积累学习经验。例如在本课中,学生学习图意后,让学生用图形或符号画直观图的形式将图意呈现出来,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使学生积累理解题意的好经验。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是获得问题的具体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解决问题,教材中给了三个基本步骤: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并借助做动作、画图理解题意,检验引导学生有序,练习体验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建立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创设快乐的森林情境,提供孩子感兴趣的动物素材,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甄别错误,在运用中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快乐的加入学习,最后,发现生活中这样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在自己的身边,还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应和学生加强应用,练习。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还是听明白了会做题了,还是有一部分小朋友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我反思如下: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连加连减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较,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明了。

3.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67-25+28这样的算式来解决此问题,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义。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列出67+28-25这样的算式,个别同学能说清楚算式的意义。而第三种方法呢?几乎没有同学能说出来,我故意说这是下面的一位同学写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体现了一题多解。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设计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语调语气太过平淡,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太过紧张,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导致教师最后唱独角戏。

3.再讲72-(47+16)的时候,我直接告诉学生带括号的算式没有简便写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32+(55-46)和86-(13+42),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可以有简便写法。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没有简便写法,只能列2个竖式。

今天早晨我又去课堂做了补救。但是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希望学生列2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五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虽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去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没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讲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自己给自己纠错还是一个失误,如果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再谈论例四72-(47+16)=有没有简便算法时,抛出的问题应主要是让学生讨论出为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讨论有没有的层面上,也就是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意义的,有讨论的价值的。

课件的制作出现瑕疵,应该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在了大屏幕上,影响到课堂的教学,在今后制作课件完成后要多次检查之后再使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的运用上课前调研,例如这节课其实学生们通过连加连减的学习,同学们对于混合加减可能已经会了,亦或存在哪方面的共性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做及时的调整,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症结,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课堂更加高效!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较好.

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

我想:加减混合的图意理解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八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同学初步把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纳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留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同学思索。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由于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同学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同学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同学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留意以下几点: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熟悉时,要重视同学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关心同学正确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学加法时,老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同学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同学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同学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同学一开头接触加减法,需要从熟悉加减法的含义开头,到逐步理解,把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需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纳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同学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消失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老师先演示,让同学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同学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同学自己动手摆学具,稳固对所学学问的熟悉。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同学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同学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终由同学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好。

这里应当只要求同学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看老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同学讲出来。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同学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老师要根据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晰。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同学学过连加连减,有了肯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同学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挨次,把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关心同学把握运算的挨次,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同学在把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表达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同学主动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同学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老师在教学时要主动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特别重要的。同学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的加减教学反思篇九

周二上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看图能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较好:

1、复习旧知,导课自然。

先引导孩子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接着引导孩子说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两道加减混合算式,引导孩子模仿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试着说说计算过程,孩子说得很好。老师小结:像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就叫加减混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变白天鹅》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3、抓情境图,讲清图意,突破难点。

出示例1情境图: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引导孩子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挑了很多孩子反复地说,孩子们说得很充分,孩子能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说清图意之后让孩子列出算式:4+3-2= ,请学生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原来有4只天鹅,“3”表示飞来了3只,“2”表示又飞走了2只,“= ”表示现在有几只天鹅?只有孩子们把意思说清楚了,才能把算理弄明白。老师小结这个例题的学习方法:第一,看图说清图意;第二,列式计算;第三,对照图片检查是否正确。教学例2时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地说,边说边理清图意,列出算式计算,最后检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不够透彻。引导孩子说清图意的时候,提出问题用词不够准确,比如:还剩几只?一共有几只?其实在有加有减的时候是不能用这些词语提问的,应该把问题改成:现在有几只?会更合适,但是教师没有要求。两幅图之间的关系没有讲透彻,也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由于前面两个例题说得人数太多,老师对课堂把控能力欠缺,导致后面练习题没有时间让孩子说图意以及表示的意思。

3、课堂气氛太沉闷,不够活跃。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例题或者习题演一演,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同级段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进方法,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教学中,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604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