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新闻的教案篇一
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掌握其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品味、学习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师诱导,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感受中国解放军的英勇无敌,明白胜利来之不易,学会珍爱幸福。
文本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并且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是学生中学时期实效接触的新闻体裁。它既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感受新闻体裁语言的真实与准确。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新闻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这了便于学生尽快地掌握新闻的特点,在教学上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同时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是学习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
新闻的一般特点、文本的语言风格。
革命的传统教育、分析语言的准确及文本行文的有序条理。
1、教师课前明确新闻的常识,收集文本新闻的背景资料。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基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完成字词的积累工作。
3、两则新闻分三课时完成,重点教学第一则,第二则重在自主探讨。
1、学习课文第一则新闻。
2、重点教学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古往今来战争知多少……(由战争话题导毛泽东的《人》,进而转到作者这一话题)
二、众说纷纭话作者(不求学生全知,但求人人知一点,而后教师明确作者常识,具体内容略)
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自主诵读,圈点勾划要点、疑点及精典语句。
2、合作完成字词积累,由学生提问学生解,教师适当归纳。
3、复述故事,探究文章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薪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战领广大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二读课文,探究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大江
主体:(3—末句):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状况。分中、西、东路军三部分述写。
背景:(8、9句):内容略。
五、三读课文,自我反思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六、能力迁移训练,听读新闻一则,一边记录其六要素与结构的五部分。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新闻,理清内容,找出六要素及结构五部分,下节课堂前相互交流。
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新闻的六要素:结构的五部分:
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主体——背景——结语
1、课本第一则新闻语言的赏析
2、课文行文的条理明析
3、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形象探讨
一、新闻交流平台
二、再读课文,精典语句欣赏
1、根据一读课文时的勾划美语,说说个人的理解
2、结合文本第三题,完成练习。
三、探究文本主体的顺序:
问:文本主体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明确:提示学生不同角度考虑,结论不一定那么完整,但要求有理有据。
四、个性阅读:阅读文本,说说你心中的毛泽东及人民解放军——
五、自由诵读课文,提出疑问,互动解决,小结第一则新闻的学习目标达成。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文本,领悟新闻的特征。
2、准备第二则新闻的学习。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总述:分述:
人民解放军一层:中路军——突破渡过35万人(略)
百万大军千二层:西路军——占领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详)
余华里冲破三层:东路军——激战35万大军大部分渡过(重点)
敌阵横渡长江
1、教学第二则新闻
2、完成一则新闻写作
一、自由阅读,自主,互助完成字词积累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此则新闻的内容: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说明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进而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3、互动探讨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情的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整个南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中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炽不得不被迫弃城逃走。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逃走,我军当即占领南阳肉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敌方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互动探讨新闻的结构五部分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2-7句)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加顾过去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主体:(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加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可分为四层。(具体分层略,可参见《教参》)
5、个性阅读,品味此则新闻的精妙之处,张扬个性感悟。
三、写作训练
1、听读报刊新闻两则,再次感知新闻的特点。
2、听读教师新闻一则,感知如何写作身边新闻。
3、口头作文,入格训练。
4、写作:要求,根据自已所了解的最新事件写一则简明的新闻,要注意六要素的完整,结构五部分的合理运用。
四、板书设计
写作: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事件的背景,结语
其他:语言运用要规范,力求个性化
新闻的教案篇二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一课时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结构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新闻的教案篇三
1、引导学生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
1课时
引导、启发、组织学生自己设问答问。
多媒体投影。
一、[投影]新闻(动画)
二、[教师引导]
你平时在哪里能够看到新闻?
[学生交流]:报纸、电视、广播、网上
三、[教师引导]
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待定
四、[投影]教师建议
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出你要
掌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教师指导
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学生交流]
六、[投影]强调要点
特点:真实性(真)
简明性(简)
时效性(新)
结构:标语导语主体
背景结语
语言:简明、准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
七、[能力训练]投影网上新闻
美发现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索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现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完)
要求学生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希望学生多读新闻增长最新知识,作出理智判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交流。
新闻的教案篇四
1.字的读音
芜湖()溃退()泄气()
锐不可当()荻港()歼灭()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掌握。
溃退:众多、大批(敌人)败下阵。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其次学习本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篇消息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新闻电头如何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新闻电头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一篇新闻的开头,包括:通讯社名称、发电报稿地点、时间和记者姓名。本篇通讯是由新华社发搞,发电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电头里写明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和记者姓名都是表现真实性的手段。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就要注意一个“新”字,它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在当今世界上,消息的时效性是各国通讯社特别注意的问题,往往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立即通过广播或报纸向全世界发布。因为时效是消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消息写得再好,失去时效等于废品。为了说明时效,本篇在电头里,不仅注明日期,而且还注明了时间,用来强调报道的是截至二十二时所发生的事件。
3.本篇的导语是什么?导语在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些。21日下午5时起至22日22时已渡过20多万人,余下三分之一,预计23日可渡完。写到受阻情况时,交代了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删去这句,对报道西路情况无损,而前面对中路受敌情况就要加上“毫无斗志,抵抗微弱”之类重复的话。把相同的情况合并起来写,详略分明,用语更为简洁。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量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而国民党部队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这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一句中“丝毫”的含义是什么?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新闻的教案篇五
两节课下来,觉得教材处理比较合适,量不大,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动静结合;选择的活动形式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乐于参与,且有一定程度地发挥,避免了原先担心的沉闷无味,尤其是第二课时的“当当主持人”设计,不仅串起了整节课,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地相应训练,个人觉得比较理想。
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示范,原先以为学生比较熟悉新闻的一些基本语言特征,课上下来才发现学生其实平时对新闻类节目并没有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新闻,想想自己十几岁的时候,何曾关注过新闻,这一点在预设时真的忽略了。“老师,您应该让我们看一看新闻播报的情形,看看主持人怎样导入怎样提问怎样结束!”当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习这两则新闻的难处。示范朗读是我的弱项,只能点朗读较好的同学示范,但缺了一种味道;示范导入、提问、结束语倒难不倒我,学生的想法也比较丰富。
新闻两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新闻的教案篇六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新闻的教案篇七
二、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学习新课
(一)展示预习成果
2、背景介绍: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小结:通过阅读,理清新闻六要素,可以整体感知全文,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思考品味:
1.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3.学了这两则新闻,你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新的认识?可概括为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通过思考品味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五)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新闻的教案篇八
二十《录音新闻》教案
晋煤集团古矿中学段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二、能力培养: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具准备:收音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三、合作探究:
互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7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