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一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木偶奇遇记》。讲的是一个叫匹诺曹的小木偶,他是一个调皮捣蛋、头脑简单的坏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爸爸的话。
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他长大了。变成了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孩子。最终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要向匹诺曹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爱劳动、诚实、听话的孩子。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二
作者在这个长篇著作的尾声部分向我们这些读者阐述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以及他对历史的看法。文中流露出的深刻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不能仅仅用文学家这一词汇来概括作者的全部,他无疑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他所展示的对历史的认识,表明了他更是一名理性的学者、历史唯物的研究者。正如他所说的,他是要用这种并非散文并非诗歌,而是长篇巨著的形式来展示他对历史的看法。
历史的进程由谁决定?历史的进程并非由英雄人物或集权者的言行所决定,而是要服从自身的`规律。而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才能够被发现:第一,较长的时间尺度;第二,对事件的无数个原因的全面认识……距离这个事件的时间越长,越能够看到这个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事件发展的规律。对事件产生原因认识得越清楚,越能够看到事件是必然发生的,而不是由任意一个原因引发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我们的历史是由集权者来决定的,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集权者的自由,但却没看到他们的不自由。“英雄人物或集权者的言行不是历史的推动力”,这个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发布命令的人,发出的命令往往得不到执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执行。这在战争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同时发现,一份战役简报,往往可以统一人们的言行,尽管这份战役简报可能是失真的,是捏造的。但人们会从混乱和自由的言论中逐渐趋于一致,不论这份简报的真实度如何,人们的言论都会趋于一致。因此可以看出,趋于一致的言论并不一定代表真实情况,只能是一种集权者主观思想的扩大的反映。
真正的历史规律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对事件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你是不可能认识到他的必然性。你会更多地看到一种自由的状态,看到一种偶然性。你会认为历史没有规律可循,你会无所依托,或者杞人忧天。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三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
——题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死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我喜欢!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四
然而末了一位朋友的回答,却惊了满座:“我想做个俗人,简简单单,一如现在。” 这一场辩论,终究没有谁说服谁。只是散了后,朋友淡然语意还时刻袅绕在心头:俗世,自有俗世的好。 回家的路上,一直习惯了的粗糙且滞涩如千年未洗的纱帘似的漫天沙尘中,恍惚像是亮了起来。凝眸片刻,方才恍然:原来是杨呀柳呀还看不清颜色的芽絮,已经怯生生地冒头了。那么小那么小,近了,会觉得一口气,就要让它们荡悠悠地散在南半球的秋意里。说是芽,也许还稍嫌勉强——大约是春风攒了几绺日光掠影,便东一丝西一线地丢了满城。只是却又那么多,密密地挨着,想来是生怕悄悄话被旁的枝窃去吧?眼错看去,会以为是浅绿的雨在不懈怠地下着,轻软地拢住所有枝桠,比锦清浅,比云和暖,风一过,就深一层浅一层地漾的人心暖。——是绿了罢,比绿水晶柔那么多,比春江水清那么多,叫人想抱一抱呢。再转首——又有粉色的轻雾满遮了绿,桃花温婉如午后新茶的花苞们也出来凑热闹了。 ——这便是了。 渺茫红尘,我们如何奔走,也注定辗转于俗世。与其执念于一味的“出尘脱俗”,最后功成名就抑或头破血流之时,才空自叹息谢在年华彼端的点滴,倒不如明白凡俗,感知凡俗——一切的出尘,也须得有红尘做底子呢。 俗世,自有俗世的好。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五
今天,我读了《木偶奇遇记》这本童话书。书中,小木偶经历了许多惊险有趣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变成驴子的故事。
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吧!早晨,匹诺曹醒来发现自己突然长出了两只比手掌还大的耳朵。他苦恼的又哭又叫,用脑袋去撞墙。土拨鼠告诉它,它得了一种热病,两三个钟头后就会变成一头驴子,还说圣书上写着:“懒孩子,不爱书本,不爱学校,不爱老师,整天玩乐,早晚都要变成这种小驴子”。不一会,他发现小灯芯也得了这种病。没多久,两个小伙伴都在地上趴了下来,用手和脚爬着走,开始在屋子里团团转地跑。
他们跑着跑着,胳膊变成腿,脸也拉长,变成了驴子脸,浑身长满了毛。最糟糕最丢脸的时刻是:他们屁股后面长出了尾巴。他们又害臊又伤心,开始哇哇大哭。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写故事的人想象力好丰富呀。我可不想变成小驴子,我要做一个爱学习,爱书本,爱老师的勤孩子。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六
妈妈常常叫我多读些书,她告诉我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德国的歌德还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的,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我许多知识,还能让我明白许多道理。
今天,我读了《中华美德读本》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叫《精卫填海》,很受启发。
《精卫填海》讲了一个传说:古代的炎帝是个太阳神,他有个女儿,名字叫女娲。有一次,女娲去东海玩耍时,被大海的巨浪吞没。女娲死后,她化作一只鸟,这种鸟会发出“精卫”的悲鸣声,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她要报仇雪恨。于是她就不停地衔来小石子或者树枝,飞往东海,想把东海填平。后来,她和海燕成了夫妻,生了许多小鸟,小精卫和妈妈一起天天衔东西去填海。人们十分同情、钦佩精卫,给她取了许多名字,譬如“誓鸟”“志鸟”等。
我觉得精卫真是了不起!她明明知道大海是不可能被她填平的,可还是不停地填。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从精卫填海的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有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半途而废。就像我,明明知道学习拉二胡真的很苦,也很单调。但是,我必须每天花一个多小时来练习,而且还需追求拉得更加完美才行。对待作业中的难题,我不应该害怕它们,等着妈妈或者老师的帮助,而要充分利用中午和下课时间,自己去钻研,将困难克服。这样,我就能不断地战胜自我,成为一个有比较坚强意志的人。
我钦佩精卫,我更喜爱这些给我教育和启迪的好书。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7篇】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读完俗世奇人,里面技艺非凡的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燕子李得了的轻功;苏七块高超的医术;泥人张逼真的塑像。其中刷子李这个人是让我最有感触的。
刷子李是一名刷墙工,刷墙是份平凡的工作,但刷子李却把这份平凡的工作做不到平凡。因为他有一个别人都学不来的本领:刷完整间屋子浑身上下没有一个白点。最特别的是他沾浆的方法:刷子李的刷子沾浆,刷子不滴一滴浆,匀称、饱满,他还立了一条规矩:如果他刷完墙身上有白点,刷墙就不要钱。
刷子李能达到这个境界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常年累月练习的结果。刷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和他打交道的只有刷子和白浆,如果刷子李偷一点懒,不刻苦练习,就不会有高超的刷墙技术,他的生意也不会那么好,他就会和别的同行一样,挣一天钱吃一天饭。
看着刷子李,我不禁想起了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在暑假里,妈妈带我去旅游,刚走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以前我参加走读活动,整整走了五公里路都坚持下来了,这才走了一会儿,就累成这样。妈妈看到我气喘吁吁的样子说:“因为你很久没锻炼了。”是呀!以前我一直锻炼身体,最近我偷懒没有坚持,就尝到了苦果。想到刷子李我很羞愧,他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做一件枯燥的事情,可我连短短的几个月都坚持不了。我要学习刷子李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
刷子李能有如此的本领,没有其它的捷径,只有四个字“坚持不懈”。这也是我们做任何事的一个秘诀,只要不停地练习与尝试,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