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一
(1)知识与技能
(一)理解一切行星的运动是因为太阳对行星存在引力作用。了解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不同观点和引力思想形成的过程。
(二)通过开普勒第三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体会逻辑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行星运动规律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的探索,体会探究大自然规律的乐趣。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大定律,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学生能力分析
优势: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
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简单的逻辑思维到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过渡。
3.学生所处环境、自身素质分析
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的突破(成功发射了神州系列宇宙飞船)、太阳系新行星的发现的报道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的知识仅局限于认知阶段,对于它们的规律知之甚少,甚至于存在错误的概念。所以对学习本课内容学生的愿望是迫切的,积极性很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从椭圆到圆的物理模型的建立。
二、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学难点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视频。
活动2【讲授】分析与推理
这个应只能来自于太阳;
理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物体只有太阳;
活动3【讲授】引力猜想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活动4【讲授】演绎推理
1,建立模型(师):把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如图:
2,引力推导(生):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
5,递进推理:
(师)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那么行星对太阳必然也有引力;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f与行星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必然与太阳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f′
(师)写成等式:f引=gg为比例常数
活动5【讲授】历史上科学家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因的研究
1,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2,笛卡儿认为行星运动是因为行星的周围有一种以太物质作用在行星上.
3,牛顿、胡克、哈雷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的作用。
活动6【讲授】课堂结束语
我们本堂课对太阳对行星引力的探究正是踏着牛顿当年研究的足迹。然而,牛顿他并没有止步,他想:太阳对行星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否是同一种力呢?正是他这种猜想与后来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下节课我们将沿着牛顿的足迹去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推导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这条明线,和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足迹”这条暗线一起来进行。我通过引入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复杂的推导过程以问题形式呈现,难点分层突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体会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万有引力推导的科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提高完善的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视频。
活动2【讲授】分析与推理
这个应只能来自于太阳;
理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物体只有太阳;
活动3【讲授】引力猜想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活动4【讲授】演绎推理
1,建立模型(师):把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如图:
2,引力推导(生):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
5,递进推理:
(师)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那么行星对太阳必然也有引力;既然太阳对行星有引力f与行星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必然与太阳质量m成正比、与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f′
(师)写成等式:f引=gg为比例常数
活动5【讲授】历史上科学家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因的研究
1,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了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
2,笛卡儿认为行星运动是因为行星的周围有一种以太物质作用在行星上.
3,牛顿、胡克、哈雷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的作用。
活动6【讲授】课堂结束语
我们本堂课对太阳对行星引力的探究正是踏着牛顿当年研究的足迹。然而,牛顿他并没有止步,他想:太阳对行星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否是同一种力呢?正是他这种猜想与后来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下节课我们将沿着牛顿的足迹去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设计小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推导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这条明线,和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足迹”这条暗线一起来进行。我通过引入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复杂的推导过程以问题形式呈现,难点分层突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推导,体会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万有引力推导的科学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提高完善的过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二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 wen.c n 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三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
能力目标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进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这一难点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教法建议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满偏电流和满偏电阻的意义.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方案 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3.了解电流表的基本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电流表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物理仪器的工艺美及工作原理分析推导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 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和挂图直观教学,通过启发、讲解、公式推导进行工作原理的教学.
2.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结合学过知识分析推导公式,理解电流表工作原理.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2.难点: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
3.疑点: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4.解决办法
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具学具准备
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教学挂图。
六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 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七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ig和rg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电流表的结构
利用实物,结合挂图讲解电流表各部分的构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1)蹄形磁铁和铁芯间的磁场是均匀地幅向分布的. (2)铝框上绕有线圈,铝框的转轴上装有两个螺旋弹簧和一个指针.
2.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设导线所处位置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框长为l、宽为d、匝数为n,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时,安培力对转轴产生力矩:,其中安培力的大小为: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为:
当线圈发生转动,不论通电线自转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变.当线圈转过角(指针偏角也为)时,两弹簧产生阻碍线圈转动的扭转力矩.
由材料性质知道,扭转力矩,根据力矩平衡得出:
其中对同一个电流来说,k、n、b、l、d是一定的,因此
所以通过偏角的值可以反映i值的大小,且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当取最大值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最大,称为满偏电流ig,所以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不要超过满偏电流ig。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希望同学们能理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原理,在以后使用电流表时注意不超过量程。
八 布置作业
九 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四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
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例题
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回答:
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
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学生在解决此题后,教师提出问题:
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当卡文迪许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早年丧母,他形成一种过于孤独而羞怯的习性。
2、万有引力恒量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
教师可用展示扭秤实验的图片并详细解释有关物理问题。(教学建议中有资料)
需要注意两个地方:
(1)两个1千克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决的?
(2)力很小读数如何解决的?
3、测量的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和单位?
4、在现实生活中,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我们无法观察到呢?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动。同时在完成题目1的基础上分组自行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万有引力常量测量的历史过程。
2、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五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六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七
本节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初中阶段从推、拉、提的表现来认识力,符合学生的直观感受,在高中阶段则应该从更深一些的层次来认识力,即把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于此相联系。
教科书是从学生已经熟悉并可以理解的事实出发,分析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给出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图示方法。在对重力认识的基础上,本章尽量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逐一介绍了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及其基本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转化的阶段,因此在教学当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展现力作用效果的现象,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力的本质没有充分的了解。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重心概念,由于其抽象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现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明确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掌握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认识力的过程,体会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通过寻找重物中心的实验,学会悬挂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做一做、说一说等栏目,提高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1、新课引入
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员大脚开球,球从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着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球的运动情况,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教师演示实验,手捏气球,拉橡皮筋,让学生从实例中感知、谈论,得出是由于手对气球和橡皮作用的结果。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力的定义。让学生分析上述两种情况下物理的受力情况,为力的要素的讨论做好铺垫。
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演示关门时,在不同的地方施加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要素有关,并从实例中让学生得出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的要素,教师做出及时的总结。
教师提问,结合描述力的要素,我们如何来准确表示一个力呢?从而引出力的图示的概念。并讲解利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方法。通过习题,巩固这种描述力的方法。
3、重力
多媒体展示苹果落地,人抛出物体下落的视频,并演示将墨汁滴在在竖直的白纸上,墨汁竖直下降的情景,使学生明确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引入重力的概念,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联系初中的知识,直接给出重力g与物体质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再让学生画出放置于水平面、斜面时的重力方向,画出空中运动的篮球的重力方向,使学生明确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含义。
演示利用线悬吊细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出作用与这一点,引入重心的概念。由于重心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效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之后的学习对四种相互作用还会进一步展开介绍,本节内容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知道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名称、特点、作用范围。对于和万有引力之间的联系,是后面学习的内容,先让学生接受,告诉学生关于这个问题以后会学习到。
5、巩固提高
布置课后开放性课题,让学生测量质量分布均匀的簿三角形的重心位置,体会数学书“重心”的定义,加深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板书设计
一、力
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效果:1.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是物体发生形变
三要素:1.大小 2方向 3作用点
二、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
三、重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
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
4、弱相互作用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八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评价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著作
黄宗羲: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高一物理教案必修一弹力篇九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有什么不一样?
生甲:牛顿和伽利略的结论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把阻力为零,改为不受作用力;第二伽利略结论中无保持静止状态。
生乙:牛顿和笛卡儿结论比较,增加了保持静止状态。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先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背下来。
生:(背诵略)
师:大家看牛顿第一定律都说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 (板书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体。(板书3(1) 后半部分)
[板书3(1)](1)定律的研究对象 一切物体。
师:一切物体的意思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定律成立的条件是 (板书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书3(2)中 后半部分)
[板书3(2)](2)定律成立的条件 不受外力作用。
师:谁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体。
师:定律的结论是 (板书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3(3)中 后面部分)
[板书3(3)](3)定律的结论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有同学把结论中的“或”读成“和”把“或”改作“和”对吗?
生:不对。
师:非常好,你能继续说一下为什么不对吗?
生: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状态,它要静止,就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用“和”字。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在板书2中的“或”字下加点)
师:定律中“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变的意思。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刚才第一个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不受钩码的拉力,原来静止,后来仍然静止。而由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理想平面上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谁能再举出一些事例?
生:放在桌上的书,停在车站上的汽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推拉它们,它们原来静止就永远静止下去,在地面上踢出去的球,假如地面和空气对它没有阻力作用,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球,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师:他说的大家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可见“总”字体现了“恒”,“或”字体现了不是静,就是动。(在板书2中的“总保持”三个字下加点)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它后来的运动状态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它原来状态决定的。
3.巩固练习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该物体可能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为什么?
(2)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师:同学们想一想,互相议论议论,然后回答。
生: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题目中没有说明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所以它的状态是两种可能都存在。
师:谁来回答第(2)题?
生甲: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物体还必须原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物体原来是运动的;第二,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师:谁来说说第(3)题?
生:要同时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原来必须是静止的;二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生:不正确,因为他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师:可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则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4.小结
生甲:今天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到的。清楚了定律研究的对象、成立的条件和结论。
生乙:还有定律中关键字的含义。
5.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背诵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难点课,困难有两点:一是如何在有限的三次实验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为了克服第二个难点,本课设计了[实验4],目的是让学生明了,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为了克服第一个难点,在表8-1中增加了第四、五、六三行。在讲授中应仔细认真引导学生领会第四、五行的物理意义和第六行的物理意义。从中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
2.关于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本节课只能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给予初步的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在适当时再给予进一步的说明,只有经过多次重复(逐渐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才能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2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