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诗歌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诗歌教学(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8 17:13:06
最新诗歌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诗歌教学(实用13篇)
时间:2023-10-18 17:13:06     小编:文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一

轻轻的思。

我读了你多少遍,

次次动我心弦。

是唯美,

是感怀。

看那再别康桥的它,

畅游诗境的门已敞开。

尽的欣赏,

感悟那心中浅浅的.怀。

是你的诗歌,

勾起了我们对诗歌的。

轻轻的你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你的离开,

没带走诗歌的。

你挥挥衣袖,

留下一篇篇文材。

让人赏读,

感受事里的尘埃。

风中飘拂的垂柳,

随风儿飘迎合着哀思。

这是我们对你的思念,

对诗歌的。

诗歌的传承,

请不要说等待。

已在边缘的角落,

不要遗忘美丽的存在。

为利仕途的文学,

是学的悲哀。

价值的体现,

已被沦为其他而取代。

那一寸的净土,

多久能有辉煌的未来?

你有不灭的光辉,

我们就不会被现实打败。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二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三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下面是再别康桥诗歌赏析,一起看一下吧。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此时不妨回忆他第一次去英国的情景,他居然说到:“康桥,我的故乡......”这话,可见他对英国西方文化的亲睐和衷情。当他发现自己的路错误时,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以实现的时候,那种失败的心情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两句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啊!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可以看到游街眩众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跨马游众的状元,却看不到一个失败的人在众人面前去眩耀啊,此时此刻只有默默的消失在人群里、众人中。那几句已经清楚表达了他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可是,他又真诚的热爱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他把那对英国的热爱寄托到了那从不起眼的金柳、波光、青荇......而他仅仅是一颗水草。他没写伦敦的学堂,没有写英国的伸士,没有写英国的文化,而是写了一些很普通的植物,我不难从中看到他对英国的眷恋。就好象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样的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

但是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是智者。他发现他追求的救不了中国,可是他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不改变他的人生观。人是自由的个体,没有一至的思想。所以在此时最痛苦的时刻,他依旧潇洒,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拂去一切。

既然真正的英雄能得到敌人的尊重,那么我也要说一句就是: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久别的康桥,这里还是那样的安静,还是那样的美丽。但是而今我又要离开这多年不见的母校了。

伸出双手作别这美丽的校园,黄昏是那样有诗情,河畔还是那样有画意。河边的柳树被这夕阳染成了金黄色,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鲜艳。它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样纯洁,那样美丽。它那美丽的金色头发撒了一地,似乎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姿色。小河里倒映着它那美艳的身躯,倒映着它那华丽而又不失以往的朴素的影子。我想此时也许是它最优雅的时候了吧。河中的水草,在水中舞动着自己柔软而又油绿的身子。水草啊请你尽情地舞蹈吧!把你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展示给我——一个将要离开母校的人。你是那样的幸福,永远与母校在一起。而我,而渺小的我只能在远方守望着她——我亲爱的母校。我真想像你那样永远依偎在母校的身旁。不,要是我真的就是你——一根水草,那该多好啊!如果上帝给我一次选择当什么的机会,我会选择和你一样,当一根水草。

那榆树下的一团艳影是清凉的泉水吗?不,不是,那是天上的虹,在美丽的浮藻间粉碎了自己的形状,只剩下彩虹的梦幻。

追寻着我的梦,拿上那样令我熟悉的蒿,把船撑向哪儿?撑向那青草的更青处……星星眨了眨自己的小眼睛,凝望着我,凝望着我这个离校已久的人。船上载满了星星。我真想在这美丽的星辉斑斓的夜里放声高歌,以表达我此时的惆怅之情。但是我止住了,因为悄悄是离别最好的乐章。夏虫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它们也安静了下来,也许今夜的康桥是沉默的康桥。

今夜无眠。当初我喜冲冲的来到这里——我的母校,我那难舍难分的母校,而今日我又要与她说再见了。悄悄的我就这样走了,任何东西都没有带走,我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臂,和我相伴多年的母校做最后一次道别:“再见了——母校!”

拓展阅读:仿写再别康桥

轻轻地,你来了

带着忧伤而来

轻轻地,你走了

我的心不知所措

夕阳下你的身影

微笑着向我走来

夕阳下你的笑容

永远刻在我的心间

鹿寨公园的青草地上

我静静地看着你

你的神态永远那么美

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那轮天边金黄色的夕阳

撒在你身上

夕阳下

你是那么那么的美

美得让我心醉

洛清江江面上,我们撑一支长篙

向洛清江划去

满载一船的欢乐

我们尽情地歌唱

在鹿寨山上

我疯狂地表白

我尽情地呼喊

你却把我的梦打碎

别了,我默默地看着你远去

你忧伤的背影

迷糊了我的眼睛

悄悄地,你走了

正如你悄悄地来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四

其一: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其二: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五

渐渐地,看着你远了。

远远地,看着你淡了。

迷幻的网络,让你我在空间相逢。

虚拟的世界,让你我终将离别。

心,怎么那么远?够不到思你的天?

情,怎么那么冷?触不及相守的念?

往日如歌,如梦幻泡影般,若隐若现。

欢喜过,忧伤过,嬉闹过,愤怒过,

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远离过彼此的心房。

冷冷的,看着你的头像,

面无表情坐在那发呆。

久久注视荧屏,

却看不到昔日的欢歌笑颜。

谁又懂我想要的结局?

你说:“捧我在你的手心,曾目不转睛,久久注视。”

就是千年万年的时空,又怎能阻隔心的相聚相契?

远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心的格调。

渐渐地远离我的`期待。

众多的期许中,你已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

我有些失落,有些彷徨,

不如,一场淋漓泪,散了情深。

此后,各奔前程,再走他乡……

不过是一场人间的烟雨,梦醒了,散了吧!

再别康桥,没有幽怨的你我,

缘尽时,微微一笑,悠然转身,

祝愿你的好,就是我的愿。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六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七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诗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八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更多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九

关于《再别康桥》鉴赏教学要如何进行教学呢?大家是否知道呢?下面来看看!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是教师们所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不易分析;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其法,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套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一些经验和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一.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正确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让人容易进入理解进而鉴赏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放弃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其诗作中他的诗清新秀丽,想象丰富富于烂漫气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著名诗作,在其诸多诗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波动的”,可见康桥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眼中,剑桥无疑就是这种爱、自由和美的化身,他在三游剑桥之后,怀着无限的爱意和眷恋之情写下了这篇动人的诗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徐志摩的生平创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一方面能够增强对诗歌的认知,解决生字、词、句,增加知识储备,为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诵读声音的高低、快慢、急促、舒缓变化中,直观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起伏,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是如何随着作者感情变化而变化。诗歌是一种极为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一种很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理解掌握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如诗中的“长篙”“漫溯”和“笙箫”。《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诵读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情感变化。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行六七字,相对平整,正好对应作者相对沉静的感情,没有多少起伏。紧接着作者心情开始高扬,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作者的心情跌落到了极点,不得不沉默的作别康河。另外,诗的每节都押韵,并逐节换韵,尤其是第一节与第七节“轻轻地”“悄悄地”的反复运用,使全诗极具回环往复的的音乐美,读罢如有余音绕梁之感。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康河缠绵悱恻的惜别之情。

三.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诗言志,词言情。诗歌总是以表达作者某种感情为目的的,作者在诗歌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归根到底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体会、理解、鉴赏诗歌最为重要的就是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作者在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地”表现了无限的温存,甚至离去也不忍惊动康河的柔波。在二到六节中作者建构了多种色彩斑斓的意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作者眼中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化身,柳树也是金色的,甚至像伫立夕阳中的新娘,以至于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默默的躺在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水草、清泉、彩虹”等等,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无一不饱含了他对康河的深情和爱恋,无一不饱含了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这些意象经过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组合成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仿佛康河就是流淌在天堂里的`一条河,让人心神向往。最后一节,作者“悄悄”的如夏虫一样沉默的满怀深情的离去了。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想象自己置于作者同样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所生发出来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同起起伏伏,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四.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最善于是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思想意蕴,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诸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表达技巧,有时候是一种,有时候是两种,甚至还有交叉运用的,这使诗歌鉴赏具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的特点、运用方法以及意义作用。如《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就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康河的宁静和自由。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用演绎的方法鉴赏诗歌,即对先诗人的风格和创作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然后再分析具体的作品。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十

正如我轻轻来,

我轻轻的招招手是嘛也没带来。

他河畔的金柳,他整天垂着个头,

波光里它耷拉着个脑袋我泪水满心头。

在康家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碎曹儿。

融水在这水草间

沉淀的彩虹球

撑一支长蒿

向清草处漫游

洗洗衣裳搓搓澡我就在康桥

悄悄的我走啊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这衣袖子它洗的还挺白

再别康桥(原版)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十一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

一读诗歌,“知人论世”。《再别康桥》是以徐志摩先生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新月派的代表作品。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不仅写了有关康桥的诗篇,还写了非常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笔者在课件上打印了《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两段文字。和学生们一起诵读完两段文字之后,笔者用诗人生前说过的一些话告诉学生康桥对于诗人一生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康桥是一个开启诗人性灵、拨动诗情的所在,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课前这个背景铺垫虽然有点长,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解读诗歌只有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亦即我们古代文论中所强调的“知人论世”才能真正地掌握诗歌的要旨。

二读诗题,读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铺垫,笔者引领学生们去读诗歌的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学生指出题目中的“别”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笔者告诉学生在我国的诗歌王国中有很多的离别诗,于是我们一起收集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并大声诵读。笔者告诉学生离别在许多古诗人的笔下特别沉重,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一件凄凄惨惨的事情,从而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淡淡的离愁做铺垫。笔者告诉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章,题目总是会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解读文章的题目,诗歌也不例外。在笔者将近一年的训练下,学生们解读题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再别康桥》中他们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歌,告别的是一个地方,不是人,与一般的离别诗歌不同,而且诗人是第二次告别康桥,应该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读诗歌,读出基调。一首诗歌,通过初步的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这是来正确解读诗歌意境的必要铺垫,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三读诗歌,读出基调。笔者一向喜欢给学生范读,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该诗。学生听时能初步从笔者舒缓、低沉的语调中,在轻柔、和谐的乐曲中领悟到本首抒情诗歌的基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了诗歌的基调后,笔者设计了意象赏读环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结合景物特征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提问既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同时训练孩子们概括诗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没有统一性,学生们有发挥的自由,也乐意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的概括都不错,譬如“挥别云彩图”“青荇招摇图”等。学生们的答案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既关注整个诗节又尽量用文中词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笔者接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本首诗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诗人之所以写出了不平常,就因为诗^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没有虚构,没有过多的矫饰,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写人的俗套,离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读诗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从第几小节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读出诗人什么情感?”有的学生从第一小节中读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有的学生从金柳幻化出的美丽新娘中读出了无尽的欢喜和眷恋;有的学生从招摇的青荇中读出了诗人的忘我;有的学生从梦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有的.学生从诗人的放歌中读出了沉醉;有的学生从沉默的夏虫中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总之,故地重游,诗人心中是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但诗人表达这种感情时却很洒脱,很轻盈,没有仰天呼号,没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灵而轻盈。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诵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读,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中哀愁之淡,笔者还引用了茅盾先生评《再别康桥》情感的一段话:“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

六读诗歌,赏析写法。语文学习大量阅读非常有必要,但厚积是为了薄发。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赏析和写作,于是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之后,笔者力图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一些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和考试作准备。笔者设计了这样—个问题:“我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诗歌,因为这里运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达效果。”他们很快找出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讲解了诗歌物我一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读诗歌,感受三美。《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完了该诗的技巧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七读诗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大家默读,一赏诗歌的建筑美。笔者告诉学生,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2.学生齐读,二赏诗歌的音乐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节奏、音韵、弹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3.学生个别读,三赏诗歌的绘画美。笔者让班级中诵读好的同学配乐诵读,并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次感受该诗的绘画美。

八读诗歌,力争言传。苏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题时还是很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中考试题就考查了《再别康桥》的两条题目。教完《再别康桥》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鉴赏环节。在感受中考真题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诗歌鉴赏对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多背诗歌,多赏诗歌,爱上诗歌。其实这个环节笔者大多会让学生亲自创作诗歌。学生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很多时候却也言之有文,甚至会涌现出一些佳作。

九读诗歌,厚积薄发。本课最后用课件展示了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诵读。并告诉孩子们,深情缅怀诗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课后作业:1.课后读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诗歌作品,阅读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推荐作品:徐志摩《偶然》、闻一多《死水》、朱湘《采莲曲》等;2.课后继续搜集离别诗,在抄写本上抄写积累,不少于8句。

笔者教学《再别康桥》时运用了九读法,除第七个环节——七读诗歌,感受三美是一个针对《再别康桥》的特殊环节外,其余的环节均适用于其他各种诗体的教学。笔者一直将这种诵读法运用在自己的诗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今成文,以期与广大语文教师共享。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十二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它的大意是:我将轻轻地离开康桥,就像我轻轻地来到康桥一样;我轻轻地向康桥上空的云彩招一招手:康桥,再见!

三个“轻轻”:动作特别轻缓之意,似乎是蹑手蹑脚地走来,招手,离开。这一节写出了康桥的安谧、宁静之美,诗人似不忍打破它的宁静,于是一切都是“轻轻的”。那么,为什么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其一,“西天的云彩”很美,它如“夕阳”一样,早已成为文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其二,点明他这次欣赏“康桥”之美是在黄昏时候,为下文写“金柳”“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作了时间上的铺垫和暗示,也使下文的几个意象都蒙上了夕阳的“面纱”,呈现出一种色彩之美。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的大意是:那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出迷人的金色,它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舞动,是那样的轻柔和阿娜;它美艳的倒影,在水中荡漾,让我想起了美丽、温柔、充满幸福感的新娘。

选“金柳”这个意象,主要取它的美丽、温柔,取它能“勾起”诗人的眷恋感及温馨幸福感。这种感觉正是康桥留给诗人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也是。

……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意是:我悄悄地走了,就如我悄悄地来到这里一样,我挥一挥我的`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是飘动的,云彩若能随诗人离开,诗人的心灵也可得到慰藉:这是康桥上空的云彩啊,它陪我来了。可是连它也不能带走。诗人言“不带走”,意为带不走。一种在遗憾和无奈中一人孤独离开的哀愁漫步开来,言已尽而意无穷。

浓。末节是真真切切的告别,是作者再次沉醉于康桥的美丽风光,“重温”了许多快乐往事之后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要离开康桥了向康桥的告别。所以,才更加不舍。至于“悄悄”一词,是承上一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而来,它本身并不具有比“轻轻”情感更浓的意味。

诗歌再别康桥原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题解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

三.作者介绍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19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赴美学习银行学。19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四.整体把握

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六.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作别母校生离愁

轻轻的我招手离愁别绪

河畔上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泛舟康桥来寻梦

(2-6)榆阴下的一潭依恋母校

悄悄的我走了

第三部分

悄悄的我来了悄悄离去心忧伤

(7)我挥一挥衣袖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诗歌解析(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至六节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7697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