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散文(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2 01:36:07
初中生散文(通用14篇)
时间:2023-10-22 01:36:07     小编:薇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散文篇一

又是一个夏天,一个很平凡,却又很不一般的夏天。

火红的8月,那一片片荡漾的枫叶,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回忆,

缓缓的,随着时间的微风,划到了那金色的稻田中。

那是一片,贮藏着我童年幻想、希望、欢乐的稻田,

而如今,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毕业的钟声,总显得那么深沉;

深沉之中夹杂着欣喜,欣喜之中却又夹杂着丝丝悲哀。

前面的路,像一场梦一般,

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

也无法回过头,来重复已经做过的美好的梦。

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

回望以前曾经百般自豪的母校,忍不住泪流涕下。

过去的,将会越来越模糊,慢慢的,化作黑夜;

我不知道,我留下了多少,也不知道,我带走了多少。

只希望后来者,能同我一般,

带走的是黑夜中那一点残存的,永恒的记忆。

漫无边际的夜,多么的沉寂。

繁星的璀璨,掩饰不住的,是月光的悲凉。

偶尔一颗流星划过,

人们全都低头倾诉自己的心愿,

可谁又曾想过,谁来实现流星的心愿?

他只不过,是想在这夜空中,多停留片刻,

让自己耀眼的光辉,再多闪烁片刻罢了。

但这,只能是美好的憧憬而已。

他,永远的停留在那个夜晚,

也永远的消逝在那个夜晚。

我的回忆亦是如此,

虽然永远的保存了,却也永远的流逝了。

在那个属于我的十三岁的夏夜里,

也有那么一颗属于我的流星,

在陪伴了我一个夜晚后,

永远的深埋在,那无垠的沉寂的黑夜中了……

初中生散文篇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朝战乱,能几多愁?一江春水,能几分情?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清照,清照,怎清照?易安,易安,怎易安?一种半生思,两处对河愁。

玉箫,长笛,古琴,诗韵,一笔一画寄山水,一情一意定江山。笛音嘹嘹,歌调啭啭,爱意深深,曾有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死契约;曾许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山盟海誓;曾叹过“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离殇之思。相别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与君相决绝,却难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生死作相思。

在一隅残阳高歌乡愁之念;在一江春水吹奏萧风之怜;在一山之巅望穿秋水之艳。寻寻觅觅家的方向,凄凄惨惨国的危亡。处异地之乡,一盏离愁,孤独伫立窗棂;守孤寡之房,一曲乡愁,思念遥寄天边;饮相思之泪,一樽离别,别离海角不重逢;斟寂寥之酒,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看那水底的石,是承受不住的重;看那水面的影,是承受不了的轻。一江水,破碎的影,一缕风,吹灭的心。柔情似水,水不似柔情,水涌岸边,击地之彼岸,却碰不着心之礁石。滚滚春水一望无尽,水流,水流,流水流,流到青山点点愁;悠悠岁月一去不返,风萧,风萧,萧风萧,萧到绿叶片片寥。沙场,狼烟,温一壶烽火,引燃江南,征鼓震天,为何你充耳不闻?震不醒你那一枕春梦么?待上城楼,一国就在如歌岁月河岸分界,凄凄的白旗在风中颤悸,如同你尚未完成的小令,瞬息两种风景,陡然两片山河,两处相思。思乡之念,忧国之志,时光的蹉跎,岁月的磨砺,炼成一篇篇千古绝唱。

易安的闺春,清照的情仇,把思念炼成诗,是中国一首不朽的史诗。

初中生散文篇三

也许大部分人都是为熟人多想一些,不管陌生人。

我不符合情理地完全相反。正因为是很要好的朋友,就认为他们都会理解自己的,认为他们不会在意的。

为陌生的人们尽力了很多的我,自认为做得很好。

随着和陌生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便觉得自己已经被了解了,不需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了。

反而期望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什么事情都记得自己。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就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我不应该强求别人都围着我转,什么事什么时候都念着我。

其实早就反思过了,也许是因为占有欲太强了?

美物收集癖的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吧,想得到的,一定要得到。

太对不起良心的事不能干,但如果只是一点点,就不在乎了。我所爱的人,只能喜欢我一个。

就是因为这样强求,想让别人都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果然,没有人能接受我。

于是,一直孤独着的我。独自在部屋里唱歌。

我所想念的人都不会记起我的。

也许是因为爱显摆?不爱迁就别人?有时太疯了,有时又太安静了?

多变的我,让人捉摸不透吧?

自认为在多数方面都很优越于人的我。

有时希望太高,有时不敢奢望,自大又自卑的我。

不由自主地唱起《i・mfantasy》……

在别人眼中,若有若无的我,偶尔习惯的孤独。

哪一个是我……

初中生散文篇四

自那盘古开天辟地,这世上便有了黄种人。祖先的智慧如此美丽,为后人开拓着一条极不平坦又具有诱惑力的道路。一切的开端,是夏朝的发源,那是青铜出现与甲骨文繁盛的年代,更是国人开始了耕耘的时代。再来,便要说说商王朝,小小的东亚新国渐渐以婴儿的姿态横空出世又如婴孩般快速成长,有了些值得看和值得期待的地方。周王朝起步陕西,周王伐纣,为民族首先画上了一个省略号。之后,便是了春秋,人民的思想情感到了第一个极端。他们挥毫泼墨,创下了儒家论语之经典,坚毅离骚之绝唱。再之后,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刘邦称帝,击溃匈奴。随三国之衰南北晋之消败后,终于到了隋唐盛唐。华夏到了极度繁华昌盛的时期,不论是与各个种族的发展,还是三百仍嫌少的唐诗,都应验了东方不散的宴席。说道唐诗,必念宋词。念过宋词,必想元曲。在古风佳韵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的影。明清帝王休,告别了安定和谐的那些青葱岁月。中国迎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政府的腐败为这块土地带来了永不能磨灭的伤痛,枪林弹雨,尸横遍野,哭泣着,叹息着,被嘲笑,被宰割,条约字迹分明的记录着她的辛酸,她的绝望。越是凄凉的年代,英雄也越多,在这血迹斑斑的土地上终于恢复了动人的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啦!

初中生散文篇五

虽然生活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时刻处在生活之中,但写什么自己也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单是写什么的问题,还有一个怎样写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选什么角度很重要,比如说写母亲,这样的散文很多,但每个人都写得不一样,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感受不同,所以选取的角度不同,写得也千差万别。我们写母亲可以选取一个生活片段,不要笼统地写,这样写不出自己的特点来,容易千篇一律,给人以雷同的感觉。

初中生散文篇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瞬间又至。

端午节前风雨狂舞,引发我的思绪万千。异地他乡度过十五年的端午节,总有一种淡淡的感觉。我知道,原因在于说不清、道不明,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丽、婉约乡愁。

打开记忆的闸门,怀想儿时老家的端午节,甜蜜、温馨便填满了我的胸怀,脸上洋溢幸福的微笑。

端午节的老家,青枝嫩叶,绿意盎然,百花争相斗艳,爽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顿感心花怒放。

散发浓浓节日的气氛包裹着片片翠绿的老家乡村,远远望去,如沙漠中的绿洲。

麦黄、杏黄时节,端午来临。翻滚的麦浪,远观气势磅礴,似千军万马,成为老家乡村一道亮丽、灿烂的风景线,昭示丰收的景象。杏黄饱满,诱惑山村人们的口腹,慌不择路、急不可待摘树上的杏儿,不小心踩空,狼狈倒地,快速跃起,自我解嘲地:我想去为你摘杏儿呢。善意的笑容堆满家乡人的脸庞。

微风拂面,艳阳高照,一顶顶草帽,来往穿梭的人们,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挥舞着镰刀,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的熟透小麦如婴儿般听话齐刷刷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农人欢欣鼓舞的赤铜色脸。

醉了割镰的乡亲,醉了捡麦穗的小伙伴们,醉了端午。

歇息杏树阴凉下,吃着可口的山杏肉,咀嚼蘸了白糖的粽子,喝着凉爽的山泉井水,割镰的乡亲劳动之余享受着生活的温馨与节日的欢乐。

佩戴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以避邪驱瘟的香囊,小伙伴们散发清香四溢。胆大地在大人们间肆意嬉闹着、玩耍,忙碌的大人没有时间与小伙伴们理论、计较,心中着急的是庄稼小麦快点入仓。没有大人约束的小伙伴,如脱缰的野马,三五成群,上演电影双方对垒的一幕幕,不可开交,打得天昏地暗。胜利的一方则惩罚败方到山上摘诱人的樱桃、可口的桑椹作为战利品。

布谷鸟忙着歌唱,催促乡亲割麦插禾。田埂上开满形形色色、不知名的野花迎风摇曳,嫩绿的草儿散发阵阵泥土的清香,探出脑袋呼吸新鲜空气,思索纳闷:平时懒散的人们怎么现在一个个都发狂地干着农活?阵阵暖风吹过,呼啦啦的树枝善意提醒忙于农事的人们:到休息时间啦!见没有人理睬,自觉无趣,生气地一言不发。

端午节的老家,青涩酸甜的各种山果挂满枝头,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不时隐藏于色彩斑斓的花丛中,燕儿来回衔泥忙碌未完工的巢穴,只有狗儿悠闲地望着进进出出的人们,微露舌头,摇头摆尾,识趣地静坐一边,实在无所事事,感到无聊,想起平时的玩伴猫儿可以解闷。端午节,乡村家家户户洒扫庭院,以艾条草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的芳香飘满乡村内外,节日的热闹氛围映射割麦插禾的忙碌,高潮迭起。

端午前后,刚忙完小麦的夏收,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插禾便紧锣密鼓地开始。踩实田埂防渗漏,放塘堰备用水,用传统方式牛犁地,用耙平整麦田为稻田,撒上农用肥料,大早起来拔秧苗……系列农事有条不紊、应运而来,错落有致,慌而不乱。

播种希望,期盼秋天沉甸甸的收获。累弯腰,忙昏头,全身散了架的乡亲心中想到这些,多日的劳累便烟消云散,甜丝丝的幸福涌上心头。

端午前后,麦浪滚滚在一把把镰刀的挥舞下完成了它的使命,嫩绿的秧苗在农人们的紧张劳作下一排排、一行行煞是壮观。

端午节的老家,是在繁忙的农事中度过,是小伙伴们数星星、数月亮、期盼已久、身心放松,信马由僵的节日。

老家的端午节,在辛勤的劳动中度过的乡亲们笑逐颜开,无怨无悔。

老家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老家,盛满乡亲农忙的汗水。

我怀念老家的端午,我在思念老家的端午节中酣然入梦!

初中生散文篇七

自从来到这个学校后,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学习的积极性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学习劲头十足的人,就像干旱中的草,急需水的哺育,我就像那小草,渴望知识的哺育。可是我以前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我想,应该是两个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同吧!

先说语文这一科吧。原来学校的老师虽然也给我们分了小组,可十节课里只有两节课给我们留讨论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或者抄。时间一长,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弱,考试考的差的自然就多了。于是课堂上就多了几个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着,台下不免会有几位同学走神,老师就会拿出五分钟来和我们讲道理。对于正确的学习心态和方式,我有些模糊。

来到这个学校后,慢慢融入大家之后才知道:学习这么有趣。课改后的小学,真是不错。在这里,我真正融入学习,有什么疑问和同学互相讨论,自己说出自己的观点,把几个观点的优点一组合,就成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使我学的非常轻松,不仅心态好了,而且效率高了,真是一举两得。每一天,我都这样快乐地学习着。每一天,也因快乐学习而充实。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课改生活是怎样的?我想将它用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这三个方式来概括。

方式一,小组合作讨论。分过小组,老师就经常让我们讨论问题。时间久了,小组成员的观点,看法也越来越完美。渐渐地,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上课走神的同学少了,积极发言的多了,同学们也学的非常团结。

看!这边的小组正品味着这句话的含义,那边正研究着这句话用在这里的好处。老师呢?她在各个组中穿梭,是不是地指点一下。这堂课因大家的积极合作而上得妙趣横生。同学们也因合作而快乐,也从快乐中汲取知识,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方式二,导学案。导学案就是一节课的流程,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再一一解决。这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的第一步就是知道本科目标,我们的讨论也因它确定方向。接下来,我们按照导学案上活动的'顺序进行讨论和回答。

课堂上,同学们一点不拘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导学案上的课堂测验使我加固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

方式三,演话剧。课堂真的成为学生的舞台,听到老师让演话剧,个个都激动起来,讨论过后,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拉开帷幕。虽然大家没有专业的服装和精美的道具,但演出毫不逊色。同学们也在演出之后,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别摔,一切都好商量,好商量!”瞧!台上的同学们正在演“完璧归赵”的故事呢!大家也都在静静地欣赏着这组同学演的故事。演完了,都认真的发表意见。

课改,让我热爱学习;课改。让我融入学习;课改,让我自主学习。课改的功劳是无穷的,它使我知道了学习的正确心态与方式。此时,我真想大声说:“我爱课改生活!”

初中生散文篇八

走过四月那道明媚的忧伤,五月给我的感觉,依然是一份漂泊无依的薄凉。不知不觉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节,读着来自遥远的节日祝福,却怎么也找不到端午的心情,不知道是不是离得太远,心情变淡的缘故,反正这个端午来的我毫无准备,落寞的心绪找不出半点端午的兴致。

前几天去华人超市,一眼就看到门口纸箱子里摆放的粽叶,在最初的那一刻,我有点激动, 那时候有一种想买一捆粽叶回家包一筐粽子的冲动。不过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包粽子包的是气氛,吃粽子吃的是心情。少了端午节的气氛,便没了吃粽子的心情,我包再多粽子,也不过是包一箩筐乡愁,吃一肚子的落落寡欢,徒增无数烦恼罢了。 离家远了就喜欢回忆和家乡有关的一切,这时候与端午有关的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然历历在目。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的前一天傍晚,父亲都会用镰刀在野外割了艾蒿回来,借着夕阳的余晖,把艾蒿插在高高的门楼上,我常常仰着脸一连声的问父亲这是为什么?父亲曾无数次的告诉我,插艾蒿是为了辟邪,和喝雄黄酒的意思差不多。父亲是个博学的人,屈原的故事也是父亲在插完艾蒿,清扫完庭院以后讲给我听得。至今还记得依偎在父亲宽大的胸怀里听父亲讲故事的情景,大锅里粽子的香味开始在干净的院子里萦绕,屋顶的炊烟,袅袅婷婷的随风摇曳,连归巢的燕子也落在屋檐上歪着头仿佛在倾听者什么?直到母亲摆放碗筷的声音响起,我和哥哥立马雀跃着奔向餐桌,那个时候,端午的粽子是我们唇齿留香的幸福。

到了端午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母亲会把五色的丝线搓在一起,拧成一股小细绳给我系在手腕上。家乡迷信的说法端午系五色线是可以防蛇的,不过这一切都要在日出之前完成才会灵验。母亲从没有忘记过给我系五色线,小小的五色线系住的是满满的幸福。因为这个,小时候常常有小伙伴羡慕我有个好妈妈。常常有小伙伴的妈妈不是忘了,就是晚了。非常感谢母亲,或许真的是五色线的缘故,我从小到大几乎没见到过蛇,很多时候我宁愿相信五色线真的是很灵验的。

母亲的针线活做的不错,虽然不是很细致,但是基本上没有母亲做不出来的东西。童年的我因为母亲的一双巧手,领略过小伙伴们无数的羡慕和嫉妒。端午节的香囊母亲也给我做过,小小的香囊用各色的布头拼接起来,里面装的是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香料,母亲会把朱砂也放进香囊里,我不明白为什么端午为什么要辟邪,但是对香囊却是爱不释手的。一大早就把香囊戴在胸前,一步一跳的在大街小巷里和小伙伴们疯玩,一不时地偷偷地看小伙伴们羡慕而沮丧的样子,端午节那小小的香囊,带给我的是无人能及的幸福。

初中生散文篇九

我想我这辈子最难忘的事之一就是母亲的背篓了。

背篓这东西,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祖国西南地区,丛山峻岭连绵不断,平地是很少的,山区的农民就在这群山之上开垦土地,而背篓就是其中农民们最实用的、最普遍的工具,无论把家粪背上山,还是把收货的庄稼背回家,背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我家就住在西南地区的一个角落。

很久没回家看看了,也不知道如今做了奶奶的母亲还在不在意她的背篓,也许在母亲的心里大概除了自己的子女之外,就是她的背篓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物价还没涨,相对现在来说,背篓还是很便宜的,大概十多块钱可以买一个能装一百二十斤左右的东西的背篓,不过那时候,十块钱还是不少的,每次母亲买回来,都要将洗干净了的化肥口袋拆开来,用大针和线为背篓缝上一层“衣服”,母亲说,这样不仅为了防止细小的东西从背篓缝隙之间外漏,而且可以保证背泥土时不会漏到自己的衣服上。对于平常做事很心急的她来说,我估计缝背篓是她一辈子做的最慢的一件事了,一针一针的慢慢缝,大概也要缝个把小时,我们也常拿这事讥笑母亲说:“妈,你看你一个做过裁缝的人,偏要跟这背篓过不去!”,母亲立即会破骂:一边去,小屁孩懂什么。

其实,在家里母亲的活是挺多的,她总是闲不住,即使在外面风雨交加的时候,她也要在家里忙这忙那的,相对于母亲来说,我们更倾向于跟父亲干活,因为父亲干活粗枝大叶,把大体的做完,剩下的就是休息了。没办法,当干活兵分两路的时候,父亲总是对我说:去,跟着你娘去!不过此时,父亲承担的总是大活。跟着母亲干活,母亲总是说:“儿,别忘了把背篓背上。”我无奈的说:“上山锄土,背个背篓干嘛?”

“懒一懒,少一碗!”母亲反驳道。说实话,以前母亲说这话让我总以为是骂人的话,不过后来这句话却一度上成为了我学习上的座右铭,我很瞧不起的就是我高中时候学校的口号,具体叫什么不记得了,现在只模糊的想起:相信自己,一天一个进步。不过那时候确实没注意这些口号,还是觉得“懒一懒,少一碗!”更好些,更实在些,想偷懒闲着的时候就拿出来念念。

有一次我跟母亲背猪粪爬坡,听到我在后面滑到的声音后,她立即将背上的背篓就近找了个坎摔在了上面,飞奔过来将我扶起,看到我没什么大碍之后,我偷偷发现母亲在被她着急之中摔坏的背篓上飞速偷瞄了一眼,别看母亲平常对我们很严格强势,那次我看到母亲面对她的背篓漏出了可怜的眼神。

后来背篓卖的贵了,母亲央求父亲学做背篓,因为我外公家后面有一片竹林,可以提供免费的材料。我们也为父亲的可怜暗暗叹息,这又要被母亲折磨了,父亲本就是个拙手拙脚的人,让他打背篓,这无疑是给出了他一道大难题啊。新做出来的背篓被我哥试验了几天就散架了,搞得不成样子,母亲说道:“他爸,你看你这辈子能干点什么好活!手艺没学好一个,做个庄稼人也做不好,真为庄稼人丢脸!”转而对我们说道:“你们三兄妹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跟你爹一样,什么都不会!”这架势倒是没有吓住我们,她一说完我们就一溜烟跑开了。对父亲来说这也没什么,家常便饭,在“党”的领导下,“批评”在所难免,苦笑着说:“娃娃们还是很用心的,这不,都是你领导有方嘛。”母亲嘴上虽说不吃父亲这一套,可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我哥上大学那年以至以后的七年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母亲强迫父亲到领家买养了几头猪,后来有一头还成了母猪,这在以后的好几年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然而背篓对母亲来说更重要了,每天她都是不超过六点就起床了,那时我念高中回家,一觉睡到八、九点钟,母亲都割来了一大背篓草在喂猪了。做这些母亲都还觉得不够,她托人在县城买来了各种蔬菜种子,比如说西红柿等这类蔬菜,自己在周围的地里摸索着种起来,打那以后母亲晚上也常常打起电筒去周围的地里看看,以防在收获的季节被村里的几个熊孩子来“祸害”,而且每晚上无论有无背的东西,母亲都要弄一个背篓背在背上,我想这已经是她这辈子难以改变的一个习惯了。赶集是最忙的时候,前一天夜里母亲要准备好各种大小的背篓,以便明天装各类蔬菜,大大小小的背篓大概就有七八个,有平底的、有凸的、还有浅矮的,这些都是母亲根据“市场”的各类蔬菜需求出钱请别人做的。为了卖新鲜菜、卖早菜,第二天天没亮,母亲和父亲打起电筒背着背篓在地里劳作了。那时候家门前还没修路,板板车是过不去的,所以只能再次利用背篓将各类蔬菜上背到三公里以外的镇上摆摊。那时,背篓对于母亲来说更亲了,背篓一直陪伴着她,不离身,在当时父亲眼里,母亲对待事物的亲切感,他比不上母亲的背篓。

我大学那年,我哥在外地上班了,小妹刚上高中,也是考上市里的重点中学,离家远,母亲在邻居家领养了一直小猫,说是家里的老鼠凶得很,专门咬坏她缝补过的背篓,领个小猫来看看这些调皮的老鼠。

大三那年暑假,我没做兼职,赶在我哥结婚,我回家了。那是个阳光明媚照进窗帘的早晨,我醒来八点钟,总有种意识,在家里睡不了懒觉,爬起来后,我在后院里看到母亲在后院上面的土里弯着腰,背上像我们平常斜跨的小包一样斜跨着一个中型背篓,相比较而言,母亲的这个“挎包”够大!熹微的阳光照进豆架林间,透过豆叶映在母亲那没有实质意义的“遮阳帽”上,因为那帽沿上分明是漏了几个洞的,阳光照样透过洞照在母亲有些黝黑的脸上。母亲没发现我走近,小心翼翼的在豆架林间将一片片的多余的老豆叶用剪刀轻快的剪下后装在斜跨在后背的背篓里面,那手上微微染了点绿叶的液汁,不过不是太明显,两鬓的几丝银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有些刺眼,两腮上还略带几滴水珠,不知道是汗水还是露珠。

“妈,您减叶子干嘛?”我突然问道。

“傻儿!你要吓死老娘?!”母亲一下子转过身,嗔道,“过几天你哥不是要结婚了嘛,把这老叶子夹一夹,让豆子长得快点!你去准备早饭吧。”说着转过身继续减豆叶。

“妈,我哥都工作了,再说他已经承诺今年小妹念大学供小妹上学的嘛,而且我也马上毕业了,种这些累得很不说,还卖不了几个钱,以后就不用种了。”

“你以为你老妈我就可以这么快就想清福了?你哥马上结婚成家了,买房什么的不要钱啊,你以为他承诺管用啊,到时候他自己都顾不上!”说着也不再理会我背着小背篓往前操作。我忍住了鼻子里突然来的一阵酸涩走开了。

一年后我毕业了,我妈抱上了孙子,高兴得不得了,特地找人精心打了个小小的背篓,干干净净的,然后买了几块新布,铺缝在了那个小小的背篓表面,说是明年就用这个一边背着孙子,一边干活。那时候每天那只小猫饿得喵喵叫,母亲也没空理它了,哥跟母亲商量着说:“妈,以后种的那些菜够自己家吃就行了,种那么多不管钱!”“你们三个大学生,他们两个重点大学难道不是老娘我种的这些菜供出来的啊?你以为你就厉害了,翅膀硬了,瞧不起我这卖菜的老娘了是吧?!”不难发现,母亲的怒气中带着几许骄傲在里面,“想要我不种蔬菜卖也可以,等这小子吃完奶后让我们在家里带!”说着笑嘻嘻的又哄着怀里的孩子。哥默然了,愣了半天,连忙说:好嘛!

我打电话回家,经常给父亲打的,因为给母亲买的手机她常常不带在身边,她还说用那手机比我父亲做背篓都还难,存个姓名也不会,是啊,母亲没上过学,又怎么会存姓名呢。

我问父亲,大晚上了我母亲还在干嘛。

“她还能干嘛,在缝缝补补她的背篓,这是她的日常工作。”

“地不是被征用了,除了周围的几块地外没地了吗?你们乐意的话就自己种蔬菜吃吃,不乐意的话不种了嘛,给别人家里买点来吃。”

“买菜吃?这不是丢我们农民的脸吗?”不知母亲是哪里听到我的话了,估计是父亲开扩音了,听我说的话后,母亲貌似生气的说道。

“过几天我请个假回家去看看。”我说,“好久没回家了。”“男儿志在四方,再说外省多远,回家来折腾得很,而且你哥经常回家来的。好了,你妈在缝补背篓,我带着孙子呢,改天你再打来吧。”父亲说完,电话那边除了小孩子高兴的笑声外,还有那只猫喵喵叫的声音。

我挂掉电话,隐约中我又看到母亲一针一针缝补她的背篓的情景。

初中生散文篇十

我苏醒在一片云上,那是片飘动的池塘,同伴们贴紧着彼此,抗拒着风的吹撞,阳光贴在头上,炎热透进胸膛。

云层上风总是肆虐,我晕摆着看不清方向,迷茫画在脸色,前行有些倔强。我望了一下,周围云雾茫茫,失神我坠出池塘。惊呼划开迷云,风吹磨在身上,我有些仿徨,落地前的仰望,云还在天上。

柔暖的细脂,我陷进你的滑肤,吻在你的脸上,红润似乎流出心脏,沉迷陶醉我的方向。

黑云像是片黑色团被裹住了星空,参天的巨树伸长了枝干,黑暗里悄无声息的拔高,似是要撑破黑暗,捅出光亮来。

黑云越来越沉重,月亮挣扎不出,这个世界除了野地里的萤火虫还能发出点惨绿色的弱光外,只剩下建筑密集的人类群落,篝火和黄色烛光交叉在房屋和街道间。男人女人围了一圈,孩子们抓着烤熟的猎物大口啃咬,焦香的味道弥漫着,还有狂野的气息,这是欢闹的夜晚。群落里的人们用奔狂的舞蹈和歌声感谢着大自然的馈赠。

灰色的山峰,那里氤氲着沉重与肃穆。骸骨的山路,惨白色林立,像是镶进坟地的墓碑。匍匐,死亡的人,灵魂蜿蜒在山峰,那沉默的侍者,前路指引的昏灯。

哀伤,凋零的声乐环绕在天空,黑色灰色昏色,看不见尽头。什么时候的事,我成为葬进来的亡灵,什么时候的事,我的残躯已将灵魂铸成永恒,是久悠远了故事,还是亡腐烂了记忆。

冰冷的世界,已故的黎明,嚎啕的悲吟,无情的瞳火,亡灵。

初中生散文篇十一

清晨醒来,抬眼望窗外,一片漆黑,邻里也未传来嘈杂之声。于是,打开床头灯,顺手拿起沈先生的作品《生之纪录》翻看着。当我阅读到先生这篇作品《云南看云》时,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句句话就是对我说的,似乎也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说的,因此我把其中的一段节选下来以共勉。下面就是先生作品原文: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可是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低下头来一定会轻轻的叹一口气。具体一点将发生“大好河山”感想,抽象一点将发生“逝者如斯”感想。心中可能会觉得有些痛苦,为一片悬在天空中的沉静黑云而痛苦。因为这东西给了我们一种无言之教,比目前政治家的文章,宣传家的讲演,杂感家的讽刺文都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同时还美丽得多。觉得痛苦原因或许也就在此。那么好看的云,教育了在这一片天底下讨生活的人,究竟是些什么?是一种精深博大的人生理想?还是一种单纯美丽的诗的激情!若把它与地面所见、所闻、所有两相对照,实在使人不能不痛苦!

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这些人其所以热中于习经济、学会计,可说对于生命无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毕业后能入银行作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社会研究的专家,机会一来即向银行跑。习图书馆的,弄古典文学的,学外国文学的,工作皆因此而清闲下来,因亲戚、朋友、同乡……种种机会,不少人也象失去了对本业的信心。有子女升学的,都不反对子弟改业从实际出发,能挤进银行或金融机关作办事员,认为比较稳妥。大部分优秀脑子,都给真正的法币和抽象的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以及对于“生命”较深一层的认识。

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我的越币下落了”,“我的汽油上涨了”,“我的事业这一年发了五十万财”,“我从公家赚了八万三”,这还是就仅有十几个熟人口里说说的。此外说不定还有三五个教授之流,终日除玩牌外无其他娱乐,想到前一晚上玩麻雀牌输赢事情,聊以解嘲似的自言自语:“我输牌不输理。”这种教授先生当然是不输理的,在警报解除以后,不妨跑到老伙伴住处去,再玩个八圈,证明一下输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

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象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象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分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初中生散文篇十二

一个人生活经历的丰富,再加上他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视角,善于从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切入点,找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运用朴实的语言,就能够写出感染人心灵的散文。只要你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生活都在你的心里搁着,到时候用的时候很方便,信手贴来。

有生活才有感受,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但是有生活还得会感受,不会感受也不行,所以生活加感受是我们写作散文的前提条件。

初中生散文篇十三

这一辈子,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那座老桥。

那座老桥,只是傍水而建的一座普通的石拱桥,灰砖青瓦,桥上以前精雕细刻的图案,经过山风吹,雷雨打,早已暗淡。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的老桥已经爬满了藤类植物,还巴着些许青苔。老桥上陈旧的灰白色石砖之间的缝隙越来越深,好似额头上的皱纹。

老桥真的很“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河对岸远远望去,它好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香,那样沉。

我默默走近老桥。夕阳下,风如佛手,轻轻地磨挲河道边的草木,没有声响;水中的鱼儿悄悄地把头探出水面,冒了个泡,又躲回了水里,没有声响。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着老桥那冰冰凉凉的桥头,却不敢走上去,生怕惊扰了老桥,惊碎了它的梦。

我走上桥,看着天上瘦瘦的弦月。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便一转身,又躲回了薄薄的云层。蹲坐在老桥上,看着平静的水面呆坐着,回忆着。那使我久久未睡。

要是老桥永远在那儿就好了,不然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初中生散文篇十四

《我的启蒙老师》

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念小学、中学、大学以至研究生,相处过的老师是很多的,但总会有给你印象特别深刻、或许会影响你一生的那么几个。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就是我接触过的好老师之一。

那时我随父母刚刚从乡镇迁到县城,说的是满口的乡音。那乡音叫做“南江声”,跟县城的话音是很不相同的,发音特尖,带着一些奇怪的衬字,显得土里土气的。进小学念书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兴奋。可是,我一张嘴说话,小同学们就笑成了一片。我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同学面前不敢说话,就更甭提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有一次,黄老师偏偏提问了我,问题并不难,我懂得答案。我缓缓地站起来,红着脸回答。我的话还没说完,身后已经响起嗤嗤哧哧的声音,我知道是有人在掩嘴偷笑。我手足无措,将后半截话咽回了喉咙里。这时,谁也没想到,平时那么和蔼可亲的黄老师,用严厉的目光扫视着大家,板着脸孔说:“不准笑!谁还笑!”教室里顿时肃静下来。黄老师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声音很柔和地说:“很好。继续回答。”我一下子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将咽回去的话又吐了出来。老师的鼓励从此鞭策了我。

我们先学的是汉语拼音。我很用功,做学生谁不想有好成绩呢?我在作业本上写的每一个字母,都用铅笔重复涂上一两遍,笔画特别粗。黄老师讲评作业时,在班上公开表扬了我学习态度的认真,使小同学们都很羡慕地看着我。可是,发回作业本时我一看,老师打的分数是“2分”――不及格!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匆匆把作业本塞进了书包。

放学后,黄老师把我单独留了下来,说:“受委屈啦?觉得我打的分数毫无道理?”我低着头没吭气。老师笑了笑,说:“你看见字帖上哪一个书法家的笔画是写了又涂的?要是有书法家这样做了,那就不叫书法,叫‘涂改匠’了。”说得我也忍不住笑了。黄老师这才对我说,无论是写拼音还是写字,都要一次写成,不光是为了书写的速度,更为了字体的好看;虽然不容易,但只要多练,就能练成一次写出好字体的工夫来。黄老师的话说到了我心里。

我的个子矮,坐在第一排。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老师的板书错了一个字,这可让我给逮住了,我随即举手亢奋地发言说:“黄老师!‘丰收的希望’的‘望’字你写错了!”黄老师回身一看,那个“望”字他写成了“生”字左上角加两点。他马上改写成“望”字,还连声道歉说:“我果然写错了!同学们,对不起!我贪快写了一个俗写的‘望’字,这是不对的。汉字应该规范,我这样随意可要不得!”老师又表扬了我,很认真地希望以后大家都像我一样,“一看见我写错字,就及时给我指出来!”那次着实让我露了一回脸。

黄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直记得他。可是那么多年过去了,我远离了家乡,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听说他退休之后丢不下教育工作,又在县城的一间私立水上学校应聘任职。

《新的班主任》

我从县城转学到这个镇小学念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不习惯。在县城时,同班同学几乎青一色都是干部子弟,容易混得来,投合。可是到了这里,除了镇子上的居民子女,有一半是周边乡下的孩子,脾性总好像格格不入的。开学时班主任安排给我的同桌叫阿全,一看就知道是个农村崽,总是光着两只脚板,旧衣服传来的那股汗味熏得我受不了。

新的班主任姓许,是个女教师。她三十来岁,长相很和蔼,胖胖的矮个子,一笑两颊就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我认定她好说话。何况她丈夫与我爸爸是同一所中学的同事,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她肯定能通融的,我想。我与镇子上的阿肖玩得好极了,于是我在放学后悄悄地找到许老师,要求她给我调一调座位,让我跟阿肖同桌。许老师说话的声音是很温柔的,她问我理由。我说,大家脾气不对,没什么话说;他身上的那股汗味很难闻,叫人掩鼻子也来不及呢。开头许老师脸上还挂着笑,可是一听到我说“难闻”的字眼,她的脸色就变了,还板起了脸孔说:“这样的理由没道理。不准!”我万没想到她是如此的铁血无情。后来我看到老师们业余排练成的节目公演,许老师在舞台上扮演威风凛凛、杀伐决断的“双枪老太婆”,我才认识她的性格不是没来由的。

看来我也只能耐着性子与阿全在同一条板凳上坐下去了。不久一个礼拜六,许老师约好我,明天要外出家访,需要我这个班长跟随。第二天我们准时出发,离开镇子,到乡下去。她不会蹬自行车,我们只能步行。走了好几公里的路,爬过小山包,穿过窄田埂。烈日当空,晒得她的脸红通通的;她胖,脸上流下的汗湿透了肩头的衣服。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农村,走到了全屋村,许老师已经气喘不已。叫我惊讶的是,走出泥墙农家来迎接我们的,就是我的同桌阿全!到这时我才知道,每天上学、放学,阿全都要重复走这上十里地,从学校到家,往返四次;中午也赶回去,是因为他还得剁菜喂猪做家务――可他上学不管吹风下雨,从来就没迟到过!他浑身的汗味,就是这样弄出来的……我再也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和阿全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学习上我们互相帮助就不说了,他不时会给我塞几条我爱吃的红薯;他家果树上的石榴、杨桃成熟了,还拉我到村里上树去摘。

许老师平时很忙碌,很辛劳。对了,她的名字叫“劳”。这当然是巧合,但这个名字真的很适合她。

《知己老师》

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己,那就更难得了。

老师就是老师,怎么能称做“知己”?老师真的也可以成为学生的知己么?我说:可以的;我有幸就遇到了这么一个。

他是我念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覃老师。他是一个年轻教师,年纪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几岁,班里有的学生个头比他还高呢!他果然就跟学生们差不多,混在我们中间打球,找谁谈话的时候还攀着人家的肩膀。他还是学校乒乓球队的教练,我就是他的队员,经常混在一起。老实说,下了课我们就没怎么把他当老师。

但是,上课的时候覃老师是很正儿八经的,严肃得我认为他有些过分,简直忘光了我们一起在球场厮混的情分。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严肃归严肃,教课却很生动活泼,说话也挺风趣的,冷不丁会引起哄堂大笑。你绝想不到他有那么多的故事,讲课时旁征博引,忽然信手拈来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典故,就把你的注意力拴紧在课堂里了。

原来,覃老师很喜欢文学,古今中外不少名著被他收藏在他的肚子里。这很对我的劲儿。我被同学们取笑为“书虫”,每天走路上学手里总是捧着一本小说,边走边看;有时上课时我忍不住拿出小说来偷看,就被覃老师“没收”过好几回。他“没收”全是假的,回头把我单独找去,自然要批评批评,然后把小说还给我。往下就归正题了:他说他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什么书,问我读过没有――自然往往是我没读过的;这时他的劲头就来了,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那本书的精彩内容,分析作家精妙的写作手法,还结合我平时的作文褒贬一番。听得我流耳油。当然有时我也会壮起胆子反驳他的观点。覃老师也不会恼,还笑嘻嘻地听我乱侃。这样讨论文学作品的时候越来越多,后来我竟成了覃老师家中的常客。

我们每周要写一篇作文,久而久之,我的作文水平大有长进。覃老师一发现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就会把它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上面用红笔圈圈点点地写满了眉批、旁批、总批;还拿来在班上讲评,条分缕析作文的优缺点――获得如此优遇的,很多回就有我的作文。日后我喜欢写东西,兴趣可以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高年级两年的生活,覃老师就这样成了我的知己。

《曹老师》

我是曹老师的学生,却也曾经与她共事――也就是说,在同一所小学里当教师。

我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插队,后来抽工去修铁路,次年回到镇子上。那年夏天,镇委会安排我当了一个“孩子王”。我当的是民办教师,当时人们戏称为“烂办教师”。若是还有别的营生道路可走,我绝不会走上讲台。

讲台?讲什么台?那不是讲台,分明就是杂货店里的柜台,孩子们进不进你的店,要不要买你的东西,那得看他是不是有兴趣。随便旷课的现象是常有的,连请假条也不写,想必他觉得你的'“店子”开的不是时候,摆的不是地方,你卖的“东西”他懒得瞄上一眼;又没有赊你的账,凭什么要给你打“欠条”?上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才慌慌张张或者慢慢吞吞地回到教室,你在“柜台”上吆喝你的,他在底下玩他的,斗蟋蟀,折纸飞机,甚至逗他抓来的小鸟儿,小鸟扑腾翅膀飞了,他追出“店子”去也不必征求你的意见。小镇上的孩子本来生性就野,你这个“卖货的”碍不了他什么事。

我苦闷着。我发狠要跟“柜台”说再见。这时,学校里有一个班,这个班异乎寻常的状况荡涤了我眼中的阴霾。叫我不敢相信,在那样混乱的“市场”中,居然有这么一个生意很不赖的“店子”,没听见高声吆喝,“柜台”却吸引着孩子们热烈集结而又秩序井然,令人怀疑“柜台”里必然卖着孩子们最喜欢的什么新奇宝贝。

在这个“店子”里“站柜台”的就是曹老师。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在这所小学念书那会儿,曹老师几乎年年都获评为先进教师;每年秋季新生入学的时候,那些家长们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打铁的,无论是闯前门的还是走后门的,想尽办法也要把自己的孩子往曹老师的班里塞;学校的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编排了一台多幕歌剧《江姐》,面对社会公演,曹老师在剧里扮演江竹筠,当她捧着那面鲜红的旗子,动情地唱道“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时候,全场一片肃静,惟看到泪眼在闪光,惟听到抽鼻子的啜泣声……对了,那年曹老师35岁,身材高挑,长得五官端秀,剪着短发,假如你想知道曹老师的相貌,你不必认识她,你只要见过舞台上的江姐就行。

与曹老师比较起来,我的遭遇算得了什么?在我的心目中,她是我最好的老师。往后的事我不必多说,我留在了小学里,模仿她,我逐渐把孩子们也吸引到了我的“柜台”。

《我的大学英语老师》

我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迎来了高考制度的恢复,考上了大学。

由于“文革”**的原因,我只念过初中一个学期的英语。荒废多年之后,原来学的那几个abc几乎全忘光了。忽然考上大学后,学的是厚厚一本的《大学英语》,我抓了瞎。

教我们英语课的是一位女教师,姓梁,形象端庄,声音柔和,说起英语来有如行云流水,可是对于我来说,与鸭子听雷没什么区别。每一节课她都要点名提问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能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问题,我却连单词也认不得几个,心里不由得发慌。我最害怕老师提问我。谁知哪壶不开提哪壶,老师偏偏就点了我的名字。我在座位站起身来,脸涨得通红,只会说三个字:“矮冬孬(我不懂)。”惹得同学们嗤嗤哧哧笑。老师却很温和地朝我笑笑,示意我坐下。课后她很亲切地问我,了解我的英文水平。我红着脸只能实话实说。后来我才知道,由于十年的蹉跎,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班上英语基础比较差的人并不只是我一个。

我没想到,恐怕同学们也不会想到,自那以后,老师竟然换了一种教学方法,先从音标教起,还很详细地讲述了怎样发音、拼音的方法――这其实就是初中该学的知识。我想,老师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兼顾基础差的同学,也真难为她。

老师教得很细心,也很耐心。我很快就学会了音标,每天用比较多的时间拼命认单词,死啃那本英语书。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让好些同学分别念课文,其中也有我。我虽然慌乱,却还算念得比较顺畅。又出乎我的意料,老师微笑着,竟然说我的发音是最准确的两个同学之一!她的表扬就成了我的动力,后来我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期末考试的成绩考了个“良”。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位英语老师的音容笑貌。我们毕业后,听说她与丈夫一起出国,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018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