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一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字家范仲淹一生经历了数次政治打击,虽政治失意却不失志。公元1046年9月,范仲淹应友人腾子京之邀,为修葺岳阳楼题文纪念,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今读《岳阳楼记》,对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犹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作者于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败,被罢去副相官职,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遭受了严重的政治打击。虽被罢官降职,作者却没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岗位上勤恳工作。相比我们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偶感仕途无望,从此就一蹶不振。对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间发生颠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现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显然经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就此比较,作者身为封建时期的官吏,在三年县太爷,十万雪花银的时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很好的学习。
二、忧国忧民的思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此句不泛体现了作者浓厚的封建忠君意识,但它更能体现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做官时要想到民众,为民众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时也要想到国家,关心国家的发展壮大,把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当今,我们一些同志当官时,不是忧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仆变为主人,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不当官时也不忧其国,对国家发展壮大漠不关心,置若罔闻。我们共产党是领导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人就更应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多做贡献。
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岳阳楼记》最为经典的语言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句充分体现了作者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顾小我、胸怀天下抱负的宽阔胸襟。每当读到此句时,心中便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由对这位封建时间的官吏产生真挚的敬意。封建官吏有这样一种思想境界,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人更应具备这样的思想境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推给他人,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没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共产党在我们国家是执政党,执政党的党性决定了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应该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和平时期应该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章规定共产党人要做学习、工作的模范。因此,共产党人更应该向古人学习,并超过古人,为共产党的事业的远大目标和近期目标努力奋斗。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二
人是感性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由于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骚客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而宋朝苏轼贬到外地,却能把心愿托付山水,因此能写出许多美丽雄伟的文章。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有所动摇,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能用最大的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贬的好友。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三
又如,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带领共产党,吃苦吃在人民前头,享乐想在人民后头,与之相反的是蒋介石与他的国民党,整天花天酒地,经不起风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乐,若非如此,说不定此刻还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们不替人民着想,所以永远不可能取得胜利。
我们是21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富国强民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更应当从此刻就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为祖国的腾飞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早日添砖加瓦。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四
近日,读范公文《岳阳楼记》,敬古人忧国忧民之天下情怀,今深有感触,感同身受,比之年少,又有不同,然万千景仰,不及一二,为悼范公,遂作此文。
我的心情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忽一日,乌云蔽日,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从地面到房顶,从房顶到天空,伸手只见五指,周围芳华摇落,落英缤纷,灌木草丛,皆摇旗呐喊,鬼哭狼嚎,呼声大作,鸡飞狗跳。且听的电线声,声声呜咽,随后,锅碗瓢盆,一起叮叮当当作响,如小雨切切,似大雨嚓嚓,万物欲立而不由,欲匍而不能,欲静而不止。
遇此情景,则心戚戚然,不免生无限叹息。忧思多虑,愁老烦幼,畏惧人言,感人生之沉重,叹世道之艰难,想昨日之伤痛,郁郁而行,纠集成结。念去日苦多,路险途恶实难成其业。悔恨该珍惜年少时光,到如今蹉跎岁月苦不堪言颠沛流离早生华发。人生百年,春夏秋冬只一轮回,刹那便是永恒。唯有好好活过,方觉不负此生。
彼日,天和景明,惠风和畅,天地娴静的不拂带一丝杂音,江河明净的不招惹一滴尘埃。朵朵白云,缓缓舒展,万千绿柳,波光粼粼。桃花摇曳,声声鸟鸣清脆悦耳,流水倾泻,阵阵歌声优美婉转。更有巧燕翩然而至,三五成群,尖叫互答。人来人往,目光不经意的触碰,回报以对方浅浅一笑。
遇此情景,则心胸为之一宽,放眼天下之大,踌躇满志,振臂一呼。思过往之峥嵘,已成电影之一帧帧温馨画面。心之优雅坦然,安之若素,宠辱皆望,念有万千思绪,如不尽长江滚滚而来。豪情壮志,气吞山河,放眼望,江水扬波冲天,拔剑吟,云起心潮逐浪。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五
人是感性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由于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骚客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而宋朝苏轼贬到外地,却能把心愿托付山水,因此能写出许多美丽雄伟的文章。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有所动摇,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能用最大的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贬的好友。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六
看了《岳阳楼记》,我有很大的感受。
首先,滕子京是很有能力的,他把巴陵管理的`特别好,他把各种已经干不下去的事业又重新办起来了,重修了岳阳楼。然后是洞庭湖,这一段写的特别精彩。在它下雨的时候,浪花冲上天空,太阳和星星都不见了它们的光。晚上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怀念家乡的心情和伤感。还好,在晴天时,春风和熙、阳光明媚。登上这座楼,就会无比高兴,端着酒杯,吹着微风,心情很快活。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流传经典。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的启发是:一定要做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做鼠目寸光,没有能力的人。
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七
《岳阳楼记》是我国著名北宋诗人范仲淹的代表作,此篇讲述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所以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来到了洞庭湖,登上岳阳楼,写下了浩瀚千古的大作——《岳阳楼记》。
在范仲淹的眼里,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早晨阳光明媚,傍晚阴暗幽静,天气景象变化多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在此一聚,显得那样迷人。然而,岳阳楼还是一个会友抒情的好地方,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诗人,大都在这里汇聚,他们用诗词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想。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八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他们的成名都与题在他们身上的诗有关。岳阳楼以范仲淹的《岳阳楼》最为著名。
因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为登州知府。就在他极度郁闷之际,接到好友滕紫荆的请愿,要为岳阳楼作记,他便借题发挥,抒发了博大的胸怀和热忱。政治抱负远大,与友人勉励。永恒杰作就此诞生。
说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是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著名的建筑。范文正认为,巴陵的一切美景都集中在洞庭湖,因此他说:“悬于远山,吞万里长江,浩瀚汤海,天边一望无际,朝阳照阴阴。傍晚,天气多变。”堪比“蒸云梦泽,波摇岳阳楼”的诗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洞庭水的浩瀚与壮丽,可见作者气度非凡,才华横溢。如果不是大手,也写不出这句“无比厉害”。
接着,作者通过“动客诗人”观看两种不同景象时所产生的两种不同情绪,说明人的感情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本来就是人的本性。然而,笔者以“顾人人”不同的心态来论证,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悲喜。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名利,超越荣辱。他们活跃于世间,心中有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悲欢离合。
“岳阳楼”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而闻名于世。当时,范仲淹正在被贬,“远离江湖”。他本可以采取与世隔绝的态度,安于现状,但他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退居乡下,不问世事,以天下为己任。无忧无虑,享受明日之后世界的欢乐”鼓励自己和朋友。
一个人必须有勇气、知识和志向才能先忧,这当然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先忧者,立功后还能自得其乐。
我喜欢作者用细腻写实的笔触描绘出的美景,更陶醉于深邃文字所传达的崇高终极价值。读《岳阳楼》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岳阳楼记读后感篇九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为了人类的进步和美好的未来,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与繁荣,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大多出身卑微,但仍然满腔热血,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虽生如蝼蚁,亦有鸿鹄之志;虽命比纸薄,也有不屈之心。中华五千年,英雄志士,浩如繁星,宋代张载就立下豪言壮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谋泰平;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赴死气概;明代顾炎武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宣言;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魄、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马克思的“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这些都让我们久久为之动容和振奋。
在我所阅读的经典中,给我的思想带来最大震撼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它的涵义是忧患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操!相比于当今某些公知,出卖国家利益,舔西方人的脚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1015年,苦读及第,授司理参军,后历任通判、知州等职务,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但矢志不改,一生为民操劳:泰州治堰,执教兴学,秉公直言,戍边西北,后又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功绩卓著。其文学成就更为突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纵观范仲淹一生,出身卑微,但志向高远,虽命运多艰,然忧国忧民,在政鞠躬尽瘁,恪守职责;执教孜孜不倦;著书立说严谨。且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丰富的闪烁光芒的精神财富。
我已是初三学生,是新时代公民,继往圣之精神财富义不容辞!我虽是女孩,将来也一定要足行千里读书万卷,拟定雄心似丈夫!让范公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刻苦求学,将来报效祖国,让人生精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1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