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一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学期以来,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弟子规》的内容,而这本书传承着历史文化。
书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学会了很多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触颇多。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无微不至,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我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三
近因身体原因推掉了很多活动,最遗憾的是未能抵省会参加《河北传统村落图典》的发行仪式。对此郑一民先生专门打电话问候,深为感动。后一天我接到了快递,拆包后是郑一民先生新著《国学河北简明读本》(简称《国学河北》)一书。
郑一民先生是我的知遇老师之一,尤其是在近几年,他常常邀请我参与河北的古村落研究工作,使我对本就熟知的先生有了新了的认识。在先生的身上我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活力,更从他的工作精神读出他对河北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感。郑先生虽然已经古稀之龄,但他以七零后的工作热情,笔耕不缀编撰了一大批河北化著作,将河北的化精彩的一页展现给世人面前,今天读到的《国学河北》就是其中的一本。
翻开扉页就会读到这样一句有激情的话:"这是一部认识河北的书,也是一部让国人激情澎湃的书。"这让我忍不住一的读起有渐入佳境之感,佩服郑先生对历史精深的造诣,对国学化的热爱,亦感受到郑先生在河北化引领的人格魅力,真是受益匪浅。
郑一民先生将《国学河北》分为五编,即第一编河北的地脉与脉,第二编燕赵历史与先贤凝炼的国学之光,第三编国学名家掌故与名言选粹,第四编历代国学名家简介,第五编弘扬国学须知。从地理环境到河北历史,再到河北的国学名家深入浅出的进行叙述。
我从事河北历史化学习工作已经三十余年,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感叹河北的国学博大精深。在这部著作中,郑先生从国学教育的视角将河北的化精粹展现给广大读者,使我这个学习者获得了新的认识。
河北大地古称燕赵,数千年就是中华明的中心,造就这样的丰厚的历史化得宜于天然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河北中南部地区西依太行,良好的水及台地使这里的化形成绝对的高度,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化的中心都没有离开这个地区,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河北大地,以夏商周三代为重要标志的化,成为黄河明的中心区域。
《禹贡》说,至于大陆播于九河。此言是说黄河流至大陆泽后,向北播于九河。从黄河变迁史看,古河水的河道在古代时不停的变换。而上古的河水还相对的稳定。自邯郸到保定地区,黄河沿太行前形成河道向北漫流,今天的衡水湖、白洋淀、永年洼、大陆泽都是当时黄河积水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大陆泽位于太行以东的广大区域,后河道变迁后才与今天的河流形成河系。而太行前的台前成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良好区域,使这里不仅是天然的农业产区,还是政治、经济、化的中心。
中原逐鹿,黄帝与蚩尤,无论是河北的唐县、还是张家口的涿鹿、邢台的尧,这些地点的化都与中华明的起是分不开的。郑先生用大量的笔墨将东方人类从泥河湾起步,华夏化的发祥地,商民族的发祥地,唐尧故里分阐述,把河北的化与中华明紧密的联系起。
"查史究典,‘冀’字的内涵是希望,专家学者们将河北誉为中华明的发祥地,摧生和造就国学之光的摇篮。郑先生为大量的篇幅解读了河北国学化的成因,从三皇五帝传说时期的女娲氏,到炎黄逐鹿的中原大地,用传说、故事、历史、物去印证国学化的根及影响。
什么是燕赵化精神?郑一民先生以燕赵历史事史印证河北"改革、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剖析"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华民族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上人才战略极其重要,历史是面镜子,燕昭王的"黄金台"是河北古代人才战略的精典事例,是广纳群贤、尊重人才的真实写照。黄金台不仅完成燕昭王的强国梦想历史壮举,还成就了苏秦、郭隗、乐毅、邹衍等人的千古英名,"更为重要的是,他施行的很多改革措施,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化的影响,对中华明的延续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作者语)。为此我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和燕昭王"黄金台"人才战略实施,是体现河北燕赵化"改革、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体现。
时代楷模对时代的进步有着很深的影响,"古为今用"楷模精神在教育着一代代人,激励着每一个河北人。这些先哲的精神品格是河北人的"精气神"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忘小家顾大家"家国"奉献,到伯夷、叔齐"仁礼"之德构筑了河北化之魂,丰富了燕赵化精神的内涵。
陶潜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国学河北》就是这样一本让你"开卷有益"的良书,是激发河北人热爱河北热情的好书,是增加河北人自豪感而求取进步的励志书,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年青人去用心品读。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四
周一的时候,梅老师就指定了10个人参加国学知识大赛,其中也包括我。
比赛那天到了,我们全都学校电脑房里进行了考试。测试时我发现我有好多题目都不会做,但我还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会做的,别人肯定更不会做。
可是当测试结果出来时,令我大跌眼镜:我居然只考了34分!这个结果我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亏我刚开始还笑人家只考了36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并没有比人家好多少。这时我才开始后悔,当时比赛前为什么不多看看,为什么嫌麻烦就不看了呢!哎,现在考出了个这么丢人的成绩当初还……哎呀!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分数都比我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学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多分。像我这样——30分,真是比“名落孙山”还“名落孙山”。
看来,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爷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让懒的人不劳而获,只有那些勤奋的人才能拥有自己所想有的东西。就像这个国学大赛,只有多看,勤记,才能考出好的名次来。一切收获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同时我也看到了同龄人中的强者,我们对于那些佼佼者来说,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许,你在一个小领域内是“鸡头”,但是再扩大范围比一比我们也许就只是凤尾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要充满斗志,时刻准备着,去拼搏一把。
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读《国学经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五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六
小时候,妈妈常常叫我背《三字经》,那和谐的音韵像一首歌回荡在我耳边。然而,每次妈妈给我讲《三字经》的意思,我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如今,《国学启蒙》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我的生活,瞧,它那浅蓝色的封面透着浓郁的古典风,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爱不释手。它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蕴藏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引领着我穿梭在中华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中,让我回味无穷。
读《国学启蒙》,“勤奋”一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光表现在身体上,表现在行为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精神上,它靠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支撑。
在《国学启蒙》中,我佩服悬梁刺股的.孙敬和苏秦,我景仰囊萤映雪读书的车胤和孙康,我崇拜凿壁偷光学习的匡衡。庄子教育我“生也有涯,知无涯”。朱熹告诉我“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文嘉提醒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个人是否天生聪明,是否天赋过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苦。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吃过苦中之苦,经历过艰难岁月的琢磨,并且能在苦难中坚持学习的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需要恒心的,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是不行的。读着这些话语,我想到自己在学习上常犯冷热毛病,尤其在得到妈妈和老师表扬的时候会劲头十足,没几天就会像“有洞的皮球——泄了气”。有的假期或周末作业总是拖了又拖,常常让妈妈喋喋不休地催促才能完成,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数学老师告诉我,学习不能凭兴趣,一个知识点没弄通,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语文老师告诉我,学习一曝十寒,是会“老大徒伤悲”的!看到我三心二意,爸爸也常说我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成不了气候”。读着《国学启蒙》一书,我发现其实爸爸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我真得及时改正缺点,不然就会应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了。我以前常常在想: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离放假怎么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可如今,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回过头来想一想,我好像什么也没有做,我好像什么也没学不到。
从今往后,我一定会把《国学启蒙》铭记在心,用其中的至理名言警示自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七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八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弟子规》指导人们的`言行,它是中国的活宝,我离不开它。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九
今天我有幸和妈妈一起听了汤儒老师的国学教育公益课,我感触很深。
这堂课告诉我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未来是全球化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些未来的国之精英,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养?要拥有一份什么样的文化自信呢?当然是国学!是教育!是我们中华文化从未断过流的国学教育!
汤儒老师说:圣人的语言承载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哲理。我们熟读并理解后,自然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汤儒文化让国学的熏陶化解我们成长的烦恼,弘扬国学经典,倡导国学育儿,培养文化自信,见证美好成长。
汤儒老师国学育儿法告诉我们:要教育好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天性与成长规律,根据各自孩子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汤儒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们不仅要在智力、道德、能力上为孩子打好受用一生的基础,即使在处理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上,父母也要用正确、理智的方法去耐心引导孩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找到正确的方法严格教育孩子非常必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孩子,还要针对孩子们的思想言行进行管束。一旦孩子们从小被严格要求,形成了自己有条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那在今后的.人生当中,必将受益无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汤儒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读书兴邦;少小立志;志存高远;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敬事而信,仁爱大义;胸怀天下,拥抱未来;做家国兴盛的主力军,做中华民族兴盛的薪火传人。我们只有从小接受中华文化国学熏陶,长大后才能真正不辱我们的使命与人生,才能真正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诗与远方!
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国学,跟汤儒老师一起学习国学精髓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十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篇十一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物悭。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它的意思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给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再借给你东西。
明朝的宋濂就是这样的。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他就问别人借,很多富人都不愿把书借给别人。有一年冬天,宋濂借到了一个富人家的书,约好十天内归还。他一到家就开始抄,可天气寒冷,手指都伸不开,墨汁也快结冰了,宋濂还是埋头抄写,终于在第十天晚上抄完了,外面下着大雪,他一头扎进风雪中去还书,富人感动了,同意宋濂随时借他家的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2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