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元帅家风读后感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7:13:21
最优元帅家风读后感大全(17篇)
时间:2023-10-27 17:13:21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后,对作品内容、所表达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个人感受、评价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是对作品内容的消化和吸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赞美、批评、思考、问题讨论等形式,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对话。读后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写读后感时,需要注重思考、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在这些范文中,作者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对读过的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感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书中的思想和艺术。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范文,提高自己的读书水平和写作能力,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一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型公益节目“新春第一课”。节目的主题是“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节目中播放了许多宜昌传统优良的家风家训,宏扬中华美德的先进人物,带着我们一起起进了他们的家庭故事。

我们看到了一封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迟到了的家书,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1936年8月2日押赴刑场,在囚车上留给儿子宁儿的遗书,赵一曼将对儿子的爱融入到爱国深情和民族大义之中,用自己的牺牲留给孩子,最后一次言传身教。这种舍小家保国家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节目中,有充满正能量的杨山草堂,祖孙三代五个人的特别画展,传承着艺术的家风,成就了全家人的艺术梦想;有12岁才上学从小失去捉力的中学生黄炼娟,从父亲身上继承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成为了真正的生活强者;有为了一句承诺赡养战友父母35年的转业军人李元成,言而有信,一诺千金,35年的坚守之路,不仅抚慰了老人的痛苦和孤独,更让自己的家风得以升华,就像一盏明灯投射出耀眼的光芒,既照亮了周围的人,也温暖了自己;有诚实守信、勤奋节约、乐观友善的美德少年……这么多优良的家风家训的故事,就像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生活中有了仁爱善良,就像生活中溢满了阳光。

我们更应该积极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为他人为社会多献上一份爱心,多付出一份真情。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二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小时候,每次去学校之前,外婆总爱叮嘱我几句:“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闹矛盾,要听老师的话”!回到家,外婆总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他人发生冲突。在外婆的谆谆教导之下,我从来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小孩子没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从小就要学会能吃苦,否则可干不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就像和风,又如细雨,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而高尚的品格!

树立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让家风伴我成长,让“正能量”得以传播,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三

我花费了35分钟的时间,看完了这本《浙江好风光》,这本书中写了很多个名人的故事和他们优秀的品德,其中有王阳明“读书不为功名”的故事,有钱三强“书中找到人生观”的故事,还有陈龙正献爱心的故事……不过,我最喜欢朱葛梁的故事。文中写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梁是一位医生,有一次诸葛梁花了整整十块多大洋,买了一只羚羊角当着药引,那时候,十块多大洋整整是一笔巨款呀!不过他感觉这个羚羊角有点可疑,于是就跑到上海请人鉴定。竟然真是假的,他当时就把这个羚羊角给烧了。

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学习篇、修身篇、治家篇、处事篇、爱国篇。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修身篇,因为这篇写的不是努力向上,就是乐善好施献爱心,这些我也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我正在自己一个人走下写字班级,突然,我看见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的衣服上有好多好多个补丁,她只穿了一件很单薄的衣服和裤子,一阵寒风吹来,他就冻得发抖,我抬起头看了看他的脸,吃了一惊,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显得格外苍老。我看他这么可怜,心里想,《浙江好家风》的修身篇里说过,一个人要有善心。于是我给他了九块钱,他慢慢地接过钱,那时,我看了一下他的手,便站起身来,快速的跑向面包店,买了块面包后大口的吃起来,看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

《浙江好家风》真是一本好书,它不但教会了我懂的慈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还教会了我做人道理,真是一本好书!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四

――读《中国好家风》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套书――《中国好家风》,在这套书中,编者教给了我们十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这简简单单的十五个字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通过阅读它,我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好家风,明白了处世以诚、待人以恭的多种道理。

这套书中最让我感触的是“恭”这个字,恭就是恭敬。“处世以诚,待人以恭”这样才能赢得相互的尊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但当我读到了“唐太宗教子敬师”的故事后,我有了深刻的感悟,这个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唐太宗李世民虽为一国之君,但对老师非常的恭敬。他不管老师官职的高低,自始至终都是严谨选师,恭敬待师。唐太宗为魏王李泰请来了礼部尚书王为师,但李泰初时仗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对待自己的老师极不服气,对老师极不尊重。太宗非常生气,当着王的面把深受自己溺爱的儿子狠狠批评了一通。后来李泰见到王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请教忠孝之道,王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后《养正图解》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庆皆作诗称赞。这里描述的李泰初时的心态和对待老师的态度和我是何等的相似,我在平时的培训班学习中,经常会碰到没比我大多少的年轻老师,对于这种“姐姐”级的老师,我有时很不服气,还会跟她们顶嘴,认为她们也没啥了不起的。当时外婆和妈妈都跟我叮嘱过:虽然老师没大你几岁,但你一定要懂得尊师重道,态度要恭敬,不可怠慢。对外婆妈妈的叮嘱我是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没当回事。但李泰高居亲王之位,深受皇帝溺爱的情况下,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会尊师重道,留下千古流传的美德故事,我为什么不能呢?我深深地自我反省,努力在实际中改进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貌思恭,事思敬”相互尊敬,才能让他人更好的和我交流知识。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好家风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基础道理,非常值得我们以此“三省己身”,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我要从小事做起,以“处世以诚,待人以恭”为准绳,做一个道德品质优良的高尚之人。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五

今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正在热播“家风是什么?”的新闻调查节目。连续几期节目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家风”就是祖上传下来、需要我们传承的优良美德,这就是家风。在被采访的众人中,我最喜欢两位人士对自己家家风的解读。

一位老市民回答说:“家风就是‘孝’和‘善’,“孝”就是要孝敬父母、长辈,效忠我们的.祖国;“善”就是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动物、事,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我国著名篮球名将姚明说:“家风就是要诚实”。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要是让大家失去了对他的信任,那他在社会上将无立足之地。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说:“小孩子犯错误可以原谅,撒谎不能原谅”,就是为人要诚实。我认为“家风”还要加一个词“勤劳”,勤劳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财富。

同学们,你们想过你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吗!而你认为的“家风”又是什么!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六

当我读到《妈妈是家风》时,我读懂了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是一种家风;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

在我小时候,总会看到爷爷带着老花镜拿着一本书读的很认真,后来爷爷眼睛看不见书上的字了,便会让我念给他听。

而我的奶奶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却为家人操劳了一辈子,勤劳善良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将爱读书、乐意助人的特性传承到了我母亲身上,而后又传递给了我。

我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左挑右拣”,“看到长辈要有礼貌”.....仔细想来,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话同样是家风的传递。

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件小事,举手投足间,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传承。

而一个人人格的起点恰恰是在家庭的传承中形成的,凭借着这些点滴传承,我们才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传播的今天,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坚守住内心的安宁和纯净。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是很重视家风的,国有国威,家有家风。

家风会影响社会风气,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就正了。反过来国风也会影响家风,国家的风气好了,社会风气清了,能感染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他们的家风。正如《杂说“中国家风”》里谈及的“作为若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家庭的风气、家庭的教养,小则是家传代继、香火延续之本,大则是国之兴废、民族盛衰之要。”

可见,家风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与家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能否延续辉煌的关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七

初次听到“家风家训”这个词,我不是很理解。后来,读了《浙江好家风》后,我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但它们还离我挺远的。

在不知何时起,外公家客厅的醒目位置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外公家的好家风:勤劳质朴,踏实做事。去年妈妈也捧回一块“临安好家风家庭”的奖牌,我突然觉得好家风离我那么近。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的言行也受到“好家风”的耳濡目染。

记得有一次,妈妈的外婆,也就是我的太姥姥生病住院了。外公在医院里照顾她,但是后来外公由于肋骨骨折,妈妈就承担起照顾太姥姥的重任。那个周末,妈妈要带外公去骨科医院检查,爸爸又要去省委党校上课,妈妈正为谁来照顾太姥姥而发愁,我就主动请缨去医院照顾太姥姥。妈妈把我送到医院大门口,让我自己上楼,就和外公去骨科医院了。

我在去太姥姥病房的路上,心中暗道,我一定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好太姥姥,顿时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是个小小男子汉了。

到了病房,太姥姥已经在挂盐水,我叮嘱太姥姥:“如果有什么事情,您就叫我,今天上午就让我来照顾您吧!”太姥姥虽然眼睛看不太清楚,但是耳力挺好,直夸:“乖孩子,乖孩子”我就在边上,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吊瓶,生怕一没看住挂完了,一边和太姥姥聊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太姥姥被我逗的哈哈大笑!她一直不停的夸我孝顺……很快,三瓶盐水顺利挂完了。

没过多久,一个护士走进来让太姥姥去检查室检查。太姥姥缓缓地从床上坐起来,移到床沿,我连忙把鞋子给她穿上。看见她去拿拐杖,我又飞快地把轮椅推到太姥姥身后。太姥姥好像有点不太放心我,问我:“你会推吗?”我拍着胸脯说:“您就放心吧,我这个曾外孙啥时候出过错!”其实,第一次推轮椅的我心里还发虚呢,但是此刻我得给太姥姥足够的安全感啊!没想到,轮椅在我的手中听话极了,我驾轻就熟,快步推着太姥姥来到了检查室门口。突然发现检查室的门有点小,我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推进去,推进去就有一堵墙,我就握着右刹车,让左轮缓缓地绕着右轮转动,让太姥姥向右移动,再松开右刹车朝右边推去,就这样到了医生检查的地方。检查完,推回病房对于有经验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正在我和太姥姥聊得正欢的时候,妈妈也回到了病房。妈妈说:“儿子虽然调皮淘气了一点,但是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的!看来我可以光荣下岗了!”其实我觉得这都是我在这个家里潜移默化所造成的啊!

这样的好家风就像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它代代传承,从祖辈影响到父辈,又从父辈影响到我,以后也将会影响着我的下一代。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八

古语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以前,我对这句话不甚理解,但在阅读了王立群老师所著《家风家训》一书后,深有感悟。

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的家教。

从小我就经常听父母告诉我们“家教”这个词,但那时是懵懂的,只知道平时听他们在言语交谈中提到小孩子要有“家教”,没有“家教”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是会让人讨厌的。在以后成长的经历中,在父母言传身教中,我慢慢懂得了“家教”的一些内涵。我的家庭,在家教上没有深刻的内涵和华丽的道理,只有浅显的、通俗易懂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甚至被我沿袭到了对女儿的教育中。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宽容的孩子,不要和别的小朋友吵嘴打架,不要欺负别人,要有宽容忍让之心,遇事多谦让别人,不要和别人争高低,否则既伤害他人,也会让自己吃亏。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父母这种简单直白的话语其实就是一种家教之风,这种家教之风蕴含着对子女的点滴之情和无私的爱。这些足以指引或影响着我三十几年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使我终生受益。

好家风是双向互动的,是承前启后上下联动的,他不是单一,不是一厢情愿的,好的家风应该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是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情和爱。父母长辈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培养其实就是世代家风传承的过程,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一言一行,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反之“有什么样的子女,就能衬托有什么样的父母原型”,这是相辅相承的、相互作用的。所以在女儿面前,我一直极力维持着一个拥有良好家风家训的形象,毕竟父母长辈是家风的示范引领者,而子女晚辈是家风的传承践行者。

我一直秉承着一个想法: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固的基础,每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九

关于个人品德。古代文言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的。当前很多文章把读书归到“职业道德”范畴,我觉得不妥。(如光明日报国学版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启示》)因为读书和学习很多时候既不是“在公供职”,也不是“履行公职”,应该算做“个人品德”。陆游遗训后人,“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颜氏家训》中有专门的《勉学》篇。很多家教除勉励学习儒经外,还要求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和骑射等“杂艺”。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于择友,十分重视朋友的选择。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拣着老实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建国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剧《打严嵩》时就曾考虑用上这段话。姚舜牧也说:“交宜亲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则诱之佚游而荡其家业,大则唆之交构以戕其本枝,甚则淫欲以丧其身命,可畏哉!”

总之,我国古代的文言家训精华是我国古代人民(尤其是士大夫)教诲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育读本。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我国人民固有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可贵精神。我们回顾、认识、了解、汲取古代文言家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我们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有了好的家规家训,并不意味着子女就准能成龙成凤。好的家规家训固然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应避免模式化、程式化。因为家规家训只是一个相对比较浓缩的理念,而家庭教育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要防止家规家训教育走向形式主义。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

看完《领袖家风》后,我很受触动,突然间明白,明白为什么时至今日提起毛泽东,老一辈的人还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外国友人崇拜他,写各种各样的文章称赞他。毛泽东在国内外都享有如此盛名,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开国领袖,领导并创立了新中国,而是因为他把”人民“两字真正地植入了他的生命,因为他的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结,心系中国,因为他用实际行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大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俗语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对人民好,人民心里装着你,记着你,爱着你,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没有理由不强大,不富强,这就是人民尊敬他,爱戴他的原因。毛泽东,一面永不落下的旗帜,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领袖,是世界人民眼中泱泱中华的象征。

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们先后为革命事业献身,这是一种怎样的贡献,这是对人民怎样的一种爱能让他们真正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而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未来出一份力。片中讲述,建国十年后,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回到养育他的土地d韶山冲,事先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要去祭奠父母,以至于工作人员连一个小白花都没有准备,事后有人提出要整修他父母的墓,也被他拒绝,他告诉人家每年清明的时候来弄一些土就行了。作为孝子的毛泽东,还是把国家人民放到了第一位,他知道国家当时的困难,他明白作为人民公仆的他还肩负着建设中国的重任,忠孝出现矛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尽忠。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子女绝不能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冲在最前面才行。

他的女儿李讷说,”父亲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财富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毛泽东一直强调尤其是党员干部们要艰苦朴素,而他本人的俭朴也为今天的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据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说:”主席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除了接见外宾穿的灰色制服外,就是一双旧皮鞋,还有一床已经破得不行了的毛巾被,一件旧袍子和一双拖鞋。"作为一个国家的主席,他完全可以过上比这好得多的生活,然而他又为什么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国家,爱着自己的人民,他的心中有很强的责任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他唯一的心愿,而每一次放到最后考虑的才是自己。毛泽东自己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却把自己赚的稿费拿出来资助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同志,他的护士长李银桥提到这些的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而此时我们的心中也充满了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敬仰和尊敬之情。

伟人毛泽东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把他的精神永远地留给了我们,他的爱民如子,他的艰苦朴素,他的舍己为人,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感动,为之骄傲。他带领人民重拾中华民族久失了的浩然之气和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建立起顶天立地的大中华,而后又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国家的建设上,他这一生没享受过荣华富贵,他把他的一切全都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是一面永不落下的旗帜,上面满是人民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思念。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一

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好家风这套书,这里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个故事《妙聪井负救主》让我印象深刻。

两个大丫环不管不顾张夫人,急忙逃跑。张夫人怕受强盗欺凌,跳入井中,妙聪毫不犹豫跳进去,幸好井里的水不深,但却很冷,妙聪让张夫人坐在自己的身上,防止井水冻伤主人,一直坚持到亲人发现并解救了她们。可是妙聪因为体力不支而劳累致死。妙聪很善良。勤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妙聪的故事使我想起陈嚣让地的事迹:陈嚣与纪伯为邻,纪伯趁夜晚偷陈嚣地,陈嚣等到纪伯离开后,又退让一丈地,纪伯后也是由进攻转为防守。诸葛亮在西城得知司马懿准备率领大军活捉它他。诸葛亮这次来吸尘办事没有大象跟随身边,只有五千兵马,而司马懿有x万人马。而诸葛亮用了一记空城计,成功将司马懿的x万大军吓退,非常的聪明。托马斯也说过。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力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寻求慰籍。所以智慧在家庭里面是不可少缺的,智慧可以让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变成非常体贴他人的好家庭。

在中国好家风里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慢慢的你也会变成一个对父母非常好,而且富有智慧,勤工俭学的,终于奉献,不怕耻辱,非常勇敢,非常守信的人。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二

“您想说,他仍活在我们心中?”马提问。是的,我想是的死去的人一直都活着,她的容貌活在我们心里,他的`声音活在我们的心里,他的思想活在我们的心里。其实他一直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我们一直在悲痛的怀抱中度过看不清真正的世界。

李老师在讲课时讲到了生与死的离别,她说自己就像一棵大树还是被砍断了根的大树,不提看上去是个完美的树,但是一提起来流下来的不是树汁而是血。我们都也知道李老师以及所有人都是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的所以亲人去世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悲痛,这就像我们心上无法弥补的伤痕一样留在了那。

但是在《马提与祖父》这本书里体现出了面对生死观的正确“方法”我觉得马提与祖父这惊奇的游历是祖父的愿望也是马提的期盼。祖父想在留些美好的事给马提,而马提呢却想再见一面祖父。虽然这个也是想念亲人但是每篇故事都是愉快的高兴的。我想这些应该就是西方人与我们的不同吧!我们觉得人死了就是阴阳两隔,而西方人却觉得是上帝带走了他们。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这本书记录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称兄长,其次要对自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守信。博爱民众,并去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知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才先成人。

“百善孝为先”。我认为做人的根本是要孝敬亲人。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就为你担心受累了一辈子,担心你的健康,担心你的成长,担心你的学习,担心你长大后的事业,担心你长大后的家庭,担心你的一切一切。世界上的所有父母中中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地,是最让人感动的',父母为我们的付出的和我们为父母付出是极度的不平衡的,那爱的天平一定更倾向于父母的那一边。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替我们着想,可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有想过父母吗?对于青春期的我们而言,父母是啰嗦的,因为我们感觉他们的顾虑太多,但实际上,他们是在用他们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谨慎的做每一件事,叛逆的我们不再是以前那个小孩了,而是由什么是只愿藏在心里的大人了。

与父母发生口角,我们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唇枪舌剑,看到自己那样叛逆的孩子,他们只有默默地走开,因为他们坚信自己那个听话的孩子会再次回到他们的身边,可是他们等到了吗?“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做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华传统的优良美德,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重新拿起爱的砝码来衡量爱的天平,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自己不再让父母太担心,传承中华的优良美德。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四

死亡。字典里的解释是丧失生命,不继续生存。

千百年来,我们恐惧死亡,忌惮死亡,生怕自己在某一刻便成了死神手下的牺牲者,继而编造出地狱,以及地狱底下的残酷刑罚,和无数青面獠牙的魑魅魍魉来给自己的恐惧找一个借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一直极力探究死亡,希望从而找到延续生的办法:从公元200多年前就有徐福为秦始皇飘洋过海寻找“不死神药”的历史,再到如今许多能够令人长命百岁等等药物,但这都无一不突显从古至今人类对“死”这一生理变化的恐惧。然而,这种恐惧,是《马提与祖父》里找不到的。在马提的祖父弥留之际,或者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在虚幻与现实的生死交界处,马提和祖父的天空总是晴朗的。

马提和祖父对死亡没有恐惧,原因是有别的。马提还小,不懂死亡的概念,这也是当亲人在祖父床前哭泣,而马提却盯着天花板上的苍蝇,担心它会不会咬爷爷的原因。而祖父,则是因为明白“真爱不死,精神永存”的道理,所以他们不恐惧。而后者,是祖父想告诉马提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作者想告诉所有的读者的一个道理。

小说伊始那充满一种别样的温暖、阳光的笔触为后来马提和爷爷的奇妙路程坐下了铺垫。一起漫步于宁静的田野,在河中用裤子口袋抓鱼,与守卫比赛划拳,走过不断移动的桥,穿越高高的向日葵林,捕获半黑半白的小马——小捣蛋,寻找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藏,在海盗船中巧妙逃生……一切都是愉快的,就如小说多次提到的一样:天空总是晴朗明亮的。唯一不足的是,爷爷的身体总是不断在变小,最后被受爷爷欺骗的马提一下子吸到了身体里,但是,就像爷爷最后说:“在孩子身上,我可以找到最好的安居之所。”马提的祖父用这样的方式来让马提初次了解到了死亡,使得死亡不在充满晦暗之色,从而保护了孩子的感情和心灵。

马提的祖父这样创新的方式来对待死亡。,不禁让我想起了从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苹果里的星星》:

“来,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他说着就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的窝凹处。而他呢,却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说:“爸爸,看哪,里头有颗星星呢!”

认识事物要从多个角度看,爸爸切苹果的方式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都不知道,苹果里藏着星星;孩子用了另一种方式,所以,他看到了星星。同样的道理,我觉得死亡,其实还可以这样理解:死亡就是你会像树叶那样变成泥土、养分——你会在每一个生命里。就像你身体中有以往每一个人的一部分。……我还在学校里、广场上、足球场上——在所有的照片和记忆中。

因而,当我们爱的人去世了,我们仍要坚信,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跟我们一起生活着。因为爱是能够超越生死的羁绊的,爱是能够令人获得新生,跨越死亡的,爱的力量往往是人们所无法估算的。爱的天空,正如马提和爷爷的天空一样,晴朗而明亮。肉体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空壳,远远不及灵魂重要。而灵魂是能寄于爱,心灵之中的。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触摸到马提和他祖父那片晴朗而又明亮的天空。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五

翻开《浙江好家风》的第一页,我就深深地被《王阳明读书不为功名》的故事吸引住了。王阳明认真学习,他不是为了金榜题名,而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品德和智慧的人。

小时候的王阳明因为玩棋而耽误了学习,在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父亲的指导下,他重新将“心”用在了学习上,勤奋学习,又变得优秀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前段时间我迷上了电子游戏,一做好作业没检查就放那里了。这时,老妈就会过来温柔地和我讲道理,也不会凶巴巴地打骂我,而是拉起我,叫我陪她一起看书一起检查作业。渐渐地,在妈妈“润物细无声”的`教导下,我养成了做好作业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我慢慢地爱上了学习,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细心和努力。看到每次考试成绩越来越棒,我心里乐开了花。

王阳明还说:“读书不是为了金榜题名,而是为了做一名圣贤。”原来我不懂“圣贤”的意思,后来看了故事慢慢似乎明白了:读书学习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品德要正,态度要正。

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家户户都有良好的家风,那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就能马上实现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像王阳明一样刻苦学习、勤奋学习,争分夺秒,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六

中华文明,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和传统美德。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应积极用传统文化精髓占领人们的思想意识,自觉抵制西化、庸俗文化的侵蚀,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传承好家风。

好家风贵为“和”;“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表演展示的中国“和”理念,再到羊年春晚主题“家和万事兴”,都在诠释着和谐、和平与和睦。家风作为家庭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家人之间和睦,相互信任、谦让、理解、支持,相处融洽,让家成为和睦幸福的港湾;其次要家庭与社会之间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和,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和”。

好家风重在“德”;“德”,是一个会意字,起源于甲骨文时期,意为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发展于西周,“礼乐文明”把“德”为其核心,涵盖了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诚信、仁义等,《周易》中讲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今仍影响着大家。

家风作为家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影响着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主导家风的父母或长辈在教育家人时,应以德为先、以德育人、德才兼备,让“德”成为衡量家风好坏的尺子和天平,使家人在面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时能用道德标准做出正确判断。其次,还要将十六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好家风严于“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即“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风作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习惯,近年来,广受关注和争议的《弟子规》,就是一套成熟的家规家教体系,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教条和呆板,但其内容从行为举止中的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小事规范,培养青少年戒陋习、懂礼貌、守规矩,对家风、家规的培养仍然值得借鉴。有规矩、懂规矩是前提,关键是守规矩,守规矩在于严,长辈要带头执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家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让家规外践于行,内化于心。

把传统文化融入家风传承,用家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既丰富了家风的内涵底蕴,又拓展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好家风共同激励人、塑造人、培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元帅家风读后感篇十七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也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依然记得弟子规中那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句子的意思是父母叫时,应当及时过去,不能缓慢;父母命令时,应当及时做到,不能想着偷懒,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这时,妈妈从小河边洗衣归来,捧着一大盆的衣服对我说:“我去烧饭了,你把这些衣服晒了。”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股无名之火,对她大声吼叫道:“知道了,你每天都说同样的话,烦不烦啊!”

那时的我满心只有愤怒,觉的自己并没有错,反而觉得都是妈妈的错,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家务本应该是她来做,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来做呢?凭什么呢?,我的心在呐喊!每次我都是在愤愤不平中,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常常想起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沉静在母亲和我的事件当中不能自拔,就在这不断的徘徊中,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小学时曾背过的弟子规,顿时醒悟过来,我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明白自己不应该对妈妈大呼小叫,不应该为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忤逆妈妈。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的高于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强壮,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既然有能力,我们就应该为家庭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那也是一份心意。父母身负各种责任,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替他们分忧,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那一刻,我释然了,突然觉得,晴空一片明朗。

现在,我才看清自己;现在,我才懂得父母的苦,懂得父母对自己源源不断的爱。之前,我从头到脚都是我最讨厌的不良少年;之后,我将孝敬父母,敬爱父母,为他们分担家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我的学习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做一个孝顺又懂事的孩子;虽然我不是最聪明漂亮的孩子,但是我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会永远铭记这十二字“真言”,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9090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