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少年康熙读后感(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21:53:03
2023年少年康熙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0-27 21:53:03     小编:紫薇儿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感知。写读后感时,要注意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但也要尊重作品本身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作品,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一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等待中,我把写给你的颁奖词不觉又吟诵了一遍:“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使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度。他铸造的强盛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泱泱中华赢得了空前绝后的尊重。他是铁血柔情的男儿,也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和中国多民族统一的捍卫者,开拓了一幅用热血和汗水描绘的康乾盛世鸿图。遥望历史的苍穹,你是清朝那颗最亮的帝王星。”

“哈哈哈……此等美誉,朕愧不敢当。”一阵豪爽的笑声由远及近。抬眼,你策马戎装,穿越千年的时空疾驰而来。

初见,犹如故人逢。彼此握手,把酒,畅谈。

我说,作为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代帝王,你撤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著名学者阎崇年先生曾这样评价你:“中国两千年皇朝史,堪称大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

听后,你仰天大笑。“生而为王,既然历史把我推到这个位置,我就要以天下为己任。之所以起年号“康熙”,即蕴含“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对我来说,这是责任,更是使命。”

千古一帝的气度一览无余。

我说,“你的高远与胸襟,你的智慧和气度,得益于你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精心培育和辅佐。可以说,她用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换取了非常时期的政权稳定。从小,她就教你识文断字,把你当成掌上明珠去呵护。”

“没有祖母,就没有我的今天。”思念的伤感让你变得神情黯然。

“是的,没有她,就没有康熙王朝。于你而言,孝庄不仅仅是祖母,更亦父亦母、亦师亦友,也是你精神的顶梁柱。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她为你撑起一片天。”

“我还知道,在她逝后,你像个孩子一样不吃不喝抱着棺材嚎啕大哭,由于伤心过度,你甚至数次晕厥。醒来抄起剪刀就剪掉自己的头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无法表达自己的切肤之痛,只好剪掉自己的头发放在祖母身边陪伴她。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无法理解的是,至孝的你居然35年至死都没有为她修建陵墓。”

即便千年之后提起祖母,你仍是止不住地哽咽。你说,虽贵为天子,可我不是铁血,是柔情。

听后,我冷笑。

“不,你是铁血,没有柔情!否则,你为何生生把你最爱的蓝齐儿格格嫁给噶尔丹和亲?几年之后又生生杀掉女儿的爱人?你完全剥夺了她爱的权利和自由!难道她生在帝王家,只是政治上的一个牺牲品?”我咄咄逼人。

你威严的目光射向我:“朕不是薄情寡义,你一个小女子真的不懂朕的苦衷。天下谁不爱自己的儿女?谁不愿享天伦之乐之情?大清是朕的,但朕也是大清的。我不率先,还能让谁做出牺牲?如若不然,那又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最后遭殃的是黎民百姓。为君之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的道理你都不懂?”

言辞间我丝毫不加相让:“还有,那一直被你视为知己的容妃,陪你出生入死,只因她阵前救女,你就贬她终生为奴?”

你眼神中透出寒意和凛冽:“任何人在军法面前一律平等。家都管不好,何以管天下?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任谁违抗了都不行。”

我轻轻地说,“你是铁血,也是柔情。我理解你,这是历史赋予你特定的使命。选择的过程一定很艰难,虽然表面上你做得滴水不漏,云淡风轻。”听后,你沉默,许久。

“依我看,在你的生命中,还是苏麻喇姑最聪明。她那么爱你,即使是你的祖母亲自做媒也不肯为妃,只把你当成弟弟静守一生。看似铁血,实则柔情。大智若愚的选择,既保全了自己,也回避了后宫争宠的血雨腥风。”

你微笑,颔首。“是的,她冰雪聪明,且进退自如。爱不是占有,灵魂的陪伴更是一种情有独钟。”

我深深叹息。作为天子,人在高处不胜寒。你不缺女人,你只需一个灵魂伴侣。自祖母去世后,后宫佳丽三千个,有几人真的能懂你?又能把知心话说与谁人听?身边美女如云,不如一个苏麻喇姑。

对家人,你是铁血柔情。对群臣,你亦是如此。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二

峻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一党一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一党一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一团一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一党一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三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是经典之作,当我认真读完《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难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四

8岁登基,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在位61年——清朝康熙大帝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皇帝。他不仅是清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更是自古以来最勤政的一位皇帝。

康熙八年五月,16岁的康熙,经过周密的策划,单独会见独揽政权的逆臣鳌拜,并一举擒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余党一网打尽。有人说16岁的毛头小伙能做到这点真是很厉害,然而我却认为康熙真正厉害的是在擒获鳌拜前,为了这一天,康熙从登基开始忍辱负重,从亲政以来秘密策划。这期间整整8年就是一个字——忍!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孙膑受挖膝盖之刑写《孙子兵法》,德川家康忍数年人质之辱……这些人,因为忍而成功。忍是一种修养,忍辱是一种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没有忍辱负重,康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特殊的心境的磨练,是无法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君。康熙若要在没有势力时硬性控制鳌拜,那鳌拜早就弑君自立;勾践若要不堪凌辱,企图反抗,那他无法活到被释放返国;司马迁孙膑要是无法忍受如此酷刑,就无法完成历史巨作;德川家康若要冲动的反抗,那他就无法开创幕府,成为日本英雄征夷大将军。

忍更能体现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学校校庆时开联欢会,我们班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礼堂的现场活动,我们的位置虽然很偏,但是为了给各界人士留下对我们学校美好的印象,我们必须端正的得从头坐到尾,不能说话,还要最早入场最晚退场,有嘉宾入场时要起立鼓掌。忍的途中,我们很痛苦,做为小孩子,忍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想动,然而却不能动,内心面临着双面的煎熬,我时时刻刻的告诉自己,不能动,要为学校增光,想到这么多伟人为了成功忍了数年,我们难道连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都无法忍受吗?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我们全班也坚持了下来。能将这些烂熟于心,并严格遵守的,恐怕全校没有多少人,然而我们班却做到了,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因此我们班成为了全校重点表扬的班级,这是忍后的风光。

努力吧,成为忍者超人!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五

如饥似渴地读完5261倾慕已久的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4102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1653然纸上.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性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埋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做为一个皇帝,康熙从不强人所难,一代帝师伍次友,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朋友,康熙从不因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觉得高人一等,特允伍次友可以称自己为“龙儿”,他多么希望自己的良师益友能成为自己身边的大臣,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但伍次友翩然一只云中鹤,不愿意受宫廷森严的束缚,康熙也就把他放飞云际,多少人为之婉惜,只有他最能看得开,允伍次友密谏,这一英明决策,后来帮了他多大的忙,所有的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目光深邃.对女人他也是如此,无论是苏嘛拉姑,还是秀儿,对于自己喜欢的女人,如果他们不喜欢自己,他也不会强迫她们,一切按她们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尤其令人佩服!

对儿子厉,对内臣严对外臣仁,这是所有大臣对康熙的一致评价,召见大臣的时候,无论他身体适与不适,什么时候都是衣冠整齐,正襟危坐,即使在他晚年身体有恙也是如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一直都在这样做.对所有臣子,不管犯了多么大的过错,他都不忍用残暴的刑法或过严重的惩罚,螯拜,明珠杀一千次都不为过人的人,他都能宽恕,免他们于一死.对自己的儿子,他却从不心慈手软,一个十三阿哥,一关就是七八年.其实在心里,他最痛的还是自己的儿子.他总是把爱深埋心底,甚至用严来体现爱.真可谓用心良苦!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不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性之福,不得,百性之憾也!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六

我知道,你对患病重臣十分关心,常常亲自写圣旨进行安慰,甚至派医赐药,指导善后调理,“为人君,止于仁”。这样的柔情不胜枚举。

但面对索尔图、明珠等人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你毫不手软,铁面无情。

该革职的立即革职,该入狱的入狱,该斩首的无情斩首。即使是太子也不行。你说大清最大的隐患在于朝廷,要求众臣遵循“正大光明”牌匾,并把正殿改为“正大光明殿”,以示震慑和警醒。

你说,“民生不遂,因为吏治不清,长吏贤、则庶民从安”。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听后,我微微一笑。可古人也告诉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你目光凛冽地回应我:“这是人际相处之道,但不是治国之道。千里溃堤,始于蚁穴。万里反腐,始于微小。”

果真是一代千古名君!谈笑间你兵来将挡,字字珠玑,明察秋毫。

“可是,晚年你还是放松了警惕,没有持续作战,致使腐败卷土重来。吏治腐败,致使大清从康熙盛世走向乾隆执政后期的民不聊生。和珅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我不卑不亢。

“我承认,这是我的失误。如果让反腐常态化、制度化进行,就不至于发生后来的事情。当引以为戒啊!”你深深叹息。

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了,你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如何?”你问。

我不疾不徐,引用著名作家二月河的话来说,“阅读二十四史,反腐从来都是一个经常的事情。但从没有一个时代,一个事情,曾经有过中国现在这样的反腐力度。放眼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反腐的难度和反腐的力度要求像中国这么高,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所产生的震撼性效应,可以用一句毛泽东诗词来形容:天翻地覆慨而慷。”

“反腐的力度可谓是雷霆万韵,空前绝后!”听后,你震撼。

“以史为鉴,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反腐永远在路上!”我补充道。

听后,你不禁喃喃自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你陷入遐思,我吟起一首诗来。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多年前我写的诗歌你至今还记得?”你惊讶。

“我当然记得。所有中国人都应该记得。台湾的收复,使中国的版图从此归一,这是你政治生涯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功绩。”

康熙二十二年,你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艰出征台湾。不久,捷报飞传,你不胜欣慰,接连赋诗志贺,其中以这首《中秋日闻海土捷音》最可称道。

你说过:“台湾定则江海定,江海定则东南定,东南定则天下大定矣。”

你紧闭双目,似乎又回到当年收复台湾的意境之中。“台湾,现在怎么样了?

我说,“台湾还是中国的台湾,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虽有些不入流的小杂音,但统的呼声很高。”

闻言,你欣慰。“统是唯一的选择。此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潮流。”

“如果台湾统一,中华民族就彻底完成大一统。这是永载史册的光辉事情。”想到此,你我竟同时举杯。

我说,“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开头的颁奖词只是我个人对您的片面理解和认识,不知你是否认同?”

你微微一笑,“颁奖词太华丽,其实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恕我暂不接受。生而为人,每一个人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万民康宁,天下熙盛”就是我的使命。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确有千古一帝的胸怀和气度。但帝王也有帝王的苦恼。晚年,九子夺嫡的局面让你不堪重负。

“还有,你的父皇顺治,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不是我太八卦,而是这两个千古谜团,让我困惑太久,也让后人至今争论不休。

你皱眉:“历史太容易伪装,也太容易虚构。我做好自己即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继而,你一个华丽的转身,策马消失在茫茫夜空中。

任我千呼万唤,你再也不肯回头。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七

开始并没有选择准备看《康熙大帝》的,因为已经看过电视剧了,虽然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从八岁登基开始,历经磨难,大智若愚,除奸惩恶,大爱无言,怜恤苍生,撤三藩,定边疆,扩版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学小学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颂德的写法。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很多读者的脑海里,到底鳌拜有没有想过杀康熙,如果真想杀的话,真有那么难吗?要按文中所写,鳌拜早就下定决定要废立了老三了,可迟迟没有下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康熙羽翼未满的时候不杀,偏等长大了才动手,又偏偏一出手就会走漏风声。这一切的一切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猜想:鳌拜根本就没想过杀康熙!

历史从来都是当朝者的执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结果,我们只不过附庸在历史的过程中,臆想着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最终用自己的期望来定性那些已经挡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正义战胜了邪恶!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八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爱一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一爱一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九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少年康熙》有感-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着龙袍、头戴锦帽、脚踏朝靴————这就是胸怀大志的大清天子——康熙。

《少年康熙》让我认识了康熙并了解了他,懂得要使国泰民安,一国天子的智慧是多么的重要。书中的康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在处理完政事后,不顾身心的疲惫,依然孜孜不倦地读书、练字。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康熙这种孜孜不倦读书的毅力影响着我。

对照康熙,我与他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康熙通过思考能判断一件事对国家是否有利,我能通过阅读一本书判断书中的人物是否对我有帮助;他能聪明地作出令皇妃臣妾们赞美不绝口的好文章,我能凭自己的智慧解开一道道刁钻的难题;他能平等待人、安抚百姓,我能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样一比较,感觉自己颇有些天子之度了!

转念一想,这也许跟康熙的身份有关,一国天子当然是果于自信的!少年康熙成了我心中偶像,我不羡慕他衣冠之士,辐凑其门,值得我欣赏的是他那勤政爱民、英明睿智的天子威仪、君子风范,值得我学习的更是他那勤于苦读、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少年天子——康熙,我记住了你!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一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二

冰月:“嗯?”

玄烨:“嗯。”

冰月:“你知道,她为什么叫念弟吗?”

冰月:“怎么不会,正如老佛爷所说,该走的早晚都得走,我是你妹妹,总有嫁出去的一天…”

玄烨:“我何尝不是…”

玄烨:“你怎么啦…手这么凉,冷吗?”

冰月:“可以吗?”

冰月:“不,这不行,我不能做祸国的女人,我不能做陈圆圆,也许这就是天意,是命运的捉弄,让我们成为堂兄妹…既然是天意,那就听天由命吧…”

玄烨:“怕什么?”

冰月:“我想要的东西…只有一样,可惜…我永远也得不到。”

玄烨:“对呀,我也是这样说的,只是我一问你就发脾气,没接着往下问。”

玄烨:“不必了。”

玄烨:“哎…永远不知道你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都被你弄糊涂了。”

冰月:“我不知道,每次跟你在一起最高兴的时候,我就总感觉有一股凉气从背后冒上来,我越高兴,就越害怕。”

玄烨:“怎么了?”

冰月:“不是阿玛的意思,是老佛爷的懿旨。”

玄烨:“…皇玛嬷,孙儿可以求您一件事儿吗?”

冰月:“真的吗?”

冰月:“……”

冰月:“我和阿玛…”

聚忠:“该走的…迟早要走,早点走,反而比较好。”

曹寅:“嗯,那好啊,想冰月格格一定会喜欢的。”

玄烨:“我这就回去,跟老佛爷讲,这个皇帝我不当了,我跟你跑到关外去,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好好生活。”

冰月:“嗯,我一会儿回到慈宁宫,马上打开锦盒,看看里边到底藏的是什么东西。”

太皇太后:“我的好孙儿啊,你真是一个重情又重义的人,玛嬷很喜欢,可是咱们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不能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私欲而乱了大局,知道吗?”

聚忠:“皇上不必去了。”

玄烨:“当然。我是当今圣上,难道不能留一个人在身边吗,什么皇后啊贵妃啊,我全都不要了,只要你留下来陪我,我们可以一块儿聊聊天,一块儿看星星,或者一块儿看花雨。”

玄烨:“你到底怎么啦?”

玄烨:“什么意思…”

玄烨:“还没有,你看你的.脸…”

玄烨:“走。”

玄烨:“不会的。”

太皇太后:“为什么?”

玄烨:“因为…因为冰月不喜欢她…这是我为冰月唯一能做的事。”

玄烨:“咱们别吵了好吗,每次跟你吵完架,我都特别难受,特别累,做什么都没心情。”

(冰月,你走了,你是我最亲的人,我真不知道该送你什么才好,既然如此,那我就赐你三个愿望吧,这里有三道空白的圣旨,你想要什么,就自己写上去,天底下什么都行,君无戏言。)

玄烨:“对对对,我也忘了,那天什么也没发生…冰月…”

4.太皇太后:“你来了…很好,我在这儿已经等你很久很久了,你来的越晚越好,越晚就证明你想的越仔细,到哪一天你不来了,那就证明你成熟了。”

玄烨:“被你气死啦。”

玄烨:“你…你不是没带回来吗。”

玄烨:“皇玛嬷,我不要立芳儿为后,不管是谁,只要不是芳儿就行…”

玄烨:“这是额娘生前留给我的东西,明天我想送冰月一件礼物,你们说送哪个比较好?”

玄烨:“快来…”

曹寅:“都不错。”

玄烨:“别害怕,皇帝哥哥永远都在你身边,啊。”

玄烨:“老佛爷?为什么…她为什么让你们离开?”

冰月:“你慢点儿…”

3.冰月:“皇帝哥哥…”

太皇太后:“起来…说吧。”

玄烨:“不好笑吗,呵呵…”

玄烨:“你们怎么了?”

冰月:“皇帝哥哥,我这次回来之后,是不是脾气越来越坏?”

玄烨:“把它收好了,回宫以后再看。”

聚忠:“皇上,同心扣就是同心扣,手镯就是手镯,该拿同心扣的必定要拿同心扣,该拿手镯的也就只能拿手镯。老佛爷的意思,皇上想想,也自会明白。”

玄烨:“不会的。”

玄烨:“我知道,我和冰月是兄妹,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可是为什么要把她赶走,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不能晚一点,又为什么是遏必隆之子,为什么是芳儿…为什么?”

玄烨:“…那天在慈宁宫,我…”

冰月:“那天在慈宁宫发生了什么事,冰月已经忘了。”

冰月:“是吗,我不记得了,反正呢,锦盒我肯定是带回来了。”

1.冰月:“皇上吉祥。”

冰月:“你不是说君无戏言吗。”

玄烨:“说的也对,不过…我觉得还是同心扣比较好一些…就它了。”

玄烨:“我是皇上,我不怕,别的皇帝害怕,我康熙不怕,别人说什么我不管,他们也休想管我。”

玄烨:“好。”

玄烨:“对呀,烦月的星,不就是烦星吗,哈哈…”

玄烨:“明天我们去西山看红叶怎么样。”

冰月:“我不知道,可是…可是我怕我们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冰月:“其实,念弟这个名字是我给她改的,只是念弟的弟不是弟弟的北,而是皇帝的帝…我走了之后,天天都在想着皇帝哥哥。”

冰月:“没跟你吵啊。”

玄烨:“王叔干嘛这么着急走?”

玄烨:“你不舒服啊,我带你回宫。”

玄烨:“别怕,我现在就去找老佛爷。”

太皇太后:“这是命运。每样东西,每个人都有它的命运,强求不得。”

玄烨:“难道你也希望冰月走。”

冰月:“去哪儿啊?”

玄烨:“不是上次你在御花园说的吗。”

冰月:“谢谢你,三哥哥…”

冰月:“我没有。”

冰月:“哪儿敢啊。”

冰月:“跟你在一起越开心,我就越担心,我不想没有你,更不想离开你,可是不管怎么样,我总是要离开的。”

玄烨:“没有,再坏也没关系,只要你在我身边,即便你整天骂我,即便你跟我耍小性子,都没关系,只要你在我身边。”

冰月:“嗯。”

聚忠:“去了也没用,老佛爷的懿旨就像泼出去的水,她是绝对不会收回来的。”

玄烨:“嗯。”

冰月:“对不起,三哥哥,有的时候,我自己发完脾气也很讨厌自己,(经典台词)我们难得在一起,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为什么要气你,还要气自己,可是,我每一次听你说你跟芳儿在一起,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酸酸的,痛不欲生,为什么…为什么喜欢一个人是那么难啊。”

冰月:“真的可以吗?”

冰月:“你不怕别人说闲话?”

太皇太后:“皇室的嫁娶从来都是为了成就大局,你阿玛如此,你…也是如此。”

冰月:“傻瓜,她爹给她起名字的时候,怎么会知道她弟弟死的早。”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三

前几个星期看了一本名叫《康熙大帝》——夺宫这本书,这是叙述了康熙8岁到16岁这个期间所发生的大小事。康熙是从8岁就开始当皇上的,经过8年的风风雨雨,他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处事果断`懂得任用人才的人。这8年里,他不断学习皇上应有的为人处事态度,不断学习古人的知识,增长见识,最终把_山从鳌拜手中抢回来了。

当年康熙登极时,还要求他的奶娘一同上朝,鳌拜便借康熙的年幼不懂事,而命自己为亲政大臣。在其亲政期间,鳌拜目中无人,主仆不分,逼杀忠臣,可谓是欺人太甚,而且他还曾经多次杀康熙,例如以搜索索额图的府第为名弑君,或用_片毒害康熙,或以搜朝廷重犯为名围剿康熙读书的地方,但康熙吉人自有天相,在忠臣们的帮助下逃过这些劫难,康熙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表面上与鳌拜有着良好的君主关系,而暗地里与忠臣们商讨大计,等待适当时机擒拿鳌拜等奸臣。历史上还有一位8岁便当皇上的人——就是汉质帝刘缵。

汉质帝是东汉第10位皇帝,他在位不到1年,便被梁翼毒死了。其实刘缵与康熙都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可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康熙有着人应具有的人生之道——忍,忍一时风平浪静,康熙就趁着这风平浪静之时做好充分准备,而刘缵却在一次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说梁翼的不是:“此跋扈将_也!”使梁翼怀恨在心,最后用毒_毒死了刘缵,可见一个人的一句话威力是如此的大。

康熙的成功不单只在于他自身,还因为他身边有着许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如曹寅(曹雪芹的祖父)`苏麻喇姑`索额图`明珠等人,他们都为这个_山作出很大贡献,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为了康熙,他们置身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四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他登基时只有八岁。少年康熙的经历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他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位期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年轻人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心得体会可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帝的奋斗精神、领导才能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首先,少年康熙展现了超人的勤奋和毅力。他即位时只有八岁,而且周围充满了权臣和对他不利的势力。然而,康熙并没有沉沦在困境中,而是拼尽全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他特别注重汉语学习,经常亲自主持读书会,吸收各类知识。同时,他还学习了射击、骑术、驾车等技能,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治理民众。康熙在学习上的勤奋和毅力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其次,少年康熙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尽管年幼,但康熙却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智慧和决断力。他在位初期,清朝遭遇了一系列的叛乱和外敌入侵,但康熙很快采取了果断措施,平定了局势,并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皇权。他还任用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和将领,建立了高效的行政机构,加强了清朝的治理能力。康熙的领导才能给我们启示:即使年轻,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少年康熙展现了审时度势的智慧。康熙清明廉政,注重民生,因此深得百姓的支持和爱戴。他既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文化,又吸取了满洲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实行了汉语推行政策,使民众的生活更便利。同时,他注意研究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为清朝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制定了合适的政策。康熙运用智慧审时度势的精神,告诉我们时刻关注社会的动态和变化,做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决策。

最后,少年康熙展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和民主治理的理念。他以身作则,向大臣和官员传播廉洁治理的理念,并推行了一系列的优秀政策,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和安定。康熙注重广纳贤能,大力发展教育,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康熙通过实践表明,治理国家不仅要关心人民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人民的精神和幸福感。

总之,少年康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展现了一个伟大帝王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他的奋斗精神和毅力、领导才能、审时度势的智慧以及对人民的关怀和民主治理的理念,都给我们当下的年轻人以很多启示和参考。作为当代的少年,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奋斗,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关注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尽量为人民的幸福与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康熙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成长和发展。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五

在工作之余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以至于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六

康熙,清朝的一位明君,其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康熙盛世”。然而,康熙并非一位天生的统治者,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君主。在多年的治理中,康熙秉持着谦虚、勤奋、公正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学习、实践、谦虚、勤奋和公正五个方面,探讨康熙少年时期的心得体会。

首先,康熙非常重视学习,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少年时代,康熙就非常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种文学课程。他喜欢读历史书籍,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统治国家的知识。此外,康熙还学习了很多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以便更好地与人民交流。康熙的学习态度为后来的治国方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康熙注重实践,他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他在少年时期就参与了国家的事务,亲身体验了各级政府的运作。康熙通过实践了解了人民的疾苦和需要,并一直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他努力发展各种产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民受益,同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康熙通过实践锻炼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并为他未来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康熙非常谦虚,他时刻保持着对他人的敬意和谦逊的态度。尽管康熙是帝位的继承者,但他对人民、朝臣和外国使臣都十分谦虚。他常常与朝臣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考虑他们的建议。他不仅接受他们的批评,而且还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康熙还经常与人民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他经常下到百姓中去,亲手听取他们的心声。康熙的谦虚使得他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人民,进一步改善国家的治理。

第四,康熙是一位勤奋的统治者。他从不轻易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而是不断地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康熙每天工作十分辛苦,经常在深夜仍然在为国家大事思考。他对待国家大事非常认真,对待每个文件和奏折也一丝不苟。康熙的勤奋为康熙盛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

最后,康熙非常公正,他永远保持着清正廉洁的态度,不为个人利益而偏袒任何一方。康熙建立了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确保官员的廉洁和行政的公正。他召开了许多政治会议,监督和纠正官员的行为,打击腐败行为。由于康熙始终坚持公正,国家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强,社会风气变得更加清明。康熙的公正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大地提高了保障。

综上所述,康熙少年时期的心得体会,主要包括学习、实践、谦虚、勤奋和公正五个方面。康熙以谦虚、勤奋和公正的精神面貌为理论和行动的基石,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康熙的治国智慧和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年轻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七

读康熙大帝,我觉得在定幽的春节假期,我有幸读到了阎崇年先生写的《康熙大帝》。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是经典之作,当我认真读完《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难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开始并没有选择准备看《康熙大帝》的,因为已经看过电视剧了,虽然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从八岁登基开始,历经磨难,大智若愚,除奸惩恶,大爱无言,怜恤苍生,撤三藩,定边疆,扩版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学小学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颂德的写法。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很多读者的脑海里,到底鳌拜有没有想过杀康熙,如果真想杀的话,真有那么难吗?要按文中所写,鳌拜早就下定决定要废立了老三了,可迟迟没有下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康熙羽翼未满的时候不杀,偏等长大了才动手,又偏偏一出手就会走漏风声。这一切的一切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猜想:鳌拜根本就没想过杀康熙!

历史从来都是当朝者的执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结果,我们只不过附庸在历史的过程中,臆想着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最终用自己的期望来定性那些已经挡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正义战胜了邪恶!

前些日子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感触很深,最主要是对第一第二部的感受很深。因为我很喜欢看关于成长的故事(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前两部就是讲的康熙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经过第一步的铲除鳌拜,第二部的平定三番康熙才真正的登上皇位的。

我以前就特别喜欢那种很大气的书。比如《射雕英雄传》我就很喜欢,就是因为这部书很大气》还有《昆仑》。这都是我很喜欢的书,也都是很大气的书。而表现大气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也可以借助人的力量。射雕英雄传里的草原大漠,昆仑中的大海暗礁,都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这就是自然的力量,还有人的力量比如康熙大帝中的奢华的排场,狩猎时的壮观景象等等。

二月河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他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文化修养却是很高的。他以前是研究红学的。说来惭愧,我以前竟没有听说过他,知道刚才上网搜索他的资料我才知道他竟然是河南的人,而且就在河南南阳,离我的家乡信阳很近。这是二月河的一张照片,这算比较好看的了!


少年康熙读后感篇十八

《少年康熙》是一部以康熙年间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贾平凹。通过讲述康熙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小说展现了一位少年皇帝在权谋之中的坚毅和智慧。读过这本书,我对少年康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体会到他的历史意义和人格魅力。

第二段:康熙的成长之路

少年康熙的成长之路并不平坦,他从小被父皇嫌弃而备受冷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沮丧而放弃,反而以求知欲和渴望被人认同的心态,刻苦自学。他尤其倾注精力在历史、兵法等方面,不断锤炼自己。康熙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只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三段:康熙的智慧与决断

少年康熙在真正成为皇帝后,面对的是一个政权内忧外患、充满权谋和暗箭的朝廷。康熙并没有被这些压力和困难所吓倒,相反,他以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决断力,在政治上展现出强大的掌控力。他治理朝政,聪明地将权力收归自己,推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康熙的智慧和决断力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决心去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四段:康熙的人格魅力

除了智慧和决断力外,少年康熙还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待臣子的宽容和赏识,使得周围的人愿意为他效力。他对待民众的关心和同情,使得人民对他充满了敬爱和期待。康熙的人格魅力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有朴实的品格和以人为本的态度,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第五段:少年康熙的历史意义

少年康熙不仅仅是一位个体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标志。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康熙治理下的中国,达到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繁荣和稳定,也为后来的清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的历史意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历史,影响世界。

通过阅读《少年康熙》,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康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强大皇帝,而是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具备超人才智的个体。他的成长之路告诉我,只要有梦想,就应该去追逐,不惧困难。他的智慧和决断力告诉我,一个领导者应该有远见和勇气去引领团队。他的人格魅力告诉我,身为一个领导者,要以人为本,关心他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历史意义告诉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去改变世界。因此,我对少年康熙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0043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