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解决困扰我们的难题。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结尾的总结和思考,给读者以启示和反思。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思路和启示。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一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习俗作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近日,我参与了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体验活动,深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习俗是连接生活与文化的桥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清明、端午等节日,我们都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活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春节中的腊八粥与团圆饭,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元宵节放灯笼、吃元宵,则象征着新年新气象、欢乐祥和。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我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心中也更加明白了习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蕴。
其次,习俗是传递情感和回忆的媒介。节日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时刻,而习俗则是这种情感传递的具体表达。比如,清明节扫墓活动,虽然与逝去的亲人分别,但在这一刻,我们凝思敬爱,深感亲情的珍贵;而端午节的赛龙舟,则是纪念屈原的英勇精神,充满着勇气和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人们可以唤起深藏于心底的情感,激发起对亲人、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再次,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习俗既有保守传统的一面,又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习俗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延续的见证,是我们之前辈智慧的结晶。习俗的创新则是新一代人在传承中加入新元素的产物,是我们面对现代社会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参与习俗活动,我们在传统中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创造性地发挥,将习俗融入现代生活,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最后,习俗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习俗作为一种人们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共识,增进亲情、友情和爱国之情。比如,春节期间亲友团聚,人们共同参与吃饺子、放烟花等习俗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元宵节的赏灯活动则使我们感受到人们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我们能够体察他人之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任,积极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参与习俗活动,让我更加明白习俗与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习俗所传递的情感与回忆,认识到习俗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也激发起对社会和谐的向往。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习俗文化会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孙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美丽。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二
人们常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所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而节日习俗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习俗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我曾有幸参与过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感受到了习俗的独特之处,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我将结合个人经历和体会,谈谈我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文化节日习俗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增进社会和谐。在我参与过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春节。在那个隆冬腊月的时候,人们总会沉浸在欢声笑语中,共庆佳节。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放鞭炮,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除夕。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问好,祝福对方万事如意,接受长辈的祝福和红包。这些习俗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馨与关怀,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为社会和谐搭起了一座桥梁。
其次,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有助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在每个传统文化节日,人们都会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活动,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传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赛龙舟则是纪念屈原投江治国的故事。这些习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参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故事,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同时,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也是人们心灵释放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参与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放松。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声欢呼,为自己心爱的队伍助威,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同时也体验到竞争的乐趣。这种团结合作与竞争的体验让人们心情愉悦,身心舒畅。而在中秋节的时候,亲友团聚、赏月品茗的习俗更是让人们远离尘嚣,静心净思,享受一种宁静与和谐。通过参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活动,人们能够暂时远离繁忙的生活,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最后,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节日习俗往往蕴含着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例如,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猜灯谜。这个节日强调了团圆和智慧的重要性。人们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着亲人团聚,温馨幸福;猜灯谜则是锻炼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通过猜灯谜,人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联想力和分析能力。这样的习俗培养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强调了智慧和团结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传递情感、传承文化、放松心情和提升品质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认真对待、积极参与,让这些习俗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习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三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上一篇:师范顶岗实习日志下一篇:配电顶岗实习报告总结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四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节日习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我在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其中的习俗,让我受益匪浅。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享我对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心得体会。
首先,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节是中国人共同欢庆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红红火火的春节气氛让我感受到家人间亲情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而参与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是增添了趣味和色彩。比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等,每一个习俗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我不仅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其次,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孝敬祖先的时刻。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奠祖先。这是一个庄重而庄重的仪式,意味着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候,我和家人在黄金周期间常常选择去郊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家族历史的了解,也体验到了孝敬祖先的重要性。
再次,端午节是一个寓意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在这一天,我会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赛龙舟是一项团队合作的竞技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而挂艾草则是一种驱邪和祈福的习俗,让我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参与这些传统习俗,让我更加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中秋节是一个让人们感受到家庭和睦、团圆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我会和家人一起品尝月饼、赏月、祭拜月亮。吃月饼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一种团圆的象征。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我都会尝试各种不同口味的月饼,品味中秋的美好。在当晚,我们会一起赏月,感受孤独的美好和深邃的思考。还会进行祭拜月亮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感恩和珍惜家人的重要性。
最后,元旦这个节日给我留下了欢乐和希望的记忆。元旦是新年的开始,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欢庆,互相送上新年的祝福。火锅是元旦晚餐的必备菜肴,我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共度快乐的时光。而打麻将、看春晚、放焰火等活动则增添了节日的氛围,让人充满了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闪耀的一颗明珠。通过亲身参与这些习俗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这些传统习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我相信,在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创新,让这些习俗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五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六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的春节。
说起饺子,我们一下子就想到的一定是那种在锅里、碗里翻腾着热气的白面儿水饺。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和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为了讨个好兆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上年糕。年糕有“年高”的意思,代表着人们盼望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愿。“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年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就是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关于春节,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怕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八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不信你看。
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
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也有各不相同的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春节等……说到春节,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历数各种节日,最后落在春节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按照老河口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再具体到老河口的春节,介绍其特色之处。)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腊八要喝腊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冻耳冷手。”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特色一:过年从腊月开始,腊八要喝腊八粥。)粥是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来熬的。腊八粥是用八种不同食材煮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面条、绿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黄豆、花生、萝卜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乱七八糟的一大锅,不过很好吃。(详写腊八粥的制作,很有特色。)除此之外,还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配菜。因为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详写腊八粥,略写醋蒜)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他们正准备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过年时彰显出辞旧迎新的喜气洋洋。(这一句既是总结,也是过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迎春的一个小节,各家都忙着打扫屋子,转眼到了除夕。(按时间顺序来写,“小年”一笔带过,一句话过渡到写除夕,这是全文重点。)除夕可真热闹,家家飘散着鸡鸭鱼肉的香味。(年夜饭。)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装,门前贴着倒着的“福”字,代表着“福到了”的意思,门前也贴着红红的对联。(贴春联。)除夕家家都有放鞭炮、吃团年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的。(团圆饭。)这一夜,外面的夜空是炫亮彩色的。一会儿哪一家门外放个“蝴蝶仙子”,一只小小的纸蝴蝶带着银白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下;一会儿这家放一个“冲天炮”,火芯冲上天空,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我自己放了一个“银色喷泉”,一点点银色火芯从圆锥桶里慢慢喷出,随后越喷越多,越喷越高,短暂而美丽,如真的银色喷泉一般,涓涓细流,绚丽多彩。到了深夜12点,还要放一大挂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重点写放烟花、放鞭炮,小孩子最喜欢这些,所以成了除夕夜的重点描写对象)
初一早上还要穿起新衣,放一挂大鞭炮。初一虽然没有除夕的热闹非凡,却也不那么平静,大家都忙着去给长辈、亲戚们拜年。(过完了除夕,那就到了大年初一,这是“过年”中较重要的一天,这个可以详写。)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光景依如初一,崭新而又快乐。(过渡。)
元宵上市,又一个节日高潮到来了,元宵节条条大路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卖灯笼、放烟花的人们。各式各样的花灯都很漂亮,有动物外形的,有五棱柱旋转的,还有的边旋转边发出优美的歌声,真是各具特色。(元宵节的花灯,因为是过年的另一个高潮,所以写得较为详细。元宵花灯也是传统风俗之一。)
当然,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汤圆,是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内团团圆圆。(元宵节吃汤圆,也是传统风俗,这里特作交代。有些地方叫汤圆作“元宵”,名虽不同,物是一样的。)
元宵节过罢,也同时暗示着忙碌的新一年即将真正开始。(出了元宵,才算是过完年了各地风俗大致如此。)
一眨眼,春节的美好时光已过去了,大人们又开始上班忙碌起来,小孩子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这就是我家乡最重要的习俗——春节,很热闹、和谐、美满吧?请您有时间的时候来我的家乡做客,和我们一起分享家乡的幸福快乐吧!(赞美家乡的过年风俗,抒发一下情感。)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
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爱过端午节,爱享受节日的气氛!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一
往年,散发着淡淡的药草香气的香包都是买来的,今年我打算自己动手制作,跟妈妈商量好后,我们买来了材料包,我这才真正了解到制作香包需要好看的画布、棉花、香料粉以及针线包。我认真研究了图纸,一步步看下来,发现制作香包也不是太难,便在心中暗自得意起来。
制作香包的第一部,穿针,这个可难不倒我,不就是将线头对准针孔穿去,可是这时的线头却格外顽皮,像个淘气包,不停晃动,就是不进针孔,气得我差点没把它扔了!还是妈妈的老办法帮我穿过了针孔,打好结。
接着开始对折布条放挂绳,我看图纸上对这一步标了星号,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布要发着对折,再将挂绳藏在中间。果然,制作香包挺简单的,我应该多做几个,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总算缝了两条边了,接下来我得给香包翻个身,可是就在这时,我却发现自己缝的边有好几个洞,这可怎么是好?妈妈看到我的囧样,指着图纸说,这里有很重要的一个注意点:“缝边时,要给布边留5毫米左右的空。”我恍然大悟,我都是对着布边边缝的,而且我缝的线也分得很开,翻过来一看,很不美观。我有些气馁了,再看看妈妈手中的香包,都快缝好了。唉,还是算了吧!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打退堂鼓的心思,故意用话激我,但是这对我太管用了,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拿起刚才的材料继续缝了起来,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可顺利多了,我耐下性子一步一步按照图纸进行制作,半点也不敢放松,放棉花、塞香料、继续往里填棉花,我专心致志地做着,终于到最后一步了,看着被自己塞得鼓鼓囊囊的香包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一针一针缝着最后一条边,看着“小粽子”在手中诞生,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妈妈说道:“你瞧,专心做事多重要。”我认同地点点头,补充道:“还要懂得坚持,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先人,也愿所有人安康。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二
大家可以画影图形,去追溯历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来,但如果缺少当下的反思,不能从现实角度对端午节进行人文反思,那么,一个传统节日将又会沦为消费主义行为,会像中秋节一样,成为公关社交的节日,远离了文化的本质。
屈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个现实的知识分子,和一个节日意义,互相勾连比附,这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知识分子,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作文......
作文......
浅谈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三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四
中秋传统习俗1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中秋传统习俗2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中秋传统习俗3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传统习俗4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传统习俗5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秋传统习俗6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传统习俗7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花灯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中秋传统习俗作文
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
荡秋千,预先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的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顶四周拉起一道道绳子,挂满五颜六色的绸花彩带。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五
赏月(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都是比较圆的,自古就有登楼赏月,富人家在自家阁楼上赏月,而且要摆上团圆饭,共同谈天说地。)
吃月饼(吃月饼代表了对家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而且也有祝愿秋天粮食庄稼丰收之意,还可以把月饼送人,表示加深感情。)
放天灯(广西南宁周边,相传是由于诸葛孔明所使用,然后逐渐的演变成了现在当地中秋放天灯的习俗)
舞火龙(代表地是香港周边,象征着趋吉避凶,风调雨顺的寓意)
走月亮(江苏如皋有走月亮的习俗。竹篙一点,那倒映在河中的月亮便碎成了片片粼光,要待到小舟荡出很远,河水中圆圆的月亮才弥合“创伤”。)
烧斗香(江苏省无锡县的主要活动,香斗的四周应该由纱绢,并且在上面画有月亮上月宫的景色)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六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广东新娘)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
·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油麻茶礼}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o百年好合茶具(一盘、一壶、四杯)
o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对)
o百后好合有盖杯(一对)._
o真丝刺绣同心筷子双人套、双喜全红子孙桶(痰孟)
o双喜鸳鸯面盘、安床京果盘
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亲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是[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闺中姊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至出嫁当日和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现代人也有类似[上阁]的活动,新娘于婚礼前的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诉心事,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阶段作好准备。虽然偶然也有姊妹们情绪激动落泪的情况,但整体气氛仍是充满欢欣的。
(红枣[早]、花生[生]、桂圆干[贵]、莲子[子])
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两家都仍会分别进行上头的仪式。上头仪式于大婚前的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双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移)。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光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为人妇后踏入成人的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寓意祝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的头上,这样才算是完成的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上头前应先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取其新的开始之意,案前应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镜、红头绳、尖梳、子孙尺、龙凤剪刀,到吉时由好命人上头(梳头),并诚心向天参拜,上头完毕后便可与家人及兄弟们同吃汤圆,分享结婚的喜悦。
尖梳、镜、龙凤烛、子孙尺、红头绳、龙凤剪刀、等)
(梳、篦、针、线、龙凤烛、龙凤剪刀、镜、红头绳、子孙尺等).
传统习俗心得体会篇十七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做“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异常凶猛。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到除夕,人们都要放爆竹。
相信大家也一样,除夕那天也放烟花了吧!放过的同学肯定知道,烟花爆炸后会留下一团团的烟,烟慢慢往上飘,飘呀飘呀,渐渐消失了。你以为它们不存在了?不!知道除夕那天,哪来的那么浓的雾霾吗?绝大部分是由这些烟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如果平时放的多的人今年放少一点,平时放的少的人今年就放一点,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再次看见南京的蓝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02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