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初中课题研究题目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3:52:13
优质初中课题研究题目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8 03:52:13     小编:HT书生

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后有着无数的努力和坚持。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经验,我想我们需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一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明确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课题。11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的理科教学方式,将减轻学生负担落到了实处。7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任务和要求。

但是,走出题海、少留作业之后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保证呢?只减负还不行,尚需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显得倍加重要了。深入研究表明,数学解题能力成为限制学生数学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可见,数学教学对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农村初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处理、设计有效、实用、科学的解题策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成为减负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现状综述

从目前资料收集、调查情况来看,国内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已经有多年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应用题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分类解题能力或解题策略等方面,真正对符合农村乡情、校情、学情特点的研究不多,且都没有减负这样的大背景和要求,不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

本课题在进一步深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适合推广的原则,将审题、答题、思路分析、有效策略、兴趣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对解题能力的全面思考。更适合今后在农村初中应用推广。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探究性,从而实现有效提升。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注重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不断探索解题的好方法。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

(四)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为必要,这是对有效教学的再探索。分析思路、探求途径,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能将学生从题海教学中彻底解放出来,符合当前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本课题将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心理活动出发,将理论与操作相整合,引导学生深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能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教育层次与城市差别较大。

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中学生是7--9年级学段的学生。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

提升本意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本课题中是指解题能力比原来高,是课题研究的目标。

策略原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在本课题中特指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就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校情、学情,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方法的总结,形成解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从而锻炼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思维、深入思考,有效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归纳出分析问题的常见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解题策略,解除学生感觉数学难的困惑。对审题、答准题等方面的策略有所归纳,形成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探求有效的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有效解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高效、有效教学。

五、研究内容及对象

研究内容:

1.调查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优劣,找出差的原因。

2.探索并总结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方法策略。

3.探索初中数学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

4.分析影响学生解题的不利因素,如审题习惯、计算速度与准度等。

5.探索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数学方法。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具体为农村初中学生,研究的是农村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存在的短板、改进的有效策略。每位教师针对共同的研究课题,结合自己的子课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进而从解题方法策略、解题习惯、解题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出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设想。

解题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部分,将直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轻负高效地提升学习质量,这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有重大的实践推广意义。

2.突破与创新。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导者是教师,参与主体与成败关键则在学生。针对农村初中学情,从提高解题能力着手深入研究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根本与最佳途径,比提高教师素养来的更快更直接。研究出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并加以推广,是最有价值的教研突破,是农村减负提质的创新之举。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本组成员加强学习相关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立足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解题能力提升策略,并付诸于教学、观察、对比、归纳。

3.经验总结法:注意吸收别人在数学解题能力与解题策略方面研究的精髓,并不断和其他成员探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研究中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八、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准备阶段开展调查。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入手,了解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论学习是前期重要方法。通过学习与研讨,取长为我所用,研讨提升的办法。

3.课堂是主阵地。有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计算能力。

4.用好错题本。学生在错题本上注明题型的常规解法及简便解法。批注、整理、积累解题方法与解题策略。每一周末再进一步梳理归纳,在月末进行展示交流,让所有学生借鉴,取长补短,稳步提高。

5.实验教师每周及时讨论研究进程的得与失,并写出反思。

(二)技术路线

确定目标――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收集资料――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结果反馈。

九、实验步骤

本课题从205月开始,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年5月――2021年8月。

1.分析校情,撰写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5月份初,由主持人会同县数学学科工作室教师调查、分析研究当前减负背景下数学课堂中值得探讨、有研究价值的内容。5月份中旬,召开会议,把大家的想法汇总,提炼出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立项申请书。

2.组建课题组,召开筹备会议,完成前期动员工作。

6月初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成员,把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学习关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前期计划的制定,子课题的确定,还包括学习研究中要避免的思想问题,技术问题,文字书写记录等问题。

3.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培训,阅读必要的相关理论,收集资料。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学习。

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指导课题组成员自学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让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到相关资料中寻找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内容,并整理出来,做出自己的电子或者读书笔记,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础。

4.制定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做好前测,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情况,撰写调研报告。

6月中旬,制定“学生解题能力发展情况调查问卷”,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测调研,了解学生解题能力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努力研究的方向,为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7月份,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每一位老师拿出具体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案,撰写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5.课题开题。

参加开题会,听取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作出反复修改,按时上报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3年3月

1.研究制定、执行课题实施阶段的计划。

9月上旬,结合大家的各种意见,综合课题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制定课题研究的分阶段实施步骤:学习交流、现状分析――策略探索、反思归纳――课堂检验、总结提炼。

2.分阶段开展研究活动。

9月中旬开始,由各项任务的负责人指导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开展各项调查。以下活动分步骤逐步开展。

9-12月:学习、调查为主。

9月:深入学习解题能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通过网上学习、校内研讨、学科工作室交流等方式,提高研究教师的理论修养。

10―12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从课堂解题、课后作业各个方面,把握学生解题习惯、解题能力、解题方法中的优劣情况,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022年1月――8月:解题策略探索实践阶段

1―2月,结合自己的专题研究计划,以学生解题能力提升为核心,收集整理有效的解题策略、解题规律或方法、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数学解题常用的思想方法等,这一阶段是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3月初,召开课题组交流研讨会,研究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探索成效。

4―7月,立足课堂与课后,将探索策略付诸实践,边尝试、边反思,边改进调整。对审题分析、思维品质提升、解题模型积累、错题积累修正等策略进行再探索,结合教学听课、评课、座谈等方式,探讨总结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

8月,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分析并总结实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9月―2023年3月:再实践、再改进、再丰富阶段。

在分析了前段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次的广开思路,再学习、再实践、再研讨、新定位、争创新、求精炼。

9―10月,交流研讨。上研讨课,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座谈等形式,或大范围年级、校级交流,或三两个人的互助研讨,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将所研专题的有效解题策略加以检验和完善,形成教学案例,并共享。

11―1月,汇报升级。以多种形式展示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集体共享,并不断完善:展示错题集、审题习惯、深思维策略等研究成果,教师相互评议,共同完善;名优教师上引路课,各类模型课,展示课堂教学中,各种专题课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引发思考,指引方向;开展座谈会、小型讲座等形式,将所研的经验与同事们分享,汲取群众意见,梳理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研究课进行录像等以开展局部分析研讨;书写实验论文,总结研究经验,探讨、完善有效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策略。

2月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对前段汇报结果加以提炼和升华,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形成教学案例、研究论文。

3月,开展后测,分析整理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23年4月――2023年7月

课题组、各研究教师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

4月份,研究教师完成研究手册的填写,撰写个人研究报告。

5-6月份,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

7月份,整理结题申报各项材料,上交县科研室。汇总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案例集、错题集、反思集,撰写结题报告。

十二、研究优势及保障

1.基础保障:研究点校为三中,学校图书室藏书四万余册,报刊杂志30余种,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可以资源共享,为研究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网络理论资料,可供学习之用。

2.硬件保障:学校有很好的信息化环境,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录播教室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效益,为课题研究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

3.师资保障:课题组主持人是县数学教研员,研究、指导优势强大;成员以县学科工作室为核心,年富力强,都来自各校教学第一线,责任心强,理论素养高,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具备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4.科研保障:三中是省课改示范校、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和做法,研究氛围浓厚,软件设施和硬件条件优越,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

5.经费保障:学校全力支持科学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拨出充足资金作为教科研经费,用于实验专著及实验所需相关资料,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费用,以开阔实验教师的视野,夯实实验教师的理论基础;用于课题资料收档工作,使档案具备规范性,科学性,实验性,可操作性,可延续性,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二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课改,对于稳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极为重要与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着力优化教学体系,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新课改;思考

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之一。当前,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实施课程改革,最为根本和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初中语文课程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然就成为了其中的重头戏和关键内容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争取有新的作为。那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要求呢?笔者结合实际,认真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主要是把学习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实际上,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往往是单纯的自己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采用了“一刀切”、“齐步走”等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依然固守着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客观分析和使用教材,不仅使自己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机器,而且根本没有艺术性可言,更别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教师的这重貌似对学生比较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学生身心、潜力和发展的极大压抑与摧残,也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可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势在必行了。在新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逐渐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和实用型的教师。不仅要能教会教,而且还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要认清时代赋予的职责和重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善于总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体会,并逐步把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客观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探索形成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也必然成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老汉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制约,人们往往过分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了单纯的被动学习的过程。这样,极大地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可见,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就是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要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和状态,就必须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分析、探究、创新等能力凸显出来,使教学活动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由此可见,思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过去,在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一般采用了“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师不松手,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全部都是老师说了算。对于学生而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严重地束缚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当前,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敢于和善于打破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理解、质疑、思考和创新的舞台。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强调师生交往,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交往。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置疑、调查、分析与探究,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的时候,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如何把交流把握好,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想法、个性等等细节,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性。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要积极创设能够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初中语文知识的能力,使所以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着力优化教学体系

着力优化教学体系,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实施教学和反馈体系。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般都包括实施教学和反馈体系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针对这两个方面的不同要求,我们应当遵循分层教学的原则,不能搞平均主义。我们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课堂结构,运用不同教学情景,进而使得全体学生都有动力,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创新精神,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也才能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此外,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过去,升学率高低成为了应试教育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分数则成为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很多老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平常上课时,不会顾及到各个学生的思想,像是在和一个人说话,要基于教学的交流,达到对学生成长的根本关心。

这样,考试必然成了教师的指挥

棒,学生存在的价值就是考试分数。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我们必须要彻底摒弃过去以考试和分数的不良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

五、发挥学生创造思维

发挥学生创造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反映。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成为一种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创设一切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笔写,不断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

比如,经常布置一些新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充分地动手、笔,可以让初中学生写日记,观察身边事物,既可以懂得学生心理,又可以培养以上能力。

此外,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与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来,进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认真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和动手等,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随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合理进行引导,使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结束语

总之,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要使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生动语言实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给予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卫红,高质量高水平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究[j],教学与研究,2006(03).

[2]钱广荣,初中语文课改革课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2009(01).

[3]杨光,对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探讨[j],教育导刊,2008(05).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三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观摩课堂,引发思考

镜头一:在水果单词教学中,a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歌曲《apple》,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水果。然后,直接拿着单词卡片,what’sthis?提问、回答,期间,所运用的教授方式都千篇一律。整个课堂,呈现了教师“填鸭”、学生“鹦鹉学舌”的状态,沉闷而又无趣。

镜头二:同样水果单词教学,教师b导入设计了“monkeyandfruits”。课件上活灵活现的小猴摘水果的故事动画呈现,并伴以教师生动形象的旁白,让整个课堂一开场便活跃起来,学生们的心已经深深为故事所吸引,对学习的欲望显而易见。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新授水果单词逐一呈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沉醉于故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说apple,pear,peach等单词,学习高效而自然无痕。

同课异构的两堂课,不难发现,a老师展示的是传统教学模式,b老师应用了故事教学模式,虽然两位老师都能将单词教学灌输于学生,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快乐指数完全不同。a老师班级学生学习兴趣很低迷,而b老师班里,学生享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精彩。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在起步阶段培养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能采用正确的方法,那么就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消除疲劳,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活力,而这也恰恰是故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于是,本人大胆尝试提出,将故事教学应用于英语课堂,以改善和丰富一成不变的农村英语教学模式。

(二)理性认识

1、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达到的二级目标要求:“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2、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是忠实的“故事迷”。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恰可以满足学生体验享受语言学习带来的那份快乐。

3、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需要。借由故事创设恰当的故事情境,学生在读故事、演故事过程中,操练了语言知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表演、表达、口语运用的能力。

4、小班化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自然形成的独特小班优势,为故事教学法的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和时间条件。

综上所述的.各种需要,再结合日常教学上的点滴尝试经验,由此提出了这一课题。

(三)研究综述

1、纵观各研究文献,关于英语故事教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前辈的意见可寻,有实践运用故事到字母、词汇、语篇、语音教学等方面的,有深入探究故事教学运用原则方面的,也有专注于寻找故事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策略的。本课题将在原有研究成效的基础上,着重开展小班化教育环境下将故事教学灌输于整个课堂,对课程的导入、新授、操练、拓展等方面进行实践操作,以打造独具特色的小班化英语故事教学课堂。

2、小班化教学已经正式大张旗鼓地踏上我们的教育平台,但纵观各研究成效,多为针对全校性开展的小班化教育活动,而专门针对个人实践的英语课堂小班化特色研究方面,所涉及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故事教学法的“专职”课堂引入,对于我们农村英语科研活动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本课题的创新所在。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情节为教学主要载体,将故事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即把课文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听英语,在讲故事的时候学说英语,同时,伴以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去,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本课题旨在针对课本资源“storytime”的故事教学基础上,将故事教学法贯穿于英语教学课堂。同时,针对小班化特色活动的开展,利用故事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从课堂的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知识新授环节的故事化呈现,巩固重难点方面的故事运用,再到拓展步骤的故事演绎,整一堂课,都以故事为主导,真正做到故事进课堂,还课堂于学生。让孩子们在故事学习中演绎精彩,掌握知识文化。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旨是在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全面推进故事教学模式。而“故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所以,本课题研究,重在实践、探索、整合、检验,通过教学探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可借鉴、可操作的新型小班化英语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加的充满童真、趣味。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导入设计故事化打造起点之精彩:“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王道俊、王汉澜,1989)所以,课堂导入阶段,活用故事情境打造生本课堂,为小班课堂创设故事教学情境,也为新知识的引出打好基础。

2、新授教学故事化呈现知识之精彩:根据所授课型不同,巧妙运用故事教学法,让枯燥的字母“趣”起来,让乏味的单词“动”起来,让单一的句型“满”起来,让呆板的语音“活”起来,从而为小班课堂知识的传授打造精彩。

3、巩固操练故事化感知重难点之精彩:知识的巩固操练环节,继续贯穿使用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有意识地重复语言点,使学生学过的东西得以巩固和记忆,特别是对一些重难点知识予以强化训练。

4、拓展延伸故事化演绎尾音之精彩:利用看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猜故事,增加课堂活力;学故事,提高阅读能力;演故事,展示综合能力;编故事,展现个性特色等。

此外,故事教学指导下的小班英语故事教学模式、故事教学取得的成效,以及教师、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方面的实效性研究也将予以开展。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三年级、四年级学生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年9月―10月)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2、实施阶段(20**年11月―20**年5月)

(11月―12月)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

(1月)总结反思前段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2月―5月)深入探索,通过实践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年6月):试验成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请领导鉴定和课题验收。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分析法。

(四)可行性条件:本校为一所小班化实验学校,自然小班的独特优势,为本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本人所撰写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县级荣誉奖项,如《关注全员参与共享语言魅力――以pep小学英语book2unit4《doyoulikepears?》为例》获杭州市小班化论文三等奖,小课题《农村小学高段英语音标学习策略研究》获县二等奖。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影。浅谈故事教学在真实性任务情境下的运用与方法[j].海盐教育网,

[3]毛凌燕、毛辉。故事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4]张志远、高云智。英语教学研究方法[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教研组长:

大家好!

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这一研究主题,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是教师在充分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但一直以来,教学目标的确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书写教学目标的角度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切实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否被观察到,则没有设定。

本学期在教研中心的统一安排下,通过教师个人上网查看资料、教研组内讨论交流学习以及市教研会议,我们发现:教学目标属于课程目标的第三个陈述层次。第一层,制定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最后一层,是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落实。鉴于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中的地位,教学目标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将义务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学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我们组教师对上述文件进行了学习,让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叙写。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逐渐发现:看似简单的教学目标的叙写包含着大学问,教学目标陈述应遵循四个原则:

1,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用“让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如说出、阐述、表达、展示等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

3,应陈述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

4,应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虽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我们深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研究”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在以后的教研中,我们将继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继续开展好教学目标叙写的研究工作,具体想这样操作:开展目标叙写比武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促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控能力,下学期,将开展听评课活动,在课堂上进一步检测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完善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促进体育课堂的效率,将课堂真正的围绕着学生转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们体育组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顾先生还为我们诠释了“贴近生活”的内涵:“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这三点,正告诉了我们“生活化语文教学”具体的做法。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些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责任人:洪越)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以教给方法为主,将多出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课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探讨,学会与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责任人:吴萍)

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3、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责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按现有的规模,先以7——9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1——6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洪越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卜延中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洪亮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洪越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子课题一“语文课堂短时、高效的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萍负责子课题二“学生生活体验积累研究”

5、毛文生负责子课题三“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研究”

(一)前期工作:(20××年4月——20××年8月)

a、筹建课题组,制定主课题,构建子课题,明确各子课题的负责人。

b、各子课题负责人制定本子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d、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年9月——20××年7月)

第一阶段:(20××年9月——20××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初中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三年的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年7月——20××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年7月——20××年3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与高中的衔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汇报(20××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四)成果总结阶段:(20××年3月——20××年6月)

a、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b、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d、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e、请市、区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六

在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更是对中学音乐教学形成强烈的冲击,而中学生正处在花季的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流行音乐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直白的表达深刻的内涵,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而且表达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娱乐性很强根本不需要具备太多的音乐素养的人都能听懂学会,因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数是艺术音乐或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学生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我们的音乐课,形成一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矛盾现象。

二、课题研究目标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冲击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时刻关注的音乐教育现象,也是值得探索的音乐教育领地。假如学校音乐教育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有如掩耳盗铃。的确,有些流行音乐不适合学生学习,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音乐,把优秀的作品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的欣赏和学习流行音乐,使学生通过正确的接触、了解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流行音乐有判断、有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在新课标下,怎样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种去。

2、研究流行音乐的教学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3、怎样利用流行音乐,丰富音乐教学手段的形式。

4、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不同方法和规模的调查法,针对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的问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对比试验研究法:开设试验班,所开设的试验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同时暗设对比班,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中收集的材料和数据进行比较,探究流行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课题加以创新,并应用到教学中。

4、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把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教科所。

五、课题研究原则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材,运用新颖的教法,因材施教。

2、教学中要体现艺术性和审美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以乐感人、以情动人,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要体现音乐性和情感性,注意发挥音乐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六、课题研究进程

1、准备阶段:进行文献研究,收集有关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的有关文献和资料,并结合自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积累的材料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中期实施阶段:收集有关教学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启动课题研究,按制定的研究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完成本阶段研究目标。

3、后期总结阶段:以课题研究结果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获得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汇编整理,形成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预计成果形式

1、建立课题,设计课题方案。

2、撰写读书笔记、案例、教育随笔等。

3、结题,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七

一、指导思想:

教学科研是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只有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教科研这条途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在于此。

二.实施研究的目标:

2.通过公开课或研究课,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形成趣味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基础理论,了解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设计调查问卷。

3、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对集体的兴趣进行四次调查,第一次对三年级进行调查,第二次对一年级进行调查,第三次对五年级进行调查,最后对四年级的个案进行调查。

2、我们分别从各个环节设计,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音乐课中的各项内容感兴趣。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我们的思路,并为下阶段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四、研究方法:

1、实践法:本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设计每一节实验课,然后上好实验课,课后再对本课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绿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课题研究前提,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最后一次调查,是对选定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对比调查。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大部分学生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

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为见就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5、总结法: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教研室,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为切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优课率,充分发挥课改所带来现代教育教学课堂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我们根据以往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能促进我们围绕一个中心,有计划有重点进行研究性地工作,并有动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学期,我校立项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论证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将潜心学习,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取得进展。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学习是研究的开始,重点学习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理论学习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

集中学习的时间为秋学期第三周,内容为新课导入的相关理论,形式为教育教学沙龙。

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专著和报刊杂志、他人的经验性文章。

2、开设研究课以及形成过程性的研究材料

(1)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按年份分为春学期和秋学期两个阶段开课题研究课,展示阶段性研究新经验、新成果,并对这些课进行研讨、交流,剖析,找出优点,发现不足及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省。从而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开展。

(2)收集相关听课评课资料,以及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统计分析,听取学生对研究课,特别是教学环节对学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议。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音乐兴趣培养”的相关研究,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评价制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题总结。

3、日常实践与反思

日常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黄金时期,以实践与反思的形式表现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学性。

(1)师生对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课堂教学随笔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反思以与老师谈心的口头问答形式进行,以说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以对学习兴趣的认可度为参照,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心中对导入环节实施的满意和批评,以此进行反思,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南。

(2)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题中来,让他们成为该课题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也让他们帮助我们认清不足,纠正错误。

六、研究步骤:

1、努力夯实教学实验的各项环节,为试验进行打好基础,

2、紧紧围绕课题进行试验,做好实验的各个步骤。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4、积极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七、实验班级:

一至五年级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八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信息、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虽学经九年,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新教材的启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出台,倡导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上新教材容量陡增:课外读本、推荐名著,综合实践活动等。指明了,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系统论中的整体

2.优化论

3.教育学心理学

4.《语文课程标5.准》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一)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如朗读课、讨论课、研读课、自读课、实践活动课等,有序系统,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

(二)重视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压式”,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

课堂上应该还时间给学生,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还给学生现象参与行为,自主的体验感悟、质疑、解感,形成种种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三)以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原则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但系统论又决定要以此带动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师要体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原则。

同时,要体现以课内本,以课外为辅,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相辅相成,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1.自主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以读为主的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6.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

(一)研究对象:在校初一至初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实验研究法:以同年级平行班与比照班进行初期的研究进行比照,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3.个案研究法:按照个案研究法的一般操作要求,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收集整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综合性报告,自主研究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语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培养的成果等等。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3,4---13,7)。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具体研究阶段(13,9---14,1)。开展研究及时处理相关资料,形成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4,3---14,7)。分析总结研究所得,形成综合性总结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九

各位领导、各位教研组长:

大家好!

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这一研究主题,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认识与做法

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是教师在充分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但一直以来,教学目标的确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书写教学目标的角度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切实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否被观察到,则没有设定。

本学期在教研中心的统一安排下,通过教师个人上网查看资料、教研组内讨论交流学习以及市教研会议,我们发现:教学目标属于课程目标的第三个陈述层次。第一层,制定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最后一层,是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落实。鉴于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中的地位,教学目标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将义务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学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我们组教师对上述文件进行了学习,让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叙写。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逐渐发现:看似简单的教学目标的叙写包含着大学问,教学目标陈述应遵循四个原则:

1,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用“让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如说出、阐述、表达、展示等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

3,应陈述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

4,应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二、我们的打算

虽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我们深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研究”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在以后的教研中,我们将继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继续开展好教学目标叙写的研究工作,具体想这样操作:开展目标叙写比武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促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控能力,下学期,将开展听评课活动,在课堂上进一步检测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进一步的完善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促进体育课堂的效率,将课堂真正的围绕着学生转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们体育组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

《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关项目。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质量,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视角对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一番整体反思,包括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等。以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为主要切入点,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提出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动荡分化的对策,探索操作性较强的有助于预防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干预模式。同时,努力使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习困难生研究领域。通过本研究,促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将研究基点更加倾向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本土性、实践性;通过本研究,增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等适应复杂性研究的一些特征;通过本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方法论上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方法论的局面。

实践意义:

2.研究初中阶段学业分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主要切入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些热心于学习困难生研究的科研教师,使初中生分化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习困难生得到及时帮助,获得健康的发展。

3.通过此项研究为徐州市及其他地区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二、本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我们准备将总课题分解为如下子课题:

1.城市农村初中生分化和辍学成因的调查

2.初中生分化和辍学原因的资料分析研究

3.小学初中教与学的衔接问题研究

4.初中生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

初中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是总课题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又将将其作如下分解:

(1)初中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研究

(4)初中生控流止辍策略研究

(5)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1.前期准备阶段(20xx.6―20xx.9)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初中生学业、学业分化及辍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中外关于初中生学业分化的相关理论,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总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实验研究方案。

(2)成立总课题、子课题攻关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以指定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核心型、紧密型、松散型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实验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xx.9―20xx.2)

第一阶段(20xx.9―20xx.11)健全实验组织、学生摸底分类阶段

(1)公开招标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组成人员

(2)各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

(3)语、数、外等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语、数、外等科的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摸底。

(5)各校对摸底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学生层次群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各占百分之几)

(6)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成绩分化现状调查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2)进行问卷调查,作量的分析

(3)进行个案访谈,作质的分析

(4)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并作统计分析

(5)撰写“初中生成绩分化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学业分化的对策研究

(1)(20xx.9―20xx.2)对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课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b.各子课题进入初期的实验研究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2)(20xx.2―20xx.8)对策的中期研究

a.子课题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研究

b.搜集并甄别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3)(20xx.8―20xx.2)对策的后期研究

a.各子课题对在实验研究中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

b.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xx.2―20xx.7)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1)各学科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终端测试评价

(2)各子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3)总课题组写出总体实验研究报告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表彰先进学校和个人

(6)鉴定、结题、准备面上推广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新课改中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专著一本

3.建立城区、农村降低初中生分化的两所示范学校

4.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专家系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一

课题级别:市级

课题负责人:黄 健

立项时间:20xx年11月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视美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美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而另一方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用美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兴趣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为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言及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问题。

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缺乏。象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初中,基本没得专业的美术师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美术训练。即使偶尔上了几节美术课,也只是"放羊"式的,让学生随便涂鸦,然后给个分数。

2.重视不够。虽然按部颁计划每班每周开设了一节美术课,但老实说,大都没上过,更谈不上认真上美术课。美术课的地位还不如生物、地理这些所谓的"豆芽课",它几乎全被语文数学这些主课给挤占了。

3.教育评价存在弊端。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好多年了,但在我们这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没得对美术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细则。

4.社会认可率低。家长和社会普遍认为,主科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最重要的筹码,艺术培养只是成绩差的学生和有背景的学生才愿意做的。美术成绩与上高中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着力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

2.激励的方法多样且具有可操作性

3、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针对本校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和美术学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区运用的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研究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

1.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调查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包括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教学效果的调查。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前准备的预案进行教学实践,整理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之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再次实践。

3.课题评价上可采用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目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搜集分析有关资料、素材、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能力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研究的进程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确定课题方案,决定研究方向,确立课题组成员、实验对象,并论证课题,初步进行前期实验(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然后设置问题,组织协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体验、敢于创造,在自我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深入课堂、重视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探索总结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成果总结与推广运用

五、课题管理

1.课题负责人:黄 健。主要负责课题的管理协调与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参研人员:黄 健(美术教师)。具体协助负责人实施研究。

六、后期保障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网络、环境等)

2.在与家长联系协商的基础上,动员学生自主购买部分相关美术器具。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二

1.积极开展集体调研工作,推动我市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根据本学期部门集体调研工作计划,深入实验中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体教研,对学院附中开展为期一周的教研反馈活动。在蹲点调研和教研反馈期间,认真了解和掌握制约基层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学校一道加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促进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各项活动,突出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重点,以构建符合学校与学科实际的教研方式为突破口,与一线教师同行共同实践,研究,切实发挥学科教研员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合作、引领、服务的作用,有效指导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解决教学工作的难题,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实现教研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2.依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本学期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面进入到学科教育教学评价和学科专业技能培训阶段,完成对教学设计专题培训成果汇总,适时召开学段跨学科教学设计成果观摩,开阔学科教师的教学视野,实现培训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二是加大对学科教育教学评价专题研究培训力度,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一道共同探究适合我市初中美术教学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理论先行,实践研究跟进的培训策略,开展深入的行动研究,力求实现美术教学评价上新突破,进以推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

3.深入城市中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加强服务指导。根据学院的工作思路和部门工作计划安排,初中美术学科在市区精选两所薄弱学校,进行跟踪式教研指导。采取了解现状,帮助学校查找制约学校艺体教育教学发展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与学校共同确定指导方案,分阶段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针对农村学校实际,有计划开展送训下乡、送课到校、送“研”到校、校际交流,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艺体教育教学的发展。

1.期初教材辅导和教学观摩活动。其一:教材辅导做到主题明确,发现问题准确,分析问题透彻,解决问题办法具有实效,引导一线教师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会用教材,用好教材,提高教师使用好新教材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其二:通过教学引路和观摩课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们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对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就是说,从思想上重视了,老师们才有勇于拼博的干劲,才能激活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及课堂教学能力。

2.新任教师培训工作。2009新任教师培训,提前做好学科新任教师培训计划,按时下发给每一名新任教师手中,让每一名新任教师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实践指导、教学观摩研讨、说课并上实践课,切实有效地提高新任教师教学能力。

3.科研工作。做好“十一五”期间实验课题的指导工作,重视科研成果的积累,通过科研课题研究解决美术教育中的重点问题,以点带面促进校本研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发展。同时,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鼓励教师进行专题研究,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育人质量。

4.研训教师上研究课。依照学院研训教师培训考核要求,为了提高研训人员自身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部门统一安排下上好研究课。

5.兼职教研员和学科中心教研组工作。凝聚教研力量,落实兼职教研员和学科中心教研组工作职责,发挥组织成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初中体育学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中心组计划,定期召开兼职教研员和学科中心教研组会议,定期开展活动,发挥他们在评优、教材辅导、教师培训等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学习管理,强化职责教育,提高认识,统一步调,积极组织研讨,集思广益,形成集体研究的运作机制,保障初中体育教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1.完成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艺术教育研训部安排的相关工作,配合市教育局做好相关艺术工作。

2.完成部门布置的其它工作任务.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三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

本课希望学生能在以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利用色彩的特点完善自己的作品。其目的在于借助作品在电脑中产生的多种色彩变化方式,认识和理解电脑美术创作带来的新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学习运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输入自己的作品,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tshp的基本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或完善美术创作的特点,体会美术创作中“设计”的含义。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造作能力。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创造的愉悦。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运用电脑对自己已有的作品进行色彩设计。本课的难点是对图像处理软件中“层”概念的合理使用以及调配色彩功能的合理使用。

因为,运用电脑美术进行再创作的关键是,根据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自己创作的需要,为自己的作品确定基本的色彩倾向。在确定了色彩的基本倾向之后,主要考虑如何借助电脑所提供的各种色彩处理手段对前景(也就是自己的作品)和背景进行重组、加工、变化后满足自己的基本色彩倾向。由于电脑美术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已经不可能完全精通后再运用它们进行创作,在教学中应该在认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急用先学,所以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电脑美术创作对设备的运行要求较高,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随时保存自己的作品,以免死机。最后保存的作品的文件格式最好为通用的“peg”格式。在运用“层”功能进行创作时,要注意确认是在自己需要的图层中进行处理,避免破坏其它图层的素材。色彩的处理方式有色相的变化、明度的变化、彩度的变化,要根据需要选择。一般来讲,色彩的变化都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的,在进行色彩变化时要先选定变化的区域,否则,整幅作品的色彩都将发生变化。

所以,本课就应该主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讲解“层”概念和色彩变化功能上。

运用电脑上课,学生兴趣非常高,只要交给学生操作方法,学生就能掌握并运用图像处理软件改变和完善色彩的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以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以自己练习、欣赏评价、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

1、教师播放几幅艺术人像图片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引入课题。(可以“艺术人像设计”为主题)(1分钟)

2、学习有关的色彩知识,认识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光的三原色。以色谱在电脑上示范,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教师事先制作幻灯片进行展示,并根据背景的色彩需要,选择合适的图片作品输入电脑,放入指定的文件夹内作为素材。)(4分钟)

3、初步认识图像处理软件phtshp,讲解并示范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方法,重点讲解“层”概念和色彩变化功能。(10分钟)

图层就相当于一张透明的纸,如果在一张纸上绘画,当需要添加新的图案时,就可以在原来的纸上再铺一张纸,再在这张透明纸上绘制图形,并可以通过移动这张纸的位置来改变两层图案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多层透明纸。一幅作品是由多个图层合成的,每层可以单独修改编辑,对其它层没有影响。教师演示改变图层效果来改变作品背景的操作方法。

色彩的变化可以从色相、明度、饱和度进行单独或同时改变。菜单操作分别为:图像-调整-变化,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教师分别演示改变前景或背景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操作方法。操作前一定要选定需要变化的区域。

4、学生根据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选择合理的背景和色彩效果,并根据自己的创意,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作品要有一个基本的色彩倾向即色调。)(25分钟)

5、全班欣赏作品,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5分钟)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能够根据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运用电脑创作出符合自己基本的色彩倾向的作品就是成功。评价的关键点首先是能根据创作的需要有自己的基本色彩倾向,其次才是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且最好能够辅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

1、是否积极参与,并喜爱电脑美术的创作活动。

2、能否运用电脑技术完成一件色彩图,并能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四

每美术教学工作想要得到提高,就要改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研究,提高学生的兴趣。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关于20xx年初中美术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课题名称:初中美术学生兴趣培养

课题级别:市级

课题负责人:黄 健

立项时间:20xx年11月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视美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美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而另一方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用美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兴趣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为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言及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问题。

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缺乏。象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初中,基本没得专业的美术师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美术训练。即使偶尔上了几节美术课,也只是"放羊"式的,让学生随便涂鸦,然后给个分数。

2.重视不够。虽然按部颁计划每班每周开设了一节美术课,但老实说,大都没上过,更谈不上认真上美术课。美术课的地位还不如生物、地理这些所谓的"豆芽课",它几乎全被语文数学这些主课给挤占了。

3.教育评价存在弊端。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好多年了,但在我们这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没得对美术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细则。

4.社会认可率低。家长和社会普遍认为,主科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最重要的筹码,艺术培养只是成绩差的学生和有背景的学生才愿意做的。美术成绩与上高中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着力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

2.激励的方法多样且具有可操作性

3、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针对本校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和美术学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区运用的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研究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

1.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调查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包括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教学效果的调查。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前准备的预案进行教学实践,整理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之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再次实践。

3.课题评价上可采用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目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搜集分析有关资料、素材、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能力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研究的进程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月):确定课题方案,决定研究方向,确立课题组成员、实验对象,并论证课题,初步进行前期实验(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然后设置问题,组织协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体验、敢于创造,在自我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深入课堂、重视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探索总结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成果总结与推广运用

五、课题管理

1.课题负责人:黄 健。主要负责课题的管理协调与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参研人员:黄 健(美术教师)。具体协助负责人实施研究。

六、后期保障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网络、环境等)

2.在与家长联系协商的基础上,动员学生自主购买部分相关美术器具。

一、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

调查目的:

了解初中生对美术的理解,对美术欣赏课的看法,不喜欢美术欣赏课的原因,并且通过调查,探讨如何更好的上好美术欣赏课。

调查对象:

七年级:七(9)班、七(1)班,共115人

八年级:八(5)班、八(3)班,共118人

九年级:九(3)班、九(5)班,共116人

合计总人数为:349人

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设计了十个问题,主要包括什么是美术,学生喜欢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学生最喜欢哪个单元内容,家长对美术欣赏是否理解,学生是否喜欢上欣赏课,喜欢的原因是什么,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喜欢教师怎样上课,对教师和欣赏课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美术欣赏课是否应该留作业,这些题目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看法,以及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不浓的原因。

组织实施:

本次调查时间为20xx年10月23日,在课堂上进行,一共用了十五分钟时间,分三组同时进行。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七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63%的人不喜欢欣赏课,24%的人喜欢欣赏课,13%的人认为无所谓。不喜欢欣赏课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光听老师讲枯燥无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作品离他们的生活很远,难以理解;有一小部分人认为有些作品很丑不能作为名作。从这道题目可以看出七年级由于年纪较小,在小学接触的欣赏作品与初中的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有很多不能理解和吸收的地方,所以对欣赏课不是很感兴趣。

在选择最喜欢的单元时,41.7%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应用”单元;29.5%的人选择了“造型·表现”单元;有16.5%的学生喜欢“欣赏·评述”单元; 12.2%的学生喜欢“综合·探索”单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四个单元中,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动手制作和设计的“设计·应用”单元,这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性。

关于美术欣赏课是否要留作业,48.7%的同学认为无所谓;34.8%的学生认为需要留作业;16.5%的人认为不要留。看来,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还是愿意做美术欣赏课上的作业的,因为欣赏课上的作业大部分是文字作业,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到的美学知识,提升他们美术鉴赏和评论能力,所以作业的重要性还是很大的。

2、八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首先还是看一下学生对欣赏课的评价。55%的人不喜欢欣赏课,34.2%的人喜欢欣赏课,11%的人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八年级学生由于上过一年美术欣赏课,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所以喜欢上欣赏课的人数增加了,但是人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上,他们不喜欢上的原因也与七年级学生有些不同:73%的学生认为光听老师讲没什么意思;21%的学生认为作品难理解,只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名作很丑。从这里看出,八年级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方式要求更高,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对艺术品,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希望表达出来,这是很好的现象。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去发挥。

在选择最喜欢的单元时,43.2%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应用”单元;25.4%的人选择了“造型·表现”单元;有23.7%的学生喜欢“欣赏·评述”单元;7.6%的学生喜欢“综合·探索”单元。调查显示:喜欢“欣赏·评述”单元的学生明显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最爱还是“设计·应用”单元,因为这个单元的上课形式比较丰富,活动多,所以学生都很喜欢,因此如果我们老师上欣赏课的时候也能多加点学生活动进去,那就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的上课热情。

关于美术欣赏课是否要留作业:56.8%的学生认为不要留;30.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12.7%的人认为需要留作业。很明显,八年级同学由于课业负担加重,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不想做美术作业,这一点与七年级时期差异较大,说明学生本意是喜欢做美术作业的,但是由于其他课程的作业加大,加上班主任、家长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待美术作业的态度也有了转变。有些学生做作业时马虎了事,有些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会出现在课堂上做其他作业的情况。针对这一点,我们认为应该加大教育力度,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美术作业的形式,合理安排美术作业的量,确保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3、九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53.7%的人喜欢欣赏课,22.4%的人不喜欢欣赏课,23.9%的人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九年级同学对美术欣赏课的喜爱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原因主要分成三大类:大部分学生认为,欣赏课可以学到很多美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对提升自己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一部分学生认为,欣赏课作业少,无负担,还可以欣赏漂亮的艺术品,一举几得,所以喜欢;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欣赏课可以好好放松自己,不用动脑子。看来,九年级学生由于美学素养的提高,自我认识的逐步成型,对自身的修养有了初步的要求,所以对欣赏课的需求明显增加了。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九年级学生每天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美术课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放松自己,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也有学生因此爱上了欣赏课。

关于美术欣赏课是否要留作业:53%的学生认为不要留;28%的同学认为需要留作业;19%的人认为无所谓。九年级学生对于作业是比较敏感的,但是认为需要留作业的学生比八年级时期增加了,因为虽然他们的课业也增加了,但是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欣赏课作业的重要性。

4、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态度

我们综合了三个年级,六个班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48%的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态度是无所谓;39.6%的家长认为美术欣赏课不重要;只有12.4%的家长认为美术欣赏课很重要。

由于家长对美术课的认识不够,觉得美术作业占据了学生主课作业的时间,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待美术课的态度;当然社会风气对家长和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教育制度设定了高考这条独木桥,导致学生家长、学校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考试科目上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素养和审美这种人文气质的培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

5、学生对教师上欣赏课的要求

我们罗列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意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在上欣赏课的时候,多展示一点与课本相关的其他图片影视资料;有些学生认为教师可以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后记

综合上述建议,我们认为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首先要加强学生对美术课和美术欣赏的认识,让他们了解美术课不是用来放松和休闲的副课,而是用来提升他们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而欣赏课也是与生活的关系息息相关的,并不是束之高阁的、与生活无关的、艰涩难懂的课,教师要将欣赏课带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丰富上课的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加强课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欣赏课。而学校方面也应该积极配合并且重视这一门课,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新型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应该继续抱有只重分数不重素质的陈旧观念,这样对学生,对家长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新的教育体制已经诞生,我们教育理念也要改变,从长期角度来看,重视美术课以及美术欣赏课,应该是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它也是更具有时代性的课程。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美术课题组

2

页,当前第

1

1

2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五

初中美术和谐教学的实施

“和谐课题研究计划”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在开放情境中,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主地开展研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并加以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新颖的活动。从而使我们的班级变得更加地和谐。

1、活动汇报课

2、调查材料、研究报告

(一)内容

1)主要研究班级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家长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等,由此来促进一个班级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通过班级的和谐达到全校的和谐。

(二)方式

1)对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初中生对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现状、看法和要求。

2)对调查报告进行认真地分析并写出可行性报告。

3)通过研究和讨论制定可行性方法,并加以实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时间:20xx年5月—20xx年8月

工作:

1、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

3、确定美术课堂和谐教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4、确定研究班级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时间:20xx年9月—20xx年8月

工作:

1、基本模式的探索

2、开展形式多样美术课堂和谐教学学习活动

3、收集数据

4、做好阶段总结,撰写阶段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工作:

1、改进工作,探索更有效的实施模式

2、继续开展形式多样语文课堂和谐教学学习活动

3、收集各种实验数据

4、做好阶段总结,撰写本阶段总结报告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

时间:20xx年1月—20xx年7月

工作

1、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

2、申请课题结题

3、做好各种准备,迎接评审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六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期末美术评价时,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的、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简约而明确地要求教师构建一种全面完善的、重过程的、重创新的教学体系,而美术评价也不例外,作为美术教师,同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评价。

1、通过全方位动态评价,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并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以外,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的评价。

2、通过有效的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

3、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书画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造型表现: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

2、设计应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时间能力的学习领域。

3、欣赏评述: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1、以过程评价方式评价: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听听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尤其是对那些很特别的画,比如画面看起来显“乱”,不容易看明白画面意思和内容的时候,老师需要和他们耐心的交流,了解过程和意图,并肯定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和创新。

2、以评语的方式评价:以口头、笔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口头上评价外,还可以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上写上“色彩美!”“造型独特!”“有创意!”“人物画得有灵气!”等书面评价。

3、以奖励贴纸的方式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星奖”、“创新奖”、“愉悦奖”、“彩虹奖”等,“学星奖”主要针对课前准备充分的、的嘉奖,上课过程全心地投入学习的孩子而设“创新奖”意在针对能标新立异的有创造性的作品而设的嘉奖,“彩虹奖”旨在奖励能较好地运用色彩的孩子等等。这一方式,孩子们非常喜欢,并能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4、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有趣的作品展,将学生所有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用语言表述出来。

5、美术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看结果,更注重看过程,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因此美术评价的方式分为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个性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美术考核成绩采用“优、良、中、差”等级评价的方式,结合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末测试,给予综合成绩。(1、平时作业占60%。2、期末考查占30%。3、课堂常规占10%。4、特长展示给予加分。)

初中课题研究题目篇十七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选择概念课教学来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将做为我们学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课题。

1、吃透概念的结构,研究揭示概念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的八名成员,做为课题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形成概念教学的主 要框架。本学期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

2、学科开展专项教研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进行系列

研究,检验并完善形成的教学框架,学科教师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计划本年度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研究。

本学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形式:名师工作室教师同课异构。

3、分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在此领悟其内涵,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4、区域联合体活动研究,区域联合集体备课,确定概念课教学内容,可在区域联合体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加以论证。

11月26日区域联合体活动,名师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采取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1、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

2、六、八学年全体教师

1、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2、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231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