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现代农业实训报告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5:08:03
专业现代农业实训报告范文(15篇)
时间:2023-10-28 05:08:03     小编:文锋

通过撰写报告,可以促使自己对研究或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避免出现跳跃或重复的内容。通过阅读以下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写作规范和流程,为撰写自己的报告提供参考。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一

“三农”是中央到地方一贯重视的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赣榆县工商联积极创新、大胆改革,在发展工业性、商业性行业商会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农村发展以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农民型”行业商会新思路。**年10月份,在市县工商联的积极组织下,在欢墩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我县成立了赣榆县淡水渔业商会、赣榆县芦笋业商会、赣榆县黑莓业商会、赣榆县欢墩畜禽业商会,初步形成了农业、加工、贸易三位一体的“农工贸一体化”行业商会发展框架。经过规范化、合理化的有序运行及强化管理,商会的具体运做所带来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一、合理有序引导,整合资源优势,依靠合力闯市场。

赣榆县欢墩镇党委、政府一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淡水鱼养殖已突破8万多网箱,并形成1.2万亩芦笋、1万亩黑莓的特色种植业规模,成为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为此,该镇被市政府评为“多种经营先进乡镇”,并连续多年被市政府命名为“芦笋之乡”。

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使全镇5000多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以一家一户独立经营为主,各自育苗购种、各自管理、各自销售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一是单一农产品产量急剧增多,容易造成供大于求,导致产品过剩,不仅价格低,而且有可能卖不出去;二是形成了买方市场,价格由买主说了算,常会出现商贩压质压价的现象,做为卖方的种植户对此却无可奈何;三是本地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没有品牌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广大种养大户的利益。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该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了各行业业商会,以此将全镇种养能手联合起来,依靠合力闯大市场。商会成立以后,可以规范本地市场秩序;可以对农副产品进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从而有效遏制商贩压质压价等行为,保护各养殖、种植大户的利益;可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利用合力加大科技投入,实行标准化种养,提高产品的档次与水平;有利于打响品牌。利用商会的整体力量,为本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并争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这样本地农产品可以经过精包装进入大中城市超市,价格将大幅度提高。

二、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高效发挥商会管理职能

各行业商会是在工商联监督指导下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民间组织,各经营户可根据经营品种,按照“志愿加入,成果同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选择加入适合自己的商会。我镇的芦笋业、黑莓业及淡水渔业商会还注重吸收行业经纪人这一特殊群体,有效实现了信息共享,管理强化,竞争有序,高效发挥了商会特殊的管理职能。到目前为止,经过民意调查,宣传动员,填写会员登记表,象征性的缴纳一定数目的会费,各商会共吸收会员2019余人;在黑莓业商会的组织领导下,于**年6月19日召开了黑莓商务洽谈会,总计有21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参加,有效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实施了产品竟价销售,保证了会员的个体利益。

行业商会虽然被称作为政府、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提及。我国现有法规要求建立行业商会,必须通过一个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即先取得“行政合法性”后才能取得“法律合法性”;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经济性的行业商会只有具备相当程度的社会合法性,才能成为真正自治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虽然是执法者和行为规范的调节者,但远远不是企业和商会的上级主管部门,只对行业商会的规范运行起监督指导作用。

实现组织机构的民间化,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所代表行业的利益。政府退出市场经济的中观和微观层次,而把这些带有执行性、技术性与操作性的职能,让给行业商会等一类组织去行使。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回归。

新成立的各类行业性商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休,是由民间个人发起,自主营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营自办的专业组织,如何将其办成一个能办事,肯办事,办好事的机构,并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组织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只有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建好,只有“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才能逐步探索完善。

三、搞好内部协作,抓好横向联系,明确商会内部(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调查报告)权限

会员之间要充分实行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品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等要通过商会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谋求整体利益。内部协调的重点和难点是利益协调,得到服务后会员要积极缴纳会费,实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商会应该不断地探索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通过管理达到利益的合理分配。

商会与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接受监督和管理;本镇县级与地方区域性商会与外地商会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与外地行业性生产基地、水产品市场要建立广泛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以促进各商会的不断发展。

商会成立之后,各商会的理事长要明确工作权限和职责,具体要召集并主持理事会,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以及代表本商会签属有关重要文件。

秘书长要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决定各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以及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综上所述,“农工贸一体化”行业商会商会的成立,使农民变成了商人,产品变成了商品,个体变成了群体;在“三个变化”中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在农村,行业商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必须依靠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引导,监督才能使之尽快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目前主要困难是观念、经费、信息和支持等问题。我们将按照“打造品牌产品、发展自身加工、扩大外向贸易”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泛吸纳会员,不断壮大会员队伍,为商会的发展增添活力;要用蚍蜉撼大树的气魄,将单个会员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带动农户,带动基地,带动市场,把各个会员的优势转化为整体的商品优势、品牌优势;要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要从细微处入手,把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会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我们坚信,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扶助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运作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商会必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行业经济必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二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三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四

盛夏,阳光灿烂,xx秋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小阳春”但是来得早,几十“职业农民。在田间挖掘、开沟、播种、育苗,各司其职。

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土壤中展开枝叶,茁壮成长,绿色的桑园生机盎然。

反弹琵琶:大宗蔬菜产业应该大有可为

没有粮食,没有蔬菜,没有山,没有习俗,没有季节。段,土生土长的农民,弹起了琵琶,奏起了现代农业的新乐章。“300亩早春萝卜卖了100万。”这就是散装蔬菜的无穷魅力。

农业产业也像金字塔。段曾从事高山蔬菜的购销和特色农产品的经营考察。“3000人,每天都要摆上台面的萝卜白菜,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他选择了正确的taki ”追求。

白菜,萝卜,豇豆,白菜,早春,盛夏,秋延,越冬,周而复始,他种的蔬菜总能瞄准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坝蔬菜的空地,赢得最好的商机。

“不要低估这几天和十天价格几倍十倍的悬殊。”段坦言,只要能避免季节性、错位竞争、提高复种指数,低山区的散装蔬菜产业就大有可为。

困难:工业形成的道路有多远

xx年以来,秋瑾农业从一个只有几十亩基地,启动资金只有一万元的大种植园主,成长为一个拥有500万元资产,1000多亩基地,近千家万户的重要龙头企业。

今年短短几个月,萝卜就种了几百万。段没有了常人所期望的那种喜悦,反而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今年春天下雨,蔬菜产量普遍下降,每公斤萝卜卖到1.8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价格的4到5倍。“只要简单腌制存放两三个月,每公斤可以卖到1.2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段告诉记者,建设一个500吨的气调保鲜仓库需要200多万元,可以使时令蔬菜保鲜半年。由于市场需求大,在处理大宗蔬菜时,资金周转速度极快。基地投入很大,没有办法贷款。段只能看着行情而发愁。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各级政府和金融业亟待研究的课题。

打个比方:现代农业能开拓新的视野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单一家庭农业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的繁荣成为新的时代问题。“过去,一亩地产生产400公斤粮食,全家人可以画一幅画& lsquo腹部是圆的。现在还有人在外打工,收入过万。死了的农场只能永远受穷。”大河镇山木堂村留守农民张欣明显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压力。

怎样才能缓解这种压力?农业企业无疑是生产和市场中最有效的“传动轴”。

xx县农民有30年种植桑树和养蚕的历史。由于缺少“在短暂中成长。在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下,大部分桑园被毁。近年来,老乡依托秋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订单生产方式,在桑园种植冬春蔬菜,与武汉市场对接,不仅实现了“桑椹和蔬菜相辅相成。并且可以规避单一行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季蚕收入xx元,两季菜收入3000元。农民对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三年间增长到6000多亩,带动了3000多农民。

“只有把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作为商品,把山野和农村作为作坊,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每一个农民,开辟现代农业的新天地。”县里的有关领导说。

事业有成就是有钱。走大宗产品产销之路是根本解决之道。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五

——大泉湖旅游度假风景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位于现代农业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中心,该实验区南括季山林场,西至竹镇林场与交界处,东启西部干线,北至乌龙港水库大坝。总控制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风景区有大泉水库、大河桥水库、三星水库、红山水库、乌龙港水库、杨港水库、彭港水库,有林木植被茂密的驼子山、季山、广佛寺大山、尖山、凉宝山、龙望山、焦山,山水相映成趣,自然秀美,令人心旷神怡。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实验区内三星村(含泉水街道)、送驾村及烟墩村精华片三片地域内所有农村民居,结合风景区的综合开发,拆迁安置,异地规划,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据初步统计,这三片共有耕地面积7241亩,居民小组35个(合并后),共计2242户(三星村822户,送驾村1089户,精华片331户),人口9912人(三星村4839人,送驾村3941人,精华片1132人),村庄占地面积5663.5亩(三星村1580.2亩,送驾村3090.8亩,精华片992.5亩),建筑面积428810m2(三星村158334m2,送驾村206969m2,精华片63507m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实验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实验区经过一段时间开发,目前已形成了驼子山4000亩桃树,周家洼3000亩冬枣、三星村9000亩彩叶等一批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基地,原有一批板栗、红薯等项目也形成良好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发展是链接这些项目,整合项目资源,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促进风景区的高效开发,带动实验区全面发展。

2.实验区综合开发的需要。目前涉及该实验区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环保规划已编制完成,综合发展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这些都为实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宏观保障。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验区发展瓶颈因素—土地,“风景这边独好,土地总量不少”,这时我们的发展目标,实验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先从土地的科学利用开始,这必须要求我们通过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化、高效化。

3.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该项目正是切合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借助实验区整体开发这一有利时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

三、项目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途径,以提升实验区的品牌效应为重点,突出园艺蔬菜、经济林果、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做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将“立足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民、农村、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思路,具体做到:

1.强化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组建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思维的招商服务班子,实现项目跟踪,包干服务,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2.大力培育市场开发主体。积极利用现有的开发成果及开发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以及信贷资金投入实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实验区主导产业为龙头,加长产业链,对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桃、枣、粟、跑山鸡、波杂羊等)实现深加工,充分利用民族工业集中区的企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特色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实验区农民的就业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镇”的目标。

4.加强村镇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偏和项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实验区开发建设,逐步推进社区型农民新村建设,引导农民向新区集中,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社区。

四、项目工作开展及措施

项目工作开展是以实验区整体发展为依托,需统筹协调多种因素:“把握好原则,用活好政策,美化好环境,利用好生态,开发好资源,建设好家园”。具体措施包括:

1.整合力量,做好项目实施的前瞻性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实验区大调查,走村串户绘制土地、建设、农田、林地等分布图,获取实验区开发的一手资料,建设台帐,形成数据库。二是统筹做好实验区总体要求上空间布局服务配套规划工作,做好水、电、路、有线、通讯、污水、垃圾治理等规划,做好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规划。三是适时拿出农村中心村住房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凸显住房建筑的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建筑造型力求新颖别致,融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于一体。四是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社区型农民新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尊重民意、合理集聚、节约有地、设施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典型示范为样板,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2.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区接待档次。一是利用镇商会的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实验区接待中心,实现就近接待。二是选拔骨干力量组建实验区招商服务团队,要求定期培训,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熟悉各职能部门政策、办事流程,打造企业化政府公共服务团队。三是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主要有实验区航拍电子图、勘查测绘地图、沙盘等。

3.编制控规,制定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方案。三星村片内将利用现有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彩叶苗基地建设项目,将把这片土地打造成集农业生态观光、生态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和高效现代园艺区。项目综合实施过程中,逐步使当地农民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并结合大泉湖和泉水街道经营性用地综合开发,在泉水街道以东,西部干线以西一带建立农民新村,引导鼓励部分村民购置泉街商用房,部分村民向新村集聚。泉街和新村一带将突出观光、旅游、餐饮、物购(农副产品)等特色开发,考虑到商用开发和民居生活和谐一体。

送驾村片内将采用新村建设和旧村整治的办法,积极利用片区内风景区强力开发建设,充分利用金港水库、彭港水库、红山水库及凉帽山草场等特有的山水资源,着力将这一片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区,积极引导深山、高山、库区、林区农民向交通便利的区域(泉街和新民居点)转移。这一片将结合投资商的道路详规,拟在主干道沿线(送驾村村部以东一带)建立新农村民居点,突出新区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休闲农家乐主题,打造成山水森林农民新居。对一些较偏远未列入开发计划的村庄,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公共设施、村组环境建设,根据其地理位置、生产条件、村风民情,分类打造一批民俗村庄、特色种、养殖村庄、怀旧村庄。精华片及大泉湖周边地区,一部分村民向泉街及新村聚集,一部分村庄结合大泉湖高端旅游度假区开发,或依山而建,或面水而筑,自然和谐、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接待点。

4.明晰制度,激励各种资本强势投入开发。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投入大,必须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利益补偿机制,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借助实验区的整体开发,才能吸引大量资本投入。具体包括:一是把中央、省、市、区项目扶持政策汇集成册,并与实验区一些项目分析细化比较,了解我们争取扶持的空间。二是制定出台镇政府一些招商鼓励政策,给予投资商在税收及土地出让价方面优惠,特别是要明确投资商关心的土地治理项目项目中的生态综合治理财政资金扶持及经营性用地指标的划拔等相关政策。三是制定科学可行的新农村民居建设过程中,拆迁农民利益的补偿制度,鼓励农民向新区集中,促使农民向居民转变,为投资商创造宽敞的动作空间,确保实验区高效开发、和谐开发。

5.积极探索,形成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根据项目特点,整合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效益开发,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聚合效应,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形成模式,完善推广。

五、项目效益分析

a、资金运作模式

项目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运作必须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流动发展,多方共赢”的方针,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考虑到政策的配套,考虑到资金的长效增值,保证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资金运作上按照“多方投入,整体推进,谁投入,谁收益,投多少收益多少”的原则,项目所需资金由投资者支付,从土地治理项目获得经营性用地开发、风景区项目开发和高效农业项目开发获得资金回报。

b、投资成本测算

1、规划农民新居面积:(每人住房面积40m2测算)

泉街片:4839+1132=5971人*40m2=238840m2

送驾片:3941人*40m2=157640m2

2、民居点建设面积=238840+157640=396480m2(按1:1容积率,下同),现有农民住房面积428810m2(主体住宅面积287792m2),已满足实验区所有住宅户拆迁安置需要。

3、前期拆迁及基础设施配套1亿元。

4、农民新居建设(流动)成本=1+396480m2*700元/m2=3.78亿元。

5、风景区建设按5.0亿元总投入计算

6、10年累计流动投入5+3.78=8.78亿元。

c、资金平衡点分析

1、建设项目用地396480/666.7=594.7亩,其他配套建设需用地65亩,这样通过项目动作可争取经营性用地指标5000亩。(5663.5-594.7-65=5003)

2、经营性用地指标可利用开发商业性建筑面积5000*666.7=3333500m2,(总成本3333500m2*20xx=6.67亿元,销售收入3333500m2*3300=11.0亿元),商业开发净市场利润=3333500*(3300-20xx)=4.33亿元。

3、风景区效益在第6年产生约8000万,并保持20%的年增长,10年内旅游效益=8000*(1+20%)5=2.0亿元。

4、10年高效农业效益2.0亿元。

5、其他政策性扶持资金0.5亿元。

以上分析可知实验区10年总体开发需流动资金8.78+6.67=15.45亿元,其中新农村民居点项目分两片实施,需资金3.78亿元,商品房开发需6.67亿元;10年可产生滚动效益11.0+2.0+2.0+0.5=15.5亿元,即10年开发,10年内达到效益平衡。

6、其他效益分析(10年期)

建筑开发累计税收=(3.78+11.0+5.0)*4%=0.79亿元;

商品房销售税收=11.0*7%=0.77亿元;

旅游服务业税收=2.0*9%=0.18亿元;

其他服务发展实现税收0.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税收0.2亿元

六、项目结论

通过以上项目具体实施分析和效益测算,该项目做为整个实验区的基础性项目开发,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符合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符合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六

20_年_县第十五届人大会任期届满,五年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在会和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专兼职委员和联系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立县、和谐安县”的发展思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为重点,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切实抓好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一、抓好工作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把事关发展全局、影响社会和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拓展监督渠道改进监督方法,提高监督实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监督力度,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围绕群众利益,为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设施情况的汇报》;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力度,夯实发展基础,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五小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县移民工作情况报告》;围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抗旱工作情况的报告》、围绕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20_年以泡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及中低产林改造情况的报告》,为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20_年烤烟生产情况的汇报》;关注“两保护、两上山”战略设施,20_年为会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两保护、两上山”工作情况的报告》;围绕关注民生,为主任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抗旱工作情况的汇报》组织专兼职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了解实情,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总结成绩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建议,为会、主任会审议好政府专项工作做好服务。围绕会审议意见和工主任会议通报,采取定期督办、跟踪问效、听取汇报等方式,加大对会决议、决定执行和审议意见办理,增强办理实效,提高办理质量。

二、抓好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三、配合做好代表视察工作。

20_年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配合组织视察小湾电站库区移民工作情况;20_年针对拉动内需项目和实施情况,对东山干渠建设等项目进行视察;围绕古城保护,20_年对古城保护、新区开发建设及县城管理情况进行视察;围绕保护环境,20_年对_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关注新区开发,20_年组织对文献新区开发为主的县城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四、认真开展好环保世纪行活动

紧紧围绕环保世纪行活动的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好年度环保世纪行活动,积极发挥好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有力作用,同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村委会换届工作总结和社会群众监督的作用。结合本地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配合省州人大组织的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认真组织好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县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经验成果、典型事例,丰富环保世纪行的内涵,使环保世纪行活动更加富有特色,更加扎实有效。

五、积极为代表会、会、主任会议服务

服从安排,积极主动为人代会服务,认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撰写好调查报告,为会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主任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汇报作好准备。

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学习贯彻精神,牢固树立党的观念、政治观念、大局观念、群众观念,始终保持人大工作正确方向;努力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进一步加强和各乡镇人大和联系部门的联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会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参与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断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七

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发展现代农业是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闲适的课题。今日,随着县人民政府开展百名“主头”大调研活动的深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围绕农业发展现状,探索“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现代”的新思路,寻找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举措。针对我镇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作以下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 修梅镇位于县中部,辖 22 个行政村,2 个居委会,269 个村民小组,总面积 7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3680 亩,总人口 20543人,距县城 7 公里。我镇素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优势,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果木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但是,发展步伐小,农民增收慢也是农业发展的现状。

质红提生产基地,建立 200 亩的集中育秧示范点,已引进石门双佳公司落户落户,投资 5000 万建成现代化养鸡场 5 个。但农业产业化经营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不明显,品牌、规模与农民之间和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影响了结构调整。目前,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以及有效的中介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结构调整很难取得成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优化的有效载体,由于受人才技术不足、信息滞后、投资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对缓慢,重生产、轻流通;生产和流通、加工脱节,结果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而价格却下降了,结构调整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任务。

(二)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调查情况来看,弄明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初中的也比较少,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较少,技能欠缺,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淡薄,致使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耕作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牛耕人收模式上,机械化收播范围小、普及少。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户,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种植业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

(四)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经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近几年新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矛盾更加突出。

(五)土地使用流转机制滞后,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转,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服务到户”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油茶、水稻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规模,提高单产,加快机械化进程;培育大村大户;果业引进高特新品种,推广最新管理技术;葡萄园以发展标准化园区为主要抓手,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鼓励引导葡萄相关产业发展,建葡萄园加工厂等,逐步形成村村都有增收的骨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的主导途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确保逐年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原则,加快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做好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观光旅游业逐步兴起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生猪养殖业以及特种养殖业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基础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扩大试点规模和辐射效应,进一步规范完善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各种协会组织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协会组织纽带和拉动作用,努力提高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农业规避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我县农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一是继续实施良种工程。继续加大以水稻、棉花为主的良种推广力度,增加良种覆盖面积,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增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三是加强农作物灾害防控工作。一方面要加大病虫害监测力度,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及时贮备好防治器械和药品,严防病虫害发生蔓延,积极推广先进的植保技术和农药,提高植保工作效率。四是强化农民科技知识的普及培训。邀请县农广校、果业局、农技站的技术员对广大农民群众分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培训,增强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努力推广一批先进、使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加大农机投入和政策补贴力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要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修整乡村道路 18 公里,整修排水渠 32 公里,实施堰塘整修 41 口。积极争取和落实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力度。

(五)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不折不扣地把各项“三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支持粮食生产的“四项补贴”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把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发放到受益农户家中,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民数量是富裕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镇属于劳务输出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减少农民数量。以县劳动局、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进行培训,计划培训农民工 1200 人。

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市现代农业发展考察报告

2020年区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及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八

今年以来,全县围绕农民增收主题,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将建设现代农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种植业工作始终,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为农服务,狠抓措施到位,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增创现代农业新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0××年全县高效农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高效种植业种植面积15.8万亩,比上年新增2万亩,形成了高效农业规模基地15个,其中设施蔬菜规模基地8个。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全县高效农业工作特点是:

1、设施高效农业发展速度快。以设施蔬菜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新建7个,分别为公兴镇大棚西瓜基地,杨集镇大棚西瓜、冬瓜基地,益林镇大棚蔬菜基地,陈集镇大棚蔬菜基地,罗桥镇大棚蔬菜基地,东沟镇大棚番茄基地,板湖镇大棚西芹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新增面积达亩。

2、高效规模基地建设规模大。新建的高效规模农业基地连片面积超1000亩以上有10个,分别是公兴、杨集、罗桥镇的荷藕基地,板湖镇的西芹基地,古河镇的西兰花基地,三灶、合利镇的芡实基地,公兴、罗桥、益林镇的大棚蔬菜基地等。

3、高效规模基地种植效益高。全县高效规模基地平均种植纯效益3525元/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平均纯效益5145元/亩。

1、设施农业所占比重偏低。全县大棚蔬菜实际种植面积1.0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79%。反观外地,寿光常年固定蔬菜面积为40.05万亩,其中各种蔬菜大棚达34.95万亩。盐城最高的东台大棚蔬菜面积达39万亩次,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几乎每个村都能看到百亩以上的规模基地。

2、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滞后。种植业仍以粮棉油为主,粮食面积171.3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1.1%,而蔬菜和特经作物种植面积不到11.7%。稻麦轮作居多,亩收益在700元左右,远远低于20xx元的高效农业标准。粮棉油占我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78.6%,但却占有了五分之四的土地资源。

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县从事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占绝大多数,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都是从事粮、棉、油加工的。这些企业还仅停留在农产品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农民增收的关联度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我县蔬菜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偏小,与高效农业基地规模发展还不能配套,加之销售体系不健全,许多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一但发展到较大规模时,就会造成产品的过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4、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始发阶段,规范化程度低,发展会员少,联结较为松散,组织的实力和带动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吸收入社农民3万多人,相对于我县众多的农业人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还比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制约着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1、来自现行土地政策的制约。土地流转难度大,往往有一些农民自己不愿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其他投资主体开发,即使愿意流转,流转费用也很高,一般每亩流转费700元左右。农民不肯流转和高额的土地流转费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2、来自务农劳动者素质的束缚。现代农业技术含量高,对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对产品的定位、市场信息的了解等要求较高。近年来,全县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农民大规模的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那些年纪大、文化低的中老年和妇女。目前,绝大多数本地农村青年已经不再务农,农业从业者大多劳动技能单一,半数以上的人只会种植粮油,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比较陌生,往往对新生事物带有抵触心理。此外,在家种田的老年人和妇女,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难上加难。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九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和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近年来,盛乐镇“三农”工作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推进盛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盛乐镇依托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了较快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况

盛乐镇位于和林格尔县北部,是由原盛乐镇(土城子乡)、巧什营、公喇嘛、西沟门乡合并而成。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辖地面积587。16平方公里,东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毗邻,西与托克托县接壤,北与土左旗、赛罕区相连,距呼和浩特市区2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全镇现有3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户数11711户,人口48553人。耕地22。65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盛乐镇主要种植业以粮饲玉米、青贮玉米为主,主要养殖业以奶牛为主。奶牛存栏7。85万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2元。

2、 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及县委、县政府对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增强、三个提高、四个集中、五个提升”和“六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具体方略。镇村干部过去抓农业的观念,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现阶段,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培养壮大了乳、肉、马铃薯、柠条沙棘四大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化乳业基地为支撑,以加大投入为保障,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今年,全镇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14.4万亩,青贮玉米及牧草4.8万亩,马铃薯2.1万亩,全镇总播面积达到22.6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公喇嘛、西沟门和巧什营东西两个十万亩农业园区,园区形成了“田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园区内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种植、养殖、多种经营方面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种植作物良种率达90%以上,主要玉米品种以金山12号、内单205等为主。在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下,建成了以良种良法增产、增效为特点的40个“小农户科技种植园”,种植面积20xx余亩,涉及32个村。“小农户科技园”在农牧业生产中发挥出明显的示范效应。

在乳业基地建设方面,我镇依托蒙牛、伊利乳业品牌和蒙羊公司,加大奶牛、肉羊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推进乳产业基地建设。现已拥有建成的奶牛牧场、养殖场、小区18个,其中5000头以上规模的2个,500头以上规模的9个,100头以上规模的7个,入区(场)奶牛达到16503头。在建和扩建、筹建的牧场20个,总规模为1。17万头。年内计划投入使用的牧场、小区16个,奶牛入场率有望突破50%;在肉羊、生猪产业方面,建成肉羊养殖小区1处,全镇有100只以上基础母羊养殖户达到21户,羊存栏达到4。1万只。建成养猪场2处,存栏猪7400口;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带动下,建起了科技含量高的“小农户养殖园”10个,在广大养殖户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在主导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带动下,全镇有90%以上的农户融入到产业化链条中,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

4、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形成了几个亮点突

出的新农村。盛乐镇北倒拉板村是自治区级新农村示范点,该村的奶牛养殖和良种良法种植的科技园,为北倒拉板村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命力。北倒拉板村是一个有人口2143人的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种植粮饲玉米,亩产均在650公斤左右,该村被列入农业开发项目的重点村,自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种养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奶牛单产已达到6。5吨以上。20xx年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奶牛小区,目前正在建设标准化奶牛牧场两处,全村奶牛计划全部入区入场饲养。20xx年以来,开始建设小农户科技园,为提高种植业科技含量,增产真正达到了示范效果。目前,该村奶牛达到3400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奶牛养殖专业村,当地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姑子板、公喇嘛、讨速号等村也与北倒拉板村一样成为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村示范村,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5、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在我镇东西两个十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建成400亩成方的网眼685个,改造中低产田14。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达到了渠、路、林、田、井、电六配套标准。几年来,共打机电井614眼,修建防渗渠195公里,新增变压器94台,架设高低压线路247。5公里,整修农田路188公里,栽植农防林198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0。5万亩。项目的实施加强了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

6、农业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把农产品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桥梁。近年来,盛乐镇先后成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如北倒拉板奶牛专业合作社、一家村奶联社、农联社、科技推广协会等。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7、开展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近年来,盛乐镇十分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通过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党员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县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基层党校、小农户科技园田间学校,各村活动阵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对农民进行培训,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经营主体。同时因人、因地制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从业技巧和维权意识。

1、基础条件有限,投入不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前提。生产发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盛乐镇从20xx年开始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xx年全镇已有1个自治区级、1个市、1个县级和4个镇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上级直接投入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很少,镇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差距很大。

2、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取得成效,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化经营,整体经济效益未显现。许多农户仍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尽管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加入其中的农户并不多,且多半以上是一种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团体,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组织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科技投入不足,农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我镇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由于财力困难,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还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不高。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不强,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接受和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的意识还不强。

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投入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农村面积广大,底子薄、基础差,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路、沟、渠、田、井、电、林等设施配套还需加快步伐,还有许多先进农业机械得不到推广,规模化经营难。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盛乐镇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存在问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制订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至关重要。规划要以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在发展规模、发展进度上务求实事求是,建立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坐标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在规模上做大,在链条上做长,在品牌上做响,促进新农村农业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上级部门应对乡镇的资源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规划到镇、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

2、抓规模开发,促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农业由零星分散的经营模式向规模经营转变,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优势农副产品产业带,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设。二是给试点村定目标。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村及专业大户规模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渠、路、田、林、井、电的综合配套,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以一家村为例,近几年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专业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的雏形,今年的泰佳源牧场、奶联社,也早早地与种地大户签订了玉米种植合同,种植规模效益得到显现。另外,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努力把“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工程,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结合发展主导产业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尽快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落后思维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招商步伐,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三是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机遇,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四是积极吸收农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打工返乡人员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增加投入,提高科学经营水平。鼓励民营资金投资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活力。

6、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应大力发展和普及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以发展绿色农牧业为目标,努力普及新技术。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产品保鲜、深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商品转化率;二是要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的作用;三是要搞好示范应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小农户科技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

1、从听讲座笔记中整理获得的感性认识;

2、理论联系实际,就讲座某一方面内容展开论述;

3、听讲座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4、结合实际情况,对本专业的认识。

听了几场认识实习的讲座后,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想起当年我选择了财管专业,开始慢慢去了解它,关注起我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前景。从师兄师姐和老师的讲座中,了解到了这个专业的职业定位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很重要的。虽然说是一个专业,每个人找到的工作和实现的社会价值都是不同的,不是说千篇一律的做财务管理,什么行业都有行业的价值和观念。

从几场讲座中我可得知,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成长中所要担负的责任。因此,在我们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学习财务管理除了需要重视基础的会计课程,进一步学会分析和决策等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认真的学习是我们以后的发展的基础,几场讲座以来,无论做什么,最重要还是基础知识要牢固,所以从我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可以了解到以下几门学科: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等等,通过这些课程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我觉得将财管这个专业划入理科类更为贴切,这也对于我们财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我们并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一门课程的通过,我们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以数学作为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来学好财务管理。

讲座中师兄师姐的素质都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发展。由于当今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首先就是道德,由于财务人员终日与金钱打交道,因此道德尤为重要,就像我的一位会计老师所讲,我们要为企业合理避税,但不能偷税漏税。现在很多财务人员就因为缺乏对自己的道德约束而违法入狱,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财务制度,要掌握《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经济合同法》等一系列财政、金融、税收的法律制度,对国际惯例有所了解,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因无知而触碰地雷线。第二就是工作态度。我觉得作为刚踏入社会岗位的新人,工作态度尤为重要。在disc行为测评中,c值高的人十分适合于从事会计财务类工作,原因就是此类人喜欢与事实、数据、逻辑打交道,思维有序,在工作中会极度认真仔细,他们往往把这种严格的标准用来律己,他们努力争取一种稳定、有序的生活,他们在个人生活和业务领域中都比较遵守规程。他们擅长系统性的思维和工作,有条不紊、中矩中规。他们做事精细,注意细节,一般都喜欢坚持曾经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方法。我们处于事业起步阶段,并不会接触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基本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良好的工作态度是成功的前提。

我想我们每一个学生最关注的仍是自身就业问题。现在网上也会流传很多文章类似于十大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就业率急速下降的几大专业等等,于是我们很多人走进了误区,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事实上现在的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低端的泛滥,优秀的缺乏,所以我们只要足够优秀是不用担忧就业问题,就像认识实习讲座的老师所说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职业规划上,筹谋如何获得更好的职场发展。财务工作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刚毕业的我们不能要求很好的待遇和很高的职位,而是应该认真踏实做好基层工作,为以后成为“cfo”、“ceo”积累本钱。

从讲座中我大概认识到的是,财会类的从业人员主要任职与下面的四个领域:1)会计师事务所。任职于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进行广泛的会计,审计,税务和咨询服务。熟为人知的四大会计事务所相信是很多毕业生一心向往的地方,但是要想在四大扎根,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艰辛,一大艰巨任务就是必须考出注册会计师(cpa),不然一定期限后会被劝退辞职。但现在很多人都选择在四大工作几年后跳槽到企业做财务管理,这也是不错的一种规划选择。2)公司财务。通常任职于一家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公司财务人员为公司管理层分析并解释财务信息,协助进行全面的商业运营决策。公司会计同时也负责准备一些财务报告,提供给公司股东,债权人和管理机构。在公司财务部门,公司会计的工作还涉及到财务分析,规划,预算和成本会计等领域。3)政府机构会计。政府机构的会计和审计负责核查政府机关的财务状况,并对公司和个人的某些财务情况,比如税务,进行审计。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一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的6倍和7倍。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08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2008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08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二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2000亩,计划冬季种植2000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科技含量。推行100亩的的韩国罗卜――超级杂交稻――美国红菜的三季种植方式,有效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发挥资源优势,租赁土规模经营农业产业成为农村经营新方向。我们着力引导农业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吸引两位投资业主租赁土地700多亩,规模经营以韩国罗卜、青扁豆、美国红菜等品种为主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使租赁土规模经营农业产业成为我乡生产经营的.新方式。

我乡农业产业化已初具一定的规模,形成特色,也对生产经营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我们更需乘势而上,借机发展,更进一步地做强做大农业产业。一是规模要调大。要充分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要发展冬季生产的美国红菜,笙菜2000亩,达到全年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4000亩;要利用中播收割的稻草资源,发展白蘑菇大棚100个,力求全年发展食用菌大棚达260个;要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户,力求年出栏牲猪15000头以上;发展以猪沼菜、猪沼烟、猪沼鱼的生态示范项目150个。二是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寻求信息,拓展销售市场,加强与流通领域的对接,形成竞争规范、灵活机变的产品销售网络,有力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三要着力构筑人才、技术、资金的发展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充分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广栽梧树,诚招金凤凰。我们将依托××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广求对策,千方百计,做强做大农业产业,致力把××建设成特色农业大乡。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三

在我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由县委*书记带领部分县领导一行6人,深入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魏善庄等行政村,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建设情况,深受感动和启发,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北京市大兴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距中心城区约50公

里,14个镇,527个自然村,农业人口32万,耕地面积57.86万亩,生猪60万头,肉羊62.4万只。去年农业总产值达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40元,蔬菜、瓜类种植面积2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其中保护地约9.1万亩,占北京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1.3%。我们参观了庞各庄的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种植西瓜为主,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观光采摘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沿庞各庄到魏善庄13公里的瓜乡大道,一幢幢高标准大棚成方连片,犹如海泽。考察所到之处,感到大兴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给每个人留下深刻印象。

印象之一,科技含量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大兴区庞各庄老宋瓜趣园,种植的天鹅葫芦、香炉南瓜、造型西瓜、五指茄子等各种观赏性瓜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大棚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等一系列作物生长要素全部采用数字化、程控化的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它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业品牌优势,进而形成为经济优势,园区整体以文化树形象,以情结聚人气,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目的,营造了和谐环境的农业科技乐园。

印象之二,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目前,大兴区有保护地约9.1万亩,主要种植西瓜、甘薯、葡萄、鲜花等为主要品种,平均每年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1.5万亩左右,且不断创(来源:)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设施农业水平,形成北京南部设施农业的产业带,在“十一五”期间要达到15万亩。我们考察的产业基地规模都在万亩以上,而且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这次考察仅用半天的时间,虽说是走马观花,但感到收获多、感受深、压力大,回顾我县中棚建设,近两年来,虽在发展设施农业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大兴区发展设施农业相差太远,可以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虽说我们有许多的环境条件比不上北京市大兴区,地理环境比不上,大兴区背靠首都,财力雄厚,投资的力度比我们大,科研院校多,技术支持的力度大,如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大,这是无可非议。但北京市大兴区发展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循序渐近,稳步推进。北京市大兴区发展设施农业从1984年起,北京市搞“菜篮子”工程,财政出资每亩设施保护地补贴200元,从原来的800亩增加到1.4万亩。农民算了一笔帐,1亩地种粮食收入640元左右,常年种蔬菜每亩收入2300元左右,一亩大棚收入在6000—8000元,1亩温室收入在1万元左右。1994年市区政府对温室大棚每亩补贴4万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8000元,节水滴灌每亩补贴600元,当年建起100亩温室和钢架大棚;政府对新建温室每亩补贴5000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元,新增了2.7万亩;政府又提高了补贴标准,温室每亩补贴6000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3000元,当年新增1.4万亩;大兴区搞现代农业建设,到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整整用了10多年的'时间,而且在发展设施农业也遇到好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后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搞中棚建设符合后山地区的实际首先改变了后山地区广种薄、十年九旱、无霜期短等自然条件的环境限制,通过人工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且是后山农业的发展方向,要积极稳妥的逐步推进。

(二)创新模式,灵活经营。设施农业的发展属现代农业的范畴,要在经营的模式上创新体制,灵活经营,一种是在政府统一规划和专业人员指导下实行统一种植,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总的要求是我们选择水源充沛,交通方便,农民积极性相对较高的乡镇去推行,规划中要做到集中连片,以便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实行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另一种经营方式,企业或个人可以租凭农民耕地,农民作为产业工人,可以在企业打工挣钱,农民即不承()担风险,还可以挣钱,还能学到许多种植管理上的新东西,得到启发后,从现在“让我干”,变为将来的“我要干”,有利于设施农业的推广。

步,现在发展到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我们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从庞各庄到魏善庄参观的农业观光带可以看到,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大棚,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垂柳和花草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景色,真正体会到农业带来的风趣和快乐。实话讲庞各庄老宋瓜王和魏善庄的菊花园设施和技术设备我们一时做不到,但他们的经营对我们思考是深刻的,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市县共建的机制值得借鉴。充分发挥市科技、科研院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作用,积极采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我县中棚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示范效益。

**县作为呼市地区设施农业项目的示范点,责任重大,任务重大,结合参观北京大兴区介绍的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规划。各乡镇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制短、中、长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包括农民教育等一系列规划,按照发展规划,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扎扎实实推进中棚的建设。

(二)加大培训力度。中棚种植的主体是农民,受益是农民,但农民受传统的耕作影响,当下接受不了现代农业的技术,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培养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三)加大农业的投入。农业发展是长效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特别是中棚建设投资大,农民一时负担不起,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对规模种植大户应给予资金扶持倾斜,农业各类项目资金可以捆绑使用以促进中棚建设的较快发展。

(四)配套农机装备。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农机具补贴,解决农民种植中棚需要的小型田园耕作机具,以减轻种植中棚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种植中棚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四

2.自治州年终工作总结

3.县农业技术指导员个人工作总结

4.县档案局工作总结

5.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年终工作总结

6.县残联年终工作总结

7.老干部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8.行政执法年终工作总结

9.县种子管理行政科年终工作总结

10.乡镇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现代农业实训报告篇十五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农”的战略部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攻,着力培育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认真做好“科技兴农、产业富农、项目强农、服务惠农、依法护农”文章,打造农业升级版,争当发展排头兵,在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中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农业部门职能切实抓好“一流转五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安邦模式”“泉湖、东冠模式”等模式,致力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十百千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即用三到五年培育10个领军龙头企业、1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户种粮大户,力争五年内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全市加入新型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提高到50%以上。

2、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坚定不移地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继续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动员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将生产计划、关键技术、帮扶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遏制耕地抛荒和“压单扩双”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开展“万千百”粮食高产创建攻关行动,以智能温室育秧为突破口,实现育秧方式的大变革,同时加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水肥藕合,“机艺”融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完善“谁种粮谁受益”惠农补助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的粮食生产发展新机制。

3、全力抓好“菜篮子”提质工程建设。进一步落实按辖区内城镇人口人平3.3厘最低保有量建高标准专业蔬菜基地、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按辖区内城镇人口人平不少于7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蔬菜基地按3000元/亩的标准将部门资金整合到位等蔬菜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全市蔬菜生产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中心城区建设国家级、省级三万亩蔬菜标准园,其它县市区着力建设8大特色蔬菜基地,包括衡山1万亩的早白薯,衡东2万亩的黄贡椒,县3万亩香莲,祁东16.5万亩的黄花菜、5万亩香芋,常宁3万亩无渣生姜,耒阳2万亩的白菜,衡南2万亩的香西瓜等。

4、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本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按照每年不低于20%的增速逐年加大投入,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用水、用电、用地、办证、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市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规划,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55”工程,即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农业局局长,5名责任人每人要抓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个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一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原料供应基地、一个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济组织。全力打造粮食、畜禽、油茶、林木、果蔬五大百亿支柱产业,茶叶、烤烟、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支持县城所在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五年内,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亿元的50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550亿元,年均增长20%。

5、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健全市、县、乡并延伸到村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全市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面积突破200万亩,实现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滥用添加剂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提高。

6、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整合农村远程教育及涉农部门的信息服务资源,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可供网上查询的全市主栽品种的生产规程、病虫害防治、水肥施用等的数据库时建立县有农技员,市有专家平台的全天候的远程科技服务系统,准确及时地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服务;加大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主推品种优良化,主推技术规范化,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经营集约化;以阳光工程为抓手,以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

7、切实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示范窗口创建,力争全市综合执法机构全部实现创建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拓宽农业执法领域,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专项执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动植物检疫等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

8、着力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紧紧抓住国家持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工商资本加快转向农业领域、农业产业梯度转移和省委、市委实施“四化两型”“兴工强农”战略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主动出击,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对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基层农技体系条件设施建设、集中育秧、高产创建、阳光工程、测土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和监管力度。力争全市农业系统争取省级以上部门专项资金增长15%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497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