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和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读后感时应注重用词准确、生动,并尽可能展示个人对书籍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灵感。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一
今年有幸参加了沈校长领导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师培育室,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沈校长的指导下,我把张红霞教授所著《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初读了一遍,但说实在话,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但读了之后还是有所感想的。
本书共有十一章,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了一个问题,讨论得很详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使所介绍的之理论更易被读者所接受。在这十一章里,张老师真知灼见地指出,当时教育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中的不足之处,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片面地搬用某些教育观点。正如《序》中所写的“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是科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实这正是目前我们科学课教师最想知道、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书的前十章主要是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入浅出的专业知识。这本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诸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这无论是对于小学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因此,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这些观点的阐明指导了我的教学实践,明确了作为科学教学的着重点应是什么?从知识论上看,科学知识比其他学科知识难学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现代科学知识是近代300多年来无数位科学家智慧的结晶。累积不是堆积,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的必然发展。如果互相之间的联系没有弄清楚,科学是非常难学的。联系的途径有两条,首先是亲自体验,另一个途径是逻辑推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书中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像教学研究几种纺织材料的性质,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是由于纺织材料的种类多,变量太多造成的,张红霞老师指出这是不适合小学生的探究内容。她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案例,结合现行教材举的这些常见的问题和困惑,时时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并且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最后一章是课例总汇,本章中的11个案例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她让我见识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都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放,很能表现自己,师生关系融洽得令人称奇,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未经历他们的课堂,可从实录中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良好氛围。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样呢?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因素,而广大教师个人亦有很大的责任。
我们在上课方式、教育观念上都与他们相差甚远,他们早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才刚刚将这理念引进,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就算要真正做起来,还任重道远。只有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科学素养地提升。而教师科学素养在课堂提问上最能体现出来,为此,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外、古今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国内外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到自身专业知识的浅薄,专业水平的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与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快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让科学课散发出真正的“科学味儿”。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二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星期二下午,一头扎进图书馆,在静谧中,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看完了。书写的是豪情万丈,读来也是激情澎湃。心中自然有了许多感受想要抒发。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今,经济发展趋于饱和,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这种状态下,政府想要继续发展,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再为人家打工是行不通的了。可以发现,08年之前,关于自主创业的宣传一直是不温不火的,而08年之后,各种求职栏目,各种鼓励自主创业的书籍,各种创业大赛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加上大学不断扩招,本科甚至研究生博士生的含金量不断下降,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这其中,政府的推动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再为别人打工,就很不可取了。一个又小又破的公司老板的工资可能比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经理的工资还要多,并且他的阅历,他的综合素质在锻炼下也是出类拔萃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们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胸怀大志,感想敢做,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要是这时候不追寻自己的理想,难道要等到将来坐在摇椅上再追悔莫及吗?完全可以在一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自己做嘛。
其次,大学期间的学习真是太重要了,那是将来几十年知识、思想的根基,甚至是主要源泉。试想,将来朝九晚五的生活,还要处理人际,家庭的琐事,再想找一段可以静下心来的时间真是太难了。挤出零碎时间整的很难,我之前一直想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但发现行不通,一是零碎时间的琐事太多,经常会被一些意外事故打断,并且就算能读下去,势必会造成思维的碎片化和思想鸡汤化,这样的微博态对于人的提升是很有限甚至有害的。现在的自习,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么多,真是一座大金矿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三
科学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作者做了多角度、全面的论述。首先作者提出人们的普遍认同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接着便提出他对这两种观点的质疑。其中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很容易就引出“眼见为实”,“眼见为实”让人们获得视觉经验,但事实上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视觉经验是有所区别的,尽管有相似的地方,而这些区别是由人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期望等所造成的。因此,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不仅是以物理实体为基础的,而且也依赖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觉经验的制约。另外,影响观察的知识,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也有局限性,当随着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并可以纠正的。
作者强调了用以确定事实的实验需要相当的知识、实践和技术,同时也如同观察一样,实验结果也会受到当时的技术实验水平的限制,即使经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结论,在经过更高实验水平检验后也会发现缺陷。因此,作者提出了实验是科学适当的基础。
作者除了从观察和实验的角度来探究科学外,还提出了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推理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观点。
接着,作者开始从否证主义来看待科学。作者认为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科学是具有可否证性的理论,理论愈精确愈清晰,则它愈可否证。通过不断对已有理论的否证,从而推动科学的向前发展。科学是通过强调把一系列的理论的可否证度加以比较从而不断成长和进化的结果。
但是仅从否证主义来研究科学还是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个可否证的假说应该是尚未被否证的,于是作者从精致否证主义来认识科学。精致否证主义是动态地来研究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越来越可否证,为了避免理论受到否证,“特设性修改”这个概念就出现了。但是通过特设性修改而降低假说的可否证度,是被否证主义者拒绝的,而经过不是特设性修改的假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它经受住检验时,理论就在进步。可是这并不表明科学就在发展。只有以对大胆的猜想的确证为标志,或者以对谨慎的猜想的否证为标志,才实现科学的重大发展。
作者比较了归纳主义和否证主义,得出了科学是用来否证理论,并且用更好的、证明具有更大的经受检验的能力的理论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确证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科学是由那些经受住检验的有关事实的断言组成的结论。
科学的进步可以揭示一个稳固建立在观察或实验基础上的主张是错的。科学有时并不是仔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或是理论被否证的结果,而是论述前理论的不完善并给予补充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理论框架,科学的发展可以表现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超越旧的理论框架的过程,具有革命性。
科学可以坚持一种中庸之道,可以根据方法和标准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并且能够建设性地从“否证”中学习。
科学是关于可观察世界以及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世界的描述的学问。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四
2002年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书本,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五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第一章讲述的是什么是科学问题。该书在分析什么是科学问题前,先分析的了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的区别。首先他们的目的不同,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过程就是科学);其次他们的探究方法或过程不一样,这部分内容会与第二章详细讲解;接着他们的成果表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是无形的,而工程技术成果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最后科学家是具有独特品格的,他们使用事实和特定的、别人可以重复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理智的满足,即科学理性。
接着,书中就分析了什么是科学问题,其中除了要辨别“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以外,还要求我们教师可以区别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要知道假科学问题可能是社会科学,可能是由于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的,不是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的。总而言之,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或相当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区别了真假以外,还要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而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科学问题中我们要恰当的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书中初步认为,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但是无论怎么样的科学问题,产生的母体一定是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设置困惑和矛盾。
书中继续论述科学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书中提到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知识、方法和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上,按照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体系,主要包含“四大概念体系”,分别是a、形式与功能(或结构与功能);b变化与守恒;c演变与平衡;d系统、结构与秩序。
最后,书中提到在教学中要注意的相关问题,首先要知道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也就是要强调的是科学问题的合适的尺度,要“循序渐进”。若是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第二,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要知道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像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像学数学那样以逻辑推理为主、想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象力,都是极大的误解。第三,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总而言之,我们首先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科学问题,分清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区别;认识到提出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的,并且注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始终围绕着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目标进行。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六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p104)
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七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资料环节上,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第二,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八
新一轮的科学改革推出了科学课程,那科学究竟是什么呢?这本《科学究竟是什么》引导我们系统认识了科学性质和科学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和其中的假设、观察、逻辑和理性、人文等问题,同时也阐述了当前教育热门的建构主义和科学教育的关系、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自然等困挠我们一线科学教师的一些问题。
张红霞教授以其敏锐的眼光和长期的研究积淀,对我国的科学教育深入的进行了研究。初,张教授带着她的工作小组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认为目前应该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与科学性质的关系的角度,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对科学教师进行有关的“科学性质”的。本书就是她研究的结晶,也是努力实现这个设想的一个尝试。
全书除了引言部分,还有十一章和两个附录。这十一章主要阐述了科学是什么,假说、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科学与逻辑、人文等的关系,以及什么不是科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切中我们现在科学教育的要害,并对之进行分析和界定。
在本书中,个人认为部分章节对我有很大的启示,特作了一些摘录。如第四章:观察和试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本章从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科学观察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谈起,然后再谈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的求真性质决定了观察的核心地位。无论是试验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创始人伽利略、培根、牛顿,还是崇尚理性思考、以“我思故我在”闻名的笛卡儿,都肯定观察和实验的重要地位,伽利略更是身体力行地开实验科学之先河。观察的核心地位是由科学的性质决定的。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只有事实性资料和基于事实的理论可以在学术圈中积累,而观念不可积累,而更可能产生分歧。
二、科学的观察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活动。科学家的观察记录有“对”与“错”、或“真”与“假”之别,而艺术家的观察记录完全不通,多数是用“好”与“差”去评价。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主管的。可见,科学与艺术代表了两种完全不通的人类的知识体系,也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科学圈里,为了能更好地进行交流,科学家们要求在进行观察记录和编写调查、实验报告时,尽量避免主观性的、情感上的东西的参与。科学家的科学观察是有理论指导的观察。
三、测量和实验对于观察的贡献。
四、观察的易错性和重复的必要性。
五、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所观察的主题的变量要少;
2、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观察活动要突出科学原理;
4、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
在第九章第四节中提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减少科学课上的非科学语言。
第一,尽可能用专业术语。教师要在课堂语言中注意区分如下词义:物体与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综合与归纳与概括等等。实际上如果我们养成注意用词的科学性后,会发现更多这样的词,这对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严谨素质很有帮助。
第二,要讲究用词准确,而不是生动。
第三,要讲究用词的客观性,而非情感性。
第四,不用拟人化等幼稚的语言。坚持科学家的科学观。强调可重复性,消除神秘性。防止非科学教育目标喧宾夺主。
在“什么不是科学”的标题下,大致有两类东西,一类是应该加以拒斥的;一类是与科学精神或并行或相容、甚至有互动作业的,后者与科学一样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就是说,优秀的人文精神(包括优秀的宗教),虽然不是科学精神,也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孔子、莎士比亚、贝多芬、鲁迅等人文大师,只要人类的历史存在一天,他们那些不朽之作,就会引领和激励人们走向高尚、正义、美好的一天。
本书共有十一章,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得比较详细、系统,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使所介绍的之理论更易被读者所接受。最吸引我的是附录1中的11个案例。课例总汇中的11个案例为何会如此吸引我?我想,我是被案例中老师和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所深深打动,让我见识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都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放,很能表现自己,师生关系融洽得令人称奇,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未经历他们的课堂,可从实录中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良好氛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表现为何会如此出色?回答得那么精彩?我想首先得益于他们国家的教育理念的先进,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良好地贯彻,才能造就这样出色的小天使们;而贯彻教育理念最直接的行动者,就是广大的一线教师。
我们国家的孩子肯定不会比他们逊色,为何我们的孩子在长达成人后就落后于他们呢?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因素,而广大教师个人亦有很大的责任。我们的教师在上课方式、教育观念上都与他们相差甚远,他们早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才刚刚将这理念引进,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就算要真正做起来,还任重道远。我看过实录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国家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只有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科学素养地提升。而教师科学素养在课堂提问上最能体现出来,为此,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九
文/吴泽农
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书本,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
上师范的时候沈校长就推荐《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一本书。那时候,粗粗的看了一遍,当时没上真正的走上一线讲台,所以感受不深,今年暑期再次翻开这本书时,收益颇多。科学课对于培养我国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世界排名第一,可是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全世界排名最后,而且至今为止中国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我们中国的遗憾,正因为如此,学校的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老师是学校科技教育的组织和策划、实践者,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会影响学校的科技教育和科学课堂的效率与质量,所以,我们首先要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认识方面的培训用书,为南京大学的张红霞教授在03年所著。书中指出,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发展经历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关于科学的性质,书中有很多精彩的阐述,如: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科学为了解释世界而获取事实证据是依据共同步骤和规范,这个步骤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而艺术家讲究风格独特,而且是独特到别人无法模仿最好。由于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如日心说、进化论、牛顿定律等;而工程技术和艺术品是有形的、是实际体现的,如一台电脑、两部小说、三座雕塑等。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和对错误的勇于修正是科学教育所特有的内容。纵观全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书中指出: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但在解释世界之前,科学家必须客观地描述世界。也就是说科学要回答两种类型的问题,一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二是为什么如此的问题。而且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来如此。所以孩子们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应主要进行“是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但鼓励对“为什么”问题的思考,不过不作严格的要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并强调解释。但是,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解释性的科学问题,即“为什么”问题,“看到……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而产生,而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甚至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后才会发现矛盾和困惑,从而提出对现象的解释。
在本书中,张教授强调: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会有类似于这样的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或“你们想研究什么呀?”学生们则常常回答:“为什么……这么样?”或“我想研究……”作者指出,这些都是假科学问题。已故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也反复强调:无论是提问假设还是讨论都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亲自动手的活动是提供经验的最好手段,也可以弥补不同个体之间经验上的差异,从而共同提出问题,形成假说。问题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的,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不是老师强加的。培养提问的能力,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博士生都应该是如此。
张红霞在书中指出:上课不要用开场白,并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如此,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孩子们的埋头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孩子们自己去做。美国老师都是在孩子们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的。如果你觉得不讲话、少讲话没法上课的话,就说明你的学具没有足够强的结构。一般来讲,在活动时如果孩子们盯着你,而不是盯着学具,一是说明你的学具有问题,二是可能你的科学问题不明确。但我发现这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就连最近被评为省市级的有些优质课,也难脱这样的俗套。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还提到,兰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会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孩子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研讨会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我想,这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我想,我们的教材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作为我们科学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使自己上出更符合学生思维,更具科学性的科学课,上出自己的风格!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一
我阅读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其实很久之前就听过这本书了,但一直没机会看到,终于借着这次读书活动认真地看完了。这本书涵盖了大学的许多方面,有学业、爱情和思维等等,富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具备趣味性。大学里,难免会感觉到一些迷惘,就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或者觉得没什么动力和激情,大学一旦失去了激情,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像行尸走肉那样,《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帮助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25岁就做了董事长自有其成功之道,而且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来跟我们大学生谈论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回想我们走过的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已经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啊?高中教育是填鸭式教育,不管你懂不懂,为了考高分,老师一味地把知识塞给我们,大学教育是吹水教育,呵呵,也许说得有点言重了,但大学老师讲课时真的挺多吹水,所以,我们就要靠自己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大学里,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我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所以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将其有效的付诸实践,不断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仕途,商界,学术,大致说来,每个人都注定要走上三条道路中的某一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不妨以此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根据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塑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从这些话中,不难总结出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
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这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道路。大学四年里,要广泛涉猎,尤其对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的研究,这样才会在就业时比同专业的有更大的机会。其实我现在对自己的职业也未定好,毕竟是现在来提前想未来的.东西,不是轻易就能下决定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这是最大的因素,所以我只能做一个近期的规划,做好今天,做好自己,别人可能会认为我们资环专业是一个冷门的专业,学得比较广泛,无一而专,我想说的是,大学除了学专业知识之外,更是学做人,增值自我,提高素质,锻炼思维,开拓眼界,完成自我的完美蜕变,待毕业时能胜任工作,哪怕是新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真正写出了大学的真谛,大学生应该是博学,博览群书的,开拓眼界和视野,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大学里的时间比较充裕,能好好利用的话,能看很多本书了。
也许我们高中有时会利用上课偷偷看课外书,大学那么多空闲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来读书呢?我找不到理由。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二
初读《科学究竟是什么》,仔细想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思考过其中同样的道理,比如“科学是从实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内容中提到的:广泛持有的尝试科学观、眼见为实、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还有“观察是实践干预”中提到的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可错的。可是我们并没有像作者那样把这些曾经在脑中闪现的想法整理出来,所以很多值得继续思考与挖掘的东西就不了了之了。
本书我着重读了前三章,以下是前三个章节的简要叙述:作者首先从常识的科学观、视觉经验、观察陈述的可错性这三个角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特征与特点;其次从观察的角度进一步介绍研究科学的方法;最后基于“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但可错的”这个结论,批判了实验结果是直接给予的和完全可靠的观念,论证了实验结果在某些方面是依赖理论的,他们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总之作者给我们传达了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事实是通过感觉直接给予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者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事实上,即使是对于一个“仔细的没有偏见的观察者”,感觉仍然不是事实,有时恰恰相反。比如空间的方向感,空间的方向是不变的,可是有几个人能正确感受方向的呢?生活中,我总会把东与西、南与北这些相对的方向完全颠倒,尽管我们说不清方向感是什么,可是有的人能感受正确,而我却总会被方向搞得晕头转向,不得其解。就像我们的宿舍楼,本人已经居住一年,楼房附近的建筑物自以为都了如指掌,可是每当从阳台望出去,我还会有种在完全相反方向的感觉,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感觉、视线、经验都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有偏见的,都不足以去验证科学,即便是认识科学,也要结合理论和一些事实去说服自己,也许这就是人们认识科学的一个难点。
“视觉经验不仅决定于看到的物体”这句话我也有深刻体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多数人都见到过这样的测试:看一副有意思的画面,有的人只能看到一个场景,有的人能看到不同数目的人脸,通过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判断你最近的心境。这是一个简单的测试,但是从侧面,我们不正可以理解为视觉感受不仅决定于所呈现的画面吗?还有个例子,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处“读者的眼光”就是决定视觉经验的一种因素,说明视觉经验不仅仅决定于《红楼梦》本身。由此看来,真正的科学还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得到。
界的理论观点,是世界提供了对照世界检验理论的'可能。这不是说重要的结果是容易达到并且不可错的,也不是他们的意义总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它确实帮助建立了这样的论点: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有意义的探索。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不能用某一个永恒的理论来解释,且不说世界是在变化着发展着的,如上文所述,即使是同一空间与时间,也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实验,尽管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完全做到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可对照实验结果检验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是有意义的探索。比如物理学科有“误差”这个名词:一个量的观测值或计算值与其真实值之差,特指统计误差,即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说明科学的实验具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世界,而不是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扩展了对科学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科学的态度。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但实践并不能完全检验科学。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三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看完后让我受益匪浅。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也困扰了莘莘学子与家长许久,而覃彪喜用这本书完美的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覃彪喜,一名25岁的董事长。
他在书中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及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的角度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18条忠告。对于每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家开始难免会感到些许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被实现,所以骤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而作者给我们的这18条忠告,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怎样读大学。
在这个等待进入大学的漫长暑假,此书多多少少为我减少了几分焦急。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传统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却异常直白实用。例如作者谈到逃课的问题,他并没有一味地信奉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而是大胆地提出“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言论。逃课没有错,但是不要逃错课,需先正确地判断这一门课程是否真的有价值,要做到“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
对敢于提出此观点的覃彪喜先生,我甚为佩服。再譬如现今被炒得火热的考研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越来越多的人盲目跟风,以致于形成了现下的“考研热”。然而覃彪喜先生告诉我们,考研不是唯一的出路,学历高并不代表能力强。而且还巧妙地将考研比喻成“痛苦的安乐死”。确实,随波逐流的结局不一定都是好结局,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审慎选择。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且其中大部分均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远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富有说服力。《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真的让我获益良多,它教会了我如何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这本书,首先我明白了“天道酬勤”。要想把曾经输掉的东西赢回来,就必须把自己比别人少付出的努力补上来。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只有努力才可能有结果。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在此,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路在脚下。好走,走好……”其次,我还认识到“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
诚然,我们的社会正是需要这样的人。要想在有争议的观点中做出取舍,就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如果缺乏这样一种思考,你或许永远都只能在别人的公司打工。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相信没有人会拒绝当一位领导者。那么,我们每个人现在就应该开始做出些改变了,不是吗?此外,书中还有一些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要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世界上没有真正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些都为迷惑的我指明了方向。
对于在大学期间会面对到的一些问题,如恋爱、游戏等,作者也相应发表了很多实在和有深度的看法,发人深省,值得体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诚不欺我。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位益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间接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出色的人,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领悟到了读大学的意义。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四
刚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的我,来到了大学这个相对而言很轻松的环境中,在最初的好奇、欣喜之后,是无措与茫然。没有了家长的唠叨,老师的强迫,开始变得有点儿不知道咋样学习,咋样过好大学这四年。总是将自己困在回忆中,独自哀伤。以前的事,以前的人,都是我的珍宝,拿出来细品了一遍又一遍,却又让思念的丝将自己裹缠,直至愁云弥漫。不想将大学就这样度过,开始寻找出口。
想当然,既然我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那它至少给了我启迪,至于有没有真真地走出去,我也还不知道,但我在这本书中还是学到了好多东西。受用终身?或许还谈不上。受益匪浅却是事实!
我思故我在
在高中时就很喜欢这句话。“思”很简单却又那么难。我们说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思考吃什么、穿什么……呵呵,但说真得,这些并不是我想说的“思”。或者说,那些根本上并不能称作是“思”!
真正的思考也许不能给不一定像“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将去哪里?”这样深奥的佛学问题。它可以只是简单的“我大学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能够学到的其中一点很有用的东西。在对大学生与技工的分析中,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在对一门专业技术的掌握中,并不比技工强,有时甚至比其还弱。那我们怎样更突出呢?系统分析能力。我到大学来是来干什么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找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不是来这儿怀缅过去的,我是来这里创造自己的未来的,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我要怎样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呢?学习呗!呵呵,其实是好笼统的说法。那我就再次深入的思考,我要怎样学习,学习什么。专业知识?是的,专业知识是很重要,但仅仅专业知识就行了吗?我想不是的。在第四章中也提到了专长的培养。我知道了我该去关注些什么东西,从而知道我该拥有哪几方面的特长,或者了解。在慢慢得思考总结中,我得出了一些结论:英语沟通能力很重要,掌握团队合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可以进一步的确定我要学的课外的或者说社会的生存本领。
我不由得想起了高中时,我曾经列过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学会打篮球,学韩语,学会游泳,学习心理学等等,那是的我,认为来到大学之后,我就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和培养自己,那这些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实现。但现在看看自己,好像把这些东西忘记的差不多了吧。幸好,我现在又记起来了。所以思考,真的是一切开始源泉。
此外,“思”还包括有自我判断能力,其实这好像是我一个很大的缺点。从小养成了老师说,我背的习惯,没有怀疑的念头。偶尔问一句为什么,还会被老师以你记得就行了给顶回来。于是渐渐的开始不再想这对不对就接受了。这本书可以说很特别,教读者去怀疑书中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教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技能的方法吧!
还有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在大学中很重要的一项课程就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好坏在以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成败。
好希望我能成功的度过我的大学时光,四年之后,不会后悔我的决定,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拥有一段美好的大学回忆,回忆中充满着奋斗的满足。”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五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我把宝贵的时间都献给我的学习和生活,我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而自责。
——题记
今天的我有点郁闷,有点无聊,有点寂寞,有点空虚,总想找点事来打发时间,所以我就信手拿起一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书来读。本以为又是一本说教的,枯燥的书,但后来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下定决心读完它。
这本书以朴实,真挚的语言向我们介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读什么,感人肺腑,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给我的感触是:要养成善于思考,见微知著的习惯。其实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有奇迹发生,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那种善于思考,留心观察的学者,即使是一个小广告,一则新闻,他都不会放过,仔细观察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一次,宝洁公司推出6款洗发水,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肯定认为没什么奇怪,6款就6款啊!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主人公却提问,为什么宝洁公司不集中精力做一个洗发水品牌?这些品牌之间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疑问,他开始有意识观察宝洁的广告,通过日积月累,他对宝洁的产品很熟悉,日后到宝洁公司面试,他一举成功。其次,我学到“买一送一”的促销思维运用到求职招聘的过程。“买一”就是做到术也有专攻,精通自己的专业,“送一”就是发展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特长作为分卖品免费赠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起在书上学到了许多,但是在现实中什么也没有学到,不禁鼻子一酸,泪水就这样顺流而下。
进入番职已有半年多,时间来去匆匆,回忆起失去的青春才猛然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是那样的颓废,1800多个日子已从我的手中溜走,像针线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想起自己深陷颓废的沼泽地里许久,丧失了生活的斗志,放弃了奋斗的目标,但是一直都无动于衷,放任自己,任其自流,使自己在颓废中学习,在颓废中生活,在颓废中交友,在网络中沉迷。。虽然知道颓废正一步一步的吞噬自己,但是自己就是不想改变现状,所以搞得自己每天都过行尸走肉的生活!但是自从看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给了我阴暗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光明,让我深深了解到,失去的青春,抱怨也无济于事,为有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个个方面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自己的青春书写绚丽的一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很快就过去!颓废的日子就要结束,接下来就要整理情绪,收拾心情,制定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执着过,我想即使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六
进入大学甚至一所理想的大学,或许是每一位高中的梦想,然而,当我们一步步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时候,却又感到心里很空,感到没有方向,突然一直奋斗的目标实现了,因为突然没有了梦想的支撑,未来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一直都是以考上大学为奋斗目标,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考上了大学,却突然不知道前面的该怎么走,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考大学,却从未想过考上大学之后我们该如何做,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些问题从未考虑过。是不是读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个一纸文凭,或者像某些人的想法一样,为了父母而读书。
我一直记得,自己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的兴奋,以及对对来的憧憬,然而时间过去,兴奋激动的心情慢慢退去,而随之而来的是迷茫,没有方向,太过于自由的生活,让我这些刚刚走出高中的学生放松了神经,而我每天依然沉浸在高中时代的生活学习模式,很不习惯,没有人在你身后教你如何选择,给你提建议或意见,也没有在身后督促你要完成什么任务,在如此大的集体中,却感觉自己融入不了这样的生活,自己不适合这里,似乎突然间感觉身边只有自己一个人,很孤独。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还是依然像高中一样,只要好好学习,考取高的分数,做一个“好学生”、“乖孩子“吗?而我也在思考这个答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到了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它不像其他有些书籍,用枯燥无味的教条主义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却不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而覃彪喜用自己的经历来解读大学的真谛,因为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读大学的本质,在大学我们最应该收获些什么,大学很够为我们带来什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告诉我们,走进大学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并不是只要拥有了一张文凭,我们的未来就一片明朗,我们虽然成为了大学生,但还只是复杂多变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如果虚度光阴,一样会被社会抛弃,在走出校门后一无所有。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告诉我们,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该怎样规划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大学不是技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才不愧为一名大学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告诉我们,在大学里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羡慕他人的富贵,那不过是在父母庇护下昙花一现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随他人的步伐,也许考研并不是我们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单的拼搏中,我们终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告诉我们许许多多……
如今,我已经临近毕业,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妹们看,而我依然还会时不时的翻看这本书,或许有些人会觉得现在读这本书还有必要吗,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来看同一本,因为经历不同,读这本的感受也不相同,或许到今天,我作为一名毕业生,再来看这本更能感受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而我的未来究竟该往哪里。毕业了,我该何去何从。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的我有点郁闷,有点无聊,有点寂寞,有点空虚,总想找点事来打发时间,所以我就信手拿起一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书来读。本以为又是一本说教的,枯燥的书,但后来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下定决心读完它。
这本书以朴实,真挚的语言向我们介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读什么,感人肺腑,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给我的感触是:要养成善于思考,见微知著的习惯。其实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有奇迹发生,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那种善于思考,留心观察的学者,即使是一个小广告,一则新闻,他都不会放过,仔细观察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一次,宝洁公司推出6款洗发水,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肯定认为没什么奇怪,6款就6款啊!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主人公却提问,为什么宝洁公司不集中精力做一个洗发水品牌?这些品牌之间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疑问,他开始有意识观察宝洁的广告,通过日积月累,他对宝洁的`产品很熟悉,日后到宝洁公司面试,他一举成功。其次,我学到“买一送一”的促销思维运用到求职招聘的过程。“买一”就是做到术也有专攻,精通自己的专业,“送一”就是发展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特长作为分卖品免费赠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起在书上学到了许多,但是在现实中什么也没有学到,不禁鼻子一酸,泪水就这样顺流而下。
进入番职已有半年多,时间来去匆匆,回忆起失去的青春才猛然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是那样的颓废,1800多个日子已从我的手中溜走,像针线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想起自己深陷颓废的沼泽地里许久,丧失了生活的斗志,放弃了奋斗的目标,但是一直都无动于衷,放任自己,任其自流,使自己在颓废中学习,在颓废中生活,在颓废中交友,在网络中沉迷......虽然知道颓废正一步一步的吞噬自己,但是自己就是不想改变现状,所以搞得自己每天都过行尸走肉的生活!但是自从看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给了我阴暗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光明,让我深深了解到,失去的青春,抱怨也无济于事,为有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个个方面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自己的青春书写绚丽的一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很快就过去!颓废的日子就要结束,接下来就要整理情绪,收拾心情,制定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执着过,我想即使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八
在大二的时候读过这么一本书,我感觉我是不是后悔晚了一年或者更早去读这本书呢,我觉得里面的东西就算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但也充分的展示了现在的大学和现在的社会,一些人之常情和糜烂的东西。
大学本事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但却很多时候都车水鱼龙,纷杂的东西很多,这就是中国教育和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和其他欧洲一些青少年的思想,我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我只是认为,在中国我们辛辛苦苦读了10几年书,天天在家长和老师的鞭笞下面去学习,很少人是真正的喜欢自己学的东西的。而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则认为大学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而天天无所事事,不想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来提高自己。在国外则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思想是大学是一个接近于社会的地方,是更要去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其他的东西。这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走进大学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我们虽然成为了大学生,但还只是复杂多变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如果颓废的度过四年,一样会被社会抛弃,在走出校门后一无所有,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该怎样规划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大学不是技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才不愧为一名大学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也许我们只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但我们一样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喜欢、热爱这个专业,一样可以让它成为你成功的桥梁!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在大学里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羡慕他人的富贵,那不过是在父母庇护下昙花一现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随他人的步伐,也许考研并不是我们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单的拼搏中,我们终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质,塑造适于自己的性格!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气!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概,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大一的生活也许有些新奇,但我们已懂得四年应如何度过;也许有些忙碌,但我们已懂得在大学应学些什么;也许还不太适应,但我们已懂得应如何对待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的内涵很多!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其中的真谛!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十九
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沉入了深思,进入大学也快一年了,可是从未去思考过......刚进入大学难免会感觉到一些迷惘,因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向的我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此时该干什么。《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一本书的书名,我就觉得我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果然......在书里面,作者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
回想我们走过的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已经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啊?现在我们到了大学,虽然我们还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过去的那种教育模式,但至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让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那就太可惜了!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将其有效的付诸实践,不断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要善于思考身边的那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另外,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虽然你可能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之类的风云人物,但是,你将来更大的可能只是成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些平凡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毕业时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然后挤着公交车上下班,接着盼望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最后,你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请原谅我无法让你摆脱这种平凡的模式,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你在这条平凡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坚实。”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名大学生,请读一读这本书吧!也许这本书不一定能改变你什么,但是它却会告诉你一些你并不了解的东西。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二十
“博弈”这个词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但是对我们普通人好像又是很远的事情。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吧。
你想谈一场恋爱了,这时正好也有一个你欣赏的男孩出现在你面前,这时你就出现了两种选择,你是全情的投入自己的感情去爱呢?还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去敷衍,等着男孩全情的投入感情来爱你呢?其实这就是一场博弈,和你恋爱的对象的一场心理博弈。你无法确定男孩是真的爱你,还是在玩弄你的感情。这其实就是囚徒困境的情形,囚徒困境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三种。
一、就是你爱他,他也爱你,皆大欢喜。这也是帕累托最优的情况。
二、你投入感情爱他,他却在玩弄你,或者他投入感情爱你,你却在玩弄他。这是你们自己都选择的压倒性策略,保证自己的选择不受伤害,但对方都受到了伤害,这种关系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万维钢的这本《博弈论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博弈论的科普读物,他省去了哪些繁复的数学算法,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明白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方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博弈论的思维来处理或看待身边的事情,很多社会现象就会让我们理解的更明白,做事情也就更简单。
数学究竟教读后感篇二十一
1.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2.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南类图书,连续多年处于畅销图书排行榜上,在大学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作者简介覃彪喜:1980年生于湖南隆回,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先后担任大学教师、房地产策划师、it项目经理;现任深圳市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版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爸爸的寓言》等书。
本书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
书中的很多观点跟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对作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虽然你可能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之类的风云人物,但是,你将来更大的可能只是成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些平凡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毕业时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然后挤着公交车上下班,接着盼望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最后,你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请原谅我无法让你摆脱这种平凡的模式,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你在这条平凡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坚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7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