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之歌诗歌 蝴蝶之美诗歌(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1:31:04
2023年海之歌诗歌 蝴蝶之美诗歌(精选8篇)
时间:2023-10-28 11:31:04     小编:QJ墨客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海之歌诗歌篇一

漫游醉入繁华流年

偶尔一眼把你寄存心底缠绵

进入视线

浅浅勾画素妆点点

已是百花之冠

赛似牡丹

一身桃花颜

桃花面

牵动心弦

我已被你娇容醉倒,丢在路边

找不到回家的路线

轻浅一谈

岁月缠绵

爱恋

一游便是无法离散

缠绵与天地间

似花蝶之恋

白云爱上蓝天

黑夜爱上繁星点点

如此缠绵

你是我不变的'诺言

为你姗姗而来聚与流年

雨中游览

似蝶翩翩

浅笑淡颜

涂一世色彩斑斓

绘画眉间爱恋

桃花颜

一道风景线

雨中翩翩

只为你一笑而疯癫

那是温柔蔓延

阳光灿烂

你的脸

三月桃花四月细雨缠绵

走路翩翩

进入视线

那一眼

不在转身记忆万年

谱写流年

爱恋

思念不觉得孤独

无眠也心安

一笑为你而言

心中牵绊

你是水中白莲

居淤泥而不染

白如玉淡淡

心中爱恋

一笑陪伴

默默欣赏你的容颜

不会厌倦

走着走着花开了

那是你的笑脸

春姑娘一般

单纯

美如一片绿甜甜

看着看着睡了,赏着赏着醉了,赞

只为你来,与流年

一世情缘

海之歌诗歌篇二

相对晚唐诗歌,李诗是无可非议最具代表性的。李诗通过多种不同的写作手法,创造了诗歌的朦胧美,其让读者在品读中感悟似与不似、在品味中感受李诗的浑涵委婉。李诗的魅力就在这隐晦曲折、深藏内敛间给人以揣度和探寻、咀嚼与回味。在此,就李诗的朦胧美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知研究李诗的太多,个人虽提出了少许的纯个人看法,但仍感觉停留在基本层面的探讨,所以倍期得到更多指教。

朦胧美,在所有艺术的审美形式中都存在,不论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乃至真实的人际交往方面,都普遍存在着。引用我们所知的关于朦胧美的说法,“画家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哲学家说:距离产生美;诗人说,诗贵在浑涵委婉,书法家说,书贵气韵神采;音乐家说,音乐贵在飘逸空灵。”

而作为诗歌的朦胧美,个人认为既要囊括画家的眼中隐约美、哲学家眼中的距离美、书法家眼中的虚幻美、音乐家眼中的飘逸美,当然更要淋漓尽致地体现诗的婉约美。文字在似与不似间游移,而诗人的情感却可以在读者身临其境时切身体悟。朦胧美是诗歌美之极致,而读者更要懂得美的朦胧,否则,会因为读不懂、解不透而与好诗失之交臂,真正的好诗,在你读不懂、解不透中你能够体悟其意境,在意犹未尽中陶醉,然后领悟其美。而李商隐的诗歌,就堪称朦胧美的典范,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作为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李诗完美集合了隐约之美、距离之美、虚幻之美、飘逸之美和婉约之美,综观李诗全集,个人做如下阐述。

景为情铺,似有还无,心境尽显,品读间感触文字隐约之美。

我们知道晚唐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上的精雕细琢,内容集中在情感的抒发方面,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李商隐作为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时下社会对他的创作影响也相当大,在混乱晚唐的社会中,宦官专权、藩镇跋扈,而他更是身处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而诗人的笔触更是感受着自我处境,忧郁、悲凉、哀怨等心境自然流露。所以写出了悯时伤己、寄寓自我之佳作。其作品或景为情铺,似有还无,隐约但能让读者感受体悟。

诗人在《赋得月照冰池》中同样景为情铺,用了“皓月方离海,坚冰正满池。金波双激射,璧彩两参差。影占徘徊处,光含的皪时。高低连素色,上下接清规。”此景致与其后的“顾兔飞难定,潜鱼跃未期”突显了自己是时心境。我们从文字间能够体悟诗人隐约其中的彷徨、忧郁、悲凉和对未来的无望。说诗之美,更觉美得凄苦悲凉,对读者来讲,更也饱含同感的恻隐。同样的感觉在《春风》中也能够体会,其“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更是让人无限感慨。可以说,在诗人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中,不论是时政咏史、抒怀咏物、应酬交际,或者是他的爱情诗,读者都能够感受其隐约之美。在时政方面,他或借用历史题材、或引用典故反映时下社会,如《有感二首》;抒怀方面,他通过咏物或表达心中抱负无法实现、或抒发自身的忧郁凄楚,如《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都表达了他自己是时心境;其在感情诗方面,隐约之手法更是用得出神入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应酬交际方面,《梦令狐学士》等诗作将其对令狐家之情感进行了适当地表述。其实,隐约美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潜在的、内敛的美感,从文字上来看,可能会有直陈的内容,但真正让读者体会的,是深层的、内在的诗意美。在这方面,李商隐诗让我们有深刻的体会。

凄冷景象,尤如身临其境,历历其中,这份感伤,感受了诗的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筠、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而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近600首诗中,我们认为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但读者真正最为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的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距离之美,我更多趋向于认可“痛并感受着”,读者与其诗的距离远近决定你对其诗之美体验的多少,你能够感受诗中人的距离,在切身体会中亲历他们离合的苦痛,而能让你感同身受,那就是诗的至美。

李商隐能够让今天的读者共鸣,或者源于古今情爱等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所以也能够体会爱恋深切时,双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西窗烛的期许方面能够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却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古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都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渲染气氛,激发想象,创造了缠绵悱恻的情调,成就了诗的飘逸之美。

李商隐诗歌飘逸之美,从实质上讲,我更赞同的是李商隐对句法、章法和结构的把握,其诗风飘逸,虽处境常凄苦,但对文字运筹帷幄,写作中常常运用比兴等手法,渲染诗歌的气氛,让读者也思绪翩跹。飘逸之美仅针对诗歌本身,而不代表诗人的洒脱。恰恰相反,诗意的飘逸反衬着他现实的不如意,如“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恰恰表达着诗人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可奈何。

就诗歌本身来讲,美的重要标准包括与读者共鸣的程度,所以我只能撇开诗人在当时处境是否是美,我们探讨的是诗作的美。李诗飘逸之美,甚至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甚至当他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文字入心,甚至如亲历其时,感其嗟叹。

思想无疆,寄托精神,那份凄苦更能切入心扉,品读诗的虚幻之美。

我这里说虚幻之美有两个方面,一是李诗文字体悟出佛道的虚幻,二是其对现实世界感受的虚幻。其实,这虚幻皆为悲凉无奈、我们说美,更在于诗句对读者的情感撼动。

首先,唐代对佛道的信仰比较普遍,我们知道有唐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其实,在整个唐代,人们对佛道都非常信奉。当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够更多体会。就李商隐本人来讲,其在青年时期曾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当他痛苦无助凄凉沦落时,虚幻之佛道成为了其精神寄托,当其妻亡别后,李商隐更是坦承“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自《樊南乙集序》)。佛道之学或许可以消融李在现实中的不如意,以表达诗人心中的想往和寄托,如“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自《异俗二首》)以及“闻道神仙有才子,赤箫吹罢好相携”(自《玉山》)等,相关的诗句还有好多。

再说诗人对现实世界虚幻的感受,在其诗作中,对自己所处现实的不如意却无可奈何,感受现实的虚幻,诗人唯有认命的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登乐游园》),我们体会夕阳西下的画卷,这眼前如画的景致是现实的,而从实到虚,诗人没有感觉明天朝阳的升起,觉得“只是近黄昏”,想到稍后的夜幕,诗人倍感凄清。同样的感觉,我们还能够读到“何当巧吹君怀度,襟灰为土填清露”(自《烧香曲》),细细品读,我们能感受这份凄凉之美。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不愧为情诗圣手,爱得深切、爱得肝肠寸断、爱得淋漓尽致却欲言又止,那种情至飘缈却不用直陈,这份情爱,就是读者也涕泪交织,何况心上之人乎。好个刘郎之比,用相思之迷惘道出了对未来情爱的虚幻。

字字情思流淌,如涓涓心泉,读者会同感同悲,尽显诗婉约之美。

说起李诗的婉约美,那就不得不谈李商隐的情感诗,我们通常都认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情感的载体,其诗风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用隐晦的笔触表现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里,我不谈论李商隐的爱情,但不得不说他有关情爱诗歌的婉约。我们可以认真感悟《柳枝五首》、《夜雨寄北》、《锦瑟》、《重过圣女祠》、《燕台诗》、《碧城三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河阳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以及他众多的无题诗。我们可以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感人千古的名句,其情其景怎不催人泪下,这样的婉约,极尽缠绵之美;在《柳枝五首》中,读者尽可品味“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情深爱重,相思浓浓,诗人内心情感流溢于笔触,但仍是言语间点到即止;当读者明白“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自《碧城三首》)的清寂,感受“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自《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的孤独,也许更能够明白婉约的文字间潜藏着诗人炽热的情怀,这份婉约,是无奈,抑或更是期待;李诗的婉约美,确切地讲,此婉约更趋于凄婉,与其说与他的生世相关,不如说与整个晚唐社会的历史现实相关。

综上所述,李诗的朦胧美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作解读,此朦胧美,缘于读者融于诗中,亲历其境而感同身受,在同悲同感中,我们实际已经陶冶于文字的美。

注:个人没有认真就其朦胧的历史成因作太多阐述。但诗人是成长在现实生活中的,最终来讲,其“朦胧”是因时代的因素更多,文字终究会包含时代的烙印。

海之歌诗歌篇三

政治追求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的长期郁积和灵魂的无以聊赖,形成了李商隐悲叹感慨的心态。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情欲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海之歌诗歌篇四

冬天来了

我站在风中

静静地望着你

片片叶子飘落下来

这一刻

似彩蝶在飞

似婴儿投入母亲的怀抱

我听见

在飘舞的瞬间

在落地的时刻

那薄如蝉翼的窸窣声音

似一首温婉的歌轻轻吟唱

一个又一个或美丽或平常的故事

爱过了

恨过了

笑过了

伤过了

当叶子离开枝头

一切都化作了浮云

放空一颗心

心静如禅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

在这空旷的山野

在如此安静的林间

静看落叶翻飞

轻轻地倚靠在你身旁

与你对话

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没有什么能阻止落叶的选择

那是它对根的依恋

是生命的旅程

是四季的轮回

告别曾经的鲜艳

告别美丽的年华

化作淤泥无怨无悔

去拥抱新的生命

为来年的一树新绿

脚下,是厚软的落叶

抬头,见几米斜阳

柔和地照射在你残留的叶上

甚是好看

落叶之美

永恒的美丽!

梁玉静||北京

海之歌诗歌篇五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于朦胧中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漂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歧视,人格也受到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诀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禀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缥缈,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

李商隐的诗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也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而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惋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飘零之苦,一方备受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美意境形成的.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海之歌诗歌篇六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种文字散发着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礼貌的象征。它,虽然仅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以往的历史文化。

步入诗歌的世界,低吟唐朝穿越岁月的诉说,高唱宋词震撼天地的挥洒。应对挫折与困难,我们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永不服输的勇气;我们要领悟“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一番扑鼻香”的乐趣。应对美景,我们要学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凄凉与壮观。应对国家。我们要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爱国;折服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唐诗宋词以其特有的舞姿翩然于中国人的瞳仁里。时光荏苒,千帆过尽的沧桑的并没有刻化出她迟暮的容颜。相反地,在泛着黄褐的底色上,这帧抹不去的风景更显得流韵四溢,风采依然。

不!含着泪水,拾起历史的碎片,拼凑古诗的画卷。每一首诗,都出自不一样诗人之手,这些诗文,饱含着诗人多少的血汗和泪水啊!可是这些诗人,这些古诗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我的光彩,也有自我的灿烂。它们一向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晚了!请你们苏醒吧!再次闪耀吧!请每一个华夏儿女,再次捧起我们的瑰宝!

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唐诗宋词,是血,是泪,是火,是水,是对生命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魂的诠释。愿她长生不老,也愿我们背负着这经历了五千年传承下来的职责,奔向跟远的地方!五千年的瑰宝,永远的骄傲!

海之歌诗歌篇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海之歌诗歌篇八

你的良心已被物欲排挤

你的一双贪婪的贼眼

四处钻探着人类的栖息地

你膨胀的钱袋里

山河在呻吟

鸟兽在悲鸣

森林在哀泣

你盗走了人类生态的和谐

留下了子孙后代

永远无法偿还的

天“灾”

蓝天将成为绝版

冰山将成为梦幻

老虎将成为恐龙

长卧于历史的博物馆

拯救大自然,就是救自己

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为了人类的明天

我向你一一庄严起诉

看!带血的证词

传来了数亿万千

出庭的证人

来自舟曲、玉树、汶川

我深信时代

将会对你作出最严厉的审判

还我锦绣山河

还我一片蓝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766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