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3 16:26:46
2022年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三篇)
时间:2022-12-13 16:26:46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一

1.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在教学中,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柱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其次要深入各个部分的研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如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可以剪下来比较,也可以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以量出直径和半径来比较。

在揭示圆柱的高含义时的过渡比较牵强,应该出示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得出圆柱的高,若这样设计就比较好一些。

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添加上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教学起来就比较流畅了。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二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1、深层理解二分之??

理解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平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篇三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今年又迎来的新的一届一年级的新生。而今年的苏教版教材也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我也在新教材中感受新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今天上午的教学内容是《认识6-9》,出示主题图后(图片附下)。

我问学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于是学生举手回答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图中有个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个小朋友在排队等着玩套圈!

生3:我看到还有一个老师!

生4: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套中了4个圈!

生5:我看到了有9个长颈鹿!

……

五分多钟过去了,还有孩子不断的踊跃举手想说他们的发现,但是我发现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今天的教学目标,今天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数字6,7,8,9,而学生说的数中,很多都没有6-9,而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后,我只好给学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学的数字有关的数学信息吗?这样启发以后,学生才基本能领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的范围内来。

下课后,我便汲取了这节课的语言上引导的不精确的地方。到了另一个班级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带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我便是这样的引入教学的。

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新的数字朋友6,7,8,9.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在图中找到数,6,7,8,9,并用它们来说一句话吗?这样改变了问题的问法,让问题具有指向性,学生很快便能说出:

生1:我发现有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数字6出来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个圈!(数字8出来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个长颈鹿!(数字9也出来了)

但是这时,学生没有关注到7,因为7没有相对集中的图示。于是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

生4:我看到这图上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一共有7个人。(数字7出来了)

……

至此,我问题所要的答案全部出来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在数字6.7.8.9上,没有偏离教学目标!让下面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下午,我在办公室读特级教师徐斌的《无痕教育》一书,正好读到到里面的一节:问题设计巧方能学得活!

里面提到这样的一段:老师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指向性,学生怎么能有数学思考呢?这样的数学课不如说是语言文字训练课!

是啊,如果教师的问题提出的能更明确一点,学生就能在问题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数学信息,然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教学案例的反思,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提出都要精心的设计,并反省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有没有什么意义?对我解决教学目标有帮助吗?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吗?有了这样的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319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