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有条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注意个人观点与客观事实的结合,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以下是一些总结文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供你参考。
文献分析论文篇一
摘要:文章在通过对五沟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矿井含隔水层及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结合采区放水试验资料,分析了区内主要断层的导、隔水性及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程度,认为控水构造是决定西三采区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最关键因素,由露头到深部其赋水醒逐渐减弱,地下水径流条件逐渐变差。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加强对陷落柱的观测,对主要断层应留足防水煤柱,加强探放水工作。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断层导、隔水性;水力联系
引言
五沟煤矿位于宿南-临海童矿区童亭背斜西翼,该矿目前开采10煤层,其底板距离太原一灰顶板的间距为32~67.38m,平均间距为47.20m。目前开采水平位于-250~-700m之间,突水系数均大于规定的安全值0.06mpa/m,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存在底板突水危险。西三采区位于西部水文地质单元内,它介于f3和f16断层之间,为该矿接替采区。为进一步查明该区内10煤层底板灰岩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富水性特征,在采区的1031工作面的风、机巷道掘进过程中对其开展对太原组灰岩水联合放水试验。通过试验,利用获得的水位、水压、水量、水质、水温等观测数据,分析西三采区的断层导隔水性;灰岩含水层的补、径、排条件;太灰其与底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四含”之间垂向上的水力联系,从而为工作面及该采区太原组灰岩水防治提供依据[1-3]。
1采区水文地质特征
1.1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1)新生界第四含水层(组)受浅部开采影响的“四含”水,其上受第三隔水层(组)阻隔,使其与地表水及一、二、三含地下水无水力联系。
(2)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段)二叠系含煤砂岩裂隙大多不发育,富水性差,渗透性弱。区域范围内二叠系含水层补给条件差,水平径流微弱,以储存量为主。
(3)太灰、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段)(如图1)
1.2断层导、隔水性
(1)f16断层导隔水性分析f16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70°,落差10~80m,东端与五沟断层相交,在矿井内的走向长度2.5km。f16断层推断为导水断层。如图2。
(2)f2断层的导隔水性分析该断层处于三采区内部,正断层,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为0-60m,北端与五沟断层相交,南端与f3断层相交,在矿井内的走向长度约2km。f2断层带为弱富水性,为导水断层。
1.3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
(1)相邻的太原组1-4灰含水层水力联系。该范围内的太原组灰岩裂隙分布不均,主要为浅部较发育,富水性相对较强,而深部发育差,富水性弱。
(2)与奥灰含水层水力联系。从奥灰水位长期观测孔资料分析可知:奥灰孔在掘进及放水试验影响下,对太灰水有一定的补给。在两次放水过程中,水8、水11两个奥灰孔水位降幅小,且水位恢复过程中,水位呈现出震荡、且以跳跃式方式下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弱导水联系。
(3)与“四含”之间水力联系。西三采区灰岩露头区“四含”与太灰之间没有放水补给关系。
2结束语
西三采区边界断层f3、f13断层具有一定的阻水性,而f16断层具有一定的导水性;采区内部f2断层将1031工作面和整个西三采区划分成两个块断,该断层具有一定的导水性,两个块断富水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地下水由露头向深部的流动,但受不同尺度的构造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除边界断层外,还受到内部断层控制。“四含”水与太灰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弱,但在采区露头基岩风氧化带处,四含水可通过基岩裂隙或采动裂隙补给矿井。矿井生产过程中,对主要断层应留足断层防水煤柱,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以防断层突然涌水,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危害。加强探放水工作,采用疏水降压的方式对奥灰含水层底鼓隐患进行防治,以防灰岩水发生底鼓突然涌水而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文献分析论文篇二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力,提升了这些机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相关的从业者做好基本的岗位工作,保证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经营效益的持续增加。结合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整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影响了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将对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经营效益;问题;措施
面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环境,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扩大自身的战略投资范围。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会加大市场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改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状况,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地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这些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各项医疗改革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结合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整体的发展现状,能够发现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这些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某些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降低了自身的财务工作效率,也影响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这些医疗机构的全面发展。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给整个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2)财务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无法发挥岗位的职能作用,导致整个工作环境缺少融洽的工作氛围,加大了工作失误发生的几率。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着自身战略投资范围的扩大。当这些机构的财务管理状况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一定的问题时,也会增加更多的市场风险,不利于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3)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设备,需要通过财务管理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去购置。但是,财务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措施的缺乏,导致医疗设备购买过程中账目的记载混乱,加大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本支出;(4)内部控制对于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可靠的保障作用。但是,某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不彻底
医疗卫生机构日常的资金流动数额较大,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发挥更多的职能作用,提升整个部门的管理水平,保证机构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不彻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丰富,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形势影响下,医疗机构财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的工作效率。某些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信息化知识的匮乏,导致财务管理计划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阻碍了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的不彻底,也会影响自身的社会评价,不利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当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信息传递效率较低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也会相应地降低,无法满足医疗患者多元化的需求。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逐渐成为了衡量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影响着这些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增加。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突出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当前形势下,某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不突出,导致财务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着机构内部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范围较广,财务管理部门在所有部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偏低,影响了财务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在面对具体的财务问题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能否对自己的岗位特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后期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医疗卫生机构重要的发展基础,财务管理在具体的应用中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保证了医疗卫生机构经营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范围较广,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从业者专业能力偏低,不仅影响着会计制度的应用效果,也会打乱医疗卫生机构既有的工作计划。因此,突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战略部署。
(四)资产管理不到位
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重要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及无形资管的科学管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某些医疗卫生机构在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设备未来经济效益的增加及购买成本缺乏必要地比较,财务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较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种盲目性的举措,不仅加大了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成本支出,也影响了相关医疗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对常用的医疗器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昂贵医疗设备提前报废,降低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利润。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管理,客观地体现了会计制度影响下财务人员整体的管理水平。资产管理不到位,不利于资产收支平衡,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工作部署。
二、解决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水平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基本的预算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水平,应该结合现阶段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整体的发展现状,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这些机构未来的经济效益增加做出详细地分析,保证相关财务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通过预算编制的方法,对医疗卫生机构不同项目的投资成本进行深入地研究。为了保证预算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对本单位所有的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进行必要地监督,加大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将会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为财务管理部门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有着一定的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风险性较大的医疗项目及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等,都会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此,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服务水平,增加医疗项目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的。当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某些大型的医疗投资项目时,可以采取可靠的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网络中构建合理的参考模型,模拟出医疗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后期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加快内部控制实施的步伐
作为现代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质量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某些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顺利地实施内部控制,导致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无法充分地发挥实际的作用,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失误。这些不利的方面都会影响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加快内部控制实施的步伐,提高财务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升这些机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内部控制的作用,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从业者的岗位责任意识也会得到一定地增强,间接地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医疗方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需要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消除相关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快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步伐。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做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对于这些医疗机构未来更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雨。新财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2]文新莉。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
[3]陈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
[4]文新莉。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
文献分析论文篇三
一、存货初始计量的变化
(一)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存货的计量变化
1.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在其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不再区分企业的性质是工业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可以将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等费用按照合理的分配办法计入存货成本。仓储费(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须的费用)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在实务中,企业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如果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明确劳务成本可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未就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是否应计入存货成本予以规定。新准则明确规定:“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这一变化使得存货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实物范畴。
3.放宽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
原准则在规范确定存货的加工成本时,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
新准则仅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未在准则正文中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
4.允许部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
原准则不允许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可见,新准则扩大了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某些特殊行业,如造船、飞机制造等机械制造企业,将允许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
(二)其他来源存货的计量变化
1.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必须公允
原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在这方面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按照该项存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2.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存货的计量
原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一般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通常不确认损益。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减进项税额)入账;涉及补价的,还应加上支付的补价(支付补价方)或减去补价加上确认的营业外收入(收到补价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存货的初始计量较为复杂,首先要对交易进行判断,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同时,要看是否涉及补价。未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减进项税额)入账;涉及补价的,还应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不确认损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换入的存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或减进项税额)入账;涉及补价的,换入存货的成本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或换入存货的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关于债务重组取得存货的计量
原准则规定,债权人因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计量,不确认损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坏账准备,应先将该差额冲减坏账准备,坏账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4.关于企业合并取得存货的计量
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新增了企业合并取得存货的成本计量的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分为两类: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的。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两种不同的企业合并下,存货的计量有所不同: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实质相当于企业集团内部的交易,所以,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应按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一合并下取得的存货应按合并日存货的公允价值计量,但前提是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的变化
(一)取消了先进先出法
原准则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考虑到后进先出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流转,因此规定企业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企业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这与国际准则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
(二)取消了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的确定的相关说明
在原准则的基础上,新存货准则中删去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和捐赠方未提供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因为在新准则体系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通过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规定。
(三)细化了盘亏毁损存货的处理
原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存货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存货期末计量的变化——取消了周转材料的分期摊销法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依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新准则中有关可变现净值的确认方法与原准则的相关规定一致。变化在于,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并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取消了分期摊销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会计准则研究组.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大连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6.
文献分析论文篇四
环境保护档案(以下简称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环境保护档案研究文献则记录了我国环保档案工作发展的进程,对环保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以题名=环境保护and题名=档案or题名=环保档案(精确匹配)检索到的223篇结果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这223篇文献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地分析。由于中国知网检索系统的限制,这里仅对排名前40位的数据进行分析。
1作者分布情况
从作者分布情况看,作者实际发表文献数量与占比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作者文章数量。这里nmax=6,所以m=0.749√6=0.749*2.449=1.83,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候选人。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位作者中,最多发表文献6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25篇,合计发表文献90篇,占全部文献的40.36%。这些作者中,发表2篇以上的29位是环保档案研究核心作者。
按照洛特卡定律,写一篇文章的作者占全部作者的6为左右。如果考虑0%来推算1983年至今的作者总数。经过推算,全部223篇文献的作者应当在134位左右,加上合著因素,实际作者数量应当超过150位。
从前40名作者所在机构看,多数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中18位来自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39篇;9位来自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8篇;6位来自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6篇;3位来自高校,发表文献9篇;2位来自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1位来自企业,发表文献1篇;1位来自其他,发表文献2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作者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2作者分布
从样本文献的机构分布看,文献机构分布情况,根据著名学者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核心机构候选单位的最低发文章m=0.749√nmax,其中nmax为最高产机构文章数量。这里nmax=7,所以m=0.749√7=0.749*2.645=1.98,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机构候选单位。
从上中可见,中国知网检索提供的'前40个机构最多发表文献7篇,最少发表1篇,平均发表文献2.35篇,合计发表文献94篇,占全部文献的10.32%。上述这些机构中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30个机构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
从前40位机构的类型看,多数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40位作者所在机构中22个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发表文献46篇;5个为环境监测站,发表文献15篇;4个为高校,发表文献12篇;3个为研究机构,发表文献10篇;2个为事业机构,发表文献5篇;2个为企业,发表文献2篇;2个为其他,发表文献4篇。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是环保档案研究的主体。
3文献来源分布
从文献期刊的来源分布看,发表2篇以上文献的报刊共有38种。38种报刊中发表文献最多的12篇,最少发表2篇,平均发表文献4.03篇,合计发表文献153篇,占全部文献的68.61%,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报刊。
发表文献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种,分别是《黑龙江环境通报》《山东环境》,38种报刊中档案学期刊有15种,发表文献69篇,占30.94%。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7种,发表文献37篇,占16.59%。环境期刊17种,发表文献66篇,占29.6%。其他期刊6种,发表文献18篇,占8.07%。
按照布拉德福定律,所有期刊可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约为74篇)。38种期刊发表的文章大致是全部文献量的2/3,1~10位的10种期刊(74篇)处于核心区之内,11~35种期刊(73篇)处于相关区。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作者、机构、期刊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中,可以初步得出环保行政管理研究者和核心研究机构多来自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档案学期刊与环境保护期刊同为研究的主要媒体的结论。
文献分析论文篇五
[2]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唐青。mba典型案例精华读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阎达五、耿建新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5]库林特·辛德,尼汀潘加卡。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王芳华。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7]程干祥企业理财目标新探《财会月刊》2001
[8]赵华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系统思辩《财会月刊》2000
[9]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文献分析论文篇六
(一)20世纪50年代之前
20世纪大致可以算做中国现代学术的开端。此期的杜甫研究以1922年梁启超的《情圣杜甫》和1928年出版的胡适《自话文学史》为代表。山于未受政治潮流的影响,此期的研究多能发挥学者学术自山之精神,评论杜诗多有创见,至今仍小失经典之论。例如,胡适的《自话文学史》第四章专章讲论杜甫,认为杜诗具有“诙谐风趣”的风格,且这种风格贯穿杜甫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胡适还认为杜甫开创了一种“问题诗”的体式;胡适对杜甫第三时期的“小诗”格外重视,这种“小诗”用自山的绝句体,小拘平仄,多用自话,叙述简单生活的小片段、小故事、小感想,小印象,并且和西方的印象主义艺术相联系。梁启超在“诗圣”之外,誉杜甫为“情圣”,“因为他的感情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小走样子”。梁氏还举例证明杜甫对妻儿、家庭真挚的感情,展现杜甫温柔细腻的另一面。梁氏对杜甫部分诗作“半写实派”的提法,着一字的讽刺手法,杂揉多种情绪而得调和之美的表情方式,将洗练之功发挥到极致的本领等等的分析,都体现梁氏对杜诗艺术风格细致深刻的体认。
可以看出,以梁、胡为代表的上世纪50年代前的杜甫研究,体现出一种“但开风气小为先”的风格,他们首先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观照杜甫研究,既有革路开创之功,又颇多闪光创见。但是,梁、胡多就杜诗的艺术风格、情感意绪做出评论,未专门论述杜甫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学术难逃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政教主流地位,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捆绑约束毋庸赘言。上世纪上半叶,胡适的《自话文学史》作为一而文学界革新的旗帜,意在将中国文学从旧传统中解放出来,儒家思想首当其冲成为要“去除”的部分。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便小难理解,梁启超为何更愿称杜甫为“情圣”而非“诗圣”了。总之,这一时期的杜甫研究,打上了深刻的革新和启蒙烙印。
(二)20世纪50至80年代末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即新中国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后的三十一年,是政治上特殊而敏感的时期,杜甫研究一度遭遇尴尬。这种尴尬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到来而逐渐消散,但其余波却影响至80年代。故此处笔者将文献综述的分期从50年代横跨至80年代来论述。
此期杜甫研究的代表有郭沫若、萧涤非、朱东润、傅庚生、金启华等等。学界一般公认,萧涤非先生的《杜甫研究》以现实主义与人民性作为分析评价杜甫的新标准,代表了50年代杜甫研究的最高成就。关于杜甫的思想,肖先生在《杜甫研究》中明确指出:“杜甫确是一个‘儒家者流’。”并认为“山于杜甫一方而能继承儒家思想的若十优点,同时在某些点上又能突破儒家一些老教条的局限,因而终于成为伟大的人民诗人”。“至于道家和佛家思想,在杜甫思想领域中并小占什么地位……在他的头脑中,佛道思想只如‘县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特别是佛家的思想”。
郭沫若在1971年出版的《李自与杜甫》一书中,对萧涤非先生的一些观点提出批评。该书在《杜甫的宗教信仰》一章中说:杜甫曾经以儒家自命。旧时代的士大夫尊杜甫为“诗圣”,特别突出他的忠君思想,小用说也是把他敬仰为孔孟之徒,新的研究家们,尤其在解放之后,又特别强调杜甫的同情人民,认为他自比契翟,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因而把他描绘为“人民诗人”,实际上也完全是儒家的而孔。其实杜甫对于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很深,在道教方而虽然他小曾象李自那样成为真正的“道士”,但在佛教方而他却是禅宗信徒,他的信仰是老而愈笃,一自到他的辞世之年。
萧涤非对郭沫若的批评给子回应,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在1980年修订本《杜甫研究》中肖先生进一步指出:“杜甫的主导思想是儒家,说得具体些是孔孟,这几乎已成定论。”并列举六条说明:
第一,杜甫以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为荣;第二,杜甫自始至终都是以“儒家者流”自居(这在书中已举了小少例);第三,杜甫用以教育他的孩子们的是儒家经典,如云“应须饱经术”,并希望他们能成为“七十二贤”式的人物:“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第四,杜甫一贯坚持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的从政态度,都是来自儒家的;第五,杜甫作诗的法则也是从儒家来的,所谓“法自儒家有”;第六,杜甫认为唐土朝如果耍恢复过去的业绩还是得用儒术,所以说“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
时间也许是检验真理的利器。1962年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郭沫若在《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一文中,对他过去所持的观点有所改变,与萧涤非先生的观点更加接近,实际上承认了“扬李抑杜”的偏颇,承认了杜甫“人民诗人”的地位。
从阶级性、人民性角度立论,对杜甫其人其诗进行批评是20世纪50至80年代大陆杜甫研究的普遍模式。尽管萧涤非先生已经做到了那个时代较大限度的持论公允,但也无法完全跳出这个模式。更有激进的“左倾”批评者,认为杜甫“小过是一个趋炎附势,汲汲于想做大官的庸俗诗人罢了。他的一生,并无革命事迹的表现,脑子里充满着忠君、立功、个人主义的思想。”这样的论断在失去了那个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立即失去生命力,其偏颇荒谬小待今人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大陆,这种从阶级性、人民性角度研究杜甫的方法,并未随着政治气候的改变而立即改变,而是波及至80年代甚至90年代。例如周春韵的《杜甫与儒家思想》认为杜甫“部分地突破了统治阶级思想—儒家思想”,但是“维护土权是所有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无法突破的局限”。可是“杜甫忧国忧民积极进步的思想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他愚忠等消极落后的思想影响。”周文对杜甫的态度几经周转,比较复杂,既肯定杜甫忧国忧民的积极而,又批判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落后面。
王亚民《杜甫儒家思想论》认为:
杜甫的人道主义有着非常进步的意义,但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小同的。比如在解决社会矛后的主张上,他还是要采取山上而下施行仁政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后,而小同意实行山下而上的阶级革命。……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诗人小可能认清历史发展的真正方向,他说,“小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忆边老翁错料事,眼暗小见风尘清”,原因正在于此。所以他能清醒地秉儒家思想中积极进步的东西,清醒地批判现实,朦胧地向们未来,而这种批判最终也还是小彻底的。
王亚民的批评更加自接地采用革命战争以及阶级斗一争的思维,俨然混淆了文学和政治的边界,将诗人杜甫完全理解成一个革命立场小坚定的改良派、妥协派人物,将诗歌的内容情感完全等同于诗人的政治觉悟,似乎更加强调了杜甫思想中“小彻底”的那一而。
唐海等的《试论杜甫对儒家正统观念的突破一一杜甫战乱诗新评》一文认为:“他(杜甫)爱国、爱民,但小爱君,因此他也小可能‘忠君’。这一点,是他对儒家正统观念的最大突破。……这就是杜甫其人其诗的人民性一一伟大的、纯洁的、永恒的人民性。”尽管唐文主要论点是强调突出杜甫的人民性,但“忠君”问题,仍然是唐文小愿过多触碰的政治敏感区,因而称杜甫爱国爱民而小爱君。此观点是较为牵强的。
总之,20世纪50至80年代末杜甫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研究视角和方法比较单一,从阶级性、人民性、革命性角度立论成为普遍模式;其二,激进的“左倾”研究者对杜甫进行了较为激烈的批判,将文学和政治混为一谈,对杜甫给子了极小公正的评价,这部分评论随着特殊政治气候的消散而失去生命力;其三,以萧涤非、傅庚生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给子杜甫在那个时代最大限度的公允持论,赋子杜甫“人民诗人”的桂冠,在人道主义方而对杜甫的思想给子肯定,但仍小出大的政治背景和研究模式之框架。其四,80年代虽承袭50年代以来的风气余波,但如50年代“左倾”研究者那般猛烈批评杜甫的声音小复存在,褒扬杜甫人民性、爱国爱民的积极方而的声音更多。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杜甫研究开始跳出阶级性、人民性的框架,运用西方的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跨学科运用比较、统计等方法,对杜甫其人其诗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而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中西融合,学科交叉的丰富形态。政治气候的回暖,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杜甫思想的研究也更能从学术角度给子正常化的研究和公正的评价。此期杜甫研究者众多,代表人物有莫砺锋、张忠纲、祁和晖、葛景春、刘明华、段师炳昌等等。
莫砺锋先生的《杜甫评传》较能代表此期杜甫研究转变的一个侧面。莫先生在本书后记中说道:“所以本书在把杜甫当做一位文学家进行评述的同时,必须着重阐明他在思想方而的建树,而且必须对杜甫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子以特别的关注,而这正是其他的杜甫传记注意得小够的地方。”重视杜甫思想方而的建树,并将他与传统思想文化积极联系起来,是莫氏传记的一个特点。对于前一个研究时期杜甫遇到的小公正待遇,莫氏一针见血地指出:
长期以来,学术界养成了一种习惯:在评论古代文学家时,要小厌其烦地指出其“局限”—阶级的、时代的,等等。似乎这样做便小具备现代意识、体现理论深度。于是,杜甫便常常因“忠君意识”而受到种种责备,更其甚者,有人竞指责他没有为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对此一向感到困惑。……仿佛越是把古人的“局限性”说得痛快淋漓,便越能显示论者自身的高明。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主体诠释和现代意识的极大误解……文学史研究当然是应该体现现代意识的主体诊释,但在具体的`诠释过程中却必须时时有着对象的“历史”性质。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现代意识去理解、诠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地位,而小应该用现代意识去指责历史人物与现代的差距,因为后者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莫砺锋先生的上述这段话已经分清楚自接地指出前一个研究时期解读杜甫思想的误区。思而知来者,这预示着淡化、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对杜甫思想研究的钳制,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研究杜甫思想,细致、深入、多方位地研究杜甫思想,成为此期的主调。刘明华的《杜甫研究论集,上编》专讲杜甫思想研究,论述了杜甫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政治理想、“忠君”表现形态等问题,是在杜甫思想内部的一种细分解读。而赵海菱的《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则试图打通杜甫与儒家诗学、美学、士文化、经史传统等的文化血脉,可作为杜甫思想外部研究的一种思路尝试。
除了专著,相关的期刊论文也纷纷涌现。具体篇数因数量庞大小可胜数,笔者聊将知网查到的50余篇相关论文分为若十类型,举其中代表性篇章言之。
1、杜甫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综论性质的论文。这类论文的代表作有吴新生的《杜甫对文化的继承》,莫砺锋的《论杜甫的文化意义》,吴明贤的《杜诗中的儒家情怀》,等等。吴新生认为,“在儒家文化中,对杜甫的政治思想起着最主要影响作用的,无疑要算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了。”“崇尚和奉行人道主义,这是杜甫接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又一突出表现。”
莫砺锋认为“杜甫的意义只有在文化的大范畴内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理解”。杜甫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以整个的生命为儒家的人格理想提供了典范”。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杜甫“小但在忧国忧民这种大事上体现出儒家的人格风范,而且在待人接物等日常琐事上也同样体现出儒家气象”。将儒家的道德标准贯穿日用人伦,杜甫用行动证明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莫文还指出,“杜甫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以实际行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尤其是关于‘仁’的内涵”。在民族性格的塑造上,杜甫那种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对小同文化的宽容兼纳的态度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
吴明贤则认为,“儒”小过是杜甫实现理想的阶梯和完成事业的手段,他强烈的事业心建立在对儒家思想的虔诚信仰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小断激励着他的功名欲望。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简单认为“儒”只是杜甫用以晋升、求取功名的手段未免失之明辨,杜甫对“儒”的态度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阶段、分具体情况加以辨析,起码在他后期颠沛流、食小果腹的情况下,很难再认为这时的“儒”对杜甫还意味着功名欲望。同时,吴明贤还认为,主张仁政德治是杜甫儒家情怀在政治上的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思想和“自比翟契”的大臣怀抱是杜甫儒家情怀的又一具体体现。
2、以儒家核心词汇仁、圣、和谐、忧国忧民、民本思想、中庸思想等为核心,探讨杜甫与儒家思想中的某一而的关系。这方而的代表作有张忠纲的《恻隐之心为仁一一杜甫儒家思想一瞥》,建国的《杜甫诗歌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经典诊释》和《论杜甫的民本思想》,葛景春的《杜甫怀乡忧国的思想情结》和《杜甫审美思想的和谐理念》等等。
张忠纲将杜甫得儒家思想上推至孔孟时期,认为“他是原始儒家思想即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他的阐释和恢复原始儒家道统的思想,远在韩愈之前”。如果说张忠纲之文着重谈杜甫对孔孟儒家的继承,那么建国的论文则从“治人之仁”、“为人之仁”、“待人之仁”三个方而,谈杜甫立足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对孔孟儒学尤其是“仁”学的选择性、创造性阐释,形成自己的一套诗化的“仁学”思想。
综观杜甫思想研究走过的一个多世纪,基本上经历了从个别大师级人物的启蒙性、奠基性研究,到同声从阶级论、人民性角度立论,再到将诗歌还给诗歌、将文艺还给文艺的转变。近年来学界越来越注意到杜诗在艺术形式、审美心理等方而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今后的杜甫儒家思想研究,应也是在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范围,对杜甫儒家思想做出更加精微、深细研究。然而,关于对儒家经典以及杜诗诗歌文本的阐释一时间难以突破前人之见,所以容易出现文献材料和研究观点的陈陈相因。我们希冀这种一定程度的僵局能被打破,在前人研究成果上推陈出新。
文献分析论文篇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框架
11资料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也是被国家推广、社会认可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具有规范性、代表性、高水平等特点,基本上能够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本文选择cs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主题为检索式,以“瑜伽”作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范围截至12月31日);在初步检索的基础上,删除书评、新闻、人物专访等不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检索文献104篇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框架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瑜伽研究情况,在有效检索文献样本的基础上,以noteexpress为文献处理工具,以excel为文献统计工具,采用期刊分析(时间分析、刊物分析)、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作者分析(学科分析、地域分析)进行研究。
2分析过程与研究结果
21期刊分析
211时间分析
样本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虽然瑜伽文献发表总数较少,但呈整体上升趋势,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前我国瑜伽研究基础薄弱的特点。,瑜伽论文发表出现爆发式增长,可能与当年奥运会体育热潮有关。近几年,随着休闲健康需求增加,瑜伽学术研究也不断增强。212刊物分析根据统计,104篇样本文献分布于46种刊物。其中,发文超过3篇的有12种刊物,具体见表1。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体育文化导刊》,为14篇,其次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南亚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刊物。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瑜伽研究学术期刊,可以借鉴印度创办的《国际瑜伽杂志》(interna玻簦椋铮睿幔欤剩铮酰颍睿幔欤铮妫伲铮纾幔,由社会专业机构开办期刊,为瑜伽研究提供专业平台。从发文统计分析,现有研究主要发表在体育类、宗教类、哲学类期刊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瑜伽研究的学科特点。
22文献分析
221内容分析在对文献进行精读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我国当前瑜伽研究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瑜伽运动研究、瑜伽医学研究、瑜伽教育研究、瑜伽产业研究、瑜伽哲学研究等内容。表1瑜伽研究cssci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分布1)基础理论研究。瑜伽是古印度梵语yoga的音译,在广义上指的是一种哲学,《瑜伽经》中提到“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控制”[7];在狭义上指的是一种运动,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8]。李建欣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瑜伽发展史归纳为原始瑜伽(公元前30—公元前800年)、前古典瑜伽(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古典瑜伽(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后古典瑜伽(公元200年—公元1990年)、近现代瑜伽(公元1990年至今)5个阶段。陈丽霞等[9]分析了瑜伽在中国的传播过程表现出吸收、同化、异化的特点,认为瑜伽的中国化进程是瑜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瑜伽具有健身价值[10]、教育价值[11]、美学价值[12]等,郭兰[10]提出现代瑜伽在全球的流行与其健身价值密不可分。2)瑜伽运动研究。作为一项体育健康运动,国内学者比较了瑜伽与武术[13]、太极拳[14]、气功[15]等项目发展的异同,杨拢郏保常萑衔瑜伽实现全球化推广在于其“大众化”“市场化”发展道路,走出了依靠奥运竞技传播的“怪圈”。瑜伽运动以体式、呼吸、冥想、放松为主,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柔韧性、减少身心紧张,被认为是大众健身一种安全、有效的锻炼方法[16]。瑜伽运动的减肥功能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采用实验分析法,发现瑜伽练习能够促进脂肪分解代谢以及提升前列腺素e2水平,有利于减肥和健身[17-19]。作为一种心理调控手段,瑜伽也开始被运用到体育训练中。实证研究发现,瑜伽运动能够提高青少年冰壶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心理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训练比赛成绩[20]。3)瑜伽医学研究。以瑜伽干预作为医学辅助治疗方法,是当前我国瑜伽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近些年,我国学者也从各个方面探讨了瑜伽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例如系统研究了瑜伽对心血管疾病[21—22]、痛经[23]、颈椎病[24—25]、腰痛[26-28]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瑜伽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从研究对象上分析,实验方法多针对女性、中老年、大学生群体等,这与国际研究基本保持一致[29]。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与高校作为研究主力身份有关。除了瑜伽对身体方面的.积极影响之外,部分学者也探讨了瑜伽对心理调节的作用机制。杨茜[30]以30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瑜伽练习与抑郁症状缓解的关系,认为瑜伽在改善轻度、中度抑郁症状倾向方面效果显著,并建议将瑜伽作为一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加以推广。4)瑜伽教育研究。史艳莉[31]探讨了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适性,提出作为一项具有健身、健心、美育价值的运动项目,应该在高校加大普及;她还提到瑜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瑜伽课程,在高校目前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张海燕等[32]通过发放300份问卷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选修瑜伽课的目的主要是减肥和追求形体美;而国际研究表明,人们练习瑜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压力和焦虑情绪。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反映出国内瑜伽教育更偏重身体锻炼,相对忽视了心理和心灵方面的教育,也体现出国内瑜伽训练者对瑜伽认识的片面性。毛娟[33]关注到瑜伽教育“重物轻人”的异化倾向,首次提出了促进“身、心、灵”和谐发展的瑜伽教育思想。郁晶晶[34]肯定了瑜伽心灵教育的重要性,但指出高校瑜伽教学中不宜对瑜伽哲学和修炼境界进行虚幻化描述,应该以体式训练为主,进行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5)瑜伽产业研究。瑜伽产业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35]。我国瑜伽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片面宣传等问题,社会大众对瑜伽认识局限,并被误导为一种女子运动项目[36]。在瑜伽产业化过程中,由于逐利性驱动,瑜伽更多被打造为一种商业健身运动,瑜伽的功效也被过分夸大[37]。瑜伽健身服务业是瑜伽产业的主导,主要行业机构包括健身房、瑜伽馆、瑜伽俱乐部等。裘鹏[38]通过对国内8个城市的瑜伽健身机构调查显示,75%的瑜伽教练员上岗所持执教证书不足半年,瑜伽教练员存在“速成”现象,并且社会认证主体混乱。80%的瑜伽学员认为瑜伽行业准入缺乏统一、权威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缺失。瑜伽产业具有融合性特征,肖宁[39]提出瑜伽具有健康价值和回归自然性,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的瑜伽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22方法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按照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在对104篇样本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瑜伽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共83篇,占7981%,定量研究共21篇,占%。其中,我国瑜伽研究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为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223作者分析1)学科分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根据样本文献分析,我国瑜伽研究共涉及到13个学科门类中的9个(表2)。其中,以哲学(4038%)、教育学(3462%)、医学居多(1154%),3者之和占到所有统计文献的8654%,反映出哲学、教育学和医学是当前我国瑜伽研究的主导学科。而根据先前统计,国际瑜伽研究学科领域主要是医学(636%)、教育学(117%),哲学领域只占到085%[30],这与我国分析结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分析其原因,可能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学术群体关注瑜伽现象较早,人数多,部分受到各类科研基金支持,易于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二是具有医学、教育学背景的学术群体关注瑜伽现象较晚,人数少,瑜伽和医学、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刚刚起步,高水平学术成果积累较少。值得关注的是,在进一步对涉及到的一级学科进行分析后,除哲学外,与体育学相关的文献达到26篇,占到所有统计文献的25%,体育学者成为当前国内瑜伽研究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些高产论文学者也开始显现,例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建欣,以瑜伽哲学研究为代表;来自吉林体育学院的毛娟,以瑜伽教育研究为代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陈丽霞,以瑜伽临床医学研究为代表。2)地域分析。按照论文作者依托机构所在地区,结合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地区的划分标准,将研究成果进行地域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发文数量最多,占到5769%,并且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北京市由于科研机构较多,发文数量占到整体的2308%。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以及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也是发文较多的省份,但总体上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发文数量较少,全国瑜伽研究不平衡现象突出。
3结论与展望
31研究结论
1)基于检索的瑜伽cssci样本学术文献分析,以来,我国瑜伽研究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样本文献共分布在46种刊物,主要体现在体育类、宗教类、哲学类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多的刊物为《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等。2)我国瑜伽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瑜伽运动研究、瑜伽医学研究、瑜伽教育研究、瑜伽产业研究等内容,并且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等方法。3)我国瑜伽研究涉及到9个学科门类,以哲学、教育学、医学为主,与国外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依托体育学研究瑜伽,是当前的主力研究群体。地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研究成果数量远远超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国瑜伽研究不平衡现象突出。
32研究展望
1)在研究内容上,要建立起瑜伽的理论框架体系。从瑜伽的整体概念出发,改变当前“重物轻人”的现象,从瑜伽的健身价值转向综合价值进行分析。针对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热点领域,例如瑜伽基础理论、瑜伽临床医学、瑜伽健身运动、瑜伽教育教学等进行重点研究,探索瑜伽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并进一步与国际研究接轨。2)在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手段,更加科学、规范地分析问题。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从体育学、医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研究。将研究视角从宏观定性问题向具体专业问题拓展,进一步加深瑜伽研究的深度。3)在研究主体上,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的力量,积极培育专业瑜伽研究平台。争取建立若干个瑜伽研究团队,引领国内瑜伽研究趋势和方向。加强瑜伽研究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和跨国际交流,尽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瑜伽研究体系。
文献分析论文篇八
命题文本选择、命题点选取以及试题呈现,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三个核心环节,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加以综述。
一般来说,在命题过程中,阅读文本的最终确定需要经历两个阶段:文本的选择和文本的删改。
(一)阅读文本的选择
1.选文内容
关于选文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文的思想要求和内容要求两个方面。
选文的思想要求。潘新和认为,“命题负有言说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的使命”,“命题者不但要在命题上避免负面诱导,使高考成为文字游戏,或成为巧言令色者的游乐园,而且要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是真实的表达,在整体上不违背基本的为人处事的社会规范和普世的价值观,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刘跃夫也指出:“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摈弃功利主义,回归到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陶冶上来。”
另有学者针对某一类文体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顾之川在分析高考传记类阅读文本时明确指出:“所选人物及其事迹对学生都具有某种人生启迪或励志作用,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传递正能量。”
可以看出,关于阅读文本的思想性要求,专家们达成了一致认识,即注重正面、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选择,使阅读文本对学生“三观”及思想道德情操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选文的内容要求。李晶晶认为:“我国语文阅读测试,应拓展阅读材料选择的视野,广泛选择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实际,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呈现问题,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岳伟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指出:“试题的素材紧紧围绕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科技前沿和中学生的客观实际,通过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事例,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陈玉根则提出了更为概括性的认识,他认为语料贴近考生的实际即所选材料应符合生活化、地域性和时代感等三个具体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对选文内容的批判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郑友霄以2004年高考语文的科技文阅读为例,认为目前的科技文阅读严重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出题者混淆了普通阅读和专业阅读的界限,这种只有相关专业人员才能阅读和只有他们才可能读到的阅读文本拿来给我们这些可能一辈子都在进行普通的常规的阅读的考生,其阅读的价值何在呢?”
以上正反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专家对这个问题的一致性认识:阅读文本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选文形式
对选文形式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选文文体类型、语言、长度三个方面。
选文的文体类型。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缺乏“文体”思维,缺乏“文体感”即“胡读”、“瞎写”,“就是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命题文本的选择“要突出选文材料的文体特征”。然而对于高考到底应选择何种文本类型,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从实际需要出发讨论选文类型的问题。有学者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认为高中语文课本所教的绝大多数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将文学类作品作为选考内容与高中教学实际不符,并可能导致学生文学素养下降等不利影响,因此主张应将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内容。有学者从高校学习需要出发,认为高校大学生主要的阅读对象为学术类论文,因此应该注重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单学文,2009)。也有学者从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看,认为实用文体要比文学作品有更广泛的运用,因此应该更为重视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徐默凡、李明洁,2009;李晶晶,2010)。另一些研究者从命题的可操作性角度讨论选文类型问题。冯为民认为:“小说这几年都未涉及,因为千字以内的小小说极不好找,也不易命制出有效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好题来,诗歌和戏剧也可以肯定地说是不会选的,原因也很简单:‘合适’的好诗歌和千字戏剧都不易找,也不易命制出好题来,加之几年来江苏卷从未涉及该类选文,论文和杂文不易选文,调查报告篇幅一般都较长,科普文的涵盖面较广,选择的概率相对较低。”
顾之川也曾说:“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及科普类文章等,按说这几类文本都可以考,也应该考的。但是,由于高中课改是逐年推进的,每年都有新课改实验区的学生首次使用课标卷,如果所选文本的文体变来变去,对后进入课改地区的考生显然不利。为了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实现由大纲卷到课标卷的平稳过渡,从2007年以来,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考查一直选用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
以上关于高考应选用的文体类型,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所持的结论全然不同。到底高考阅读应该选哪些文本类型?应该以哪种类型为主?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如果就事论事,似乎都有道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更高位的视点,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决策。
选文的语言。文本的语言也是文本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与文体类型问题不同,许多研究者把它作为默会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少见讨论。只有当阅读文本出现语言方面的问题时,才以此作为标准加以评判。如郭宗明、刘长河在评价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门》时,认为该文文字不够清通畅达,语意晦涩,是劣质文稿。张悦群对近年阅读文本出现的形式问题进行了罗列,“属于思维单向缺陷的,有四川卷《抗生素滥用》;属于论证逻辑欠严密的,有福建卷《尺度》的随意发挥”。选文的语言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更是文本语言风格的直接体现,同时还决定着文本的易读性。命题文本语言也绝非文字清通即可,至少应和学生所接触的语言风格、语言难易程度相一致。对于选文的语言,应进行深入研究。
选文的长度。关于选文的文本长度,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也少有专门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选文长度问题。一是文本的信息量,如顾之川认为,“所选材料信息量大而且集中,有所谓‘题眼’,篇幅都不太长,字数在1500字左右”。二是综合考虑答题时间及全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从目前高考阅读文本的长度看,一般单篇字数在千字左右。
对于单篇选文的字数,以上都是基于当前试卷字数的判断。虽然提出了判断字数的两条标准,但在命题时也难以准确把握。选文的长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至少和文本的信息量、易读性、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整卷的长度、试题的难度、答题的书写量以及考试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二)阅读文本的删改
对阅读文本的删改这一问题,近年来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多数研究者认为真实的阅读能力应以真实的阅读材料加以考查,一般不主张对阅读文本进行修改,力求保证阅读材料的原始风貌(杨书松,2008;冯渊,2010;孟佳,2011)。然而,由于难以找到完全符合命题要求的文本,所以文本删改已经成为命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学者们对阅读文本的删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本的对比分析
赵道夫曾对2010年江苏卷《溜索》一文的删改情况进行了统计,一篇2000余字的文本,删改竟达59处之多。冯渊对同被2008年湖南卷和2010年江苏卷选为现代文阅读文本的《谈静》(作者:朱光潜)一文的删改进行了对比分析,原文1800多字,湖南卷命题时删为1514字,江苏卷删为872字。这些研究将阅读文本的删改细节一一呈现,并做了适当的分析。这一方面为后续研究准备了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也能唤起更多人对阅读文本删改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2.删改失误分析
孙富中针对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一文的删改,指出:“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小说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试卷文本中删去了这一段(对侯菊动手改装的花轿的描写),使小说关键的‘花轿’描写显得空泛,侯菊的心灵手巧表现得不够生动具体,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小说的表现力,对考试分析解答试题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赵道夫以2010年江苏高考文学类阅读《溜索》为例,指出删改影响了考生对文章意象的理解把握,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全文的思路连贯性遭到了破坏,伏笔的缺失使情节突兀;改动的语言,不及原作语言生动传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更为严重,即改编导致知识性的错误。周维军在对照原作对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笔墨的超越》进行分析时发现,试卷文本中共有4个句子因改编出现了错误。如将第二段第2句话改为“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与启功的原文“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定形”相比,改编中因加了“出现”一词造成了知识性的错误。目前关于阅读文本删改失误的分析,虽然都是针对具体文本中的具体问题,但透过它们却反映出阅读文本的`删改过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3.删改的原则和方法
冯渊认为“删”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不要任意改变原文的行文习惯。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行文风格,相同的意思,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命题者对名家作品的语气和行文风格的随意改动,既无必要,又有失尊重。第二,不要只为了命题而割裂文气,特别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除了行文的逻辑主干,还有许多文采摇曳的风姿,这些顺应气脉而生的文字,如果随意剪裁,看上去似乎无关宏旨,实际上破坏了文气。周维军也认为:“命题人在整编(或摘编、改变)原作时,尽量不要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不要无中生有;不要任意篡改原文的内容,至少应做到‘可删不可增’;不要编纂自己并不熟悉领域的材料,防止造成对原作的误读。”
目前关于删改原则及方法的研究较少,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文本删改的指导性不强。
总体而言,在命题文本的研究中,关于选文的内容要求,目前已形成几条相对统一的认识,而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尤其是命题文本的文体类型、文本的语言、文本的易读性等方面,或没有充分展开研究,或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而分歧很大。对于阅读文本的删改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文本的对比分析以及删改失误分析等方面,而对文本删改的方法等问题还未深入探讨。
在阅读文本确定后,就进入了命题点的选取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点,一般由“阅读能力动词”+“阅读文本信息”组合而成。对于命题点选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基于文体特征的命题点研究
章熊在其着作《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中呼吁,“注重测试材料的特点,试题的编制要从材料实际出发,注重体现材料的个性”,“测试材料的特点以及考生能够而且应该理解的内容,决定着命题的重点”。
基于这一认识,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基于高考对阅读文本文体的划分,对不同文体类别文本的命题点选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郑正认为:“不同文体的选文应该有着各自的测试重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主要特点是有客观的研究对象,严谨的思维,独到的观点以及严密的论证过程,因此对于这类文体,测试要点应该放在对主要观点的把握以及对论据材料和逻辑思维的判断上,即考查学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放在词句意义的辨析与理解。文学类作品的特点是主观性强,有着丰富的情感特征,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这样的文本着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即考察言语形式。”
张悦群对三种类型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命题点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实用能力的考查,论说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思辨能力的考查。”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于某一类型的阅读文本的命题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如针对论述类文本,徐殿东认为:“结合高考试题中论述类文章来看这两大方面的六种能力,归纳起来其实是一种根本的能力:理性的逻辑分析能力。如果抓住了这个根本,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赵康针对文学类文本,指出:“需围绕学生对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方面出题。”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于不同文体的命题点的选取,学界达成了相对一致的意见,即论述类文本取点于分析论证过程,文学类文本取点于语言形式,实用类文本取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
2.基于整体理解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高考现代文阅读曾一度局限于考核阅读文本的细枝末节,只重视阅读材料中字、词、句、修辞、语法的考查。因其片面性、浅层次理解和肢解阅读文本的整体而遭到批判(朱伟鹏,1993)。在这一背景下,整体理解的命题逐渐受到重视,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认为:“阅读测试的整体性就是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一个认识的核心,然后判断考生哪些是已经理解的,哪些是难于理解的,确定测试重点,使试题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系统,使各题都趋向这个统一的核心。试题是分散的,但回答这些试题所构成的总的印象却是完整的。”
他还从我国篇章学理论以及国人阅读理解与欣赏习惯的角度,认为阅读测试应该是整体性的。倪文锦先生则对阅读整体性命题的类型做了具体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涉及全文的总体构思的试题;(2)涉及全文或段落的中心意思的试题;(3)涉及全文段落层次划分的试题;(4)涉及全文或段落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试题;(5)从全文或段落出发来考虑句子的衔接与呼应的试题;(6)涉及到透视全文中心意思或表现手法的关键词、句、段落(亦即所谓“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试题等。章熊、倪文锦等人的研究带动了幸兴、肖中等(幸兴,2006;肖中,2006)一批新的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推动了整体性命题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的发展。
3.基于语言形式的命题
近年来,张悦群、彭万侠、沈文涛等几位学者提出“语文学科测试的重心在语言形式”,这代表了现代文阅读命题点选取方面的一种观点。2010年,张悦群在《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一文中提出:“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各自的测试要点。对有的文体来说,形式上的特征甚至更具有本质性,更值得考查。”
2011年,沈文涛、张悦群更明确提出,“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测试的重心是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所测试的重心则是言语形式”,“测试言语形式,方可‘种自己的地,肥自家的田’。”与张悦群等观点相同,彭万侠也认为:“语言的学习关注的不在于言语‘内容’是什么,而在于言语‘形式’怎么样,这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的体现,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包括政治课等人文科目的主要特征”。基于语言形式的命题与基于文体特征的命题不同,它强调只要是语文阅读考试,不分文体类型,所有文本都应紧紧围绕语言形式这个中心命题。
综上,学者们对于命题点选取的研究,在“基于文体特征命题”和“基于文本整体理解命题”两个方面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并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命题的发展。而对于“基于语言形式命题”这一新的观点,目前研究尚少,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试题的呈现就是将命题点以合适的题型和精确的语言表现出来,一般包括题型的选择和试题的表述两个方面。
1.关于阅读题型的研究
关于阅读题型的选择,学者曾做过大量的实验性探索,前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984年现代文阅读正式登陆高考语文,选择题出现在阅读题中,直至1986年,阅读题主客观题并重。1987年,随着标准化考试的实验和推进,客观题成为现代文阅读的主要题型,一直持续到1992年。自1993年起,主观题比例大幅提升,并以主观题为主。
对于语文测试题型的选择,李志强、祝新华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根据测验目的选择题型;编制一种测验,试题类型不宜过多;选择题型还应考虑实用性原则;处理好试题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关系;语文测验题型的确定,必须服从测验内容的需要。
那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到底应选用哪种题型?多数专家认为应以主观题为主。倪文锦教授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主观试题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潘新和则从阅读能力考查要求的角度指出:
“阅读的检测方式,在检测‘语文素养’和‘高效度’的指标下,势必也是以写作来呈现。这也决定了语文高考以考主观题为主。语文高考只要以能力立意,就必须以主观题进行检测,这是毋庸置疑的。”
孙绍振一直主张阅读应采用主观题,他对客观题进行了激烈的、全面的批判,认为选择题为了提高难度而设置干扰项,“往好里说是考核学生思维的精确度,往坏里说,是逼你钻牛角尖。干扰项造成了一种人为的难度,到了比较复杂的、富于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人为的难度就变成了人为的荒谬”,“其结果是越复杂的问题,其标准答案就越可能带上主观武断的色彩,甚至文字游戏的味道”。他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唯一的、标准的和客观的答案。这种答案的正确性是不需要任何因果分析来支持的,与命题者确认的答案哪怕是有微小的差异的表述,都是绝对错误的。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不仅对人文精神、审美价值的多元价值是一种悖离,而且,对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想象力无疑是一种扼杀。”
总之,对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的选择,学者们依据高考语文的考试目的、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的特点、题型的特点等,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即以主观题为主。
2.试题表述研究
倪文锦先生总结出编拟选择题的十条要领,其中和试题表述有关的包括:选项要简短,必要的叙述或相同的修饰语应全部置于题干中;每题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正确答案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可特别突出,但其正确性必须确凿无疑;题干应当包含解题所必须的共同要素,并尽可能做到精炼、准确、清楚,不要把选项夹在题干中间;错误答案应对考生具有迷惑性,不要错得太明显,此种答案可以是人们经常出现的错误,也可以是一般性的误解和似是而非的内容;各个选项在形式上应该协调一致,或为数字、图形、人名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均应尽量统一,文字长短也应大体相当,以免对正确回答提供线索;选项之间不应相互重叠,相互包含,相互依赖;几个选项最好随机排列或按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答案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要大致相等,且不要形成固定格式;所有选项在逻辑上和语法上都能与题干项衔接;题干要尽量创设新的情景,文字要自己拟定,避免重复书本上的现成的实例和措词。
对于命题语言,更多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对具体试题的分析加以研究,如徐默凡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一文中,总结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语言表述不清、关键词含义模糊、内容分析和写作分析无法区分及命题术语不统一,并由此提出:“命题语言必须避免歧义、含混、晦涩,尽量用简洁明白的句式和词语阐明答题要求。”
王雷通过对2006年全国高考题《绵绵土》第三道题的分析,指出试题表述中应该避免出现专业性的术语。
试题的表述是命题语言的组织和运用,目前关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的研究尚不深入,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对试题表述的指导作用不大。
3.阅读命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综观整个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有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严重缺失。笔者曾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高考语文+命题”为关键词,按题名的方式进行检索,共获得论文51篇,其中与现代文阅读有关的论文22篇;再以“阅读+命题”为关键词检索,获得论文90篇,与现代文阅读有关的论文仅13篇。两项检索共获得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有关的论文35篇。相对于高考语文的重要影响,研究成果的数量与之极不匹配。
(2)“试题分析”成为“命题研究”的主体。这些以“命题”为名的论文,多为“高考试题分析”,它们以高考语文试题为研究材料,主要探索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特点、出题的规律和趋势,并提出应试的策略。这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高考应考服务。而“命题研究”重在研究试题编制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为高考命题人员提供指导,从根本上说是为命题实践服务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必须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中回归正轨,方能促进研究的发展和命题水平的提高。
(3)研究的经验化、散点化特征明显。现有的关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观点一般存在于试题分析之中,并多以对试题反思的形式出现。而这种反思多就题论题,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命题、应当如何命题、题目检测的是什么行为目标、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如何、试题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较少思考,经验化和散点化的特点十分明显。
基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现状,语文考试专家大声呼吁“解决高考问题重在研究”,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势在必行。
[8]潘新和,郑秉成.语文高考“考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08,(9).
[28]赵康.中学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命题研究[j].才智,2012,(22).
[30][38]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5]倪文锦.语文考试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2004,(6).
文献分析论文篇九
【论文关键词】公共关系;观念;真诚
【论文摘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其内部扣外部公众进行“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系列努力和行动。为使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应当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观念系统。在关于公共关系主体的观念中,真诚是组织公关人员的基本信条。本文简要介绍公共关系中的真诚观念的涵义、奉行真诚观念的原因以及真诚观念的要求等。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出。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所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题乐府,讽刺唐玄宗不断发动对外的不义战争。之前,杨国忠等人又连续发动侵略战争,死伤数万。同时又在西北一带发动对吐蕃的战争。此诗便是对这些战争的艺术表现。作者以“道旁过者”的身份亲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行人”之口,哭诉了士兵的不幸。在此基础上又指出连年战争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明确批评了当局“开边意未己”的错误政策,表现了杜甫同情人民,敢于批判时政的大无畏精神。
《丽人行》用“犀箸厌饫久未下”这一细节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奢。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之事,形容独至”。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以上手法体现了杜诗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感受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儒将、《春秋左传集解》的作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但到杜甫时,家道中落、贫困。杜甫从小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读书颇多,人才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风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士们所惊赏。二十岁以后,抱着科举入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间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杜甫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直到四十四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此间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买药都市,寄食友朋”,“朝,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达到新的高度。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五十一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故后人称他“杜工部”。以后曾到过梓州、阆州,又漂泊到夔州。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晚年,生活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比较积极的因素,具有高度的进步性和人民性。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打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以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抒。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
[1]埃弗雷特。m·罗杰斯着,辛欣译。创新的广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戴金平,谭书诗。美国经济再平衡中的制造业复兴战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0.
[6]陈文波,黄丽华。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软科学,2006(3):1-4.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当前模式下,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则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如何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至关重要。对此,需要从培养环境以及培养目标等入手进行完善与分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等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转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商务模式。可以说,在此背景下给予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现阶段财务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高等院校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同时也需要转变原有的培养方式与目标。从全球范围内来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财务管理的发展于创新的主要因素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因此,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需要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环境进行完善与提升。针对当前财务管理所面对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策略要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要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即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企业剩余分配;公司理财手段和策略要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要做到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规避风险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上的财务管理创新要得以顺利的实现,必须将其纳入到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上来。
一、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以信息产业为核心来对经济进行逐渐的密集化。可以说通过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得企业的销售、资源管理等任务都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完成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不仅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且可以从事网络经贸活动(即电子商务)。互联网络的迅速延伸和扩展,使得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使地球“缩小”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经济成为了一个资源共享、高速运转、多元化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经济模式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如家庭办公与生活、网上购物),也转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求得共同的存活与发展。技术变革要求企业变为松散、精简和更加灵活的结构。总公司重点从事设计、组装和开发市场,生产分包给公司,公司之间构成各种协作关系。大公司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大公司与小公司构成几何网络企业。一种虚拟的动态联盟组织便适应时代的需求产生,供产销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将延伸到企业之外。
(二)技术环境
在技术环境的影响下,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特点,并且融入了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具体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管理与整合,然后通过互联网将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形成网络财务的模式,进而达到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金融环境、社会环境
在金融环境的背景下网络交易市场中的流通工具为电子货币,其具有全天24小时可以进行交易的特征,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交易方式被人们称为光的速度,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通费用较低,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易。同时,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筹资与投资的重要方式。随着电子货币的逐渐盛行,网上银行的运作模式也逐渐复杂,功能逐渐丰富。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相应会带来社会变革,企业组织和工作结构、社会工种的转变也将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转变,是财务管理技术策略、职能、观念革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其直接影响因素之一。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理由
理财学专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延伸,财务管理专业从会计学中独立出来并加以延伸的一门学科。从财务管理专业中可以看出此专业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发展的一项重要学科,对此,高校也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总结,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理由,其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模式的定位不够准确
财务管理专业逐渐从会计学以及金融和财政学中分离出来,从而其培养目标在财务应用中的特点与其他专业相比,财务自身的特点还不够突出和明显。我国当前大部分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大致相同,初衷都是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但受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实际情况在专业和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然而我国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小,造成了经验和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造成了我国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目标实现得比较吃力。
(二)课程体系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脚步
市场经济得不到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企业存活和发展的绊脚石。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课程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课程设置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受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课程上以及研究出了课程重复的理由所在。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没有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划分,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工作出现单一完成的局面。又因为财务管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必须拥有一定的会计基础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我国很多的高校中对财务管理的课程上非常重视,前提都是以会计人员的课程作为从事财务管理的标准,在加上金融学和管理学的相关课程,共同的组成了财务管理课程,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课程相互的融合和交叉。
[有关企业财务分析论文]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二
第一段:介绍文献分析的背景和重要性(词数约200字)
文献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学术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探索其中潜在的观点、论证和结论。文献分析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手段和技巧,对于提高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宽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分享几点关于文献分析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深入剖析文献中的观点和论证(词数约250字)
文献中的观点和论证是进行文献分析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文献分析时,我们需要关注文献中的作者观点及其论证方法是否合理和可信。作者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和证据基础上,并通过逻辑论证进行合理的推理,而非凭空臆断或主观意见。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文献中的观点是否具有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是否能够为我们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通过对文献中观点和论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文献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第三段:比较不同文献的观点和结论(词数约250字)
在进行文献分析时,我们不仅需要对单篇文献深入分析,还需要将不同文献之间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比较,并找出其中的异同点。通过比较不同文献的观点和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思想流派之间的分歧和辩证关系,了解不同学者在相同问题上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种对比分析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能够激发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第四段:评价文献的学术价值和贡献(词数约250字)
除了对文献的观点和结论进行分析和比较外,我们还需要评价文献的学术价值和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评价:首先,文献是否在某一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是否引起了学术界的积极回应和讨论;其次,文献是否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是否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或解决了某一具体问题;最后,文献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是否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通过对文献的评价,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到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五段:总结心得和思考文献分析的局限性(词数约250字)
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知识和思考,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边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献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进行文献分析时,我们往往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总结,容易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由于文献选择的主观性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可能会存在信息获取不全面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文献分析时,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主动拓宽学术视野,全面了解相关文献,以便更好地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
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文献分析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剖析文献中的观点和论证、对比不同文献的观点和结论、评价文献的学术价值和贡献等环节,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学术知识和思考,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文献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拓宽学术视野,全面了解相关文献,以便更好地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三
摘要: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发现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效果总体来说不尽人意,这使得案例教学模式本身的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现有研究中关于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论证既有不同之处,也有许多重复之处。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从而势必会增加教师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将众多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归纳,提炼出几个主要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因子分析;影响因素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为教学主线,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创立后不断得以推广的,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学过程,并逐步得到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重视。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实践性较强,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模型在这些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紧密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深入且颇具借鉴价值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本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效果总体来说不尽人意,尤其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满意,这使得案例教学模式本身的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因此,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就成为当前案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文献回顾
陈效兰从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撰文论述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该文认为:首先,案例的选择要适当。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切忌胡编乱造,案例要越新越好、越近越好,要保证案例的思想性,防止“负面效应”。其次,教师要准备充分。教师要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案例教学的每个步骤或环节。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主角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强,效果就越好。该文还认为,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在案例布置、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学生讲评和个人总结等方面进行安排,以保证案例教学效果[1]。
王永东和吕列金认为,案例教学模式在我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案例本身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取的范围狭小。二是案例内容不完整,缺乏典型性。企业基于市场竞争、商业秘密等利益考虑,大多不愿提供实际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学生难以对提供的企业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三是案例的针对性差。目前采用的案例70%来自国外,由于国内外经济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会认为国外的案例资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实用性不够[2]。
王秀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和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因素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3]。
郭俊辉等提出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学生个体、案例题材和案例分析的三因素理论框架,并提出钻石模型、菱形模型与钥匙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4]。
袁书卷认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具备一些先决条件:首先,要积极构建和谐与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主动创设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即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以及努力程度等情况,更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认可和激励,以关注学生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既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要关注自身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最后,要努力营造开放与整合的心理状态。开放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大胆地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同学展开多向互动交流;整合的心理状态可以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将学生们零散的反馈和评价整合为集体的教育性评价[5]。
孙承毅和孙万东提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熟知案例教学过程及其实质,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课堂管理策略,以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郭忠兴指出,教师在面向非职业型公共管理类学生群体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优化教学过程,正视学生的需求惯性和思维惯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以获得满意的案例教学效果。他认为,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动员、讨论与点评,这四个阶段共同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7]。
郑淑芬认为,案例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精选教学案例、积极的课堂引导和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认知活动和非认知活动的关系[8]。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例如,陈效兰主要从教师对案例的恰当选择和对案例教学的充分准备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王永东和吕列金则主要从案例选择本身角度阐述了案例教学模式案例选择的重要性。郭俊辉等认为,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袁书卷主要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以及营造开放与整合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案例教学模式效果的影响。孙承毅和孙万东则认为,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管理策略至关重要。郭忠兴提出从优化案例教学过程和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角度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郑淑芬指出教师在案例选择、课堂引导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不同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本研究认为,这些学者对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论证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重复之处。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从而势必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为了方便教师在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本文拟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众多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归纳,提炼出几个主要的因素。
二、样本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调查范围为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两所高校。本次调查,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每个班级人数不同,抽样范围为每个班级学号为前40位学生中单号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本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本研究量表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二)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找出能够反映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变量相关性的大小对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因子分析中因子旋转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模型和实际数据之间的矛盾,而其直接原因表现为因子对变量的贡献不明确。在不改变因子协方差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坐标轴来实现这一目的。
因子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无量纲化处理。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第三步:求因子的特征根及其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第四步: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的目的在于对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归纳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从而为以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提出科学恰当的建议。
三、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一方面,kmo统计量为0。782大于0。7,而且经过bartlett球形检验,其p值小于0。05;另一方面,由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因此,各变量之间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二)因子旋转
根据特征值贡献率大于85%、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差异大和变量不出现丢失的原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4,旋转后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479%。
(三)因子命名
使用主成分法计算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各个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因子1是一个混合量,包括“案例与所讲授理论联系不够密切”、“案例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案例内容不具有时效性”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与案例内容有关,可以大致概括为“案例内容”因子。因子2也是一个混合量,包括“教师案例结果分析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中未调动学生能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未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与案例教学过程有关,可以概括为“案例教学过程”因子。因子3是“案例教学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形式不合适”、“案例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三个变量的混合,这三个变量与教学形式有关,可以归纳为“案例形式”因子。因子4好像完全是“学生没有认真准备案例教学相关材料”,该因子是从学生角度阐述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的,该因子在其他变量上没有大的载荷,可以概括为“学生因子”。“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不够合理”这个变量在任何一个因子上都没有很大的载荷,因此该变量不予考虑。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归纳为四个因子:案例内容因子、案例教学过程因子、案例教学形式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四个因子可以使教师更明确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总之,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因素,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策建议
(一)甄选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内容甄选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一方面,案例教学材料内容翔实且具有典型性。以《营销企划》课程为例,既要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要有失败企业的案例;既要有大中型企业营销企划的案例,又要有小型企业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仔细选择。在占有大量相关案例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案例材料进行甄选。甄选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现实性、可操作性、思想性、与课程相关理论联系的紧密性、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能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因素。不占有大量丰富的案例教学材料,就无法实现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材料的甄选;不对案例教学材料的精心选择,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会感觉案例内容简单、案例内容没有意义和价值等。这样,学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收集资料和预习,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占有大量案例教学材料和对案例材料的甄选,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案例教学内容甄选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但仅有内容翔实和精选的案例教学材料,而不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包括案例布置、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学生讲评、个人总结、教师点评和成绩考核等阶段。案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对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都较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而且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跳跃。比如,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多鼓励少批评。
(三)选择案例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教学形式不能拘泥于教师多媒体演示案例和教师解说案例这些形式,因为这些形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没有动力收集案例相关资料,也没有积极性去讨论和分析案例,这样,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演示、教师解说案例、模拟案例和学生讨论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布置和案例背景解说阶段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演示,而在学生讨论、学生讲评等阶段采取模拟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入案例现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甄选案例教学内容、优化案例教学过程和恰当选择案例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要始终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案例教学过程始终都不能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和努力也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落到实处。当然,学生的主动参与必须以教师对教学内容材料的甄选、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案例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等三个环节为基础。教师在上述三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效兰.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1).
[5]袁书卷.案例教学实施的心理条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8).
[7]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四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必须要睡眠,而睡眠过程中就会产生梦!梦里的内容是千奇百怪的,它也是丰富多采的,由于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我们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我们的古人也就是我们的先人对梦做过研究,可是大部分内容都带有封建色彩和迷信成分。因此一些外国的科学家却把梦用于了心理学和精神治疗上,这可以说是全球史上最重大的发现和创新!弗洛伊德曾经写过一本叫作《梦的解析》用这本书来观察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可是它也有一些瑕疵!
如果说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的运作,那么梦就是在神经系统和脑的磁场效应下产生的象!而这种象是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因此不同人的性格在相同梦的内容产生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梦分为许多种,大致可分类为:噩梦(恶梦),美梦,满足愿望梦,满足渴望梦,连梦(即连续的梦),伏笔梦,考试的梦,欲望梦,黄梁梦,南柯梦,复现/古梦等等!由于这许多种类的梦,它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以及不同性格人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因此在分析一个梦的'时候,还需要全面的分析。
根据每个人心理上的差异和心理上的相似点,每个人产生梦的规律还是可寻的。一个人精神/心理恐惧的时候就会产生噩梦(恶梦),或者精神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忍受空间的时候就会产生杀人和打架斗殴的梦,人在精神和心理空虚的时候就会产生填补这种空虚的美梦和满足愿望的梦。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黄梁梦和南柯梦,人在被一件困扰自己和一直埋藏在潜意识里的事会产生一些连梦,或者当一个人还处在半清醒半昏睡时,虽然它的肢体和神经系统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工作,当它在睡下的时候,因为它的大脑还是在接着上演着下一个梦的片段,梦并没有因此中断因此就产生了连梦!人在精神旺盛的时候,有时会在梦中唱歌,肺里上火的时候会梦到自己哭泣。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五
摘要:传统的国际商法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培养要求,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法学教育
案例教学法一直是西方国家颇为重视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法。自传入我国后在法学教育中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因其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也引起了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案例及案例教学的内涵解读
案例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
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对各层次属性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取舍形成了不同的案例教学概念,也反映出对该教学法不同的认识程度。
大多数对案例教学的界定着眼于它的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撰写案例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共同进行讨论,并写出有关案例分析报告。”[3]这些界定对案例教学中的一些核心要素都有强调,侧重面不一样。
下面是一则比较完整的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它也代表本研究对案例教学的界定: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挑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
二、国际商法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法的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中国高校传统的讲授式教育还是有其优越性的,如传授的专业知识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作笔记和掌握。但是,讲授式方法存在着其特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和法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主要是书本法律知识和经过教授智力加工的研究成果,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具体、充分地讨论实际案例。虽然近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式方法给学生带来的被动局面。但在这方面我们同其他国家相比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移植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改变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商法》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单调的法律条文和基本概念众多,专业性强,内容庞杂,具有枯燥性的特点,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逼真的事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教学,就比较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商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国际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其运用于国际商事交往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式的理论知识,却难以获得运用该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由于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通常是由教师事先选择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围绕这个具体案例开展的分析讨论中进行的。学生通过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便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学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实践证明,一个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个人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讲授方法中很难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应该会涉及很多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部分的内容去分析整个案例,必须对学习的整体内容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前后融通、综合运用。所以,案例教学在无形之中将学生所学习到的全部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将课程不同内容和知识点系统化方面起到了红线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要实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切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学,而丢弃了理论教学,因为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无论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案例教学不是替代理论教学,讲授教学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应选择典型的案例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案例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在于所选用案例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教师应精选并提炼国际贸易法方面的现实典型判例充实国际商法案例库,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因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理的一般原理原则,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越经典,学生就越有兴趣,参与程度就越高,学习收获也就越大。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我们也应特别注意选用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关的典型案例。
(三)应注意及时更新案例
国际商法的案例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国际贸易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国际贸易活动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适应国际商法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案例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实际教学的需要。
(四)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5]。案例教学在时间和效益上存在着矛盾,案例教学需要耗费的时间较多,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
总而言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是必要的,是符合课程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在国际商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增长实际操作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2]杨清源.如何推行案例教学法[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6(8):44.
[3]潘学中.论师资培训中的案例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6):13.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六
一种管理思想总是需要相应的管理技术的支持。思维流程是toc主要的工作方法之一,思维流程有以下主要的技术工具:
现实树(reality企业内部存在着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物流是企业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采购原材料、制作毛坯、加工半成品、组装部件、总装产品及该过程中的物料传输、存储等活动环节。企业的生产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个活动链中各环节的高度相关的内在关系,制定出一个详尽而周密的生产作业计划,规定出每一种毛坯、零件、部件和产品的投入、出产时间和数量。但在实际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机器损坏、原料不足、半成品和产成品因质量问题而返工等等,这些大量存在的意外的随机事件常常会打乱原本计划好的活动程序。我们如何在这些纷乱的头绪中找出干扰企业的约束瓶颈呢?解决的手段之一就是从“物流”着手。
通过对企业中“物流”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物流”的特点,认识他们各自的薄弱点,或“瓶颈”所在,从而有针对地进行计划与控制。
一般将从原材料到成品这一“产品物流”分为:“v”、“a”和“t”三种类型。其中,“v型物流”是由一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许多种不同的最终产品;“a型物流”是由许多种原材料加工或转变成的一种最终产品;而“t型物流”则是“a型物流”的一个变形,其最终产品有多种。其流程示意关系如下图。
图1v型物流
图2a型物流
图3t型物流
“v型物流”企业
典型的“v型物流”企业如炼油厂、钢铁厂等。其特点有:[next]
最终产品的种类较原材料的种类多得多;
所有的最终产品,其基本的加工过程相同;
企业一般是资金密集型且高度专业化的。
v型企业的工艺流程一般来说比较清楚且设计简单,物流路径清晰,通过对物流的分析,比较容易识别、控制与协调企业的瓶颈。对这类企业的约束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内部流转环节进行衔接性的匹配,要消除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之间的拖延、无效返工等状况。
“a型物流”企业
对于“a”型企业,如造船厂、大型机械装配厂。其特点是:
由许多制成的零部件装配成相对较少数目的成品,原材料种类比零部件种类多;
一些零部件对特殊的成品来说是唯一的;
对某一成品来说,其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往往是不相同的;
“t型物流”企业
而对于“t”型企业,如制锁厂,汽车制造厂等。其特点主要包括:
由一些共同的零部件装配成相对数目较多的成品;
许多成品的零部件是相同的,即存在标准件和通用件;
零部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是不相同的。
“a型物流”企业及“t型物流”企业与“v型物流”企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前两者的物流管理难度大。它们存在着物料清单(bom),工艺流程较复杂,企业的在制品库存较高,生产提前期较长,约束环节不易识别,计划以及工序间的协调工作也非常困难。
要消除“a型物流”企业和“t型物流”企业的约束环节,主要工作要集中在外部供应链的优化上面。要协调好企业与外部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在满足市场多变需求的同时,均衡地安排内部的采购、生产、储存等活动。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七
李女士和她的丈夫张先生婚后拥有一套房屋,最近他们为了购置新房决定将房子卖掉。张先生与中介公司签订了《房屋买卖居间合同》,委托中介公司寻找买家,挂牌价为230万元,签约后张先生就到国外出差一个月。刘先生通过中介看了这套房子觉得非常满意,但希望价格再能便宜一点,通过双方几次协商,李女士最后同意以138万元卖给刘先生,双方又签订了《房地产买卖合同》,为此刘先生支付了定金20万元。谁知签约后半个月,张先生就从国外回来了,当他得知房价为138万元,觉得太便宜了,于是找到刘先生,告知刘先生这是他们夫妻的共同财产,李女士一个人无权处分,要求解除合同,但刘先生认为李女生有权签订合同,且已经交付了定金,坚决要求履行这份合同。
双方协商不成,为此刘先生起诉至法院,要求履行《房地产买卖合同》。
法院认为系争房屋系李女士和张先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共同同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义务。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对共同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应为无效。法院判决购房合同无效,李女士返还刘先生定金20万元及其利息。
所谓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人,对全部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平等的所有权。共同共有财产关系一般发生在互有特殊身份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较为典型的是基于夫妻关系而发生的夫妻共同财产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共有等共同共有财产形式。
根据法律规定,部分共同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而擅自处分共有房屋的,
要看事后该处分行为是否获得其他共同共有人的追认。获得其他共同共有人追认的,该处分行为合法有效。没有获得追认而擅自处分共有房产的,合同无效。
目前法律实务中存在着如下几种共有形式:
1、家庭共有:夫妻是一种人身关系。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共有,另有约定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夫妻共同共有:家庭成员相互之间,也是人身关系,是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关系。不能把亲属关系都当成家庭关系。如张某与其妻、子一同居住,其父、母单独居住。张某的家庭成员就只有3个人,而不是5个人。家庭共有财产,属于家庭成员共同共有的财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于农村共同生产生活而产生几代同堂的现象,其共同居住人对家庭财产是共同共有。
3、尚未分割遗产形式的共同共有:共同继承的财产,在继承开始以后,遗产分割之前,数人(相互之间是亲属,是同一顺序继承人)对遗产享有共有权的财产。一般认为,这种共有是共同共有。
在购买房产时,一定要核实所购房产是否属于共有,买卖共有房产的一定要取得全体共同共有人的一致同意。为规避最终认定为共有房产而产生合同无效的法律风险,购房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如果是房产证上的产权人是多个人的,一定要核实每个人的身份,并由每个人在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除非有公证的委托书,否则不同意代签字。
2、如果房产所有人是在婚状态,且房产证上产权证为一个人名字的,也需要其配偶在房屋买卖合同上签字,或者由其配偶出具房屋并非夫妻共同共有财产的声明。
3、如房产所有人系单身,且房产证上产权人为一个人名字的,需要该所有人到民政局开具单身证明。
4、为防止出卖人故意隐瞒其他共有人,买受人可以让出卖人出具一份无其他共有人的承诺,并明确约定违反承诺的违约责任。
1、《合同法》(1999年)
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
89.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xx年)
第十七条婚姻法第十七条关于“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的规定,应当理解为:
(一)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
(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第十八条婚姻法第十九条所称“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夫妻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4、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二手房”买卖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20xx年)
追认的情况下,应认定买卖合同无效;但买受人有理由相信出卖人有代理权,符合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应确认买卖合同有效。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八
首先,写好统计分析要处理好“想写”、“会写”和“写好”的问题。“想写”是认识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就不可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会写”是能力问题。认识到写统计分析的重要性,想写了,下工夫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单位的“一支笔”。“写好”是技巧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写统计分析要在“想写”和“会写”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见得多,阅历广了,自然也就“巧”了,自然就写好了。
其次,写好统计分析要学会“看”、“抄”、“写”、“改”。先说“看”:好的统计分析是“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常看别人写的分析,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慢慢也就会写了。再说“抄”:好的统计分析是“抄”出来的。以前经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一把剪刀一盒胶。”沿袭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剪切”和“粘贴”。这里的“抄”并不是照抄别人的原文,而是抄文章的灵魂,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说“写”:好的统计分析是“写”出来的。写需要基本功,动笔写最重要,手脑并用,这是一个高级的思维策划过程,要选题,要立意,要提炼亮点,要发掘原因,要想出建议。写得越多,水平自然会越高。再说“改”:好的统计分析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没有反复多次的修改,就没有好文章。
第三,写好统计分析要把握好“四情”,即上情、下情、内情和外情。上情就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掌握基层部门和单位的现实具体情况。内情就是本系统、本县的具体情况。外情就是外县、乃至全市全省全国的具体情况。只有把握好了这“四情”,写统计分析时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进而揭示规律性,增强预见性。
统计分析还要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数字如何定位,比如,发展水平是和去年“基本持平”,还是“增幅明显”,还是“有些滑坡”;再比如,消费市场是“升温”还是“疲软”,等等。数字定位以后,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每月的数字,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制单位完成多少,集体单位完成多少,股份制企业完成多少;同样,按三次产业划分,一产完成多少,二产完成多少,三产完成多少;还可以按行业划分,看看哪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哪些行业投资小。这样呢,把一个数字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就能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然后,还可以和上一月比,和去年同期比,和别的县市比,和全市平均水平比等等,这样就知道在哪些方面能提炼观点,能提出建议。
因此,要写好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做到善跑、博学、多思、能写。
善跑,就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农村,了解实际,掌握活情况,再结合我们丰富的统计资料,形成我们有特色的观点,使统计分析“有血有肉”。
博学,就是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俗话说,知识多才能思路广。我们应当把学习作为我们一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知识积累的基础,作为博学多识的源泉。
多思,就是通过加工分析形成自己的想法。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要进行认真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尽可能变成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能写,就是既要达到斟字酌句,有见地,一针见血,又要符合实际。要能写还要敢写,敢写是能写的前提。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要克服自卑感,另一种是要克服自豪感。总之,要脚踏实地,勤写多练,才能写出有份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文献分析论文篇十九
简单讲,统计分析就是以统计资料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方法或技术,说明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办法。所以,一篇完整的统计分析应该包括五项基本内容:(1)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析(目的);(2)对什么问题进行分析(对象);(3)如何进行分析(方法);(4)能够得到什么重要发现(结论);(5)这些重要发现的深层次含义与相应的措施或对策(解决方案)。
2统计分析的作用
(1)开展统计分析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定性地研究问题,而且更注重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
(2)开展统计分析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统计的整体功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只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综合加工和分析研究,才能实现这三大功能。
(3)开展统计分析是促进统计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就会发现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核算方法、指标口径、数字质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及时的进行改进。
(4)开展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迫切要求。不但要搜集整理大量的统计资料,还要研究统计数字的内涵,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既要熟悉统计业务,还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水平和写作能力。
文献分析论文篇二十
摘要:传统的国际商法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培养要求,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法学教育
案例教学法一直是西方国家颇为重视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法。自传入我国后在法学教育中推广应用,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因其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也引起了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案例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
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对各层次属性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取舍形成了不同的案例教学概念,也反映出对该教学法不同的认识程度。
大多数对案例教学的界定着眼于它的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共同进行讨论,并写出有关案例分析报告。”[3]这些界定对案例教学中的一些核心要素都有强调,侧重面不一样。
下面是一则比较完整的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它也代表本研究对案例教学的界定: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挑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法的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中国高校传统的讲授式教育还是有其优越性的,如传授的专业知识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便于学生作笔记和掌握。但是,讲授式方法存在着其特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和法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主要是书本法律知识和经过教授智力加工的研究成果,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具体、充分地讨论实际案例。虽然近些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式方法给学生带来的被动局面。但在这方面我们同其他国家相比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移植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改变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商法》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单调的法律条文和基本概念众多,专业性强,内容庞杂,具有枯燥性的特点,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逼真的事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教学,就比较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商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国际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其运用于国际商事交往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式的理论知识,却难以获得运用该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由于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案例,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通常是由教师事先选择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围绕这个具体案例开展的分析讨论中进行的。学生通过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便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学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实践证明,一个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个人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讲授方法中很难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应该会涉及很多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部分的内容去分析整个案例,必须对学习的整体内容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前后融通、综合运用。所以,案例教学在无形之中将学生所学习到的全部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将课程不同内容和知识点系统化方面起到了红线的作用。
(一)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要实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切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学,而丢弃了理论教学,因为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无论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案例教学不是替代理论教学,讲授教学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应选择典型的案例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案例的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在于所选用案例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教师应精选并提炼国际贸易法方面的现实典型判例充实国际商法案例库,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因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理的一般原理原则,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越经典,学生就越有兴趣,参与程度就越高,学习收获也就越大。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我们也应特别注意选用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关的典型案例。
(三)应注意及时更新案例
国际商法的案例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国际贸易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国际贸易活动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适应国际商法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案例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实际教学的需要。
(四)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5]。案例教学在时间和效益上存在着矛盾,案例教学需要耗费的时间较多,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
总而言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是必要的,是符合课程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在国际商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增长实际操作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2]杨清源.如何推行案例教学法[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6(8):44.
[3]潘学中.论师资培训中的案例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xx,(6):13.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6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