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挖掘出问题的根源并找到解决方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好的总结应该能够突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需要包含对自己的批评和反思。以下是一些生活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二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1]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二、发挥好近现代史教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而成,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因中国近现代史而丰富饱满,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从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的时候,我们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当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同悲伤共坚强,这是一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对民族精神仅仅存有感性的表达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最终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离不开纲要课的培育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紧结合起来。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三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应对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若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读死书,死读书的阶段,那对于教学工作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我想只有通过涉猎群书,多思多想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传达信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想学历史,爱学历史,会学历史。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需要学习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这六本书的内容,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离我们时间最近,学生接触的也较多,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每每遇到此处,我总是心里有所畏惧,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如何去解决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呢?我想到了读书。在广袤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真谛所在,读书一定会解决我的问题。
记得几年前求学之时,曾翻看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书中对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做了详尽的讲述。时至今日,再去翻阅这部著作,感慨良多。
“鸦片战争”的历史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封住了自己。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如同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么广阔,不知道在他坐着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一次次的思想、政治、经济变革,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越。在被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变得软弱无力,只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之前,在清政府统治之下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终于使其挣脱了在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之下的牢笼。因此,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紧跟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将自身投入到现实的残酷竞争中去,才能更好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的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当一个仅相当于中国普通省份面积大小的日本在近代的历史上,通过发动一次次的侵华战争,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步的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尤其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我们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将其彻底的打败,这是一种怎样的实力对比?!这更可突出国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的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处境要靠自己来争取。
因此,近代史上中国所遭受到的血淋淋的史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保护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至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的胜利。原因在哪?我认为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最后在劣势情况下取得胜利。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的不败之林!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四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好不风光,官职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蔺相如上任后却既无富国之举,亦无强兵之策,只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直到亡国,恐怕赵惠文王的子孙们也不明白,为何有先王培养的如此良相也敌不过秦。窃以为,完璧归赵乃是秦王设计的一个圈套,故意成全蔺相如,使赵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当时秦根本没有攻赵的计划,只是找法子试探一下情况。“蔺相如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赵王遇到麻烦时,蔺相如受人之荐凭勇气“奉璧西入秦”。后来的结果,赵王尽管很有面子,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没有引起重视。蔺相如完璧归赵使用的是下三烂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装,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退回赵国,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赵国原来面临的危机,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赵本惧秦,担心怀璧而遭兵祸,蔺相如哄骗秦王说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挟,再骗秦王斋戒五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献璧。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骗却不发兵攻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秦本无意因璧攻赵,赵枉作杞人之忧了。赵以璧为宝,秦以天下为宝。说以城换璧,只不过借此考察赵国国情。秦王没有怒杀蔺相如,更说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这是他在玩外交游戏。而对这些,赵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让蔺相如成功,来灭赵的实力。秦王志在天下,岂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统,区区一璧何患不入秦?得民心者得天下,秦若为一璧而弃十五城子民,必会失去民心。民心失,天下失,一块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夺一璧而激怒赵,赵必然举国相抗,秦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从事情发展的始末看,秦并无夺璧之意,犹如下棋闲处落子,看看对方的反应而已。而秦所惧者,廉颇也。蔺相如不过机锋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闲处落子,造成其才能胜过廉颇的假相,达到赵相秦用的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设计下,蔺相如官至相国,而赵走向衰亡。可以设想,如果将渑池会与荆轲刺秦时的环境相比较,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他却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史载,在秦王的宫殿里,连卫士都是列于阶下,不奉诏不准上殿,以荆轲之勇尚且血溅朝堂,而渑池会上戒备森严,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环列的武士,难免令人生疑。蔺相如两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这在谈笑间杀人数万的霸主眼里,可谓关公面前耍大刀。何况,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秦王岂会被一个文官吓倒?这就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成全其功。很快,秦王的预想逐步成为现实,第一步是赵“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而廉颇则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造成将相失和。廉颇者,赵之良将,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干诸侯,遇到蔺相如,无奈也得负荆请罪,此后终不见用,只好老死乡野。第二步就是诱导赵王看重口舌之才。4年后,赵惠文王死,孝成王立,在用人失察上也越走越远。孝成王不听众人劝说,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终使秦达到目的,加速了灭亡的进程。
完璧归赵,让秦暂时丢了一点面子,却为顺利灭赵,进而一统天下铺平了道路,可谓良计。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五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
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第一根弦弹断了,自己还没察觉,照弹不误。
文姬却马上听出说:“父亲,您弹断了第一根弦!”蔡邕吓了一跳,女儿从来都未学过弹琴,甚至连琴都未摸过,怎么就听得出他弹断了第一根弦呢?蔡邕继续弹著,故意把第四根弦弹断。文姬又立刻辨出:“父亲,您又把第四根弦弹断了!”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的确无师自通,掌握了音律。
蔡文姬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琴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六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1]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二、发挥好近现代史教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而成,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因中国近现代史而丰富饱满,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从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的时候,我们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当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同悲伤共坚强,这是一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对民族精神仅仅存有感性的表达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最终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离不开纲要课的培育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紧结合起来。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七
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历史却是那么的悲惨,那么的无助。战争一步一步向中国走来。
从八一四二年起,英国拔牙片等毒品运进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弄得不成人样,然而,他们以中国人硝烟为借口,进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幕了,英国再次向中国发动攻击,在圆明园抢劫了数不清的值钱的东西;然后放火大烧。以破坏证据。
到了一九零零年了,中国又被八个国家所侵略。
又到了一九三九年了,日本故意挑衅中国,向中国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过了七年,日本向中国首军进攻,更愤怒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但把手无寸铁的居民杀了,还把放下武器的士兵给杀了;妇女等。最后据中国人的统计,日本总共杀了中国南京人民三十万以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人还说不值,有的人说高达百万。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所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大家是中华人民,要把这耻辱的历史转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这耻辱的战争。
因为国家落后,所以才会挨打,所以大家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报孝祖国。
大家也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也就是被人欺负。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八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九
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9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而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后建立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战争的结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败,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其后爆发的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从1949年至今的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前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从1966年5月到1976年十月这十年,是“”时期。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起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艰难而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切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地推进向前。
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把中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倍感珍惜。我觉得在我的大学期间学习这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本学期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权,深深地操纵着中国,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中国的天是黑暗的,地也是黑暗的,老百姓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此时,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就在八年的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谋求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出了与国民党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甘,挑起了全面内战,人民又一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俗话都有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明知道在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毅然发动内战,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国民党不是军事力量不及共产党,而是忽略了广大的中国人民,也忽略了早已经厌倦战争的国民党士兵,其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在经过艰苦的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广大的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的一句话凝结了中国几亿人的梦想,有多少战士和多少无辜的民众何曾不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再也盼不到了,但是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人群,他们为了新中国做出了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期间,中国共产党艰难的探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一次次成功与喜悦、一次次失败与泪眼中,艰难前进,只为了能让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好,虽然经过了十年的“”,使我们深刻的领悟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该是关于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的,收获了十年的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或者说,祸悉福之所倚,一次次的打击与挫折打败不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改革开放至今犹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好转,并不断提高,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会有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世界中提高的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更深刻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听老师生动地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现代的生活倍感珍惜,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提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干到自豪。对于我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永不遗忘中国耻辱的历史,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好好学习,将来毕业了,有机会为国家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日后建设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更加现代化的祖国打好基础。作为一个大学生,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更肩负着国家的期望,试想,一个大学生总有一种反正我不做总有人做的态度,那么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心态,那我们国家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复杂繁多的历史仅仅浓缩在几个月的学习中,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日后我必将加强自我学习,到图书馆等地方加深学习,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一
郭合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教育中意义重大。通过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了解和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知道近代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了解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在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的时候,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二
高中历史重要结论总汇(中国近现代史上)
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鸦片战争中,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芽的直接原因: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
3、“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4、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拜上帝会的组织发动。
6、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
7、《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案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
8、列强于1853年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没有立即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英法忙于克里木战争。
9、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外国势力出现暂时“和好”局面的原因: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1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只引进西方技术,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
11、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里诞生中国无产阶级。
1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3、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成熟。
14、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最终各走各路的主要原因:阶级属性不同。
15、维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上唱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6、维新变法兴起的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运动的关键: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18、“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主要利益。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夺取殖民地。
20、黄海之战后,北洋舰队失去战机的主要原因: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海迎敌。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的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未能完全瓜分中国,其主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23、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其根本原因在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
24、义和团前期进行反清活动,后又提出“扶清”口号的主要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
2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
26、封建社会中,中国农民革命都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平均主义思想观念决定了农民革命的狭隘性。
27、一直到清朝前期,中国始终未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发展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基本因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9、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0、20世纪初,中国许多地区开展收回路权的斗争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1、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他们的势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新政没有触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32、中国人民开展保路运动的最根本原因: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33、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关键因素在于:革命士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5、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虽然都要求救亡图存,结果两者都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国情决定,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或者说资本主义力量小。
37、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38、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反动目的已完全暴露。
二、目的目标意图用意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主要反映的侵略目标:商品输出。
3、最能反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华侵略的根本目的:开放通商口岸。
4、清朝设立总理衙门的根本目的:顺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5、辛酉政变后,西方列强放弃“中立”,主动与清政府合作的主要目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6、西方列强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侵华利益。
7、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时改变军事上的落后面貌,以维护清朝统治。
8、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直接目的:获取利润,配合军事工业。
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直接目的在于:适应军事工业的需要。
10、19世纪70年代,沙俄支持侵略新疆的阿古柏伪政权的目的:利用阿古柏达到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11、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之一:挽救民族危机。
12、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救亡图存。
1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争做中国债主的根本目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4、19世纪末列强争向清政府贷款的主要目的:扩大在华势力。
15、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16、《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17、清末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直接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1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后果
1、拜上帝教起到的主要作用:发动群众参加反清起义。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对中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引进大规模机器生产的一种新的生产力。
4、中法战争的直接后果:中国放弃了对越南的保护。
5、“公车上书”最深刻的社会影响:使维新思潮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在于: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7、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后的实际结局:俄国的势力不断地增大。
8、18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造成的对华影响: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9、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10、19清政府“皇族内阁”成立的实际后果:宣告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1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四、特点特征表现标志
1、19世纪40、50年代西方列强侵华所表现的特点:以直接的武装侵略为主。
2、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3、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的共同特征:都是使用大机器的近代工业,都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官僚、地主、商人等私人投资。
5、清政府适应近代化行动的显著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6、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8、与维新思想相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9、《辛丑条约》签定,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化最显著的经济特征: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自然经济虽然解体,但仍然存在。
10、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1、19世纪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出现了。
12、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事件:兴中会的建立。
13、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各国间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则具体表现为:先后强租胶州湾和威海卫。
1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建立。
16、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皇族内阁”成立(1911年)
17、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国制确立的标志: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8、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的诞生。
19、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20、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的事件:定都天京。
五、实质本质性质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强国御侮。
2、天京事变说明的本质性问题:农民阶级自身具有严重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3、以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实质: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4、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突出表现的实质问题: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5、戊戌变法的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6、“门户开放”的实质:美国要凭借经济实力最终独霸中国。
7、清末新政的实质:挽救统治危机。
8、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三
试题内容: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中国移民的近现代历史(节选)孔飞力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17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表明,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家庭需要寻求新的谋生方式。他们因此选择了作出改变和进行迁徙。而为此进行的海外移民活动只是大趋势背景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缺少耕地的农业家庭会选择新的生存方式。例如,在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制品和经济作物,或者出售劳动力(通常是男性劳动力),这些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更有利可图的地区。不过,这种生存方式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而是让作为劳力的男人离开家庭进行劳动——可能是去附近的农场、相邻的小镇或更远的地方。在整个迁徙活动中,家庭一直是核心。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处在一个“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之中。“空间共同体”指的是“共同生活”,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位置。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不会因为他生活于千百英里乃至上万英里以外而受到影响。相反,“分开生活”却可能是指一个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个院落却过着各自独立的生活。“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家庭观念,既向上联系着祖先,也同时向下联系着后代。生产活动则打造了代与代之间的经济联系,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和提高家庭的生产力。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移民中更是如此。
相较于传统上认为人口压力是推动移民行为的重要因素,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当时的中国,人潮涌动,商业繁荣,各种市场关系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中国家庭都会自然而然地尝试抓住各种机遇。境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可以视作是对商业化的适应性行为。同时,选择留在农村家中的人,他们的生活仅仅是围绕在田地和灶台之间。他们细心地照料祖坟,举行各种传统仪式,过着一种远离现实的生活。尽管这些人的生活方式被官方思想家和保守卫道士们称颂,但也不足以减弱人们对改变生活的渴望。数以百万的家庭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商业化和流动性。晚清时期,海外移民建立了很多机构来帮助他们适应这一改变,例如会馆、分庙、帮会以及输送资源和文化的走廊。
伴随着大规模的华人外迁,世界各地出现大大小小的华人移民社区。我们所说的“移民社区”是一个双边的有机体。它镶嵌在两个不同的社会中间并承担起文化意义上的“走廊”的功能。
它帮助两个社会互通人员、资金和信息。即使是在移民已经拥有了稳固且不依赖于家乡的利益基础的情况下,它仍然会维持着他们与家乡和亲族的联系。其首要原因是利益因素,他们需要从家乡购买劳力,同时也需要将财富输送回家乡。另外也有文化上的因素,一个旅居的劳动者或者商人,可以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赚取社会资本。这种帮助和依附并不排斥与其客居地的非亲属或异乡人的合作,有时甚至会发展为双向的忠诚。维持利益基础就意味着要与家乡建立一个同时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在晚清的中国社会,这样的走廊纵横交错,进行着繁忙的资金、社会和文化输送。这些走廊可以被视作家乡的扩展,将人们的利益和情感延伸到很远的距离。这种连接既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它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将移民与他们出身的村落、宗族和乡土连结在一起。虽然他们生活在别的社会中,但他们依旧保留了他们在经济、文化和血缘上的归属。维持这样的“走廊”是侨居生活的本质。
(本文选自《华人的外迁及回归》,内容有删改。作者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近现代中国移民历史和近现代中国历史构成了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全部。
b.家庭将过剩的生产力输出到家乡之外的地区并没有导致整个家庭的迁徙。
c.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照顾现在和未来的家庭成员,以维持家庭的凝聚力。
d.一个移民社区的商人只能通过提供资金以及帮助亲属移民的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
e.维持拥有文化、社会和经济性质的“走廊”是移民生活的本质。
13.关于“空间共同体”和“时间共同体”,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空间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
b.“时间共同体”通过家庭观念和生产活动将一个男人同他的父辈联系起来。
c.一个人对他的家庭的归属,会因为他生活的空间远近而受到影响。
d.这两个共同体在中国家庭中尤其是华人移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4.为什么近现代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海外的现象?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4分)
15.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开始形成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在面对新环境,华人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这个地区逐渐形成华工生活区。依据文意,唐人街在早期华人生活中能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试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四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西装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19世纪80年代年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
(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出现:18(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五
“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浓缩和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微课”教学理念
(一)注重逻辑主线,突出“三个选择”
本课程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规律性认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线索。这一点也是贯穿于“微课”教学的主轴。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每编分设综述,而各编综述是在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视野下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历史规律的宏观介绍,也是本课程的逻辑主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而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尤其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匮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时间把综述的逻辑线索讲清楚,学生首先需要明晰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的历史脉络,合理运用发挥微课的浓缩和整合历史场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历史在场感,为教师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提供较为有效的铺垫。
(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学生自觉‘设身处地’地反思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与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产生精神共鸣。”从课堂教学的经验来看,学生常常更为注意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人物,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本课程每编综述之下都设有不同的专题,也是本编内容的要点,而且这些要点在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相对熟悉。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的选题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线索纷繁,对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背景和结构的不同,在学习中往往难以把握住历史主线。学生通常是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听,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微课”的`设计应围绕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难点,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同时注意避免将“微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微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视频编辑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线索复杂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主线;二是通过视频展现学术界对某一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不同观点;三是参照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中经常性的问题制作“微课”;四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将“微课”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看历史、回顾历史看现实,真正思考。
(二)内容上连续性、互补性和实效性
本课程的微课教学内容应与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微视频的选题保持连续性、互补性,体现微课的实效性。首先,针对主线、主题、重点、难点,每节课的“微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1-3个部分,每部分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其次,控制授课内容、课件以及微视频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第三,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三者之间的时间、内容、主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安排,使三者教学中体现优势互补;第四,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注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一)微课”教学与课后作业、课后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手册的完成相结合
“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较多的信息量,虽然易于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线索,但因为缺乏自主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仍然会出现课堂听、课后忘的情况。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开列相关书籍,布置相关作业,结合教学实践手册,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视野。
(二)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六
张婷婷亓曙冬王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上海03)
[摘要]为在高校中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开设与之相应的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笔者在“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探索。这些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中的问卷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七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为期八周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已将结束,而在这期间,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如今的和平时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更让我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感到悲愤!
中国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慢慢的过渡到现在的太平盛世,中国政策我们不能说什么,至少当下我们是幸福的。能够吃的饱穿的暖,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听着老师在讲台上的谈论古今。
1840年,盘踞中华东方的一条巨龙还沉浸在自己的睡梦中,玄幻的泡沫太多,多到让中国人无法意识到危机的存在,闭关锁国,让中国无法意识到全球的变化。知道那一声炮响,让中国巨龙从梦中惊醒。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中国的屈辱史正式开始。
在1840之后,中国又陆续签订了由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1894年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19八国联军侵华的《辛丑条约》等等。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是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这个大国就是这么被瓜分的,签下这些卖国求荣的条约。从鸦片进入中国开始,多少家庭为之所迫害,本来还算幸福的家庭就被这个东西给毒害了,从那些历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瘾君子为了能抽一口,卖妻卖女,家破人亡。那时候中国经济的萧条,人们根本就吃不饱,但是那时候的清政府却将大把大把的银子送给了那些西方掠夺者。
孙中三先生本来是去日本留学学医的,后来他发现学医可以医人但是却救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后来他开始从政,希望可以通过从政来救中国,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失败,虽然这个是失败了,可是他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笔,相对于历史而言,他还是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对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又一次明白一个国家若没有其强大的国力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界的,更不会有外交的存在我国的巴黎和会就是个典型!然而,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期国力那就得与世界进行交流,取他国所长。另一方面,从整个近代史看并事实证明只有革新旧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历史虽是过去,但我们要牢记过去,才能更好的开创美好明天!
中国近现代历史论文篇十八
1.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产能力低下
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
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著提高
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1.战国时期,封建之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14.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
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
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
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
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训
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
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
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
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
27.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
28.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进
29.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方衰落
30.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
31.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
33.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34.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
35.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统治不得人心
36.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军心离散,缺乏斗志
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38.对淝水之战的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
39.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
40.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思想根源对现实不满
41.东晋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频繁,政局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大将拥兵夺权
42.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
4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北方劳动人民南迁
4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45.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江南地区经济日益重要
48.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接受隋亡教训
49.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根本原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50.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直接原因交通枢纽地位
51.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
52.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53.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54.唐朝中期藩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军事制度的缺陷
55.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腐败的直接原因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坏人
56.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最根本原因均田制破坏导致军事制度缺陷
57.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58.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征税标准
59.唐末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相同原因宦官专权
60.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藩镇割据
61.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经济条件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6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轻揺薄赋,重视农业
6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北方多次战乱
64.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根源唐末潘镇割据的延续
6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社会安危
66.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商业活动频繁
67.导致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原因绍兴与议后,金获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
68.南宋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其重要原因在于造船技术大有提高
69.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7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的加强主要的原因国家的统一
7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产生资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条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7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存在
75.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农工商发达,国力强盛
77.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7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79.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80.清乾嘉期间崇实学风消失的主要原因文网严密,人心自危
8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82.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
8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4.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的主要原因黄道婆改革面纺织工具
85.促使原始社会人类过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目的目标意图用意
1.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主要目的提高齐国地位
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直接目的抵御匈奴南下
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
4.周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策
5.汗初实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稳定统治
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国的封地
8.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
9.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保证北魏政府财政收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4.隋唐实行科学举制的最主要目的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15.唐政府规定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16.唐太宗注意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地位
17.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8.五代十国很多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的目的保存实力
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20.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
21.元朝政府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的主要目的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22.元朝政府重视国内陆路水陆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取得南方粮食供应
三、特点特征表现标志
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
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铁器的使用
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偏师绕道,刘邦进京
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城
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武将夺权
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军事将领篡权自立
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消弱地方势力
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赋税折银征收
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触及土地制度
四、实质本质性质
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2.楚汉战争的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
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民主政权的对立
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安史之乱”的实质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治权
五、意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相似作用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4.唐朝两税法的直接作用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5.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的作用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6.隋朝大运河发挥的主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7.北宋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
8.澶渊之盟的最大影响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
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济贫济弱的局面
10.元朝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作用解决了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12.明朝后期该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农业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
13.清朝设置台湾政府的最重要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2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