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一
我等待着,等待着……你在大年30的晚上踩着七彩的烟火,带着节日的气息,带着春的气息,向我走来,我终于迎来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春节!
早晨,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妈妈给我准备了新衣服,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对爷爷说:“恭喜发财。”奶奶拿着春联,说我们来贴春联吧!爷爷把福贴倒了,我在一旁哈哈大笑地说: “爷爷,你把福贴倒了。”爷爷说:“你再说一遍。”“福到了,福到了!”我大声地叫到。旁边的人哈哈哈大笑。
中午,姑姑给我一个大红包,我打开一看,心里很高兴。奶奶戴我去找太奶奶,太奶奶桌上摆着糖果,太奶奶见我来了,抓起一大把糖果塞进我的口袋,我的大口袋都要成糖果店了。
晚上姑姑自己做烤鸭,我的口水快流出来了,吃完饭我和我的朋友一起玩到12点钟声敲响了!我们在一起去看放鞭炮。
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村子,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二
总是忙碌,总是匆忙,总是一晃而过,我们,究竟错过了多少,那生机勃勃的春色,是否还记得呢?似乎,总是转眼间,然后,烈日炎炎,然后......貌似,我们深刻的记忆里,春色不过是柳条儿发芽,空中,尾巴似剪刀的燕子飞来飞去罢了。
不经意间才会发现,我们的身边是什么样子,好像很久都没有认真观察过了,总是凭着记忆中想象的样子来说,殊不知,这缤纷的季节里有多少美景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只是在不觉间,衣服由厚变薄,又由薄变厚,于是,我们就这样穿梭在岁月间。
于是,这场记忆之旅开始了,我天真的以为,在江南夏日的时候,北方仍旧是满园春色的。
北上,我曾亲眼目睹了可谓婀娜的风景,那蓬勃的朝气,真的是,久违了!
寻觅,于千万人群中婉转回眸,真有默然么?回首的刹那,便是锁定了么?
我不是很确定。
我只道是寻觅的景色如此,碧绿的湖水微漾,高大的杨柳数枝垂下,似一头青色秀发,徐风袭来,不止是路边、水面还有我的脸颊,那泛黄的柳叶翩翩落下,从容而优雅,或许,这该是最淡然的面对死亡吧!
白色的拱桥衬着绿影,亲切而又自然,让人顿觉的无比舒畅,内心完全释放,那油绿绿的草坪显得格外耀眼,很迷人的绿,让人沉醉......映衬着不知是那鲜红的玫瑰还是月季,万从绿中点点红,更觉是春意盎然。
无数不知名的万紫千红的野花提醒着我另一种勃勃生机,那刷成白色的环栏上被缠绕满了绿色的青蔓,葱茏苍翠,形成一个天然的凉亭,舒适无比。
就在我以为我一直在春日中游荡时,梦幻终究是梦幻,恍惚还是不是现实,正如谎言总是会被戳破的,是啊,我竟还是在湖色旖旎中见着了开得正盛的荷花,满满的园绿紧托着朵朵粉红,我还是连自己都骗不过。
抬头,原本阴沉沉的湿润变成了纯净的蓝,还有那骄陽却似火,浮动的白云不断的提醒着我烈日的炙烤,低头,猛然还是发现我不是谎言家,我总是连自己都骗不过,身着凉拖短裤短袖的我,竟成了一个无比的讽刺,身体本能的反应都已经告诉我了,这明明就是夏日,可我将我所看到的归结于春意,许是被思想麻痹了。
或者,幻觉只是幻觉而已,纬度高可以成为借口,但是,这些美好不还是吹动了我心里的那层层涟漪吗?触动,只为那些美好。
于是,这场旅行结束在自己的幻想里了,我知道为什么幸福总是如此的短暂了,仿佛肥皂泡飘过,终究还是会破灭的,可是,只要自己开心了,像飞蛾扑火那份执着又有何不可呢?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三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诚”“信”都要兼顾。
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
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听”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你走入死胡同了。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
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1.听自然的声音
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
(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风吹雨——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
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
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作为动物的人
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
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你可进而提出要有与天地共鸣的敏感,耳中要有一颗善思的心。)
3.美感的获得——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4.生命的怡养——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身心的安宁和休息。(远离尘嚣,避开尘俗的喧嚷。)
这就形成了若干的分论点。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作为中心,用叙述、描写或阐述等手段表现出来即可。
第四,分析行动的原则或策略:怎么“听”才是对的?
通常地,这个步骤被描述为“怎么办”。传统的说法是:一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定性对象,这叫做“是什么”;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这叫做“为什么”;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这叫做“怎么办”。
“为什么”是议论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相当数量的议论文中不必回答,至少不必详尽回答。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你必须阐明为什么我们要诚信,但不必就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要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嘛,老老实实、不负约定就行了嘛,还能怎么着?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思考“怎么办”或“怎么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了。思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有价值的。还是让我们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现在请你思考:怎么听才是对的?
“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暗示着:并非所有的“听”都是正确的。这一点你不难明白。例如,唯别人的意见是听,不动脑子糊里糊涂听信别人,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都是愚蠢的,是错误的“听”。
认识到有的“听”是错误的,反过来就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怎样的“听”是正确的。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1.不能唯别人的意见是听——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主见,有抉择,以我为主。
2.不能不动脑子听信别人——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思考,有理性,有辨别。
3.不能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胸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听”必须用客观事实验证。
这样,“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实际上,这个步骤,同时也起到了扩展论点、拓深文意的作用。到这一步,你的思考差不多已经成熟了。
第五,骂题式的反向思维:能够不“听”吗?
反向思维是一种否定式思维。但并不是把话题一棍子打死。语文的命题多是经验性命题,这种命题并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弹性的。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变的。白骨精一会儿是少女,一会儿是老妇,一会儿是老头;孙悟空打它之前,它是固体,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气体,变成一股青烟飞走了。语文的经验性命题,有时候就像白骨精。“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于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自信,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这说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嘛。
经验性命题是诉诸经验,而不是诉诸严格的逻辑。这为骂题式的反向思维提供了空间。但一旦我们准备骂题,就得慎之又慎。孙悟空是反对白骨精的,白骨精是个命题,孙悟空准备骂题。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也性急,主观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细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骂题。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话题颠覆。颠覆是要讲方法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别一棍子打死!你绝不能说:我们就是不要听,就是要闭目塞听,最好耳朵里再塞上一个耳塞,万事不扰心,多爽!如果你这么说,说明你不是过于愚蠢,就是过于偏激。别里科夫先生的耳朵不是塞上了吗?他因此就万事不扰心了吗?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闭目塞听,但这种不“听”能够否定“听”的意义和价值了吗?别里科夫作为希腊文教师,他学习希腊文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听”吗?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只能避免“听”的发生,但不能消解“听”的价值。
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是的,并非我们总是非“听”不可。例如流言蜚语,例如说三道四,例如机器的噪音,例如政客的叫嚷,例如专家的扯淡,例如走狗的狂吠。但这些只能证明“听”与“不听”的选择性,而不能证明“听”是无意义的,比方说,我对大家精辟而富于温情的劝诫,那可是不能不“听”的啊。
这就迫使你进一步思考。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则可能想到下面三点。孙悟空打了三棒,这三点也算是三棒。这三棒能够较为有力地证明:“听”是有局限的。请注意——我们不是说“听”一定就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听”多么的了不得,我们不能止步于“听”,应该超越“听”。如此而已。
1.就客观事实而言
任何创造,都不是“听”来的。人类中所有的先行者、先知先觉者,都有对“听”的拒绝。
2.就一般事理而言
(1)“听”到的信息未必可靠和真实,言语具有欺骗性,不代表真确的事实,所以不能过于信赖“听”。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2)“听”是被动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动判断,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仅仅被动地“听”,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
3.就“听”自身的局限性而言
(1)“听”只是接受信息的众多方式之一,是不充分的;而且,不正确的“听”,反而干扰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即属此例)。
(2)即使是真确的知识,单有“听”也是无法充分掌握、消化和内化的。止步于“听”的学习不是正确的学习,实践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标准。
(3)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是否真的被“听”了,不能用“听”来证明,而要用行动和效果来验证。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四
人们常说:“做事要有悟性。”,那么,何为悟呢?我认为“悟”就是指长期思考积累后的想通与明白。前期的思考与准备是达成“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些,人们是不可能悟的。
禅宗是佛教里的一个派别。佛教的大部分禅理都是禅宗努力的结果。禅宗又是做什么的呢?他们只需做四个字:参禅打坐。其实就是清心思索。许多禅宗的僧人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才能有所悟。如果不参禅,那是绝对不会有悟的。就如慧能,在寺庙中做了多年杂役,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索与准备,才会有后来令人惊艳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而获得衣钵传承,成为禅宗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前期的准备与思索,他能够得此悟吗?
曹雪芹经历了家族衰落,亲人离散,最后在“举家食粥”的困境下悟出了《红楼梦》这一著作。如果没有前期苦难的沉淀与他少年时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诞生这部“怀金悼玉”,批判封建礼教的《红楼梦》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文学艺术上,不经过长期的积淀与准备,也是不可能悟的。司马迁撰《史记》积淀了多年,梅兰芳创梅腔也经历了几十年的苦功,这难道不是经过准备才得悟的吗?
科学史上关于“悟”的故事更是多不胜数。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之前,有几位科学家都做过同样的实验,但他们要么是准备不足,要么是思考不到位,都没有发现这一现象。直到奥斯特,他充分吸取了前辈的经验,进行了充足的准备,最终悟出了这一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最终形成了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近代物理学体系。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在经历了思索,准备和积淀后,才能得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我们都能得悟,得到各种各样的悟。但无论怎么悟,都要进行长足的准备与沉淀,就如同物理学上的量变,只有这样才能得悟,从量变到质变。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所悟的话,请先沉下心来,慢慢沉淀,你要相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要你坚持不懈的攀登,终会登上顶峰!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五
也许,风是有生命的。已经远去的春风留给人们满腔愤怒,谁也不敢忘记沙尘暴的威力。风怪我们,不肯给我们企盼已久的春。但它其实是仁慈的,它只想警告人们爱护环境,所以,它吹醒了沉睡了一冬的嫩芽和花蕾,吹化了结冰的河水,吹痛了我的心,使我从冬的可怕回忆中挣脱出来。
风累了,在炎热的夏天,它只偶尔拂过姑娘飘逸的长发和孩子被阳光晒红的小脸。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在一旁观望。在少风的酷暑中,我以为自己忘记了,我不去想,我痛快地笑,风也为我鼓掌,但每次骑车飞奔,总听见一个声音在说着什么。是风,它想提醒我,一切并未过去。
在夏末秋初的时节,风吹起五环旗,吹鸣了停战的号角,吹响了雄壮的国歌,吹乱了北京人的心。
新的一轮较量开始了。风扬起北京申奥远航的帆,向胜利驶去。我开始从激情中冷静下来,猛然感到瑟瑟秋意。突然,我又听到风在唤我,它抚着我的脸,说:“坚强些。”是的,一切并未过去。
萧索的脚步渐渐逼近,风吹透了人们本已厚厚的衣服,它成了自然的主宰。它吹黄了绿叶,扬起漫天灰尘,它带来了寒冷,但它却跑得起劲儿。我恨冬天,却不怨恨风,因为它使我清醒。虽然它把我带回到那片阴影中,但我不怨它,我心甘情愿。
不论季节如何变换,风始终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一刻不离我们左右。
期盼冬末春初时,风吹来好天气,助北京申奥一臂之力;期盼明年夏天,风吹散“黑色七月”的阴云,把7月13日的胜利消息传遍世界,把那个7月变成地球村最火红的夏天;期盼秋冬时节,又听见风的叮咛、呼唤和怒号。期盼每一个有风的日子。
窗外,风的心在跳。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六
风,总是那样柔柔的,凉凉的,它会轻轻跑过你身边,偶尔卷起枯黄落叶的微微颤动声泄露了秘密。
阳光里,有风的薰香。
有风的日子真好,尤其是在夏季。
这时候,傍晚的天边会有粉色的云,将暮未暮的天空可以蓝得如洗般澄碧;还在冒着热气的枝杈呀,会在炙热的沙地上把月光切成一块一块的,再于光影疏离间渲染些烟的微痕。
这时候,如果有风,感觉那该多妙!
风来了,树枝儿就会哗啦哗啦响;满地的黄叶儿乱乱地飞,在长阳白日里划过激动的心颤。不远处,可听得见隐在草丛里的小生物在凉凉的微风里叫得更欢,一阵心动,一阵愉悦。它们的歌被风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越过青色的荫,越过白头的草,又被远足的游子在无意间捉住,思虑一阵,回忆一阵,止不住且喜且悲伤。
在如火的太阳底下,可以看见深远的黑,透明的蓝,一片淡青,一片银白,还有幽幽的绿,可以抚平在浩浩白日里躁动着忧郁着的年轻的心。
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看见月光在树林间流动若水。透过几许澄澈的蓝汪汪,能看见在山脚下呜咽着流过的河水,还有星星的瞳子,淡淡的流云——看,云里头还有水里白杨树的倒影!
有风的日子……
叮咚,听,风铃在响。
这时我便要赶快睡去,沉醉于拥有斜阳微风的好梦,和春日的暖阳一道。
以对不起为题目的作文【范文7篇】七
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我们这些整日埋头于书本的学子们着实欣喜不已,在雪地里跑着、闹着,好不快乐!但是地上的积雪也慢慢被踩实,开始结块结冰,走路时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此时,我站在教室从窗口向下看,思忖着今天中午不去吃饭了,路上实在是太难走了。然后,就是望着大片大片落下的雪花,任思绪漫无边迹的游走。
突然,一个身影进入了我的视线,那人手里握着铁锹,正一点点艰难的铲动那些积雪。他身材微微有些发福,所以动作显得有些滞重,天冷得让人窒息,他仍在费力的挥动铁锹铲动,那些顽固的积雪。
他是谁呢?他是……高校长?
我心里一惊,高校长竟然亲自来铲除积雪?我有些不相信地又仔细辨认了一下,没错,真的是高校长!
记得刚入学时,曾听到很多人对这所学校有着毫不掩饰的轻视,人们都说这里卫生差、纪律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氛围更是差……一切一切的话语,都让我本就不安的心更加忐忑。
怀着这颗无比忐忑的心,在9月初,我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没有想象中的垃圾满地,角落里立着的垃圾尽职尽责;没有想象中的那些混乱的场面,每一个学生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想象中的散漫自由,高中的生活紧张而充实。
这两个月来,我看到的是环境整洁、纪律严明、学风浓厚、学习虽然很苦累,却没有人叫苦退缩。然而,这所有改变正是因为高校长的严格管理,也正是因为他,才使我们看到这么和谐的校园。
从此,我便对这位常常离开办公室,背着手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巡视的校长充满了敬意。走路时,他的背挺得很直,无形中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嘴唇总是细细抿着,眉头也总是微微皱着,但他的眼神永远坚定而有力,仿佛在传递着一种力量,这股力量促使着我们不断前进。
然而,就是这些小事,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为之感动。然而,也就是这些细节才让我们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此刻,这个可亲可敬的校长正弯着腰,认真而仔细的清扫积雪,他的身影很小,却又是那样的高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