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避免含糊不清和表达不清楚。虽然范文是给别人提供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经历和启示。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可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42=98(x=57,x=135)
(2)5.2-x=0.7(x=4.5,x=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x右边剩下6个球,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
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二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 对称美,“千山”对“万径”, “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1、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 ”的感觉。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抄写生字,再或抄写或默写古诗。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三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1、学会朗诵古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四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第九册第28~29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小数意义探索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在实际环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两三位小数。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
请你以0.3为例说说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像这样的小数,从今天起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新课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直接利用出示的例1图,让学生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学生回答完后,我借机谈话揭示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复习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小数,原有知识可能遗忘,利用复习能很好地发挥这些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支点。同时用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学习的素材,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二、1、例1教学
提问:你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一个信封和本练习簿的价钱吗?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是4角8分或48分。
2、教学小数的读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读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几分之几元?也就是?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为什么?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
板书:
【设计意图】对于例1我准备安排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出橡皮、信封和练习簿等物品的价钱。通过“说”,激发学生已经积累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心理需求。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试读小数并初步掌握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读写两位小数,培养学生类推知识的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学生对元、角、分关系的已有认识,分别介绍把1分、5分和4角化8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同时通过板书与提问渗透对单位1的初步感知。
4、出示例2
(1)认识两位小数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
a、理解:1毫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01米。
指名理解1毫米为什么是米。(1米=1000毫米,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就是1毫米,1毫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7毫米与15毫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含义。因为已有例1的知识基础,在例2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米尺共同讨论怎样用“米”作单位表示1厘米的长度,明确因为1厘米是1米的1/100,也就是1/100米。所以写成小数是0.01米。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表示4厘米和9厘米的分数和小数,并要求学生们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我会这样问学生:以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1米的百分之几,以同样的方法教学例3,同时再次初步感知单位1。
c、观察板书
米米米
0.001米0.007米0.015米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千分之几的分数)这三个小数呢?(三位小数)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三位小数都表示千分之几。
5、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的数学知识应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所以在例1、例2已有的感性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中每组的分数和小数,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的意义,并强调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含有几个数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
6、试一试: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和意义。
7、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五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六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作者对家乡的小溪、小桥和人家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择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家乡景致的,感受作者文笔的细腻;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在认真读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一课时。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时,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文章描写了故乡的三处景致
1)小溪(1、2自然段)
2)小桥(3、4自然段)
3)人家(5、6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自读批画,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小溪的特点:清澈见底,终年环绕村庄。
小溪两边的柳树,美、自然。[指导朗读,此处语速适中,语调要轻快]
村民和小溪的关系;孩子们在小溪里嬉戏。[朗读指导,读出捉鱼时的童趣]
[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小桥
木桥、石桥[不作为重点,学生点到即可]
3)人家
文章最后一段略写了村里其他人家的生活。通过“深深”、“印象”、“一辈子”这些词看出故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七
1.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还有比象更大的动物,你们知道吗?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八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鲸》。回顾上节课内容,课文介绍了鲸的那些特点?(学生回答。)
2、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文体?(说明文)说明文用了很多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自由读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特点,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调整教学顺序)
(一)精读第一段,探究说明方法
1、我们先来看看鲸大这个特点,感兴趣的孩子一起来读。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课件出示(读第一自然段)
生:用了鲸和大象比较!(找出句句子,读出子)
师:对,用了作比较。还有吗?
生:列数据。(找出句句子,读出子)
生:四十多个!
生:举例子。(生读句子)
2、(出示课文片段: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是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作比,更形象,具体。)
师:(出示大屏幕: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作者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有什么作用?(用准确的数字把鲸大的特点写了出来)
(投影出示课文片段: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做比较)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真实,可信)
(抽生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齐读)
(二)、学第二自然段:
(因为鲸生活在海里,而且体形像鱼,所以“鲸”是鱼字旁。因为“鲸”原来是生长在陆地上的,“进化”是慢慢的演变过来的,“进化”的程度深一点,经过很长时间。)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2、鲸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时间的漫长?
(边读边勾划词句)
师:了解了鲸的家族史,使我们知道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可还是有很多人对鲸进化过程不了解,你们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自己先练练。齐读第二自然段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三)鲸家族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
知道是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分类别,头绪分明,使大家清楚明白。
(四)有孩子对“吃食”感兴趣,你读懂了些什么?
(须鲸主要吃鱼和小虾。齿鲸主要吃大鱼和猛兽。)
须鲸只吃鱼和小虾吗?从哪个词看出来?去掉“主要”可以吗?(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六)睡觉。既然有同学喜欢睡觉,能简单地跟大家介绍吗?
(七)繁殖。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鲸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就来开一个鲸家族信息发布会。
请你自由选择鲸的生活习性中任意一方面作为介绍的内容,而身份可以是鲸,也可以是海洋学家,还可以是游客等等,采用任何一种你所擅长并喜欢的表现形式,如对话、表演、画画、朗读蹬来向大家介绍,可以一人上阵,也可以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学生准备,汇报: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习情况给同学们汇报汇报?
生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鲸的吃食部分,我们把自己当作鲸,来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生2:我们学生的是鲸的睡觉。这是我们小组画的鲸鱼睡觉。(学生上台展示图画)
同学们来评一评,画得好吗?
生3:我们想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小组合作:边朗读边表演)
把手掌当作一头鲸,给大家演示一下鲸的呼吸。鲸慢慢地浮上了海面,“噗哧”从鼻孔喷出的气形成了一股水柱。鲸吸足了气,又慢慢地潜入了水中。在水中待了一会儿,憋不住了,鲸又向海面浮去。
生4:我们介绍生长部分。
2、小结。同学们的介绍令老师耳目一新,没想到你们小小的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多的创意,真是棒极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1、你们精彩的表现把鲸给引来了,瞧:
课件:蓝鲸
师:帅不帅?谁能给这个画面起一个名字?不叫什么“鲸”,用一个词!词组!
2、孩子们,看了这些生动的画面,觉得美吗?可是你知道吗?
请大家读资料袋:你想说什么?
3、那我们就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把自己当着一头鲸,把自己想对人类说的话写下来吧。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九
一、导入新课
二、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我们之前找过描写老汉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拥护推戴。正是因为全村人都拥护爱戴他,所以下文中他才能指挥全村人民有秩序地撤离。)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有先跑,而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村民们,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他心系群众)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比喻句,老汉像一座山,老汉的神情是严肃的、冷静地,临危不惧的,与村民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老汉的临危不惧,也表达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他还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3)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啊!”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几句话用语言描写来描写老汉,老汉的话说的简短而有力,他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虽然他的话是冷冷的,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在这里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1这句话通过“冲、揪、吼”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还运用比喻,写出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是严厉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坚持原则的品质。
2木桥是什么样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及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
(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从“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些什么”等可以看出老汉是爱儿子的,他希望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子)
(2)既然老汉是爱儿子的,又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1他们都是党员,要遵守先人后己的党纪
2老汉身上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原则的优良品质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文章这样的构思特别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表达方法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十
1.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还有比象更大的动物,你们知道吗?
2.出示鲸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字音重点:哺乳、肺(强调肺字的书写)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部分字词的讲解。}
词语理解难点:通过结合人体部位学习。
3.思考一下:鲸和鱼的区别是什么?并看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4.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2.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
3.课件出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完成下表:
说明方法文中的例句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4.教师进行总结。
四。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相信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分组合作学习研究,为自己选择适当的角色进行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入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预习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9.鲸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顺序;知道课文在写鲸的形体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2、能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关于鲸的知识,并对此产生兴趣,有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3、能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说明,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习性,书面填写课后练习1中的表格,知道课文是怎样说明鲸是很大的。
教学难点:
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说明方法,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填写表格,回忆课文内容。
1、那么鲸在形体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又有哪些生活习性呢?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了解课文内容后填写课后的表格,现在就请大家看着自己填写的表格,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表格里所填的内容。
2、大家可以根据我们一起总结出的内容来修改自己填写的表格。
三、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1、通过读课文、填写表格,我们了解到鲸是一种形体非常大的动物,那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适当做批注。
2、一句一句地体会第一自然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a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要用鲸和象进行比较呢?
(这两句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用鲸和我们熟悉的并且形体也很庞大的象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感知到鲸的形体巨大。)
c 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过渡:文章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
(2)“最大的鲸有16万多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xx多公斤。”
(这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具体地了解到鲸的形体究竟有多大。)
(这种看似模糊的表述其实更准确、更科学、更严谨。)
过渡:谁来接着说文章中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多公斤重的鲸,它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样重。”
a “4万多公斤”有多重呢?超市里卖的大袋的面粉或大米通常是25公斤一袋,大家估算一下,像这样的大米或面粉多少袋可以达到4万多公斤重呢?(1600多袋)
“17米”有多长呢?我们一间教室,大概长8、9米,那就是说,我国捕获的这头鲸有几个教室这样长啊?(大概相当于我们2个教室的长度)
b 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比,有什么好处呢?
(用鲸的舌头同十几头大肥猪做比较,更让我们非常形象地感受到鲸的身体又大又重。)
c 这里又用了“4万多公斤”、“十几头”,同样有什么好处啊?
过渡:大家继续说,在这一段中作者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伸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4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呢?“它要是张开嘴”,或者是“它如果张开嘴”……
(5)“我国捕获过……”(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3、归纳说明方法,整体感受鲸的形体巨大。
小结:这一段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了鲸是个庞然大物。
b 再读读这段话,让听者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鲸的确是庞然大物。
过渡:老师知道大家从课文中除了了解到鲸的形体巨大以外,还了解到了许多其它关于鲸的知识。刚好我听三班老师说她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像你们这么大的小学生在做义务讲解员,我当时就想我们班一定也有不少同学对这个工作充满兴趣,有机会也想尝试尝试,对吗?谁对这项工作感兴趣啊?不过讲解员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你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那我们今天就在课堂上来个小小的竞聘,怎么样?看看哪些同学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在竞聘中脱颖而出的同学,老师会发给你一个讲解员的胸卡,让你模拟上岗。大家不用紧张,一会儿要考察的内容都是课文中的知识,现在大家赶快再浏览浏览课文第2—6自然段,争取在一会儿的竞聘中有出色的表现。
四、了解鲸的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1、考考口才。
哪位同学能看着图片给大家讲讲鲸的进化过程呢?
2、考考记忆力。
“吃食物”这一段,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须鲸主要吃( )和( )。它们在海里游泳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 )连同( )一齐吸进嘴里,然后( ),把水从( )中间( ),把( )吞进肚子里,一次就可以吃( )。
齿鲸主要吃( )。他们遇到( ),就凶猛地( ),用( )咬住,很快就( )。齿鲸里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 )。有时候,好几十头( )围住一头( )重的( ),( )就把它吃光了。
3、考考判断力。
同学们能看着图片判断出鲸的种类吗?
(1)出示第一组图片(通过是否有牙齿判断鲸的种类)
(2)出示第二组图片(通过喷潮时的水柱判断鲸的种类)
a 指名判断。
b 追问:你的这个答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
(3)出示判断题,请大家一起做出判断。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
鲸总是独自睡觉的。 ( )
判断对错后说说依据和理由。
5、简单评价评价,发胸卡。
五、练习仿写。
1、指名发言。
2、请一名同学用上几种说明方法,完整地说一段话。
3、同学们课下可以仿照刚才的练习,使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一种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其它内容。注意:无论你使用哪些说明方法,都要围绕着这个事物的特点去写。
六、作业。
必做: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
七、选做。
1、写倡议书:保护人类的朋友——鲸。
2、给各种鲸设计名片。
3、鲸的自述。
板书设计:
鲸
形体 大
比较、数字
举例、假设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 学 设 计
本校小学五年级共六个班,本人担任五班教学任务,五年级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能正确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在主动参与体育游戏与活动。五班学生运动能力较平均,五班学生相对其他4个班级体育素质比较好,但存在着男、女的差异比较大,所以,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广播操质量和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基本体操、小球类、技巧、游戏、地域性体育项目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等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教学总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的兴趣,体验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各项体育活动内容,获得一些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习和体验运动的技术与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协调、平衡、速度、耐力和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引导学生学与练的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紧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并在一定的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养成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等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要求:
每堂课教学,都应把学生的运动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综合目标的载体,教学中要关注四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
教材的设计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在“趣”上做文章,发展学生体育基本活动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应体现在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上学习,给学生留与充足的自主支配、自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不仅学会动作方法与技能这一结果,也要掌握获地结果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上时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性适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简析:
《建桥梁》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建桥梁”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桥的特点,对桥梁进行简单分类。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是本课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
第三部分:通过拓展延伸,欣赏古今中外名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了实验动手的技能,孩子的思维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以往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分类标准的划分以及比较实验中的“公平原则”的掌握,合作分工能力的培养,都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桥梁的种类有哪些”、“不同的桥梁有什么作用”、“哪一种桥梁最坚固”、“为什么一些桥梁上有桥孔”这些关于桥的问题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设计本课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实验和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桥梁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等组成。
2、了解掌握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类方法。
3、知道拱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4、知道桥梁的承重力和桥梁的形状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桥梁的搭建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真实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乐于动手实践。
小组讨论:验证桥梁承重力大小的实验活动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多媒体展示测量承重力大小的实验过程的“温馨提醒”。
分发材料:砝码和小汽车。
教师总结:拱桥承重力最大,斜拉桥居中,平板桥承受力最小。(板书)
小组汇报实验结论:拱桥最坚固,也就是承受力最大,其次是斜拉桥,承受力最小的是平板桥。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两课时。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1、障 碍 跑
2、游戏:投球过网 教学任务
1、通过障碍跑,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培养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
2、通过投球过网游戏,发展学生的投球能力。。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8,)1、开课式。
2、队列练习:向左(右)转弯走。
3、准备活动,慢跑200米,徒手操6节。
二、基本部分,(28)1、障碍跑
(1)动作,在跑动申,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灵活协谰地越过不同类型的障碍。在40米范围内,绕过间隔为2一一3米的一组标杆,跨过一条"壕沟",钻过栏架和跳过一定高度的横杆。遇到障碍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地改变速度,并注意安全。
(2)教师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根据场地情况,进行分组练习。
设一条"壕沟"(宽80一一100厘米)。再在终点线的申心处插一*棍标杆作为转拆点,在另一条跑道上放一块垫子,设置两个(间距5一-6米)一定高度的横杆(高度为40一一60厘米)。2.练习1一2次后,可进行教学比赛。3.严格遵守规则和纪律,注意安全。
2、游戏:投球过网
(1)方法:参加游戏的分成甲。乙两队,每队6人,各自站在本方场地内。每队各有1人手持小篮球(或小排球)站在发球区,其它人分两排(前排3人后排2人)站立,游戏开始,两队持球人用力投球过网(或绳),双方其它队员都可在本方的汤地内接球并尽快投球过网(或绳)。若两球同时在一方场地上,对方得1分。得分后换人发球重新开始。每队6人依次发球后,以得分多的队获胜。
(2)规则:1.投球出界,球不过网(绳)或从网(绳)下穿过,对方得1分。2.一球在本方空中,一球落在本方场地上,不算对方得分,两球相撞,均不得分,重新发球开始。
(3)注意事项,1.画两个排球畅地,立柱挂网,无网可用绳代替。2.遵守规则,服从裁判。
三、结束部分,(4)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4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