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学术研究、商业管理和公共事务等领域中经常需要写报告。编写报告时,要注重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一
你总是在新闻客户端不厌其烦地跟帖,嬉笑怒骂;你总是在微信朋友圈调侃晒娃党、炫妻狂魔;你总是关心微博上的话题榜,时刻追看新闻热点。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正体现着你的`素养!
昨日,南方都市报旗下凯迪网络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报告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网络媒介中体现出来的媒介素养。
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6(最高5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在被调查对象中,一线城市网民媒介素养最高的前三名是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排第四,上海排第五;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高收入和高学历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也即“高富帅”、“白富美”的媒介素养应该更高;使用新媒体的50后老年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所以别瞧不起会上网的大爷;此外,创业者媒介素养最高。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进入到一个平民话语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天然优势,“去中心化”现象由此突显,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多种路径发表个人言论,表达个人的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各种情绪。每一种观点和情绪都有可能逐步演化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思辨和斗争。青年学生正值青春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新信息比较敏感。在形式上,新媒体呈现的思想、语言、行动、情绪上的“自由”表达,往往给学生造成话语权上的错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大了“无所不能的自我”,缩小甚至无视了舆论传播的要求和边界,降低了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传播信息的筛查和辨析能力;在内容上,多元思潮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播工具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到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无处不在,传播手段无孔不入,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党建、生活方式、工作态度、政治信仰等方方面面;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迷醉着大学生的心灵,其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
2.新媒体视域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作为一种自媒体,传播主体具有大众化、自由化、独立化的特点。互联网与移动网络无线终端的无障碍嫁接,使海量的微信息、微视频得以随时、随地、随人无障碍地游走与传播,传播者的独立话语权和个体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前,青年学生没有时间去识别和思考,“快餐文化”和“标题文化”成为青年学生学习、阅读的主流形式,不求甚解的碎片化思维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取代了完整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学习,严谨的理论架构逐步被肢解,严密的逻辑思维逐步被打乱,年轻一代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里逐步变得被动、迟钝、懒散和懈怠,理性思维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
3.新媒体视域下虚拟信息的飞速传播冲击着大学生到学习生活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科学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率为100%的“贴身依赖物品”。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冲击着社会原有的井然秩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正在被“微交往”替代;沟通亲情和友情的会面正在被“微视频”替代;表达意见或建议的意见箱正在被“微申诉”替代;学校里,教学任务的下达、学习要求的提出、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流程正在被“微循环”所替代。高校校园里“外卖控”“颈椎凸”们正在增多,青年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习状态令人堪忧。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大学教育,贵在自立。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目前集成度最高的学习工具,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是多维立体的开放、互动、共享学习的平台,能实现自我主导的个性化学习。因此,高校必须掌握好网络舆论场的主动权,重疏忌堵,从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引导,鼓励帮助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自我成长,不断完善。
1.更新教育理念,把第一课堂的思政课讲“新”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是“00后”,网络接触率基本达到100%。高校必须正视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向“主导”角色转变,要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培养”转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强化思政课堂教学在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提高正向思辨能力,确保第一课堂发挥出第一位的教育影响力。
2.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把形势政策和舆论宣传课讲“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马列,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准确解读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高屋建瓴地剖析当今国际社会的形势、政策和的本质,大张旗鼓地传播正能量,展示新闻媒体敢于直面矛盾、正视问题的洞察力和气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精细剖析多元化思潮的利弊,客观真实地比较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教育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与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机结合,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发挥政策宣讲工作的感召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主题教育班会课讲“活”
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是严肃的,但教育形式应当丰富多彩、新颖活泼、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主题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阵地。要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图像传播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等新型课程形式,发挥其覆盖面广、开放性强、无边界、低成本、知识容量大、传播路径宽的特点,把主题教育的形式办“活”;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空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班会课程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把教育内容教“活”。高质量的主题班会课,能深化师生感情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传递班级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团队正能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多措并举,突出文化育人功效,把教育阵地做“大”
大学生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平台多样、形式新颖、阵地众多等特点,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影响力大。要高度重视高校第二课堂的四大主流育人阵地:“青马工程”阵地、学生社团阵地、校园文化阵地、班团活动阵地,重构高校的媒介平台,将新媒体主动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阵地、学习阵地、活动阵地,搭建新媒体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阵地。在抓党建、团建、“青马工程”、网上党校(团校)等工作时,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两微一端”。要针对各类社团的不同特点,把社团活动的教育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到每一个育人阵地、延伸到育人工作的每一根末梢。要突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营造育人环境。利用新媒体,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形成有持续影响力的校园育人品牌,使学生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提高综合素养。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三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学生代表在以“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让大脑与电脑同行”。
首先,我们要学会利用媒介学习。
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谷歌”,给我一部手机,我就能撬动世界。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会让你迅速成长。利用媒介,我们轻松便捷地获取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古人皓首仅能穷其一经,而我们鼠标一点,就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真的是秀才不出门,洞悉天下事。不过,大家也应谨记,媒介主要的功能是学习,而不是游戏。
再者,我们要学会借助媒介传播文化,交流情感。
信息时代,李子柒借助媒介,氤氲醉美乡愁,讲好“中国故事”,成就了精彩纷呈的人生;甜野男孩丁真,借助媒介,他纯真的笑容,清澈的眼神,惊艳了雪域高原。小小手机,也嵌套着一个人完整的社会关系——电话、微信、钉钉、qq……拉近彼此了距离。朋友圈里,一个笑脸,一个红包,一个点赞;温馨的鼓励,善意的转发,涓滴的众筹,热心的砍价……久未谋面的挚友、故人,不在身边,却在眼前,彼此心心相印。当然,不被外物所役使,不过分依赖于媒介,适当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和父母促膝长谈,和朋友们谈笑风生也是很重要的媒介素养。
最重要的是,面对媒介,我们要冷静理性,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正如科技是把双刃剑,各种媒介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无厘头疯传,到秦火火事件病毒式传播的“威力”,到最近“民警凝视女子溺亡”的不实言论……如何辨别各种媒介信息真伪?王开岭说:“利用媒介获取海量知识和信息,但决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至于成为一个‘移动硬盘’。”我们都有一双“黑眼睛”,应该用来寻找光明,而不是用来“翻白眼”。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审慎取舍。不围观,不起哄,面对媒介,冷静理性,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同学们,方寸屏幕之间,言行举止应有分寸。人人直播,但请不要忘了责任和义务;事事可播,但要切记雷池不可越、底线不能破。网络媒介不是法外之地,而应成为责任领地、价值高地,我们依然需要克己慎独,恪守公序良俗。
让大脑与电脑同行,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巨变的信息时代,弄潮儿向涛头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四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介信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通过学习掌握媒介素养,我深刻认识到了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具备了正确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从中受益良多,也对媒体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媒介素养教会了我如何正确使用媒体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手机、电视等媒体工具。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明白了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我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信息获取,例如,当我想了解国内外新闻时,我会选择使用手机上的新闻应用或者电视新闻频道进行观看。同时,我也学会了限制使用媒体工具的时间,避免沉迷于其中。媒介素养让我懂得了合理利用媒体工具的重要性,免除了过度依赖和滥用的风险。
其次,媒介素养提醒我对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大量的信息冲击,其中包括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学会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会注意信息的来源,查证背后的事实,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会谨慎对待转发的信息,避免被虚假消息所误导。媒介素养让我不再盲目相信媒体的一切,而是通过批判性思考来判断和评估信息的价值和可信度。
再次,媒介素养给予了我媒体创造和表达的能力。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个体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平台。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媒体创作技巧,例如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我会运用这些技巧,制作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来与他人分享。例如,我可以写一篇博客文章来分享我的见解和理解,或者制作一个简单的视频来表达我的观点。媒介素养让我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积极地使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后,媒介素养促使我关注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媒体可能出现虚假报道、侵犯隐私等问题,这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了解到媒体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相关规范和职业道德。我会对媒体的行为进行质疑和监督,坚决抵制不道德的报道和行为。媒介素养让我认识到媒体是一个服务于公众的行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伦理和道德。
总之,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明白了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掌握了正确使用媒体工具、批判性思考信息、媒体创造和表达能力,以及关注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我们应对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也是锻炼个体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媒介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成为一个媒体素养高的社会成员。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五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6]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j].新闻记者,2004,(5).
[7]姚云.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与传播,,(7).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六
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媒介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媒介素养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媒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媒介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是包括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娱乐的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媒介的影响和参与。因此,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媒介的使用方法和特点,我们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信息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每天都会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因此,我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可靠的能力,以免被误导和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怀疑和质疑,不盲从和轻信,要主动去寻找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获取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第三,媒介素养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沟通能力。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被消极和负面的信息所左右。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要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信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媒介素养要求我们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随着媒介的便利和普及,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会遭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滥用。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加强对隐私的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度地利用和管理个人信息,以便更好地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最后,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和参与公共事务。媒介是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我们可以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同时,也要学会理性、客观和负责任地表达和传播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媒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提高了自己的信息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了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关注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这些都使我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和媒介环境,并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应对和利用媒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七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个远超时代的发明,人的发展并没有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步。我们看到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地表达,网上“互撕”、骂架、语言暴力时时可见;个人的好恶取代理性的思考,各种信息真伪难辨,谣言满天飞;人们的思想被网络平台的“投喂”信息牢牢控制……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各种挑战,诸多挑战中的客观因素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青年人所要做的是反思网络时代我们落后于科技的网风,并改造之。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交流要理性,杜绝语言暴力
互联网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知识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单一路径,知识的全民免费共享成为可能,人类应该从此将走向高度理性。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非但没激发人类积极向上,不断求知的正能量,反而释放了人性诸多阴暗的负能量。网风反应人的`“网德”,青年人要从我做起,改造网风,首先学会自律,如果说网上交流有一条万万不能越过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就是语言暴力。网上讨论问题,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讨论交流变成站队骂架,观点的碰撞变成语言暴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让我们做到表达有责任,自由有担当,言论有边际,让理性的交流取代情感的宣泄。要真正做到理性交流除了具备“网德”之外还要有“网能”,判断力便是一种重要的“网能”。
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真伪
“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一种网上交流应有的“网德”,但是由于人们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而难以做到。信谣传谣古已有之是,《穿井得一人》就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这样一则信谣传谣的小故事,有人打出一口水井后,说“穿井得一人”,认为可以节约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其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挖井不可能挖出活人,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做这样的智者,这样的智者应具备的的能力是判断力,做出判断要尊重常识,懂得常理,注意研究客观实际,再据此以严谨的态度对事情“审”而“辨”之,我们才可以在真伪难辨的信息海洋中畅游。
培养多种兴趣,拒绝信息“投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眼中只有利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平台有关,这些网络平台根据网民的兴趣定向“投喂”,长此以往,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低下。因此我们时时保持警惕,培养广泛兴趣,这可以让我们避免成为网络平台定向“投喂”的猎物。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媒体更新日新月异,影响我们的不正网风这里难以尽数,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作为未来主人的青年人应该不断改造我们的网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会运用媒体不仅能带来便利,还能提高我们的媒介素养。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得到了许多关于媒介素养的心得体会。
第一,了解媒体内容的真实性与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新闻和文章淹没。但是,我也发现有很多信息存在虚假和夸大的问题。因此,我学会了如何判断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首先,我会查看信息的来源和发布机构,判断其信誉和权威性。其次,我会对比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以得出更真实客观的结论。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我的辨别能力,也让我更加明智地选择我所信任和追随的信息来源。
第二,学会使用在线工具和平台。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了解到了许多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使用媒体的在线工具和平台。比如,我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高效的信息检索,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并利用博客和微博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些工具和平台不仅让我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信息,也让我能够更广泛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第三,培养媒体创造力。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它也可以是一种艺术表达和创造的方式。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媒体创造力。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并通过剪辑和后期处理创造出我自己的作品。我也探索了不同的媒体形式,比如摄影、插画和设计,通过练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创造力。这些经历和成果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媒体的魅力,也让我更有信心和热情地拥抱媒体创造的世界。
第四,关注媒体伦理。作为一个媒体使用者和参与者,我明白媒体伦理在媒体素养中的重要性。媒体伦理要求我们以公正、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媒体。在我使用媒体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客观的立场,并努力分享正能量和有价值的内容。我也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在发布信息之前经过充分考虑和尊重他人的意愿。这些行为和态度不仅是对媒体伦理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媒体素养的提升和认可。
第五,不断学习和更新媒体知识。媒体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更新的领域,学习媒介素养并不仅仅意味着学会某种技术或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保持对媒体的热情和好奇心。通过参与课程和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章,我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媒体知识,并能够适应媒体领域的变化和挑战。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不断进步,也让我享受到媒体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学习和实践媒介素养,我深刻认识到媒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它不仅带给我们便利和乐趣,还提升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媒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媒介素养的心得体会将伴随我一生,引领我在媒体时代的舞台上不断前行。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九
一、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和要求
1.掌握媒介传播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特点
高校辅导员具有扎实的媒介理论知识,掌握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了解媒介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及其运行的规律,是提高媒介素养,运用媒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现代媒介具有信息宣传功能、报道新闻功能、监督舆论功能、社会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高校辅导员认识到这些功能,利用其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其消极的和负面的作用和影响。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媒介信息特点,建构人为的“媒介环境”。要了解“事实真相”的加工过程,了解“媒介环境”建构的过程,掌握信息“把关人”理论、“知沟”理论、“议程设置”等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熟悉媒介传播的理论知识,理解媒介环境塑造的内在规律,培养对大众媒介批判意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
2.具备较高的媒介使用能力
现代传媒快速变化发展的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除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掌握媒介使用的基本技能,具有熟悉媒介特质、媒介信息特质及对媒介的选择和分析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媒介已经把传播和文化融合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并将每一个社会人都包容其中!人们不可置否地都被生活在媒介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资讯并能正确地理解判断和选择媒介信息,根据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地选择、处理和传递,灵活地使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的传播媒介进行沟通、处理、创造、传播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辟出一条新途径。
3.较高的媒介管理教育能力
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关键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管理能力,是现代传媒环境下对辅导员职业的新要求。当前,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提高自我的媒介学习管理能力,还应具备媒介管理教育能力,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媒介资源并引导和训练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引导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就是信息传播的效果。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众多信息中整合信息并利用校内外的媒介将信息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媒介素养是公民的终生修养,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掌握媒介信息解读的方法和培养应对信息轰击的批判意识,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同时也要指导大学生熟练掌握媒介技术、正确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和媒介文本的讨论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辨别的能力;利用各种契机强调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培养媒介道德,选择合适的表达渠道和方式,正确地通过媒介表达自我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教育培训是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健全的引导和考核体制是媒介素养提升的关键,媒介资源共享建设是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保障。
1.加强素质培训和历练
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素质培训,使辅导员不仅能够掌握媒介技术,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媒介态度和积极的媒介意识。要加强辅导员对信息的解读、评估、判断和应对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媒介素养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提升媒介素养的实践能力。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学生传递的信息的吸引力和权威性,进而占领新媒体场域中的.主流话语和意见领袖地位。通过培训使辅导员能充分并灵活地利用手机、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把大学生应知、欲知、未知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运用、媒介理解、媒介选择、媒介思辨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介信息的正面互动。
2.建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高校要建立提高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筛选、激励机制,将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的状况作为聘任、考核和奖励的依据,通过长效机制来保障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健全培训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探索出适合高校特点的培训方案。
3.加强高校辅导员媒介资源共享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积极为高校辅导员搭建媒介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通过制作、共享媒介素养培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上组织关于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相关网络课程和媒体制作比赛,鼓励辅导员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提高的相关实践活动,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和水平,创设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网络环境。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教育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高校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系统有效地开展大学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大学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媒体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我校特地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参加这门课程的一学期里,我深刻体会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学习媒介素养的益处。下面我将从学习媒介素养的意义、课程内容与方法、实践效果、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媒介素养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筛选和处理海量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课程帮助我们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我们学会了分析媒体产品的真实性和价值,避免受到误导和虚假信息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提高了对媒体文化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媒介素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够了解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课程教师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PT演讲、讨论课、小组展示等,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通过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再次,媒介素养课程的实践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造力。在课程中,我尝试了各种媒体创作,包括文章写作、图片设计和视频制作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发现自己在媒体领域的潜力和兴趣。同时,我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最后,对于未来的努力方向,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首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媒体相关的知识,包括社交媒体的新发展、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同时,我也计划参加更多的媒体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媒体团队、进行媒体创作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媒介素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学会了运用媒介素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媒体创作的乐趣和挑战,明确了自己在媒体领域的努力方向。未来,我将继续加强媒介素养的学习和实践,为自己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正因为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我们亟需培养适应这个时代的媒介素养。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媒介素养课程,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收获和体会。
首先,媒介素养课程增强了我对媒体的认识。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分析和解读各种媒体形式。以前,我只是简单地通过阅读、观看和聆听媒体内容来获取信息。但是现在,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背后的信息传达目的和方式。该课程教授了媒体传媒学原理,使我们能够理解媒体机构的运作方式,他们如何选择和处理信息以及他们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看待和评估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如何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此外,该课程还强调了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不仅仅是对媒体内容的理解和评估,还指的是如何使用媒体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多种媒体工具和平台来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通过学习写作技巧、摄影技术和视频编辑等技能,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媒体表达能力。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媒体伦理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遵守道德规范在媒体中进行信息传播。
另外,媒介素养课程也让我认识到媒体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渠道,它还承载着力量和责任。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开始意识到媒体对舆论的塑造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有多大的影响力。我学会了如何对待媒体信息,不被单一的观点所左右,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媒体平台为社会问题发声。我意识到媒体对于改变世界和社会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运用媒体素养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参加媒介素养课程也让我明白到学习和提高媒介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媒体技术和平台在不断发展和改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媒体形式和技术。通过参加这门课程,我领悟到媒介素养是一个终身的追求,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媒体的步伐,真正成为一个媒体素养高的人。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课程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体会。从了解媒体的运作方式到学习媒体表达技巧,再到认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这门课程让我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了媒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我将成为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现代人,并能够在这个信息时代中充当积极和有意义的角色。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二
1媒介素养内涵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提出的。提出这一主张的初衷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而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西方学者开始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媒介素养培养的观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也不仅仅是为了抵抗媒介的负面影响,而是上升到受众对传媒的使用和利用以及借传媒发展自身上。到目前为止,经过近80年的演变,它已发展成一个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一般来讲,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媒介属性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等。具体来讲,就是对媒介的认识以及利用媒介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来支撑自己学习或工作的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媒介的利用程度、对媒介信息的筛选、甄别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作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媒介信息传播是有效运用媒介向公众传递和展示有利信息的过程。
自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后,各个领域的媒介素养研究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首先成为媒介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更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在大学率先启动”。要在高校率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的具体教学事务及广大师生,既要为师生做好选课、排课、成绩发布等教学管理的服务工作,也要能为师生提供政策咨询、课题管理等工作,同时还要制订相关的文件、规章制度等。教学管理者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形象,因此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的提高,必将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的水平。
2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为了解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使用媒介的习惯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设计了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媒介接触和选择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批判和解读能力、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的能力以及媒介素养需求状况等五个方面。本调查取样主要在苏北几所高校,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接触与选择能力解析
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社会”、“指导工作”和“学习”,较少人选择“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由此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媒介选择途径方面,选择经常会通过两种以上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的占69.2%仅,同时,在各种新闻媒介形式中,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倾向于将网络、电视、报纸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这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媒介选择上表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也初步具有了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匹配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
2.2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使用能力解析
对教学信息的检索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是否能够顺利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77.8%的人选择“都能”,22.2%的人选择“有时能,有时不能”。由此看出,大部分人员都能较好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管理信息,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但同时在“利用媒介搜集信息时,可能遇到过的问题”时,47.22%人选择了“信息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也表明了在现在的网络化时代,获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才是最大的问题。另外有23.61%反映“不能确定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也与现代媒介的信息发布的随意性是相关的,因此需要大众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2.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批判的能力和发展自我能力解析
在“是否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的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过,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这一群体对媒介的社会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走出了传媒无所不能的认识误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就能解决的,这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加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传媒进一步回归本位。有利于进一步引导高校教学管理者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进而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在“您原本打算用30分钟电脑,却因为一些新闻或者娱乐信息而忘记时间?”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中,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选择“经常的”,大多在35岁到50岁之间,比例达76.6%;选择“从不”的50岁以上部分占有相对较高的比率,占20%。这也表明大部分人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于自控力的培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4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需求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媒介素养的需求,仍然有4.86%人希望可以经常培训,47.2%的人认为“至少进行一次”是可接受的,18.06%的人不希望有,29.86%的人感觉无所谓;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不希望有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中青年,而主要也大都集中在工作忙,没时间等方面,这占到了53.85%,其次23.08%的人认为这是不需要培训的,少部分人不感兴趣,较少的人员认为培训不如自学。这与教学管理者平时工作繁重、中青年正是家庭负担较重的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培养方法选择上也要充分正视这一现状。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由于其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已初步具备了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呈现出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
第二,高校教学管理者对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多种媒介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源。
第三,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已具有媒介信息的初步辨别意识和辨别行为。但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具有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悟,大多尚处于自发状态。
第四,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是有媒介素养需求的,特别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者教育的内容之中具有可行性。
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培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1)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基本要素。媒介化时代要求每一个公民要谙熟媒介社会的生存法则,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工作和生活同样离不开媒介;同时,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会用到相关媒介,如果不具备相应素养,将会给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2)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保障。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高校向社会传播教学管理建设和发展的信息,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媒介展示高校的实力;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给高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不好也会给高校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媒介运用上不得不更加稳妥,更加谨慎,增强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应对能力,同样显得刻不容缓。
(3)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信息宣传的指导。高校教学管理主体对媒介在高校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媒介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舆论战的主要实施者,甚至作为高校宣传的参与者和指挥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显然难以胜任在未来信息化宣传中所担负的角色使命。
3.2与工作实际结合,优化媒介素养培养方式
高校教学管理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但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而开展媒介素养培训不失为一个可以快速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他们的培训不同于普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考虑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者的岗位特点。高校教学管理者既要完成具体的教学事务,要接待教师和学生的咨询,要处理繁杂的工作,还要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
因此,我们在对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时候,要从他们的实际工作出发,结合他们工作的特点和工作的安排、进度等,选择和工作关系紧密相连的主题来开展,使媒介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做到两促进、两提高,这样既能帮助教学管理者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又能提高他们参与媒介素质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重视自我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媒体具备社会动员的力量,虽然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但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自身要重视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因为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外界的规定,而且自我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多样,社会丰富的案例和题材也给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高校教学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能力,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活动,在工作中、甚至家庭中开展媒介素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将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自我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自我能力提升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三
一、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地位
中国对于中学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但是仅仅局限于几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正式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直到目前为止,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用于英语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中,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具有可行性。
二、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突破性的尝试。虽然近来,中国的一些中学从本校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但是,并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系统化教育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平台,不仅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感,而且还实现了媒介的教育价值,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四
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自身意识的限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在焦作地区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已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网络世界,并开始融入网络环境。从整体上看,焦作地区的媒介拥有率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广大青少年过分依赖电视、vcd/dvd等视听媒介,这必然导致对媒介接触率的异常和传媒内容上的失衡。从横向上看,广大学生对电视、vcd/dvd的过分依赖,就势必减少对收音机、网络等其它媒介接触的机会、减少做其它事情的时间。从纵向上看,初中学生将影视剧、娱乐片作为自己首选的电视节目,就必然会对科普片、新闻片等其它节目有所排斥。焦作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课),但是受升学率等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毕业班的信息技术课已名存实亡。在时间上,除了上课(信息技术课)时间,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很少向学生们开放。在内容上,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合适或没意思。在教师方面,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采用大众媒体来辅助教学,也无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自我学习,致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对家长和老师过于依赖。
在利用网络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上网的方式参差不齐以及主要上网地点各异,大家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用网络的深度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大量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和网络游戏中,不能正确的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时间。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之,有3/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
问题分析
(1)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投入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部分西部地区而作为人,媒介素养教育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所接受的大众媒介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到目前为止,焦作地区的初中生主要接触的媒介仍然是电视、vcd/dvd。由于节目制作人员自身经历、观点以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并不能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它是经过加工后对事实进行有重点的表现,这就导致其与现实世界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剖析传媒内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3)家长和教师面对媒介与学习的关系时,经常会走向极端。家长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利用媒介方面设置种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受应试教育及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也是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缺乏在这方面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在遇到传媒内容时,没有分析、辨别的能力,使媒介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面,出现了与当地实际脱节的现象。在焦作,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体系,而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操作常识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这些内容难易程度不均,因此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5)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距。由于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中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接触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传媒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异常的媒介接触率和传媒内容的失衡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其在接受、分析、辨别、评价、创造和传播信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解决策略
(1)有关部门应首先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新闻传播类重点招标课程,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媒介从业人员入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教育机构应当把媒介素养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从业人员要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学习,同时多做一些实地研究,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2)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所采取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4]。根据这一学习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媒介环境,将各种传媒内容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接受、分析、辨别与评价,同时学着去创建和传播信息。广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帮助的职责,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完善。
(3)家长和老师应正确认识媒介在中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在情感上,中学生表现得比较丰富,但较为肤浅,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是非分辨不清。在自我意识上,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中学生具有一种很强的成人感,这致使其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表现出逆反情绪。同时,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但整体上来说还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这要求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媒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生去正确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和成长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4)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实际上,媒介素养本身就出自于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课教师接触到的大众媒介比较广泛,对各种媒介的优缺点也比较了解。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的水平,提升利用媒介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5)集中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存在差距,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努力阔宽筹资渠道,通过社会力量,加大对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投入,通过帮助这些学校建设面向学生开放的电子阅览室等形式,利用学校的媒介资源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提高学生对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利用能力,从而缩小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差距。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五
媒介素养作为现代生活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人们面对各种复杂繁琐的信息时,会不自觉的使用媒体服务,以此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媒介素养渗透到教学中,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媒介素养渗透的现状
“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质性技能和技术,以此适应今后工作的各种需求,而语文这种基础性知识科目,则被中职学校放在第二位。但中职学生好奇心大、没有自控能力、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走向不正确的道路,尤其是媒介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下,中职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课程,更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
(一)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中职语文教材在编写前,都会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进行了解,因此在编写时会选择一些时代感强、文化底蕴浓厚的文章作为阅读篇目,并且在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或口语交际活动等,所以中职语文教材不仅是简单的语文知识教材,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与大自然对话”、“名歌名谣大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传媒信息时,学会如何正确判断和使用媒介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或者带领学生参与广播稿的写作,让学生在掌握广播稿写作技巧的同时,通过撰写广播稿提高运用媒介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知识,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途径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现今文化生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媒介、网络的优势,结合现代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编写教案时,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在教材内容中,在课堂教学时利用这些实际例子进行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或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教师也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有关坚持、坚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士兵突击”主人公做腹部绕杠的部分,在讲授改变自己学习态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以学生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变形记,让学生从这些媒介信息中获得相应的教育,使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现今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从文化作品中获得感受,而是要迎合媒体阅读时代的特色,开发和拓展新的教学资源,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无法引入更多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媒介。但近年来,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更加前卫、主流,教师也需要及时拓展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引入与课文意义相似的其他教学资源,如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学生在观看公益广告的同时,会主动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公益广告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此达到加深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目的。另外,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相关拓展知识后,能够明白逆境中顽强拼搏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或是工作中,面对任何困难都迎刃而上,在拼搏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逐渐提高自身认识和评价现代媒介的能力。
(四)开展语文阅读活动
语文即是生活,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无处不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更要让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引下,能够应对现今媒介社会下的各种文化语态。例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和教师都会用到各种媒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撰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宣传标语、制作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校园、系别、社团和班级的网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也能使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也可以开展读书节、书法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或是让学生在观摩《雷雨》、《药》等著名文学作品后,自行改编和演绎,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三、结语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媒介素养能够将技术能力与人文知识进行综合,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技能知识。语文阅读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不仅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将媒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更需要教师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教育环境。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六
对于这两个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对比和辨析,提出了同一论、差异论、趋同论、涵盖论等不同观点,其中就有教育技术研究者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整合几乎所有传媒手段的今天,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出现融合之势,现代教育技术可成为两者融合的桥梁。的确,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多交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生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影响,种种因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严重,而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程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校中以独立式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如媒介素养教育未明确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缺乏专职教师和配套教材等。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采用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比较适宜的选择方案。
实际上,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中(如语文、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展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点”似乎并不难,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课程模块均有相关的内容涉及媒介素养。但毕竟媒介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指向,还需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方法。重视“双基”,拓展强化任何一种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同样,媒介素养教育中也有媒介的基础知识、各种媒介制作传播的流程与技术、媒介信息的选择与利用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在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用媒介信息和参与媒介活动”、“新媒介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例如,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节可以融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发展的知识,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融入书籍报刊排版印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作品的设计制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融入式教学。据有关调查显示,网络、影视、手机是中学生们接触最多,感兴趣程度最高,受影响最深的几种媒介,这要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并密切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材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图像、视频、动画这三类视觉元素在媒介中实际运用的过程与方法,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信息搜索、网页制作、网络交流、信息安全等内容。因为这些重点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最热门的`实际应用,所以在各类媒介中有大量鲜活典型的案例可供选取,教师可据此设计很多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或活动方案,锻炼他们鉴别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创设情境,共同建构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尚未形成严谨的体系结构,融入式的学习也可能容易让人觉得内容零散,难于形成整体印象,但是也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提升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可视化的、真实而复杂的媒介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介工具,整合各种必要的媒介资源,掌握和提高学习各环节所需的信息技能。例如,可借助当前流行的web0网络技术搭建主题bbs、博客、wiki小组、moodle课程等学习的平台,在良好的组织管理下,师生一起发布和编辑内容、提交问题或评论,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会使学生必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批判性地选择、质疑、评估自己发出或接受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认真分析笔者学校现在使用的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根据其内容安排,笔者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课程活动、综合实践三方面找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可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当中可以指向媒介素养的元素,精心挑选教学素材或案例并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必要的引导,使媒介素养教育的诉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网上的信息交流”一节列举普通民众通过手机、qq和微博为媒体“报料”等案例,让学生不仅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待网络的作用,还要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所带来的利弊、怎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
在课程活动中融入教材的很多章节中都安排了“探究”、“实践”、“评价”和“综合活动”等环节,对这些课程活动可以通过转换问题对象、考查角度、完善或重新设计活动方案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有机融入其中。例如,阅读一期报纸或杂志的电子版,对比其与纸质版的差异(图文信息综合处理方面)。又如,对学校运动会的新闻采编、发布和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综合活动)。在课外实践中融入高中学生每学期都会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作品制作比赛。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往往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如3d动画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远离烟草、健康生活”主题作品制作。学生在原始资料、数据或素材的收集阶段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大量的媒介信息,在汇集研究成果、制作调查报告或创作作品时,也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会得到同步提升。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七
一、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视觉文化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电子技术的支持。视觉文化让社会大众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改变,社会大众不需要再围绕文字或者语言进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据本能通过直观上视觉的观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方便、快捷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推崇,并颠覆了传统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视觉文化促进了思维的转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带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视觉文化可能引发的负面状况。例如,社会大众迷惑于表象而失去对内在的探究;社会大众注重感性的认识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但是经部分学者研究证明这些担忧过于偏激,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会真正的产生。学者阿恩海姆就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驳斥,其指出视觉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在进行视觉活动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视觉是可以被思维所支配的,或者说视觉本身就带有着思维的能力,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学者所担心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类会通过视觉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视觉触及的内容进行发展与创造。而且视觉文化还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头文化带给人们的误导,使得一些与文化本身无关的东西可以从文化上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类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视觉文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要想长久存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文化传播的支持。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展开,使得视觉文化迅速的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核心。麦克卢汉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大众对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表达化为具体。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最佳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台。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的传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画面、影像是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播者已经不再被动的等待,而是选择了更为主动的索取,这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其次,视觉文化传播的感受更为丰富。传统纸质文化或者语言文化,其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也就是单纯的在视觉层面或者听觉层面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传播则带有一定的复合型,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见影像,同时还可以在听觉上对信息进行接收,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同时,视觉文化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还带有着一定的商业性质,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最后,由于视觉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差异,因此其适配的体制也有所不同,需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规范。由此可见,新文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与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视觉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鼓励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以此来弥补社会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导向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于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的进行,注重深化了解媒介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什么是视觉文化传播。随着现代互联网络不断向前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下工夫,在视觉文化的向导下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正确的对待视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传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5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