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发展理念论文(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4:28:11
实用心理发展理念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0-29 14:28:11     小编:薇儿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如何在旅途中合理安排时间和预算?如果你需要写一篇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供你参考。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一

今日上午我上了本学期的第一堂心理健康课,上课的都是来自土木学院的土木工程系20--级的新同学,而这堂课也是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以来的第一堂课。作为一名老师我感到很庆幸,我可以给可爱的学生上第一堂高校课程。当然,我的内心也很慎重,因为我希望通过这第一堂课,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轻松、欢乐和爱好,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对高校生活的美妙期盼。

今日的天气并不是很好,突袭的冷空气驾临长沙,天空还下着毛毛雨。我起了个早床,希望能够提前二非常钟早早地到达教室等着这一群可爱又纯净的新同学。可是,我竟然很马虎地把东园记成了西园,当发觉失误后一路小跑从西园狂奔到东园,希望能够准时出现在教室,以免耽搁同学们的上课时间。可缺憾的是,当到达教室时,我还是迟到了三分钟。我站在教室门口,看到一百五六十位同学齐刷刷地坐着,他们望着我,真挚的脸庞上带着微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不到一丝埋怨和不快。我向他们微微笑,而内心被他们的包涵和理解深深地感动了。

这次课我给同学们讲解并描述的是《心理健康与心理询问》,在讲解并描述理论学问的前提下,也穿插了许多的高校生实例。从同学们开心的表情和热忱的掌声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整个课堂中体验到了轻松和欢乐,而我也从他们身上感到被确定和满意。

自从进入高校,当上老师,给同学们上心理课,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回首这五年的课堂,我相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用最仔细的看法去对待每一堂课,用最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我始终对自己的要求。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真诚专心地去做我应做的,坚持执着地去做我所酷爱的。愿一路有同学们的陪伴,让我们彼此都能得到成长。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探讨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有一点和我们平常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诞生到青年前期,即从诞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诞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特地年龄阶段为探讨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头以来儿童心理学探讨的地位不断的强化专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供应说明性的限制论模型。

书中特别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性地去视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同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索,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和成人)比方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方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须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信息加工是心理学探讨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留意和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限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限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相识部分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尤其在记忆探讨方面最有成效。

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纳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教化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化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老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老师、老师之于学生、老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三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四

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验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更加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渐渐发觉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慢慢了解自己之后,我发觉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困难。但是现在我发觉所学习的心理学与生活的学问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验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起先学会如何去关切他人,处理事情时起先考虑的周到了些。渐渐起先视察、理解挚友的心理,心情上的改变,并力所能及的赐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劝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或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变更,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学问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心理特点,也让我驾驭了如何正确对待四周的挚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哀痛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最终明白了“欢乐其实很简洁”。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涵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胜利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许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许多许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起先有点小懊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假如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学问,深化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学问,通过在参与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学问。我想驾驭更多的心理学方法,相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实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询问与心理治疗的学问。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意的状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安静,如何放松自己,找寻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欢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行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欢乐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欢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欢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英勇一点,博学一点,那欢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溢欢乐!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五

这学期能够参与心理健康的学习,我感到特别的荣幸,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关于这次学习教化的心得体会: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养教化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养的保障,因此,我始终对心理健康的问题特别感爱好。这学期分别对健康自我意识重要性,人际交往心理,心情管理带给我的心理,挫折应对与意志力培育带给我的心理,恋爱实力培育带给我的心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带给我的心理绽开了详细的学习。我认为作为高校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限制自己的心情;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而如何将自己培育成具有以上良好心理素养的优秀高校生呢?如下是我总结的一些途径与观点:

1、保持深厚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学习是高校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爱好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学问海洋里邀游,舍命地吸取新学问,发展多方面的实力,以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须要。

2、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高校生应保持主动乐观的心情、开心开朗的心境,对将来充溢信念和希望,当遇到哀痛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整,适度地表达和限制心情,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情、信任和敬重的看法与人和谐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相识高校生的社会责任,培育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加心理适应实力,能与他人同心同德、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高校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实力。对高校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内环境等。5、主动参与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高校生的生活,而且为高校生的`健康发展供应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高校生应培育多种爱好,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与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激昂精神,缓解惊慌,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沟通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6、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询问机构,获得心理询问学问。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阅历,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高校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阅历的心理询问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询问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近来,发生于富士康的十余起高校生毕业生坠楼事务,令人深思,其问题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据调查,其自杀的主要缘由是心理因素,这与心理特征有着亲密的关系,高校生弱而不稳定和强而不均衡的性格都简单产生自杀的念头。他们经不起挫折,也不主动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很少有人去心理询问,从而长时间自我封闭,产生无助感和无望感。

当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自杀。可见,关注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待时!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学问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学问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六

这段时间,我通过在网上参与华南师范高校中远程培训网的相关教学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学有了肯定的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爱好。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并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学问。

心理学是心理现象,从中发觉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肃穆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学问体系,有科学的实证探讨方法。心理学探讨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探讨心理改变与行为的,并通过探讨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料。心理学是人类在探讨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觉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全部的心理学,事实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快乐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干脆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改变,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询问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心情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订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实力。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运专心理学学问渗透到教学中供应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七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2.焦虑心理

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父母在外创业,自己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挣钱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强调教师拥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的综合性。

评估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了解该学科并非只是一门完全心理放松,形式自由的辅助学科,其同样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兴趣培养的有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心理学。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1利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首要层次——提高运动兴趣

90后的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有数据表明2/3的中学生离开校园后就中断了体育活动;而在离开中学后,中断体育活动的人更高达90%,在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完成对学生体育兴趣有效性的培养,导致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成为泡影。体育教师是否能做好一个导游,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时效性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体育课上经常补充一些和所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补充一些学生想掌握但课本上没有的、都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样,注意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减少单一刺激所引发的超限抑制,利用青少年大都具有好胜、上进以及荣誉感强的心理特征,在练习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2利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第二个层次——获得成功,体验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愿望”,合理设置目标,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处处充溢这成功,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主要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笔者曾经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学生性格内向,对于常规的体育运动总也提不起兴趣,经常借故请假,逃避体育课。在各项常规考核中成绩普遍较差,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该生在雨天室内进行的体育课中,扑克打得很好,经过有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该生非常适合“慢运动”,所谓慢运动是与竞技体育有所区别的一种运动,以健身、娱乐、修身养性为目的,以低强度,持续性为特征,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更健康,而且包括更快乐,果不其然,在该生参加了瑜伽和台球第二课堂的学习后,果然取得了非常好的兴趣效果和锻炼成果,身体素质得到了加强,而且心理方面也获得了缓解,性格开朗了许多。

3利用运动心理学创造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增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中学女生对于中长跑的练习和考试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良的心态已演变成了异化心态。由于项目的特点,跑者在跑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极点”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心跳加快,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知觉下降,想退出运动的心理倾向明显。这种状态一定需要跑者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困难,靠顽强的抑制品质坚持下去。

从心理途径分析,除了加强认知水平和平时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外,必须从心理上要求控制焦虑,在竞技体育中,教给运动员在比赛情景中控制焦虑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很容易理解,如果个体对自己的焦虑进行积极解释时,可以促进运动成绩的发挥。掌握心理放松能力的心理训练需要成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被普及的一种深层次技能。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客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现状促使我们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练习内容方面下一番功夫,比如让学生从单调、枯燥的跑道中解脱出来,获得愉快的心理和轻松环境。同样有氧,但学生获得得是心理上的认可,获得得是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得是新鲜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训练,同时消除了畏惧心理。

4结论

运动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及体育科学的相关理论、原则、技术等付诸应用实践,以促使运动者得到心理、行为上的改变,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提升运动体验以及促进个体身心成长的目的。将运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于有效教学中既反应了科学性,又体现了应用性。评估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不应只局限于上述层面,有效性的要求应该是一种针对教育者本身完善知识结构的反馈作用,使不断达到的有效性目标丰富教学者的知识类学术贡献。简而言之,就是从“为师者”的根本出发,用灵魂的力量去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心理学成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发现每一个年轻心灵中属于自身优势的运动细胞。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九

有的时候比照个人经验觉得这些理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并非故弄玄虚,也更加感受了心理学的魅力。蔡老师的课堂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笑,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仅缓解了我们在上完专业课后的压抑,还学到了不少东西。

经过对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之后,我渐渐发觉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慢慢了解自己之后,我发觉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困难。但是现在我发觉所学习的心理学与生活的学问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验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起先学会如何去关切他人,处理事情时起先考虑的周到了些。渐渐起先视察、理解挚友的心理,心情上的改变,并力所能及的赐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劝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或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变更,可以看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学问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心理特点,也让我驾驭了如何正确对待四周的挚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哀痛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最终明白了“欢乐其实很简洁”。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涵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胜利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许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许多许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起先有点小懊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假如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学问,深化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学问,通过在参与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学问。我想驾驭更多的心理学方法,相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实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询问与心理治疗的学问。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意的状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安静,如何放松自己,找寻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欢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行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欢乐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欢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欢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英勇一点,博学一点,那欢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溢欢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当代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其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运动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只是将心理学的原理简单应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实际上,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向运动心理学提出新的要求,影响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乃至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母学科——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研究和认识运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运动心理学的学科形成及发展现状

(一)学科形成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这标志着这个学科进人了科学的行列。1920—1940年,苏联、德国、美国等国都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30年,莫斯科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部,开始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日体育界对这门学科日益重视,参加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许多国家先后成立运动心理学组织,召开专业会议,相关的论文、书籍大量出版。到了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宣告成立。1979年中国心理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运动心理学现代发展的开始。

(二)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sport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体育运动领域也从传统的狭义的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领域发展到如今广义的竞技运动、体育和锻炼三个主要领域。目前,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尚未成熟,但传统意义的运动心理学细化为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门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学科趋势日益明显。

(三)研究现状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来看,上述研究仍占有最大比重。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但进展并不迅速。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2.体育心理学。在我国,体育心理学与竞技运动心理学有相同的`研究历史,但由于竞技运动在体育运动中重要的灵魂作用,其心理学研究更为活跃,从数量和质量上相比,体育心理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心理学研究受到运动心理学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成果逐渐增多。在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反映的是体育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主要围绕通过学校体育课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心理学问题展开的。目前,体育心理学研究主题有: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体育教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学习指导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育与心理训练、体育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团体心理等等。

3.锻炼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身体锻炼,特别是对锻炼作为心理健康促进手段的科学研究掀起了高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研究涌现在运动心理学界。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初成规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问题:影响身体锻炼行为的心理因素、身体锻炼期间的心理过程和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主题有人口统计学指标与身体锻炼的动机、态度和动机与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心境、身体锻炼与自尊、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等等。

总的来说,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研究表明,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长期身体锻炼除具有短期身体活动的效益之外,还有以下特点:与人的健康幸福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身体活动(尤其是长期身体锻炼)还能使人产生诸如“最佳表现”、“流畅”、“跑步者(或锻炼)高潮”和“高峰体验”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同时,身体锻炼对于中老年人保持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人格的完善、认知功能的提高甚至减缓艾滋病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主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目的是考察如何通过心理训练和咨询来提高竞技水平,因此,多采用原因研究模式;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通过身体锻炼而达到的心理健康效益,故多采用的是结果研究模式。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展望

1.心理训练方面。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始终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理论和应用探索的主要领域。这一领域中出现过众多相关理论,例如倒u型假说、内驱力理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突变模型、多维焦虑理论、方向频率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想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构想,例如心理建设综合系统模式和逆境应对训练模式,一些新的研究热点,例如choking,不断展现出新的魅力。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对这些构想进行检验。从当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有如下几点重要提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计划、实施及评价与专项运动特征更加紧密结合;因人而异的个人化心理训练是必要的;同时,竞技运动的特点使追寻特殊规律的研究范式独具魅力。

2.生理指标的运用。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仍是有待探索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这些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相关性如何?(2)这些生理指标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状态的主诉的相关性如何?生理指标的特点是量化程度高,客观性强,但我们对心理状态的评价和监测似乎还不能忽视主诉。(3)采用生理指标进行心理机能长期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效果如何?目前,采用脑电技术(如eeg、erp、脑波涨落等技术)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虽然难度较大,但似乎受到更多重视,也极具潜力。

3.运动认知的研究。运动员的运动认知仍将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重点课题。采用传统的专家—新手对比的研究范式,利用在空间定位上极具优势的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和在时间定位上极具优势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其组合,探索优秀运动员在知觉、注意特别是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特征,既有理论价值,亦有应用价值。但无论采用何种先进技术,针对研究目的构想的实验设计(包括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刺激呈现的顺序与间隔、控制变量的安排等)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质量和成败。

4.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关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也遗留下许多疑问,例如:为什么一些跟踪调查和跟踪实验的结果不相一致?身体锻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疗人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癌症、胃溃疡)?身体锻炼有哪些心理建设功能?身体锻炼对正常人和患者的心理建设功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类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即(1)什么类型、多长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涉及到作为预防方案和治疗方案的身体锻炼,其防病治病的剂量效应如何?显然,此类研究要想探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剂量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有助于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第三变量的研究或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总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两变量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关系。

三、结语

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将会在竞技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大众而言,接受运动心理学的训练计划,将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竞争。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一

教育与健身功能:校园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教育与健身功能。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校内外体育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体质和思维能力方面都能有所增强和提高。使学生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获得养生与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知识丰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高的体育文化修养;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可以培养一些优良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不怕苦累等)。美育与娱乐功能:体育文化不仅是单纯的体育运动,它还包括了与美育的联系。体育运动中有丰富的美感等待我们发掘,蔡元培先生说过:“开展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体育,因为体育具有很多美育因素。”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以及运动员的健美体魄等,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在大学校园里,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使师生感到焦虑和烦躁,而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松弛情绪,消除疲劳。不管是体育竞技项目还是体育休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师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忘掉所有烦恼,减轻心理压力,心情愉悦;多进行体育活动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创新与超越功能:高校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期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如每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各学院积极筹备自编啦啦操,既活跃了赛场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育竞赛就是一项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运动。在比赛中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努力超越对手、在田径运动会上打破校记录等,师生们可以在竞赛中体会超越带来的愉悦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1.2建设高校体育文化

1.2.1加强建设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树立正确体育观,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加强建设高校体育精神文化。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宣扬我国运动员的先进事迹,比如各种比赛中,我国远动员的不怕困难、团结拼搏与为国争光的精神,感染师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以及正确的体育观、人生观、世界观。运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体育专题报告等宣传方式,加强宣传体育健康知识,让师生意识到人的首要财富是健康,人的生活基础是健康,健康和人各方面(家庭、生活、工作等)都有紧密联系,让师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让师生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一生体育观念。

1.2.2加强建设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完善的校园体育管理制度与规章制度能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是否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级有关的体育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通过制度的运行和管理,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常规化、制度化。

(1)加强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使课外体育活动多样化

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体育教学的载体是其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校的地理特点和学校的体育特色,它要合理、科学,且能被广大师生接受,这才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价值与兴趣,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首选学生喜欢并具有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兴趣,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展现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加强多方位互动,既有师生间又有学生间,使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创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计划,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2)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校院内最活跃的学生社团,其主要宗旨为满足师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和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首先完善其规章制度,在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中,要完全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要选派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指导和组织体育社团所有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能让学生参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意识,提升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维护体育教学效果长久性。

(3)积极开展校内竞赛

积极开展校内体育竞赛,可以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校内体育竞赛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便于群体教育。通过组织各类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师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在比赛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处理一些关系,比如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责任感,竞赛结果可以给优胜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失利者来说可以提高其抗挫败能力并激发其在逆境中奋力崛起的精神。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田径运会,每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已成为师生们的重大节日,通过运动会可以展示体育教学成果又为各参赛单位提供了展示本单位精神风貌的平台,组织学校田径运动会,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各高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校内各项体育竞赛,并制定学生体育活动量化评价体系,将各单位各项体育竞赛成绩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之一,每年对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在校内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竞赛、年年有总结表彰的良好局面,使学校阳光体育健康深入发展。

(4)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

优秀的体育运动队,既能带动校内体育竞赛又可以在社会上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因此各高校在抓好校内体育竞赛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建设学校体育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学校体育运动队十分重要,他们是校内比赛中各代表队的精英,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教学中是班级的骨干、是体育教师的好帮手;对外它是学校的无形资产,通过参加校外的各级比赛,能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以球会友促进对外交流,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如山东科技大学的男子篮球队,连续几年在cuba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振奋了师生的精神,让了师生更加团结。所以,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中,学校体育运动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1.2.3加强建设高校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其物质文化,各类体育活动(学校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等)都离不开物质条件(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越好,越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

(1)加强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场馆设施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建设一直显得捉襟见肘,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使许多学生的运动热情被扼杀。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建设,从而保证体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加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燃烧学生的运动激情

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能彰显学校的魅力,是培育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弘扬校园文化精神的载体。如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的“东荷西柳”,其独特构思使得整个奥体中心建筑之间能够相互呼应,用地布局紧凑,周围空间完整,实现了功能性、景观性、经济性的统一,也彰显出了济南市的文化。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景观,能无声地教育着师生,能使学生的运动欲望和热情得到燃烧。所以要重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校园和谐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校园内全体师生能够和睦相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和谐及校园内处处体现公平、民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促进校园和谐,而校园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体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生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等方面均依赖于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3.1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加强学生道德观念

促进高校建设精神文明教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体育教学和专题报告等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健康成才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实现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3.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都是积极倡导个性的张扬和集体的配合相结合,在比赛中既可以展示个性特征和个人才能,又需要学生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展示学生个性,增进友谊,加强集体凝聚力,体现团队精神。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团结、稳定。

3.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身体运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学生在公平、协作、竞争、民主与法制的思想指引下,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使与身体最为密切的健康、力量、气质、性格、智慧等人格要素得到锤炼。学生在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此养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目标的坚定信念。体育运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构建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途径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二

虽然近年来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许多方面仍设面临许多困难,还有很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

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在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只是关注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进入学校长期发展计划,这样可以减少它的重要作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不能形成突出的特点与大学体育文化系统。尤其是部分体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主要领导人对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了全面了解,没有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

1.2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大学体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足够的综合体育设施,对于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导致在高校体育的备用资金长期严重缺乏,导致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难以正常保证,很大一部分的高校体育基金连维持最基本的教育资金支出都是有困难的。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和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现实,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是最基本的和主要矛盾。

1.3大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

大学生的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心理素质、道德、知识等的价值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解的体育运动,但也看到了大学生体育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的传统体育,但是体育队人们的深层影响,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这说明学生对体育概念的基础是可以塑造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正确指导。如果你只有呆在原来的基础上,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能保持在传统概念的运动水平,会严重限制了体育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2.1加强宣传学习,提高体育知识水平

学习是提高认识、增加知识的唯一途径。许多人认为运动是玩,对体育的理解有偏见,理解是非常狭窄的,体育运动的功能实际上有情感、社会适应性、娱乐和其他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知识的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尽快提高体育的知识水平,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体育团队,使体育文化土壤更肥沃,发展的更好。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体育活动,才能实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使得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具有生命力。

2.2重视校运会

校运会不仅是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的一种强大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但首先在运动会上是否出席,或项目设置和竞争方法,一直追随竞技体育的模型。这将导致只有少数人参加比赛,大多数学生没有能力。因此,学校体育作为一个方法来促进体育文化,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学校体育从单一的体育竞争结合的健身、娱乐、体育、文化活动、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从传统的主要竞技项目的田径、球类运动等等,有趣的游戏,民间体育活动和体育相关的活动,如摄影、书法、体育的文章,从少数民族体育特长生面向全体师生员工,改变了从追求结果,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3积极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组建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校园体育竞赛

不仅是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有效措施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也是一个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组织校园体育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活跃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竞争形式,选择适合普通学生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竞争提高体育水平,同时,根据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组织学校体育团队,认真加强培训,多多参与校际体育比赛活动。促进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可见性,从中找出差距,同时在体育工作中,扬长避短,使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4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体育运动条件

高校的体育设施总体而言种类比较齐全,而总量犹嫌不足。除个别重点高校有比较完备、先进的体育设施以外,相当多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的配备尚不能满足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需要。现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的街头舞蹈,武术,滑旱冰,有氧健身、网球等。在高校缺乏训练场地和教练,主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原来的田径运动队训练由于竞争的需要,在体育教育很难再见,但跑道仍然需要建设,田径运动会是开放的,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校文化建设。当然,并不是说在高校不需要建在田径,而是进一步加强施工强度,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吸引和保持更多的更高层次的体育提高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

三、结束语

诚然,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历史过程。在加速转型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它是除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变化由于文化多样性和扩招后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外部因素高度相关,也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校园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是密切联系的。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系统的,有些是概念上的,有些是可操作的,有些是法律政策。但是,只要我们坚定地建立一个科学、绿色和人文文化理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本着丰富理论的想法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我们将能够在实践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在我们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三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1.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四

[摘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一种,在其10余年的试点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电大开放教育在逐步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只有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改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及省级开放大学的纷纷成立,电大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那么,作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将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也能适时转变,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为新农村建设,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电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是基于此原因,探讨“一村一”如何深度发展的问题。

一、“一村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部正式设立“一村一”项目,交由在远程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中央电大实施,想通过远程教育成本较低,容纳量大的特点,推动整个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央电大也积极行动起来,于当年就筹集资金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扶持100个县级电大开展试点工作。借鉴之前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经验,此项目要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费用,必须由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用人单位资助、学生个人缴纳、学校减免等多种途径来解决。如果仅靠中央电大筹集到的经费来维持此项目,显然举步维艰。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当地政府及用人单位在扶持和资助力度上差异较大,东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一村一”较重视,支持和资助力度也较大,“一村一”发展较快。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差,政府财的政收入有限,对“一村一”的支持和资助力度较小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对学员学习费用的减免力度也有限,这对收入本就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是“一村一”招生人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2.地区、专业发展不均衡

“一村一”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如前所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对“一村一”经费投入存在地区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直接影响着“一村一”的.发展状况,招生人数是其最明显表现。有研究者对电大“一村一”招生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表明,累计招生数中,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拔得头筹,占全国招生人数的近43%,同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中地区累计招生人数次之,而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东北、西北等地,招生状况就相对较差。这种招生情况的差异,从某方面反映了当地政府对该项目支持力度。其次是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村一”在农业院校试点就是考虑到,要让学生增强农业生产技能,毕业后回到农村,造福农村,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尽量突出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电大的“一村一”是对普通农业院校的再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充分借鉴了农业院校的成功经验,设置了一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当然,为了给农村培养管理人才,同时也设置了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从“一村一”10余年招生情况看: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管理这些为广大农村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招生比例高达83%,而农业科技类的专业所占比例仅为17%,专业发展极不平衡。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村一”作为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素质的教育,理应采用言传身教并重的教学方式。而,电大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言传方面比重过大,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薄弱的弊端,这极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据笔者对部分“一村一”工作站的调研发现,西北地区“一村一”学习中心大都设在位于县城的工作站,很少向镇以下延伸。这就导致,其仅有县城周边极少的实践基地,加之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较为薄弱。这就极大影响了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4.资源建设不理想

对远程教育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办学特点。这些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不是在于其教师的多少,而是在于其拥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学员们能够在自己闲暇时间,通过网上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上互动教学平台向教师请教,与同学进行探讨。电大的“一村一”是在农村成人教育中采用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其有远程教育的特性。但相对城市中的学习者,农村学习者有许多特殊情况,农民群众没有像城市上班族一样有固定上下班时间,他们在农闲时间相对较闲,但在农忙时节,夜以继日地抢种抢收庄稼,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开放教育所推行的定期面授,在农村实行起来较为困难。因此资源建设在农村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相关研究及笔者调研显示,现阶段“一村一”在资源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除了一些与开放教育较为密切的课程,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之外,农业科技类课程的资源建设非常薄弱。这种资源建设状况会严重影响“一村一”的深度发展。

二、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上下一致,高度重视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成为影响现代化深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也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先后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已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未来的主战场应该在广大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有更为广大的学习需求和更艰巨的教育任务,这一教育任务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应该是社会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对此,整个社会应该达成共识。在推进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中,应予以高度重视。这个重视,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经费投入。我们应该摒弃只有当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才值得投资的观念。对农村远程教育的投入,利也许不在当时,但功在千秋。只有我们认识提高了,对远程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学习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2.改变现状,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地区、专业的均衡发展

农村远程教育存在地区、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主要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各地在农村教育经费支持上存在差异的反映。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农村远程教育的经费投入。当务之急是通过社会对农村远程教育重要性达成共识,真正形成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办学机构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农民自身对教育认识的提高,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专业发展不均衡,其实主要反映了学员的来源问题。之所以83%的学员选择了管理类专业,是因为这些学员大都是村镇干部,他们有固定工资收入,为提高自己管理能力和水平乐于接受教育。而广大农民群众,由于学费问题,工学矛盾问题,加上农村远程教育是否能提高他们生产生活的问题,致使其参与度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源还是要降低学习费用,同时开设真正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专业。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农村远程教育的吸引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真正能提高农民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当下,我们农村许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纯理论的东西理解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但农村远程教育机构自己动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既会面临经费问题,又会面临管理问题,并非明智之举。农村远程教育机构可以与12种养殖专业户合作,将他们的种植、养殖基地变成农村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众多实践基地的建立,必将增加农村远程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水平。

4.加大力度,建设适合农村远程教育的资源

至于资源建设问题。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及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许多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解决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但笔者认为,农村学员比起城市学员其学习时间更加零碎,在资源制作方面我们与其耗较大资金制作长时段的课件,还不如根据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制作出时间较短的微课件。这样既能节约经费,又适合农民碎片化学习需求,提高对他们的吸引力。

三、结语

电大的“一村一”是远程教育逐步向农村扩展的具体表现,从20开班招生至今,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但相对于广大农村巨大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型社会、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教育要求,还有非常大的距离。我们只有认识现实,高度重视农村远程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其地域、专业发展的不均衡,着力解决其存在的师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适合农民学习要求的精品课程资源,农村远程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五

1安澜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

1.1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巴南区南部的安澜镇,介于东经106°33′58″-106°36′42″,北纬29°14′29″-29°16′55.34″地处川东南褶皱带与盆周山地交接边缘,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荧壤土、潮土等。地质构造为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延伸形成的龙岗向斜和石油沟背斜,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灰、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层。海拔225-322米。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4430米,总面积10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0hm2,缓冲区面积127hm2实验区面积787hm2[1]。

1.2气候与动植物资源

安澜自然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春季气温回暖早。但常有寒潮。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但常有伏旱,秋季降温快而多绵雨,冬季暖和,云雾多,湿度大。该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生产活动影响,现仅残存小面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大部分地区逐渐为次生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所替代。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没有垂直带谱,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草丛5个植被型。属国家保护的植物50余种,其中二级保护品种有水杉、银杉、红豆杉等,三级保护品种有穗花杉、木荷等;区内还有大量的花卉品种和药材品种[2]。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8种,动植物丰富多样。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石板垭村境内。由鹭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管理。安澜鹭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与,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白鹭、牛背鹭、黄竹、野生生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3]。

2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保护区面积不大,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未标定边界制定相关管理方法制度,没有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要求不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土地权属管理、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不是很明确。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不是很到位,未彻底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及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没有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及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不到位,未对自然保护区日常巡逻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对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改善的对策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三大基本原则,规划科学合理,保护目标明确,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等功能等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实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

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要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自然保护区规划分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土地权属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管理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要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条例》与当地群众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保护自然区。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严格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执行重庆市关于天然林禁伐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科学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结构,营造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栖息环境,尽可能增加森林植被对水分。气候的调控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形成并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特别注意不要破坏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鹭类生活环境。

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5)自然保护区标准化管理,要推进自然保护区相关技术标准修制定、推广使用工作,规范自然保护区标志、标识的使用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装管理。

6)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财政年度核算,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筹安排部分国家生态类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要制定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2]宋志强.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8-10.

[3]吴逸群.我国鹭类的保护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39(29):17949+17952.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六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重视长远发展,考虑周全的科学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新时期,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各环节中,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让林业资源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林业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林业经济;措施

1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与林业经济有关的企业,在规模上还不够壮大,没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多地区林业经济还是单一结构发展的态势,导致很多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无法在管理上得以深入实施,影响了林业经济的整体管理水平,导致很多林业资源大量浪费,这些都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不符。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是影响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结构还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林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的问题,就会进一步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森林资源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是林业大国,森林资源原本是非常丰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林业资源大量消耗,另一方面部分林地转成农业用地,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对于森林资源破坏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滥砍乱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人造森林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我国现在人造育苗技术还不够成熟,很多人造森林的树苗成活率比较低,因此人造森林与木材大量需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这也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阻碍因素。

1.3林业体制改革进程过于缓慢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持续时间过长,进程缓慢,导致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由于经济体制落后,很多权责方面比较模糊,而且现有的营销活动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最重要的是目前林业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对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更加缓慢。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林业经济,需要满足理念上的要求,同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我国是人口大国,森林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率。为此,国家需要针对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进一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降低森林资源的损害程度。我国丘陵地区面积广阔,而且这部分地区本身不适合农业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需要破坏原始植被,往往这种传统的农耕方式效率非常低,很大程度上还会引发自然灾害。因此,国家与各地政府要加以重视,要对应的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让林业经济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重视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林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改善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可持续发展下的林业经济要重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护原始森林的资源,而且还能从整体上提高森林的技术水平。加强树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树苗的成活率,保障树木的质量,缩减树木的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植树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树木种植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大力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林业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改革之后不仅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体现林业经济的独有特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业部门要针对目前的情况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出发,推动林业经济朝着可持续目标发展。要重视林业的产权分配,从而推动体制改革,在使用森林资源时更加懂得治理,明确经济发展与维持生态平衡并重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部门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上的一些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林业企业管理策略,让林业企业更加现代化,从而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4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林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等。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来看,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偏差,而且侧重点一般放在保护森林与惩罚破坏森林的行为。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涉及得比较少,尤其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为了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弥补法律内容上的一些缺失,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国家土地资源机构共同协调,在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让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国情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国家林业部门与经济部门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林业经济能够及时实现结构上的优化,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实现自然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幼瑞.强化生态林业建设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2016,(23):143.

[2]周亚杰.谈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145+147.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七

从20起,中央每年向每个行政村拨付10000元(包括体育器材、文化下乡、资源共享、电影、农家书屋各元),支持新农村建设。笔者建议,除中央拨付资金外,将农家书屋纳入当地乡政*财政预算和目标考核,保证有一定的运作经费,包括购书费、人员工资、水电、读者活动费用等,同时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引起领导重视,增加农家书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2按农民的需求配备农家书屋图书

统一按照行政村范围来组织农家书屋图书配备的思路,无法适应各地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应根据农民的图书需求,因地制宜,了解各地区、各行政村农民的真实需求意向,科学归纳后,再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方法,以保证发展投入的科学有效[2]。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办出特色来,既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又避免了农家书屋千屋一面。同时,建议将每年中央下拨的2000元农家书屋专项经费由当地的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统一掌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配备图书和设备,避免挪作他用。

4.3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图书利用率

首先,让村民了解农家书屋的特性―――农家书屋是为民众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次,让农家书屋的服务理念―――公平、免费、无差别服务深入人心,消除村民对农家书屋的误解;第三,向村民宣传农家书屋的各项服务[3]。可利用挂横幅、发传单、开大会、上媒体广泛宣传。同时向村民推荐可读书目,开展读书竞赛、知识讲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村民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并不定期邀请一些农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劳动技能传授、农业成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增强村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4]。

4.4灵活弹性安排开放时间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农忙和农闲时节区分开来,农忙时节可在晚上对村民开放,特别是在节假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保证村民正常阅读时间不受限制。有条件的村可在书屋安装空调,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场所。寒暑假可以让留守儿童来这里写作业,或者开展他们喜欢的文娱活动。

4.5进行资源整合,实行总分馆制

,偃师市整合现有资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外借点,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总分馆制,采用统一配送图书、统一编目、统一管理制度、统一配备设备、统一管理系统的模式,对全市的农家书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称赞。

参考文献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八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主选择组成的组织,具有自发性,是一种利于学生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生活非常丰富,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田径等,虽然是一种松散的组织,但学生参与到其中有很高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并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校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质,为高校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社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的重要途径,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要求,对于推动体育文化生活有很现实的意义。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主要有提高身体素质、提升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等。

(1)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社团作为支撑,而体育活动是基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额同时,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意识也会不断的增强。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在不同的环境观念中,学生的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活动为支撑,在体育社团中,为学生的运动训练打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尽可能的为联系提供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功能是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心理逐渐成熟,养成豁达、勇敢、勇于提高等性格,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性格和优势,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提供基础。

(4)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社团活动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当前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但可以的治疗很少见,体育活动在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体育社团是一种松散的组织集体,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具有协作团结的精神,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社团中的个体要具备互助、团结、文明的道德,才能融入其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道德。

(6)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育社团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涉及到体育知识、体育精神、技战术、裁判法则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其知识结构。

1.2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智育、德育、美育等一同构建了高校文化群,涵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体育精神、体育竞技、体育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是学生文化培养的基础之一,具有时代的特点。在高校文化的建设中,并非只是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向思考,体育文化必然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主要有构建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等方面。

(1)体育意识:体育文化能为学生的体育意识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文化是一种指引,学生受其影响,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集体荣誉、健体健美、技战术等,是维持学生良好状态的基础支撑。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水平等,作为现代化体育精神的一种构成,其作用不言而喻。

(2)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代表着公平、健康等积极元素,良好的体育精神是培养人才的必须,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中,要经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培养学生公正、诚实的道德,体育精神无疑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团体活动需要体育精神加以规范,才能确保各个成员在公平、公正、诚实的环境中竞赛、锻炼。

(3)丰富学生的文化: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术文化建设,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例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具备正面积极的意义,体育文化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生活受外部的影响非常大,因而要寻求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而体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

2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关联

2.1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体育社团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重要力量,以灵活多变的手段与组织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创新的动力。体育文化的建设要以体育活动为基础,而体育社团是将各种体育互动爱好者集结在一起,提供了体育活动的环境,因为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2体育社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

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具有松散性,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也是松散性的,体育社团的建设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容丰富多彩,社区的项目特色鲜明,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文化的载体,在发挥对体育文化的宏观引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有据可依,体育社团的活动促进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使之朝健康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向发展。

2.3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

体育文化的提升,需要以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为载体。只有学生有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才能接触到体育文化,体育社团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形式,具备自主性、个性等特点,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并收到影响,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体育社团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为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2.4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

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体育社团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接触体育文化的各个层面做出铺垫;而体育文化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热衷于体育社团活动,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完善其组织架构。如瑜伽体育社团的组建,为学生们认识新的体育文化形式提供了窗口,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之外的元素;而瑜伽具有印度文化色彩,其中的健美健康、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社团中去。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内容都是很大的焦点,学生参与进来后,能认识到其中的文化精髓,而体育文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体育社团,相辅相成。

3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

3.1稳定社团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瑜伽、田径等,以这些运动形式为载体的活动,成立了不同的体育社团,而体育社团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具备公平竞争的原则、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只有维护好社团的稳定发展,才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体育社团,则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将被虚弱;而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社团,也难以维持可持续性的发展,二者的依存关系非常强,稳定社团的发展,成为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操作。

3.2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规模庞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非常强大,特色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涌现,高校体育社团或体育文化不能以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或倡导,而是要尊重特色体育社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选择。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能为二者的建设与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校园体育创新,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此外,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

3.3建设校园体育社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的体育活动的形式非常多样,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形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引领着我国高校建设向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发展途径,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培养个性、拓展发散性的思维等做出突出的贡献。建设校园体育社团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一,允许多种形式的社团的建立,学校管理层尽量不要干涉,除非校园体育社团出现了负面的价值观或组织形式;其二,鼓励各种多元化的尝试,体育本身就具有包含性,这与体育文化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能促进体育向更高、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尝试和创新,这也是体育的生命力所在,不能固守某一种形式或体育文化,鼓励体育创新,能同时促进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的建设,利于改善高校体育建设;其三,更新体育社团的组建和管理形式,虽然体育社团是松散的自主建立的组织,但学校可以加以引导,增强各国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的交流,引进各种先进的体育形式,为体育文化的丰富和进步做出贡献。

3.4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

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建设受国外高校的影响非常大,如足球、篮球、瑜伽等组织形式,但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社团的建设,就必须注重本国的文化。体育是我国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因而要进行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要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体育建设尤其如此,如武术作为我国的精髓文化,但在高校校园中相关的课程、场地、环境建设都比较欠缺,因而要针对性的研究符合国家文化的体育活动,促进社团的建设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4结语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非常庞大,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保证。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性组建的组织,承载着学生的体育生活,而体育生活能巩固和培养体育文化,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有着天然的关联,因而研究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十九

摘要:纵观各国的发展史,发展就伴随着各种资源的开采和耗费,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已成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人们的开发手段日益高效,对资源的索取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冲击。因此,必须强调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营林工程对林业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我国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出路。

关键词:营林工程;林业可持续发展;养林

1我国林业当前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我国的地理状况决定了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我国疆域辽阔,跨多个气候带,为不同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有力条件。例如,北方地区以针叶林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热带雨林为主,这就使林业资源的种类包含了世界上林木的大部分品种[1]。

2营林工程肩负的首要任务和营林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对生态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政府相继出台有力政策,在开发的同时,保证林业能够迅速恢复,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然而在实际的营林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

2.1营林工程首要任务

2.1.1营林工程自身的建设营林工程的成功首先要有自身完善的体系。营林的自身建设是指林业产业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林业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有机结合。营林建设要实事求是,从我国发展林业产业的生产实际出发,摒弃以前简单的发展方式,以全面林发展业产业为依托,满足供需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1.2林业资源的恢复和扩展如前所述,我国既有令世界羡慕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人均占有量少,林业面积覆盖率低等问题。机会与挑战同在。政府早已出台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地方的生态得以恢复。但是,我们还必须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大面的退耕还林对农业也会造成影响。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严格按时间地点有目的、有秩序的退耕还林。

2.2营林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2.2.1营林方式老旧营林工程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营林建设不到位,缺乏先进的营林工具,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落后的生产工具必然会限制营林的效率,耗费大量人工而没有巨大成效。因此,各地区在营林护林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成功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同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使现代科技真正有用武之地[3]。2.2.2监管无力即使是在示范点或地区,也存在监管无力的现象。在营林成功后,必须巩固劳动成果,实行有力严格的监管制度。这样千辛万苦营造的林区才会得到保护,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要做到这一切,还需要国家出台新的法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3营林工程的重要性

3.1改善气候

近几年来,北京等北方城市沙尘暴频发。尤其是在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季风的来临,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沙尘滚滚而来。并且呈向南方扩散的趋势。这已经为人们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敲响了警钟。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天气的根本原因,防林护林是有效减低沙尘暴爆发频率的最有效手段。

3.2水土保持

营林工程能够最有效地保持水土。由于植被破坏,无数的宝贵土壤随雨水进入江河。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每年流失的土壤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水土的流失会在让土地贫瘠的同时,堵塞河道,甚至抬高河床,导致堤坝决堤。给沿河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营林的成功还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林区本身就是丰富而活跃的生态系统。

3.3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营林工程在恢复林区后,自然可以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林木原料,其相应的动植物资源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除了林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林区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增值价值,如林产品产业链、观光旅游景点等等。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其本身就能能改良人们的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在为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生产环境。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营林工程,进一步加大营林投入力度,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保障人们的实际生产,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宛江.营林造林基础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

[2]赵岩峰.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j].民营科技,2011(08):90.

[3]蓝林忠,付芬芳.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34.

[4]雷洪玉,刘伶利.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心理发展理念论文篇二十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较为年轻的分支学科,当代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其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运动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只是将心理学的原理简单应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实际上,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向运动心理学提出新的要求,影响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乃至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母学科——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研究和认识运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学科形成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这标志着这个学科进人了科学的行列。1920—1940年,苏联、德国、美国等国都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930年,莫斯科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部,开始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进行综合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日体育界对这门学科日益重视,参加研究的人数迅速增加,许多国家先后成立运动心理学组织,召开专业会议,相关的论文、书籍大量出版。到了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宣告成立。1979年中国心理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运动心理学现代发展的开始。

(二)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sport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体育运动领域也从传统的狭义的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领域发展到如今广义的竞技运动、体育和锻炼三个主要领域。目前,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尚未成熟,但传统意义的运动心理学细化为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门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学科趋势日益明显。

(三)研究现状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来看,上述研究仍占有最大比重。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但进展并不迅速。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2.体育心理学。在我国,体育心理学与竞技运动心理学有相同的研究历史,但由于竞技运动在体育运动中重要的灵魂作用,其心理学研究更为活跃,从数量和质量上相比,体育心理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心理学研究受到运动心理学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成果逐渐增多。在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反映的是体育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主要围绕通过学校体育课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心理学问题展开的。目前,体育心理学研究主题有: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体育教育与心理发展、体育学习指导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育与心理训练、体育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团体心理等等。

3.锻炼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身体锻炼,特别是对锻炼作为心理健康促进手段的科学研究掀起了高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的研究涌现在运动心理学界。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初成规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问题:影响身体锻炼行为的心理因素、身体锻炼期间的心理过程和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主题有人口统计学指标与身体锻炼的动机、态度和动机与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心境、身体锻炼与自尊、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等等。

总的来说,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研究表明,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长期身体锻炼除具有短期身体活动的效益之外,还有以下特点:与人的健康幸福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身体活动(尤其是长期身体锻炼)还能使人产生诸如“最佳表现”、“流畅”、“跑步者(或锻炼)高潮”和“高峰体验”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同时,身体锻炼对于中老年人保持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人格的完善、认知功能的提高甚至减缓艾滋病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主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目的是考察如何通过心理训练和咨询来提高竞技水平,因此,多采用原因研究模式;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通过身体锻炼而达到的心理健康效益,故多采用的是结果研究模式。

1.心理训练方面。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始终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理论和应用探索的主要领域。这一领域中出现过众多相关理论,例如倒u型假说、内驱力理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突变模型、多维焦虑理论、方向频率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想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构想,例如心理建设综合系统模式和逆境应对训练模式,一些新的研究热点,例如choking,不断展现出新的魅力。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对这些构想进行检验。从当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有如下几点重要提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计划、实施及评价与专项运动特征更加紧密结合;因人而异的个人化心理训练是必要的;同时,竞技运动的特点使追寻特殊规律的研究范式独具魅力。

2.生理指标的运用。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仍是有待探索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这些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相关性如何?(2)这些生理指标与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状态的主诉的相关性如何?生理指标的特点是量化程度高,客观性强,但我们对心理状态的评价和监测似乎还不能忽视主诉。(3)采用生理指标进行心理机能长期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效果如何?目前,采用脑电技术(如eeg、erp、脑波涨落等技术)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虽然难度较大,但似乎受到更多重视,也极具潜力。

3.运动认知的研究。运动员的运动认知仍将是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重点课题。采用传统的专家—新手对比的研究范式,利用在空间定位上极具优势的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和在时间定位上极具优势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其组合,探索优秀运动员在知觉、注意特别是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特征,既有理论价值,亦有应用价值。但无论采用何种先进技术,针对研究目的构想的实验设计(包括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刺激呈现的顺序与间隔、控制变量的安排等)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质量和成败。

4.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关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也遗留下许多疑问,例如:为什么一些跟踪调查和跟踪实验的结果不相一致?身体锻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疗人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癌症、胃溃疡)?身体锻炼有哪些心理建设功能?身体锻炼对正常人和患者的心理建设功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类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即(1)什么类型、多长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涉及到作为预防方案和治疗方案的身体锻炼,其防病治病的剂量效应如何?显然,此类研究要想探明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剂量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有助于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第三变量的研究或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总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两变量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关系。

运动心理学——体育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将会在竞技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大众而言,接受运动心理学的训练计划,将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竞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276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