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学绘画相关论文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5:23:12
实用数学绘画相关论文范文(15篇)
时间:2023-10-29 15:23:12     小编:雁落霞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地反映所总结的事实和现象。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一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估算和计算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达到计算迅速、方法灵活、运用合理和答案准确的基本要求。计算主要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计算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全面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需加强计算练习。我会结合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设计不同层次的计算题。题型主要有三种:基础题:基础题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法则,比如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掌握。易错题:针对学生易错的计算错误,我会有针对性出一些相应的计算题,通过对错题的训练,进一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题:设计一些可以简便运算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计算能力。特殊题: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比如25×4=100,125×8=1000,11×11=121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计算时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悉心耐心的指导,更依赖于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不眼高手低,摒弃轻视口算的错误意识,这样我们的计算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性。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二

我们都知道,数学计算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数学计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的事物,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老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利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等进行计算时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要乐于学习、乐于做题,多练多做才会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习兴趣,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降低解题错误的概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新知识,学生的大脑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计算数学试题时,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加深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基础知识也是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计算存在问题很有可能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导致的,要想计算能力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枯燥的法则,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或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例如:“混合运算”法则的讲解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加和减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两个弟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这一首儿歌来带入教学。

二、帮助学生合理的创立解题思维

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包括在数学问题的意境里面,通过数学问题的意境掌握,我们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题思路:(1)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经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构建一个将生活与数学交融的学习体系。例如通过对红领巾、书本的边角进行观察,就可以推论出对角的基本认识,而日常生活的购物则会让学生们对“元、角、分”有一定的认识。(2)要善于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学习的问题建立直接联系。例如要很好地理解余数除法的教学内涵,可以通过“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将租船模拟成呼啦圈的使用情况,每个呼啦圈4个人,那么14个人需要多少个呼啦圈?”这一问题建模来让学生直观演示,这样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从教科书的问题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年纪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同学生沟通,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解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注重基础掌握,强化练习

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原理上的,所以解答计算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基础原理、运算法则的熟练掌握,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对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如95+5×(1-0.5),要解决这道题,要对先计算括号内再解决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证这道题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提高,知识也会不断提升难度,基础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数学的学习就不能急功近利了。口算的训练也极为重要,不过数学始终离不开多做多练,口算是计算一道问题的基本能力,要通过思维的计算在头脑中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小学生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十分熟练。

四、勇于探索,发现计算的奥秘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点牢记于心。比如简单的两个数相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探讨17+18=?和12+9=?之类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位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来得出相同位数上相加减,满十进一的结论。而当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根据旧知识7+5=12来加大运算700+500=120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把握好与学生交流的语言用词,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原谅学生偶尔会犯的错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归纳出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在解决1000-234=?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们讨论,一起交流共享讨论结果后,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的退位点变成9,其他数字相应减1”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真相,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目的,而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提高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教师适当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不但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清晰程度。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三

算法应多样化,但优化不可缺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混乱的,有些方法是适得其反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同时强调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并理解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突破。

在10以内加法教学中,如在教授“9加几”的教学中,计算9+5时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1)从9往后数,再数5个是14;(2)9+1=10,10+4=14;(3)把9分成5和4,5+5=10,10+4=14;(4)9+4=13,13+1=14;(5)9+2=11,1l+3=14……其中(1)是通过数数来计算,(2)、(3)是利用“凑10法”计算,而运用算法(4)、(5)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凑10法”,而是为了迎合教师,为多样化而多样化,看到算法(2)中的5可以分成1和4,算法(3)中的9可以分成5和4,就得出5可以分成4和l,5可以分成2和3来计算。如果这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可以想象会有很大一般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迷惘。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比较。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凑10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并在不断用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将算法最优化的内驱力。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

繁难计算没价值,基本训练不可停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降低了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6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的。现在,复杂多样的笔算可以说少了很多,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广泛全面和综合性强,因此必须强化基本的计算训练。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降低的事实。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第一,要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消除浮躁心理,从而养成踏实认真的良好计算习惯。第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2至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转换教师角色,尝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亦需要如此,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建立师生共同创造、符合创新教育精神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走下讲台更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针对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下主动探索成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及内容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内容而言,其偏向于专门的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具体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精神,以及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和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等智力、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是指与小学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内容,比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本知识,还有需要学生掌握并知道如何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特别是具备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述两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根本,也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创新教育二者有效性的关键。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 、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未见)”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40-9,54-6,学生在计算时发现各位相减是不够的,于是心里充满了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呢?”接着让学生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提问方式上也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提问要适当,让学生思维聚焦

课堂问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或过于简单而显得价值不大,或要求不明确而不能令学生思维聚焦,或缺少必要知识铺垫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

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内容和方式两方面:从内容上衡量,提问应选准切入点;方式上要有启发性。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制定目标,强化落实

制定、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档案。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外部标准,它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实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时表现得很强烈,但有的却在短时间内表现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因此必须加以强化。对此,我设立了“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档案”,在一段学习时间后(一般是2个月)发一份给学生。

让其对本段时间内的学习成就(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情感、态度),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总结,继而找出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和改进的问题,列出学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希望或建议,订一个后期的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干部评议,最后由教师给每位同学的综合学习情况作出等级评定和评语,然后反馈给学生本人,学生本人看后由学习委员收集,装订成册放在班上,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资料或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材料,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颇有效果。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其渠道是多方面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素材能运用,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阅读材料,教学配套光盘等,但还不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提炼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在每堂课的情境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入问题与所涉及知识的相关性、类比性。上课的语言要精炼,有幽默感,富有激情,有抑有扬;知识的展现方式要多样化,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实践。

教师要善于收集数学中的一些趣味题、思维题、规律题,而我则尽量地将其分化到各知识点上,不定时地出给学生,激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思维美、内在美,感受数学的魅力,陶冶情操,让其对数学有一种渴求。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时,学生那一张张因争论而激动涨红的脸,让我深深感动。这意味着我们的探究性教学顺利地叩开了数学的大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较为发展缓慢的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出现更多的父母死亡家庭,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儿童变成了孤儿。他们有的能在当地得到家人或亲属的照顾,并按照入学年龄上学,有的则延缓了入学年纪。等到入学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令数学老师们感触最多的是,他们的数学成绩普遍差,最差的失分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计算题,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孤儿;互相学习;巩固;夯实;计算能力

从毕业来到吉林省孤儿学校,接触到一群特殊的天使们,从内心里有一种责任在心中冉冉升起。我执教的学生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失去了亲生父母。他们没有了依靠。第一次熟悉校园,我看到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被安排到了6年级3班。一个年级偏大的年级。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学生的课堂。由于之前我从教的是初三的孩子,所以从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看都有点缓慢。之后我就调整了语速和教学进度。但是经过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就发现了,明明是掌握很好的知识点,在考试卷子上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还有的同学三步计算只会第一步,有的同学最后结果还是弄错了。到我已经在孤儿学校从教5年整了,交了三个六年级毕业班,一个完整的4到6小学高年段数学小循环。为此对所交学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析与研究,努力找到适合孤儿学生的解决方式方法。

一、班级学生的构成不同,使得数学计算出现问题也不尽相同

接触到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这些学生是新招生过来的学生,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全班级20多名学生,明显思维相对活跃。但是由于新到了一个环境,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还是略显拘谨。但是数学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几次测验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是题目还是没有答对。渐渐发现有的学生会有抄袭现象。这种学习上的陋习可能是在原来学习环境中,缺乏家长的管教,老师的监督,自然会有习惯抄袭。那么就这样欺骗了自己。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几年,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除了理解能力差跟不上的同学,其他同学不会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即将布置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自己进行监督。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练习题目。这样会有效的规避一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作业的陋习。学生做完题目立即批改,慢慢养成了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提高。最后在总复习中,学生也很轻松的完成复习阶段工作。以上是我发现学生的自身习惯导致数学计算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随后我又从5年级开始执教。五年级班级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学生出现了小面积的传染疾病,有十多人被隔离,有将近两周时间没有上课,期间有给学生补习,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年级的数学出现了分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估算,运算律的应用。这些问题一旦掌握的不扎实,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一旦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出现了,之后就会很难纠正的。曾经在历年试卷中发现过经常考察一些特殊的同学们容易马虎的题目。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在那些题目中出现很大的错误,而是自己平时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错误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在平时纠错的时候老师已经进行过反复强调了,结果还是徒劳的。由于从教两个班级学生,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来学校之前没有进行正常的学习,有的学生年级偏大或偏小,班级同学的教学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二、有的同学掌握的很好,有的掌握的很差。

计算题目的时候仔细认真程度差,因为孤儿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遇到事情没有依靠,没有主心骨,所以就连学生中也没有一个敢于较真的精神。他们就会依赖老师的对与错,并不会自我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再判断。所以对于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的探索精神。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去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同学,还要面向全体。针对于大部分薄弱的同学,针对于计算问题,我有采用新的策略,同一个问题反复练习,进行同类变式。再进行同类变式开始开展的不错,后来再进行考察发现有的同学还是屡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让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主动复习钻研的主动性。为此我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有一个担任小组长,组长检查组员计算准确与否,随后从计算题库中选择题目布置给小组成员,组员做对了组长加分,组员相应加双倍分数。这样的带动下,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批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两年,招生的孤儿普遍年龄偏小,原因是上学有的比较早。有的家人想早早的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出现了一些学生9岁就读到了4年级。由于我们的`班额小,所以相对于全体同学,一个班级出现2到3名这样的学生的话,学生的理解水平就会降低。体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九更加明显了。有的同学书写偏慢,单位时间内布置的计算题目根本完不成,数学理解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动笔能力。这种方式是学生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很多的文字书写速度。经过调查,孤儿学生大多数在完成作业方面会先语文后数学,由于数学需要很多思考时间,学生们会把思考时间较少的语文先写完再去写数学作业,所以由于没有家长监督,学生的学习时间少,久而久之教师更乐于经计算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急于完成作业而去进行计算。特别是写作业慢的同学,更是跟不上趟。最后他们也只能草草收兵,交上作业,应付了之,所以中后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较慢。针对这一个严重现象,我会建立特殊学习小组,让每个班级7到8名薄弱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或者大课间时间到办公室来一对多辅导。并进行面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也不用担心有同学比他快了。这样落下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才能补上来你。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并解决了学生出现的关于计算的问题。今后还会继续从学生心理发张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让策略更加丰富。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五

1.一些教师习惯于搞题海战术,过度追求算法多样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计算教学认识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开展计算教学;同时,对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觉得计算教学就是搞题海战术,无休止的练习,导致学生对计算教学缺乏兴趣。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而对于计算教学还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然而,一些数学教师过度关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教学方案还是教学内容,都习惯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反而影响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另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算法多样化,追求新型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虽然越来越多样,但是却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基本计算规则理解不透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逻辑思维没有发育完善,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数字,至于数字数据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数学计算缺乏完整性的认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导致计算错误,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数字,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把加法看成乘法,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漏写数字,总之,不良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着小学数学计算效果。对基本计算规则理解不透彻,也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教师讲解计算方法时,学生不认真听讲,觉得自己已经弄明白了,在遇到同类计算题时,也能够将结果算出来,在计算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对概念规则理解不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

1.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注重学生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非常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于增加学生计算兴趣,培养学生坚韧的“计算意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心算的培养,心算是以书面为基础的,准确、快速的心算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更有利于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口算、心算能力。注重学生口算、心算的培养,不能够急于求成,要从易到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一步一步地提高,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口算、心算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口算、心算比赛,题目的设置可以突出一个主题,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注意探索规律,养成良好的口算、心算习惯,以便于学生日后做题过程中,能够主动寻找题目的规律所在,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以有效激发学生心算兴趣,提高学生心算能力。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数学融入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计算教学的价值。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拿到数学题后看清楚要求,掌握主题中给出的信息,然后根据主题中最重要的信息找到解决方法,心里有了把握才能做对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计算,仔细书写,仔细检查符号算法是否正确。写作一定要认真,要看清楚数字的标题和运算符号,在运输过程中书写格式必须规范,不急不抢,垂直对齐,数字连贯。做完数学题后,要将结果正确填入空格内,并仔细检查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

3.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还要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计算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计算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死套公式,总是不能够摆脱固定的计算方法,导致一旦遇到计算步骤较多、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题,就会失去耐心,导致计算错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计算、检查,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计算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数学计算是一个多种思维的过程,不仅需要观察力、判断力,更需要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和反思,以便于能够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少走弯路,进一步理清解题思路,提升计算能力。

三、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学好数学非常关键,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4]孙晓燕.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109-109.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六

计算是学习数学这一学科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计算作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不仅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占有较重的位置,所以,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进行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兴趣教学,培养数字敏感度

学生快速并且高质量的计算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获得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计算的公式,计算法则,数学数字和数学运算符号能够进行掌握,并且在考试和作业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对计算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字能够养成独特的敏感度。所以,在进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放在教学的重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无止的做题,想要学生在“题海”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使教学结果适得其反,学生面对大量复杂,繁琐的计算题,只会产生厌倦情绪和对学习的疲劳感,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倦数学学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更新、改革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兴趣课堂,帮助学生培养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进行《乘法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让学生数学游戏中既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可以提高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青蛙游戏”,也就是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只青蛙跳下水,两只眼睛四条腿,呱”,第二个学生紧接着站起来说“两只青蛙跳下水,四只眼睛八条腿,呱呱”,这样以此类推,数到第九只青蛙后再从第一只数起,中途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在班级上表演节目,一开始“数青蛙”的过程可以慢一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第二遍进行游戏时,要提高学生的速度,如果学生出现停顿那么也需要表演节目。这样,通过“青蛙游戏”实现了学生对于计算兴趣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程度。

二、简化难度,提高计算的速度

学生计算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往往是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无法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快速的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面对繁琐的解题过程只会采用最原始的解题思路,计算最繁琐的算式,计算难度往往比简便算法要增加许多,于是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幅度减慢,计算错误率也是大幅度增加。而计算速度,则是学生计算能力高低的体现,有的学生可以又快又好的解决计算的难题,正确率很高,而有的学生计算错误频出,计算一道题的时间是别人计算同样一道题的二倍。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的总结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简便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不会因为计算而浪费大部分的时间。口算能力的提高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的关键,学生的估算和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笔算能力才能又快又准确,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加强每个学生的口算基础,提高口算速度。教师可以选择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计算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例如,相同的五的倍数的乘法的相关规律,相同五的倍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则是———最后的个位和十位数字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乘以因数的十位数字加一得到的,例如,25×25的计算结果最后两位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2乘以2+1得到的,也就是2×3得出6,所以25×25的计算结果是625,同理,55×55的计算结果是2525.教师将这样的简便算法传授给学生,简化了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度,帮助学生提高了计算速度,使学生在考试或者作业时,大幅度减少计算的时间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计算准确率。

三、加强训练,培养计算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部分学生的计算习惯不好,在计算时没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造成考试时分数的流失,而学生往往还以为是由于自己粗心造成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题步骤不完整,书写杂乱无章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杜绝学生依赖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规范学生的书写,只有书写过程整洁干净,学生在验算和检查时才不会发生马虎的现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完整的计算步骤应当包括:看题,审题,计算,验算四个步骤,而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往往随便看了一眼就开始列算式进行计算,最后发现自己的算式不是忽略了题目的附加条件就是忘记换算单位,或者缺少计算算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平时课堂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训练,讲完一个知识后,教师要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题,然后请一名学生讲讲这道题要计算的是什么,在看题过程意识到计算这道题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赞许,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能力的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习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七

一、给学生创造气氛和谐的课堂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主要是课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小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他们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师不断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轻松的环境和平易近人的教师,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从心理和行动上为学生创造好的交流学习的环境,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用心去体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并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使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的智慧。小学生的思维充满了新奇和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森林里有5只兔子,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兔子,还有几只兔子?一个学生大声回答:“还有4只兔子。”另一个学生说:“一只兔子也没有了,剩下的兔子都吓跑了。”很多学生都同意这个答案。这时一个学生又说了:“还有3只兔子。”其他学生都说这个答案不对,教师问学生:“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问什么你认为还有3只兔子吗?”这个学生说:“因为这5只兔子是一家人,猎人把兔爸爸打死了,兔妈妈吓跑了,还有三只刚生下来的兔宝宝。”真是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回答啊,学生和教师都鼓起掌来。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小学生的耐心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耐心很有限,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过于复杂,计算步骤又多,就会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不想算下去。这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体现出了计算速度,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会把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过程中的数字看错,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小学生对题海战术反感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为了集中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给出学生大量的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进行计算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使他们在后面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边玩边做的情况,影响计算的速度,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出发,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每天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具备快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在进行笔算时,学生能把通过口算获得的能力迁移过来,使笔算速度也相应提高。这个训练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能从训练中不断获得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在让学生进行计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概念进行理解,通过理解来进行计算,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通过计算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法则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计算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过程中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读题、解题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时,我请教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在学生审题时让他们把题目小声地读出来,可以避免他们在进行计算时看错题目中的数字导致计算出错。对待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出发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的教师想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习效果不佳。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在进行计算时,要使学生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个计算题目。在计算时,既要保证计算的迅速,又要使计算的正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减少学生的错误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使他们在计算完成后形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八

[摘要]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有好多学生考试落榜的原因就是数学拖了后腿,无奈选择了职中。但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减少,难度还不小,同样令他们望而生畏、怯而止步。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娴熟恰当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中职数学教学艺术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轻松;愉快;点拨;幽默

一、以简单问题切入,层层递进

中职生较差的学科基础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甚至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若按现中职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是想学也学不懂。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问题,仍处在“填鸭式”的被动局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以简单问题为切入口,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解决问题,才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计数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儿时的快乐生活:给布娃娃搭配服装。让班上特长绘画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件短袖、长衫、长裤、短裤和裙子,然后问学生用这些服装给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课本中的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与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条件教学中,以“光头是和尚,和尚是光头”为例,展开对充分必要关系的讨论和理解;在几何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用简单的实物来想象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来想实物形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坚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点拨记忆,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学习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中职生毕业后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继续升学,对这部分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仍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要迎战高考,就要有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中职生基础不好的现状,运用记忆来弥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理解。然而记忆的东西太多,难免就会乏味。只有通过教师的创意,学生的创新,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记忆的窍门,才能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记忆根式与指数幂互化的一个公式:a-mn=1amn姨,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看指数,分母开方,负号取倒数。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教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记忆对数函数图像:把指数函数图像画在一张纸的右下角,把纸角折起,纸的背面就会印出一个图像,给它互换坐标轴,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在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学生就很聪明,他这样总结: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开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记忆向量的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公式时,学生也总结了一句话:平行减异(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没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动。

三、幽默风趣是活跃课堂的法器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九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这项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以后漫长的数学学习道路上的解题能力。因此,端正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督促学生加强计算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措施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取决他们在小学阶段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和灵活的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学生,不如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学任务,还可以得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练习,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次,改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在注重练习强度的同时变化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使用游戏和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上黑板完成限时的计算题解答任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计算方法,才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授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在讲解16×11的过程中,可以先列出16个11相加的式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乘法的实质是相加,先求出十个16相加是多少,再加上剩余的一个16,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两位数乘法先分两步乘,再相加。通过更多的实例教学,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数字之间的联系,抓住题眼。第二,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计算的顺序,例如,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基本的运算规律。第三,训练学生能够使用最合适最简洁的运算方法,例如,将一些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先运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像25×4这些组合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多种方法解题。第四,要督促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加强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口算的能力也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不断加深训练题目的层次,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耐心,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增加一些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常见的错误原因。

第一,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急于得到结果,容易因为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而失去耐心,而因此看错题或选择了错误的计算方法,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第二,小学生学习时的注意集中力不够,不仅容易在审题、演算的过程出错,甚至在将上一行的文字抄到下一行时都容易出错,这样肯定会得到不正确的计算结果。

2.对应措施

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熟练运用连贯的解题步骤,解题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事先准备100道计算题,将这些题分成五到八组,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组题目,每组题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在每一组题做完之后立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和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提高效率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做一题对一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每一道题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对于易错的题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效率的练习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耐心,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学习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昌世芳.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速读(上旬),,(12):198.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而数学本身的特点就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教学而产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

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一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和运用数学、图形、方程式等,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和应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核心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具有目的性,提高应用思考能力。为此,结合教学经历,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做不到学以致用,不能顺利掌握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第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策略;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可以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加强练习

利用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与速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每天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设计速算练习,鼓励学生在速算中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速度与反应速度。如在学习“凑十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珠算指导学生学习“互补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互补的数。第二,加强速算练习,不但要保证学生速算的正确性,而且还需不断加快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组织速算比赛、口算比赛等,利用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赖于教师的着力培养。而思维活动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条理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形象直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逻辑来训练,要加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在学习“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展示,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呈现整万数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至理性认识,要求学生说出如果0处于不同位置时,应该如何认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万数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学会整万数的读法,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规律

思维能力是人大脑的一种反映,一种能力,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关于数字的认识,大多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牢固,只能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来说出数量,还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依赖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入较深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首先要讲解乘法口诀是如何出现的,每一名乘法口诀是如何形成的,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将乘法口诀以动态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如推理2到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会一边计算一边推理,从而明确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全部乘法口诀的推理,学生会感受到利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而不会在学习中固步自封。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特点,制订合理的计划,将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3]张延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s1)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二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必学科目之一,其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计算教学属于小学数学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文也主要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计算机能力

计算能力属于小学数学必要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小学数学成绩高低,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到底要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都知道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计算训练以及学习活动中,进而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1]。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心理以及兴趣的教学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小学生因其年龄比较小,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并且还喜欢动手,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加减法竞赛活动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操作实践能力。(2)除了上一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进而就能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小明有9个苹果,他想分给妹妹和弟弟一份,你们觉得一人几个苹果才公平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在加强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口算能力训练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抽出时间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听算、卡片计算、课件计算等方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口算能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除法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五分钟采用听算的方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除法进行回顾,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口算能力。除此之外,笔算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计算规律相关知识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将其更好地应用计算过程中,从而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的[2]。在对学生进行笔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笔算的方式与技巧。最后,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估算以及简算能力,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这些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推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的。

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为失误、粗心等现象所造成的计算错误,这也是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一样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着手,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科学并且正确的计算习惯,具体措施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工整、规范等计算习惯,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回出现字迹模糊、粗心失误等问题,从而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2)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次进行审题,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长久下去学生计算习惯也会更加良好,进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3)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习惯[3]。在数学计算过程中,验算是学生对自我结果的检查,通过验算检查能够更好地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计算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于数学成绩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究[j].小作家选刊,(24).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三

一、引言

随着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的普及,网络教育逐步走进大众视野,进而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方式。mooc是a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被译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作为网络教育最新的主角,依靠名师、名校、互联网的便利,以及其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知名学府纷纷加入到mooc的平台当中,奉献出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成功的让数以千万人品尝了世界知名学府的精华。有人认为:mooc的兴起将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可以坐在家里,在任何时间、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而不必支付交通、住宿、学费的高昂成本。也有人认为mooc会和传统的网络教育一样,缺乏管理和完善的考核体系,不被社会广泛认可,终将昙花一现。因此,有关mooc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非常热议的一个话题。

二、将“幕课”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幕课”在多媒体方面的交互性及生动性,打破了以往单纯依靠幻灯片以及黑板、粉笔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将“幕课”引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能够增加高等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其次,随着网络“幕课”教学环境的完善,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幕课”作业,作业既可以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内容的补充,从而加大了课堂内容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幕课”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消除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将“幕课”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知识的传递过程真正转变为教育价值建构的过程。“幕课”的兴起,加大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态的改革力度,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在“幕课”的平台上,学生们可以自主学习、在线交流讨论、完成提交作业。学生不但可以在平台上与名师提问,还可以定期得到学习反馈、问题解答,再现真实的课堂,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的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的发展需要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创新人才。“幕课”的诞生,给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与“幕课”深度整合,不但充分考虑了学生们可能的专业知识不足、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方便不同需要的学生们选择不同的课程自由组合,完成订制专属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三、“幕课”与高等数学教学的融合

首先,教师要注重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幕课的大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数学的思想以及思维方法。除了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更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将一个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知的内容来求解。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幕课”的已有成果。例如,在让学生预习以及复习已有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通过“幕课”的平台学习对应的内容,完成作业,上课时,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贴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学与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微分方程求解时,可以由实际问题:已知初始人口的数量及其年龄分布,如何预测该系统未来某时刻人口的数量及年龄分布的数学问题引入。然后,给出微分方程的解题方法。最后由学生分为讨论小组解决问题。最后总结:生活中有很多用微分方程解决的问题,如:将一杯水放在室内,多长时间内温度会和室温相同。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最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要积极的'利用幕课的优质资源,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受教育者,虚心领略大师的风采,改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开阔眼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幕课的成功需要团队合作,以及学校在实验设备、网络环境维护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

四、教学质量评价

单纯从学生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显然是片面的。时间效益分析法从花费时间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教学质量或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益问题。

教学的时间效益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测验的成绩,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通过成绩的变化情况,计算出不同起点的学生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的期望时间。基本程序如下:

1.统计实验前学生的分数等级。

2.根据学生成绩的转移情况,列出转移矩阵b.

3.计算矩阵c=i–b.

4.计算矩阵c的逆矩阵。

5.求出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期望时间。

实例:

下面,我应用时间效益分析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采用两个班《高等数学》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于是我们得到了每个学生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教学班级为同一份考试试卷,由同一教师授课,两次考试的成绩均是客观可信的。

1.统计实验前学生的分数等级。

根据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基本上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我们根据正态分布规律进行等级划分。

优秀:p(z1.5)=0.06681良好:p(0.5z1.5)=0.24173中等:p(-0.5z0.5)=0.38292及格:p(z1.0.=“”z=“”-1.5)=0.06681实验班为86人,对照班为88人,我们把两个班级的两次成绩按照上述所占的比例分别划定每个学生期中学习成绩和期末学习在各自整体中所处的等级。

2.根据学生成绩的转移情况,列出转移矩阵b.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频数矩阵如下:

五、结束语

“幕课”自出现以来,得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其传播和发展之迅速出乎意料。因此,“幕课”对高等教育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如何吸取“幕课”的优点,发挥传统高等教育的优势,使二者有机整合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我们由时间效益分析评价可以看出:实验班级较对照班级的学生到达预定的教育目标的期望时间缩短了,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考虑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定量分析的指标,获得到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方法反应的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晓明。mooc理念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

〔2〕李志明。mooc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3,(9):23.

〔3〕焦建丽。m00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05):6.

〔8〕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00c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0):3-10.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田吉平

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2.5千克里有几个0.4千克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6.25,我问学生:“按‘四舍无入’法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1千克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了“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四、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情况下,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2.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3.设计一题多变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可以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还可以避免解题的思路来束缚原有的路子,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情况下,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贺龙希望小学)

数学绘画相关论文篇十五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

1利用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数时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中工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钮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了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提示新旧知道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入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掌握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规则。

这样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长智慧。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444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