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分网 > 小学作文 >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5-31 14:37:47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2-05-31 14:37:47     小编:郭同学

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得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一

1、克服“套板效应”

考生在临场做话题作文时,主题往往会“不谋而合”,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他们年龄、生活范围、所学知识、思维方式等诸方面的大体近似而造成的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的趋同性,这一点限于客观条件很难改变;二是人们所共有的思维方式的“套板效应”(朱光潜语),即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会自然而然、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滑向一个同一的模式和套路。

下面这篇2005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从苏武牧羊说起,挖掘其深刻内涵并且用极其概括的语言评价了苏武的爱国精神,立意深刻。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才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作者将较丰厚的文史知识和娴熟老到的语言表达相结合,幻化出意蕴无穷和充满美感的文字,充分显示了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崭新的立意,读来令人击掌称赞。

2、挖掘“更深一层”

在别人对某事物、现象肤浅认识的基础上再深挖一层。比如,本世纪初上海经济区电子技术信息产品交易展览会举行了一个冷餐会,到会者有上海市和苏、豫、皖、赣四省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等1200人。宴会开始后,那些平时衣冠楚楚、有头有脸的人竟对美味佳肴一抢而空。对于这次不文明的冷餐会,解放日报首先发文《吃相难看》,指出抢吃者如此抢吃有失风度。不难看出,这个立意就属“庸人思路”,太肤浅。新民晚报发文《不仅是吃相问题》,指出这是一个“规则”遵守的意识问题:那些经济界的人物连吃饭的“规则”都遵守不了,就很难相信他们能遵守经济市场的“规则”。显然,这个立意就比较深了。而文汇报还嫌意不到位,接着发文《事非偶然》,指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选拔干部的考察体制有缺陷,才使那些人一离开本单位的监督,便暴露了极度贪婪的真面目。三篇文章的立意一篇比一篇深,也一篇比一篇新。

3、做到“文随时运”

社会现实生活永远是日新月异的,绝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作文如能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就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的好文章。仍以“包容”为例:当看到这个话题,就联想到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那么,近些年社会现实生活与“包容”有联系的“大事”有哪些呢?如果平时能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就一定会想到我国历届政府,尤其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对台,对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包括对某些西方大国在政治、经济、领土、领海等纠纷、争端、摩擦中所表现出来的海纳百川般的大度宽容、高风亮节……若以此立意为文,其文意不仅“新颖”,且“高远”了。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二

1.题目鲜亮。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三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四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都很少,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写好“关于爱的作文”呢,爱分为哪些种,比如友情之爱,父母之爱等等,在明白了爱的种类后就要懂得什么是爱,爱的真谛又是什么,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么呢?父母对孩子们无私的奉献,爱是父母对孩子们的百般呵护,爱是父母无条件的原谅孩子们犯下的错误,爱是……

在具体写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写:

一、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用一个具体事历体现。

二、老师及社会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也用一个具体事历体现。

三、小伙伴之间互相的关爱和帮助,还可用一个具体事历体现。

最后总结,世界充满爱。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和总结,再结合得体的文字表达就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而在生活中与你接触最多的,最关心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他们把爱无私地奉献给了你,却从不奢望得到什么回报,只要你每天不断的进步,生活的健康、快乐,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如果你能用心体会你的父母平时为你所做的付出。你很快就能写出好文章。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五

怎样辅导小学作文 写作技巧和步骤?

写作文技巧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

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篇是由段组成的。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

通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如确定中心讨论会、选材讨论会、作文会诊会、小诸葛审题会、妙用词语比赛会,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作文知识与写作文的方法。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写参观访问记、游记。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现场生活作文,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先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

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写作文常犯的简单错误

小学生写作文,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作文偏题或离题。

另一个常见的毛病是文笔不好,词汇不够,如果再加上内容天马行空,胡乱写一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或捣蛋、有负面影响的作文,那可就惨了。

几个原因:

(1)选材不恰当:尤其是看图作文,没有照图片发挥,而是任意创作。

(2)词汇不够: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尤其是英语式华语,例如小丽掉了课本(正确是小丽的课本掉了)。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题不突出的毛病。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弟弟顽皮,没有举例具体说明。

小学作文:看图作文最容易

窍门:依照个别的图片造句,然后将个别图片的造句串连起来,加上一些连贯词汇、描写和形容词等,便能达到基本要求。

中学作文:叙述文最易掌握

窍门:先不要考虑、担忧字数,一口气把一个人(例如我敬爱的人)、一件事(例如我难忘的事)描述和交待清楚,只要达到文字通顺就可及格;如在内容及技巧上下功夫,还可拿高分。

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抓不到重点、词汇不够、题材不够、联想力差等。应多加练习。

家长的鼓励很重要,并且要给孩子正确的信息:只要肯学,我一定能学好作文,那么学作文的过程,必能胜任愉快。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六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有利于选拔人才。这种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只有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写作时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然有人认为,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疆场,话题作文范围宽泛,用不着认真审题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是对话题作文写作的又一种误解。审好并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导引和注意事项,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而,“淡化审题” 不等于“忽视审题”,信马由缰,必然招致人仰马翻。有的同学拘泥于所提供材料,从材料中抽取某个侧面或片断进行敷衍阐释,将话题作文写成了一般的材料作文。也有的干脆将话题当标题、主题或论题,或记叙受这个标题、主题制约的某个事件,或论述这个标题规定的论题,完全抛开材料,将话题作文写成了常见的命题作文:不少同学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失分过多。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 “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甚至写成了“我为祖国献热血”等。错解内涵,作文之始,就误入歧途。

2、忽视了背景语的指向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谭嗣同式的“我自横刀”与文天祥式的“隐忍以行”……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这一些虽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隐藏的限制至少有:

(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

(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 成散文或记叙文。

“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

(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

(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

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5、只注意判断中主项或是谓项――似看神龙,见其尾不见其首

判断通常由主项和谓项两部分构成。主项是判断的对象,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具有或是不具有的性质。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七

结尾是作文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精彩的结尾被称为“豹尾”。文章有了精彩的“豹尾”,就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文章有了精彩的“豹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感染力。

那么怎样的结尾才算“豹尾”呢?所谓“豹尾”,是说文章结尾不仅要笔法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还应该追求美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特别是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好的结尾更能在“最后一响”之时再次感动阅卷者,使之出手慷慨,从而获得高分。

下面我教大家几种比较实用,掌握起来也比较快的结尾方式,同时也希望能引发同学们的对结尾方法的思考和研究。

一、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即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这种结尾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又能唤起读者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

例如:文章《闪光的女工》,文中的“闪光”是题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其文章的结尾是“职工都称她‘只知拉车,不会松套的老黄牛!’党委连年评她为‘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文章用群众对她的好评和党委给她的荣誉结尾,呼应题目“闪光”。

二、引经据典,言简意明

选择引用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名言警句作总结,往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因为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含义深刻动人、有很强的哲理意韵、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的话,有的还很有文采,用来结尾,不仅让读者信服,而且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一篇优秀作文的结尾,“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作者引用了冰心的话,再融合自己的观点,使此结尾生动而富有深意。

在此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引用名言要恰当。名言警句是浓缩了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引用时不能望文生义,应做到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感受,名言警句应是文章内容水到渠成的一个升华,将名言与自己的感悟很好地融合,从而借古说今。

三、活用修辞,妙笔生花

你想让作文结尾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吗?你可运用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排比、对偶、象征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显示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还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例如:此刻我才真正读懂巴金爷爷“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开花”是指为他人奉献。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总之,每一种付出就是一朵花。上面片段一采用了比喻、排比,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在篇末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效果很好。

四、巧妙发问,发人深省

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以反问和设问的形式接结尾,具有启发、强调、肯定、感染作用。

一篇优秀作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结尾: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么?是啊,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这样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深沉的思考,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引人深思,催人警醒。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问句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以上的几种结尾方式只是一些常用的方式,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而且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同学们能够巧用神思,“豹尾”巧摆,定能产生余音绕梁之效。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八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九

议论文指导: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2)

写议论文时,有的文章却脉络不明,似断似连,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是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三大文体中不论哪种文体,巧用过渡,都会使文章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语意分明,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议论文也是如此。那么议论文中的过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

4、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一样,正反结合论证有利于是非对比和说理全面、析理透彻,这是议论文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非典"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非典"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5、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无独有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1、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2、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6、辩证过渡

A、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2、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

B、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不是……而是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 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

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可有常用的方法,除了上文提及的几种过渡形式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结。

1、用词或短语过渡。常用的词语有:“如此说来”“由此可见”“不难看出”“总而言之”“相反地”“因此”“其实”“那么”“但是”“然而”“不过”等短语或关联性词语用在下一个论述层次或段落的开头。另外,时间词、序数词、方位词等放在段首,往往也起过渡作用。

2、用句子形式过渡。在论述的层次与段落之间,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转换,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句式、相反句式等,或用连接内容的句子,放在段末或段首,起穿针引线、勾连前后文的作用。以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本文首段沉痛追述马克思的逝世,2段开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提出悼词的中心论点,3段紧承中心论点写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4段开头“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写第二个发现,5段开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写马克思各个领域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6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以上几段从马克思对科学理论的贡献和认识角度“论述了他的逝世对历史科学是不可估量的损失”,7段用“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过渡,强调他的革命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8段开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从反面鲜明衬托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9段采用悼文常用的格式收束全文:“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将永垂不朽。”全文既根据逻辑事理,组织安排材料,又使用大量过渡性句子,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前后连贯,步步深入,结构十分严谨。

3、用段落过渡。这种方法记叙文说明文中使用比较普遍,议论文中例证转换,跳跃性较大的段落间,也应该使用段落过渡。这种过渡段一般都不长,有的仅是一个句子。有的文章中心论点独立成段,醒目突出,紧密联系上下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先用第4段批判“送去主义”,接着另起一段说:“我在这里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是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此过渡段先总结上文,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引出下文,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这样,上下文的意思自然而然地连接了起来。

例文鉴赏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过渡句)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过渡句)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理性的纪念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过渡段)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

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过渡段)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过渡句)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亲力亲为与运筹帷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想成为现代社会的领头羊或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过硬的本领和超人的眼光呢?其实很简单,只需我们在面对人生和社会的时候,做到能“入”能“出”,应付自如就可以了。入,就要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要运筹帷幄,全面掌控。惟有如此,我们就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各种细节了如指掌,百战不殆;面对未来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亲力亲为,我们方能对自己的领域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当今社会,任何行业都有其繁琐复杂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各个要点做到深入了解,才能让那些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自古以来,我们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始终持肯定的态度,这不正体现了亲力亲为的重要性吗?在学习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推崇课上认真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在要求我们要亲力亲为。试想,如果我们不能亲力亲为,仅仅对各个知识点一知半解,只留下个大致的印象,而不能通过反思学习来深入了解个中的难易,我们如何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取得好成绩,将来有所成就呢?

运筹帷幄,我们才能拥有远见卓识,才能从大体上对所从事的领域做到全面掌控。现代社会是英雄辈出的社会,倘若我们把目标直指新时代的佼佼者,那么我们就必须有英雄气概和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古代,萧何不正是做到这一点才辅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吗?在攻克项羽之后论功行赏时,他虽不曾奔赴前线,不曾浴血奋战,但却被封为头号功臣,这不正是体现了运筹帷幄的重要性吗?

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出”与“入”的人生,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入,则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运筹帷幄,全面掌控。只有能入能出,方显大智慧,方能在百卉含英的时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平时,我们看到的木器是用楔子和胶水把各个“零件”搭配粘接起来的,严丝合缝,构成整体;我们使用的衣服是由多块布料缝制而成,不用针线,就做不成衣服,粗针疏线,衣物就不会结实,写文章也是如此,需要过渡衔接,议论文也不例外。

初一作文指导教案【通用10篇】一十零

考场上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选准切入点。即在话题的宽泛范围内,选择某一方面,某一点,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对同一个话题,切入点不同,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等呈现形式定会多种多样。如果在作文构思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就为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选准这个切入点呢?

一、从“点”上切入,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作文话题往往比较宽泛,开放性强,限制少,题目大,范围广,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面对这类话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思绪难以集中,容易失去方向,无法驾驭,最好的办法是“化大为小”,从“小”处切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小方面,表达独到的见解。

如话题作文“和谐”,可写的层面很多,要尽可能收缩到一个“小”层面,或写班级的和谐,或述母子的和谐,甚至让笔墨更集中,专写沟通,迈出了和谐的第一步,使主题更鲜明。

话题的限制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大。但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通过细化话题,即缩小入题的范围和角度,化多为少,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宽题窄做,最终确定文意的取向。

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前面加修饰语,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以前后同时加,这样话题范围就缩小了。如: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等。

话题缩小了,思路容易集中,避免在材料、立意等方面与别人的文章雷同。又如深圳中考作文“楼”,可写楼的历史,我家的新楼房,登楼,望楼兴叹,宿舍楼里的故事等等,打开思路就迅速了。

只有“以小见大”,才能避免信马由缰、言不及义,才有利于写出个性和特点。时找准紧扣“话题”的切入点,角度小,立意新,挖掘深,笔力集中,既方便于迅速构思成文,又不至于“下笔千言,言不及义”。这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首要条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4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