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后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总结和评价。读书是一种享受,写读后感是将这种享受变成文字的方式。读后感可以记录下我们思维的轨迹,留下对读书过程的回忆和思考,并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读后感不仅是对所读内容的评价,更是对自我的思考和成长的体现。读后感是读书的收获,它让我们从书本中汲取智慧的养分,让我们与作者心灵交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全面了解和把握其中的内容。以下是一些经典小说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一
作者/孔向阳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这一切又是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和形成的。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二
新课改的春风催生了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它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模式紧密融合,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形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d、利用彩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具有年代气息的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人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当时的背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方便学生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边城》这篇课文时,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和当下社会的爱情观差距较大,学生对于这样的观念感觉很难理解。同时,学生在理解主人公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上也存在困难。因为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喧嚣的“快餐”,讲究的是快捷和直白,因此怎样理解翠翠的性格特征和她的爱情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在课堂的导入阶段为学生们播放了八十年代的电影《边城》,在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清新自然、环境宜人的美丽边城,这里安静平和,人们善良淳朴,简直就如世外桃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体会文本中翠翠那种善良的性格以及单纯的爱情就变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了。
学生想学、乐学才是高效课堂的构建基础。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对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很强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将这两种形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一种期待,从而主动投人学习,这就是通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教学的最大魅力和效果。
二、鼓励自主提问创设情境,提高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对于朱自清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课下的时候通过一些途径去了解《荷塘月色m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同时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高中生对于学习已经有了主见,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更宽松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相关背景,同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去荷塘而不是其他地方?作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情感表达在朗读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表现?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见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抓住了文本的主体所在。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创设提问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收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引导快乐阅读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小说和戏剧篇目,特别是戏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也不太喜欢’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戏剧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人文本学习,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教材中节选的内容是关于鲁侍萍、周朴园、周萍三人重逢见面的情节,在这部分内容中,情节变化比较曲折,人物内心的心理冲突强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即便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在抓文本的精髓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纠结的心理,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以及采用合适的语调和表情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几个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指出表演同学到位的地方以及还有待于完善的地方,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充分理解了文本的精髓。
很多人都有一个表演梦,都希望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教师就是抓住高中生的这一心理,将他们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内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化难为易。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爱上语文不是难事。
四、发挥丰富想象创设情境,启发深入思考
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想象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广阔,在已有的经验中生发出新的体验,获得新的感悟。所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文本,在这样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祥林嫂的经历以及造成她死亡的原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整理出祥林嫂的经历,祥林嫂从鲁镇到改嫁。然后重回鲁镇,最后乞讨直至死亡,可以说一生的境遇非常悲惨。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死亡买单?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形成了很多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选择柳妈、四婶等这些人物中的一个,和祥林嫂直接对话,写出一个小小的剧本,揭示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高中生的想象力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创设情境,能够帮助高中生走进文本、深人思考、解读文本的内涵,同时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情境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爱上语文课堂。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三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产生学科学习行为的条件,是一种学习情境。它是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恰当程序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的一种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求知欲,以其求知热情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要解决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认真设计问题,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趣味性。因此,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往往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思想。这对老师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认真的设计问题,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时候,为了提出相交线的概念,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广场上的聚光灯,通过生动的动画掩饰,提出问题:两条光束什么时候相交,什么时候平行?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就会跟着动画的演示,而迅速思考并指出相交和平行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而生动,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本节课掌握程度。动画演示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所遇到的生活实例都有哪些是相交线(可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同时采用分组讨论,最后派一名代表的方式回答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同学们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发散能力,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数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动手实践,实际应用,在数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更是情境创设的期望结果。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实验,最容易激发学生产生迫切探索新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参加小组互动探究的自觉性也会大大增强。
我们大可借此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广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生活情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担任"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写调查报告,教学效果特别显著。这种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更加乐意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实现了多赢的结果。
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乐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从三个方面看”时,教师可用画杨桃的故事引入新课:有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老师说他画对了并表扬了他.其他学生听了不服气,于是老师让其他学生到这个学生的座位上看看,观察后他们发现老师是对的.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用电脑多媒体呈现画面,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观看后学生顿悟: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探究“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前,有一座山……3个和尚没水吃.为解决吃水问题,他们决定,每人每天下山挑一担水.若前山有2条路,后山有3条路,下山能走前山,也能走后山,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这3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如果有n个和尚,前山有a条路,后山有b条路呢?学生利用加法和乘法原理,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式定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地学”为“主动探究”.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中学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作者:张小雷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xx“”(35)分类号:关键词: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五
(一)四步情境教学法对于该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有效数学情境的操作体系:导――学――练――结四步数学情境教学法,即创情激趣(导)――境中促思(学)――情境巩固(练)――学生小结(结)。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创设了用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情境。因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单元的难点,当我说出十个小手指就可让大家牢固记住口诀时,学生别提有多好奇,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就是情境操作的第一环节:“导”由教师导出情境。接下来孩子们一边读口诀一边认真学记忆指操,这是第二环节“学”。当孩子知道每个手势所代表的口诀后就进入第三环节“练”,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同桌共同练习。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后,学生会说出“我会用手指操记忆口诀”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是第四环节“结”即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情境类型及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情境类型的应用
1、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2、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3、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
5、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
6、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游戏”情境,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换钱的游戏情境:(同桌两人各有十个一角的、二三个二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同桌的同学一位拿几角的换另一位同学一角的,看能换几个。他们在游戏中便可得出1元=10角。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2、“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在教学的《位置》中,创设了模拟生活中“电影院”的情境,把班级的桌椅排成一排一排的,布置成影院的样子。给学生发影票,凭票入座。这一“练”的环节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的《十几减几》中,我根据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小故事:鸟王国里有一个福利待遇就是分房子,鸟国王为小鸟们除了一些难题,这几只聪明能干的小鸟算对了,它们飞来找他们的房子。同学们快帮它们找一找。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三)学生的提高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每次测试我班学生的优秀率都能达到98%,满分120分的试卷最低分是103分,大多数孩子满分。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四步情境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活动、回顾、反思、总结方法的好习惯。家长反馈说孩子给家长讲题能总结这类题所用的方法。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四)实验教师的收获
1、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情境案例的积累也为今后教这一学段的教师提供了有用的教学资料。
四、课题反思
1、课题实施中,个别情境的创设仅仅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情境的重要目标,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么情境中一旦导入新课,就急于进入后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浅尝则止”,情境所起的诱导作用并不大。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六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探索和研究,而有目的地去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它与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联系我们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可以从生活实践当中举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对此章概念和定义有深入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气球,在对这章进行讲解时我把气球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吹气球时认真观察气球的变化和自己吹气球时的感受。于是课堂气氛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吹完气球以后学生显得异常兴奋,并且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的是拿着课本、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多数学生产生不了兴趣。如今,多媒体技术开始在各大学校普及推广,它的优势是把动画、文字、声音融为一体来创设数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几个有关概率问题的画面,抽取乒乓球、掷骰子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既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也对数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学习,达到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活动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能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会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数学课堂永远焕发光彩。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它已经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创设轻松、容易抓住学生眼球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
[2]严士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扎佐中学)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七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章、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阅读后的感觉就是阅读笔记。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言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平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上次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这次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这个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教师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能够适时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又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评价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读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这个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小学生渴望受到表扬,赞赏的欲望更加强烈,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
1、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激励评价:
例:刘德武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中,有一个片段: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分别说出,在尺子上从0到1是一厘米,从1到2是一厘米,从2到3是一厘米,……这时候,有个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说出从4到3是一厘米,这时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赞赏的说道: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依次往后看,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一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一厘米,棒不棒?”
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从4到3也是一厘米,”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会过多的去表扬孩子,只会一带而过。而刘老师却能够抓住这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发言用赞赏的语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众不同啊!”这样的赞赏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爱与欣赏,他给学生带来的是肯定,是愉悦,是自信,给予了他成长中需要的营养与动力,也许未来的小发明家会由此诞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断送了许许多多小发明家的前途。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像刘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
策略中介绍了刘德武老师在教学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4和2.4*5,孩子们纷纷抢答,有一名学生稍微提前了一点,刘老师对这个孩子提出了特别的表扬:“我特别清楚地听到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同学最快说出得数,特别的敏捷,尽管也许就快出了零点零几秒,但是就占得了先机。思维敏捷可以带动语言敏捷,当然前提是观察敏捷,2.5*4=10,2.4*5=12,这两道题也容易混。”
思维敏捷的教师带动思维敏捷的学生,语言敏捷的教师教出语言敏捷的学生,观察敏捷的教师发现观察敏捷的学生。虽说在我的课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规课堂中,如果是公开课,心里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会不会完成,。而对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没有仔细的去听,就像上次王康的课堂,教师没有仔细的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
3、适当的延迟评价给予学生自悟的空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急于得到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
文中介绍了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二分之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画图表示,如:画个圆,平均分成2半。等等各种方法。这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分之一,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得可以擦掉,愿意保留的页可以保留。这时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掉,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擦去了,只剩下一个孩子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吴老师耐心的等待他并出示了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着画着,放下笔:说:不画了鹅,画图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这个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
这一点是不是值得的我们老师所借鉴,给每个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源自于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够通过自然,诚恳,真挚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是由吴正宪老师所著,主要告诉我们如何教孩子学数学。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范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2018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更带给了我动力,只要有好的方法和引领是可以在走在教育改革前端的。
书中说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产生的,所以,能提出好的问题其实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很好的体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已经失去或者被老师剥夺了提问的权力,为了唤醒儿童心底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促使儿童:敢问—想问—会问—爱问,这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平时作为年轻的新一代教师,我很愿意接收这些新的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因此之前,就在高新区教研员游群英老师的带来下,一直在鼓励着孩子们再课堂上敢问、会问、乐问,但拜读了这本书后,又给了我很多好的启发,比如: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用好教学情境图;创设裸情境促发学生产生问题;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一些体验活动,使儿童找到提问的感觉;解决问题后还要再引导儿童产生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分享—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不过现阶段我正处在这样一个困惑期:学生们很会提问了,但脱口而出的大多都是: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得到的、、、、很多时候感觉孩子们是为了迎合我、陷入了一种套路,知道这节课我需要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让我觉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了解或者经过深度思考得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提出来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真问题"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还缺乏联系,有解决一个问题后就段篇儿了,那么,如何使帮助学生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点亮儿童学习过程,使儿童能够不断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此书再次给了我很大的激发。书中写到为了促使儿童持续思考,有这样一些方法:鼓励儿童展开丰富的联系;将疑问深化为猜想;开展问题接龙活动,让学生产生问题链(这是学生深度思考活动真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设立提问本和提问角(这是为了鼓励学生多提真问,储存真问题并不分课中课后都进行连续思考的好方法,是我将会学以致用的方式,我其实之前也有尝试让学生准备一本问题收集本,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坚持,主要是缺乏引领,读了这部分非常详实的内容后,我就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我会继续坚持使用问题本和问题角来促使儿童持续思考)。
以上这些观点我将会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使用,并且根据自己学生的真实学情来进行应用,希望自己能够在本书的引领下,站在巨人肩膀上,让自己教的轻松,也能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数学思维方面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英国当代数学家哈利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律动般有力量。好的问题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厚重。灵动充满思维的碰撞和峰回路转的荡气回肠。我们应该重视唤醒儿童心理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鼓励儿童提出那些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而又须知的真实问题。
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贯穿教学始终。在常态课堂中,创设友善宽松的学习气氛,形成鼓励儿童体温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即便开始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比较幼稚,但只要儿童不断思考下去。发现提出问题的中,就会在他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让提问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约定。有了约定后,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给而提问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根据情境或者是解决完后提出自己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做儿童问题的倾听者和鼓励者。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不应忽略和敷衍回应。而要成为倾听者鼓励者给予积极回应。
向儿童展示你的好奇心。老师的好奇可以源于数学现象,也可以源于生活现象。要经常字体字体自然地和儿童分享。还可儿童一起讨论,深入研究。
将家长纳入提问共同体。将有利于提问大环境的形成。首先要帮助家长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儿童思维力创造力等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可以经常与家长分享儿童提出的问题。并请家长关注孩子在生活中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探索问题的答案。还可以鼓励家长记录孩子的问题。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分享。分享的问题绝不仅限于数学,也可以包括生活中的问题。
每周一问,数学小讲堂都是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孩子在展示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保持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刚把一幅情境图呈现在儿童面前时,各种信息会扑面而来,老师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提取信息。我们可以带领儿童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然后将提取的信息摘录并且简洁的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每一类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为儿童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儿童走进数学课堂时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的学习起点,当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相匹配时,儿童容易将新知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当学习内容与已知经验相悖时就会产生冲突,儿童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的调研来了解学生的经验,深入了解儿童答案背后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可能的学习障碍。课堂上有意识地暴露孩子的原有认知,引发学习需求。
让情境图贯穿一堂课。情境图通常可以成为呈现信息催生问题的载体,不仅可以出现在课的开始,还可以在课的学习过程中新知学习后发挥作用,在课堂的结尾,可以再一次回到情境图,鼓励儿童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次观察这幅图,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有另外想要研究的问题吗?当儿童提出新的问题后,及时的将孩子的问题予以记录。问题多了就需要分类。可以根据问题与本节课核心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裸情境指的是蕴含的丰富信息,但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境。根据张丹教授的研究,裸情境有4个特点,一是真实性:情境应该来源于儿童生活现实,一个真实的情境如果唤起了儿童的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自然地产生了;二是挑战性:能够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三是开放性:可供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四是黏着性:可以激发学生持续思考的愿望。
将情境图变成了裸情境。
将贴近生活的挺进图变成真实的故事;将情境图变成有利于理解知识的体验活动;将有挑战性的情境图变成开放性的小实验。
运用“观察——思考——提问”的思维模型。
观察:我们看见、感受到了什么?
思考:我们有哪些相关的想法?我们发现了什么?
提问:我们头脑中有哪些疑问或问题?有什么好奇的?
定期开展问题分享会。
当儿童的好奇心找到了挑战性任务这块土壤,也就只下了问题的种子,作为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八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朝鲜族学校)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构建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推动学生更积极地了解数学问题,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一、生活化情境构建
学生对于习题中的背景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却是非常熟悉的,教师针对学生进行习题布置的时候,可以采用习题中的数字和思路,然后把这些关键的题干插入到生活情境中。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之中。比如,进行“平行线”教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寻找班级中或者是生活之中的平行线的例子,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互相之间交流他们的发现,寻找其中隐含的特点。当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交流结果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诉说找到学生说的'对的地方,也要找到学生思维上的弊端。最后在课堂上采取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数学定义。其次,对于一些数学课本上出现的习题,教师可以临时改变其中的地点或者是人物,尽可能地让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对于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感到亲切,以此来带动起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根据兴趣引导教学
生活变换的很快,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会随之转变,教师对问题进行情境构建的时候,不要局限于生活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创建。比如,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喜爱的物品假设在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点,然后让学生求出到达那个点的最短距离。这种情境创设,开始的时候学生或许会感觉很可笑,但是会慢慢带动他们积极地进行问题的解析,既增加了课堂的乐趣又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户外进行教学,让学生找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学生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而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教师构建合适的情境,把问题带入到其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既提升了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有一个乐观的学习心态,带动他们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九
一、研究背景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提出:“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十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创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情境创设的“无意识”与“下意识”:“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主动创设情境的意识,一般表现为不会创设情境、不敢创设情境或者认为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下意识”,指教师教学时一般重视知识教学,针对知识点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围绕知识点,而不会使能力与情感方面得以发展。
1.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目前而言,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对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目的。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等,教师会开“公开课”,教师为迎合“公开课”而创设情境;为实现“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创设情境。总之,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仅仅把情境创设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手段,日常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严重不足。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传授解题技巧上。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是采取老师一人讲解的方式,不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学习的'时间。
1.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缺失: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情境创设过于老套,甚至把“情境”理解为“场景”,而且一些教师选取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规划情境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十一
数学新理念提出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注意,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知识.“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讲“线段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学生会倍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3+3+3=3×4,3×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4)是什么意思呢?总不能说是负4个3相加吧?那又该如何理解呢?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m,再向西走4m,两次一共向东走3m,即7+(-4)=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问题化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十二
一、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
积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是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关键因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增强生物教学的现场感以及直觉感,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思维模式。从新课改发展理念分析,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将生物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之上,这样让学生从厌学转变为喜学。此外,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以创设情境作为主线,根据生物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大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触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从整体角度分析,初中生物知识是比较乏味的,并且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隐性与显性基因”这一课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小的故事:一位长相特别美丽的女士与一位相貌不好的男士结婚,有人说,如果两人结合,那么生出的孩子会像女士一样美丽、聪明,但是也有人说生出的孩子会像男士一样丑陋。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哪一类人说的话是正确的,这种问题的.设定会激发其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内容,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般而言,讲述故事的方法适用与比较抽象其枯燥的生物知识之中,这种方法能够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具备针对性与恰当性,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节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之中离不开实验,通常情况下实验能够为学生带来惊奇,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在实验情景之中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初中生物教材之中编排了很多操作实验以及探究性实验,并且还有部分模拟实验与演示实验。如在学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纤维学生演示实验,这样一开始就做实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写手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步学习之中,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就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在学习环境保护的时候,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球遭受破坏的图画,并且将其作为一个情境进行呈现,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与分析,等到学生讨论片刻之后,生物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一现象,那么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开展对环境知识保护的探索以及学习。
(四)结合实际生活材料,创设情境教学
一般而言,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能够创造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引发其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生物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水培植物的图片进行展示,并且询问学生水瓶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很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这是培养液,生物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什么植物在培养液中可以生长。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完整回答,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广决定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变化趋势,初中生物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积极创设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之中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初中商务教学之中,需要设置问题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在教学问题的创设之中要调理明晰,要构架其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桥梁,在思考与探究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属性,提高学生的生物掌握能力。
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读后感篇十三
目标
1.建立学生阅览室两个,一个为图书阅览室,其中书目按照低、中、高三个级部分开摆放;一个为电子阅览室,提供可以上网的电脑,并在其中储存部分电子图书,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阅读,并且完成文章的打印、编辑等,形成自己的习作文集、电子报刊等,书香校园的构建与实践(转自学校工作计划体系)。
2.扩展教师的阅读量,首先使全体语文教师养成每日静心读书的习惯。同时,培养老师引领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书包里、班级中、走廊里时时能找到课外书,每个小的闲暇都乐于捧书阅读),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扩大学生阅读量(达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5万字,三四年级40万字,五六年级100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
4.建立相关”足迹“档案,记录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的形成情况、各项依托工作的进展情况等。
依托工作
一、目标一的达成措施
1.将综合楼中比较安静、大小适中的教室设立为阅览室。
2.集合各名校对阅览室设计之长进行我校阅览室的设计和装修,使其色彩鲜艳、环境舒适,能够吸引孩子进入其中阅读。
3.在其中一个阅览室摆放精致书架,按照低、中、高部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数目的不同主题,将书目分类摆放;在另一阅览室摆放十台电脑,接通网络,便于学生网上阅读,编辑自己的电子文稿等。
4.语文教师轮流作为阅览室的”室主“,对学生的阅读和文稿编辑进行指导。
二、目标二的达成措施
1.将”一文带多文“引入常态的语文课堂,并对此认真反思,总结有效的做法,积累拓展阅读的片段和教学设计。
2.将”读书课“、”荐书课“和”读书推进课“纳入语文课程的范畴。”读书课“隔周一节,”荐书课“和”读书推进课“则根据各班阅读进展情况每月安排一次,并且设立为”开放的课堂“,全校领导和教师都进入班级听课,课后展开研讨,以此提升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的能力。
3.通过”读书小屋“博客的设立,学校教师阅览室的建立,结合区”名师培养工程“”学科业务培训“等培养教师教师每日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积累相关知识和理论。
三、目标三的达成措施
(一)读书课
时间:每周一、三、四、五下午1:30--2:40
地点:三楼阅览室(三年级因为人数太多,在班里进行读书课,两个班互相监督读书情况)
要求:
1.轮到读书课的教师请自行把语文课换到下午第一节,与红领巾广播站、练字时间连起来读书。
2.三至六年级进行读书摘抄,三年级以优美词句积累为主,四至六年级应包括”词句积累“”我的感受“,请统一本子,可进行适当装饰。
3.目标设定:
1)静心读书--引导积累--交流展示。即:首先培养师生的”静心“。不需要教师做任何指导,也不需学生做任何交流,就是用静心带动静心,用专注陶冶专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用各种方式记下好词佳句,读书心得。最后,可以举办读书沙龙、读书人物访谈等,并利用校电视台进行直播。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荣誉。
2)习惯的养成--质量的要求。曾看到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区启动”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工作计划《书香校园的构建与实践(转自学校工作计划体系)》。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背诵一本中华经典。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标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后劲无穷,受益终生。
(二)晨诵
时间:每周二至周四早上7:50--8:10分
内容:一二年级以儿歌、儿童诗为主;三至六年级以冰心、泰戈尔、金波、金子美玲等的.诗作为主。
要求:
1.每周两首,语文老师要根据时间和学生水平掌握诗歌长度和难以程度。
2.内容可以级部共享,积累本年级的晨诵集,以ppt和word方式呈现。
3.每周末将晨诵题目和内容汇总,通过qq上传。
4.晨诵篇目重在通过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不以背诵为目的。
5.与语文教研活动结合:
开学初交流各班晨诵设想,拿出几首晨诵诗歌的范例,教师朗读,大家倾听评议,确定诗歌的长短和难易是否合适。
学期中,进行再次交流,包括学生的发展情况,晨诵集的编辑工作,优秀做法的介绍等。
学期末,汇总出各班晨诵集,通过进一步校对、商议,确定定稿,平行班交换,得到每个年级的晨诵集。
所有语文老师资源共享,晨诵集循环使用,不断丰富改进。
(三)每周一诗
1.每周五下午或周一一早将本周需要背诵和复习的各一首古诗抄写到黑板右侧。
2.利用每节课前的时间由负责学生带领大家朗读背诵。
3.周末将所背古诗工整默于”记忆宝典“本上。
(四)短讲
1.目标设定:
1)敢讲,这是我们的初级要求,本校的孩子普遍比较腼腆,不够大气。对他们来说,能够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能够充满自信地与同学目光交流,就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2)乐讲,乐于登台展示,短讲时争先恐后地参加。
3)会讲,让学生提前准备,精炼语言以达到规范等要求,争取尽快让学生做到会讲。
4)演讲,能够即兴演讲,这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求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神采飞扬。
2.实施措施:
短讲效果一直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探索到合适的方法,而且统一确定的主题不能适合所有班级和学生。据此,将短讲进行如下改进:
1)不再统一时间、内容,各班语文老师自行安排,如:与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结合,与习作讲评课结合等。
2)每周末将短讲主题汇总于”书香北小“博客。
3)学期末各班选派几名学生进行展示,包括”故事“和”演讲“两个专题,题目由级部教师商议提供,学生抽签进行展示,然后进行评比。
(五)语文课堂中的一文带多文
老师们学习过那篇介绍著名教育家霍愗征老师的文章,肯定记得其中提到:语文教材上一个学期是24篇课文,她教学生95篇。自己选了很多课外材料。比如书上讲一篇寓言,她就另外准备几篇寓言,教一篇带多篇。讲一篇故事,她就选一组故事。我觉得要想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做法,当然,我们远没有霍老师那样的境界,但可以尝试先从”一文带一文“开始。
1.资料选择可以从内容、思想、写作特点方面寻找与课文有共同点的文章或片段。
2.尝试”得法于课文,运用于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注意积累资料,所选文章、片段,授课的过程、得失随时记录,争取形成各年级教材补充阅读资料的资源库和教师相关反思集。
(六)流动书吧的建立和使用
1.目标设定:课间不再有学生追跑打闹,在走廊上随手拿起一本书便开始阅读。
2.实施步骤:
在走廊上建立各班流动书吧,学校统一设置地点,各班学生带书充实书吧。
各班选定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每日一早摆放图书,放学之后手机图书。教育学生爱护书本。
通过评比、相机表扬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热爱读书,慢慢吸引更多学生课间静心阅读。
(七)《弟子规》大讲堂
实施步骤:
1.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进行,按照安排表每次四至六句。
2.主讲教师参考校本教材《弟子规》提前备课,并与学生进行试讲,制作拷贝好课件。
3.提前将本讲内容通过qq通知大家。
4.讲完后对本讲内容进行小结,将文稿、照片挂于”书香北小“博客中。
5.其他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负责把本讲内容写在班级黑板上,在班级中引导、组织学生背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5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