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6:35:12
精选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时间:2023-10-30 06:35:12     小编:LZ文人

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依据。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适度挑战学生的能力。良好的教案编写能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一

观沧海

东临碣,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海水树木草

实景:秋风洪波欣欣向荣生机勃发

景:

虚景: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二

《观沧海》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其教案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更多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三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想象)月博大胸襟

星汉

《观沧海》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五

2、《观沧海》导学案及检测题

3、《观沧海》导学案

4、初中语文《观沧海》学案

5、古诗《观沧海》教学设计

6、《观沧海》诗歌赏析

7、《观沧海》翻译及赏析

8、《观沧海》的历史解读

9、《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

10、古诗新唱:《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六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课时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诗,选自()。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观沧海曹操

东———,以———。

水———,山———。

树———,百———。

秋———,洪———。

日———,若———。

星———,若———。

幸———,歌———。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观沧海曹操

乌桓

浩荡的海水节奏:xx/xx

耸立的山岛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观”繁茂的草木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动静结合

(深秋的日月)写景抒情

许都托物言志

(许昌)谯郡

(毫州)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七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博大豪迈的胸怀;

【重点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体会;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秋天》这首诗歌,秋天在哪?秋天在农家院子里,秋天在渔船上,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那里面的露珠,幽谷,镰刀,瓜果,农家小院,冷雾,白霜,渔船,牧羊女,放牛郎,这些都是诗歌里的意象。整个画面,非常唯美,温馨,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抒发的是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而如果一首诗歌里的意象是刀光、剑影,是金戈、铁马,那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豪放派的,抒发的是豪情;如果是花前月下,是燕语呢喃,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诗人极有可能是婉约派的,抒发的是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通过对这些景物意象的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诗人是什么类型的,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介绍】:

今天这个作者,我们必须得多点了解,他不是一般人,是谁?是曹操!曹操是谁啊,就是那个说“我可负天下人,但天下人不可负我”的人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对不起你们,但你们不能对不起我!之于老师,就是我可以不好好上课,但是你们不能不好好听!看看这话,霸气不霸气!你们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奸雄?是枭雄?是佞臣?是贼子?《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教授,他对曹操的评价我以为是很到位的,他是这样说的: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奸诈都奸诈得让你觉得他很有水平,他的狡猾、残忍、,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曹操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

我也觉得曹操的确是很可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个全才啊:武的方面,策马扬鞭,纵横沙场,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他会,而且很在行;文的方面,他也毫不逊色,放下屠刀,就能拿起笔墨,抒发壮志豪情,能文能武,而且有勇有谋;他大气,他霸气,他还傲气,有时候,他又小气,也会犯傻。所以啊,我觉得他还真是可爱!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曹操就是一个“达人”,这样一个可爱的达人写的诗歌,是抒发雄心壮志,还是儿女情长?我们来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怎样!

【译—文】:

【标题解析】:观:即看,欣赏,是本诗的线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以观沧海:以,表示目的,可以翻译为来;来观看大海,也就是渤海。作面朝大海,看到的不是春暖花开,而是秋风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荡漾;海是多么浩瀚啊,波涛汹涌

山岛竦峙:竦峙:高高地挺立,山岛高高的挺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树木葱茏,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中,树木瑟瑟作响,海水不断涌起。

(拓展:提到秋风萧瑟,我想起来了,毛主席有首《浪淘沙-北戴河》,里面也提到过这句,是这样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还是那个秋风,变了的,是时间,是容颜,不变的,是雄心,是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之,结构助词,的;若,好像: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释疑:好像是,那是不是真的是呢?对,不是,而是想象的!想象的事物都是虚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在这大海里出没。(释疑:这句借助超强的想象力,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我们前面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是写景的高潮,同时也将作者主观的豪迈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歌以咏志: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歌咏志,以:介词,用;还是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情和志向吧!(释疑:这句话在乐府诗歌中,都有出现,一般和文章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从结构上,它和前文是一体的,不能随便去掉!)

【问题设置】:

1、找学生起来把整个文章串联起来,翻译一遍!可意译,也可以直接翻译。

2、以“曹操”的口吻,写日记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我们暂且将这叫做日记体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八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丁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六、小结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拓展延伸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板书设计

观观——水岛树草

沧博大胸怀

海感——日月星汉

加载中,请稍候......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九

选题依据:根据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内容确定本课。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含情

———《观沧海》赏析

一、诗人曹操

二、诗文分析:

借景抒情:海水树木草

实景:秋风洪波欣欣向荣生机勃发

景:

虚景: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

三、诗歌欣赏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十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1课时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一)整体感知

明确: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7、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明确:“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明确:作者将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欢雨正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是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以积极的心态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

雨的四季

春雨——温柔、娇媚

美丽喜欢夏雨——热烈、粗犷爱恋渴望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雪)——自然、平静

抄写本课生字词3遍,背诵重点段落。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十一

《观沧海》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着。经天的日月,还有那横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来似的。啊,真是幸运得很,让我们尽情歌唱,抒发心中的情怀。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秋天率师北伐,远征辽西乌桓,途经渤海边的碣石山,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便把当时登高望海的所见所感写了下来。

【内容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写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实际上是展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重要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壮阔,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惊涛拍岸的声音,充满了动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诗歌风格】

气势雄浑,充满豪放气概。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十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作为汉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也极富争议,历代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诗句也成为流传百代的名言。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

东汉末年,汉家王朝衰微,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曹操凭借其文韬武略,智勇全才,联袁绍伐董卓、灭“黄巾”、打袁术、破陶谦、灭张邈、战吕布、最后打败袁绍,平定北方四洲(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建安十二年,东征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消灭了收留袁绍儿子的少数族乌桓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的诗歌造诣极高,所有作品悲凉雄浑,气势磅礴,字字千钧,绝唱千古。在他的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著名的“建安文学”,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第三次高峰。(第一次是“诗经”,第二次是“楚辞”,第三次“汉乐府”中建安诗派为其高峰,代表人非曹操莫属。)“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东征乌桓得胜班师时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是他著名诗作《步出夏门行》第一首。曹操的诗多慨叹人生或写人生哲理,而描写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眼前所见真实景物,抒发自己澎湃激情与豪情壮志的诗篇《观沧海》却是独一无二的。诗歌天然浑成,灵感神来,纯净无暇,声振寰宇。就观海诗词而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难怪后世多有“碣石”之争。

那么,曹操“东临碣石”之碣石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被历来的研究者所争论。一说是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一说是在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还有学者认为是在乐亭县东南沿海没入海中,以及在昌黎沿海沉没等,更有北戴河金山嘴、山海关孟姜女坟说等等。各派研究者均是饱学古今的专家,皆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让一般读者莫衷一是。笔者不是专家学者,对文史没有深入的研究,仅是一位诗歌爱好者,非常喜欢曹操的诗歌,又因生长在河北昌黎碣石山下,故对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有特殊的感情。对学界关于碣石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也十分关注。我县文史专家、散文家董宝瑞先生多年致力于碣石山的研究,对这一命题多有论述,结论也十分明确。笔者仅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对《观沧海》一诗的'理解,以及对碣石山及周边地理地貌的了解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观沧海》的历史解读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德胜回师中途经(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所写。这并非臆测推断,而是通过历史记载与诗中描述的景物分析得出的结论。《三国志》卷一《魏书一》用了简练的文字记录了曹操东征乌桓的过程:“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鄴。丁酋,令曰:“吾起义兵诛**,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夏五月,至无终。

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各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

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

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

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十三

生于广西柳州市。祖籍浙江(为金庸之老乡),却从未涉足此地。四岁上,随父进京,进入地科院幼儿园。人生地不熟,受小朋友之欺侮,常含泪缩于墙角,渐将爱动爱闹之习改掉,胆小慎微,直至现今。记得当时住于一小院,母亲教之读幼儿书报,增长见闻,并习钢琴,后受益匪浅。

六岁半入小学,低年级时甚欢乐。班主任姓粱,极慈祥,伙伴亲密如一家。可惜好景不长,三年级插班时并入二班,亦搬家至先住地。此班同学待人冷漠,妒性强,不以诚心相对;搬家后住处离小学甚远,与同学不能互通有无,更增隔膜。在此班中度日如年,几欲转学而不得,只得整日学习,以慰无聊。常受老师表扬,实不知乃出于无奈。

毕业后,考入北京八中。此地环境优美,令人心怡。同学大都多才,且全班关系和谐。老师深得学生之心。平日同学高谈阔论(吾班谓之“扯”),我时常混于其中,其乐融融。吾不爱体育,便去打电脑看小说。生活充实学业得志,不亦乐乎!现升入初二,今后之事,还未得知。

吾从小到大爱好甚多,却无一成为特长。琴棋书画,只略知其一。小学时得过些奖:在市英语科技竞赛中,一、二、三等奖各获过一次,在新加坡数学竞赛中获过三等奖,钢琴过了九级。中学后便无一所获。目前无大志,只把心胸豁达作为最高追求,喜爱金庸先生之《笑傲江湖》,及李白、辛弃疾之诗词。愿今后不负自己及家长之望,小事开心、大事顺利、少出差错,足矣。

曹操观沧海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541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