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的一种专业建议,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下面是一份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一
一、故事导入,激趣设疑。
1、故事导语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也准备了一个,开心吗?
2、讲故事
3、看录像
录像内容1:小猫把5个白菜与小猴5个萝卜进行对换。
录像内容2:小白兔把2000克的东西与小羊2千克的东西进行对换。
4、揭示课题
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例2
交换一直在热闹地进行着,下面我们再看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交换情景。
唐老鸭和米老鼠做事认真,在交换水果时还用了一些称重的工具。(出示天平和法码)问:你知道这叫什么吗?(用实物介绍天平和法码)
当天平两边平衡时,说明了天平两边的重量怎样?
(课件出现第三幅天平图)下面我们再多看一个天平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学能解决的,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要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片把你解决问题的想法边摆边说出来。要发扬团结合作,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精神!表现佳的小组将会得到老师的积分,凭积分可换取老师送出的精美礼物。积分越多,礼物越多,对自己组有信心吗?开始!
汇报小组合作结果。
老师在电脑上做课件演示实验。
在友好的合作下,动物们终于换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兴。接着又来到了跷跷板乐园。请看:
(课件出现跷跷板图)
问:两只牛和几只羊同样重?你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题
2、教科书第111页第4题
5、积分有礼:
四、课堂小结
哪个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上这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学习重难点:
1。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数感及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结:我们要货比三家,选择比较便宜的来买。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出示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笑笑遇到了什么问题。我要买文具盒,该去哪个文具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3.比较方法、过程。
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
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
挑选两个问题解决。
4.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以前的部分谁小谁就小,如果小数点前面的一样大,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设计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5.1元
学生活动
1.读一读:0.50元0.02元1.05元2.3元16.25元6.00元
2.写一写:(1)零点二五(2)零点零四
3.填一填:(1)1.02元=元分(2)5.50元=元角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1.在〇里填上“”、“”或“=”。
2.65元〇1.88元3.90元〇3.58元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7.05元〇7.50元4.00元〇40.0元
2.计算。
25×581÷3428×4816÷3
板书设计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5.1元
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
结果:2.65元2.63元2.36元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863-(285+57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方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三组口算题:
(1)3×6=20×4=18+80=
(2)2×7=30×3=14+90=
(3)4×6=40×2=24+80=
2.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请仔细观察每一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3.启发鼓励,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课——口算乘法。(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ppt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结合问题,请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3)小组讨论,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同学们列的式子非常准确,思路清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算出结果?
(1)动手试一试,试说口算过程。
方法一:15+15+15=30+15=45(盒)(动手画)
方法二:将15分成10和5,10×3=30,5×3=15,30+15=45。(动手摆)
方法三:想竖式口算。(说竖式过程)
(2)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
第二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
3.教师小结,提炼算理。
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个结果加起来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忘记进位而出错。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22×4=18×5=26×3=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
三、深入探究,算法迁移
(1)想一想:150×3=?(ppt课件出示)
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2)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
(3)利用规律,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后两列计算题。
四、课堂总结,完善思维
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五、巩固提高,强化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3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
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3筐草莓有多少盒?
10×3=305×3=15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教学创设学生自主合作、讨论问题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足之处]学生在表述口算过程时,语言描述不完整,思路局限于个别学生的想法中,不能展开思路,大胆思考。
[再教设计]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动嘴说,让学生在体验口算过程的同时,完善语言表达,促进发散思维的训练。
第2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2及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多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3×25=16×4=23×4=21×5=
120×3=150×4=3×240=2×360=
2.揭示课题。
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都很不错,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某超市进行促销活动,进了一批水果,请大家帮忙整理整理。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观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10=)
(3)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4)学生汇报,教师动态呈现口算方法,理解口算算理。(课件演示)
预设:
方法一:把10盒橙子分成两份,每份五盒,分别算出五盒的橙子数,再把两次算得的数加起来。
5×6=30,5×6=30,所以30+30=60(个)。
方法二:10盒橙子,可以先算9盒的个数,再加上1盒的个数。
6×9=54,54+6=60(个)。
方法三:先不看10上的0,先1×6=6,再在结果后加上0,所以6×10=60(个)。
(5)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口算方法。
2.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1)ppt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5×10=9×10=18×10=40×10=
(2)指名汇报各题口算方法。
(3)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原因。教师提示: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3.深入探究,延伸算理。
师:同学们对橙子数的计算比较准确,而且思路清晰,下面让我们来继续整理苹果的数量吧!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2),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列式:12×20。
(2)想一想:12×20应该怎样口算呢?
引导观察主题图,思考多种方法。独立想一想,小组讨论。
(3)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并写板书)
三、课堂总结,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练习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的第1,2题。
小组比赛,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口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
(1)6×10=60(个)(2)12×20=240(个)
6×9=5412×2=24
6×1=624×10=240
54+6=6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通过直观的情境图,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算法,再通过练习,优化算法。
[不足之处]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设计中以学生的探究交流为主,但是教师的引导过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综合能力没有体现。
[再教设计]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3课时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提高理解算理的能力。
3.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念。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ppt课件出示)口算8×10=我是这样想的:
口算20×3=()我是这样想的':
2.一分钟速算。
10×5=35×2=210×4=16×5=
14×6=30×3=280×2=330×3=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
二、目标练习,巩固理解
1.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43页~45页练习九的第3,4,5,9题。
(1)第5题:完成第5题,看谁算得快?
鼓励算得快又对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巩固对算理的理解。
(2)第9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第3,4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找出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8题。
(1)ppt课件出示第6,7题,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第8题,夺红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综合练习,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0,11题。
(1)第10题,行程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利用豹子和羚羊之间的速度差乘追及时间等于追及的路程这一关系式解决问题(3)。(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性拔高)
(2)第11题,时间问题:1小时=60分,1天=24小时。
分析题意,理解隐含条件。
4.思维训练,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的第12题。
(1)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1)。
(2)提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小组出题,互考互评。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的综合练习
16×5
10×5=506×5=30
50+30=8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题中出现隐含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会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数量关系式模型,进而通过交流,掌握这一数量关系。
[不足之处]理解“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练习题第10题第(3)题的基础,也是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得不透彻。
[再教设计]可利用课件动态模拟豹子和羚羊1秒钟后距离相差了多少,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速度差,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六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
老鼠
大象
乌龟
寿命/年
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4.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
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出示题目。
下面是小华记录的他家近四天的用水情况。你能求出小华家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千克吗?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用水量/千克
112
先估计一下小华家平均每天用水量的大致范围,再求出前水量的平均数。
4天用
提问: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预测小华家第五天可能会用水多少千克,为什么?
3.出示课始的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东家最近领养了一只小猫,你能预测一下它大概能活多少年?这些动物的寿命你是怎样理解的?(都是平均数)
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4.播放电视短片:××县版图及洋口港位置。
主要内容:洋口港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4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是119天,平均水深17米,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分别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再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答。
6.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然后用多媒体显示相关河床截面图,加深对平均水深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总结(略)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八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将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填写信息。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学校开运动会准备购买一批水果,下面是一位同学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情况。(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喜爱人数分别是多少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统计表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简单统计表,它能直观看出各种数据是多少,不过如果我们想知道班上男生和女生对这五种水果的喜欢情况,它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种统计表来表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6~3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
(1)调查数据,完成简单统计表。
师:这几幅图中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学生在看电视,有的学生在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学生在跳绳。
师:你最喜欢哪种活动呢?(小组交流讨论)
师:如果我们希望分别了解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统计表?
引导学生应按男生、女生分别统计,并制作成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下方统计表)
点名两位学生分别统计本班男生、女生最喜爱的活动,根据学生统计情况师生一起填表。
师:从上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统计表,注意到两张表统计的项目相同,都是2行7列,都是统计人数,不同之处是统计对象分别是男生和女生,表格中数据不同。
(2)将简单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
师:上面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独立反映了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生、女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两张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师:这张统计表和以前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师:男生、女生合并在一起,自然由简单统计表的2行变为3行,列不变,仍为7列。
师:该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简单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简单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竖排表示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最喜欢的活动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组织学生独立地将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教材第3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检查。
根据学生填入统计表中的数据,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例1第(1)、(2)、(3)题。
师:通过解决这3个问题,你能说说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丰富,更容易比较几个相关联的事物,对表中数据进行计算也更直观。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调查的实际结果填表并回答问题,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教学过程: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五、全课总结(略)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一
4、学习八孔竖笛的演奏姿势。学会正确的发音,用吐音吹奏。教学重点:
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勇于参与音乐集体活动,能与同学们合作,创造性地表演。学生对歌曲能进行综合性、创造性的表演。教学难点:
认识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知道其名称,掌握其时值,并能迁移到实践情景。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情感。教材分析:
《doremi》(领唱与合唱)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歌曲将原本单调的音阶唱名与一定的生活内容相联系,不仅使歌曲充满了情趣,也极好地帮助了音阶唱名的学习。
《g大调小步舞曲》(钢琴独奏)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创作,四三拍,速度为小快板。
《七个小兄弟》是一首生动活泼的音阶唱名练习歌曲,它将七个唱名巧妙地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三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流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避免学生在寻访流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四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不信你瞧(出示小华家到学校的场景图)
1、小华家去体育馆,每分钟走46米,走了2分钟,走了多少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
2、谈话:可是小华走着走着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比赛就快开始了,于是他就开始跑了起来。
出示应用题:小华跑步到体育馆用了4分钟,他每分钟跑152米,小华跑了多少米?
谈话:这道题你会算吗?列出算式,不要计算。
152×4=
师:观察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笔算乘法一样吗?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1)列竖式计算时,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的问题?在解决新的问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
(2)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学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教学"试一试"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起来,复杂之处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样?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让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计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动脑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五
蒂邦︽脆爸︽﹀
泵半︽遍爸邦﹀
罢财罢﹀ 翟罢︽惩半︽拜罢︽搬采邦 10x1=10 罢翟︽椿笛()伴唇邦︽创()泵拜︽睬罢()超稗︽庇爸()锤扳︽叼扳邦()
币︽春罢()
扳便︽伴班爸邦()罢登罢邦︽搬插稗()橱邦︽罢()
超︽地爸邦()
罢册邦﹀ 挡罢︽帛罢︽柄﹀
3x3=9 得爸︽办邦:
搬惮稗︽斑:
伴捣办:
()
笆晨︽糙︽翟邦蝶搬︽霸爸︽罢般爸︽篡︽锤邦︽呈︽椿拜︽伯敌︽拜充︽搬槽拜︽()
八 得爸︽办邦︽呈︽惩半︽伴档办︽搬敌︽车稗﹀()疤 比︽坝︽呈︽钓罢︽柏罢邦︽得罢︽编︽脆爸︽﹀()巴 茨稗︽冲︽呈︽底稗︽佰稗︽白稗︽卞︽脆爸︽﹀()
搬得﹀ 罢绊扳︽卞︽翟︽扁敌︽衬罢︽邓︽窗邦 8x2=16 瓣︽半搬邦()
搬拌爸︽柏()
稗︽颁()
船罢︽冲()
兵办︽霸()
涤拜︽瞪半()
拜遍︽捶()
扳霸邦︽斑()
布﹀ 罢绊扳︽卞︽挡罢︽编︽霸︽鼻爸﹀ 4x2=8 吧 茨稗︽冲︽睬爸︽拌拜︽伴醇半︽爸︽稗﹀()
版︽彼邦︽拌邦︽宝邦︽伴遍爸邦︽斑︽稗﹀
()笆 霸︽爸稗︽斑︽摈拜︽办︽佃半︽稗﹀
()八 长罢︽编
︽
地
︽淬︽
传
︽
稗︽底
拜
﹀
()
档拜︽昌敌()底︽锤拜﹀
搬炒︽鄙拜()伴档︽搬﹀
彼拜︽颁办()粹︽豺罢
痘︽败爸()惩半︽碘罢
锤()罢佃罢︽斑﹀
搬拜罢()蝶搬︽表罢邦﹀
壁拜()拜充︽柏﹀
垂邦︽斑()吵邦︽惭稗﹀
粹︽豺罢()伴拜搬︽扳﹀
搬吵稗﹀
八 搬白爸邦︽伴表办︽拜扳罢︽()粹邦︽兵办︽掉爸︽碧搬︽椿拜﹀
疤 晨︽糙︽荡︽地爸()地︽淬︽淳邦﹀
巴拜贬稗︽霸半﹀稗扳︽邓︽舱︽伴敝罢︽拆︽雕爸︽搬﹀传︽搬︽庇爸︽吵︽伴捣办︽稗邦()
搬兵拜﹀ 罢绊扳︽卞︽罢搬︽办稗︽窗邦﹀ 2x3=6
吧 霸︽橱︽罢瓣邦︽罢底稗︽罢册邦︽碉︽辩邦﹀
缠罢︽拆︽霸︽稗邦︽扳︽韧︽伴车稗
办稗:()
笆
橱稗︽邓︽布︽底拜﹀
成拜︽邦︽罢财罢︽翟稗﹀
半爸︽脆爸︽霸︽霸﹀
惭︽残爸︽脆︽罢财罢
椿拜︽乘邦︽雕︽雕﹀
办稗:()
拜贬﹀
罢绊扳︽卞︽翟︽扁敌︽搬半︽畅罢︽编邦︽崔办︽拜便邦﹀2x4=8
缔爸︽吹
忱爸︽稗邦
蹿爸︽搬郴半︽椿拜﹀
地︽淬敌
佃半︽稗
典︽扳︽懂爸︽﹀
点︽典半
伴淳︽党办
拜贬稗︽醇办︽吵︽雕爸︽﹀
庇罢︽缠
栋︽串罢邦︽碉
锤︽搬︽脆︽伴彪搬﹀
搬睬﹀
泵拜︽伴仓罢︽翟︽扁︽得罢︽伴淳︽拜便邦 1x8=8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年级里程表一教案篇十八
1、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2、重点指导朗读指定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的写法。
3、学习课文“总—分”的写法,把自己知道的有趣的机器人情况跟同学交流。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机器人的有趣,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了解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机器人导游,朗读指定的句子,并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受到科普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到重点段落的写法以及全篇文章的脉络。
课件,查阅的资料。
谁搜集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了?在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中,有没有特别有趣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你们了解到的这些机器人真的很有意思。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几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板书: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1、检查词语:你们搜集资料做得这么好,我想你们预习的也一定很充分,看看这些词语你会不会读。(课件演示,逐个出示词语)
需要讲解游览求救介绍指挥
简单甚至历届劳驾冲
指导个别词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1、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看默读提示:(课件出示默读提示)
(2)文中介绍了哪几个机器人导游?哪个介绍的最详细?
(师:板书:灵灵、莹莹、童童、哈力)
2、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灵灵的有趣?(生:先读句子,再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2—6句:哪几句话写了它的快乐。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出示(2—6句)看看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师:那你们知道这几句话是用什么方法把灵灵的快乐写具体的吗?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这种总分的写法。(齐读第一句,分4组,读后面4句)
第7句:机器人也能像人一样既有快乐又有烦恼,真是太有趣了。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三自然段吧!
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读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导游,为什么喜欢它?做好批注。
师:先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它,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师板书:热情多才多艺音乐家)
师:这三个机器人导游,各有各的本领,但它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有趣)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去读读第四自然段。
谁能说说这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师:让我们合作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一下这种写法。
老师读第1句,后面同学们齐读。
四、整体
师:今天认识的这4位机器人导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让我们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这些机器人导游多么有趣呀!(板书:有趣)
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文开始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中间写四个机器人导游又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全文都在围绕着“有趣”写,这种写法叫“总—分—总”的写法。(板书:“总—分—总”)
作者用这种写法把这几个机器人导游写得多清楚呀,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用这种写法。
今天认识的四个机器人导游,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着你的感受再去读读课文,体会机器人导游的有趣和课文“总—分—总”的写法。
师:了解了这么多有趣的机器人,你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谁研制出来的吗?
1、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一个电动机器人,是美国一位名叫温兹利的工程师,在1927年研制出的。它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还不会走动。
2、老师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机器人想介绍给大家。(出示图片)这是目前研制出的最小的机器人。它只有一个纽扣那么大,重量还不到5克,已经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总—分”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吗?
这节课,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资料的交流,使我们感受到了机器人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有趣的机器人会是你研制出来的呢!
课下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总—分”的写法,把你觉得有趣的机器人写成一段话。板书:有趣的,也可以写一件玩具或一种小动物,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0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灵灵快乐
莹莹热情
童童多才多艺
别有一番情趣哈力音乐家有趣
总——分——总
有趣的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分”的写法写自己觉得有趣的物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22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