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蓝图,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下面是一份精选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平静开阔豁达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二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扮演了,推荐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一起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同学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同学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同学标节奏)
2,同学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示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同学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同学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同学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方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方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同学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假如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同学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身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同学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同学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同学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同学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同学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同学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同学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同学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五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 业
设 置 1.背诵默写本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六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七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3.乌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遮:遮盖,掩盖。
4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6.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8.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9..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0.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者的意思:
风雨过后,会很漂亮.每件事都会有它最完美的结局.
[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八
六月二十六日的早上,苏轼正躺在家中的椅子上。街上的行人,喧闹的街市,叫卖的小贩,都像消失了一样,在这寂静里,只有院子里大树上的几只鸟儿还在“叽叽”地叫着。他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该做些什么。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吓飞了树上的鸟儿,打破了沉寂。紧接着是一阵敲门声,苏轼连忙起身开门,原来是驿站的信差。信差把一封信塞给苏轼,然后骑上马,消失在小巷里。
苏轼关上门,回到屋里,打开信封,抽出信件一看,原来是老朋友欧阳修来信了,信中这样写道:“老朋友,好久不见,明日来西湖的望湖楼叙叙旧吧!”苏轼的眼突然睁大了,周围似乎也没那么乏味了,反而是变成了一股欢乐的气氛。
他上了街,原本寂静的街市热闹起来,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小贩子又开始叫卖起来。他到了一家店里,挑了一件最好看的衣服,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次日一早,苏轼跑到马铺雇了一辆马车,一路上,他的心里有股掩不住的兴奋。下了马车,苏轼一路小跑,到了望湖楼饭庄,上了二楼,挑了一个最好的位置,坐了下来,静静等待老友的到来。
一会欧阳修上了楼,看到苏轼,便小跑过来,苏轼连忙起身,两个人激动的相拥而泣。欧阳修说:“这么多年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苏轼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别多年,我的变化能不大吗?”说罢两人都笑了起来。苏轼又说:“要不我们先去坐坐船,欣赏一下江南西湖的美景,如何?”“当然可以!”欧阳修回复道。
两人上了船,往远处看,湖水清澈见底,远处的野鸭、白鹭正在悠闲的觅食,水里的小鱼时不时地吐着泡泡,好像在跟苏轼两人打招呼呢!四面环山,云雾迷蒙,像蓬莱的仙境一般,虽说正直盛夏,但一点都不热,反倒还有丝丝凉意。但好景不长,天突然开始阴沉起来,真是“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啊!一会儿,河水开始变得浑浊,蜻蜓飞得很低,像要下水似的;野鸭、白鹭也都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回家躲雨去了。热闹的水面上只剩下苏轼两人。天色越来越暗了,像打翻的墨水那样,晕染开来,却仍未遮住远处的大山。
忽然,乌黑的天上下起了豆儿大的雨点,雨滴在苏轼身上,让苏轼感到一丝清凉,周围泛起了一阵淡淡的腥味。雨滴在船板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像珠子掉落那样;雨落在水中,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像蜉蝣落在水上似的。苏轼和欧阳修被这雨淋成了“落汤鸡”,于是驶船快速靠岸,两人顶着大雨跑进了望湖楼。
上了楼,他们又回到座位上,看远处的雨景。相谈甚欢时,忽看到楼上的旗帜被风吹得呼呼作响,原来是一场狂风席地而来。此时,楼外的云和雨似乎像被这风吹走似的,骤然停了下来。
急雨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像风雨从未来过。野鸭出来了,白鹭出来了,泥土被雨淋后发出一阵清香,苏轼闻过后,香气直透豪端。这时再往楼下看,水天一色,像连在一起似的,真美!
看到这景色,苏轼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来表达此时自己对所见美景的喜爱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二、重点
1、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2、古诗中精妙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雨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每个季节的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带来不一样的诗情画意,给文人墨客以无限的遐思,谱写了众多的诗篇。公元1072年,大诗人苏轼来到了西子湖畔的望湖楼,正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从天而降,诗人被西湖上的雨景迷住了,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课件:古诗,指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今天就随着诗人一起走到西子湖畔的望湖楼,走进公元1072年的那一天。
二、初读感知
1、(课件显示,一读:正字音)。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朗读?(课件回到古诗)
(注意翘舌音:遮、珠、入、船、吹。注意字形:遮的里面是“廿”不是甘)
2、揭题激趣: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课件显示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理清脉络,把握中心,甚至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先读懂题目。)
六月二十七日:时间(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
望湖楼:地点。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边上。
书:写
(学生对醉的解释可能会产生疑问。醉有两层意思:1、诗人在望湖楼上喝酒,处在一个不是十分清醒的状态。2、被眼前的美景迷住,沉醉其中。这两层意思是同时存在的状况。学生可能只能答到第一层意思。)
这个“醉”字是不是就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呢?我们跟随着诗人去诗中体会体会吧。
三、疏通诗意
(课件显示二读:明诗意)
1、请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将你预习的成果和感受与你同座位小声的交流交流,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然后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句诗讲给全班同听。(学生讲解时课件会到古诗)
对于解释不到位的字词进行点拨:
翻:打翻。
未:没来得及。
遮:遮挡,遮住。
白雨:白茫茫的雨点。
跳珠:跳动的珠子(珍珠)。
乱:杂乱无序。
忽:忽然。
散:分散,散开。
水如天: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水天一色,茫茫一片。如:好像。
2、整体释义
四、品读诗意,感受画面美
过度:好一场大雨啊,同学们,我们一起酣畅淋漓的来读一读吧。(注意古诗的节奏:前两句节奏要稍快读出雨的急,后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感觉,节奏稍慢)
【夏天雨的特点是大、急。】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未,没来得及,体现雨的迫不及待。)
【雨前,乌云还未来得及完全遮盖,大雨就从天而降。】
(跳珠,雨的大。雨点一颗一颗的,像珍珠。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珍珠而用跳珠?从“跳”这个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劈里啪啦震船有声,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一首雄浑的交响曲。)
(乱:雨点顽皮像孩子,有活力。你能描述一下雨点是怎样落入船中的吗?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水如天:大雨过后,湖水就像天空一样广阔。雨下的时间如此短,却能使湖面立即开阔,可见雨量的大。)
过度: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天气变化过程啊,这个过程诗人是用什么样的手法向我们展现的呢?(课件显示,四读:体手法)让我们再次读起这首诗,去体会体会吧。
色彩的运用﹖黑、白色彩的强烈对比显出雨的急。
3、这首诗不但写的美还写的巧,老师已经陶醉了,苏轼亲眼看到这样的惊人景像更要陶醉了,就让我们随着诗人再次走进西湖盛夏独有的美景吧。
学生集体朗读。
3、 面对云翻、雨泻、风卷、天晴这么一番美景,诗人的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都浓缩成了一个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题目,哪个字最能体现苏轼当时的心境?(醉)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五读,悟语境)体会“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品味感情
(学生应该能体会到“高兴”、“心旷神怡”……)
介绍背景:(其实这个时候的苏轼在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2)同学们,古人常说借景抒情。听了老师刚刚的介绍请你在去读读诗,你认为苏轼想借这个景抒怎样的情?(由黑云翻墨到雨过天晴是诗人由原来的不平静到后来的平静。这场雨的变化过程正好符合了苏轼的心境。)
(3)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乐观豁达】
(4)你们不仅读出了诗的味道,还品出了诗人的心声,真是苏轼的知音啊!(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入境)用我们的背诵再现这场又大又急的雨。
(5)学法总结: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按什么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回忆六个步骤】这就是古诗的学法,同学们以后学习古诗不妨从这六个方面入手。
五、拓展延伸
1、苏轼对西湖十分偏爱,《望湖楼醉书》一共有五首,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望湖楼因苏轼的诗而名扬天下。苏轼自己也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了一首《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回忆了15年前留给诗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雨景。
2、刚才我们领略了雨中西湖的美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我们23课有两首古诗,编书老师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了一起?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地点相同,季节相同,时间相同)(一首写雨中西湖,一首写晴天西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十
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我”约上了一些文人墨客,一起到望湖楼上饮酒取乐,西湖边人山人海,湖中的荷花朵朵张开粉扑扑的笑脸,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像是害怕被人遗忘似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时不时有几只鸟儿飞过,我与朋友边喝着美酒,边欣赏着美景,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啧啧赞叹。
忽然从远处飘来了几朵黑云,那黑云就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涌向远方的青山作文,它们没有任何一丝要停下来的意思好似在追赶什么,眼看就快把青山遮住了。这时一颗颗白色的雨珠蹦跳着落下来,霎时天地间拉开了一道珠帘,西湖朦朦胧胧,远山影影绰绰,雨珠唱着欢乐的歌曲,跳入渔船中,钻进船舱,溅在人们的脸上、脚上……街道上的小孩子们开心极了,欢笑着踩踏在水坑上;田里的农民高兴极了,在心中感叹:“出了那么多天的太阳,终于下雨了,庄稼有救了!”
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乌云和雨珠顿时就无影无踪。天空一碧如洗,大树喝足水挺直了腰,树叶也开心地摆着身体,花儿笑盈盈的对着路上的行人。这时的望湖楼水天一色,美轮美奂。
“我”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如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十一
大自然中,一切万物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天气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说“笑”就“笑”,说“哭”就“哭”,无论干什么都得顺着她的心意,随时会来个晴天或霹雳。
六月二十七日那天,灿烂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天气也闷得很。瞧,在杭州府衙里,有名的苏轼大诗人正在书房里处理公事呢!但夏天的酷热又使他坐立不安。突然,他便想起这儿有名的望湖楼,不如去痛饮一杯,俗话说“借酒消愁”啊。
苏轼来到望湖楼上,边喝着酒,边欣赏着西湖的美景。往下俯视,只见西湖水平如镜,时而吹过一阵微风,哦,真是透心凉呐,舒服!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待我喝完这杯酒,天空便布满乌云,如同拉下了幕布般;又像打翻的墨汁,笼罩着整个天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起滂沱大雨,天气骤变。
白色的雨点犹如珍珠一样纷乱的蹦进船里,“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歌谣。忽然,卷地吹来一阵大风,吹散了云和雨,太阳公公又缓慢出来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这使我产生了幻想,想走上这彩虹桥观望整个杭州,看看这儿的无限风光。
我见此情景,不禁陶醉其间,便即兴写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十二
一天,苏轼到望湖楼游玩,谁知刚到那里,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大雨就倾泻下来,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游入船舱。
就在此时,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上望湖楼,朝下望去,只见湖面上一碧如洗,水映天,水色和天色一样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都不知哪儿去了,刚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教案醉书篇十三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约上一些文人墨客到杭州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饮酒取乐,欣赏美景。他们在楼上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高声谈笑,不时回头看看风景,不时又啧啧赞叹!
可突然天空黑压压的,好似无数瓶墨汁打翻在天空中,云层越来越厚,渐渐弥漫开来。乌云在天上你推我搡、负不相让。呀,原来它们是在抢夺白云小姐呢!可转头一看,远处的青山不妨更好“吞噬”,便一齐向那袭去,眼看快要把青山完全遮住了。顿时,天空便掉下了珍珠般晶莹剔透的白雨,宛如一幅水晶珠帘一样。一些雨滴落到屋檐上,形成一股小溪缓缓流淌;有些雨滴落在了荷花花瓣里,好似在向娇嫩可爱的荷花小姐撒娇呢;有些落进了荷叶里,宛如碧玉盘子里一颗明丽的珍珠;有些落进了人们的裤腿里,好似为他们挠挠痒;有些掉进了小孩胖乎乎的手里,瞬间变成水流淌到地上去;还有些雨滴被其他雨滴撞进了乌篷小舟里,蹦蹦跳跳,染湿了游人的轻裳。
忽然,一阵狂风卷地而来,刚才珠帘似的白雨瞬间无影无踪,苏轼往下一看,西湖湖水与天空相互交融,此时好像一副水墨画,十分优美。雨后空气清新,万物换新,生机勃勃。
苏轼沉醉在美景中,与文人们举杯赞叹这如诗如画的情景,在似醉非醉的状态下,用刚才打翻的墨汁写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22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