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还可以引发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写读后感时要注重书写的逻辑和条理性,将观点和论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读书和写作有所帮助。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一
蓝天白云,牛羊成群,高山清涧,辽阔草原,酥油奶茶,青稞糌粑。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生活,它远离城市的喧嚣,逼仄的空间;让你心神洞开,让岁月流淌着诗意。
2019年1月20日,张掖肃南本土作家祁翠花新书发布会在“南华书院”成功召开。我有幸购买到一本亲笔签售书——《九九重阳》,在细碎的光阴里默默品读,于是,关于草原人民的生活和变迁历史以从未有过的清晰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循着历史的脉络和草原的芳香,时代在进步,草原上的故事也在慢慢拉开帷幕。
重阳是一名流浪落难的汉族姑娘,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被草原人民接纳帮助,最后扎根草原,生儿育女,转场放牧,过着一个草原人应有的生活。平静,正义,吃苦耐劳,她和丈夫“嘉慕仓”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人民公社化、大包干、改革开放。重阳身上的蜕变有着时代的烙印和苦楚,有着发展和丰收的快乐,拥有草原人独有的情感和经历。
祁翠花老师是祁连山的女儿,她对那里的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一沟一壑是心领神会的。她对祁连山牧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熟悉的,那些从她心底走过的故事又流淌在笔尖,她是带着饱满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来抒写生活和歌颂草原的。
杨发卿作为人民信任的生产队长,所作所为是令人发指的,他的浪荡不羁、懒惰平庸、内心黑暗是令草原人民蒙羞的。在那个年代祁连山草原仿佛是一片黑白画卷,人民的内心纯洁善良,蓝天绿地是最美最神圣的色彩。可是杨发卿和草原没落的贵族女人华琦的故事总是那么津津有味又排山倒海,亦正亦邪。写不尽激情后的苍凉,就如草原上的落日黯然间坠入山脊。
杨发卿曾觊觎过草原上很多优秀的女人,而生活极度贫困的“花花”最终以交换的方式沦落为他的“猎物”。最终葬送了自己和丈夫“张大旦”的性命。当4年后命案沉冤昭雪,警察第一次频繁出入草原,杨发卿终于带走了他和他的罪恶和历史。
也就在那时草原人民分到了自己的牛羊,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丽玛、丹增、王昊等一些草原上的孩子开始筹备高考,电子计算器、火车站等一批新名词开始走进草原。
我们折服于祁翠花老师深沉翔实的叙述,精彩灵动的描写,真实苦难的吟唱。我们在书中了解到了“稠奶子拌米饭”、“炉膛炕洞里的牛粪”、“野刺玫”、“车矢菊”、以及公社劳动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二
本书第一篇是《武夷山,我的读后感》,这也是最然我有代入感的一篇。作者先点出游览武夷山的奇特之处:躺在竹筏上默读就可以了,再分别从山美、水美、山水相依之美来描写武夷山美丽独特的风景,并由山水与名人的.关系思考人生道理。
我读着作者的文字,慢慢的领略武夷山的美景,渐渐的感觉有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两岸群山环绕,色彩绚烂,或铁黑,或葱绿;又形态各异,如雄狮、顽童、老翁;或蹲或立,“绿雾”涌动,山影“起伏不尽”。一条静谧的溪流蜿蜒流淌于群山之间,“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让人情不自禁的享受溪水的清、凉、静、柔,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
如此的山水相依,让人不禁陶醉在武夷山美丽的风景之中。连古代的名人——陈省、辛弃疾、陆游、朱熹、戚继光都被此高邈恬静的武夷征服,变得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最后作者彻底为武夷山的神韵所洗礼: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的使人起宗教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产生了“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的奇妙感觉。
梁先生对武夷山水风光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同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让人感到无比的平静、安详。这,也许就是季先生所说的“境界”吧。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三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而重阳节上最为传统的美食则是重阳花糕。这道美食是由糯米粉、红枣、莲蓉等原料制成的,口感香甜软糯,独特的做法也让这款美食在中国的食界拥有了自己的位置。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制作和品尝重阳花糕这道美食时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制作重阳花糕的心得体会
重阳花糕是一款不仅口感好而且做法独特的美食,需要用到糯米粉、红枣、莲蓉和配料等原料。在自己动手制作花糕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好原料,特别是糯米粉。好的糯米粉可以让花糕更加软糯可口,而劣质的糯米粉则很容易让花糕变得硬梆梆的,口感会大打折扣。此外,掌握制作花糕的比例和时间也是关键。花糕的香味和口感会因为制作的技巧而有所区别,因此需要多加练习,探索出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做法。
第二段:在品尝重阳花糕时的感受
重阳节上,我有幸品尝到了一款制作精良的重阳花糕,此时此刻,我不禁感叹制作这种美食的人一定要用心,才能做出这样极致美味的食物。品尝花糕的口感有点像咱们平时吃年糕、汤圆的感觉,同样的软糯且入口即化,让人无法停止吃下去。花糕的莲蓉填馅也是一款比较特别的味道,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咀嚼其间,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到淳朴的气息。
第三段:重阳花糕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重阳节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重阳花糕也一直以来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花糕的香气和吃法也寓意着团圆和美好。在中国文化中,花糕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小吃,其软糯、甜美的口感让人流连忘返。其意义在于纪念爱祖的节日重阳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的向往和美好的祝愿。
第四段:重阳花糕和其他传统节日美食的比较
重阳花糕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美食,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与传统的春节饺子、元宵、庆丰包子相比,花糕更为细腻,口感也更加柔软。虽然花糕所用的原材料相对于其他节日美食来说没有那么繁复,但其制作工艺和入口即化的口感,仍然让人爱不释手。
第五段:重阳花糕的未来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其中的重阳花糕也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流传至今。如今,花糕的制作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制作过程更加简单快捷,花糕的口感也更为丰富多样。这让我们相信,重阳花糕这款传统美食一定会在不断的传承和变化中,继续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四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内容如下。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已完结,祝您学习进步。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五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到了“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孝敬老人的节日。我在这衷心祝愿全世界的老人节日快乐!内容如下。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已完结,祝您学习进步。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六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
读后感
,欢迎阅读。在传统意义上,日月并为阳九的重阳,强调的是避邪消灾。据说,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他的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2019年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并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这时,民俗中重阳节的源头地才为我们所知道。202019年底,中国民俗协会正式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之乡”。
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从陈树填词、朱德荣作曲、歌手陈少华唱红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们同样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亲之情,它同样不知道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
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敬老日”,取九乃大数,寓意健康长寿,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赋予重阳节敬老爱老的新内容。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三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七
每年的农历初九就是中国的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花糕的做法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重阳花糕的做法,希望你能喜欢。
材料:糯米粉8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800克、红绿丝100克、食用油25克。
做法:
1、将赤豆煮熟,去皮,加入白糖和食用油,加工成豆沙备用;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拌匀,加少许水,拌成湿粉;锅上放蒸笼,笼内铺上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
2、旺火沸水蒸,待气体透出面粉时,洒上红绿果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关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即可食用。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传说喝了这种“菊花酒”可延年益寿。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沂己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菊花酒的开始。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八
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节喝菊花酒寓意
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古代重阳节的一种民间习俗,其寓意是强身健体求长寿。古人把菊花酒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在《本草纲目》中则有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取二斤,茯苓一斤,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鸡蛋)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
饮菊花酒的习俗,其实与节气养生保健有关。菊是重阳节期的应时花草,所谓“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从中药理论来说,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重阳喝菊花酒历史记载
《续齐谐记》说,东汉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中会有大灾难,你快速赶回家里,让全家人各做一个装茱萸的绰袋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难。桓景依其言,全家人得以免于疫病。这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希望避瘟疫,求健康的殷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了菊花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至于饮菊花酒的习俗也与养生保健有关。菊是应时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从中药理论来说,菊花的性味与归经应属“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其功能与主治为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治疗风热感冒、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古人甚至把菊花酒称之为“不老方”。《太清记》中就记述了一种“不老方”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而在《本草纲目》中则更具体的记载:“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二斤,茯苓一斤,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或以炼过松脂和丸鸡子(鸡蛋)大,每服一丸。主头眩,久服令人好颜色,不老。”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九
重阳节吃重阳糕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早在有关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记载重阳糕,那些时候是作为军队干粮发放。后来逐渐演变成重阳节必吃的一种食物,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关于重阳糕的来历。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材料: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1000克、红绿果脯100克、红糖50克、食用油25克和干桂花少许。
做法:
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备用。将赤豆、白糖、食用油制成干豆沙,备用。或可直接去店里买一包豆沙;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均匀,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浆备用;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拌透备用。
2、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一半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铺在上面,再把剩下的一半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然后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
3、将糕取出,切成方形或菱形状,撒上干桂花;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可。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
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内容如下。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如今想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一天,我吃完晚饭,便拿起《孝亲敬老》这本书来读。在“古人孝亲篇”中看到了《亲尝汤药》一文。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汉文帝刘恒,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可他仍然孝顺父母,对他们始终竭力奉养,从来没有丝毫怠慢。在母亲长达三年的患病期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陪在母亲床边,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直到母亲病情转好为止。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有几个能汉文帝那样孝顺父母呢?他们唯我独尊:家里的饭菜不合口味,要哭要闹,硬要父母重新做;自己的衣服不好看,硬要父母重新买;更甚至,连自己的鞋带散了,也要父母系……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奴隶,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的确,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无私的爱,是世间最真诚的爱。有了这爱,那手无缚鸡之力的老麻雀也会吓走庞大的猎狗;有了这爱,那《1、5公斤水的故事》里的老母牛才会将以死争得来的水让给小牛喝;有了这爱,那瞒着母亲远赴巴格达采访报道战事的我国记者冀慧彦,在“连线巴格达”时,面对电视镜头,他深情地说:“是母爱,促使我圆满完成我的工作。”
是啊,“家和国昌盛,百善孝为先。”只要我们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一
梅花糕起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着名小吃。
梅花糕还有个故事呢!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变赐名为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听了上面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了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梅花糕,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淡淡的,犹如梅花一般似有似无的香。小巧的梅花糕,表面如同一朵盛放的梅花,梅花上面点缀着几颗玉白如珠的珍珠圆子,零点洒着几根色彩鲜亮的青红丝,就像夜晚路边上的那几盏霓虹灯,格外的诱人。
梅花糕不仅好吃而且制作过程简单。制作时所需的特制模具,内有19个梅花状孔。带炉火烧得通红,先用刷子将铜模子孔刷上油,然后老爷爷将稀面浆注进模孔里,一半深就够了,放入豆沙、果仁、枣泥、果酱、小圆宵、松子仁等各种馅心,再在上面注上面浆,撒上些红绿丝,瓜子仁在上面,盖上铁盖烘烤。等上些时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梅花糕出炉了。
趁热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珍珠圆子顺舌尖滑过,在口中来回的流动,有趣的很,一口咬的大了些,就流出了糕中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赶忙用舌尖去舔,爽滑而甜腻额,带着桂花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甜香里瞬间明朗起来。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二
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具体内容如下。
读了《孝亲敬老》五十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最令我敬佩的是孔繁森爷爷。
自古忠孝两难全,而孔繁森爷爷却做得非常好。他一直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在他心中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之情。爷爷是个孝子,平时总要在百忙的工 作中抽出时间与老母亲聊聊家常,与妻子争着照料母亲。有一年的元宵节,他带着老母亲去看灯,但没有动用局里的小汽车,而是借了一辆板车推着老母亲去看灯 展。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车上,腿上还盖着棉被,孔繁森爷爷则在寒风中推着板车穿梭于人流之中。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 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好长时间都懒得打个电话问个好;有的只顾自己吃喝享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记得孔子在 《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 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这些父母晚辈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跟孔繁森爷爷 相比真实天壤之别。
我被爷爷深深地感动了。虽然我是学生,可能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决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助人开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献出爱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一份微薄的爱心,也许看起来不起眼,但就像那小小的水滴,也能汇集成河,流入大海。只要我们每人像孔繁森爷爷那样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给予一点关怀,便能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只要每人都献出一份爱,最后必将汇成爱的海洋。用我们的爱心、真心去帮助需要您帮助的人吧。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 明天一定会更好!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三
梅花糕是无锡风味小吃。它选用上等面粉,将发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中,放入豆沙、鲜肉、猪板油丁、玫瑰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白糖、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烤熟的梅花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原料配方(以制作100个梅花糕为例):上等白面粉4公斤、豆沙3.5公斤、白砂糖150克、糖猪板油丁500克、红绿丝75克、食碱15克、豆油25克。
制作方法:
1、取2公斤面粉放入桶内,加等量温水,用长柄铁勺搅拌均匀,静置5-6小时,再加入2公斤面粉和温水3公斤,用劲搅拌至面浆均匀,起黏无疙瘩为止。将食碱溶化后倒入桶内拌匀,灌入铜壶内待用。另将豆油倒入容器,加清水50克调成水油。
2、把模具连同铁盖放炉上用中火烧烫,用刷子蘸水油将模具孔涂抹一遍,取铜壶将面浆依次注入模孔(只灌半孔),随即将模具举起,缓缓转动,使面浆均匀黏在孔壁,然后放在炉上,将竹片插入孔中把面浆刮向孔的四壁。接着在每个孔内加入豆沙35克、糖猪板油丁5克,再取白砂糖15克均匀撒在各孔内,此后用面浆将孔填满,撒上红绿丝约15克,加盖烧2分钟,开盖再均匀撒上白砂糖15克,盖上铁盖再烧3分钟即熟。打开盖子用铁铲将梅花糕与模具分离,挑起装盘。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四
外婆的故乡在江南,山水氤氲的江南。
秋天的时候总是金灿灿的,天高云淡。空气中充满了宁静和喧哗。落叶躁动不安,露出些纷纭而又纤尘不染地鸣动。阳光总是很深很深地照射下来,刹那回首,古老的仿若经年。思忆穿过纷扬的灰尘回到从前,停留在农村古老的厨房内,高高的灶台上,盛着那份浓浓的爱。
江南八月桂花开,那也是儿时最幸福的时候,慈祥的外婆便会在那高高的灶台上做起美味的桂花糕,那滋味,此生难忘。
八月的黄昏,外婆扫着满院的落桂,做糖酿蜜桂,再由我的一再央求下,开始着手做那香糯的桂花糕。每次我便乖乖地坐在一旁,看着她以缓慢的动作淘米,打粉,拌糖,揉捏,看粒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糯米最终在她那双满是皱纹如枯老树根一般的双手下变得柔韧有劲,殊不知外婆她那已经不再有力的臂膀下付出的多少辛酸与劳累。她花白的发丝随风飘散在漫天的花瓣之中,美的落拓。
我不时地在一旁插上几句顽童的话语:“外婆,为什么有的粉是白的,有的是黄的啊?”“外婆那些芝麻在上面好好玩哦!像小虫一样!” ……然而外婆也耐心地回答着我,一边继续着自己手上的动作,一边带着和蔼的笑给我一个一个的回答“因为有些是糯米粉,有些是粳米粉啊。”“它们像小虫?那你就把小虫们吃掉吧!”那时的我并不听得懂很多,只是听着外婆那满怀爱意的声音,心里便荡漾起阵阵的波纹。于是我发现阳光透过厨房的竹帘流淌在厨房里夯实的青石地面上留下斑驳光斑,一刀刀把高高的灶台割成光与暗。
想舌尖已经被烫得通红,却任凭那清香透过毛孔弥漫全身五脏……
日光切入窗棂溅起尘埃,我也开始分不清到底是日光切割了灶台还是灶台拉扯着日光。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五
重阳节吃枣花糕是重阳节的一个风俗,那么重阳节枣花糕做法是什么?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用料主料:面粉250克
辅料:枣(干,大)20颗
调料:水125克、酵母(干)1/4茶匙
1.准备普通小麦面粉(也就是中筋面粉)250克,放在干净无水无油的和面盆里
3.调好的酵母水分次加入面粉中
5.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在一起,反复揉制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6.揉好的面团表面覆盖一层保鲜膜,放在温暖处发酵
7.直到面团发酵为原来的2倍大
8.用手在面团上戳一个小洞,面团不反弹不会缩
9.用手把面团拽起,里面呈现蜂窝状的小孔,面团就发酵好了
1.准备适量干红枣,用清水洗净表面灰尘
2.洗好的红枣放在深碗中,加入足量热开水没过红枣表面,放在一边浸泡
3.使干红枣吸收水分膨胀,把水控干备用
重阳花糕的制作过程
1.发酵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反复揉制数次
2.揉到切开面团,面团表面没有大的密集型气孔
3.揉好的面团分割成100克重的3个面剂子
4.取其中一个面剂子,用手按着在案板上反复揉制数次
5.揉至面剂子表面光滑,用手把面剂子滚成圆球形
6.用手把圆球形面剂子按扁,并用擀面杖擀成直径的圆面饼
7.用小刀在圆面饼的中心线上轻轻压一条刀痕
8.再用小刀在与刀痕垂直的中心线上轻轻压一条刀痕
9.用小刀在圆饼的圆周边缘以2厘米为长度切下去
11.用手捏住3个切好的花边边缘,轻轻把边缘部分捏紧
12.形成如图12所示的花瓣
13.顺次以每3个花边为一个花瓣,顺着圆周的花边捏下去,形成无数个花瓣围城的圆饼
14.用手指蘸少量冷水轻轻在面饼上拍打一遍
15.每间隔一个花瓣就在花瓣上摆放好泡发的红枣,圆饼中心也摆放一颗红枣
17.擀好的圆面饼盖在红枣的表面
20.擀好的圆面饼盖在第二层红早上
21.取一小块面团,用手搓成细细的长条
22.左右手分别捏着长面条的两端,卷成如意卷
23.用手掰两个小小的红枣肉,分别摆放在如意卷的两个中心
24.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摆放好红枣果肉的如意卷
25.制作好的两个如意卷摆放在第三层面饼上
26.另取一块小面团搓成细长条,并向中间折回形成v字形
27.做好的v字形面条摆放在如意卷的下方
重阳花糕读后感篇十六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重阳节习俗
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意义
1、祝老人长寿
重阳节的具体节日就是每年的九月初九,两个9在一起代表着对老人活得久,并且长寿的祝愿,在这一天,主要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些老人进行祝福,一般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都是需要回家里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和老母亲,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九月初九日期,希望老人可以健康长寿。
2、思念远方的亲人
从小我们都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千古流传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正是在重阳节发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生活在9月9日这特殊的节日对于自己亲人的思念,重阳节除了对老人的长寿祝福之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对于亲人的一些思念,伴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各种尊老爱老并且优老的观念,也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
3、祝福亲人全家平安
重阳节的主要意思就是双阳相合,在古代九是一个阳气十分旺盛的数字,两个九在一起邪气是很旺盛的,因此在这一天大家的习俗就是插茱萸,赏菊花,还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但千万要注意,不能赠送自己的亲人菊花,菊花大多数都是用来悼念死去的亲人,如果送给亲人的话意义不太好,重阳节意义就是祝福亲人永远平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42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