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过去工作和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和学习的规划与指导。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总结范文,来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进行总结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系之间具有共同的一致性,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关系
党的十七大 政治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发展状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就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二者的建设之间具有共同的一致性。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政治 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思想文化领域正处在多元思想的交融碰撞中,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思想不断解放,导致传统道德体系逐渐瓦解,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判别上模糊不清,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趋于弱化,甚至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高校的这种状况表明,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在价值观上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体系,以这一体系为核心,引导广大师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也就把握住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充分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和谐校园”,“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等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问题,要求高校必须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使其为每一名大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并自觉遵守和奉行,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广泛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建设和谐校园从而也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
二、建设和谐校园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求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的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要求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牢固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具备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从而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机制。
(二)优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 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又对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从事教育和教学等活动发挥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也就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的价值理念,努力营造高校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建构高校青年学生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创建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奠定坚实而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价值基础。
(三)促进和谐校园制度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高效有力的运行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制度的创新,建立高效有力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抓好基层、落实责任、凝聚人心、合力推进、共促和谐”和履责究责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协调 发展的制度平台。
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引领和谐校园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人们思想观念,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全过程,明确“建设什么(上接第28页)样的和谐校园”、“怎样建设和谐校园”的宗旨,要求将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宗旨,转化为高校建设目标的价值判断标准上来,用以规范、指导人们建设和谐校园的行为,并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首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的思想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走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之路,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安定型校园建设指明方向,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将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要求加强培育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励他们特别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能够积极钻研创新。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辱观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全面确立荣辱观的道德思想,能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了和谐校园建设,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凝聚了社会主义力量,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了社会主义道德。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学生头脑,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不光要从思想道德观念上来贯彻,更要从实践行为规范上来贯彻。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上和教材的编写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布局,并结合多种形式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达到入耳、人脑、入心的目标,同时还应加强开展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从多角度多途径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高校各级党组织。高校各级党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成为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导力量。党员应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不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发展。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二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呢?党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终极意义来讲,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任何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新形势下,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党情、国情、世情,承担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依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5]6。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三
目录
关键词:产权制度、个人所有制、高科技企业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入手。探索新时期下,高科企业的新型产权制度对其生产和所有制的影响与优势。通过高科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探索新时期新背景下中国社会主页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新思路。
一、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马克思本人关于社会主义下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进行了类似的实践。
1、马克思本人关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看法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曾遭到了杜林的攻击。他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决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恩格斯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时指出:处于‚混沌世界‛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杜林自己。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列宁在《什么是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也引证恩格斯的解释,认为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品的个人所有。
但从恩格斯的对杜林的反驳理解来看,似乎可以将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消费品个人所有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实际上,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并不存在‚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的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论工人还是资本家,都存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因而不存在社会主义要‚重新建立‛被否定了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呢,马克思本人将私有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剥削体制的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另一种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中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指的实际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每个人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的到了充分发展。在这期间,我国也根据国内现状进行了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探索。例如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由生产任务承担者对其生产成果负责并按产量或产值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与马克思提到的每人有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很接近。
3、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设想
马克思的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首先收回大资本家手中的大工厂等资本,然后在重建个人所有制。让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生产资料,以此来完成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
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制就可以满足马克思的设想,但其实不然,在资本主义下,持有大量股份的依然是大资本家,大资本家通过股份制这样一种手段收敛大量资金,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在企业中的生产者并没有按照马克思设想中的那样拥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在这样的体制下,剥削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因此单纯股份制并不是马克思设想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
现行的高科技公司为了拉拢技术人员,采用了员工持股的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股份制本来的情况。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介绍英美日等国员工持股计划
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路易斯〃凯尔索认为,生产要素只有资本与劳动两种。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使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少数拥有资本的人却能获得大量财富,这势必造成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的迅速扩大而导致严重的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的隐患。凯尔索为此提议,建立一种使产权分散化,让员工都能获取生产性资源,实现劳动收入和资本收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案。
1、英美日三国的情况
近40年来,美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获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全美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有14000多家,包括90%以上的上市公司和排名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有3000多万员工持股,资产总值超过4000亿美元。据美国的一项专题调查证明,实行员工持股的企业与未实行员工持股的同类企业相比,劳动生产率高出30%左右,利润大约高出50%,员工收入高出25-60%。90年代末,英国约有1750家公司、200万员工参加了政府批准的员工持股计划。日本92%以上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职工持股计划。
2、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体制
通过研究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体制,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一种类似每人有份的所有制。
首先可由独立于公司外的体制进行管理,如建立员工股份所有权托管机构,专门负责持有和管理企业员工的股份。该机构是一个独立于公司外的法人实体。在通常情况下,托管机构为每个员工建立帐户,并将从公司取得的股份记人员工的帐户上。当员工离开公司时,由托管机构负责把股票兑换成现金。
其次可以依托银行等机构进行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当员工以个人形式认购时,可由公司在3年内从他每月工资中逐步扣除,作为分期交付的股票认购金额(不得超过本人1年所交社会保险费的50%)。当员工以集体形式认购时,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员工所持有的企业股票帐户和股票进行统一管理。员工每人设有一个账户。
最后由企业全体股东推选设立的内部机构进行管理,如设有全体业主与员工参加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委员会和社会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员工持股管理和监督。企业的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乃至股票管理和分配等重大问题,都由全体大会讨论决定,具体由监事会实施,管理理事会分管监督,社会委员会负责维护员工股票管理和分配的权益问题。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员工持股对的缺陷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员工持股计划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将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所有权转移到生产者身上。但在程度上还明显不够。它依然拜托不了作为大资本家意图压榨劳动者劳动力的一种手段的身份。
此外,虽然员工持有不少的股份,但是依然没有能够在公司决策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在写大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中尤其突出。并为零散的员工集体建立能够表达意志的集合组织是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员工持股计划的缺陷之一。
三、中国高科技企业股合作制实践
高科技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员工的技术力量在企业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相反,生产资料的低成本容易获取在这里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员工本人在环境稍差的地方依然可以独立进行生产。因此高科技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制度改革。
1、高科技企业关于股份合作的特点
如前面提到的,高科技企业主要的动力核心在于员工本身而不是生产资料,员工通过自己的智慧可以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资料创造极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员工本身的地位提高了,话语权也提高了。高科技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生产效率,调动生产积极性,将自身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分给员工,将自身与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加速企业的发展。
2、以华为公司为例介绍中国高科技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实践
华为公司作为我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其管理模式和发展都是备受关注的。华为的股权合作制度主要是其‚内部股‛制度。下面进行相关介绍。
华为的内部股制度对吸引人才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过去华为有种‚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比例是相当的。而其中股票是当员工进入公司一年以后,依据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任职资格状况等因素来进行派发。
一般是用员工的年度奖金来购买。如果新员工的年度奖金还不够派发的股票额,公司会贷款给员工。而员工也是很乐意于这种贷款。因为,分红的比例历年以来都保持在70%的高位。
华为员工拿到股权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每个营业年度公司按照来公司工作的年限、级别等指标确定每个人可以购买的股权数,由员工拿着现金到一个叫资金事业部的地方去登记购买,一块钱买一股。公司要求员工在一份文件上签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签完名后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员工眼里,在这张纸上签字是购买股权的一个必然程序,不签就没有股权。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不会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每位员工具体的股数都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下来自己的股权数。
华为也曾发过股权凭证,分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据说当时的华为为了规范股权发放,给当时的员工发了一个叫‚员工股金情况书‛的东西,上面记载着工号、姓名、拥有股金数目等内容,盖的公章是华为资金计划部和资金部。但此后,公司就再也没有发过任何持股凭证。
3、中国高科技企业股份合作的得失
除了上述提到的华为,今年来中国新兴的各大网络公司科技公司都有相应的股份合作的尝试。在他们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尝试的一些得失。
优势方面,这些公司在将生产资料分给员工的同时,也起到了笼络高科技技术人才的目的。员工持有的内部股,不仅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同时使得员工与公司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元老级的高科技技术人才,他们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他们也拥有更多的公司股份,甚至作为公司有一定话语权的股东出现。公司的生死存亡对于他们也十分重要。这极大促进了我国新兴高科技公司的发展。
劣势方面,由于制度体制不健全,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时候,股份合作制度反而会引起公司发展,比如华为公司的原始创始人离开公司之后因为利益问题将华为公司告上了法庭。这说明我们对于高科技企业产权制度革新的建设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建设股份合作制度中进行实践探索。
四、关于高科技公司产权制度的想法
1、高科技公司产权股份合作制对公司与个人发展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时代,我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任何一个高科技企业想要发展的必经之路。正如上文分析到的,在以科学技术人员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中,股份合作制可以恰当的笼络人才,将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绑定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可能目前员工与公司掌控者之间的地位依然不够对等,但随着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拥有尖端技术的员工将以一种合作式而并非雇佣制的平等地位进行公司发展。
对于员工个人来说,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制度,自身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而且这些收益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公司发展状况,公司已经不是剥削自己的工具,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从心态和地位上都会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一样,利用集体与个人的结合实现了共同富裕。
2、从高科技公司的股份合作制看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建设
从理想状况来看,高科技公司的股份合作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马克思对于重建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的设想,尤其是后期员工将以平等的身份与投资者合作共同富裕的阶段。因此高科技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建设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设性建议。首先,通过股份制的办法真正将生产资料分给员工,而不是利用这一手段剥削员工是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的股份制的明显区别。因此这是个人所有制重建中的重中之重。把握好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的程度与方式是这种方案成功的关键。从经验来看,改革股份制是一种不错的手法,为了真正的建设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我们还应建设第三方机构来负责监管生产资料的股份化,确保生产者的分红利益不被侵占,避免资本家恶意圈钱的行为等等。
其次,真正的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的精髓不只是将生产资料个人化,更重要的是给予员工与其所占生产资料成比例的话语权与决策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所以制度方面来说,我们应从法律层次上健全帮助员工发表话语权的组织,帮助他们行使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从企业发展也可以看到国家发展的缩影,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作为个体对与国家的发展更加的重要,这正是建设马克思设想中的社会主义下的个人所有制的绝佳机会。
从经济与政治地位上加强以人为本的概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制度建设是建设我国个人所有制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卫兴华《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观点》刊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四
摘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一贯追求的执政理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执政理念;思想意蕴;实践意义
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一贯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党依靠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实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深邃理解和全面把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是革命的力量之源和价值所在。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他还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孜孜求索,为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系列思想。他指出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他一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各方面工作的“压倒一切的标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从长期执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鲜明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反复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建立起党执政的最坚实阶级基础和最广泛群众基础,才能无往而不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对“最广大人民”的理解从主客体的关系深入到主体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并作出了新世纪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注解。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不先进,执政能力强不强,不仅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要看它有没有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领。总的来看,经过这些年开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与先进性要求不符和执政能力不高的问题,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和信心,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以科学执政促进发展,以民主执政凝聚人心,以依法执政化解矛盾,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执政实践中,努力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
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富足、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谐、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表明,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得快,什么时候人民生活改善就大,国势就强,社会就稳定;相反,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国家就困难,人民生活的改善就受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就出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极度贫穷的人民生活状况很快改变,国力增强,社会稳定、团结、祥和,全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20世纪50年代末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脱离实际的偏差,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爆发,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不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指导下发生了““””,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一些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正是洞察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危害的严重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作为首要关注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紧紧抓住不放。邓小平作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紧抓不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据统计,1978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左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在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奇迹。
发展是有规律的,即是有方向、目的和方式、途径的。发展的方式、途径关系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它们受方向制约而为目的服务;发展的方向、目的决定着发展的方式、途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的目的指向;发展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不明确或不正确,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不合理或不恰当,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综合发展效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
腐败销蚀党的肌体、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如果我们党对腐败现象不能有效地遏制,任凭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就会丧失民心,葬送政权。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洁,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仅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亿万人民的福祉。从当前看,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来讲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国际国内的压力,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从国内情况看,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在给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思想文化方面,少数党员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导致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
在体制机制方面,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从政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还不规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存在着滋生腐败现象的空间和漏洞。
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一些经过多年整治的老问题仍时有反弹,又出现了一些案件易多发的新领域;有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稀缺、监管薄弱的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腐败案件的类型的形式以及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十分恶劣;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教育医疗收费、国有企业改制、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由很小的矛盾纠纷酿成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作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国际情况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总体态势对我国是有利的,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党员队伍的情况看,随着我们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结构和队伍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400多万,他们基本上都经受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对敌斗争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初,党员发展到360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
现在,党员已达到7800多万,其中70%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党员成分越来越多样化,流动党员增多,党员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通过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和惩治腐败分子,不断净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5.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2.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五
以下就是我的梦想到中国梦的文字表述全部了,真希望大家都可以看见我的文字啊。我没有当这一次的论文是一次作业来完成,对于中国梦,我早就说过,我有自己的理解。或许不是深刻的,但是真心的。
我们都会有梦,有梦便会有追求。
倘若一个人没有梦,怎能有所作为,迷惘的旅行注定不会精彩。你可以欣赏旅途上的风景,但是不能没有朝着终点前进的决心。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你们必须要有梦想”,这并不是因为习惯上我们必须要有梦想,而是,我们从小就要有人生的航标,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路程上迷路,尽管注定坎坷,但也会微笑着流泪。
说到梦想,我想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始终在追梦的路上顽强进击的并不多,当然我们就看见在现实的生活中胜利是属少数人的。很多最初的美丽的梦想最后被现实压倒了,片甲不留。我们说现实很残酷,到底是现实太残酷让你无法抵御还是我们当初那颗火热的心已经被岁月被安逸的生活降温了呢?我们不想承认自己当初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其实是被自己淹没的,于是就把罪名全部归于生活。是这样吗?对于的你的梦想,真的到了这么难以实现的地步了吗?你真的有很努力了吗?尽力了吗?还是你自己选择了抛弃你的梦想。想起一句话:很多人说世界抛弃了它,好像说得世界曾经是你的一样。人来可以改造自然就说明没有什么东西是人无法改变的,比如说我们早追梦路上的一切障碍荆棘。所以,没有理由不去实现你的梦想,更加没有理由说自己根本还没有梦想。
被嘲笑的梦想更加有现实的价值。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同时也有很多人反对我的梦想。现在的我在努力积聚着能量,为我后来的目标而勾画着现在。如果没有去尝试过,请求谁也不要和我说:你的所谓的梦想根本就不实际,现实中难以实现。没有试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不行啊。哪怕只是一次,我也要尝试过才甘心。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喜悦是别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了它。我希望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让自己,让大家分享到我的这种人生最大的喜悦。尽管现在的我更本不具备谈论我的梦想的一丁半点的经济基础,这不会成为我的放弃的借口,没有背景就奔前景。总之,太过安逸的青春总觉得不能让我觉得满足,现在不做点什么,我害怕当我80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原来我在18岁的时候有过一个梦想。那时候纵使是我有实现它百分之两百的热情,也是不可能的了吧。我不愿虚度这一段明媚着忧伤的日子。所以,失败即便是劈头而来,从没有停下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的脚步。我一直都这么想着,我可以现在没有拥有别人的“丰功伟绩”,但是绝不能没有要拥有丰功伟绩的决心。对于我的梦想我向来就是一个颇有野心的人。生活中我懂得知足,梦想中我要不断前进。再说,我也还没有到了遍体鳞伤的境地,我需要经历更多才会更加优秀。
我的梦想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但也绝不是卑微的,我相信,我可以。希望自己会记得自己每次跌倒了对自己说的那些鼓励的话,记得每一次决心,记得每一个支持的面孔,一直努力向前。如果有一天真的想放弃了,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再次给我动力,让我重新拥有一如当初的勇气以及想要努力变得优秀的心。前面说的都是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豪言壮语,趋向于正能量的方向。我是偏题了吗?我认为没有,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都没有梦想,又以何谈“中国梦”。梦想这个词很大,梦想的内容可以很小。“中国梦”也是从小的事情做起的吧。
“中国梦”是这一代领导班子的思想核心。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有着极不简单的涵义。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还记得有篇文章,是我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里面有说过“‘中国梦’绝对不是随口的、心血来潮的话语,这背后是对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的把握,和对我们人民群众社会期待地真切地回应”。自以来,“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词语了。到处可以看见这一词语的出现,人们也纷纷谈论起我们的中国梦来了。对于中国梦,我不能像辛鸣教授那样剖析,也有自己的愚见。主席说过,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通过这么多年的历史课堂的学习,相信大家也已经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的清朝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觉醒,沉睡千年的东方巨狮苏醒了,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这一路,少不了战争硝烟弥漫,血流成河最终换来了属于我们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站起来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这一次,我们已经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没有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是一路改革一路发展,走过歪路吃过苦头,最后还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并且我们的生活生平在飞速的发生着变化,在90年代,我们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步入基本小康的美好生活中。每一小步都为日后巨大的进步坐铺垫。改革开放以后的我们更是在小平同志的带领之下走上了康庄大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着,但是这次没有硝烟与战争,我们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手段来向世界展示我们泱泱大国的实力。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再到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是我们综合国力比拼并胜利的结果。我的祖国怎么可以这么牛,短短的几十年里,做出了这么多震撼世界的成果。随着国际上各种领域都频繁出现“china”的字样,谁敢轻视我大中国。可能我是比较感性的人,每次说到自己可爱的祖国的崛起与复兴大成果,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要流眼泪。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前任留下来的,我们在使用这一切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我们此时,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在我们的肩上了呢?我们也有义务为后人开辟一个美好的天地不是吗?就像是我们的前人一样。
所以,我们这一群人——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该做什么呢?依我个人的看法,一、我们首先要自己有一个梦。我们的梦想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符合祖国未来的对我们的选拔要求。第二,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然后再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争取可以有所贡献。第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现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是教育和科技的竞争了,于是创新成了我们时下最紧缺的资源了吧。想着国外的一些著名的事例:乔布斯用它的苹果让全世界更加认识了美国。我想,有一天希望我们也能够因为我们之中的一个人,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再次刮目相看。到那时候,我希望大家都想移民来中国而不是很多人都想移民去美国或者是澳大利亚。最后一点,我认为中国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爱国。可能是我爸爸是军人的原因,所以从小就在不经意的时候给我灌输一些爱国的思想。小时候有两件事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一件事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中国人,那时候老爸喜欢唱歌,我就跟着唱,还不知道歌词的含义,但是却就是这样学了。还有一件事是,上学的第一天,临走的时候,我妈妈和我说,升国旗的时候,只有看着国旗上升的小朋友才会拿到好成绩的哦。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升国旗就可以有好成绩,但是还是每次都看着国旗上起来以后才去玩的。长大了一些以后,想起这两件事,也能够明白爸爸妈妈的用意了。以至于后来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拿到让别人羡慕的成绩的时候,我居然也说是因为我小时候一直都看着国旗升起所以才会这样的。想到这里,真的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没有和我说爱国应该要怎样怎样,却用着不一样的方法让我从小就在爱国的环境中长大,到了今天,我依然难忘这两件事。爱国,不是空话,也不是要我们时刻要献出生命。对于爱国,我们这样的平凡的大学生可以做平凡的事情,那些轰轰烈烈的就等到我们有这个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做了。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六
摘要:对于《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枯燥,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巧妙地运用课堂情景化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以灵活的安排课堂内容,能增强《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景 毛概 互动 素质
1 前言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课程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就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将党的基本路线、理论、纲领以及经验教育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深切的应用到实际行动中。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降低。现在,怎么样提高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成为了目前各大高校的重要问题,要让学生逐渐的接受这门课,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对《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
2 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2.1 教材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门教材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把握这门课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不仅要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还要全面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近年来党所取得的创新理论,这样丰富的课程内容,从古到今,从理论到现实,从政治文化到经济发展,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在这一课程有所涉及。一般而言,具有自己专业特长的教师都很难全面且深入的掌握这门课的全部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具有难度,对书本的内容很容易产生枯燥感,很难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社会问题都很难与课本理论知识相吻合,例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腐败现象及就业问题等等,这些与教材上所讲述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偏差。在开始学习这方面的课程的时候,学生就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电视、报纸或网络上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样不断重复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这门课产生了厌烦感,这样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学生缺乏对政治的认识与兴趣
一方面,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很多学生在对待学习上过于急功近利,对于那些专业课或是对自身未来事业前途有用处的课程,他们就会非常认真的去学习,而认为对自己没有用的课程就不去学。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是有很大差距的,专业课对于他们来说是未来事业的基础,对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相对而言,《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政治课只是一门政治的说教课,学生对其学习缺乏动力,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显而易见或是重复的,对其提不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内容存在认识偏差及情感障碍,他们认为所谓的意识形态、政治方针等都是当官者的义务与责任,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基本的认识。
2.3 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课堂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经过调查研究,很多学生都一致认为对于他们学习兴趣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确实是有些老师的上课方式比较能够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有的老师上课就比较枯燥。每个教师的上课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相同的。
有的老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结构缺乏专业的认识,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难抓住教材的内在逻辑以及精神实质,讲课内容不连贯,使得学生对知识更加模糊,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领会,这也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政治老师思想比较保守落后,因此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只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习惯与心情去教学,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只管自己在讲台上讲解,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甚至有的老师还会传达一些错误的观念给学生,造成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这都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结果。
3 实施课堂情景化教学的重要性
《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最核心的课程,综合着历史、哲学、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对这门课有着很大的偏见,觉得其实用性弱,跟就业没有关系,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大多数都只是持着考试合格的心态在学习而已。为此,教育部与中宣部对各大高校提出了要求,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教师应该怎么讲好这门课,为学生构建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的实施课堂情境化教学,不仅将这门枯燥的课程理论知识变得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
4 实施情景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1 将图、文、音三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多样性与形象性,很难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的心理研究报告指出,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里,大约只有30分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以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保持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这门课程属于公共课,以往的教学方式所能传达的知识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图、文、音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教学课堂上接受知识,能够很好的弥补教学缺陷。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再现教学内容,用视频、文字、音频与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很好的使教学内容实现情景化,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力,极大的扩展了教材的表现形式。其将文字合理、形象的具体化,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也将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毛概知识的时候,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经典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优秀的指挥以及红军的英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4.2 改变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水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其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不仅可以将纵贯古今与横跨中外的知识相联系,还可以将动态的大量知识运用超文本技术进行联系,不断刺激学生的视野。例如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将相关的资料做成课件,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从而亲身体验与领悟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符合大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表现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培养他们的政治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还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线性输出,还发展了开放性空间输出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设计情景与悬念,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同时在获得知识的时候,陶冶自身的情操,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4.3 鼓励学生利用情景参与学习活动
这门课的另一教学理念就是鼓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感知与记忆意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有关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听觉能够记忆20%,从视觉能够记忆30%,而从视听二者结合能够记忆 75%。现代化教学技术注重对感官的激发,在课堂上多多开展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学生的思维,情景化教学对于增加学生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情景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魅力,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大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文字、图片与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意识,激发他们的逻辑能力。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会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这门课始终坚持的理念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努力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而奉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探索和总结中,提升这门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而负责任,热爱教育事业,根据教学规律来开展课程活动,努力增强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氛围,使《毛概与中特体系概论》这门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门课具有最大的特性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这种理论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性,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在以后的发展中,努力发展这门课的情景化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燕琼。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6)。
[2]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3]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4)。
[4]赵建建,黄冰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可以从7个方面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国外研究状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严书翰,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以后,在运用这个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实践中,我国理论界做了大量工作。 研究和宣传这个理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而真正实现“三进”的教育引导作用,就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为什么必须从学科建设上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及其组成部分能否实现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的统一。恩格斯有句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他还提出,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这既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任务。按照恩格斯所说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在学科建设中深化和系统化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也指出,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因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增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以学科建设的成果作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和科研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才能够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只有用这个理论体系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不断地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概括,才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其党性实践性学科性的统一。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 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至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也有力地佐证了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与增强这一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是一致的。
怎么样做到从学科建设上加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把这一理论体系当作重要学科自觉地加以学习、宣传,不仅能够提高这个理论体系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而且本身就是从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具体推进这一重要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关键要确定若干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一是总体思路(这是最高层面);二是研究主题(这是中间层面);三是教学讲题与科研课题(这是基础层面)。抓住统领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和总体思路,就是抓住了学科建设的“牛鼻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目前宜确定7个研究方向。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认识“两者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上面,而是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脉”是什么,“进”在何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有过3次重要论述。第一次是党的十三大报告,使用了“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第二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提法。第三次是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还是使用“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党的文献所包含的上述提法,虽然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上述提法是统揽全局的提法,是依据厚重的历史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作出的重大结论。
对于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应当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原则。二是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
关于第一个重点,十七大以来研究得比较充分,成果也比较多。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至少在以下8个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为根本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研究涉及基本原则与基本原理的关系。这两个概念,联系密切又有区别。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和意义,基本原理更具有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的性质和意义。根据基本原理,还可以推演出其他具体的原理和结论。因此,基本原则要比基本原理简明,基本原理要比墓本原则丰富。
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之后,我们会看到,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差异”,往往是我们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也就从学科建设的层面进一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重点要研究为什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简称“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怎么样把它们联结起来,组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还要着重研究这个理论体系如何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四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和深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这个理论体系与十七大之前学习这个理论体系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个研究方向还包括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深化和拓展这个学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这个研究方向从总体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内容丰富,需要从3个层面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攻关: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主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看到,“精髓和主题”贯穿这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四大基本问题”围绕主题而展开。以上每一层面都包含若干个重要问题,都可以单列出来加以研究,但这个方向主要还是从3个层面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总体上进行侧重研究。这篇大文章做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学科也就立起来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门历史。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我国理论界多数学者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呈现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样3个发展阶段。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体系)、特别是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理论成果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还不能说在广大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中都已经得到解决。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史。我们认为,这部历史的起点至少应当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而理论界有一种观点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历时13年的局部执政,就已经开始了。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观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能够在这部历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全面的评价。当然,这部历史重点要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史。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
这个研究方向是作为学科本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框架、“骨骼”。
党的十七大以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成果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编并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2009年1月)。该书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三大理论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以此为基础,沿着这个方向,目前还在继续深入研究。
无论是把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还是16条、或是13论等,都有一个逻辑建构的问题。因为,它们不是多个方面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3个层面的理论构成的。一是基本理论。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质的规定、历史方位、基本途径和根本目的等。二是总体布局理论(或称主体理论)。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三是实现条件和保障理论(或称条件理论)。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物质和精神、基础和根本等一系列前提。对于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言,“条件理论”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科学社会主义概括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的内容比较充实,而理论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稍逊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4个要点是:一个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核心,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战略布局,即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即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研究这个方向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上述4个要点,还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道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受其引领的8条具体道路分别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现在的情况是,针对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研究得不够,而这是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经路径。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研究中国的战争问题,首先要研究战争的规律,而后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之后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要研究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的规律。通过多学科的合力攻关,深刻揭示这3个层面的规律,进而科学地阐释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国外研究状况
这个研究方向容易被忽视。其实,无论是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还是进行这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都需要重视这个研究方向。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如实、谨慎而又充分地予以估计。60年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不可能不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切变化反映在理论上,主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它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与上述研究相联系的是,外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状况。我们的总体评价是:逐步升温,良莠皆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热烈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在被国外学术界所热议,中国的话题,都要被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所提及。“中国因素”,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政要和学者们认识、分析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重要依据。他们已经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人谈论中国的成就,总是有意淡化“社会主义”的色彩。由于价值观,政治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不愿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如果使用这个概念,就等于承认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此外,他们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加区分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与具体道路,带着传统思维定势和政治偏见解读中国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及时地跟踪研究国外的学术动态。这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c]//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2]邓小平。十三大的两个特点[c]//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59.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两人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后,重点比较了他们在战略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发展战略思想逻辑关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与政策,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能否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之一。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
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应该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其中,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关于机械化问题,党内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当时刘少奇认为农业合作化离不开工业化,农村只有配备机器、农药、化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提高生产的效率,才能引导农民由小生产者向社会主化大生产过渡。对此,毛泽东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了这个问题:(1)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单个的农民不具有购买机械的能力;(2)机械化并不是集体化的前提条件,可以先进行农业合作化。他举例说,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明机器生产之前,是通过工场化手工作坊促使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以此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时至今日我们再来看这场争论,究竟是先机械化还是农业合作化,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毛泽东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农业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要解决好吃穿住的问题,才能从事其他更高层次的活动。毛泽东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与此同时,提出了粮食是农业这一基础的基础,并且把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解放之前,因为战争、灾荒,到处饿殍遍野;建国之初,因为粮食短缺,与投机商进行“米棉之战”。对此毛泽东深有感触,为了保证百姓有饭吃,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这样产生了。随着粮食的年年丰收,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毛泽东提醒说,“粮食是多了,从1949年到1956年增加了1400亿斤。但是多少人吃呢?我们这个国家好处就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粮食多。增加这1400亿斤粮食就不见了,有时还觉得没有粮食。”而正式提出“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是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尽管是在“大跃进”时期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政策,可是“全面发展”、“按比例发展”执行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将“以粮为纲”发挥到了极至,甚至起到了反面的作用。
(三)农村未来的平均主义情结
在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中其实对农村未来也有自己的憧憬,那就是共同富裕,但要绝对的平均。面对农民的忍饥挨饿,毛泽东会眼含泪花,自己半年不吃肉,拿野菜当粮食吃;面对农村中的贫富差距,毛泽东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反映出毛泽东既希望农村走上快速富裕的道路又不希望农村出现贫富差距的矛盾心理。在他的理解看来,搞平均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必须平均,这其实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更不用说共产主义了。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战略的理论观点
(一)“不管黄猫黑猫,那种方法有利于农业,就用那一种方法”
邓小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体制存在的内在矛盾,这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农村体制改革问题。他说,“所有的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的好。不管黄猫黑猫,哪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邓小平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实践,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要以农民看得见的利益为出发点,至于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首先看的是实际效果,其次看农民意愿,采取试的原则,试验可以多种多样,而不应强求一样。此时的“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这就是著名的“猫论”思想,也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到80年代被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志。
(二)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两个飞跃”
1990年3月,邓小平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此后他一直思考并探索新的农村发展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对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概括,指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邓小平在推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分散经营的不足,家庭承包后还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他在深入总结和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第一个飞跃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思想,第二次飞跃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致富不是罪过”,先富带动后富
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历来是一项棘手的问题,在农村中显得更加的敏感和复杂。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就明确表示要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重视物质利益,他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随后又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但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有日益拉大的趋势,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0.4,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对此,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就注意到了,对此,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让发达地区和先富者多缴利税、技术转让、鼓励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包扶等方法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两极分化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命题。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
邓小平说过,“恢复毛泽东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这就决定了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毛泽东和邓小平贡献都是相当大的。虽然他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正如前面两章所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别从属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体系,但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当我们对毛邓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比较时,我们既要看到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看不见这种继承关系,就会否定或忽视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看不到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超越,就会低估甚至抹杀邓小平独特的贡献和创造。我们只有从具体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发展战略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差异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当时的农村发展战略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弱点。而邓小平是有一定经验可循的,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毛泽东制定农村战略政策过程中他都有参与,可以说基本上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所有成功与失败。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在制定新的农村发展战略政策时就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吸收成功的经验。虽然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农村发展的道路也依然存在着坎坷。
(二)个人理解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农村发展战略问题上的差异
1、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并提出短时期内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我国当时所处的阶段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处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并明确指出“三步走”战略理论,与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两步走”有一定的区别,去掉了其中不现实的成分,保留了可以利用的部分,增加了新的内容。
2、对农民阶级性的理解差异
农民的阶级性问题历来是毛泽东关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认为,我国广大农民虽然仍然是小生产者,但他们都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集体化是农民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农民的对于集体化道路的热情问题,毛泽东把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视为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村直接可以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农民过早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作为小生产者的积极性被抹杀掉了。而邓小平认为,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有单干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之前,是不应该过早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的。这种对农民阶级性或积极性的不同理解上使他们在农村发展道路上产生了不一致,后来农村中发展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充分证明农民还有单干的积极性。
3、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定位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毛泽东也想发展生产力,这是他发动“大跃进”一个重要的因素。问题在于他夸大了生产关系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为“唯生产关系论”。这种认识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关注角度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也对农村发展产生了不同效果。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九
摘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一贯追求的执政理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执政理念;思想意蕴;实践意义
2011年1月10日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一贯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党依靠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实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深邃理解和全面把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是革命的力量之源和价值所在。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著名论断。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他还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孜孜求索,为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系列思想。他指出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他一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各方面工作的“压倒一切的标准”。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以及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从长期执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鲜明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江泽民反复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建立起党执政的最坚实阶级基础和最广泛群众基础,才能无往而不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对“最广大人民”的理解从主客体的关系深入到主体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内涵,并作出了新世纪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注解。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不先进,执政能力强不强,不仅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要看它有没有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领。总的来看,经过这些年开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与先进性要求不符和执政能力不高的问题,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和信心,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以科学执政促进发展,以民主执政凝聚人心,以依法执政化解矛盾,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执政实践中,努力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
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富足、更民主、更文明、更和谐、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表明,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得快,什么时候人民生活改善就大,国势就强,社会就稳定;相反,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国家就困难,人民生活的改善就受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就出现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极度贫穷的人民生活状况很快改变,国力增强,社会稳定、团结、祥和,全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20世纪50年代末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脱离实际的偏差,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爆发,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不久,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指导下发生了““””,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一些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正是洞察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或停滞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危害的严重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作为首要关注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始终紧紧抓住不放。邓小平作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紧抓不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据统计,1978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左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在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奇迹。
发展是有规律的,即是有方向、目的和方式、途径的。发展的方式、途径关系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它们受方向制约而为目的服务;发展的方向、目的决定着发展的方式、途径,发展方向,就是发展的目的指向;发展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不明确或不正确,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不合理或不恰当,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综合发展效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本质要求
腐败销蚀党的肌体、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如果我们党对腐败现象不能有效地遏制,任凭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就会丧失民心,葬送政权。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洁,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不仅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亿万人民的福祉。从当前看,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来讲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国际国内的压力,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从国内情况看,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在给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思想文化方面,少数党员干部受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导致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
在体制机制方面,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从政行为、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还不规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存在着滋生腐败现象的空间和漏洞。
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一些经过多年整治的老问题仍时有反弹,又出现了一些案件易多发的新领域;有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稀缺、监管薄弱的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腐败案件的类型的形式以及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十分恶劣;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教育医疗收费、国有企业改制、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由很小的矛盾纠纷酿成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领导干部作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国际情况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总体态势对我国是有利的,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从党员队伍的情况看,随着我们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结构和队伍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400多万,他们基本上都经受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对敌斗争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初,党员发展到360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
现在,党员已达到7800多万,其中70%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党员成分越来越多样化,流动党员增多,党员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通过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和惩治腐败分子,不断净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5.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3.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2.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十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的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它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并对当下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有着指导意义。本文从毛泽东群众观的历史渊源出发,探寻其创立过程,并简略分析其主要内容,指出它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本;毛泽东;群众观;现实意义;
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党群关系以及人民群众的作用等方面的总结及认识。毛泽东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领导群众的一系例论述。毛泽东群众观结合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它贯穿于整个毛泽东思想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
毛泽东群众观的历史渊源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十一
2.大学生宗教意思与宗教信仰的调查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
4.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秋香的调研
5.对大学生课桌文化的思考与研究
6.我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7.大学学风调查分析
8.大学交锋调查分析
9.大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调查分析
10.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调查分析
11.大学生的民主意思调查
1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大学生择业取想调查分析
14.大学男生群体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15.大学女生群体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十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
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习近平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十三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院09级(2)班
学号:090730xx
姓名:xxx 《复兴之路》片场宏大、感人、激动。主要讲述着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曲折艰难崛起的历史长河。全景追溯中华民族169年来中国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勾画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从这条艰难曲折的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长河中,观看影片的全过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在这160多年的艰苦历程中,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灭亡,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额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政府……然而,到了20世纪初,华夏大地的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革命之势如星火燎原,到了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要正确走向,真正的走向富强繁荣,就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如片中所言:“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局。”这个时代,各种思潮交相激荡,各种主义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走“中体西用”之路;自由主义者又欲行全盘西化行日本之强盛之道;走欧美资本主义的道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则企图用封建的法西斯主义主宰“中国之命运”;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此时兴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道:首先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键问题。由此可见,这思想的较量,主义的斗争,其实质是不同的历史走向之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争。
时光机器走到了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运动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端,然而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然而,中国的先进人士向来不惧怕威胁,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结束到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一百多年来,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圣地,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在这里运筹帷幄。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
当我看完《复兴之路》后两集,心理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变革的时代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 98洪水泛滥、2003非典入侵、2008北京奥运、汶川地震到今年的gdp世界第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中国。在不同时期,最我们国家的高领导人出现在最前线,鼓舞我们要有战胜一切磨难的勇气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和精神,足以让国人自豪,足以震撼世界。从这里,我看到了不屈,学会了坚强。这就像人生,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一切变故,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要学会坚强与镇定。
每个人是都是有精神的。从受尽凌辱的弱国到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国,我们从舞台上展现的这条复兴之路中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
每个人都是有理想的。历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完美展现在《复兴之路》里的每一分钟。历史提示我们,有一种力量叫精神,有一种信念叫理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这种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样燃烧着,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虽然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生活方式,但对祖国的热爱却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每一个国家存在,这也是每一个人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今天,可以告慰我们的先辈们,我们一直继续着他们的光荣与理想。
我们执着地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和民主,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学习者先人那样为理想坚持不懈,我们坚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美好。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十四
第七章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案例呈现:
中国的飞速发展
联想———美国ibm个人电脑业务;中海油———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tcl———法国汤姆森公司;海尔———美国美泰公司。
这仅是近一两年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事件,在此之前,首钢曾因收购巴西的铁矿和当地钢铁公司而一举惊世。眼下,国际舆论已经不再惊讶‚中国收购‛,而是议论纷纷,甚至渲染气氛,刻意把中国资本输出行为说成‚洪水猛兽‛。资本输出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在全世界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凭什么对中国‚初出茅庐‛的举动大惊小怪呢?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从‚三来一补‛内线作战到资本输出外线作战,即使经济外行人士也不难看出其中的战略性变化。外国人没有想到,我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战略转轨来得这样快。现在外国人也在琢磨,我们自己也不乏忧虑。这一步是否迈得太快了,风险考虑是否充分了?中国资本全面出击时机是否成熟了? 应该承认,至少从经验上看,我们是严重不足的。海外收购行为要比在国内‚三来一补‛或深度的合资合作复杂得多,涉及的法律都是我们不熟悉的,加上‚人生地不熟‛,很可能会‚水土不服‛。首钢在巴西的首例收购就曾遇险无数。其次,我们‚财力‛不足,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结构合理,各方面人才,经验都很丰富,尤其在管理和技术两大因素上优势尽占。而我国公司,即使如中石油、联通,中国工商银行这些可以在世界500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公司,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和劣势。我们收购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其中‚奥妙‛之一,正是以有形资本换取其经验,管理和技术等无形资本。这正是我们的资本输出与当年西方的资本输出本质上不同的一面。因此,一个巨大的风险蕴藏其中: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能力调教好‚海外媳妇‛?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因此,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还不到火候。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这是‚破冰之旅‛,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开始。失败和教训都是难免的,但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比西方国家当年资本输出少走许多弯路。一是wto时代,为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铺就了黄金大道。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比20世纪、19世纪、18世纪强100倍。我们只要尽快学会、用好wto的相关游戏规则就行了;二是我们具备发展中国家低成本起步的诸多优势。当前,全世界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速进行,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轨的速度加快,为‚中国收购‛创造了极好的历史契机;三是我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外汇储备极为雄厚,是‚中国收购‛的最大‚担保‛。四是我国企业在与外商合资、合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多年的反倾销作战也使我们认识到单靠国内市场是难以做大做强,更难以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上所述,‚中国收购‛利大于弊。当‚中国收购‛逐渐被国际普遍认可,接受并欢迎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形象才会全面正面地树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才名符其实,中国的对外开放才算彻底实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称得上完美、成熟。
案例思考: 1.结合案例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断的加速,海外并购加速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案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说明了什么? 案例解析:
如今,中国大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已不鲜见了,近期的事例就包括:中信证券宣布,与法国里昂证券大股东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达成协议,将以12.52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中油海宣布以151亿美元100%收购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中石化同日表示要以15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加拿大油气公司。
不夸张地说,‚中国收购‛时代已然来临。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昂斯也指出,‚我们的世界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收购的都是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所派的前去收购的经理人至关重要。该经理人要懂得与社会各阶层打交道,要有洞见,不但会讲当地语言,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他必须既是管理者,又是外交官,可以与当地领导人互动,博取对方好感。
同时,经理人应该有野心,而不是只抱着在异国安顿妻儿,偏安一隅理想的经理人。
遗憾的是,目前央企派驻国外参与收购的经理人,没有雄心壮志者不乏其人,有些人甚至就是为了捞得一些海外镀金的经验,争取回国后借此再往上爬。
文化的融合尚不待言,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英语水准连日常交流都有困难,对当地人的文化和西方人流行的商业交往模式更是不愿深入了解。
在中国收购时代,经理人还不是关键问题所在。最关键的是央企在进行海外收购时往往个人意识太重,拍脑袋的决定屡见不鲜。有一家央企在收购国外某公司时,都没有到这家被收购的企业进行详细调研,其后派过来进行收购的小组,也只是到被收购企业走马观花地巡视了一下。这家被收购的企业里面有一些中国员工,他们原以为收购小组会找他们聊天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结果却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收购方人员和他们联系。后来才知道,收购小组每天被送到不同的景点游玩,哪有时间真地做些功课。
这个收购小组临走时为了感谢被收购企业老板的热情款待,还赠送了好几箱五粮液。后来收购结束,这家央企的大老板亲自飞过来主持兼并仪式。据知情者说,这家央企付出的收购价格是被收购企业合理价格的好几倍。在收购仪式上,央企老总在上面侃侃而谈,底下行内人嘲讽不断:被人家卖了还帮着数钱。由于付出的价格太高,企业自收购之日起就一直亏损,几年下来还没有扭亏。
如果收购之初就有问题,后面派过来的职业经理人就是再能干,也很难有办法让被收购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介绍了从‚中国制作‛到‚中国收购‛,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的事例。通过本案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必须充分的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我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4‚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飞速的发展!
本案例可用于第七章第一节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部分的辅助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主要是描述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讲课的引子开头。也可以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证。但是不要让学生有骄傲的心里。因为目前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面对全世界,仍然还处于不利地位。仍然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引导学生追求更高。
大学相关的毛概论文篇十五
摘要: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所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文就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创新及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和实践运用,以及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邓小平;解放思想;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然而随着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行。学习邓小平坚持真理、科学求实的精神,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并自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于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才逐步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与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为了克服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全党提出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今天人们考察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往往从“重新确立”谈起,但实际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初的确立及其以后的发展和践行,邓小平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同时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从1927年6月,任中央秘书起,直到1977年重新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三起三落”中的邓小平,始终践行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论是身居高位,领导革命斗争;还是身陷险境,与各种错误路线做斗争。
2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邓小平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重新确立的,它的确立又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结束后,正当全党急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如果照“两个凡是”的观点,那就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人们在““””中形成的僵化和半僵化的思想状态就不可能改变,也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成了全党思想解放的先声,为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扫清了障碍。
2、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邓小平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批判,成为其后开始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声。1978年5月,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开始不久,邓小平就给予其高度评价。通过这场讨论,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普及到了全党、全民和社会各个领域,为全党、全民的思想大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和运用
1、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科学概括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之后,面对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艰巨任务,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和贯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着深入思考。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概括在十二大上被写入党章的总纲中。
2、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运用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他以巨大政治勇气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科学论断。这些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严谨的科学体系。
3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思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始终存在着创新与守旧、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存在着“左”的和右的特别是“左”的思想干扰,归根到底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严峻考验。在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突破禁锢、开拓前进,靠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社会活力,带领全国人民推动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承、坚持和发展邓小平以来历届党中央的改革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如果说以前的改革需要突破观念禁区的勇气,那么如今的改革需要的就是突破利益障碍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在于调整利益关系和重塑权力结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习说:“实干兴邦。”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动摇,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创新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2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