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传达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也是思考和梳理自己思想的良好途径。怎样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所读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这包括对书中事件、人物、情节等的准确把握和分析。其次,要发现并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和主题,这可以通过解读关键细节、对比对照等方式来实现。同时,还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读后感的核心,也是与作者对话的方式。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叙述的逻辑,使读后感具有清晰、连贯和有力的表达效果。综上所述,写一篇好的读后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精准表达。下面是一些读后感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撰写读后感的思路和借鉴。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一
田园园同学给家人每人买了一本书,这本书估计到现在为止,除了我,其他家人还没开始看吧。我看到了121页,一本很对应我目前需要的书。不知道正在看我的文字的你目前在想什么,而我想的最多的却是,怎么样找回我的健康。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像蜗牛在地上爬行一样,蜗牛慢慢地爬,我慢慢地看,而且我一边看一边练习,经常还回头看看,这个叫“炒剩饭”吧。这两年闲了很多,有了一些时间阅读,但大多阅读,都是以考试为目的,这本书是目前唯一壹本不以考试为目的而看的书,所以才看的'这么从容吧。
书里有很多观点,都能给到我启发。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回感受,让感受回归行动”。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我是什么时候养成了习惯,做事情总喜欢超前呢,是小学还是初中?好像都是。我这里说的超前,就是做a事情的时候,已经进入了b的状态。比如,假期的时候,我总是提前结束假期的状态,让自己提前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比如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吃饭总是很快的;在工作中,我也总是做这个事情,想着后面的事情;做家务的时候,想着工作的事情,那就更是经常了,等等。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似乎很赶时间,总是忙不停,总觉得事情永远做不完,时间永远不够用,我的状态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常态呢。
曾经总是听到人说“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原来它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收回你的感受,让你的感受回归到你当下的行动上来,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来,去感受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让感受和身体的行动一致。说实话,这么看似简单的道理和方法,执行起来实则非常困难。我最近一直在练习,真的不容易。比如: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不信,你也试试,看看是我觉得不容易,还是真的大家都觉得不容易做到呢。
今天的文字的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个书中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二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赶上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的跨越发展期,科技进步,物资丰富,万物互联。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而且这些可以通过基因或基金传递给下一代。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
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的,所有习性、习惯、模式也要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你、我、我们的父辈和孩子都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一阶段。而不少人的初始状态是混沌的,他们天然追求简单、轻松、舒适、确定,这种天性支配着他们,成为他们喜怒哀乐的生理起点,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醒着”和“睡着”,这二者显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这个逻辑错误之前,你不妨先随我一起看看我们的人生轨迹,或许你会同意我这个说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都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成长,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能有多差,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不谙世事的我们认为:即使暂时说不清具体该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毕竟年轻无敌嘛!
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了:梦想与现实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而优秀的同龄人已绝尘而去。一时间,他们焦虑急躁又如梦初醒:“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没有在最好的年纪及时觉醒?”但即使含泪拷问,也似乎错过了最佳时机,毕竟人生是个单行道,无法从头再来。最后他们不得不敲碎那颗高傲的心,在无奈和叹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睛”。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我曾经的画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主张,对命运无选择。那时的我,虽然对本职工作非常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有空就找朋友们聚会,时常喝到烂醉;经常熬夜,从不主动看书、运动;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视频、读八卦新闻、玩手机游戏;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下意识中,我觉得这种无忧的生活会继续下去。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知驱动。当我把这些思考和方法论分享到网上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他们惊讶于我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蜕变,并主动给我发来反馈,说我的文章深入浅出,令他们醍醐灌顶,从而产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时,他们也不断抛来成长的困惑,希望我能帮助解答。从这些提问中,我看到无数渴望成长的人,于是决定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个人公众号“清脑”上开通了问答专栏,从此多了一个成长咨询师的身份。虽然是业余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触“困惑样本”的机会(本书的很多案例正来自这些真实的提问)。在解决了林林总总的成长困惑之后,我发现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论竟然可以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困惑与烦恼。无论在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等基本概念的解读上,还是在自控力、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等必备习惯的养成)上,都有相对独到的原理呈现和具体可行的方法提供。这些积累勾勒出了本书的基本样貌。
但当你真正看清这本书的样貌时,你会发现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和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当然,你可能对书中的某个主题感兴趣,拿到书后便直接跳到相关章节,这样做未尝不可,但若是时间充裕,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从头开始阅读,因为一些基础概念会像插塑积木一样慢慢呈现具体形态,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会对理解后文产生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成长的人阅读,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对你有所启发。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的人,暂时缺少人生目标、过得浑浑噩噩的人,想变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撑的人,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人,想了解底层成长规律、主动创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这本书肯定能让你豁然开朗,并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另外,我也特别希望年轻人,尤其是那些还未踏入社会的同学能看到这本书,因为你们正处在起步阶段,若能借此书觉醒,便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弯路,让自己比同龄人领先一步甚至多步,这相当于直接减少了生命消耗啊!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道理显而易见,因为你若放弃了成长,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但只要去改变,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下一个翻书的动作就权当是我们的握手礼吧:“很高兴认识你,我是周岭,让我们共同踏上觉醒之旅吧!”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三
终于把《认知觉醒》给看完了。一个最大的感悟就是道不远人,大道至简。
首先说到道不远人,是说整本书都在讲个人学习成长的底层规律,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样,不会因为你有钱就给你开后门,也不会因为你贫穷就刁难。人人都可以学习来提高自己。
其次说到大道至简。真理往往就在最朴素最充实的生活之中。读《认知觉醒》,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其中的道理如拉伸区、理智脑、复利等,简洁简单,即使你只有小学基础,也并不影响你的理解。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读书是个人升值的有效低成本路径,非常感谢周岭老师的新书,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也希望大家愿意对本书有更多的了解。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四
最近,关于“努力能不能被看作核心竞争力?”的讨论在网络中广受关注,频频登上热搜榜。
在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你认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或者“你认为自己同他人相比,过人之处在哪里?”听到的回答中十有八九会提到说“我很努力。”
我认为,努力只是一个加分项,但不能作为主要的竞争力。在学习工作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努努力这么简单。就拿张珊来说。张珊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当初我们都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她的话,“勤奋努力”当之无愧。每天五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半回宿舍,熄灯后还点灯夜读。中午在教室休息,连吃饭都要拿着书背诵单词。一副学霸的样子,当初的我们都认为,这么努力刻苦,她如果考不上,其他人就更没有可能了。
但当考研结果出来后,我们所有人都表示难以置信。是的,张珊落榜了。不甘心的她又开启了二战的模式,但是接连两次都以失败告终。整个人陷入深深的绝望和焦虑之中。
为什么如此勤奋刻苦,苦苦坚持,却不见成效,频频以失败告终?周岭编著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作者解释了努力但却不成功的原因,并针对如何提升学习力提出了关键性建议。
1.学习任务难度不当,学习痛苦
有人说:“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放在学习中也就是说,当你在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时,要选择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
但是张珊作为考研人的代表,恰恰是犯了学习计划难度不当的错误。五点起床,晚上点灯夜读,吃饭的时候也要读书,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短时间内还是可以坚持下来,但是考研是一场长达300多天的持久战,每天如此训练,即使表面上完成了,但是完成度以及完成的效率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在和张珊的对话中也了解到,她每天其实大部分学习的时候都很痛苦,常常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人还在凳子上坐着,眼睛也在盯着书本,但是思绪早已跑到了其他地方。
每天之所以能够坚持“努力”,都是靠意志力麻痹自己,使自己在形式上完成了任务,陷入沉醉式的自嗨模式,以获得短暂的心理安慰,但实际上学习效果并不如意,学习效率并不高。
学习任务难度不当,学习过程中痛苦难耐,急于求成,假装“努力”,这是努力过后仍然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2.孤立学习,分散知识
张珊在复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说,考研的知识点太多了,今天学完这些,明天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当我问到说,是否会停下脚步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时,她说,这么多知识,时间这么紧张,能输入到头脑中就不错了,没有时间整理。
不可否认,考研备考时需要复习的知识是且多且杂的。但是如果只管一个劲儿的输入孤立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断线的珍珠一样,散落在头脑中,难以管理。
比如,当你整理衣物的时候,如果只是一股脑地将其堆放在衣柜中,下次寻找的时候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将其折叠整齐,并且按照上衣、裤子、内衣、裙子等类别来进行整理时,下次就能迅速精准地找到它们。
类比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只管一味的输入,不加整理分类,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只会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甚至出力不讨好的效果。这是努力却不见成效的又一原因。
1.匹配:游走在舒适圈边缘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行动学习区域主要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和困难区。在舒适区的任务简单,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因此,在舒适区进行学习往往会因为无聊而走神。
困难区则是与舒适区相对的区域,在这一区域里面,学习的任务难度较大,人们一般也很难达到,因此,呆在困难区容易使人因为畏惧而逃避。
介于舒适区和困难区这两者之间的是拉伸区,也就是“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内,我们既能感受到成就感,也能体会到挑战的快感,因而,学习效果最好,进步也最快。
也感受不到跑步的成就;如果将目标时长定为1个小时,则会有些困难,最后需要完全依靠自制力,而且也会使人感到痛苦难耐。所以在“困难区”内显然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但是如果将跑步时长定为20分钟,对于一般人来说,既能体会到跑步的了乐趣,同时也不会因为身体疲惫而感觉痛苦。所以说,在“舒适区边缘”更利于任务的高效完成。综上可知,最佳的学习区域在于“舒适区边缘”,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学习任务时既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最佳通道。
比如,当我们在计划时间阶段时,可以以半小时为单位。它相对于几分钟来说不是太多,相对于一小时来说又不是太长,长短适中,既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也不至于使自己感觉到痛苦难受。半小时时间一到,就立马停止,到旁边休息,简单放松五分钟。
接着再开始第二阶段的学习。如此反复,既不需要靠意志力苦苦坚持,也不用担心学习效果,同时很容易坚持成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关联:学习的重要环节
“关联”是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说孤立的知识是沙粒,那么关联的过程就是将这些沙粒聚沙成塔的过程,从而形成稳定的知识晶体,最终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比如,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只单纯地从前翻到后面,内容就像没有看过一样。但是如果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再去读这本书时,将新旧知识加以整理关联,那么这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很难被忘记,自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概括来说就是“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对自己习得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将其与旧知识、实际生活加以关联,如此便能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学得新知,提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省学习时间,花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联知识,避免孤立,这是提高学习力,避免“伪”努力的重要环节。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想要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介绍了有关成长的20个成长关键词,能够帮助你彻底走出焦虑和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
正如书中序言中所写的,“阅读本书,你将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看清自己,了解认知世界里的基础设施……从此豁然开朗,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从而开启真正的自我改变原动力。”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助力法宝,有关成长的困惑可以在书中找到解答。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五
心理学上有一种论文的写法叫做元分析,就是将同一内容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全部提取出来,分析其中观点的类似点以及不同点,从而整理出一个通用的观点,其实「元」的意思就是,分析分析的的分析。每一篇论文都是其他作者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他们的分析结果来得出结论,这就是元分析。
而本书说的元思考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我之前会总结这种思考方法为「灵魂出窍」,就是我偶尔会有一段时间会觉得自己很抽离,感觉是灵魂飘在空中看着自己做各种的事情,然后会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每一次灵魂出窍之后,都会觉得自己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对于迷茫的人,作者推荐的方法是消除模糊。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那就将所有你可能可以做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然后逐个逐个分析,将原来脑海中模糊的想法全部变成文字,将其清晰化。
对于反思的这点建议,我最近的感受颇深,最近跟某零售业的大佬聊了一下,发现自己对过去的工作经验以及生活经验等,都没有一整套很好的反思过程,说白了就是书中之前所提及的模糊状态,而更可怕的是,我任由这种模糊状态一直停留在脑海里,也没有想过要将其清晰化啥的,所以到了跟大佬聊天的时候,就回答不上来。后来被这么刺激了一下,我就决定把自己从大学毕业之后的每一份工作经验都盘点了出来,将想法写下来的当下,头脑立马就清晰了许多。当然,时间隔了这么长,有疏漏是必然的,养成每天复盘的过程是关键。这大概也是名人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过去的想法中获益的核心吧。
我高中时代,在得到一位英语老师的启发下,每一门科目都设置了错题本,每次练习或是测验中的错题,我都会将题目抄写下来,自己错的答案以及正确答案的分析都会写下来。有时候因为做这个错题本花费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就没有时间去重新复习,所以后面就再一次错同一类型的题目。自那以后,我就开始”偷懒“了,每道题目都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反复看复习,这样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错题本的原意不应该是抄很多的题目,而是越抄越少,从错题本出发,反推其他题目,这才是关键。
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只有当你真的去实践一件事,才有资格说这件事是好是坏。如同你要批判中国的高考制度,那么你得首先成为高考状元。然后你才有资格去批判高考这件事存在的合理性。”对啊,在学习一件事情之前就不应该根据自己没有过的经历去批判是错是对,我爸爸不会画画也不认识会画画的人,所以小时候我说我喜欢画画的时候,我爸对我说,学画画没有用,赚不到钱。实际上当然并不是他所理解的那样,但是我们都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劝说中,需要改正的其实我们对未知知识的看法,真正只有你去学了并学出成就的时候,你才有资格对其他人说,可不可以学,要不要去学,当然这也仅仅只能是你对别人的一点建议。
曾经有一位朋友对于我的建议说,「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啊。」面对她的这一声咆哮,当下的我显得无能为力。对于以下知道怎么做才对,但就是不愿意改变现状的人要如何破解呢?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给了一点点小启发,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其实还是那一句,走出第一步,不管成果是不是如自己想象中的好,都走出去,就如同其他书所说的,你压根儿没那么多观众,大不了就失败了,又如何呢,至少你累积了一个经验啊。而且你所担心的事情有95%都不会发生。学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改变你的生活,那都是浮云。
其实没有讲明白,或者说我没有理解到底冥想真正能够运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清晰力开始运作了!)作者说了其实我们脑海里有7个小球,每个小球负责不一样的工作,而当在冥想的时候,所有的小球都要专注在呼吸上,有小球分神的时候就要被拉回来,冥想锻炼的是专注力啊!在不断的冥想过程中,我们对专注力的控制就会一步步加强,这样就有利于我们聚焦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重要的事情,这才是冥想的核心。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一度有想要放弃阅读的想法,但是后面意志力把我拉回来了。之所以想要放弃,是前半段都在说大脑的结构啥的,并没有什么例子,文字就显得晦涩难读,跟我之前的阅读风格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想,既然作者作为一名非医学类的人都愿意分析大脑的结构了,那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坚持读下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哇,优秀的人的习惯还真的都几乎一样。冥想、读书、运动,一样不缺,一样不少。从后面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说法,一路元分析出其实不是因为运动使得我们头脑简单,而是因为在运动之后没有及时运动大量的脑力,而是选择了看电视、打游戏甚至睡觉这种比较低强度的活动,导致神经元不能及时长出来,才会有这样的误会。但是像是学校里的孩子,主业是学习,副业是运动,运动好的同学,通常综合素质也不会差就是了,所以应该是「四肢发达,头脑发达」。太有意思了。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六
没有读完《洞见》,但从中看到了让我记忆犹新的对于佛教的“无我”与“无常”的解释。特别是“无我”,让之前一知半解的认知更加清晰。可能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对于一本书的收获。让我感知到无比正确的是在生活中,情绪比如愤怒、悲伤并不是“我”,确常常在控制“我”。而与《认知觉醒》中的观点,大脑分为: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这点与前者很相识,而接收到更有意思的新观点:理智脑弱,本能、情绪脑强,不应该去限制本能脑,和情绪脑,反而应该用理智脑去管理它俩(想象理智脑担任驯兽师的角色)。
新的观点值得思考,我没想过走路的时候胡思乱想,吃饭的时候看书这类“做a想b”有什么问题,现在希望尝试做杂事也只思考当下,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之前有接触的观点,学习的边缘效应,让自己处于拉伸区,不难受又具有一定挑战,及时给自己反馈的奖励。建立个人知识体系,读书不再专注于作者的知识体系,而着重去让自身知识体系优化和成长。
接触很多冥想,读《洞见》中途放弃就是因为后面太专注于冥想方法的描述,而我只想看其知识理论。本书尾声,更深入理解了冥想的意义,很重要一点在于锻炼注意力,而这是大多数人都急切需要的。希望在之后对于冥想更进一步了解。
最后依照此书的方法,看完之后并没有对书的全局结构特别清晰,但无伤大雅,我们需要碎片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够多,谢谢作者。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七
“每天围着孩子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社交,没有时间成长,我都快与社会脱节了,精神也抑郁了,该怎么办?”
“全家就我一个人照顾孩子,家人还对我有诸多要求,说什么带孩子就是休息,哪比得上上班辛苦?!我真是有苦说不出!难道我不想上班赚钱吗?现实不允许啊!”
“当我看到别人家孩子考试成绩比我家孩子的好时,我就自责,自己明明是一个全职妈妈,全部心血都扑在孩子身上了,怎么教出来的孩子还不如人家没有家长管学习的?”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不至于在日后被社会所抛弃,我渴望改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这种求而不得的感觉真让人难受”。
最近在妈妈社群里,认识了一些全职妈妈,从她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她们强烈的焦虑感,担心被时代抛弃、担心失去自我价值、担心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不科学......其实曾经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焦虑到整宿睡不着,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崩溃到大哭。
后来有一次,我厌烦了被焦虑“绑架”的感觉,决定勇敢地跟焦虑情绪对峙一次。那天,我拿出笔,罗列出我能想到的、所有能触发我焦虑情绪的清单。看着这些黑色的字体,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我一直劝告自己对孩子、对家人要有耐心,唯独忘记了对自己保有耐心!自从认识到这一点,我的焦虑感减少了许多,几乎降到零了。
前几天看了周岭写的《认知觉醒》,我在书中找到了共鸣,原来我的感悟是对的。作者周岭说焦虑的本质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要想摆脱焦虑的束缚,就要直面焦虑,学会培养耐心,重点培养对自己的耐心。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八
致知于行是我大学的校训,这段时间以来不断地想起这四个字,是源于阅读了周岭所著的新书《认知觉醒》。红蓝科技感的封面上,用黑色字体表述本书的名字《认知觉醒》,旁边有这样一行小字: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对于大部分自我成长学习类的书籍,还是那句话:读过了不算结束,解决当下的问题或者实践书中的论点才是它的价值。
早在17年的时候,上过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关于学习的一个课程,在那个课程里讲到一个关于学习的底层方法论,为了实践这个方法我干了一件什么事呢?是临时地突兀地决定去考初中化学的教师资格证。通过运用她的这个方法论,让当时的我在零基础零经验,完全靠自学的情况下,顺利地通过了3门笔试,后续又通过了认定面试继而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经过那一次的实践后,让我明白针对方法类的学习书籍,只有先把它读通了,然后开始实践其中某一些点,这本书你才算真正读过了。《认知觉醒》这本书,也是我想要推荐给大家的一本可以用在学习以前去学习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在书的背后有这样一段介绍: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当你翻开这本书,第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成长也是一种美好。随后一页是本书的名字,书的第三页写着:送给我的女儿周子琪。这是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礼物,这份礼物被馈赠到万千读者的书中,这是一种缘分。它是温和而坚定地告知你一些关于成长,关于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在这里可以明白一些日常心理、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下篇以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为主题,分别讲述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以及情绪力的练习和应用,在书的最后,送给大家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九
常听到人说,“我报了那么多课,可怎么就是没见提高呢。钱搭进去了,时间也花了,就是感觉没学到什么,还很焦虑。”
这个时代的人们有了触手可及的信息,无论是微博,,知乎,还是小红书,抖音,各类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海量优质、繁杂的内容,人们也置身于这些信息里乐此不疲。
不过,体验完速阅收藏的快感后,大家会发现自己完全想不起来看了什么,也大概率不会再次打开收藏的内容。
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之后,那种一事无成的焦虑感便如潮水般袭来,之后又会投入到大量信息里循环往复。
作者周岭在《认知觉醒》里总结到,“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深以为然。
如大多数人一般,作者周岭曾经也经历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浑浑噩噩过日子的状态。不过就在36岁时,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觉醒,此后便不断摸索尝试认识、改变自己。
《认知觉醒》这本书即是他对自己多年经历的学习反思总结。书中首先从人性内在的角度解析为什么会焦虑,而后又深剖四大力,解构如何改变精进。读完之后,醍醐灌顶。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
等,这个字,特别被动。
因此我是在半主动半被动的情况下,碰到了这本书,并且在前十几本书的积累下,在这一本终于让我行动了起来,而不只是脑嗨而已。其实这些书,讲的东西都有些相似,但是组合的东西都有不同,比如里面出现的习惯养成、情绪脑、理性脑、冥想、专注,这些东西都是在——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这些学科之下的。
那么书本能驱动我这样咸鱼行动的神秘力量是什么?第一个你读的书够不够多,你的问题能不能让你痛苦到焦头烂额,第二个是作者的说理够不够通俗易懂,例子举得够不够接地气,后面的号召,还有现身说法的成功例子够不够鼓舞,够不够刺激,够不够触手可及,这些都是驱动读者真正去改正的要素。
我认为这些《认知觉醒》都做到了,比如作者也是以个人成长类的书籍为切入口,把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从头到尾打了一遍,每天2小时,坚持了一年打完,打字的目的是为了更深记忆和理解书中的见解,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甚至内化成潜意识的行为准则,不耗费意志力地用升级的方式做出选择,周岭做到了,他的觉醒之路这些书带来的,他成功了,这个很有说服力。
这个是我做的思维导图,还是我第一本自愿想做思维导图的书,书中有一条很重要:妄想吃掉整本书真的太笨了,那是别人的东西,你没办法完全复制把别人的东西copy过来,我们能做的是用感性脑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方法,并且拿来用才有成效。一本书哪怕你只对一个理论、一个方法论感兴趣,那么也是值得的,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吸收内化,也是白费力气。
所以,根据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整理了下面这个思维导图。但其实,做了思维导图还不顶用,只把知识消化了大约50%左右,那怎么行哦,我看书时间会花了出去,怎么不把知识榨干个够本?作者说,知识点要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过往的学识链接,重构旧的知识体系,再拿出来用,使用的范围,最后再教别人,这才完成了知识内化吸收的所有步骤。
(下面的心理过程,是对本书知识的应用)
我真的觉得太难了,看书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但是做思维导图,要另外花2个半小时,为什么我会这么久呢?因为我的专注力不够,一边做思维导图的同时,在和闺蜜聊天,因此契合了书中所说的,避难驱易,做思维导图是很耗能的,相比做思维导图,聊天更开心,而且放松不耗能。
审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其实作者所解释的写笔记的好处是增加了自己对生活工作的细节感,我的理解是,其实我们每天起床、学习、工作、玩耍,都是很沉浸的,很迷糊的,都是潜意识帮我们做了决定,没有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自己,很多时候都是事后诸葛亮说,哎要是我当时这样做就好了。其实这样的每日分析写多了,在后面做事的时候会更加清醒,比如“我在干什么?我正在发生什么?什么的选择/反应才是做优的选择?”这样除了活着更清醒外,也能活得更有存在感(一天一个防止抑郁小技巧~)主动掌控自己的体现是:能够主动控制注意力,不会被随机、有趣的娱乐信息随意支配
啊~所以我这条咸鱼,清醒了,把手机关了,然后专心到笔记的编辑中,内心要重复咆哮“我要做一个主动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不做一个被娱乐信息支配的人!”我希望以后每一次打开抖音的时候都能想起这句话。
其实这个笔记我写了断,断了写,为啥要把自己折腾得这么痛苦?因为正是本书所说的:人天生,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除非你是个享受延迟满足的天赋型人才,而我是个咸鱼型选手,因此没得法子,告诉自己,不可能急于求成的,慢慢来吧,就像文中取的例子,英语要熬过6个月的平台期,才会觉得背单词如鱼得水,很多人在地五个月的时候就放弃了,可惜了,既然不可以急于求成,那我就慢慢来吧。
最后一个段落,我想说,我写这个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我是个乖学生,周岭老师说,学习不是苦哈哈的,要有反馈机制,如果你想着你的文章能让别人看见,能让别人点赞认同,那这个刺激的反馈足矣让你笑着写着这段读书笔记,所以我是秉着求赞的求评论的心在写的,即使没有人点赞啥的有人看也成啊,哪怕是数目1。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在路上看见同学小莉,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头发也乱糟糟,神情疲惫,没有一丝笑容。
原来小莉的老公最近被公司调往北欧三年,决定一家三口一起搬迁。小莉一晚上没睡好,担心自己去新环境无法融入,小孩子还要重新找幼稚园,听说那里冬天还那么冷,自己那么怕冷的人去那里怎么过。最重要的是语言,根本就没办法和外国人沟通。
怪不得小莉会失眠,以前的人工作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而现在随着企业越来越国际化,员工外派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离开自己生活几十年的地方,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几年,拖儿带女,人地生疏,的确容易焦虑恐惧。
周岭老师写的《认知觉醒》指出:“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我们习惯于每天生活的平静和安乐,如果某件事突然出现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比如被辞退,被公派,换工作,找房子,我们都习惯以抗拒的心态去面对困境。
如果小莉可以换个角度想,去北欧体验三年的异国生活,不仅对老公的事业有帮助,而且小孩拥有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自己也可以体验多姿多彩的世界,甚至可以学到一些新的技能,对未来的事业更有帮助,那么小莉就会开心很多。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二
“健康的爱,一定是自我疗愈。如果自己不能治愈自己,就不能给孩子健康的有益的爱!”躲在洗手间,在如此简净的结尾中,意犹未尽合上《爱的觉醒》时,已跨过冬至日,来到新一天的凌晨。
夜深。俱静。清洌的寒意,在逼仄的陋室流转。
把娃送上床后,怕一墙之隔,墙上如黑洞般的空调孔透出的光影响娃的睡眠,我抱着这本不忍释卷的书,躲进边远的洗手间,关上门,独自沉浸在,浅显易懂,却又引人入胜的家庭教育读物,流畅地读完最后一个句子,竟然有一丝失重与虚空。犹如朵颐一道美食,一口不赶一口,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尝,却已风卷残云下肚。
这本15万字的书,在一日之内读完,走路的时间都被一心二用。于我,已是最快的速度。以最近五年的读书经历,这少之又少的效率,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文字行云流水;观点启智照懵;方法为己急需。新晋人气心理咨询师鲍阅的这本融理论、案例与亲身实践的通俗心理读物,无疑正是如此的书籍。
没拿到这本书时,压根儿不知鲍阅何许人。是在网络手机摄影班李菁老师的微信看到她的推荐,被封面一句“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疗愈”一举击中,立即去淘宝下了单。
能第一眼便对一本完全不了解的书毅然下注,除却第六感嗅着一丝似曾相似的味儿,当然还有对推荐者人设的高度认同。李菁老师,虽然不到30岁,无论其格局,技艺,勤奋度,都让人心向往之。上她的线上手机摄影课时,乱事纷呈,现实逼人,诸多杂绪,分身乏术,遗憾半途而废。但买全了她已出版的书,也一直默默关注她的资讯,人以类聚,聚在她周围的物事,都很励志而高品质。对李老师的感悟小文,8月开了头,一直躺在文档,迟迟没写下去。因为,随着默默关注的深入,发现,她人生的这本书,太丰富,尚需细细回刍。
隔日,网购的书便拿到手。从拿到的那刻起,开始阅读。第一时间,习惯性看印次与版次,第一版,已印刷第3次。同为写作者,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我知道这有多难能可贵!
再读序言,知晓,鲍阅在中学时,便立志写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十几年后,如愿圆梦。作为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她对于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与问题,有切肤的体悟。如此的成长经历,让她走上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道路,志于帮助在亲子关系中受过伤害的人,找回自身的健康,并学习以科学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让伤害,代际传承,无休无止。
毫无障碍地,从头读到尾,余味无穷之际,被一本好书“明目清神,开雾睹天,素屐以往”的功效笼罩,也被“这世上,真有人活成了你喜欢的模样”而激活梦想!
在这本表达浅白晓畅的书里,家庭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有涉及。身为家长的普适性困惑,都有剖析。读起来,很是引发共鸣,直抵内心。解疑释惑的启示,也简便易行,颇具操作性。曾有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习背景,让我知道,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融汇了大量的科学理论与实操心得。犹如白色,是融合了光谱中所有颜色的光,而绝非寡淡空洞的“无色”。
让所有,没有相关学科基础的人,都能看懂,家庭教育的实质,并践行之,这样的专业素养,不啻于大道无形,润物无声。鲍阅刚到而立的年纪,能达到这般境界,实属不易。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尚不在此。而是从序言贯穿到结尾的,作者对自己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的坦陈,直击与剖析!将心比己,这需要多大的心理能量,与觉察能力,方可做到?!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块遮羞布,里面藏着的真相,可能是无底深渊的黑洞,是见不得人的过错,是难以控制的恶魔,也或许,是无力开发的潜能。因此,人们对内在的自我,混杂着恐惧与渴望,如同对待潘多拉魔盒,唯恐一旦开启,会受到伤害甚至遭遇毁灭。读后感如此,有人害怕面对难以把握的局面,便不去揭幕,自欺欺人,得过且过。还有人,压根儿不知有这层遮羞布,自说自话,无知无畏过活。
于是乎,很多人,到离世时,也不知道,心的面貌呈何状,更遑论,为其治愈疗伤。爱的伤害,裹着亲情的外衣,在生生不息的口耳相传中,恣意蔓延。
而年轻的鲍阅,却以身试险,勇敢地揭开,这层神秘莫测的遮羞布,把心的原貌,纤毫毕现于阳光的照耀之下。让我们看到,远远超乎于人类自我设限的“应然”状态的各种内心本相,以及它们所蕴藏的,莫大生机与无限能量。
掀开这层遮羞布,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有智慧!鲍阅,便是如此智勇兼具的,了不起的女子!她以亲身经历,带来启迪:只有掀起内心的这层遮羞布,才能真正的觉察自己,更好地成长自己;也才能如实的接纳孩子,客观地成就孩子!
这一切,唯有爱,也只有爱,才能实现!
为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汩汩不竭的健康之爱的能源场,鲍阅以敏识的智性,平和的心态,温暖的语言,写下这本《爱的觉醒》,探秘讳莫如深的内心世界,共情以人为本的治愈修行,从源头,澄澈爱之清流。
读完这本书,久久盘亘于心里的育儿迷雾,露出其本来面目。这些年,陪伴娃的成长,也试图在杂草丛生、荆棘密布的家庭教育领域,探索些许路径与模式,让教育,回归生长的本质,降低阻碍的风险。和娃携手努力,尝试着以文学喂养心灵,共同书写,如愿出版了《你的九岁,我的九岁》这本亲子文学成长手记,其过程,也收获了超乎预期的成长。
但,这条育儿路,走得并不顺畅,常常疲于奔命在应急的途中,心长力短,左支右绌。多少个不眠夜,在沉睡的世界中,切切反思:对娃的爱,不可谓不深,投入的心,不可谓不诚,懂的教育理论,不可谓不真,但为何,总是面临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瓶颈,难以破冰?!
带着困惑与焦灼,我开始走出自行其是、固步自封的小天地,重拾专业书籍,请教专业人士,学习专业理论。起步的当口,便遇见鲍阅和她的《爱的觉醒》,犹如一道闪电,照见心中的谜团:原来我一直在努力的,是向外寻找,育儿的方法与技巧,却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捂得密不透光,任由原生家庭、传统教育遗留的残缺、伤害,肆虐横行,兀自扎根,这无底洞的消耗,折损大量心灵的能源场,自然难有余力支撑,娃的健康成长!
从不曾知晓,心的面貌,又何以滋养,心的硕壮?!
掀起你的遮羞布,让明心见性的爱,穿越昧的黑暗,代代流转!作者:杨华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三
看完《认知觉醒》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是每看一个观点,掩卷陈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尽快实践。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处于迷茫、焦虑的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以致让人觉醒的“工具书”。
之所以用“工具书”来形容,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放在包里,时常把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与书中对比。
作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本来深奥、抽象的道理,解释的非常容易理解。这使得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行云流水的`感觉。
从作者最开始提到的“大脑”“潜意识”“元认知”的相关概念,到“专注力”“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的关键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几大习惯——“早冥读写跑”,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非常独到的观点,启发读者各方面的“认知觉醒”。
以“作品思维”看《认知觉醒》,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创作,使他自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本书中引用了几十本对他带来影响的书籍,作者这也是属于以实际的个人实践成果,诠释了“读书、写作”带给一个人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四
周岭老师说有人读书是在和作者交流,这句话提醒了我。非常荣幸的是我在春节假期间通过再次阅读《认知觉醒》,和周老师又进行了一次交流。
书中给我触动的点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时不时的将它拿出来翻一下,它会是我的老朋友。
抬头仰望并没有低头踏实的做自己该做的事。直到我看到书中写着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责备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脑去和情绪脑、原始脑和解。于是我从大脑的生理上开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纳了自己,不再责备自己。理智脑就是年轻的经理,它只有几岁,而情绪脑、原始脑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们年当力强,这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将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导着两位长者。
接纳自我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们,而是有商量的领导着他们。当我在看书时刚开始非常着急,我内心的声音在说赶紧刷完,我就会停下来跟自己对话,急什么吗?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并不是把它扫完就结束了,不要急,慢下来。
书看一半的时候,就不想再看了,转向了别的方向,当我意识到之后,我就继续跟自己对话,我们读书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来走哈,继续和作者聊天。
当我的工作发生变动的时候,要离开自己多年的专业转向陌生的战场,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难过更有些焦虑,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书中的方法将它写下来,当我写下来的时候,清晰了,也更明了。当我赋予它另外一个意义的时候,领导既然给我换岗位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爱护,交给我一个新的领域,那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我的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个天大的机会。当我想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不再垂头丧气,而是精神焕发。
我时不时会想起十几年前去逝的父亲,感觉非常痛苦每当念起常常眼中泛泪。书中有写道痛苦反而是我们的成长信号,说明我们改变的时机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痛苦的麻木、无视,最后将痛苦变成了潜意识中,要把它挖出来,不然它会时不时的来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来按书中的方法逐个来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这么痛苦?父亲已经不在了,这是事实,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在纠结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痛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逐个回答自己的提问,等我梳理完之后才发现我一直在逃避的`是当年自己太年轻,没有在父亲生病时去承担一个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子欲养而亲不待”深深的遗憾和无比的痛苦。
当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对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现在过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来。
所以《认知觉醒》治愈了我,我的内心至今充满感激,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呈现的这本书。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来拯救别人,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种痛苦折磨,那你就用书中的方法去试着写下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自我拯救。
我也是通过本书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我们的终极能力。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还可以自我修正,也就是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钉钉子还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那么元认知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1.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
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更敏锐。
2.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
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这件事我怎么就错了,我为什么错了,我可以总结出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3.灵魂伴侣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边时刻飘着自己的灵魂伴侣,当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它在耳边提醒自己,我这么做对吗?我这么说对吗?时刻和自己的灵魂伴侣在一起,随时将它唤醒。
4.冥想。
通过冥想可以让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心灵保持着觉知。
那么觉察自己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要产生在行动上,如何行动呢?
有天晚上当自己想看书时,这时耳边传来其他人直播的声音,我就跑过去听了,听了一晚上之后发现没什么收获,更懊恼的是浪费了时间。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愿我们每一次都让自己慢一个瞬间,不需要太长,只要几秒钟,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书就是遇到一位恩师,这也是一场缘分。周老师是我未曾谋面但已经指点并引领我走出困境的导师。
因为他分享出来的成长心得,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本书的好与不好就在“疗效”。无法形容我对周老师的感激,因为这是一本治愈我的书,当然在此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成长类的书,但是只有它将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书,诚心向你推荐,它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写下此文,在此向老师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致敬!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五
人生就是一条救赎与自我救赎的荆棘之路,就像前世种因今世结果一样,一个人所犯下的错只有自己才能改过,心灵上的罪恶感也只有自我救赎才能重归平和。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长篇巨制《觉醒》是梁晓声的最新著作,它讲述的是一段掩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个少女无心犯下的过错。尘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漫漫救赎之路,并以海外归人的身份,见证了中国故事。在对人性的窥探和历史的深思中,体味生命幽微处辽远的情义与感动。
儿时的无心之举造成了两个人生画卷的瑕疵,人性的丑陋与良心的谴责让陶姮几十年活得胆战心惊,“天谴”是否如影随行般的围绕在她的身边,她不知道,但她心里就是这样认为的。她所犯下的错连老天爷都不会原谅,“天谴”是她能想到的对她所犯下的过错最严重的惩罚。
在那个视名誉如生命的年代,贪污是可以压倒一个人的大山,陶姮的一个举措让陶老师成为当时最不耻的贪污犯,仅仅是因为50多元钱而已。如果结合陶姮当时的生长环境以及家庭影响,这个隐瞒性的举动是对陶老师的惩罚,同样也是她心理变化的一种展现,人性在各方面诱因下会爆发其丑陋的一面,就像陶姮鬼使神差的选择为保护自己的品行而做的欺瞒行为。
那些看热闹的乡民让陶姮真正的体验了一把过街老鼠的心情,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思想让她在别人的笑声中无处躲藏,心情坏到了极点,自我救赎刻不容缓。伤害有多大,救赎之路就有多坎坷,回国后的一波三折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而最后与陶老师相见完成救赎与自我救赎也是让人倍感心酸。陶老师的精神不正常是否由这个过错引起?陶老师记忆中的错乱是否来自对事件的逃避?还有那最后的拥抱,迟来的对不起将两人多年的心结打开,曾经的一切都随着忏悔与宽恕慢慢消去,人性的温暖成为救赎之路的终点。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六
近年来一直听很多人在说“你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用你的认知,在股票帮你赚钱”。
趁着假期看完这本书,慢慢理解“认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认知即是自己大脑底层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释很多事情,越是底层,他就能从本质上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很久很久之前,就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还记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行动的,这就是学到的东西。
这本书也有一段对阅读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书,有感触,有触动的那些知识片段,没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记录总结一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不会是一个详细的读后感。
拆解任务的力量
拆解任务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们的整个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务安排。之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很焦虑,这个季度要做这么多任务,怎么做得来呢?然后秦粤大佬说,用甘特图把几个月要干的事情列出来,自己规划一下。列完之后就发现,原来糅在脑海里的那么多活,经过几个月的“排期”,一下子又变得目标可达了。一旦任务太多,人就会焦虑,就会慌,实际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务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比如在写一个复杂的程序,复杂的逻辑,如果只是一句简单的“完成这个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这个任务,就会退步,不知从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这个也跟演绎思维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着开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动力,其实这个知识很多地方都有讲到,比如如何提升到达目标,就是把目标最大可能的细化,最大可能的衡量,这样达到这个目标就更快了。
平时每日给自己定的目标,每天的工作计划,都是越详细,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当下
我们本以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这样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脑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实际上要么是后悔过去,要么是忧虑未来。实际上都是无谓地担忧。还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当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体会身体。如果是在学习,就高度深度地学习。
脑海里不要同时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时想干太多活,因为那样不仅干不完,还会让自己更加焦虑,连当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识的觉醒
每次我们可以试图分出另外一个自己,告诉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个自己去监督自己,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把自己的杂念消除掉。
心流区域
学习一个东西,或者准备开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从心流阶段开始启动,而不要一畏地设置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来达成。什么是心流阶段,就是在枯燥重复的区域往上走一点,在困难的区域往下走一点,就是心流区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们的精力是重新启动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时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个惯性,这样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给自己每天的时间段划分区域,每个时间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个时间段干的活不一样,这样效率会更加高。
认识大脑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七
读完此书我重新检视我自己,觉得自己像一件“空中雨衣”,华丽的表象背后空无一物。领导力卓越吗?团队合作默契吗?家庭生活幸福吗?好像都没有特别肯定的答案,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落伍了,既要求下属独当一面,又要求他们团队合作;一边是繁忙的公司项目,一边是繁重的家庭琐事;确实都是“吊诡”的事情。
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告诉我:“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我坚信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当然仅仅靠努力还远远不够,需要竭尽全力用心去做,当一个人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时,杂念就会比较少,效率就会特别高,其实拼命工作和修行过程一样,能磨练人的意志和灵魂,企业经营者也是如此,他必须为员工的幸福殚精竭虑,必须超脱私心,让企业拥有大义的名分。
合理运用“吊诡”,用心达成“第二曲线”,尝试扩大自己的“甜甜圈”,做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我相信做你想做的工作你就会有成就感,过你想过的生活你就会有幸福感。
最后,让我们重读:“我们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点燃自己小小的火焰。”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八
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我读完《认知觉醒》的一个感受的话,我觉得用受益匪浅,醍醐灌顶等都不足以完全表达我的一个感受,好久没有这种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觉了。
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它不像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心理、励志的书籍一样,一味的引经据典,一味的列举名人事迹,每每读完都会给人一种要想出类拔萃就得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有着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觉。这些书在刚读完时确实能给人以一剂强心针,于是我们开始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想要确确实实作出一些改变。但是时间一长往往发现自己难以坚持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不够勤奋等主观原因,几次三番以后,我们发现自己很难做成一件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开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责的漩涡。从此不敢制定什么计划,或者在潜意识认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认知觉醒》里找到的两点启示是:
1、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即人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组成,而在人类进化史中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占据主导,毕竟人类真正解决生存问题到现在这个时间长度在整个人类进化长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脑目前进化的程度最弱。这也是我们时常做选择时不够理智的原因。避难趋易,降低无谓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则。所以不要再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或者不够勤奋,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
2、在“舒适区边缘”提升自己。舒适区边缘就是做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刚好在超过我们感觉到舒适一点点的状态。这个难易程度下,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才不会那么“排斥”,而当我们完成时情绪脑也会获得一些正向反馈,慢慢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我们做一件事是由情绪脑驱动时,我们会感觉到轻松并且快乐,也更容易坚持下来。如果一开始无法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借鉴,设定一个超低的下限,而不设上限。切忌好高骛远让自己一下跳进困难区。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弃,又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上也给我很大启发。说几个感触最深的点: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这看上去像是一句废话。但我们可以回想几个这样的场景,一边跑步一边想着待会吃什么,而一边吃饭一边又在刷剧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我们看似具备了一种更强的能力可以双管齐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们却开始丢失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吃饭时就全身心体会吃饭这个行为,跑步时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活在当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这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满足的误区。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都想着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今日阅读一小时,今日背了五十个单词,今日跑步五公里……我们可能会时常满足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种种“打卡”行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当我们设定了这些量化的指标时,我们的关注点会不自觉的由原本这项活动而转移到那个量化的指标上。无形中相当于我们放弃了发掘这项活动原有的乐趣。甚至当我们有几次完不成“打卡”时还会陷入自责之中。
3、用积极反馈来应对焦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焦虑。面对焦虑我们不要让它一直埋在自己潜意识里,而要360度刨根问底式的去寻找焦虑的点,以及可以影响焦虑的因素,当我们一点点解决掉这些因素时,我们也会一点点收获正向反馈,当这些正向反馈足够多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不再焦虑了。
4、“从现在开始”。当我们想要发生改变,想要有所行动时,不妨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要纠结什么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之类的,因为现在不开始,你会把现在开始也错过,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还是老样子。任何我们学到的动西如果没有行动上的改变都等于零,读了一波鸡汤感触满满,发个朋友圈配上自己见解。好像自己收获了很多,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突然发现自己生活还是没有任何转变。于是开始感慨,“读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任何改变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
“输出”是提高学习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标识着你正在把这一块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我觉得《认知觉醒》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要改变却总是坚持不下来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书中还提到关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话题,推荐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一下。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十九
2、焦虑的根源是同时想要的太多,又想立即看到结果。因此克服焦虑就是从这两者入手,想清楚自己要的,你实际需要的`比想要的少;理解复利曲线,在平台期要耐心等待。
3、消除认知、情绪、行动上的模糊。这三点都需要认真思考。自控力,执行力的提升,都在于消除模糊。
最后,建立自己的个人认知体系其实不是想象中那么宏观的话题,开启你的雷达,主动收集打动你的触动碎片,通过自己打磨,实践,关联,嵌入成为自己的体系。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二十
当我看着自己书架上成排的书时,再看我手中的这本《认知觉醒》,心中无限感慨,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认知觉醒》的相遇当成是自己的一次缘分,在此时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对我来说是种拯救。他拯救了一个内心渴望成长、提高自己却陷入知识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负,那个小脸蜡黄奔波各个课场的我。
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触动学习法,无论是看书还是学习还是反思,都要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出发,然后去行动,最后去改变自己,让改变当下发生。
当我看书的时候,从最触动自己的点开始,一本书我不需要全部读完,我过去为什么焦虑?因为自己拿到一本书就想从头读到尾,书里的点太多,自己很想全记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虑。
看完整本书后,我坐下来开始思考我自己,我为什么要看书?我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没错,我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我想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但是此时此刻的我有那个能力将所有的点吸收并做到吗?当然不能,我此时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将它们看到并附身上体。世间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人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凡事要慢慢来。
同时,不是所有的点也适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当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缘分,那就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开始吧。
读书关键的不是做思维导图也不是搭建知识树,而是从自己最触动的那个点,让自己行动起来,最后让自己改变起来。
同理我在听课时也会这么思考,有时一节课有1―2个小时,有的更长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将课中的点全记住,我只取最感动自己的那一个点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再说反思日记,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将触动自己的那一个点用反思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触动自己产生情绪的背后事情发生的过程,思考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为什么自己会激动、高兴、悲伤、情绪冲动等各种情绪,找出来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或者总结出来一个可以为自己用的知识点。
找到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点,再结合在舒适圈边缘练习,让自己在这一个点上持续行动,最后让自己发生改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最后实现自己的认知觉醒。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已经开始上路,我开始用触动法看书,比如本书,我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自己开始用起来,我用书中的“工”型清单法开始给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做计划,我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读书内容写出来,比如本篇。我开始记录自己的反思日记,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赞美我,然后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绪变化的原因,并想出解决方案。
我曾经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退缩,当我想起书中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们,它们是为了保护我,我不是责备它们而是调用自己的理智脑和它们一起对话,不确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为什么不去试试,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等着我呢,去尝试下。
我们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呢?我不是为别人做事,而是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书架而是看看我书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这件事而是在游戏,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戏。
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在此感谢作者为我们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追求认知的经验。作者写的很用心,通过字里行间能感受一股“真”气,这种真实足矣感动所有看过本书的人,书中没有太多的说教,像面对面跟一位兄长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听一位恩师谆谆教导。所有的遇见皆是缘分,所有的相遇皆机缘,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我们出版了这么接地气的一本书,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这也是造福于人类。
我把我的触动点分享出来,你的触动点会是什么呢?请你来认真看看《认知觉醒》,它值得你一读再读。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二十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可是精神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少。一天好不容易结束了工作,我们又极为迅速地投入了手机的怀抱里,在手机上阅读各种热点新闻,极力使我们的精神放松。手机上五花八门的信息,颜色鲜明的界面,各类的图片视频,使我们接受了感官的刺激,获得了一瞬的快乐。但这种做法,使精神愈发空虚,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时间一长,生活中目标的影子变得虚无,梦想也就成了空想,日子过得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掀不起波澜。
在工作的最初,也许自己也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试图学习工作两不误,活到老学到老,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渐渐地,自己立的flag常常被打破,次数多了,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开始焦虑,开始自责,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种焦虑,是来自自己无能的愤怒,也是自己没有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焦虑时,手机还在手上拿着。为了逃避这种自责的痛苦,依旧选择玩手机不去面对,痛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也索取了余下的闲暇时间,麻木了精神。
厌倦了这种生活的人该怎么逃离呢?
试着做计划。计划,是对一天时间如何规划的`方式。对我们严格把控时间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一天的规划,就不容易被一大堆事情绊住,也乐于在某个时间段做好某个时间段应该做好的事,不会因闲暇时间多而盲目选择玩手机。
但是计划不是做了就一定能完成,对某些人来说,选择开始执行计划时就很难。比如一天之始,在已经做好的计划和手机之中做出选择,部分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手机。因为手机更好玩,更不费力,而那部分人会告诉自己只玩十分钟,但是到了十分钟之后,手机舍不得放下,又是十分钟,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一天结束了,才恍然若失,自责于计划没完成。
手机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所以那一秒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决定了你一天如何度过。
试着在选择节点多花点时间,学会延迟满足。
既然今天定下了要完成这个任务的计划,先完成计划再玩手机,比先玩手机再学习,快乐多了。玩手机对前者来说,是完成计划的奖励。后者则会因为任务没完成,在享受的同时更加焦虑,玩手机也玩得不痛快。正如一句话: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痛痛快快地学。如果把两者掺杂在一起,做a想b,不仅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是做什么都不快乐。延迟满足,不是不允许自己享乐,而是先把一天重要的事做完之后再享乐。
在周岭的著作中,“延迟满足”对日常生活的帮助极大,同样,“消除模糊”也有着洗涤心灵的意义。
它影响的是你自己的情绪,我建议你主动请理它。如果生活中突然有些琐事侵占你的头脑,或者一个想法一瞬而过,我也建议你先处理它或先记录它。
因为有些烦恼,它不是出现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出现了。比如,和朋友聊着开心的事情,但是突然她说的一句话让你哽住,你很在意这点,但你不明白为什么很在意,之后就淡忘了这件事。这件事,下次还会出现,还会在某个时机,再次让你不快,只要你没去解决它。而正确的方式,现在去解决它,或者立即用备忘录记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它,分析自己为什么不快,挖掘自己内在的情绪,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给自己提供解决这种情绪的方法。这样,烦恼就会慢慢变少,精神也变得轻快了起来。毕竟烦恼着我们的事,部分是小事、琐事,解决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把沉积了淤泥的池子慢慢洗干净的过程,最后,池子干净了,清澈可见底。
当然,周岭教给我的不止这些,学习,读书,运动,冥想,反思等。我获得了很多,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本书,使你改变了,那它就是有意义的一本书。
认知觉醒读后感篇二十二
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以及更高的态度和标准。尽可能产出让自己满意的、在三五年之后再看依然有价值的、能让人能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东西。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所谓心智,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睛”。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抵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努力;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了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和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67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