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9:56:10
实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1 09:56:10     小编:紫薇儿

总结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过去表现,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一

1突出问题引发,开启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如火柴盒、课本、保健箱、水泥楼板等实物的投影,学生通过观察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然后问这些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叫它什么?学生答:长方体。再师问:这些大小不同物体的形状我们都叫它长方体,说明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么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的特征呢?把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提出长方体的面、棱(也有学生说是“边”)、顶点(也有学生说是“角”)各有什么特征,并以此作为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去做提问题的主人,这比被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更有效。只有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习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突出合作学习,善用发展的催化剂

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对于顶点是不是角产生争论。这时教师应指着长方体的顶点深入引导:有的同学说这应该叫角,有的同学说这不应该叫角(教材中是直接告知叫顶点)。这时可以采用多人合作的方法,你能用什么理由来阐述它是角还是顶点?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的干脆大声争论,有的'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演示。有的开始举手发言:“角可以度量,而它(顶点)不可以度量”。有的拿着三支笔,边说边演示:“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而这个所谓的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三条边(棱)组成的,所以它不应该叫做角。”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这正是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富有创新的体现和展示。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视听工具”,很少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小沙龙。

3突出联系生活实际,通畅发展的源头活水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学就凭借生活因素,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乐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1观察生活,认识数学: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重新给我们的教室涂漆,如何计算出涂漆部分的面积?这时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出:只要算出四周及顶部的面积,然后去掉门窗及黑板的面积。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还要考虑屋顶大梁的面积和墙砖部分的面积等等。他们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体验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的道理。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3.2融入生活,运用数学: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若干条小金鱼,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如何来测量其中一条金鱼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得出:把这些小金鱼放入鱼缸中,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这些小金鱼的总体积,再用这个体积去除以小金鱼的条数,就是每条小金鱼的体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真正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合作探索问题,在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他们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深造奠定良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二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对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展;环节;问题;合作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呢?我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以下三点:

1突出问题引发,开启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如火柴盒、课本、保健箱、水泥楼板等实物的投影,学生通过观察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然后问这些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叫它什么?学生答:长方体。再师问:这些大小不同物体的形状我们都叫它长方体,说明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么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的特征呢?把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提出长方体的面、棱(也有学生说是“边”)、顶点(也有学生说是“角”)各有什么特征,并以此作为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去做提问题的主人,这比被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更有效。只有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习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突出合作学习,善用发展的催化剂

在教授《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对于顶点是不是角产生争论。这时教师应指着长方体的顶点深入引导:有的同学说这应该叫角,有的同学说这不应该叫角(教材中是直接告知叫顶点)。这时可以采用多人合作的方法,你能用什么理由来阐述它是角还是顶点?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的干脆大声争论,有的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演示。有的开始举手发言:“角可以度量,而它(顶点)不可以度量”。有的拿着三支笔,边说边演示:“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而这个所谓的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三条边(棱)组成的,所以它不应该叫做角。”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这正是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富有创新的体现和展示。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视听工具”,很少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小沙龙。

3突出联系生活实际,通畅发展的源头活水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缺乏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现象。因此数学教学就凭借生活因素,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乐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1观察生活,认识数学: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重新给我们的教室涂漆,如何计算出涂漆部分的面积?这时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出:只要算出四周及顶部的面积,然后去掉门窗及黑板的面积。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还要考虑屋顶大梁的面积和墙砖部分的面积等等。他们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体验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的道理。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3.2融入生活,运用数学: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若干条小金鱼,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如何来测量其中一条金鱼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得出:把这些小金鱼放入鱼缸中,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这些小金鱼的总体积,再用这个体积去除以小金鱼的条数,就是每条小金鱼的体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真正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合作探索问题,在生活中学会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他们生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深造奠定良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三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的几点做法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一学年来,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区里的《关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为使“学生成长记录袋”针对性、实用性强,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了“东霞小学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该“成长记录袋”创设了“我爱我家、我有好习惯、假日生活真难忘、课外阅读真有趣、我的作业多棒啊、收获园、我最得意的……”等24项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

为了整体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制定了《新课程实验年级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对其工作意义、使用要求、各教师工作进度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并开展校本培训。评价标准力求客观,不带随意性,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并将做好此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定期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情况,并在年级组中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参与教师研讨工作体会与收获,倾听教师对评价工作改进意见,为下一期做好学生成长纪录积累经验。

鉴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与配合。为此,我们专题召开了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家校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按计划同步进行。

为充分展示实施“学生成长记录”的成果,为学生创造互帮互学和交流成果的机会,我校于六月中旬以开展“校园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组织低年级学生互学,请部分家长参加,推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

[1][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四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的几点做法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一学年来,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区里的《关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为使“学生成长记录袋”针对性、实用性强,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了“东霞小学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该“成长记录袋”创设了“我爱我家、我有好习惯、假日生活真难忘、课外阅读真有趣、我的作业多棒啊、收获园、我最得意的……”等24项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为了整体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制定了《新课程实验年级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对其工作意义、使用要求、各教师工作进度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并开展校本培训。评价标准力求客观,不带随意性,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并将做好此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定期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情况,并在年级组中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参与教师研讨工作体会与收获,倾听教师对评价工作改进意见,为下一期做好学生成长纪录积累经验。鉴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与配合。为此,我们专题召开了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家校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按计划同步进行。为充分展示实施“学生成长记录”的成果,为学生创造互帮互学和交流成果的机会,我校于六月中旬以开展“校园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组织低年级学生互学,请部分家长参加,推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一年级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共四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其中学生自评附有与家长、教师的知心话,家长评价附有对孩子的贴心话等。教师除了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评价外,还注重学习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成长期望等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由于评价指标、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评价内容更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模式。本学期期末我们除了语文笔试外,还增加了对学生口试、课外阅读、写字等考核。数学增加了口算考核、实践操作等项考核,其他学科也依据学科学习内容加大了实践操作与作品展示、主题答辩等考核。目的就是要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学科建立并执行优秀生免考制度和对“学困生”试行补考制。争取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有成功的希望。新课程实验告诉我们,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创新,创建一个安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对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老师评价的语言形式单一,只用“太好了”、“真不错”、“你真棒”等概括性语言评价学生,或当场发小红花之类的评价方式。开始孩子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一长,这种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滋味,成为一种形式。为使课堂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并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课堂评价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教师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其评价也必须具体化、准确化。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实现由概括性评价到有针对性评价的转变。如今我校已有部分教师自觉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其教学机智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有针对性评价。如有的教师面对学生读书读得好,评价时用“你读得这么出色,又流利,又有感情,我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等评价语言。像这样的课堂口头即时评价具有针对性,能促进学生进步,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因为学生成长记录内容具有直观、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实行以月评价反馈为主。而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要有一个阶段的实践与观察,我们则在期末全面地收集“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后再进行综合评价。即在期末前半个月组织任课教师对学生一学期的成长记录进行综合评价后,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然后组织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进行全面的评价;班主任再综合教师、学生、家长评价意见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以及学科成绩等级评价、兴趣特长表现、成长记录总评价等进行全面评价,然后将《小学生素质评价表》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做为向家长报告的学生成长内容。学年度的第二学期初,我们召开家长会时,再全面汇报学生上学期成长记录内容和综合考评成绩,指出学生在上学期参加学校学习活动中的成就与不足,为家长在新学期与教师一道指导孩子学做人、长知识、增才干、健体魄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工作的几点体会: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五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学校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哪里?有专家指出,学校教育如果以学科为重心,必然是利用学校教育为学科发展服务,培养学科的专门人才和后备力量;如果以教育为重心,则应该是利用学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特别强调,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应当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再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课程功能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学习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至关重要。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六

美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艳芹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而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于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美感启蒙的重要时期,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现在的美术教育抛弃了“填鸭式”的僵硬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学生对于一件事情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很自然地聚精会神地去做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美术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画画!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从而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利用美术教育轻松自由的条件,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愉快的心情,强烈的欲望,坚定的信心,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创造。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小孩子的喜欢,那作为教师,我们就可以将喜羊羊或者灰太狼之类讲给小孩子听。这样一来,美术就起到了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找到学习的动力,带动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成绩与效率。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行创造性创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十分重要。小学美术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创造力得以启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使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我们应启发他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无意地注意表演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因为儿童本身潜意识的童真、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水果画成人画,并赋予一定的面部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可以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里,观察到的不仅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呈现出具有独特的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手中的线条去描绘自己的现实生活。因此,创造力是孩子活跃的灵魂,是推动孩子智力发展,带动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当前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创造因其所具有的特性,在艺术教育以至在整个教育中都占着独特的重要位置,我们要积极而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调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灵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辅助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用视透形象刺激人的思维意识,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是进行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的教育,能触动灵魂的向往而达到优美崇高思想境界的效果。如静物写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画校园题材的游戏,反映了学生天真烂漫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为童年生活和学习而陶醉。产生爱学习、能与人友好交往,并会互相关心、团结向上的好品质。在进行一些《我的家乡》《难忘的旅游风光》《蓝天白云下的农村》等记忆画训练中,让学生大胆表现祖国江山的美,家乡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思想健康、情趣高尚、有益身心的各种活动中,使他们在感官上愉快、情感上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触动,达到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美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对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甘肃省通渭县陇阳学区周店小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分析我国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也许有人会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是很高的,如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竞赛,数理化各科获得了众多的金牌,我国的中小学生到了欧美,数学几乎是顶尖的;出国留学生在学位课程考试中,成绩大多名列前茅……这些能否说明我国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我国学生的能力是很强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是肯定的回答,就无法解释我国至今还没有造就获诺贝尔奖的人才。原因很简单。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不认识到这一点,我国教育还将与发达国家拉开更大距离。而在欧美国家实行的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如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设计用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清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有沉淀析出。提问: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钠投入石灰水是钠和水反应:2na 2h2o=2naoh h2,这一反应导致(1)溶剂减少;(2)产生oh(3)放出热量。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有沉淀析出。在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如实验现象、问题思考、讨论形式、理论分析、归纳小结等),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然而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人。教师应树立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都得以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高度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过去很多一段时间,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凭语、数、外、理、化、成绩来给孩子排队,搞得学生压力很大,也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这样就束缚了能力的发展。现代科学表明,人有巨大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这些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达到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可表现自我的环境,挖掘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潜能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

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六、进行意志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成长的必要前提。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在《晁错论》中精辟地指出“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今中外成才者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点。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靠的是目标专一,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了研究制造电灯的灯丝,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含辛茹苦十几年才成功。他经常连续工作二、三十小时,累了就用图书当枕头在实验室躺一会儿,他说“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爱迪生正是以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无数次的失败中取得成功的。

人的意志总是在人对客观的认识中产生,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又可以左右认识活动,“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往往要求人有坚强的意志参予,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意志与情感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意志在情感激励上产生,高尚的情感是意志行动的推动力。另一方面,意志对情感又有调控作用。意志越坚强,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而使消极的情感得到克制。因此,要成为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的抓住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和锻炼,更要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地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的身心影响,如孜孜不倦的求知,科学严谨的治学,持之以恒的耐心辅导与教诲,自始而终的高标准,严要求,要对培养学生具备坚韧的学习态度;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克服自己浮燥的情绪,克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坏习惯,能面对并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各种困难,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因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认定目标而坚持不懈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在行动中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的过程,都属于意志过程,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可谓意义深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和训练都有规定。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做好学生的意志教育工作,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就上我们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不断探索教改的新思路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八

多管齐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福建安溪城厢中心小学林锦璇

学生的习作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教师必须在习作教学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细致观察,追求真实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听到学生抱怨习作太难,不知道怎么写。有的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笔来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

如何改变学生害怕习作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形成一种习惯。学会观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第一要素。在教《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我指出作者观察蟋蟀的住宅时“一连看了两个多钟头”,将蟋蟀的活动特征、触须摆动,观察得一清二楚。所以,作者将蟋蟀的住宅写得具体,传神。

我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写真实的内容。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写出的习作真实、生动。

二、积累素材,学以致用

住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少看课外书,词汇量少,习作的素材贫乏,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因此,这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

为此,我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习作的素材。课本里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植物细致观察后写下来的,这些素材真实,可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作者对车夫的描写;《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对鹅的步态、叫声、吃相的描写;《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中,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描写……只要学生认真阅渎,就能将这些素材变为自己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学生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社会上的新人新事、各种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素材。

三、提倡模仿,培养兴趣

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对于习作水平不高的小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模仿范文,逐步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这些课文,应该学以致用,模仿范文进行习作训练。例如学了郑振铎的《猫》这篇课文,我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大部分学生仿写都很成功。(语文教学论文)四、多说多写,下笔成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很多例子,有的学生平时口若悬河,然而他们在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多少内容来。原因何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说”的机会较多,几乎不费多少力气,但“写”的机会很少。光说不写,学生怎能提高习作水平呢?因此在习作训练时,我重任指导学生说练结合,多写多练,不但要说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文训练题,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有时先让学生思考,下课后再练习。比如:让学生写出课文中的空白部分,有时让他们进行改写训练……经过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相应地得到r提高。

五、多些表扬,少点批评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学生的习作,无论写得怎样,都有其闪光点。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等方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在肯定学生习作好的一面之后,应该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如果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批评多,表扬少,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学生就会失去对习作的热情,对习作产生畏惧感。

六、勤写片段,多记日记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勤写片段,多记日记。如在人物描写方面,采取动景、静景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训练,并要求学生持之以恒,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昕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习作水平。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写出优秀的习作来。

我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从各个角度选材,写出优秀的习作,送到学校广播室及学校报刊编辑小组,让这些优秀习作得以播出和刊出。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习作的积极性。

总之,在作文教学巾.只有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九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高中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拨响天使的琴弦作者:赵秋玲,安徽新戏出版,

[2]通向巴赫的朝圣之旅作者:杜宇,爱乐出版,

[3]中国音乐美学史作者:蔡仲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加强高中音乐欣赏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

今天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听取了两位专家分析和见解,我明白孩子的好奇和探索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总结出上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的权利,多聆听孩子的心声,高质量的陪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

2、教会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深入了解分析,理性得对待每一件事,

3、不要让孩孩子成为家长的负担,而是一种动力,平行内心的压抑,调节好态,处理问题不带情绪。

4、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也必须是是理性的,不能溺爱。也让孩子多体验父母,多动手做点小家务。爱是反馈的,让他学会爱的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

5、家庭必须有个好家风,父母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树立个好榜样,有时孩子或者因为你的一件事,一个举动就开窍了、成长了。

6、严格落实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是非既念,做个明辨是非讲道理的人,将来道路会更广阔。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课堂,父母亦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教育子女,我想是每位家长最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在这几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摸索了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教育心得,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共勉。

首先,注重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朗读是必需的,写作业要做到三个不(规定好时间不超时、写作业不吃东西、不边写作业边玩)和三个到(眼到、口到、心到)。保质保量完成各科作业,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拉,做好每日计划表。当然生活习惯也很重要,坚持让孩子做到早睡早起、习惯午睡,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挑食、讲卫生。

第二,陪孩子多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想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父母首先做到放下手机,多读书。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闲时看到父母在看书,孩子不知不觉也会拿起书籍阅读,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培养健全的人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集体荣誉感。从小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同样重视心灵的成长,现代小孩儿心理太脆弱,定期和孩子进行一次心理谈话,谈谈最近学习情况,学习压力,同学友谊父母相应给予帮助或指点。

第四,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兴趣。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孩子还应该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经过一年的书法课和美术课的学习,孩子的书法有了很大地进步,美术方面也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孩子进步的背后,来源于孩子浓厚的兴趣。所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孩子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第五,家校共育。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不是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家长就高枕无忧了。我们十分重视与学校的配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并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分析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态度,耐心与孩子沟通,督促改进,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一定会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生而有涯,学而无涯。总之作为家长,科学教子,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成长!让我们携手为孩子美好的明天,共同努把力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二

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健康成长八路镇中心小学吴荣刚在学校中总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因素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学生,由此形成了“后进生”这个群体,关注并转化这个“弱势群体”应该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课题。而只有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一、尊重学生,还学生以尊严在许多班级里,后进的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各方面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老师眼中,他们是让人伤筋的包袱,是班级的累赘,荣誉往往因他们而失之交臂,心血往往因他们而白费,在学生眼中,他们是可有可无的一群,“缺了你,地球照样转个不停”。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他们实际上已游离于整个集体之外。因此,权利没了,义务没了,最基本的做学生的尊严也快没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了,又何谈健康发展及其它。记得一作家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所以正如前苏联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应把理解、尊重学生当成首条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二、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温暖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在个性品质各方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更为脆弱,要加倍呵护,恰恰是越是后进的学生其内心越渴望被肯定,哪怕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教师的只言片语,都可能经他们的心灵以最强烈的震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后进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受压抑状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晒不到阳光的角落”。可见,教师的关爱就是一剂良药。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班中有两个女生,个子高高的,但心理特别压抑,自卑感严重,平时连抬头直面黑板的勇气都没有。同时,与老师间的情感交流也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把她们作为平等的个体一视同仁,但有一点,我时刻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也是有希望的,并非天生如此,同时,在课堂上时时以亲切的目光给以鼓励,该给予的毫不吝惜。一学期下来,她们的成绩慢慢进步了,更可贵的是她们的上又重新洋溢着自信。三、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后进生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激励他们,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是转化的关键,为此目的,就要让他们正确地审视自己,能充分发掘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具体如激励学生放手解决自

[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三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其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因此,初中学校不能只把学业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和新课程评价的有关要求,不断探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摸索,引导学生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有成果型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优秀作品与学习成果的有关资料,通过展示成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由此增加自信与对学习的兴趣。过程型记录袋:重点是呈现与展示学生学习进步、探索、努力、进取、反思、达成目标与成就的历程的有关资料,通过记录过程,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信息与证据,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评价型记录袋:主要是包括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分项测验的考卷、成绩手册自我评价、教师评语和家长的寄语等,通过评价达到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目标型记录袋:主要包括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创作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集,让学生学会制定计划与选择目标,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注重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技能、自我反思的能力。

根据成长记录袋的不同类型,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各年级、班级的不同情况,我们拟定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成长记录袋的主题内容。具体包括:我的宣言(个人小传,有个性的照片,个人的理想等)、耕耘之乐(升入初中以前的获奖材料,个人成功的事件记述等)、作业展示(每学科一份最好的作业)、美的巡礼(自己最满意的一份美术作品、两份书法作品、英语书法作品、手抄小报等)、佳作欣赏(一篇最好的作文、日记、诗歌)、烛光照耀(教师写给学生的生日贺信、记忆深刻的操行评语、激励性的寄语)、理想之篇(学习计划、未来发展规划)、实践之旅(参加实践活动、日常生活实践的体验与反思、学习总结)、方法之舟(各学科的方法总结、学法感悟)、成长轨迹(初中三年的学习成绩册、能反映自己进步的有关材料)。教师要求成长记录袋的设计要体现个性特征,引导学生自己建立成长记录袋,鼓励学生因人而异,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有的学生只有学习方面优势比较强,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学习进步了”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千万不可面面俱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应由学生自主选择,收集的材料要真实,要不断更新并及时整理、归类,在适当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在班级向全班同学展示,特别是在召开家长会时,向家长展示孩子的成长记录袋,从另外一个视角引导家长去评判自己的孩子,进一步树立家长对教育孩子的信心。以数学学科为例,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可以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和成长的历程。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可以收录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最满意的作业、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单元知识总结、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等。根据本年级、本学段学生的特点,对于选择的或更新的材料,学生要给予一定的说明。比如学生放入新的作业以代替原来的作业时,要说明理由,如果是因为这次比上次做得好的话,还应说明取得进步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反思自己的成长情况,如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获得了哪些进步,自己作品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等。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语言的评价和激励功能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语言的评价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使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用不当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通过校本教研,我们探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于作业批改,除了给予必要的等级或成绩外,教师总忘不了写几句鼓励性的语言和必要的要求或建议,这样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对于每次的测试,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学生的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特别是要求教师给出必要的评语,或激励,或建议,或肯定等。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或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出温馨提示卡,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既顾及学生的面子,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对于学生的操行评语,教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注重评定内容的针对性、评定方法的科学性、评定形式的多样性、评定结果的激励性,通过评语的撰写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目的。如一位老师给一位同学写到:“在昔日的时光中,你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丰硕的果实,也有苦涩的泪水……但不管怎样,坚强的你总是昂首以对。你的认真、刻苦、虚心、诚实,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但有时,你还缺少些恒心,急于求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你能凭着自己的顽强意志,迈好人生的每一步,从不放弃,永不言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言的评价和激励功能,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评价的语言过于单调,总爱用“好”、“很好”、“棒极了”、“不错”、“你太伟大了”等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有的评价如蜻蜓点水、无关痛痒,有的评价仅限于复述学生的回答,显得多余而无效。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批评的多,鼓励的少,不懂得如何去赏识学生,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不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准确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反映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也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中肯的评价,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如针对学生的发言较好,可以说“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与众不同”、“你很有思想”、“你说得非常准确到位”、“你补充的内容很有价值”等。当然,出于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鼓励,教师也可适时运用“好”、“很好”、“棒极了”等语言,但不能滥用。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上课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上课没有带相关书籍、学生上课讲话、不认真听讲、上课看其他的课外书籍、学生上课睡觉、学生之间做其他事情影响其他学生听课等,教师要学会冷静处理,善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本着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适时地运用恰当的语言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不能用过激的言语进行解决,尽量避免使用语言暴力。

如何从多方面、多视角去评价学生,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包括尊敬师长、劳动态度、自觉学习、卫生习惯、文明待客、要求进步、社会表现、集体观念、爱护公物、学业成绩等20项内容,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科任教师评价,最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我们还设计《学生学习综合能力调查表》,对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动机、态度、计划、意志、作业、听课、预习、课后复习、互动、思维能力、记忆、阅读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专项评价,提出建议。为了避免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依据,学校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都要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不仅表彰学习标兵、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表彰各方面突出进步的学生、文明学生、科普特长学生、文学、艺术、美术和体育特长的学生,还表彰班级劳动之星、遵守纪律之星、礼仪之星、服务之星、爱心大使等,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表彰学生、评价学生,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感想和体会,或以文章的形式体现,或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形式多样。学校注重对学生这些学习成果的收集和展示,定期编辑各种文集,分发给学生,这既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积极评价,也开发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基本都涉及学生本人、学生同伴、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新课程强调要以人文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评价的结果是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教师在撰写操行评语时,可先由学生本人撰写,然后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班主任综合各方面的反映全面给出评价意见。在各级各类的评选中要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意识,积极参加评选或评价,不能仅由班主任或少数班委定夺。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要由学生自己建立、自己保管、自己适时添加或更新内容。在对学生的行为、言语、管理、表现等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吸纳其他学生的参与,充分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评价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评价的预期效果,进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四

浙江省瓯海区梧田一中王建燕

一、了解学生,建立学生个性特征档案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的差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教师可据此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填写学生个性特点卡,建立学生个性特点档案,以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二、根据个性互补原则,合理编排学习合作小组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学说认为,对于不同个体而言,不存在统一的智能衡量标准,因为各种智能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人与人的智能差异是相对的,甲的强项可能是乙的弱项,乙的强项可能是甲的弱项。根据个性类型的不同特征,既然各有长处和短处,就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编排学生学习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互补原则,发扬个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逐渐走向全面发展。

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认识学生的差异,并以“学生差异”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来组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认知差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从而促进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时,实施差异性目标,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偏下的学生,当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再找答案,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学习方法;把稍难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多教给他们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的方法;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以指导他们自学为主,多进行学法指导,重点向他们讲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实验和创新意识。

四、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依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比较。教学评价应该既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又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出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在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

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因此,改变以往那种只是在作业本上划勾、划叉,然后干巴巴的写个日期,缺乏人文关怀的作业批改,而是把作业批改当作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活动。根据学生在作业上反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注。如赞扬式的:“有求异思维,思考能力强。”鼓励式的:“祝贺你,老师为你取得进步而感到高兴”“回答的很不错”、“最近,你的书写有很大进步”。启发式的:“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冲出题目设置的陷阱”、“仔细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写上批注,这不仅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指导意见,而且融洽了师生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科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地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以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促进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五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执教者阐述】

关注学生促进发展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总结材料篇十六

根据第一个问题,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案:1.给孩子自信,因为孩子受到挫折后本身就失意,如果家长在这时给孩子鼓励,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挫折并没有什么好怕的,孩子就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失落,比如:这次小考的成绩不理想,孩子就会想“这只是一次小考,这次没发挥好,要吸取教训,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而不是“这次没考好,回家爸妈骂我怎么办啊?”

然后,就是第二个问题,孩子自控能力差怎么办?自控能力差,是因为孩子平时学习的压力,学习完之后就想拿手机玩游戏,刷视频来释放自己,可是又没有时间概念,以至于一开始玩就停不下来,正确的做法是约定玩多久就定上闹钟,闹钟一响就放下手机,可以干会儿别的,比如运动一下,写写作业之类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是带领孩子走上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老师,只有老师了解学生,才可以让学生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033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