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巴蜀文化心得(案例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15:28:05
专业巴蜀文化心得(案例23篇)
时间:2023-10-31 15:28:05     小编:书香墨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发展呢?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总结方式和要点。

巴蜀文化心得篇一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巴蜀人,我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下面我将从巴蜀文化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艺术表达和生活哲学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巴蜀文化的历史传承非常悠久。自古以来,巴蜀大地就有着灿烂的文明,如楚文化、蜀文化等。尤其是在唐代,巴蜀地区成为了中国文化繁荣的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文化人才,也催生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这些历史的积淀,使得巴蜀文化在当下仍然保持着活力,并且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巴蜀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对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巴蜀大地水资源丰富,山川纵横,气候湿润,地理上给了巴蜀人自然的优势。这也使得巴蜀地区的农耕文明得以繁荣,农业文化在巴蜀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山地和水域的地理结构也孕育了蜀绣、川剧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巴蜀的风土人情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人民为人热情好客,喜欢用美食表达情感。在巴蜀地区,火锅、串串香、麻辣烫等美食是大家经常享用的食物。此外,巴蜀人还热衷于摆龙灯、水灯等各种节日庆典活动,这些独特的风俗在形式上也表现出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巴蜀地区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体现。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蜀绣细腻华丽,富有浓厚的巴蜀文化氛围。此外,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以巴蜀方言演唱,以巴蜀地区的生活故事为题材,深受人们喜爱。

最后,巴蜀文化还有着独特的生活哲学。巴蜀人民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追求平衡与节制,讲究内外兼修,重视身心健康。这种生活哲学深入到巴蜀人民的生活中,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巴蜀文化是一门浩渺而神奇的学问,他融汇了历史、地理、风俗、艺术和哲学等各方面的元素。通过对巴蜀文化的学习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巴蜀文化是独特的,是宝贵的,我们要传承、发扬好巴蜀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巴蜀文化心得篇二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巴蜀人民的心中。近年来,我有幸前往巴蜀地区,深入了解并体验了巴蜀文化,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首先,巴蜀文化的历史底蕴令人叹为观止。巴蜀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这里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在成都的金沙遗址,我看到了闪亮的金银器物、绚丽的青铜器,它们都是古代巴蜀文化的瑰宝。在巴蜀博物馆,我学习到了巴蜀文化的细节和发展历程,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资源更加敬佩。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说是与世界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等是齐的。

其次,巴蜀文化的独特的艺术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蜀绣、宫墙绘画都是巴蜀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我通过一些手工制作的体验,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蜀绣的技法和精湛。在巴蜀博物馆欣赏到的宫墙绘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都透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此外,巴蜀地区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茶文化、剪纸艺术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巴蜀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巴蜀文化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巴蜀人民崇尚自然、崇尚和谐,这种价值观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巴山蜀水的环绕下,人们与自然相融合,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巴蜀人民乐于助人、善待他人,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这种东方传统的价值观念也使得巴蜀文化显得更加独特与富有魅力。

最后,巴蜀文化的沉淀与传承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巴蜀文化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巴蜀地区的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也应该加强对巴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巴蜀文化。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巴蜀文化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综上所述,巴蜀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崇高的价值观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满足。我们应该加强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巴蜀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绚烂的光芒。

巴蜀文化心得篇三

巴蜀,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游览巴蜀之后,我被这里独特的巴蜀文化所感染和震撼。这次旅程,让我领略到了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我更加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首先,巴蜀文化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巴蜀作为古代文明的摇篮,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游览巴蜀博物馆时,我不禁被那些陈列着的古代文物所深深吸引。这些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巴蜀文化的辉煌。例如,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巴蜀古代人民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还有那些古代文献、碑刻等等,更让我感受到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文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巴蜀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更加对这里的历史充满了敬畏之情。

其次,巴蜀文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还包括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参观文物之外,我还有幸欣赏到一些巴蜀艺术作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巴蜀木雕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主题内容,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比如,巴蜀木雕中常常出现的神兽、吉祥物等,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展示了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这些木雕艺术作品,也让我对巴蜀文化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除了历史和艺术,巴蜀文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还在于它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情。在巴蜀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满满的人文气息。无论是巴蜀人民的风土人情,还是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口头表达,都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在和一位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感巴蜀人民的朴实热情和豪爽坦率。这种人文风情不仅表现在巴蜀人民的待客之道上,还体现在他们热衷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态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人文风情,使得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最后,巴蜀文化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还有其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巴蜀地区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盆地地形,这也为它塑造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在游览巴蜀自然风光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巴蜀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无论是那些恢弘的山川河流,还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自然景观,都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伟大和巴蜀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与此同时,巴蜀文化也通过种种方式传递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这些观念和行动,让我深感巴蜀文化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巴蜀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历史的底蕴、艺术的独特、人文的魅力和自然的尊重,构成了巴蜀文化的多重魅力。正是在这些魅力的感召下,我对巴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相信,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影响和感染着更多的人,传承和发扬下去。

巴蜀文化心得篇四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近日,我前往巴蜀大地,深入了解并体验了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巴蜀文化不仅体现在历史遗迹、民俗传统中,更融入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通过这次的体验,我深深感受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对我自身的触动。

巴蜀文化的第一特点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巴蜀地区,我参观了很多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如成都武侯祠、宜宾石海、乐山大佛等。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巴蜀地区的历史沧桑,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在这些历史遗址中,我体会到了巴蜀人民对历史的重视和传承的精神。他们通过保护和展示这些文化遗产,使得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们更加自豪和自信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第二特点是丰富的民俗传统。在巴蜀地区的一些古镇和民俗村,我亲身参与了一些传统活动,如川剧表演、舞狮舞龙等。这些活动延续了巴蜀地区悠久的民俗传统,既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又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看到了巴蜀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他们尽力保留和弘扬巴蜀文化的精髓,使得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得以传承,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

巴蜀文化的第三特点是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巴蜀地区的一些农村,我深入与当地人民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他们注重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友爱,尊重传统的道德倡导和家族的尊严。他们重视自给自足,注重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这种纯朴、朴实、勤劳的生活方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巴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

巴蜀文化的第四特点是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在巴蜀地区的一些寺庙和道观,我感受到了巴蜀人民对于信仰和心灵追求的热情。他们通过信仰和祈福,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在这些寺庙和道观中,我感受到了一种虔诚和宁静的氛围,也学到了巴蜀人民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他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舞。

通过这次的体验,我对巴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巴蜀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巴蜀文化,使其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光彩与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巴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巴蜀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的文明在巴蜀大地上延续繁荣。

巴蜀文化心得篇五

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熠熠生辉。沉浸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巴蜀文化深感自豪,并从中领悟到许多宝贵的价值观念。在近日的一次亲身体验中,我领悟到了巴蜀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以下将从儒家思想、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热爱自然和追求品质等五个方面来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儒家思想是巴蜀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亲和力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所见到的巴蜀地区,人们以礼贤下士、尊师重道的态度对待他人,注重和谐相处,让人无比感动。这种和谐的氛围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团结,一起努力改善社会环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其次,巴蜀文化的勤劳节俭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蜀人民十分注重劳动养家,勇于奋斗,无论在农田、工地或是办公室都全力以赴,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宝贵。同时,巴蜀人也注重节约,尊重资源,不浪费,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家风和民风。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质使我深受感动,让我对巴蜀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第三,团结互助是巴蜀文化中的重要品质。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社区中,巴蜀人民始终坚守着团结与互助的精神。他们热情友好,乐于助人,随时准备帮助邻居、朋友和陌生人。这种团结互助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巴蜀人民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让我深受感动,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另外,我对巴蜀文化中热爱自然的精神深感佩服。巴蜀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山清水秀,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他们保护环境,崇尚绿色发展,努力追求生态平衡。巴蜀人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热爱自然的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自然,呵护身边的环境,才能追求可持续发展。

最后,巴蜀文化所培养的追求品质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巴蜀人民向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无论是工艺品还是美食,巴蜀文化中的追求品质精神都使我感到敬佩。追求品质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为社会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的动力。只有不断提高品质,才能赢得更广泛的尊重和认可。

总之,巴蜀文化价值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哲理。儒家思想、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热爱自然和追求品质构成了巴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价值观带给人们的力量和意义,也决心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这些品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巴蜀文化心得篇六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巴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并学习其历史渊源,更需要深入体会其独特的价值观,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巴蜀文化价值观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探寻巴蜀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首先,巴蜀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巴蜀文化源远流长,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巴蜀人民凭借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和手工业,并形成了生态文明的传统。比如,巴蜀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的相处中总结出了许多农耕智慧,世代耕作的经验使他们懂得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此外,巴蜀文化中还融入了丰富的自然元素,比如山水、动植物等,这些元素的融入使得整个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

其次,巴蜀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巴蜀人民有着开放豁达、热情好客的个性特点,重视与人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在巴蜀地区,人们习惯称之为“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人情是基于亲情和友情的,乡邻之间互助互爱,心照不宣。巴蜀人民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支持是巴蜀文化中的重要核心价值观。巴蜀文化中对待朋友的态度也非常重要,朋友之间有着彼此信任、帮助和理解的传统,这种友谊的方式也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巴蜀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巴蜀文化强调个人修养是人生的一大价值追求,巴蜀文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完整发展的过程。在巴蜀地区,有许许多多的哲人墨客和文人墨客投亲巴蜀,并以巴蜀为灵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传承并展示着巴蜀文化中的道德要求和人性的美好,这些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个人修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正在凸显,巴蜀文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第四,巴蜀文化倡导和谐社会和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巴蜀人民重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和谐相处。在巴蜀文化中,关注弱势群体和传统契约之重大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表现。巴蜀人民从古至今重视公平和正义,崇尚法治和道德学,这种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巴蜀文化以博大开放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彩。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地域的不断变迁,巴蜀文化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是逐渐变成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巴蜀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无疑可激发更多的思考和学习。巴蜀文化的博大开放,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宽广的视野,我们应当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下保持着一心向善的品质,充分发挥其价值观体系的积极作用。

总之,巴蜀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价值观,我们在学习和传承巴蜀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体会其独特价值观的魅力,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巴蜀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和谐社会和公平正义以及博大开放等价值观,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认识和学习巴蜀文化的价值观,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还可以为建设一个和谐、公正、文明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巴蜀文化心得篇七

巴蜀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四川省的独特文化表达。在深入了解和研究巴蜀文化的过程中,我对其有了更深的体悟和认识。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沉淀,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巴蜀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首先,巴蜀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历史典故和传统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发祥地,巴蜀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价值观。巴蜀文化中充满了传奇和神话,比如蜀山之神庙、瞿塘峡的传说等。这些故事和传说都代表了巴蜀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和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巴蜀文化中所打造的建筑、文物和手工艺品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古代的工艺水平,更是历史的见证。

其次,巴蜀文化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比如巴蜀地区的电影、音乐和绘画作品,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四川作为中国的影视文化重镇,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的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巴蜀地区的文学作品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在巴蜀地区抗击曹操的故事流传至今。

再次,巴蜀文化在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巴蜀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节庆,如川剧、灯会、龙舟比赛等,都是巴蜀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巴蜀文化中的传统饮食文化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和丰富的味道而闻名于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此外,巴蜀文化中的传统酿酒文化和茶文化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形式既体现了巴蜀地区的历史特点,也凸显出饮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最后,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特点,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四川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巴蜀文化是四川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巴蜀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展现着活力和创造力,巴蜀地区的电子游戏、影视作品等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巴蜀文化不仅经过改编和创新,更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巴蜀文化通过其丰富多样的历史典故和传统价值观,以及在艺术、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展示了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巴蜀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创新和发展。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巴蜀文化心得篇八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经过学习和体会,我深刻认识到巴蜀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以下是我对巴蜀文化的价值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巴蜀文化强调“尊师重道”。在巴蜀文化中,师德是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正是因为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我们对于老师有着极高的尊重和敬意。在巴蜀文化中,师德是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这一点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体会特别深刻。我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了我诸多的指导与帮助,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因此,我始终将老师视为自己的榜样和引路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并努力传承和发扬巴蜀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

其次,巴蜀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而独具特色,因此,巴蜀人民在相处之中更加注重和谐。在巴蜀文化中,人与人之间不仅应该相互尊重,更要懂得包容对方的差异和独特性。正是因为这种包容和理解,成就了巴蜀文化的独有魅力。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始终努力保持以“和而不同”的心态,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即使与我的观点不同,也愿意虚心接受,相互尊重,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再次,巴蜀文化强调“厚德载物”。在巴蜀文化中,人们特别注重培养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最令人感动和激励的。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然而,巴蜀文化的价值观却提醒着我,要始终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关怀他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传递巴蜀文化中所弘扬的“厚德载物”的思想理念。

而巴蜀文化更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他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巴蜀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借鉴。而“仁者爱人”这一巴蜀的核心价值观也具备现实的意义,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更多的理解、宽容和关怀。因此,在巴蜀文化的影响下,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交往机会,也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与理解。

总而言之,巴蜀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瑰宝。巴蜀文化所蕴含的尊师重道、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价值观,给予我们现代人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在我们追求个人利益与幸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尊重与关怀。只有坚守巴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让我们的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巴蜀文化心得篇九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通过近期的研究和体验,我对巴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展现出巴蜀人民的聪明才智、奋斗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在接触巴蜀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巴蜀文化的地理环境为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巴蜀文化诞生于盆地与山地的交汇之处,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人民勤劳智慧的品质。例如,巴蜀人民善于利用山地资源,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梯田文化。这种农耕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农田资源,还能有效地保护水土,提高土地的可持续性。在梯田文化的背后,展现出巴蜀人民的智慧和对土地的珍惜。通过了解巴蜀文化,我深切感受到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巴蜀地区就是中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古代巴蜀地区的人们勤劳、勇敢,他们开垦土地、修建水利、建设城池,使这片土地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疆土。巴蜀人民的战乱经历和充实的历史积淀成就了巴蜀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巴蜀文化以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与其他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我深感历史是文化的根基,巴蜀文化的底蕴和多元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巴蜀文化表现出巴蜀人民热爱生活的特点。巴蜀地区的气候多样,物产丰富,人们热爱生活,追求艺术享受。其中,巴蜀美食是巴蜀文化的一大亮点。川菜作为巴蜀地区的代表菜系,以其鲜辣、麻辣而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川菜的地道口味、独特风格无不展示出巴蜀人民豪爽豪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巴蜀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川剧、川绣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更展现了巴蜀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品味美食、欣赏艺术,我深刻体会到了巴蜀人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最后,巴蜀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巴蜀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建筑物,如都江堰、黄龙溪古镇等。这些古迹展现了巴蜀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传承。例如,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展示了巴蜀人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巧妙设计,更为后代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参观这些文化遗产,我深切体会到了巴蜀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

综上所述,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热爱生活的态度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巴蜀人民的智慧才情、奋斗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通过了解和体验巴蜀文化,我深切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巴蜀文化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

巴蜀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聚集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我有幸前往巴蜀地区旅行并了解当地的文化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我将要分享我对巴蜀文化的几个心得体会。

首先,巴蜀文化的历史深厚,流传悠久。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繁荣的古巴蜀文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址不仅展示了古代巴蜀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也证明了巴蜀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参观这些文化遗址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巴蜀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底蕴深厚。

其次,巴蜀文化凝聚着巴蜀人民的独特精神风貌。巴蜀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有大江大河、高山峻岭等自然风光。这种复杂多变的地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巴蜀人民却以其勇敢、坚韧的精神面对这些挑战。他们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充满了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巴蜀地区的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在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饮食文化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巴蜀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巴蜀地区作为一个交通要地,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种交流使得巴蜀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在巴蜀地区,我不仅品尝到了川菜的麻辣美味,还能够欣赏到巴蜀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川剧、川绣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巴蜀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巴蜀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最后,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作为中国四大古文化之一,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巴蜀地区旅行。我在旅行中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他们都对巴蜀文化表达了很高的兴趣和欣赏。他们认为,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底蕴深厚,是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精神魅力独特、吸纳外来文化丰富多样,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赞誉。通过了解和体验巴蜀文化,我深深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巴蜀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一

巴蜀,古称蜀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有幸深入了解巴蜀文化,深入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次经历,我对巴蜀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

首先,巴蜀文化的复杂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巴蜀作为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其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巴蜀的文化受到了巧夺天工的百世文人的创作影响,有着独特的巴蜀山水画、巴蜀剪纸等艺术形式。另外,巴蜀地区还具有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彝族、藏族等,这些文化的融合使得巴蜀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在参观巴蜀博物馆时,我一边欣赏着这些不同文化的杰作,一边感叹巴蜀文化的绚烂多样。

其次,巴蜀文化的底蕴深厚,启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下,我深深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巴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长的时间孕育出了巨大的智慧。通过参观巴蜀博物馆,我亲眼目睹了巴蜀文化的辉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只有通过不断传承和发扬,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再次,巴蜀文化的包容性让我深受感动。巴蜀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巴蜀文化兼容并蓄。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巴蜀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在巴蜀人民对历史上的各种民族的尊重和平等对待上。在参观巴蜀历史博物馆时,我被陈列馆中展示的不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等特征,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奇妙交融。

最后,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巴蜀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川剧、巴蜀山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在流传,新一代的巴蜀人也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一部分文化因素还必须具备创造性——这对在复兴中创造新的文化符号来担负新时代历史责任,对解决新时代人民群众实际问题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对我来说,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巴蜀文化的复杂性、底蕴深厚、包容性和传承与发展的意义都深深触动了我。我相信,巴蜀文化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巴蜀后代的我们,要勇于承担起传承巴蜀文化的责任,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二

一.道教仪范的起始

仪是仪式,范是模范。在一定的仪注方面所遵行的一定模式准则,就叫仪范。

道教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祭神、祷祝等仪式,加以规范化作为宗教活动的定型模式,形成为道教仪范。道教仪范由于历代宗教大师们的演教所需,历代都有不同的增、改。从现存《明正统道藏》可以看出道教仪范的“戒律”.“威仪”“章表”这三大类的庞大著述。一部《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就有八十一种,二百四十六卷之多。

道教对仪范的兴起,是随着道教的创始而来的,张道陵在教民中实行的“三官首书’”和《正一法文》中所说的受护身符及三戒、五戒、八戒、受箓等,应是道教最初的入教仪式和祷祝仪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为守则,奉戒专一,可制止“忍心邪欲”和“乘言戾行’,为证道之阶梯。所以道教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从律坛传戒的《戒经》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 “戒”的重要作用。

二.通教仪范有三大类

1.戒律’

祖天师创教时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们遵行三戒、五戒和八戒,并说这些戒都是老君所传。“三戒”是:皈身戒,皈身于“太上无极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经”皈命戒,服从“玄中大法师”。这“三戒”即我们早晚功课经后的“三皈依”。也就是王常月在《初真戒》中说的:皈身之后,可以“永脱轮回”、即道宝;皈神之后,可以”得闾正法”

即经宝;皈命之后,可以“不落邪见”,即师宝。“五戒”是: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淫邪。简单说,即、杀、盜、淫、妄、酒。《初真戒》说。“凡能持此五戒,粗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们道教把这五戒称作“积功归根”五戒“八戒”,据《云笈七签》卷四十陆修静《受持八戒”》说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所为华饰;八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娼妓。以上这些戒条是早期道教对教徒实行的戒法,到了东晋葛洪时代,道教关于讲“戒律”的书已出现了相当多的著述。《抱朴子》中说:郑隐曾收藏有“道家训戒书近百卷”道教在传授戒律方面是很庄重的。道教全真派自邱祖开创全真戒制度起,传戒律坛定传戒秩序为:初真戒、中极戒 、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戒坛”中讲“戒”的书称为《戒经》。传戒仪式是演礼和方丈说戒,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宗教仪范。全真十方丛林的“济规”就是为范围道众遵守戒律的”法律”条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众多戒条。

早期道教和以后的天师道都有“授箓”教法,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迁回龙虎山后首先建“传箓坛”.北魏寇谦之创北天师道,把授箓仪式搞得更为隆重、规范。“箓”在早期道教是一种“注册薄籍”,是道籍登记簿。一但“授箓”即可受到神的保佑,因为一个人受了道篆,就在天神那里挂上了号,神就要负保佑的责任了。这样的意义,和近代道教徒“冠巾” 、“受戒”差不多。《寇巾科》序言中说:道士不寇巾,三官大帝那里设有名字,寇过巾就在天曹挂上了号,就不属阎王管了。道士受过三坛大戒更是名标三元都会府,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堕落成坏人。也只有三官大帝来“算帐”,阎王是管不了的。我们荐止用的宝箓符,是一种荐止升方超度亡灵离却地狱苦趣凭证,亡灵持此“箓”就证明他得到“经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现在天师还实行着“道箓”制,不过,在意义上只起个“道阶”的作用而已。六十三代天师张恩薄,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

a.醮坛威仪和斋

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宋代皇帝动不动就举办“罗天大醮” ,“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黄箓醮”等,这些醮法仪式虽不知,但可以想象一定是非常宏大的场面。明代皇帝最喜欢醮,据《明史》记载,明代有:万寿醮、安神醮、生醮、祈年醮等醮法。

古代道教举行“斋醮”的场所叫“坛”.坛的形式是什么 样,据《魏书·释老志》所载寇谦之坛是。“重坛五层,道士百二十人斋肃祈祷,六时礼拜”;《隋书·经籍志》说:“为坛三成,皆置绵以为限域,傍各开门,皆有法象”。由此看来,古代道教“醮坛”当是露天设置,到了后代才变露天而在殿内设坛了。

“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传出的《灵宝经》,到了陆修静给以增补,撰斋仪多神,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 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以上三处坛场,统称为“三山符箓”是道教最早的“醮坛”。全真派兴起后,继承了道教传统的“醮坛”之制,如元代修建白云观时首先 “威仪”是斋法典式。凡举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都有一定的定规仪式,讲这种定规程式仪范的经书叫做《科仪》,我们常说“按本宣科”,就是按照定式举行科仪。“威仪”包括醮坛中的一切陈设和举止行动。要求全部符合斋法典式,叫做“如仪”。

“醮”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场。“斋”是“戒”的另一种行持,通常把“斋”“戒”连称,如“斋戒沐浴”等。在“建醮”之先,也就是在举行法事之先,要素食,要清心,要洁身,这都是“斋”的内容。一般来说“斋”是“醮”前的个人“身心洁净”程序。“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在某些日期吃素.可以得到福报,如“三元斋”,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斋日;又如:“庚申斋”,“甲子斋”是在“六十花甲”的庚申日,甲子日为斋日;又如:“本命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为斋日。还有很多斋日,不一一枚举了。修这些斋已是为了解冤、罪.祈福、禳灾、保命、延寿等。“斋”的再一种内容是用“醮”的仪式举行,主要是为生者忏罪祈福,为死者追荐超度,如“黄箓斋”、“金箓斋”、“玉箓斋”“九幽斋”等等。这些“斋醮”仪式,已多失传,解放前杭州玉皇山办过几次“金箓斋”,杭州、上海叫“打金箓”,这种道场是非常隆重庄严的,光是念经的坛,就有好几个.一是都坛(即上表奏章的总坛);二是度人坛,诵《度人经》;三是皇坛,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四是诸神坛,供奉几百位神位。“金箓斋”至少要做七日道场,道场科仪计有:开坛、取水、荡秽、请圣、祀灶、扬.宣榜、上大表、放焰口等等事。

道教的“斋醮仪范”早在祖天师创教时就有了,《天宫章本》是最早的斋醮仪范。北魏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图录真经》,是北天师道的新斋醮科仪。南北朝陆修静整理三洞经典辑录编撰的《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可以看出,道教的“斋醮科仪”到了南北朝时,已形成了一门庞大 复杂的专科了。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号广成先生,是集道教仪范的大成者,他所留下的《四六金书》和《广成集要》一直是我们今天写表文、牃札的范本。道教的“斋醮科仪”到了宋建起了原来的“皇坛”会真教做道场的“坛”称为“混元宗坛”,印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律坛,称为“玄都律坛”。

以上都是属于“威仪”一类的仪注。

3“章表”是向神表达所恳求的申奏文书,或称作“青词”,因为古代书写这种文书要用青藤纸写,故叫做“青词”。或称“绿章”青词文体多为四六句法。《四六金书》就是个表文范本。古代文人不少善长青词的,如明朝的严嵩就是个以善为青词而得到皇帝赏识的人物。章表的用法亦有不同场合,对道教最高尊神所呈进的叫“上表”,一般神位叫“上疏”。

道教仪范可把道教敬神、念经以及道人们的行、住、坐、卧统统包罗在内。总之,举凡形为都有规矩可循,这些规矩统属仪范范畴。

三.按时诵经义

凡住庙道士,必按时上殿诵经,定为必行的功课,所以早晚坛经,叫做早晚功课经。是为了行日用之修持。功课殿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走过场”,天天把两本经温习温习,而是有其深刻地用意。《早课》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早课》中的《清静经》对性功修炼讲得极其明白,《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对命功修炼讲的极其明白,这两部经是修道者的邀本法则。《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最后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诵”是朗诵,“持”是行持,要求修道之士不但要“口而诵,心而维”,悟出理来,而且要脚踏实地按经旨去行。《晚课》大皈依前有两句话,叫 “既诵经语,当解经义,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难遇”,这就是为什么要我们作为“功课”天天要念诵的原因。《早课》序中又云:“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的经是前圣之心宗。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蝤,朝夕诵念,昼夜筋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园,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献道德也”。我们道人讲究结三缘,诵经可以结神缘或鬼缘。教门规矩外时早课,诵清静,普化者,乃是分轻清之义也,酉时晚课,诵救苦。生天,拔罪等经.是有济阴凝之义也,午时诵《三官经》赦罪。解厄,消灾,取午火消阴。主杀伐之义也。子时诵《皇经》为合助道力,增补神灵之义也(见商明修大师《六骰堂》初稿)。

四.存思

“存思”也叫“存想”,《天随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七星卧斗法》云:“存思七星焕明北方,已身卧于七星斗中,华盖之下,七曜之光,流焕紫景之外冠。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三

沈伯俊

我曾经多次说过,在中国小说史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拥有六个“第一”,其中一项是:“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它无疑也是第一。”是的,《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而在广阔的中华大地的诸多区域中,《三国演义》与巴蜀的关系又特别密切。这里拈出三个问题,略加论述。

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要说《三国演义》与巴蜀的关系,首先就应该说到巴蜀古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其父曾为蜀汉将领,任马谡参军;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马谡违背军令,败军街亭,损兵折将,被诸葛亮斩首,其父亦受处罚。陈寿本人生活在蜀汉后期和西晋前期。当他两岁时,蜀汉贤相诸葛亮已经去世。他曾师事同郡著名学者谯周,担任过蜀汉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当时,宦官黄皓操纵权柄,许多朝臣都去巴结逢迎,陈寿却正直不屈,因而屡遭贬黜。炎兴元年(263),蜀汉被曹魏所灭。此时陈寿三十一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两年以后,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陈寿家居数年后,因司空张华欣赏其才华,举为孝廉,历任著作郎、平阳侯相、治书侍御史等职,曾于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四十八岁的陈寿开始系统搜集魏、蜀、吴三国史料,经过大约十年的努力,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陈寿身为西晋朝臣,而西晋政权是由曹魏政权禅代而来,为了维护其合法性,陈寿不得不以魏国为“正统”,书中魏国君主皆为《纪》,而蜀汉、孙吴的君主则低一个规格,立为《传》。然而,仅从《三国志》的书名就可以看出,陈寿实际上是把魏、蜀、吴三国视为平行的并立政权的,并没有故意抬高曹魏而贬低蜀、吴。从总体上看,陈寿在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时,态度比较公允持平,基本上能秉笔直书。如对多次攻伐曹魏,又处罚过自己父亲的诸葛亮,他既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挟私嫌而用曲笔,而是在《诸葛亮传》中如实记载了诸葛亮一生的显赫功绩和崇高品德,并且满怀仰慕之情,“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种公正求实的态度,加之取材谨严,文笔简洁,使《三国志》享有“良史”的美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这位巴蜀历史上的优秀史学家,赢得了后人深深的敬意。

陈寿的《三国志》也有不足之处,主要缺点是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有的语焉不详,有的甚至遗漏。例如,关于对三国历史影响极大的赤壁之战,陈寿的记载就不够完整全面,有关材料分散于《魏书·武帝纪》、《蜀书·先主传》、《诸葛亮传》、《吴书·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等不同人物的《纪》、《传》中,每一篇的记载都不够完整具体(《周瑜传》稍好一些),当时人的若干记载,他都未能采用。这就使读者难以充分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貌,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乃至疑问。到了南朝刘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372—451)广泛搜集资料,于元嘉六年(429)写成《三国志注》(简称“裴注”)。裴注引书多达二百余种,主要是补充缺漏,记载异说,矫正谬误,辨明是非,并对有关史家和著作予以评论,极大地弥补了《三国志》之不足。由于裴注所引之书绝大部分都已亡佚,这些注文便弥足珍贵。从此,《三国志》与裴注就形成一个整体,成为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最主要的依据。

元末明初的杰出作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时,就是以《三国志》(包括裴注)为取材基础的。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152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元年本”),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后来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合并为一百二十回,经清初毛纶、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加工而定型),其卷首题署为:“晋平阳侯(相)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清楚地表明了罗贯中对陈寿的敬慕和对《三国志》的倚重。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尽管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虚构,可以带上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褒贬倾向;然而,它反映历史生活的基本框架却应该大致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它描写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时(虚构的人物是另一码事),其主要情节也应该大体上与人物的性格一致(或是曾有的史实,或是特定条件下可能有的言行)。正是这条基本规律,使罗贯中在创作时不能不“据正史,采小说”(明·高儒:《百川书志》),使《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受到《三国志》的很大影响。

通观《三国演义》全书,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灵帝失政、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董卓弄权、军阀混战、曹操当政、官渡之战、赤壁鏖兵、荆州之争、夷陵之战、平定南中、孔明北伐、邓艾灭蜀、司马代魏、王濬灭吴等汉末至西晋统一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情节发展的基本线索与《三国志》记载的史实大致吻合(有的情节取材于《后汉书》和《晋书》)。同时,书中大多数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行业绩,也往往可以在《三国志》(包括裴注)中找到根据或影子。试以深受读者喜爱的赵云形象为例。嘉靖元年本描写赵云的主要情节有:卷二第13回《赵 子龙磐河大战》,写赵云第一次出场,救了被袁绍大将文丑杀败而险些丧命的公孙瓒,表明心迹道:“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这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注引《赵云别传》。卷九第82回《长阪坡赵云救主》,写赵云在长阪坡曹军重重围困之中,先后救出甘夫人和阿斗。这取材于《赵云传》。卷十一第104回《赵子龙智取桂阳》,写赵云夺取桂阳后,太守赵范欲以寡嫂樊氏改嫁,赵云愤然拒绝。这取材于《赵云别传》。卷十三第121回《赵云截江夺幼主》,写孙夫人返东吴,欲将阿斗带走,被赵云赶上,夺回阿斗。这取材于《赵云别传》。卷十三第130回《刘玄德平定益州》,写刘备夺取益州后,欲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被赵云谏阻。这取材于 《赵云别传》。卷十五第142回《赵子龙汉水大战》,写赵云先后救出黄忠、张著,又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使追来的曹兵惊疑退走,被刘备称赞为“浑身都是胆”,号为“虎威将军”。这也取材于《赵云别传》。卷十七第161回《范强张达刺张飞》,写刘备为替关羽报仇,欲伐东吴,赵云挺身加以谏阻。这同样取材于《赵云别传》。卷二十第191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写失街亭后,蜀军撤退,唯赵云所部不曾损失一人一骑,诸葛亮欲加赏赐,赵云谢绝,希望留待冬天赏赐诸军。这仍然取材于《赵云别传》。这就雄辩地说明,《三国演义》中那个勇武善战、深明大义、公忠体国、谦虚谨慎的赵云形象,正是在《三国志》(包括裴注)提供的史料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毕竟离不开想象和虚构。书中大部分情节,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虚构成分;而且,最生动传神的情节,往往也是虚构成分最多乃至纯然虚构的。同时,它的故事来源,除了《三国志》之外,还有《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有关史籍,还有宋、金、元的通俗艺术“说三分”、三国题材戏曲和众多的民间三国传说。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罗贯中的天才创造,才成就了这部不朽的作品。但是,无论如何,《三国志》终究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最基本的骨架(《三国演义》在叙事结构上受到《资治通鉴》的明显影响,但《通鉴》有关三国的史料也主要取自《三国志》和裴注)。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就不可能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此,四川人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

二、《三国演义》中的益州人士 《三国演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主角,塑造了刘关张、赵云等典型形象,而且以生动传神的文笔,描写了许多益州人士。

刘备集团大体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刘备进入益州之前的旧部,另一部分则是刘备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和占领益州之后逐步吸收的巴蜀人士。前者是刘备东征西讨二十几年才积聚起来的一点本钱,自然是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后者虽然归附刘备较晚,但在帮助刘备夺取和治理益州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蜀汉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所说的“益州人士”(或曰“巴蜀人士”),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籍贯在其他州郡,早年来到益州的,如法正、董允、费祎、邓芝、李严等;另一类则是土生土长的益州本地人,如秦宓、谯周、严颜、王平、马忠、张翼、张嶷、彭羕、杨洪、费诗、李恢、吕凯、李福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其中好些人的文才武略和音容笑貌,为今天的巴蜀广大人民留下了一幅幅各具风采的先贤画像。

让我们信手拈出几个人物来看一看吧。

1.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建安初年,天下饥荒,二十余岁的法正与同郡孟达来到蜀中,依附刘璋。由于刘璋暗弱,不能知人善任,年轻而才高的法正很不得志,郁郁寡欢,思得明主。建安十四年(209),因为益州别驾张松的推荐,刘璋派法正到荆州结好刘备。法正见刘备雄才大略,谦恭下士,正是自己理想中的明君,回去后便与张松图谋归附刘备。建安十六年(211),刘璋又派法正去请刘备来助守益州,法正趁机向刘备献夺取益州之策。由于法正的积极谋划,刘备比较顺利地夺得了益州,所以马上“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建安二十二年(217),法正又建议刘备夺取汉中,以为持久之计。刘备采纳了这一重要谋略,在法正辅佐下亲率大军出征汉中,夺得了这块战略要地,既为益州建立了屏障,又为以后的北伐准备了前进基地。刘备称汉中王后,即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这几次决策的成功,对于蜀汉的建国起了重大作用,充分表现了法正的远见卓识和多谋善断。可以说,法正和诸葛亮堪称刘备的左右手:刘备出征,法正总是随军出谋划策,诸葛亮则“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可惜法正天年不永,建安二十五年(220)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五岁。刘备痛失股肱,“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传》)法正的智术谋略,连诸葛亮也常常为之惊叹,这使他深受刘备的器重,说话也特别有分量。章武二年(222),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诸葛亮为此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传》)

罗贯中在描写《三国演义》中的法正时,大体上采用了《三国志·蜀书·法正传》的材料,突出了这样几点:一是他一见到刘备,便慨然以“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相许,劝刘备抓住良机,夺取益州,这样就表现了他与刘备的君臣遇合之情。二是在黄忠、严颜打败张郃之后,他竭力主张趁势夺取汉中,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三是他与黄忠一同领兵去打定军山,他先设“反客为主”之计,步步为营,再设“以逸待劳”之计,使黄忠斩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夺得定军山,表现了他善于出奇制胜的才能。这样就塑造了一个刘备重要谋士的形象。不过,为了集中突出诸葛亮,罗贯中对法正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又有意识地予以削弱,这似乎就不那么必要了。

2.秦宓(?—226)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北)人。他少有才学,长于文辞,州郡多次征辟,他都称病不就,藏器待时。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广汉郡师友祭洒、益州从事祭洒。刘备准备征伐东吴时,他极力谏阻,被“下狱幽闭”。但诸葛亮却很器重他。建兴二年(224),诸葛亮领益州牧,选迎秦宓为益州别驾,不久又拜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一直升到大司农。当蜀、吴恢复联盟关系,东吴派张温聘蜀时,秦宓同他展开过一场充满机锋的舌战,大谈天有头、有耳、有足、有姓之类的玄理,真是辩才无碍,对答如流,使傲慢的张温不得不大为敬服(《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这个有名的“秦宓论天”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

在《三国演义》中,秦宓出场次数很少,但几乎每一次出场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秦宓第一次“亮相”是在刘璋准备投降刘备之时,刘备派简雍先入成都,简雍“坐车中,傲睨自若。”秦宓见此情形,按捺不住不平之气,“掣剑大喝曰:„小辈得志,傍若无人!汝敢藐视吾蜀都人物耶!‟”(据嘉靖元年本,毛本作“蜀中人物”)这一声大喝,打掉了简雍的骄矜之气,使他赶快下车,改容相见。这一个小小的插曲,使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秦宓的刚直不阿和作为“蜀都人物”的自尊自豪。秦宓第二次得到正面描写是在刘备决定伐吴之时,虽然许多大臣不赞成此举,但只有他敢于犯颜直谏,断言“陛下不从,必有大败”。大怒的刘备要将他斩首,他却“面不改色,回顾先主而笑曰:„臣死无恨,免见蜀民之涂炭也!‟”为了不让“蜀民涂炭”,他不惜一死;而“必有大败”一语,也不幸而言中。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秦宓可贵的胆识和操守。秦宓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东吴派张温到蜀国答礼的时候。由于后主和诸葛亮对张温都很客气,张温十分得意,不禁有些飘飘然。就在诸葛亮设宴为张温饯行,众官奉陪,殷勤劝洒之际,秦宓乘醉而入,昂然就座。这使张温老大不高兴,于是引起一场唇枪舌战。罗贯中在这里几乎照抄了《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中的那段问答,这还不算,他又写秦宓反过来向张温提出一连串问题,使得“张温似醉如痴,无言可答,乃避席而谢孔明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也。‟”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秦宓渊博的学识和强劲的辩才,真可使蜀中俊杰扬眉吐气!《三国演义》对秦宓的描写,比《三国志》生动得多,丰满得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风流潇洒、倜傥不群、正直耿介、满腹经纶的学者可敬而又可爱的艺术形象。

3.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他从小由外祖何家抚养,便跟着姓何,后来才复姓王,所以史籍有时又称他为“何平”。他早年到洛阳,任校尉,在随曹操征汉中时归降刘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一出祁山,王平随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他一再规谏,马谡都不听从,结果大败。在这倾危之时,“众皆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敢逼也。”事后诸葛亮赏功罚罪,赏王平,“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从此,王平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在丞相长史杨仪指挥下撤退。大将魏延因对杨仪不满,抢先南归,邀击杨仪。杨仪派王平抵御魏延,王平义正词严地谴责魏延不顾大局,使魏延部众一哄而散,一场内乱迅速平定。此后,王平长期镇守汉中,进封安汉侯,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与镇守蜀汉东部的车骑将军邓芝、镇守南中的镇南大将军马忠齐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平“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他却能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经常叫人给他读《史记》、《汉书》,并能正确地掌握大意。由于他严于律己,遵守法度,尽瘁国事,因而成为蜀汉的优秀将领(《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三国演义》中的王平,在众多的武将形象中虽然不算最突出,但给读者的印象却相当鲜明。《演义》主要写了王平三件事:首先是对王平归降刘备作了渲染。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命大将徐晃为先锋,王平为副先锋。徐晃不听王平谏阻,领兵渡过汉水,被打得大败,反而责怪王平不去救援,要杀王平。王平当夜就投奔了刘备,并尽言汉中地利。刘备大喜,说道:“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这样,王平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思虑周密而有决断的印象。《演义》对王平用笔较多的第二件事是,诸葛亮南征时,命王平与张翼为副将,在武将中仅次于赵云和魏延。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王平或冲锋陷阵,或出奇设伏,历经艰险,屡建功勋。这些虚构的情节,有力地表现了王平的忠勇。当然,《演义》写王平最突出之处还是第三件事——街亭之战。当王平与马谡去守街亭时,马谡不顾诸葛亮的嘱咐,要在路旁的山上安营。王平极力劝阻,指出:“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由于马谡固执己见,王平只得分兵五千,离山十里下寨,并将驻扎情况连夜报告诸葛亮。正象王平警告的那样,马谡第二天就失了街亭。王平虽然兵少,仍奋勇冲杀十余次,试图救援马谡;后来又在重围中救出魏延和高翔。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情节中,王平老成持重的性格表现得相当充分。从此,读者再也不会忘记这位不以武艺出众,而以谨慎见长的将军了。

除了上述几人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巴蜀人士使我们难以忘怀:

附带说一下,《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巴蜀名人,虽然既不属于刘璋集团,也不属于刘备集团,但却名震一时,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东吴大将甘宁。甘宁是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他不仅作战骁勇,而且目光远大,实为难得的将才。应该感谢罗贯中,尽管他似乎不曾到过巴蜀,也无意专写巴蜀,却使巴蜀的千百万读者为自己历史上的先贤英杰们油然而生绵绵情思…… 三、三国文化对巴蜀的影响 在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三国文化是最有活力,最具有雅俗共赏特色的“亚文化”之一。

若干年来,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文化”,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往往有所不同,这里有必要略加阐释。我认为,人们对“三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精神文化。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第三个层次是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并不仅仅指、并不等同于“三国时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源,以三国故事和三国精神的传播演变为流,以《三国演义》及其诸多衍生现象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文化。这三个层次的“三国文化”观,都有充分的理由自立,都有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并非对立的概念,而是如同一组同心圆,围绕着三国时期的文化的基本内核,层递扩大其范畴,共同承担着阐说和研究三国文化的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实际上使用的是广义的“三国文化”观。

长期以来,三国文化对巴蜀地区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三国遗迹巴蜀多。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三国遗迹数不胜数。如果以成都为观察点,向周围幅射的话,我们首先会想到成都的别名“锦里”、“锦官城”、“锦城”,它们都得名于蜀锦织造业发达的三国时期。这里有闻名全国的武侯祠,有刘备称帝即位处的武担山、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饯行处的万里桥、诸葛亮治水所筑的九里堤,还有营门口的黄忠墓、弥牟镇的八阵图遗址、新都的马超墓等等。由成都往北,有广汉的雒城遗址、金雁桥(相传为诸葛亮擒张任处),罗江的庞统祠墓,绵竹的双忠祠(纪念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绵阳的富乐山(刘备入蜀时与刘璋聚会宴饮处)、蒋琬墓,梓潼的七曲山关帝庙、卧龙山、魏延祠、邓芝墓、演武铺,由梓潼到剑阁的“翠云廊”(大量柏树夹道的古驿道),阆中的张飞墓、瓦口关,剑阁的剑门关、姜维墓、邓艾墓,广元的葭萌关、费祎墓、阴平道、白水关、筹笔驿(诸葛亮北上伐魏时运筹谋划处)等等。由成都往东,到重庆,再顺江而下,有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八阵图遗址等等。由成都往南,有夹江的诸葛点将台,金沙江畔的五月渡沪处,西昌的孟获城等等。众多的三国遗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少量由三国时期遗留至今的古迹,如成都武侯祠内的刘备墓。第二类,虽然源于三国历史,或与史实大致相符,却多少渗入了《三国演义》、三国戏和民间三国传说的内容。比如大名鼎鼎的武侯祠,算得上是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国遗迹,但它并非三国时期的遗存,而是始建于公元四世纪的成汉时期的纪念性祠庙,只能说是源于三国历史,以后历代又迭经兴革补充;祠中人物固然基本上是三国时期实有的人物,但若干人物的造型(如关羽的面如重枣,张飞的豹头环眼,庞统的面黑而丑),以及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之类,却明显受到《三国演义》和传统三国戏的影响。这类遗迹,在全部三国遗迹中占了很大比重。第三类,虽有一点三国历史的由头,却因《三国演义》和民间三国传说的影响而与史实大相径庭,甚至面目全非。例如广元的“鲍三娘墓”,经考古鉴定,确系东汉晚期墓葬,但鲍三娘及其丈夫关索却是民间三国传说虚构的人物,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有代表性。第四类,出自对三国史实的附会,或者纯系《三国演义》和民间三国传说的产物。比如梓潼的“古瓦口关”,即由《三国演义》第70回所写张飞由“梓潼山小路”抄到瓦口关背后这一情节附会而来。翠云廊中的“阿斗柏”、许多地方的“点将台”之类,显然来自民间传说。这类遗迹,为数甚多。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国遗迹”,大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三国时期的遗迹”,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三国有关的名胜古迹”。尽管它们不能与三国历史划等号,但却寄托了巴蜀历代人民对三国史事和三国人物的追慕和缅怀,表现了人们的爱憎、理想和愿望;它们的形成演变本身,也已成为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巴蜀人民心灵变迁的历程。

其二,三国传说缀满巴山蜀水。早在魏晋时期,在陈寿的正史《三国志》问世前后,就已出现了一些关于汉末三国的野史传说。自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的数百年间,人们对三国史事越来越关注,有关的逸闻轶事和民间传说也越来越多。从唐代起,三国时期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三国故事则成为通俗文艺最重要的创作素材。到了宋代,“说话”艺术十分兴盛,“说三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民间三国传说也更加丰富,并已形成“尊刘贬曹”的主导倾向。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尊刘贬曹”倾向,主要寄托了广大民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感情,反映了他们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老百姓鞭挞的对象)。巴蜀地区作为蜀汉的主要疆域,有关蜀汉人物,尤其是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自然就特别丰富。今天能够听到的三国传说,绝大多数产生于《三国演义》成书之后,或多或少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又超出《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之外,纵横腾挪,大胆发挥。其中有的追本溯源,介绍小说没有写到的人物过去的生平事迹;有的打破砂锅问到底,补充小说没有交代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结局;有的横生枝蔓,描写小说语焉不详或根本没有涉及的人物和故事;有的别出心裁,编织与《三国演义》情节相反的故事……还有大量的传说,则是解释和说明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来历。例如:成都流传的《刘备墓传奇》,说曾有一伙贼人去盗刘备墓,刘备正在里面下棋,赏给他们每人一杯琼浆,一条玉带;贼人慌慌张张爬出墓后,琼浆变成胶,粘住了他们的嘴,玉带变成巨蛇,缠住了他们的腰,而墓穴已经自动封好;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盗刘备墓了。这就解释了刘备墓为何保存完好的原因。又如:梓潼、剑阁流传的《张飞柏》,说张飞镇守巴西郡(治所在阆中)时,为了及时向诸葛亮报告军情,亲自带领士兵,在阆中、剑阁到梓潼的几百里山路上“植柏表道”,柏树长得很快,“早上栽树,下午遮荫”,给后人带来许多实惠,人们便把那些巨大的古柏叫作“张飞柏”。再如:剑阁流传的《孔明杖、腊肉和豆腐的故事》,把剑阁特产的手杖、腊肉和豆腐的来历,归因于诸葛亮北伐和姜维镇守剑门关。再如:许多地方流传的《四川人头上的白帕》,说深受人们爱戴的诸葛亮去世后,老百姓极为悲痛,人人为他戴孝,丧期过后,大家也不愿把头上的白帕取下来,仍然戴着它干活,久而久之,头上包白帕,便成了四川农村世世代代的习惯……丰富多采的传说,充满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新鲜生动,情趣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可以说,巴蜀人民的机智与幽默,贯注于三国传说之中;而三国传说又培育了更多的机智幽默的巴蜀人。

其三,三国文化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广的影响。这个问题十分复杂,这里只能略举数例。例一,巴蜀地区的主要剧种川剧,其大量剧目中,数量最多的便是三国戏,仅现存的就有160出左右。四川艺人说的是:“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例二,巴蜀地区的各种曲艺门类,如评书、清音、竹琴、金钱板等,都有许多有关三国的曲目。在没有广播、电视、电影,文盲占人口大多数的漫长岁月里,这些三国戏、三国曲艺,不仅是广大民众消闲娱乐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们认识生活,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例三,巴蜀人重情义、讲信用、勇敢顽强、吃苦耐劳、诙谐灵巧的品格,与三国文化的熏陶也颇有关系。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四

一代一路丝绸之路多么响亮,多么令人自豪!一代一路,那是国家经济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桥梁!那是国家文化被捞印在世界的核心!那是中华巨龙腾飞在世界之空的翅膀!从“251三年行动计划”倡议的提出,那令数万万中华儿女望而生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祖国的发展之势!而联通这一切的核心,便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腹地。——四川。

巴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核心之一,是直辖市重庆的“巴”和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的“蜀”组成的。在成都,秦朝时期,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从这时开始,成都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了“天府之国”!四川连接丝绸之路,成为一代一路的核心腹地和资历强盛的二十个与四川省具有强大贸易优势的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交流。

巴蜀文化仅不止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这一伟大工程,在巴蜀地区还出土了许多的文物。

例如深覆斗形器,高柄豆等。这些也仅是“冰山一角”。这些东西虽然具有巴蜀特点,但是他们也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一道,巴蜀文化有三种因素:它接受了荆楚文化,把《楚辞》改成了汉赋;它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而使蜀文化发展的更加迅速;它接受了秦朝文化,使蜀地工商业更加繁荣昌盛。

这三点足以使巴蜀文化的发展如同太阳一般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另外,巴蜀的现代文化也不愧为漫天繁星中最亮的一颗。

巴蜀文化的精髓,最讨喜的,可要数川剧变脸,巴蜀火锅等等。巴蜀文化有八大特征:无数在蜀、易学在蜀、儒学源蜀、文宗在蜀、才女在蜀、仙源在蜀、道源在蜀、菩萨在蜀。每一个都可以突显出灿烂且熠熠生辉的巴蜀文化!一代一路正在运输着这些名贵的物品到世界的各个地方,让中华传统文化名扬天下!关于巴蜀的诗句也有很多,他们让巴蜀文化更加充满传奇色彩,是巴蜀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寄行简》、《蜀道难》等等无不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巴蜀风光,诗人们的一笔一划都成为了巴蜀的“财宝”,一带一路也赋予了这些财宝最大的价值!

巴蜀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丽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天府之国,它缥缈恍若仙境,它的美丽令人陶醉!一代一路正在令这些文化如巨龙般腾飞,飞向全世界,照耀了巴蜀,更照耀了更加欣欣向荣的祖国母亲!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五

巴蜀,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它的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我有幸来到这个神奇的地方,亲身体验了巴蜀的独特魅力。在这趟旅行中,我对巴蜀产生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巴蜀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美景记忆。巴蜀的山水非常壮丽,峰峦叠嶂、溪水潺潺,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在峨眉山,我看到了云海翻涌的壮观景色,仿佛置身仙境。而在九寨沟,我欣赏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和五彩斑斓的瀑布,让我陶醉于自然之美。巴蜀的美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巴蜀的历史文化让我领略到了巴蜀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巴蜀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我参观了都江堰,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巴蜀人民对水利建设的智慧总结和对自然的驾驭能力的证明。而在武侯祠,我了解到了一代名将刘备和诸葛亮的事迹,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令我敬佩。通过了解巴蜀的历史文化,我感到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有智慧和勇气,人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再次,巴蜀的美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蜀有着独特的地方美食,如火锅、兔头、串串等。我尝试了巴蜀的火锅,麻辣的口感和鲜美的配料让我留连忘返。此外,在巴蜀的街头小吃摊,我还品尝到了各种美食,如麻花、豆花、酸菜鱼等。巴蜀的美食丰富多样,让我感受到了巴蜀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最后,巴蜀人民的淳朴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旅行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巴蜀人民,无论是导游、摊贩还是街边的居民,他们都是非常友善和热情的。他们向我介绍了巴蜀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景点,还推荐了一些当地的美食。他们的淳朴和善良让我感到温暖和亲切,让我的巴蜀之旅更加难忘。

总的来说,巴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巴蜀的美景、历史文化、美食和人民的淳朴善良,都让我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保护环境、发扬文化、坚持诚信和友善待人,才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我希望将来能再次来到巴蜀,与它的美景和人文交相辉映,与巴蜀人民共同走向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六

第一段:巴蜀心得体会的简介和重要性(200字)

巴蜀,古称蜀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协商民主地区。在多种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和风格。通过在巴蜀地区旅游和生活的经验,我意识到了巴蜀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巴蜀心得体会,不仅是对巴蜀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与认识,更是对人生智慧和心灵成长的一种探索。

第二段:巴蜀的地理和历史背景(250字)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剑门关以东,岷江以西。这片富饶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而闻名。在古代,巴蜀地区多山且地势险峻,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而巴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蜀国曾独立存在,并在汉朝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巴蜀地区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繁荣的地区。这些地理和历史因素共同塑造了巴蜀独特的文化和风格。

第三段:巴蜀文化的特点(250字)

巴蜀文化以其热情好客、豁达开朗的气质而闻名。巴蜀人民崇尚友情和亲情,讲究人情味。他们通常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胆识。此外,巴蜀文化还以其饮食和文艺方面的特点而闻名。川菜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辣味和丰富的口味而享誉全球。巴蜀文艺方面,以川剧、川曲和川绣等艺术形式为代表,这些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格。

第四段:通过巴蜀心得体会的启示(300字)

通过在巴蜀地区的旅行和体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巴蜀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巴蜀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觉得宾至如归,他们的豁达开朗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也给予了我积极的影响。我深知在人生中,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坚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此外,巴蜀文化中强调的友情和亲情也使我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应当珍惜和坚守这些关系。

第五段:巴蜀心得体会的意义(200字)

巴蜀心得体会对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巴蜀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还可以从中受益,吸取巴蜀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巴蜀心得体会还提醒我要保持乐观、坚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人际关系中珍惜与他人的友情和亲情。通过巴蜀的体验,我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成长。正是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让我认识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珍惜和感恩。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七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个背景下,巴蜀课正式成为了一种广泛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接下来,我将在五个不同方面分享我的巴蜀课心得体会。

第一,巴蜀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巴蜀课作为一种非常新颖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它通过课件、教师授课等方式将古代汉字文化系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巴蜀课中还涵盖了很多其他有趣的元素,如篆刻印章等。这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第二,巴蜀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或说文解字学习,巴蜀课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它将古代汉字文化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中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被教导如何准确地辨认和书写汉字,真正做到了"笔下千言"。

第三,巴蜀课的深度和广度。巴蜀课的学习范围广泛,从古典文化、字词学、书法篆刻到古代科技、工程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而且,在每一个方面,它都提供了深度的解析和具体的例子。这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特色和意义。

第四,巴蜀课的互动性和协作性。在巴蜀课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对学习的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并培养了团队精神。这种互动和协作的方式非常适合年轻的学生使用。同时,我们可以在互相学习和讨论中共同进步。

第五,巴蜀课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汉字文化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广泛。巴蜀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有用的工具和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古代汉字文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篆刻、汉字等领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总之,巴蜀课对于我的汉字文化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让我受益。巴蜀课的丰富性、系统性、深度,广度、互动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都让它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方式。我相信,在未来,它会继续为更多的学生和学者带来无尽的乐趣和收获。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八

学生姓名:杜莉高金华何晓雨康钰兰

学号:1332104007

1332104009

1332104012

1332104015

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1.德阳简介

德阳是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现辖旌阳区、中江县和罗江县,代管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是成都旅游门户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阳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等类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独具魅力的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乡村文化和德孝文化等。

2.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2.1古蜀文化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现已陆续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特别是三星堆旁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批青铜人物雕像群、连座2.6m高的青铜立人像、造型神奇的青铜纵目面像、约4m高的青铜神树和1.42m长的金皮杖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三星堆文化遗址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之中心的成都平原,从遗址内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遗址东、南、西三 面所发现的商代古城墙上看,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三星堆是蜀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所在地。

2.2三国文化

德阳的乡村文化旅游独具特色,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什邡马祖故里、渔江新村、广汉松林桃花山景区等共同构建了德阳乡村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是这条精品线路上的精华。其中,绵竹年画村景区围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文化,融合四川民居与江南水乡风格,结合新农村建设,集年画生产和乡村观光于一体。而在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享受到风光秀美的湿地沟、独具扬州风韵的九龙水街,更可以体验滑草、登山、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

中国绵竹年画村

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

2.4德孝文化

传承5000年的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而德阳孝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德孝城是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典故的故里,德孝文化的发源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德孝城位于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阳安大道 旁,是一座仿古式建筑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孝文化部分,历史文化部分和休闲娱乐部分。这里,可以感受孝文化和道教、伊斯兰文化融会贯通,回、汉民族和谐相处的多元文化旅游。其中,一门三孝孝子牌坊,是御敕姜孝祠山门,古朴雄伟,坐北向南,该牌坊是为表彰姜诗一家三人尊老、敬老、养老的高尚品德,汉顺帝钦敕《圣旨》建祠立坊;姜孝祠,是德孝文化的主干,是德孝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德孝文化的精粹之所在。

3.德阳巴蜀文化景点景区简介 3.1罗江白马关 白马关,三国时名绵竹关,南北朝至隋唐置鹿头关,五代时另名白马关至今。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它是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关楼上“白马关”的关名,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墨宝。清代著名文学家、巴蜀才子李调元有诗赞曰:“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

是安葬和纪念三国时代刘备的军师庞统的地方,位于白马关镇凤雏村鹿头山上。建安十九年(214年)初夏,庞统随刘备进攻雒城中流矢阵亡,时年不足三十六岁。庞统的死让刘备感到非常的痛惜,将其厚葬于白马关。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以后,追封庞统为关内候,并在墓前建祠祭祀。在蜀国后期,刘禅又追谥庞统为靖侯,以表达蜀人对庞统的思念。现存祠墓由四川巡抚能泰重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屡次培修、重建,终成现有规模。祠墓坐北朝南,三进四合布局,占地5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73.7平方米,依次排列着山门、二师殿、栖凤殿和庞统墓园。全部建筑以石材为主,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另有张飞殿、浣甲池、南北关楼等附属建筑。祠内有明清诗碑、修庙 碑、政府文告碑刻30余通;石柱对联40余副,是研究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2金牛古道

是白马关古战场遗址之一,其全称为“落凤坡倒湾古战场”。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分三路伐蜀。邓艾率一批精兵强将从无人小道偷渡姜维防守的阴平关(甘肃文县),随后破江油关,直逼成都。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临危率军到鹿头山绵竹关(即白马关)布兵防守。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蜀军渐渐不敌,白马关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诸葛瞻、张遵(张飞之孙)先后被魏军砍下头颅,蜀军将士大部殉难,白马关失守。而这里,也因蜀汉将士的不断倒下而得名“倒湾”。

倒湾古镇位于“八卦谷”古战场以西,金牛古道以南,凤雏湖、庞统祠以东,居于“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开发核心区,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古镇布局借用八卦谷的特点,呈迷宫形式,共12条巷子,巷巷相连,古镇建筑风格呈徽派建筑特色,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为典型代表,整个建筑风格清新典雅,崇尚自然与和谐,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据传说,当年诸葛瞻所率的蜀军将士进驻四川的时候,大都为徽州人,后来大败于魏军后,幸存将士在此隐姓埋名活了下来,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了当地的建筑风格中,一直沿袭到现在。在倒湾古镇不远处,是具有关中建筑特色的新村聚居点五丁谷和五美寨,新的聚居点修建继续沿袭“因景建点、建点成景”的模式,形成集生产、生活、产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小镇。

3.2.德阳诸葛双忠祠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是祖孙三代,前殿祭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祭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史书记载,诸葛瞻为诸葛亮47岁所生的长子,自幼“聪慧可爱”、“工书画强识念”,才识敏捷,诸葛亮为使他成才,曾写下著名的《诫子书》。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忠贞,身肩重任,尽心竭力处理军国大事。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保绵竹。邓艾遗书诱降:“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与邓军决战于绵竹,瞻军败,诸葛瞻临阵战死,瞻子诸葛尚驰马魏军冒阵而死,年仅19岁。诸葛瞻父子在敌军强大攻势面前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崇敬。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

现存的诸葛双忠祠古建筑尚有启对殿和拜殿,启圣殿建于清朝乾隆三年,拜殿建于道光七年。清代自乾隆以后几乎每隔20多年就要维修、扩建一次,到清末时,双忠祠已是殿宇崔伟,题刻琳琅。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双忠祠进行一次大的修缮,修复了忠孝门,维修了拜殿,整修了墓茔,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景。雕塑用写实的手法,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观赏这组彩塑仿佛亲临当年的古战场。拜殿前的匾额是张爱萍将军书题的“汉室忠烈”四个大字。塑像上方的横匾则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亲笔所题“魂壮绵竹关”五个大字。

3.3姜孝祠

姜孝祠位于德阳孝泉古镇省级,龙护舍利宝塔左侧(现属孝泉师范学校范围内),又有姜诗庙、姜公祠、孝感庙、孝子祠、孝感祠等多种称呼。史料记载,姜孝祠,飞檐斗拱,雕花木窗格扇,气派庄严,祠堂三门三进,正殿前为过厅,厅前两侧为放生池,再前为石制的高大门坊。门坊上镶有两石碣:一竖书“姜孝祠”,一横书“跃鲤名区”。门坊背面又有“一门三孝”题额。正殿内为姜庞夫妇俩的塑像,神态雍容,栩栩如生。正殿左厢是安安殿,右厢为邻姑殿。正殿后为先代殿,祀姜诗父母,比正殿稍长。两殿间石碑林立,古柏森森。更有殿宇间许多彩塑浮雕,形制各异,金碧辉煌,极为壮观。而如今仅存姜公殿及左右厢房(即原来的邻姑、安安二殿),文物也散布各处了。

3.4中国绵竹年画村

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绵竹年画村地处绵竹市南大门孝德镇,位于德阿公路与成青公路之间。2009年获得“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2011年4月19日获得“称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年画村景区核心区域1750亩,是一处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

巴蜀文化心得篇十九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参与了巴蜀课堂的培训课程,这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项培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巴蜀课堂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首先,巴蜀课堂培训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在巴蜀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表达权,他们不再被束缚在单一的知识体系中,而是被鼓励思考、探索和合作。这种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巴蜀课堂培训强调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然而,在巴蜀课堂中,教师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巴蜀课堂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创新和团队合作的故事,然而,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而在巴蜀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多个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项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巴蜀课堂培训让我认识到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然而,巴蜀课堂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激发。这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提高了他们未来面临挑战的能力。

总之,巴蜀课堂培训给予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拓宽了我们的教育思路。通过培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我坚信,在巴蜀课堂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会将巴蜀课堂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巴蜀文化心得篇二十

二代嗣师张衡,字灵真,有长才,诏征黄门侍郎不就。张道陵羽化前,为了使其创立之教代代相传,仿效帝王传承之制,授印剑符录于衡,并戒之曰:“呈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绪,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张衡继承父志后,居阳平山,以经录授弟子,彰正一之道,为人治病,临终前他告诫儿子张鲁说:“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周行天下,为民除害,建立大教,嗣我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尔须遵守成训,勿违背之。”嘱罢而羽化,印剑经录又传于鲁。

张陵祖孙三人为五斗米道的前三代领袖,后人合称为“三张”。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又称祖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

张鲁字公祺,少膺祖训,以道术教人,受益者众。益州牧刘焉任命鲁为督义司马,令他与别部司马张修率兵袭击汉中太守苏固。鲁用计暗害张修,吞并了张修的部众。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任,因张鲁不甚听话,刘璋尽杀鲁母家室,激起张鲁叛变。张鲁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民,建立政权,被汉帝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割据一方。他是东汉时一代有影响的道教教主,称“师君”。他集天师与君主于一身,从陕西到四川,建立起具有宗教、政治与军事统治权的宗教王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雄踞巴蜀近30年。

几乎在这同时,由张角兄弟创立的太平道在华北兴起,十余年间吸收信徒数十万之众,结连郡国,华北方圆八洲之内无不信从。公元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他们头带黄巾,呼叫“苍天(东汉王朝)已死,黄天(新政权)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宣传革命的正义性、必然性,旬月之间天下震动,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不久,起义失败,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太平道也受到沉重打击,大批骨干和道徒惨遭杀戮,从此无法公开活动,趋于销声匿迹状态。但是太平道的教义和影响并没有消失,它们改头换面流传了下来,汇入了道教的总洪流中,成为合体。天师道没有受到打击,仍保持了它的地位。

张鲁政权在汉末全国混战的形势中,能保持一方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是与他采取的独特措施分不开的。他规定初入道者名“鬼卒”,信仰坚定经过考验者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他既是宗教骨干,又是行政官吏,不再另设官员。这就精简了编制,减轻了农民负担。他们组织群众,练武种田,实行劳武结合;他又设义舍,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之,人民皆乐为之治。五斗米道在各地设有道场,为宗教和行政中心,称为治。当时有二十四治,居于首位的是阳平治,为五斗米道的总部,所以天师印刻的也是“阳平治都功印”。

汉末,志在统一中国的曹操闻张鲁势盛,发精兵十万于建安20年(公元215年)征讨张鲁。张鲁因强敌压镇,计划向巴中退却,但不准部下烧毁宝货仓库,以全部留给曹操接收。曹操对此大为赞赏,拜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其五子均列为侯,曹操还娶张鲁之女为儿媳。

然而曹操鉴于黄巾之乱,恐张鲁势大难御,遂迁汉中数万户镇京城(长安),五斗米道亦北迁魏地,张鲁势力被大大削弱。之后,中国一下子跌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晋政权移往江南重建王朝,教徒纷纷追随晋朝南下,他感到巴蜀、魏北继续发展已不可能,必须以此为契机向江南扩展。于是他以印剑授予其子张盛,说:“大江之东云锦山,亦名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在焉,汝可以印、剑、经录,往往其地,永宣祖教,以传于世。”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张盛奉命携经录自汉中迁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故址,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教,从学千余人,是为龙虎宗。此后嗣传六十三代,香火不绝,中国道教活动遂由巴蜀转移到江南地带,龙虎山成了全国天师道中心.

巴蜀文化心得篇二十一

巴蜀小学是我求学生涯的起点,在这个温暖而充满活力的地方,我度过了美好的六年时光。回顾这段时光,我深深感受到了巴蜀小学的独特魅力,对于我如何度过这段时光,我有着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学会与人相处是巴蜀小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在小学阶段,我们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会与他们仿佛成了一种必然。在巴蜀小学,我从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相处之道。在上课时,老师以她平和而严谨的态度教导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尊重和倾听他人。在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互相竞赛,争相帮助,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的相处之道,给了我成长的机会,也让我珍惜着与每个人的友谊。

其次,学会团结合作是巴蜀小学带给我的另一个宝贵财富。在小学阶段,班级合作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巴蜀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困难的问题面前,我们彼此帮助、鼓励,并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无论是校运动会、班级联欢会,还是各种义卖活动,我们都能够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了相互信任,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团结合作的意识伴随着我一直到现在,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

再次,学会担当责任是巴蜀小学给我的另一个宝贵财富。在巴蜀小学,我们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学会了关心他人。学校会安排我们担任班级职务,例如班长或者小组长。这样的经历不仅培养了我们的领导能力,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照顾和关心他人。在群体中,我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需求放在他人的需求之前。我们会主动帮助老师布置课堂,关心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做好班级卫生,组织一起学习。巴蜀小学培养了我们为人处世时要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担当精神成为我不懈追求成功的阶梯,给我今后的生活和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

最后,学会自律和坚持是巴蜀小学带给我的成长基石。在巴蜀小学,老师严格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们也享受着老师的关爱和鼓励,成绩好的同学还会得到一些奖励。这样的培养让我了解到自律和坚持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绩。这样的自律和坚持成为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也让我明白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巴蜀小学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小学阶段,我学会了与人相处,团结合作,担当责任,自律坚持。这些都是我宝贵的财富,将伴随我一生。我深深感激巴蜀小学给予我的一切,我也会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传承下去,并用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巴蜀文化心得篇二十二

从“蜀景风迟,浣花溪旁,谁种芬芳,天与蔷薇,露华匀脸”到“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历史的光影湮灭了“胡骑羌兵入巴蜀,前飞秃鹙后鸿鹄”的伤痛。

来自远方的有人,如果你来看啊,定会瞧见那点点星光在夜幕下摇曳绽放,定会被秀美的山川,波漾的河流迷乱了双眼。言及巴蜀,会忆起一排民屋笼在春日温暖的光景里,两旁蜿蜒屈曲的藤蔓垂在墙头,串串花序迎风颤动,滑滑于街头巷尾隐浮沉。那九寨的碧波微漾,五彩微光,仿佛涤尽世俗的尘埃,纯净得不受沾染,呷上一口,巴蜀的味道便在舌尖荡漾。峨眉之巅,云海翻卷,重重掩映,黄龙溪古镇的古拙清幽小桥流水,九曲黄河弯弯绕绕,惊涛拍岸,又卷起多少儿女情长风花雪月。

是蒙古的铁骑,隆隆踏响,威震中外,那强壮而彪悍的草原雄鹰拖雷引兵,在1231年大肆屠杀攻略了“天府之国”。千年古城只落得个民无谯类。是命中注定还是无妄之灾?巴蜀悄悄蛰伏在一隅,孤独的舔舐自己的伤口。巴蜀人民的意气风发仿佛已被扼杀在了刀光兵刃下,残败的院落,废弃的作坊,在寂寞的夜空下低低的呜咽。

等待,漫长的等待,巴蜀人民丢了性命却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尸骨并不能把巴蜀人民的精神埋葬。他们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褶褶发光。

你们又听到地平线数阵微微跳动的脉搏了吗?那是巴蜀人民对新生与希望的追求。可是又注定是无疾而终。1646年,张献忠屠杀巴蜀。新生与希望自此近一百多年都再未挣脱掉黑暗与阴霾。我无法想象那仅仅“从此再无四川人”的概括背后是怎样的人烟俱灭,莽林丛生,狼奔豕突。

而当我妈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这些事,恍如面对生命里无法言传却又复返的召唤。这是要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感知的存在。是很难形容的一种疼痛,微微颤抖,涩如黄连,我为此心折不已。因为此时我才无意中触碰到几乎已经隐而不见的伤痛。历史的纹路仍在蔓延,我却站在最美的纹饰上忆起过往的峥嵘。

“杜鹃啼血猿哀鸣”。千年万载,巴蜀一直在低啸哀啼,又经理了万载春秋,饱受了几经沧桑,而我们只能撷取一缕袅袅来窥测它背后的无畏与坚强。

三千多年的巴蜀文化几经飘零。如今,我们泛游巴蜀总会叹服江水壮阔,平野无边,伟丽河川。那曾经的尸横遍野造业遍寻不到痕迹。当年想要去缅怀这近一千多年的悲伤时,恐怕还找不到一隅“残破旧址”去凭吊。啊,巴蜀人民从不哀叹过往的繁华,从不沉浸于往日的悲伤,他们有的从来都是创造的力量,他们在等待地平线上的曙光。

所以你仍然可以瞥见道不尽的悠悠风情,硝烟已弥散。曾经染血的脸庞早已褪去了黯然和消沉,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与乐观。他们用慢慢世间路,消耗青春的美好,斗转星移,百年更替,向满目苍翼的土地索取绝外逢生的机会。即便在往年巴蜀人民的文化曾一度消失在历史舞台,但如今我们踩着新世纪的脚步正在迎来。

有时候,残酷的伤痛,需要用时间去等待愈合,而我,则为

我的家乡

而自豪。

巴蜀文化心得篇二十三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巴蜀大地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气质和风格而闻名。巴蜀作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有幸接触到了巴蜀作文,并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学习,谈谈我的巴蜀作文心得体会。

首先,巴蜀作文强调情感表达。就像巴蜀大地的气候多变一样,巴蜀作文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记得有一次,我读了一篇巴蜀作文,作者描写了一座老旧的桥,从桥上可以看到一条小溪。作者在文中借助桥的形象,表达了对小时候乐趣和童年记忆的怀念之情,读后让我产生了共鸣。这样的作文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也激发了我对于作文的兴趣。

其次,巴蜀作文重视人文关怀。中,巴蜀作家往往会将社会、民俗和人文风貌作为切入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传递出对人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在我的作文学习中,我也不断努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去体会身边人们的情感和关怀,并通过作文的方式去传达。记得有一次,我面对一位患病的老人,通过观察她的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方式,我写下了一篇巴蜀作文。通过这篇作文,我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和理解,强调尊老、爱老的重要性。

再次,巴蜀作文注重意境的塑造。巴蜀大地的山水特色给巴蜀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巴蜀作家则擅长巧妙地利用这些素材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也试图通过对巴蜀大地的描绘,来塑造作文的意境。一次,我在一片田野中写下了一篇巴蜀作文,通过对田野的描摹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我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和美好的氛围。这样的意境塑造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增加文学的感染力。

最后,巴蜀作文讲究反思和思考。在巴蜀作文中,作家往往会通过言之有物的描写,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这种作品传达出来的信息经常是关于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在我的写作中,我也尝试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来引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通过巴蜀作文的学习,我意识到作文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

总之,巴蜀作文是一门独特的写作艺术,它注重情感表达、人文关怀、意境塑造和反思思考,是一种自由自在、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巴蜀作文,我收获了对于作文的理解和感受,并且在我的写作中获得了丰富的启示。巴蜀作文的独特魅力将会伴随着我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在作文的旅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81500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