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写总结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一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人才及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课题为:抢险、北京奥运等。均以情境的形式来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使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二
体育课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反思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由于传统模式长期的对体育教学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还脱离不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重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尤为反感,对枯燥的竞技体育技术技能教学内容没有积极性,感觉余暇娱乐项目少,欣赏体育的知识弱;传统的传授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仍未有大的突破,沿袭着“讲解示范+重复练习”的教学手段,组织呆板,满足不了学生需求;没有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主要以测试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成绩评判,结果是以偏概全;生师比失调,班级上课人数太多;高职学生缺乏对体育真谛的了解,对健康价值的理解也较为肤浅,他们认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关系不是很大,现在“身体好”是理所当然。惰性强,怕苦怕累怕受伤,不能承受稍大一点的运动量,这是当前高职体育课存在的一大问题。
学生只是把体育课内容当成任务完成,其余时间不进行体育锻炼;有部分学生很想体育锻炼,但课外时间总是被公选课和其他活动占用;零散无规律,没有养成锻炼习惯。
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存在差距,业务上偏向技术型和训练型,教研与科研能力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工作不安心,精力不放在业务上;职称第一,工作第二;教学随意性大,为了得到学生测评高分,给个好成绩。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三
新学习纲要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强调了语文作业的基本要求,即作业设计必须关注其人文内涵。纲要还“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语文作业设计指明了思路。有效的语文作业不仅仅是要巩固课堂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很多人都认为作业是巩固知识的最好形式。但是“题海性”、“随意性”、“强制性”的作业,使学生成了作业的奴隶,在学习方式上完全是对教师言听计从,毫无个性和创造力。因此,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对保证语文教学既要减负又要增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知识是零散的,通过整理归纳才能系统化。能力本身很难量化,通过有序的训练才能显露。这种有计划、有条理、成体系的训练过程就是系统化作业。它能让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习惯训导得更好,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对作业的布置也是要有所区分的。
积累:由字词句向篇章发展;由单一文体或形式向多样发展。
阅读:文体上,由记叙文向说明文、议论文及其它文学作品、应用文等样式推进;范围上,由国内向国外、现代向古代、个人向群体推进;在阅读方法上可以从浏览开始,然后是粗度,逐渐过渡为精读、细读。
写作:由单个片断的叙述、小作文向大作文推进;写作手法可以有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推进。
二、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新课标也倡导语文教学不能以教师的分析理解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一个班级几十人,无论以中等生为准设计作业,以优等生或者学困生为准设计作业都会顾此失彼。所以要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设计的作业就要尽可能地适应每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三、考虑形式的多样性
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集实践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观察。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教师应开放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自然和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中走出来。
倾听。广播、音乐、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很多,学生可以把听到的,感受到的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动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做试验、做模型来锻炼自己,从而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能力。
四、考虑内容的开放性
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教育就是应该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能再各种各样的情景之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学生多几个选择,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一个活动的空间和一个自由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以及完成的时间和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有一个可以拓展延伸的学习空间。延伸和拓展了语文知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考虑思维的创新性
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那么就完全可以指导学生走出课文,进行创新。比如,进行读写积累。让学生读名著、学名篇,品味好词好句,撷取语言精华,充实语言素材,加固文化底蕴。进行调查访问,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指导学生为商品写广告,为学校提设想。
六、考虑作业的教育性
教学中可以让作业的形式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恩,珍惜友情,关注社会,热爱自然……这类作业的布置,应力求使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此外,作业的难易程度、数量,基础类、能力类和运用类的比例等,都应该在设计时有所考虑。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四
高效课堂历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以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力求达到高效。
一、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要想课堂高效率,备课是前提。由于受教师教学经验、业务水平等条件的制约,每位教师不可能都准确无误地解决好每节课重点、难点。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则可以各抒已见,互相研讨,相互借签、取长补短,达到共识,从而准确地确定课的难点、重点及关健点,以达到教学目的。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很多教师认为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不需要备课,至于集体备课,则更不用谈了。很多体育教师上课基本是“放羊式”,没有系统,没有程序,随意性很强,用这种方式去上课又怎么能达到体育课堂高效率呢?体育课不仅也要集体备课,而且要扎实的备好课。
二、适时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在“启发”式提问时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的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权利。再者,遇到突发事件缺少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发现不足,不能及时纠正。
三、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先学后教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是构造高效体育课堂的必由之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学习“得体”,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先学”是指导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和关键。“先学”是指导学生课前、课中独立学习,尝试练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对学生先学的培养,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后教”又是指导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已经超前学了,那么教师“后教”教什么?这是一种有别于旧常规的'压抑、严整、呆板的课堂教学。它以学生精神放松,形体自如,活中有序为特征,在目的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学习,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习补充,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篮球技术教学中,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这样学生很被动,能力差的学习动作难度大,学不好又怕同学耻笑,一来二往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能力强的学生,本身技术就很好,教师又要他去反复练习,时间一长也会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特点和能力组成兴趣小组,教师提供不同技术动作的学习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讨论,自学自练,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启发,点拨学生,创建体育高效课堂。
四、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不断优化高效课堂。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缺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感悟。所以,许多教师往往在参加培训、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时踌躇满志,但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却“穿新鞋,走老路”。因而,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总结等,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课堂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
总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一点说就是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作为教师,高效课堂将成为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让我们致力于课堂,致力于课改,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比谁付出的多,就比在单位时间里谁投入最少,收获最多。也就是说谁能做到轻松快乐中达高效。让我们为这个目标奋斗吧!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五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我国的重点产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建设速度。新型技术不断发展,对传统土木工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顺应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土木工程必将转向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之中。本文根据土木工程的意义与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出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土木工程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由原始的伐木采石,建造出模仿天然掩蔽物的人类居住场所,到新时期的超高层建筑、水利工程、超高长跨度桥梁,土木工程的发展与变化,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的理论、分析手段、施工技术、地基处理都有了更多的发展与突破。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经济飞速发展为土木工程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根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土木工程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土木工程发展意义
土木工程的根本含义是征服大自然,通过人力实现自然界带来的效果。随着各项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桥梁、水利工程、公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土木工程是提高人类居住环境与交通的核心产业,提高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完善土木工程发展体系,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是土木工程发展的重点。人类需要良好的生存空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秀的土木工程技术将不断出现。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为了明确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必须明确土木工程发展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出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理论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摆脱了传统设计的缺陷,全面分析了土木工程的环境、经济、安全等因素。新型材料、结构、工艺、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人类可以将土木工程的规模扩大化,高层建筑也在不断增长,超超高层、超跨度复合结构体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土木工程设计逐渐向长、高、柔方向发展。土木工程设计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随着土建项目要求更加复杂,土木工程设计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只有及时吸收新技术,把握住新优势,才能使土木工程设计更加优秀。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受力、形式方面比较成熟。
土木工程施工发展
施工发展主要体现在材料、设备、工艺这三个方向,其中材料中发明了复合高强钢材、碳纤维、玻璃纤维、双层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节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材料在许多建筑中得到应用,也为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工程实施设备更加自动化、科学化、机械化,通过新型施工机械,可以使大规模土木工程得以实现,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建设发展速度。在城市地下工程中,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例如明挖、暗挖、盖挖、盾构、沉管、冻结、注浆等工艺技术,为地下空间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土木工程在理论、设计、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新型结构、新型材料、新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完美结合,帮助土木工程收获更大的成果。
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城市与超大型城市数量飞速增长,人们对生活空间的作用提出了许多要求,寸土寸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共识。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基数,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有限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建筑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飞速扩张的同时,不仅仅对生存空间提出了要求,也对电力、能源提出了许多要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的运输,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我国建设大型公共土木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建设项目。我国能源分布较广,一般在西南地区存在较多的能源储备,所处地区地形特征较为复杂,并且山区、高原、丘陵等环境较多,导致资源开发较为困难。为了提高大型土木工程建设速度,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工程项目,采取大跨度桥梁与隧道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几种发展形式来看,未来的土木工程将逐渐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等工程之中,通过大跨度桥梁与超长隧洞,改变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实现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通过精密的理论研究、新型工程材料、先进施工工艺,实现大跨、复杂结构、高层的土木工程建设,逐渐将大型土木工程普及到工程建设中,这就是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
结语:
我国土木工程部分领域已经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是土木工程理论、设计、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土木工程技术,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技术,实现经济腾飞发展。在未来的土木工程研究中,需要加强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探索与研究,也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xx(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xx(06):181。
[3]薛扬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xx(27):277—278。
[4]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15):164。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六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体育教学历来重视反思,这种优良传统我们应发扬光大。新课程很强调理性思考,理性思考的一个方面来自于反思,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认识规律的尊重,特别是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反思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我们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正确地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减小失误,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促进课改的发展。按教学的进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反思。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的经验和现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师的教案与实际教学不相符,所谓“教案归教案,教学归教学”,其随意性之大得惊人,这种现象在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中居多,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关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了万事万物的不断变化(微观上),我们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凭经验往往会忽视我们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说的,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与“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经验诚可贵,而反思价更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关注“主体”的发展变化,过去有句行话叫做“备课要备学生”,这句话既是经验的总结,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一个道理。
伤害事故及应急处理,对不同班的针对性、适用性如何等等,也有一种“应急预案”的性质,总之在课前进行全面审视与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案才能科学周密地实施。
二、课中反思
过去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课中反思,比较重视教师的应急能力,所谓:“随机应变”就行了,在新课标下人们发现,课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它的真正意义远远大于随机应变。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实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学策略,并以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观察与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与处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改实验赛课》的一次课上,当课进行到整理放松阶段时,音乐突然放不起,这时观众台上的气氛也紧张起来,但这位教师稍作思考后,就自己放声唱起来,学生也受到感染,师生共鸣,唱练合一,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场的评委与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一案例说明了不仅仅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行为,是对进行中的课的不断审视与思考的结果,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歌声在体育练习中的感召力,体育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素质的意义,以及学科整合的影子。当然,课中不断审视分析课的发展变化,反思与修正教学行为,也会提高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育教学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学生对号入座,而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以学生的身体活动练习为主,同一节课班级众多,资源少,扰动因素多,差异表现于外,以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矛盾,等等因素处之不当,课堂教学就可能受到影响,或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教学管理、组织、策略、学生的身心等全面审视课堂,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作出判断与应急处理,以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同时把课前的准备与课中的思考结合起来,修正与完善教学方案,让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也是我们课中反思目的所在。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也强调课后小结,课后小结虽是反思的一种形式,但是课后反思与课后小结相比,在外延上要丰富得多,从概念的逻辑关系上讲,课后反思与小结的关系应是一种“真包含关系”,小结局限于本课的回顾与总结,而课后反思却是从课前―课中―课后,实施全过程的审视、分析与总结,它体现了认识的全过程。一是审视分析教学计划,课的设计,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得与失,它们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态度,审视自己的行为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标要求,以及适应学生等,这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分析总结课前与课中的反思行为与后果,让这两个反思得到总结,达到较高的认识程度。因此,课后反思活动是一个再认识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即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我们的经验理论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究与发现,它为教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成长的开始。从不同角度与方式回顾、分析和审视自己和教学行为,教师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然而教师只有把反思行为变成一种自觉与冲动,一种行为习惯,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减少“教学遗憾”。但是,要让我们所有的体育教师把教学反思行为变成一“自觉与冲动”的行动,可能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任重而道远。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七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2年级数本三班陈耀熙105012012101
学习策略
当代知识观十分重视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只有在策略性知识指导下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组织,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学习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策略概念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
2、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
(二)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
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三)学习策略的构成
1、把“计划性”(planfulness)看作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布朗,brown1974)。布朗通过研究认为,一些智力低下者及年幼儿童之所以学习无能,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
2、拜伦(baron1978)提出学习策略由三个成分构成,相关搜索(relatednesssearch),从记忆中搜索与新问题有关的项目;刺激物分析(stimulusanalyses)将问题分解成它的组成成分;扬弃(chuckling),放弃原行动,利用其他方式替代或修正原行动。
行技能(no-executive),执行技能是在执行认知任务中,计划、监控、修正策略的各种技能;非执行技能是实际运用执行认知任务的技能。
综上所述,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而学习策略从构成上来讲,它主要包括规则、方法及技能等。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策略可以在两种教学情境下进行。一种是把它放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即把它同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另一种是把它从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教学。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适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适合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中传授。而更为一般的、适用范围较广的学习策略适合在第二种教学情境中传授。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12],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可窥一斑。戴(1981)分析了四种教学技术:
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应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并示范;
3.“规划”+“自我管理”的教学,即把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
略的使用(包括有关学习的监视和控制的知识)。
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四种教学中,第四种教学效果最佳,第三种次之,第二种更次,而第一种则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兴趣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大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大学的课程中肯定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科目,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继续充实自己,继续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学科。
(二)转移注意力策略:虽然我的专业是我选择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其中的还是有几门课程不合我的胃口,因此,当我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就需要我转移我的注意力,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给我指一条“明路”,我也经常把注意力转移到几个关键词上,把这几个关键词当成中心,从而扩散和这个词有关系的内容,这样我的注意力还是相当于集中在了课本上。
(三)系统学习策略:这个策略对于文科类学科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效果,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收获。在解答一些文科类的简答题时,经常考察几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调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答题,但是如果学习没有顺序,平时学习不注意系统归纳就会无从下手,从而失分,当把知识点系统的归纳在一起时,答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像网状一样在脑中呈现出来,这样答题就会万无一失,开阔思路。
(四)类比方法: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对于几种比较相似的食物放在一起来记忆,记住他们的共性,但是不太适用,如果记忆不牢固的话,有时会适得其反,会造成思路混乱,头脑紧张,影响学习效果。不过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成绩促进法:这种方法往往要与兴趣策略相结合来使用。成就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某一方面的兴趣,因此,为了激发我对某个科目学习的兴趣,我经常会再考试之前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当成绩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便兴奋不已,对该科目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八
摘要中职校学生中存在许多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理由,在职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十分迫切,作用十分重大。如何开展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师至关重要,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校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中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理由,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理由。这些心理行为理由不但严重地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职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担任育人任务的教师和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作用的举措。
2中职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培训教师职工至关重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策略的教师职工队伍至关重要。
理想的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理由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
2.2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证明,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梦想。
2.2.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作用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建立。
2.2.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2.2.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职工观念的转变,教职工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职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职工创造的潜能,促使教职工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职工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2.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理由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九
论文摘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参与式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笔者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总结:希望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观看影视娱乐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影视娱乐的内容随着观众需求在不断变化。近些年来,电视剧、电影以及电视广告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本文着重对于影视娱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视娱乐化对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作出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娱乐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潜意识来完成的。影视娱乐的内容触发人们的潜意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后会在脑海中产生合理或夸张的想象,这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潜意识的形成和人的梦境形成比较相像,在梦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场景重现,还会将人的想法或者内心渴望的东西重现在画面,组合成人们的梦境。电视、电影通过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因此电视和电影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电视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两种体验相结合,通过还原较为真实的生活片段,刺激观众的大脑皮层,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潜意识。
心理学家对于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成三种心理状态“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趋向轻松、快乐方面的内容。电影和电视因其较完美的画面感、故事内容以及听觉享受,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观众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放松只是暂时的,仅仅会在潜意识中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还会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状况越来越差。我国的人民群众不习惯通过心理医生来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因此影视作品成为解压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观众可以通过愉快的影视作品,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轻松的故事内容中,从而减轻部分压力,使观众能够放下部分忧愁,自信乐观的继续生活。
由于受商业化影视作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缺乏真实内涵,这使得人们在观看影视节目时被错误引导逐渐失去了文化审美能力。观察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不可否认,电影市场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响着人民的审美理念与生活观念。例如,这两年来真人秀节目以其趣味性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于是真人秀进军电影市场,诞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电影作品。虽然这些能给人愉快的精神享乐,但缺少艺术内涵,电影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看过真人秀电影的我们,顶多在电影院内哈哈大笑,电影并没有对我们实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影视娱乐作品的监管,给观众正确的审美心理暗示,这对我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影视娱乐作品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内容,我国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要求电影电视作品不可以装疯卖傻,没有文化内涵;作品内容不可以哗众取宠,出现虚假信息;作品内容更不可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宣传。这些禁令有利于规范影视作品市场,保障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正确的娱乐性,从而给观众美好的休闲内容,丰富娱乐生活。影视作品的规范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保护社会公众与影视明星的利益。近些年来,各类亲子节目盛行,部分儿童明星开始拍摄广告或者参演影视作品,这些活动不利于儿童明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除此之外还会给普通儿童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今年广电总局就发布了对于亲子节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儿童的出镜率;对于普通儿童在影视作品中的出镜加以限制;更对亲自节目的内容加以规范。影视作品的发展,除了依靠广电总局的限制,还离不开制作人和导演对作品内容的把控。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拒绝低俗媚俗的影视画面,并且注重画面的华美,注重对传统文化或者价值观念的传承,对于广告植入的内容,也应该做到“无缝连接”,使广告的出现不影响作品内容的表达。因此,我国未来的影视作品应该更注重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反映群众的真实想法,为群众树立正确而有深度的价值观念,给观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统一,拒绝低俗作品或过度娱乐作品,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作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我国影视娱乐文化审美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文明产业的发展,并为我国新兴文化的发展走向树立新的航标。因此对影视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1]方荟玲。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3(03).
[2]葛在波。辨思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转向[j].现代视听,2013(11).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介入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十分必要。
1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心理咨询遵循尊重性、平等性、保密性和交互性的原则,通过技巧性的对话方式使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协调、融洽和和谐的心理气氛或条件,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成功的心理咨询,会使咨询者与来访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感情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统一、心理上的共鸣"[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咨询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大学生身心协调"情绪稳定,就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起理解"信任"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2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心理咨询通过测试"自由联想"疏泄等手段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冲突与危机以及人格特点和行为障碍,从而有效地疏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矛盾与压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技巧性的方式与学生会谈并且注重倾听,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将外界教育信息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五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咨询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尊重,从而使大学生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塑造良好人格,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契合。近些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和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不良问题或产生心理偏差乃至出现心理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必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宗旨,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贴近受教育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重视与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得到了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最终使大学生塑造成良好人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1将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同时高校还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每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完善的高校校园心理咨询平台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咨询平台。一是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的组织机构,配备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二是高校要设立心理资料阅览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团队训练室等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三是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设置专职心理健康辅导专家,每个院系要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员,每个班级要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四是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页,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题介绍。还可以通过校园bbs网上对话鼓励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开拓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五是高校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专题讲座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六是高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从而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心理障碍事件的发生率。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一是要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关于心理咨询理论和操作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增进对心理咨询载体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并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有效方法分析和处理这些实际问题。各高校的辅导员要与心理咨询中心经常保持联系,一旦发现有异常行为反应的学生,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并且与心理咨询中心沟通解决方案,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康复工作。在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上,建议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出一套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确定组织培训工作的单位部门,成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基地,并且制定好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制度,对教师统一要求和管理,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的水平。
1.课堂纪律问题
问题学生因自尊和心理的需要,常表现为喜欢上课聊天、起哄、玩手机等。学生上课聊天是较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人手一部手机和方便的上网功能使上课使用手机成为常事,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抓住老师和同学的口误故意起哄。
2.地理作业问题
本人在上海的教学经历发现,由于上海高考实行“3+1”的政策,选修地理的学生很少,即使是选修地理的学生,也不重视地理课程,学生不完成作业,并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作业及基于作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常常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
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考量,没有认真科学地分析原因,将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分析较为深刻,有利于探讨“问题学生”的内心,使问题得到本源性解决。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问题学生出现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有效对策。
1.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地理在整个学科领域事实上的地位较低,加上地理无用的偏见对学生观念产生影响,高考功利思想导致学生不重视地理,不想把学习时间“浪费”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也是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取向。上海高中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问题学生因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学习动机较低。并且上海名牌大学云集,众所周知的入学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于其他省份小。另外选修地理学科对高考和就业影响力较小,这些都导致问题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3.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多次的负面经验以及缺乏爱。不理想的成绩和经常受到批评让他对地理学习没有信心。
1.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对待地理学习
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常被忽视。高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作一次正确引导,让学生领略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笔者在第一节地理课列举了很多地理与我们国家重大事件相联系的实例:如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石油煤田的勘探、海洋空间的利用、天气情况的预报、青藏铁路的修筑、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现地理学科与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联系,来说明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兼具的学科,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另外还展示了自己大学期时野外实习的照片,希望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吸引力。学生很羡慕大学时的野外实习,有人当场表示大学也想学地理。通过这样一堂带有“推销”意味的地理课,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形成了,为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地理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的唤起、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5]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有效的学习动机是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问题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来说,教师可以强调掌握地理知识后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可以重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把地理学习当做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还可以通过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和赞许,努力促进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被激发了,地理学习就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
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的思维支架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学的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比如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很多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地震发生的原因——即地下岩层的突然断裂引起的地面在短时间内的快速震动;再弄清楚地震多发的地方(两大地震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即处于板块的交界处;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4.强化学生地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如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等),先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知道的结果期待(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还包括效能期待,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学习任务,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高度自觉地实施那一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普遍反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理论模型不好记。其实学生并非真的记不住,只是“懒得记”。这时教师可以说明其实这张图并不难,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整张图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部分可以按照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分布横贯整个大陆的有热带雨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大陆东部全是季风气候,按照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部以欧洲为例,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稀疏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了气候的名称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分布位置对照行星风系来了解它受何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进而理解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这样以后,虽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觉得不难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突破学习中的难关。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客观分析成因,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会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了我的基于教育心理理论的地理教学行为达到了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的目的。
当代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中生心理的几种矛盾状况。高中生是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要主体,他们内心的心理特点和变化直接影响着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点。高中生的内心心理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随着高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思维发展,他们的心理独立性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能完全独立,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仍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这种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会激发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对高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尊重高中生的独立性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第二,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高中生越发成熟后,有自己的秘密,不愿意把自己内心世界轻易向别人敞开,表现出一种封闭性。但当他们遇到烦恼、不开心的事情时,又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找到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高中生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会感到压抑和烦躁。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把心里的事情与班主任分享,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后,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之后,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困惑。这种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去体谅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三,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较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时期。高中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渴望了解和学习,然而由于他们识别能力比较低,不能分辨不良信息,往往受这些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到班级群体中,使整个班级弥漫着“灰色”的迷雾,呈现出不积极、不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第四,情绪化与理智的矛盾。高中学生容易情绪化,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难以及时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过在事后,经过劝导之后,又能理智分析问题。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有一次,班上的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其中一个同学动手打了另一个同学,笔者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跟他们谈话,经过交流之后,打人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他主动给另一同学道歉。第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中生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往往脱离现实去塑造理想中的自我。然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就形成了一组矛盾。这类矛盾处理不好,高中生的自信心将受到打击,从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陷入悲观和消极的心理环境。此时,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内心心理的五个方面的矛盾,促使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特点,如,不和谐、不团结、不积极、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之间沟通阻碍重重等等。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一旦表现出一些负面特点,班主任教师就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适宜的方法和对策去解决相关问题,当然,班主任教师也要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创设积极、健康并且和谐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笔者曾在2012年3月到5月期间,对浙江省临安市五所中学的30位高中班主任,以及80位高中学生进行过《关于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看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部分内容以及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约63%的高中班主任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同时高达83%的高中班主任非常重视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也有70%的班主任会竭尽全力去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85%)喜欢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约81%的高中学生愿意去大家一同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班主任教师和同学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热情和赞同,笔者备感欣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班主任教师又该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来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1提高高中班主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中班主任教师作为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体,班主任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首要前提就是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加强自身心理教育。可以从参加教育心理培训、不断积累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进行班主任工作反思、形成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组以及多与相关专家交流等方面入手,去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教师付出许多努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坚持、不断探索。
2.2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
在对部分高中班主任教师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仍然又部分教师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并不理解,并且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持无所谓态度;有些高中学生也不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是推进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常设进程的一个必要而必须的环节。加强师生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首先应该加强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经常对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反思,从自我教育做起为良好班级氛围而努力;其次还应该加强师生的合作教育意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的监督、评价和帮助,来完善自我教育;最后班主任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具备创造教育意识,创造性地实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与发展。
2.3构建学生心理档案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每个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有的来自学习,有的来自家长或社会,或者是它们中的组合,无论是哪种压力,高中生心理景况的形成是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我们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也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心理氛围。因此,为每个高中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袋有其必要性。可以在每个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生活之处,对他们做个心理测试,针对测试结果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在每学年或学期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记录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并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持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
2.4促进师生交往,实现沟通无障碍
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也是创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有效策略。首先,班主任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能让学生相信,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教师。其次,班级中同学之间也要懂得谦让,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另外,对于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群体,教师要给予尊重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避免小群体之间完全隔绝,产生矛盾。
2.5尊重学生,理性教育
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自觉、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自我理想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使其享受到被尊重的权利,从而能够去尊重别人、尊重班级和社会规范。当然,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与学生一起建立班级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班级秩序,对违反班级规定的要给予一定惩罚;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一同管理班级事务,让学生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能积极总结与反思。总之,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但是也要与理性教育结合。
目前,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尤其是针对中学生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建设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我们在认识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探索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认识,总结出各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创设良好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我对数学的认识论文篇十二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科生导师制由winchester主教首创,起源于牛津大学[2]。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辅导逐渐取代私人辅导,成为剑桥和牛津各学院中的一种制度化的本科教学模式[3]。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报道的第一天,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4]。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实行的一种个别化的、全方位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及学习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20世纪末开始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
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随后,我国其他高校也开始接受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模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的优势渐渐被埋没,制度本身也显示出许多瑕疵[5]。
第一,导师“供不应求”。
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师资力量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每位导师所要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兼顾所有学生。
第二,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无法抽出时间对本科生有针对性地指导。
第三,导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忽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进入就业单位却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6]。可见,现有的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业、就业方面的需求。
因此,急需一种新的导师制度打破僵局,真正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就业上实现双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3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