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一
第一段:引言(诗词之美令人陶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传颂。诗词仿佛是一座立于时光长河中的珍宝,闪耀着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在迷人的宏观视野和精美的细节之中,我深感到诗词之美对心灵的滋养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体验和心得,揭示诗词之美的魅力所在。
第二段:诗词夺人的美丽意境
诗词以其华美的辞章和独特的意境,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那些形象生动、意境丰富的诗句,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我曾读过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简洁而含蓄的句子,将人们引入一幅静谧而凄美的画面,使人不禁陶醉其中。这些美丽的意境给予我灵感和启示,让我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第三段:诗词凝练的表达方式
诗词以其凝练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摈弃了冗长的叙述,通过简单而精确的语言,直抵人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大抵都人睡矣,唯有永贫者兼眠。”这个短短的四句诗,表达出作者对于人世的深思,给人以深远的影响。我深受其启发,感到诗词之美在于其简练却能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及哲理,引发读者共鸣。
第四段:诗词反映的人生哲理
诗词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李商隐的《春泛若耶溪》开篇写道:“春泛若耶溪,华滨不可住。“这句简短的句子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时光匆匆,流逝如水。这样的诗句使我产生了对于时光的思考,让我明白珍惜和珍贵每一个时刻的重要性。因此,诗词不仅使我们陶冶情操,更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深受感动。
第五段:我对诗词之美的追寻
通过欣赏和研读诗词,我对其美丽之处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我追寻着一种回归本真的感觉,通过欣赏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每当我坐下来诵读一首古诗,仿佛时间被静止,内心也随之得到宁静与满足。我对诗词之美的热爱是永不停息的,它是我心灵的绿洲,是我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桥梁。
结尾:
诗词之美是一种灵魂的寄托,是一份对世界独特观察的见证。无论是表达美丽意境、凝练表达方式,还是反映人生哲理,诗词都给予了我丰富的思考和启示。通过欣赏和探索诗词之美,我找到了一种与文化对话的方式,让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与诗词交流的过程中,我的心灵得以滋养,我的思想得以升华。因此,我愿意不断探索诗词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美丽与魅力。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二
内容提要: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代的诗人们,往往通过创设意境,营造氛围,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二是移情入景;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关键词:诗歌意境
正文: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说“‘一年好处,是霜轻尘敛,山川如洗’较‘桔绿橙黄’句有意境。”
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通俗一点解释,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刘勰《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也就是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王昌龄《诗格》中主张意境与物境,情境并举:“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常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所以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虑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意胜,或以境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换句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特境,忽有所悟,思绪萦怀,于是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即讲由境及意的过程。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意境交融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葛立方《韵语阳秋》说:
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具有浓郁的诗意。
移情入境的还有:“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自春来掺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增别》柳永)。这些诗句都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达到意境的交融。
三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这里的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所以,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说:
身即山水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陶渊明尤其善于将物我融合,构成自己独特的意境。“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响”(《归园田居》),“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其。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
正像中国古代注重写意传神一样,中国古代诗歌也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为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意境。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陶渊明笔下的菊,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莫不如此。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己际遇的写照;“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高傲纯洁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传神写照。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成为人们欣赏和评价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依据或者说是切入点。总起来说,意境共可以归为四种。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这四种意境,设置相应的鉴赏意境的问题:
一、感伤哀婉的意境。
《春尽》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问题:
试分析颔联两句的意境:
答案: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洒下一阵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仅如此,诗人还自然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云块,漂泊无依,正是诗人浪迹江湖的写照。流水、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敏感的心更加凄凉哀伤,眼睁睁的看着唐王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是最大的痛苦。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诗人的情绪是悲凉的。这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霏霏细雨如烟似雾般的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而因为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到处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茫惆怅。在飘渺的意境中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二、意境清丽隽永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题: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的时候,朦胧的月光斜斜的映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家家的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也的暗影里。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辽阔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静寂所感染,连云彩也不敢随意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的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中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的鸣叫起来,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欢快,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这首诗中诗人没有选取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意境深远辽阔:
《送人东归》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想见,尊酒慰离颜。
问题:
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案: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和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作点染,落叶萧萧,古堡荒凉,秋高气爽,朝阳灿烂,大江浩荡,浓墨重彩,笔意纵横,营造出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四、恬淡静美的意境: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意境的落脚点在什么字上?
诗人一上来就写粉红的花瓣上略带昨夜的雨珠,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清新,还弥散出一股股清淡的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枝笼在一片缥缈的水气中,那种朦胧的绿色更加迷人。地面上风吹雨打之后,花瓣落了一地,因为家童尚未起床,所以满地的落花无人过问,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粉红的春装,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树枝上黄莺正在欢快的叫着。在这境美莺啼的环境中,山客却如同身处无声之境,还沉醉在酣睡中。这里写莺啼是以动衬静,其意境主要落在一个“静”上。
由此设置配套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意境幽静美妙?
二、分析以下诗歌的意境及其特色: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意境被称为思深情长?
《白帝》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极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首诗前后的意境是怎样变化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题:这首诗怎样通过情景交融来营造出开阔的意境的?
答案:略。
在此获得初步直观的印象之后,教给学生感受把握意境的方法: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抓住意象,体味意境: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时,首先交代当时作者的经历,即背景知识:本词写于黄州定惠院寓居之时,正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来到黄州所写。然后设题:试看哪些词语(意象)最能表现出词的意境,并概括她的意境。
词中出现的重要意象有:、、、
、等数个,其中,上片以引出
,下片则以暗比。惊魂甫定,顾影自怜,
的的意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所以整首词的意境是:、。
(答案: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幽人、孤鸿,幽人、孤鸿。寂寞孤独。)
《苏小小墓》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
风吹雨。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化出人物形象,把、融合为一体,刻画出、的形象。写、、
、、、、,笔笔是写
却又笔笔在写。所以诗人巧妙的把景与人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塑造出了人物形象。景物凄迷美好,烘托出苏小小鬼魂的,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
(答案:写景、拟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幽兰、露珠、烟花、芳草、青松、春风、流水,景、人,景、人。妩媚多姿、寂寞凄凉。)
第二、寻典溯源,感知意境。
古典诗歌多用典故,若不知典故出处,不了解典故内容,就不能准确把握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恰当用典,能使诗意丰富而且篇幅短小。
《送别杜审言》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首联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2、“孙楚、屈平”的典故在这里有何用意?
3、诗的最后两句关于“龙泉剑”的典故,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心愿?
(答案:1、孤零寂寞;2、所用典故既暗点友人的贬谪,又以两人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3、喻友人怀才不遇,龙泉剑终有被有识之士发现、重现光明之时,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抚慰、期望。)
再如范成大《横塘》一诗“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雨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诗中“南浦”是典故,因屈原《九歌河伯》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赙》“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后人便用“南浦”泛指水边送别之处,这里则指横塘。若不了解“南浦”这层含义,就不能在前两句中读出作者送别的依依之情。
第三、炼字炼意,用神奇之语熔铸意境。
诗歌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对于诗歌的语言,诗人们可谓呕心沥血,“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
《晚春江晴寄友人》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诗中“低、远、青、望”四字很能体现作者的炼字功夫,试分别进行赏析。
(答案:日落才见晚霞,日愈落,霞的位置愈低,此谓之落霞。一个“低”字写出了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的动态景象;次句之“远”字写出青山远望时的特有姿态,青山一抹,婉似美人如轻烟薄雾般之黛眉。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青山,则无此种景致。“青”字则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绿”字同一机杼,使诗句平添一种飞动气韵,春风唤起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的沿着河畔伸展开去。单单一个“青”字,便是一片春意盎然;结句之“望”字则承前启后,它首先是前三句的着落点,一个“望”字统摄了前三句之景。同时,望景怀乡,睹物思人,本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在此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可谓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深。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一联后来成为象征。
(答案:疏影、暗香,梅花,稀疏,清幽的芬芳,横斜,姿态,浮动,神韵,清幽高洁,隐士清高的人格。)
第四、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求得与意境的一点灵犀。
诗歌语言跳跃性大,优秀的诗歌总具有丰富发想象和联想。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问题:
(答案:王诗的联想是直接的,李诗的联想是间接的。古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王诗由此将送别与杨柳直接联在一起,并没有把送别与“东风”相联;李诗则因送别想到杨柳,更因折柳想到柳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将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具有惜别、伤别之情,从而化物为我。)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在描写柳树的丰姿时运用了联想的技巧,试就次进行评析。
(答案:诗人首先将柳树出人意料的想象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并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另外,为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还往往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也应学会借助这些手法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
参考书籍:《唐诗宋词鉴赏》
王晓永
[品味古典诗词之意境]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三
诗词三维之美,指的是从“文本层面、历史文化层面、艺术表现层面”三个维度来理解、欣赏诗词作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本身,更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悟。本文将从文本层面、历史文化层面、艺术表现层面三个方面来探讨诗词三维之美的心得体会。
一、 文本层面
在文本层面,我们要深入理解诗词作品的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学术界常讲“文本是情感载体”,因此我们要从情感出发去感受文本中的情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诗词中的传神之笔,探索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深入理解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通过梦境中的种种形象,传达出自己的愁绪和忧虑,其“松树离离、昆明池上之鹭、布谷声声”等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表现出苏轼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苦闷。这种表现手法是诗词中的传神之笔,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所呈现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 历史文化层面
在历史文化层面,我们要通过阅读诗词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时代精神。历史文化是诗词的重要背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征,我们要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深深的社会之忧,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反映当时唐朝社会的一面镜子。唐朝时期,虽然繁荣了一时,但也存在着社会风气的腐败和政治制度的不健全,杜甫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之一,他把自己的社会之忧融入到诗歌中,既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
三、 艺术表现层面
在艺术表现层面,我们要深入理解诗词的诗意、韵律、意境等艺术特点。诗词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许多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作品,深入理解其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发现其中的诗意和魅力。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李白豪迈的气魄和浓烈的人生情感。这首诗的语言明快、韵律流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就是秉烛夜游的描写,其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无尽痴迷,也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窥视诗人内心的大门。
结语
通过文本层面、历史文化层面、艺术表现层面的维度来欣赏诗词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领悟和文化素养,更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感悟人生。
当我们真正领会了诗词三维之美,不仅能读通一篇诗词,更能在其中收获智慧和人生感悟,在日常生活中更有趣味更有内涵。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四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中华诗词的美学,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以下是我对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每一首诗、每一篇词都是睿智先贤的思想结晶。通过学习中华诗词,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对于人生、情感、道德和自然等方面的深思熟虑,学会了更加细腻地观察世界、感受生活。诗词中的“风花雪月”和“山水田园”等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生命的美好。同时,中华诗词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我认识到人应该用爱和关怀去交流和理解。
其次,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花样繁多的词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欣赏、品味中华诗词,我逐渐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学会了感受诗歌和文学作品的美感。同时,中华诗词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仅让我丰富了文化修养,还让我在阅读中华诗词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内涵。
再次,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让我获得了一种“言志之美”。中华诗词以其仿佛天成的言辞,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了作者的抒情、倾诉和表达。通过学习中华诗词,我学会了运用简练而具有深意的词句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诗词的“意蕴”之美,让我逐渐喜欢上了独特的表达方式,欣喜于用自己的文字去传递内心的感触和情感。
最后,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让我培养了一种艺术鉴赏的能力。中华诗词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审美眼光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我逐渐懂得了如何欣赏诗词的表现方式、如何体味诗词的意义和如何领会诗词的韵律美。这种艺术鉴赏的能力,不仅使我更加懂得欣赏诗词之美,还带给了我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
总之,学习中华诗词之美学是一项有益而愉悦的事情。通过学习,我不仅增长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同时也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和追求。我相信,只有通过与中华诗词的交流与感悟,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感受到中华诗词之美学给我们带来的独特体验。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五
唐继承隋制,实行科举。诗歌列入考试内容。律诗和绝句的体式在这时得以完善。历宋元明清至今相袭不变。唐人作诗依据陆法言《切韵》,但分部过细,有206韵,由于同韵字少,允许近韵通押,有所变通。宋朝景德年间的《礼部韵略》是一部官修韵书,允许近韵通押,订出了“同用”、“独用”的规则。南宋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在江北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礼部韵略》注明同用的加以合拼,成为一本107韵的书,即平水韵。此时金人王文郁又将原来并不同用的“迥”、“拯”及去声“径”、“震”合并,共106部,作为金代官韵书,一直流行至今。平水韵106韵韵目如下:
上平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澘篠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琰豏
去声:送宋绛置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箇祃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其中平声字最常用,收字多少不一。最多“虞”部305字,最少“咸”部41部。作诗必须遵守韵部,不能出韵。近体诗的规则,偶句必押。首句平声韵一般都押。仄声,特别是五言体,则多数不押。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入韵,关、还、山相押,属十五删部。又如杜甫的五绝《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起句不入韵,偶句押韵,图、吴属七虞部。是五绝的常格。
如前所述,韵有宽窄。初学写诗的人,不妨从宽韵入手,有较多选择,利于运思。像东韵、虞韵、先韵、阳韵、庚韵字多而不僻,较易措手。
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许多当时适口的诗韵,今天已经不谐于口了。以十三元为例:其中如魂、门、孙、繁、言、掀皆与真、文、先、咸相近。江西名士高心夔两次殿试,都以出韵,贬到四等。王闿运嘲以“平声两四字,该死十三元”相嘲。像如此有悖实际的事,为何还要遵守?于右任先生说:“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我们要想把诗化难为易,和大众接近,第一要改用国语平仄与韵。”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双轨并行”、“倡今知古”,提倡用新声韵,即按普通话声韵写诗。
在韵的革新上,鲁迅、毛泽东也是力行改革的大家。鲁迅诗不但邻韵通押,如《赠画师》“雾塞苍天百卉殚”与“只研朱墨作春山”,“殚、山”是寒删通押。《赠乌其山诗》则“华、书、多、陀”相押,是以方言入韵。而其《脑炎戏作》之“不料仍违众女心”与“无如臣脑故如冰”,更是打通前后鼻韵母以“in”与“ing”相押。大大地放宽了韵的束缚。毛泽东的《长征》诗共五个韵脚,其中:难、丸、寒,属“寒”韵,而“闲、颜”属“删”韵,听来浑然无别。其《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上片用“有”韵,下片用“麌”韵,皆情韵超迈,气象发皇。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六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精神支柱,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深深地吸引着我。近年来,我不断努力学习中华诗词,通过欣赏、吟咏和创作,我深刻体会到中华诗词之美对于个人情感、审美品味和人生哲理的影响。
第二段:情感与表达的独特魅力
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深深地触动了我的情感。无论是琅琅上口的古诗词还是隽永深邃的唐诗宋词,都能通过简单的字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读中华诗词,我能够从中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友情的真挚以及亲情的温暖。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用中华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它能够让我心灵与文字产生共鸣,化作真挚的言语流露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也能够让他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我。
第三段:审美品味的提升与升华
学习中华诗词对我的审美品味有着深刻的影响。在阅读和吟咏中华诗词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了对于语言美学的敏感性。我学会了通过中华诗词的优美旋律、精炼用词以及富有意象的表达方式来体会文字的美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审美品味也日渐提升。我学会了欣赏不同风格和时期的中华诗词作品,并能够品味其中的独特之处。通过学习中华诗词,我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对于美的定义也更加广阔。
第四段: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启示
中华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中华诗词,我不仅在美的体验上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在人生的思考和启示上受益匪浅。中华诗词对于人生的感悟和价值观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一首诗词都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和深邃哲理,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依靠。
第五段:对中华诗词之美的致敬和传承
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学的瑰宝。我将继续学习中华诗词,不仅将其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进行欣赏和吟咏,更希望能够用中华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以自己的方式,将中华诗词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们。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华诗词之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注入更多的力量。
总结:
通过学习中华诗词,我深入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与表达之美、审美品味的提升与升华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启示。中华诗词之美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其传承下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扬。让我们一同致敬中华诗词之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七
东坡的诗词和易安,小山不同,适合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演奏。这样的美谓之“阳刚”,现在多用来描述男子雄健的美,其实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阳刚类似,壮美这一审美感受也可以给人带来类似的体验。不过阳刚之美多用来形容
体的自我修养,例如“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之类,描述的是意气风发的英雄。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更加明显的展示出阳刚之美实际上是儒家对于君子之美的一种要求。这反映出儒家的人生观,君子要坚韧有操守,要自强厚德,有所作为。壮美常见于边塞诗歌当中。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边塞壮美的景色。“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展示出壮美背后的人生观,不同于阳刚的自我修养,他是儒家对于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一种追求。
飘逸之美散见于李白的诗歌当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出李白的失意,他的失意一开始源于被贬谪。在这一点上,李白诗歌里有儒家入世的因素,希望可以入朝为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同时他又擅长自我安慰,用瑰丽的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和美景让李白最终超脱,达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的解脱和拥有在受到打击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飘逸之美,飘散在盛唐诗歌当中,在文化的融合里增添了一抹道家的出尘色彩。
沉郁之美常指杜甫的诗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勾勒杜甫晚年的样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出杜甫的心声。他的诗歌仍然隐含了儒家的人生观,君王可以任用贤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入朝为官,而不是栖居寒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礼乐的一种要求,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在于主客体得平衡,和儒家人生观里中庸异曲同工。中庸并非是现在所说的平庸,不出头,无能。而是一种达到平衡的,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身心的智慧。
道家的“阴柔之美”常见于老子,庄子的著作中。阴极为刚,说的就是大直若屈,大智若愚,隐含辩证法的思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阴柔往往可以战胜刚强,道家讲求无为,自然希望君王可以像水一样润泽百姓万家,无为而治,实现天下大治。
空灵之美来源于佛家的审美。多见于王维和寒山的禅意山水诗中。诗歌有有我和无我之境,禅意诗歌多为无我之境。如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均为此境界也。“天气晚来秋”是知觉,“明月松间照”是视觉,“清泉石上流”是听觉,无我之境看似无我,其实处处有我。
这就是佛家的人生观,希望超脱世俗,看似无我,实则天人合一,与万物共生。
审美活动是高级活动,人生观是精神产品,两者共存于中国的艺术文化之中。于诗词之中窥见中国传统审美,不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还是昨夜小楼又东风”,都会给我们更多启发。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八
在大学的美育教育中,诗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诗词,不仅可以领略文化之美,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思想之美、艺术之美。在我的大学美育课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词之美,也启发了我许多新的思考。
二段:诗歌之美
在我的大学美育课程中,我首先接触到了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比如《登高》、《静夜思》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意境、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感悟和丰富的意象,几经琢磨,便能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诗歌之美。
三段:词曲之美
除了诗歌之美,大学美育课程还让我了解了许多优雅的词曲作品。胡宗南的《黄河谣》、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都是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而且它们所表达出来的人生哲理往往和诗歌相比更加深刻。通过学习词曲这一门体裁,我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些,而且也明白了音乐和词语之间的美好结合。
四段:美育的意义
通过学习大学美育课程,我了解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其实,美育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美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艺术和自然中的美。因此,美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大学美育诗词之美让我领略到了诗词、歌曲等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认识到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文化中的美,让自己在美的世界中尽情成长。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九
自然的色调,不过是冷色与暖色的循环交替。而她却有着四季的风,四季的景,点缀着世界。
春天的她,总是温柔的。当昨夜还是银装素裹的时候,她却悄然地,带着一身的花露,迈着轻盈的步伐,为这世间换上了春装。当地平线上透出第一缕曙光时,春天,也就来了。人们都在感慨春天的魔力,那是一种,可以融化冰雪,带来温暖的力量。我想,内心再孤独的人,看到这般景象,也许就会突然之间开朗起来了呢!
推开窗,走出家门,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绿,微风拂过,就好像掀起了绿色的浪花。田野里,草地上,池塘边,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野花。挺拔的树上,缀着许多碗口大的白花儿,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闭上眼睛,吸气呼气间,感觉空气中也夹杂了这种甜,若不是心平气和,恐怕还真感受不到呢。突然问自己:“这,是什么花儿?”我,并不知道。疑惑的同时泛起一阵无奈,是它不美么?还是……我无从回答。
不久,感觉到身上有一股暖流,昂首仰望,原来是初春的暖阳。春天的阳光并不毒辣,却是和煦温暖的,如同慈母般轻轻地抚摸着世间万物。
徜徉在晨曦里,沐浴在微风中,任思绪飞舞,情丝洋溢。我所向往的春,似一场无法忘却的樱花细雨。
该用什么词来描绘我心的春天呢?杏雨梨云?鸟语花香?好像都没有错,但都不那么完全。春天的美让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绘,她不像夏日那般热烈;不像秋日那般萧条;也不像冬日那般冷清。她是世间所有美好词语的统一体,我被春日的美所折服。
我依旧被春天感染着,用心体会,自然之美……
拾起一片落叶,透过阳光看它精细的纹理,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轮回。
――后记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十
作为一项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形式,诗词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诗词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诗词,我参加了一期名为“诗词三维之美”的培训课程,并从中获益良多。
首先,这个培训课程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给了我深刻印象。在培训课程中,我学习到了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文人在诗词创作中的风格特点。培训老师通过丰富的资料和生动的讲解,让我对古代文人的才情与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训课程还包括了诗词鉴赏和学习篆刻、临帖等实践环节。这些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我对诗词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其次,这个培训课程注重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记住一些诗句只是开始,能够写出自己的诗词才是最终目标。课程的老师们注重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诗词创作的实践演练,让我们学会了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词汇、形式和修辞手法。在课堂上,老师们耐心指导我们写作、修改并给予反馈,使我们收获了更多的写作技巧和经验。这种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使我在诗词创作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第三,这个培训课程倡导的是诗词与生活的结合。很多人会认为诗词是高深难懂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但是,在培训课程中,老师们不仅仅是传授诗词的知识和技巧,更是教我们如何将诗词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让我们通过欣赏诗词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诗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诗词三维之美培训课程为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满足与平静。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我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然而,通过学习诗词,我逐渐发现了心境平静的力量。诗词的美丽和含意,让我置身其中能够忘却喧嚣与压力,感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考,更能够找到自我的坚守与超越。这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动力。
最后,通过参加诗词三维之美培训课程,我不仅仅了解了诗词的历史和技巧,更深入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和修养。这个培训课程使我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在诗词创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使我获得了内心的满足与平静。我相信,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总之,参加诗词三维之美培训课程是我一个美妙的经历。通过它,我不仅仅是学到了诗词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更是在内心与灵魂上得到了回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多样而复杂的,而诗词作为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形式,无疑能够满足人们内心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诗词,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找到心灵的满足与宁静。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十一
“蓝蓝天空白云飘,骑上我的小骏马……”你还记得这首我们幼时唱的歌吗?它把大美青海的草原,淋漓尽致得表达了出来,可是,还有一样最为美丽,自然的宝物没有体现,它就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如果你来到青海湖,那你就大饱眼福了。
微风吹拂着我的脸颊,在青海湖的蓝色光辉和呈现七彩颜色的湖面下,我陶醉其中……
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篇十二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许多人对诗词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欣赏程度逐渐降低。为了重拾诗词的美丽与魅力,我参加了一次名为“诗词三维之美”的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领悟到诗词的独特之处,体验到了诗词带给人心灵的愉悦和启发。
第二段:培训内容及收获
在培训班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传统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韵律结构。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我们了解了各种诗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掌握了如何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诗词鉴赏和朗诵的训练,通过模仿名家诗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与这次培训让我体验到了诗词带来的心灵愉悦与启发。诗词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婉约的表达形式,使我感受到了闲适与宁静,忘却了日常烦恼。每一次品味一首经典的诗词,我仿佛与诗人在心灵的层面上进行了一次对话,领略到了文人的高情雅致。这是一种难以用言语描述的美,只能靠心灵去感受。
第三段:诗词的艺术价值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独特感悟与体验。通过阅读和写作诗词,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诗词融合了音韵、形象与意义,使得文字的表达层次更加丰富。诗人通过精巧的言辞与造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凝练成生动的意象,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诗词中常常采用意象化的方式来描绘自然和人物,使得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美。而这种美,正是现代文学所缺少的。
第四段:诗词的教育意义
诗词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同时,通过朗诵和创作诗词,我们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水平。
诗词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与思考能力。当我们赏诵一首名家佳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培养自己的审美与感情。同时,诗词也经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方式表达深刻的内涵,激发人们思考,拓展人们的思维方式。
第五段:我的体会与展望
通过参加“诗词三维之美”培训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词所带来的美和启迪。诗词是一座永远的瑰宝,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百世,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重视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发掘其中的美与智慧,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诗词,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诗词的美丽与魅力,让更多年轻人能够重拾诗词之美,共同传承和创造美好的文化未来。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对于其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创作、去传承,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会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4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