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数学数感论文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2:18:10
优质小学数学数感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1-01 02:18:10     小编:文锋

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5、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太多的废话和冗长的描述。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二

根据当今国内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实现初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实验工作渐渐地逐步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实施,并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教学过程是有效地实施课程的基本方式所体现。就数学教学过程而言,从教学过程来看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探讨,尤其是初中数学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其高效率体现在传授知识的有效性、学生模仿老师做题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对付考试的灵巧性。本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有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统一协调的过程,是在最少的时间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有效提升的過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呢?本人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对学生实施有效知识教育、科学规范的研究数学新课程

教材曾经简单、单一的一度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教学大纲传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然而,现如今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动,就连课程体系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所有教师与学生来讲意义是不同的。而且就数学本身而言,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它学科难。所以需要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课程,重组、活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发展需要。

二.师生密切配合,提升数学教学创造性

如何正确处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教学理论届长期议论的话题,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钻研的问题。以前的教育学者总是把教师摆在中心位置,过分声明教师的主体地位和领导作用;现在的实用型学者则把学生摆在中心位置,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其实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要遵循学围绕教转的原则,实际上,教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效果。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觉体验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把教育目标单一地理解成是传授专业知识与训练学科技能,如此一来学生课堂的一切尽在教师掌握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往往因此而被泯灭、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这也成了往届初中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原因。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培养和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获得积极地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四.在新授中有效发辉学生潜力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素质的提高。第三个阶段是学生的应用、创造、发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不少数学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转变旧观念,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创造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不能停滞不前。新课程中,出现了研究性课题,这些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老师克服惰性心理、积极钻研教材,将一些新颖的生动的生活实例带入课堂新授部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我提问、集体解答,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对每一堂新授课都有不一样的深刻记忆,从根本上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

五.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如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等都是反映爱国情怀的典型例子。教师应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教材内容看,数学体系中常见的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通过讲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对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等观点。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如今科技对人类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几何证明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以及严谨、有条不紊的科学态度。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美育是以人为对象和载体,体现了“育人”功能与目的内在统一。

数学理论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方法、数学结论的奇异性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之形成对数学科学的爱好,能够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渗透。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三

(一)探究式学习被少数成员主导

探究式学习通常采用的是组间异质的方式,将知识水平、言语表达、质疑程度等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探究小组,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成绩因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常常被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例如,“几和第几”的学习中,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分为三个探究问题:第一,“几”的数学含义;第二,“第几”的数学含义;第三,举例说明“几和第几”;第四,在小组间开展“几和第几”的练习。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含义,即回忆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几,举出十个例子,分别说出具体例子中“几”的含义,探究小组由8个成员组成,但是在小组发言中只有3名小组成员发言,即使其他成员有相对应的补充,也都被这3名成员予以否定,在该小组的展示中,也只是由这3名成员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其他成员要么没有展示,要么是根据3名主成员的安排,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或者是读数学含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舞台,没有成为促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发言和能力发展的机会,这是与探究式学习的精神相悖的。

(二)探究式学习没有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也需要教师发挥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师将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小组后,便开始自己看教案,或者在小组间随意走动,等待小组合作的结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能通过生生交流解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间交流规则的遵守需要教师的监督。例如,在“通分”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数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内涵”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以及对于最小公倍数如何确定存在疑难,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一)合理组织探究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识记的概念的内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认识,这是学生结合实物可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并在生活中进行辨识,这部分内容没有思维分析和理解的难点,只需要学生借助实物进行认识,不需要以探究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补充大量逻辑知识,或者需要超越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分析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之前关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进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做出标准作答的步骤,引导学生按步进行计算。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探究进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解题错误,影响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这些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适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例如,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交换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像这样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探究教学的形式开展,一些知识的扩展式练习中,例如,“钟表”的认识,这个知识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识别的方法,但是要真正认识时间,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进行不断的练习和训练。

(二)合理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探究式学习都是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以及教师的指导组成,这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客体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转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少量内容的补充并不能充分地解决问题。因此,我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整节课探究学习与课程内容局部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保证教学深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黄金点。例如,“角的度量”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对角的度量的方法进行示范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利用同伴的力量纠正自己的度量错误,掌握正确的度量方法,这样的内容应该以局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在加法交换律教学基础上的乘法交换律,则可以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整节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四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五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六

通过对部分小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以及在课下与教师们的沟通,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上有不少问题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教师较少运用教学设计,没有备课阶段,采用现成的参考资料直接讲课,上课时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没有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二是教学时所涉及的内容设计太过笼统,内容不够充实,流于形式。授课要素之间的表述极为简单,各个知识环节处于分割和游离的状态。各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三是在教学设计在主次排序上缺乏严谨度,乱而无序。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寻出教师“唯经验第一”这一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唯经验第一”的思维得到彻底的改变。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优化设计更加便于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可以借助这次研究为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案例以“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为题,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本次微型实验的教学设计共分五步。第一步是设计阶段,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对教学目标进行排序。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选择两位数,且整十”的笔算除法,或“除数是两位数,且不整十”的笔算除法。教师以此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步是开发阶段,教师拿出一张纸,纸上画有图画,一个框内装着140个苹果,接着提出问题:要把这些苹果分给20个人,该怎样分呢?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判断,对题型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之后教师可再列出一种题型,如“141÷30”“467÷20”等,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计算的每一步骤,锻炼学生的脑部思考与手部记录同时进行的能力。第三步是实施阶段,要求教师根据课堂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诱导式教学。第四步是评价阶段,通过再次进行习题检测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验,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明显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易到难,从单一学习拓展到了多角度学习,数学学习质量明显上升,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改善也有积极影响。可以说,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需要从抓紧教师的教学设计入手。课后有教师反映整个教学设计还是显得稍有复杂之感,刚上岗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无法准确地理解、把握整个教学设计的授课节奏,年长的教师也因为受长期的旧式教学法影响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鉴于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还应就如何简化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以便实现各个阶层的教师都能快速地适应这套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七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八

在国际数学比赛成绩分析结果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比赛中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但是,在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却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这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与生活联系,导致学生也不能将数学知识很好地运用于生活中。

上面我们已经清楚地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发现生活化的概念依然处于概念层,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入生活中。下面我们将提出几种优化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1.我们的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建立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纽带,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中寻找到生活,因此,改变这一教学方法是相当重要的。例如,针对五年级数学中循环小数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收集并整理资料,将大量的生活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再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进行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这样,会使课堂氛围相当融洽,同时,教师的教学也会达到一定的效果。

2.对于我们数学课堂来说

良好的课程导入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采用实际问题进行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小学数学中关于任意角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做大回环的例子,与学生进行探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种教学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地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3.数学课堂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有效地改善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教学生活化其实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也能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的目的。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生活化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好处。传统的数学教学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更注重学生在试卷上表现出的分数。本文所分析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学生,培养有创新精神、数学运用意识的学生。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九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所提倡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它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在发展学生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本文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应用

引言

对于数学来说,所有的知识既然是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用回到生活中去,如此方可让数学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教师应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此来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教学当中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借助于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主动性

学生可借助于现实生活来获得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将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到现实生活的经历当中,并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经历当中来学习知识,这样就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于自我的亲身经历来获得真实的体验,以此来深入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例如在数学学习当中,会应用到许多的教具。在教学钟表时间的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制作纸质的教具表盘。通过制作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时间的概念,以及表示时间的单位、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深入讲解有关时间单位的换算等知识点时,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通过这样生活化的学习,可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得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时,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情景,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较好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深入认知到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知识,也同时能够较好地影响与作用于现实生活。因此学生必须通过生活化的学习,来进行对外在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精心创设能够较好的体现出生活实效性的教学知识内容。

2.注重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下,教师应在教学当中不再沿用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部分数学基础知识,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这样的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定,让学生无法进行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当中,尤其要注重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仅是应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应提供给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来考虑数学问题,并合理应用数学技能,这将教学生活化真正体现在小学数学当中。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灵活应用生活化理念,将原本抽象的教学知识置换为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并指导学生立足于现实生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进一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知识点时,为使学生深入体会什么是三角形,教师可安排各个学习小组来制成三角形的纸质包装盒。

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三角形相关的知识来开展合作来制作包装盒。在进行制作的过程当中,可充分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在开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既可有效的提升了学习小组所有成员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升了小组协作能力,还可使学生较好的认知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所具有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体验生活,并从生活当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3.合理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终极目标,即为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较好的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在教学当中来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例如,笔者在教授有关“利息”的知识之后,就安排了一次生活化的充满趣味性的课外作业“学做一次小储户”,首先安排学生查阅当前让银行所执行现在的存款利率数,并让学生计算自己零用钱,再比较不同年限的存款利率,计算出应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深入分析、调查研究、相互比较的学习过程,能够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利率、利息的相关知识点,这些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会理性的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意识,让教师能够达成教书与育人的相互统一。在教学当中贯彻落实理论知识与学习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从现实生活来有效的拓展知识面,并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较好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在现实生活当中懂得了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下,开展生活化教学,既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研究如何才能应用好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数学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xx.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针,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开发网络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培养信息素养;开展网上论坛,实现互动交流;设计网上答题,实行适时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努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数学课堂在空间上、时间上、教学内容上都延伸扩展了,网络本身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也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让网络更走近小学数学课堂。

网络能力素质

我国教育专家郁欣说过:“网络近乎是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同时又具有个性化互动、群体化互动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风行,网络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又一次把“学习的革命”推向了另一个制高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运用,推动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教学形式正从教师用黑板和粉笔按课本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着现代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转变。二是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时空,为基础教育开辟了广泛的前景。三是教学内容正从内容相对统一、固定、滞后的教科书,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网络教育发展。四是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组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如何发挥网络及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当今,网络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网络教学课件应运而生。好的网络课件不仅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还可以带来“学与教”方式的全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就能设计制作出符合学生学情的优质网络课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探索与创新。

例如,教师在设计《平移与旋转》的网络课件时,创设了以下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与操作活动:物体运动录像(视频),感受并区分平移与旋转;课件演示金鱼等物体的平移,感知平移的特征,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等活动;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按要求平移图形等练习;综合实践活动:聪明的设计家;还有新闻联播片段:上海音乐厅顺利平移66.4米的真实记录等等。课后教师还让学生继续收集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生活知识,写进数学日记,在班级网页里发表展评。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网络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一系列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真实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为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概念知识的意义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在线学习评价系统和专题学习活动设计,营造出科学高效的网络化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自主选择探究任务、研究课题或进行项目设计,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简单的说,专题学习网站从内容和功能上来看,应包括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协作学习工具、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设计五个方面。

我校数学教研组曾把“年月日”一章内容制作成一个能在我校校园网上运行的网站,并用其进行网络课讲授,该网站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多方面收集素材(包括互联网、图册、录像、光盘等)制作的,包括:在线学习(适于学生自学,包括本章所有内容);资料荟萃(收录了与本章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各类资料,分成“科学人物”、“科学史实”、“科普回答”、“常用数据”、“专题图库”等五类);同步训练(收录了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有关问题,分为“典型示例,潜能测试、新题赏析”三部分);课堂讨论(建立起学习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有问必答(通过校园网的bbs进行师生间课堂外的双向交流,及时释疑解惑);请您留言(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交流,及时获得反馈,以利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等六大板块。在课堂使用时,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登陆到校园网站,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使用后的情况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期望教师继续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另外,由于此专题学习网站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发布,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浏览,还可以在家里随时上网继续浏览学习或者复习,这样就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扩展了。在整个专题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数学观念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应重视过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每一个人对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个体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丰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可见,有效的交互是网络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学校网页或教研组网页上设置自己的数学论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讨论主题并张贴上去,然后开展讨论。如:一年一定是365天吗?怎样理解“循环小数?”24小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何区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这“动”起来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网络课《轴对称图形》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师生、生生能通过广播、监控、电子举手、发短消息求助等功能进行交流,教师根据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展评学生的学习作品。课件里还有“交流园地”为学生提供了讨论与交流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开放互动的环境里,这种共同对学习内容的考查、协调、辩论和交流,使得学习群体(包括师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学会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了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明确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化和发展。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使其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及时、准确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我们可以设计网上答题,实行适时评价,对学生学习进行自动诊断、评价、反馈和强化。对于做正确的习题应及时给予确认并加以鼓励;遇到有困难的习题通过动画提示,降低难度,使其迈过“门槛”;一题多解的习题设计反馈时还注意提醒学生“是否想再次迎接挑战”等等。最后,计算机会把评价结果,包括姓名、习题、用时、成绩等主要数据上传到网上。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控到第一手数据,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评价实际是人机交互式的评价,也称“实时评价”;另外,还有一种叫“文件夹式的评价”,也称“发展性评价”,这是一个新的评价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并给每个学生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形成的“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上的相应目录中,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重组,最后制作成个人主页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评价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其文件夹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做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比较适用于较长时段的评价,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某课程的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更能反映出学生的成长轨迹。

利用网络来进行“课题整合”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数学课堂在空间上、时间上、教学内容上都延伸扩展了,网络本身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也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一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一、会听

听是学生首要任务。听什么,怎么听?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1.听老师在讲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老师讲错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说出来),这样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好习惯。2.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小朋友哪里讲错了,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想怎样说?这样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3.在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切记:教师说话的语速要慢,使学生感到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的语言,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评价。“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

一、会说

“说”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有明确的阐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低年级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想”“、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总之,“说”功的训练,由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会说、不完整、不准确地说,通过教师的辅导、引导,使学生逐步地会“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会写

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教室的板书和范例是楷模,教师写得怎样,学生就写什么样。写字要认真,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教师一笔一画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确无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不能随随便便找一张纸来写,有的学生写完就扔掉,这种习惯很不好,不但浪费了纸张,也忽略了在草稿纸上计算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三、会做

“做”指的是操作。1.操作不仅有利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操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操作浪费时间,不好组织等,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学生的操作就是动手活动,学生观察某物体或操作某学具,认真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使之不断提高,增进理解力。3.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导。操作前,教师要讲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操作要和语言相结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过有序的操作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小结: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二

1.课堂教学形式化严重

在国内逐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和小组教学等多种模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接受相关知识。然而从眼下来看,不少教师尚未意识以及合理运用地这些教学模式,依旧将单纯说教当成主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没有充分交流。如此以来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数学教学。

2.学习小组形式过于单调

不少教师在运用学习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为图一时方便,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地决定学生的分工,只是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校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没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生身心认知特点,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也就不能合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展示了人们开展某种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倾向,有效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创设多种情境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和学习。

1.增加数学实验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组织一部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体,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设计活动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开展各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解答了相关问题,能够形成相应的成就感。此种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且还能够掌握新知识,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它也培育了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

2.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按照小学数学的科目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地决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都具备较强的好胜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个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积极的竞争氛围,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求胜欲激发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开展竞答类的知识和技能小比赛,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比赛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显得比较难,而且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因此要求小学生学好数学是应有之义。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然而教学在课堂上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因此要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真正价值,要能够进一步缩短课堂和生活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转变传统类型的教学模式,学习小组恰恰吻合此种要求。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能够实现学生的优势互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授加减法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共同研究和讨论不理解的相关问题。小组学习策略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培育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够提升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小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相关教学内容和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稳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课堂反馈是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合理方式,因此教师要做好多种评价,也要紧紧地转好学生课堂反馈,以这样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学生接受和接受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水平和程度。学生也要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持续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课堂反思习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做题技巧,而且还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本班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接受能力,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需求。对广大教师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好小学数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三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四

在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的学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的上课情况,重视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之前那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去了,现在学习、老师、家长开始重视起教育的过程,这三方都希望学生能在学校的引领之下、老师的教育指导之下,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学生也不再是老师或者家长心中的学习工具,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面对着这一教育理念的重大变化,学校和老师自然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展开学习,让学生爱上学习,经过一系类的商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这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课堂效果;兴趣爱好

在我们任何一个人上学的时候,刚开始总是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好奇,在开学之初,我们总是会翻开书看看这学期要学些什么,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总是那么的强烈,可是为什么学生到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的那种热情度和对知识的好奇心相对于刚开学时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其实,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注重课本知识,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过于枯燥无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兴趣。面对这现在的小学生,有些学生是让老师和学校极其痛苦的,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要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的走进课堂,从而主动地学习,也许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吧。

在很多的学校中,老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如此的无聊,有些时候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开始玩,现在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教师杜绝的。数学,是一门十分灵活地课程,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努力思考,积极发言,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那种刻板的讲课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不同的底边乘以底边所对应的高,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比较和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出来的答案是否不同。我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会学的那么死板,他们会有多种思路去解决问题,也会更加灵活运用教师所讲的课堂知识。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人的上课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让学生给学生讲课、讲题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种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他会给学生出几道题,让学生能够每天对运算能有一个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

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总是有一位老师在讲的话,学生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审美疲劳,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厌倦教师的讲课方式和教学风格,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试着学会调节学生这一思想。而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没有什么是网上找不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看看其他学校、其他老师对于这一知识点,是怎么讲解的,让他们进行比较,看看自身和网上的教学存在的差距。

在观看完学习视频之后,教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这样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差缺补漏。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通过此次视频,他们学习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知识,这样在讨论中学习到知识。

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应该是当代学生所喜欢、能更容易接受的课堂模式。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的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现在的小学生,之前的那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他们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进行思考,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我想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五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效果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专家这样告诉我们。

然而,避开理论的思辨,回到实践的大地,当我们试图从实践的层面把握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时,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撇开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有效”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千千万,学生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倘若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深入体察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异,不能细腻把握师生的个性风格,不能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灵活、有针对性地展开,那么,有效教学永远只能停留于思辨层面,只能是一种符号与口头承诺。于是,我们提出:适合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首先,从内容层面上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同一类教学内容,我们仍然需要“体察入微”,不能简单化地选择统一的教学途径,否则,只会使教学陷于低效甚至无效。

例如,同样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教学可能适合先讲授示范,再让学生在找一找、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与观念。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学如果“依葫芦画瓢”,其教学势必低效,尤其是丧失了一次让学生经历类比、迁移、再创造,进而自主建构新的面积单位的机会。而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建立表象,这样的方法对这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或许挺适合,但是对于像“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显然就不适合。认识“平方千米”需要更多的推理、想象,抽象思维在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如,同样是认识平面图形,由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在生活中较为少见,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这两种图形就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有所不同,与其选择“让学生先观察物体表面,再抽象出相应的图形”这一方式,不如让学生直接借助已有的平面图形,通过剪、折、拼等操作活动自己来“创造”出要认识的图形。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与此同时,班与班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风格、经验储备等。因此,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使教学行为与本班学生的'“发展可能”同步。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的编排思路是:从“倒水”实验导出策略,进而探索问题形成策略,最后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甲班教学时,我们从直观入手,先教例1,模拟倒水的情境,导出“倒过来想”的策略,进而通过填表、推算,逐步逆推出两杯水原来的质量。接下来,把形成的策略运用到抽象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完成例2的教学任务,实现了从一次逆推到两次逆推的思维上的飞跃。面对学习水平、基础比较好的乙班,我们认为还沿用这样的方法,会延滞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尽量放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形成“倒推”策略。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案,先引导学生从做贺卡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与书中例题类似的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自主尝试探寻策略,导出“逆推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能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差异,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我们还可以探讨教师自身的因素。每每观摩名师教学之后,总有一批教师移植名师教案,“克隆”名师教法,模仿名师教学,以期名师课堂上的精彩效果也能立竿见影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显现。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者往往折戟而返。于是感叹:教案、教法都没变,怎么就不见效果呢?其实,由于个人气质、个性以及教学技艺的差异,每位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师,而应根据教师实际的经验水平、个性特点、教学风格有选择地应用。

例如,同样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a教师性格外向,长于煽情,他创设了相对比较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经过充分的操作、对比、交流,逐渐形成了统计方法;b教师则比较理性,他从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入手,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在引导点拨中使学生逐步接受新的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尽管两种教学风格迥异,呈现方式也大相径庭,但都是有效的。因为,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思路、方法恰恰暗合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长、个性,正所谓“适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生活环境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例如,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同样是关于方位的知识,城市学生普遍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而农村学生则对“东南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这些内容时,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再如,农村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普遍存在困难,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关注较城市学生弱得多。所以,教学这一内容之前,能否“未雨绸缪”,先行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和记时法,有意识地搜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填补农村学生的经验空缺,显得至关重要,并将直接影响到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六

爸爸跟我说:“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好像要将近一千多年了。从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到北宋时期形成了现在的模式”。主要结构是:它有棋盘、棋谱、32个棋子等。棋盘上分红、黑双方,双方之间有“楚河”、“汉界”字样将双方隔开,双方各有16个棋子。双方棋子字样有一些不一样,包括“士”、“相”|、“兵”和“帅”不一样。如果红方的棋子先吃掉黑方的“将”则红方胜利,黑方落败;如果黑方的棋子吃掉红方的“帅”则黑方取得胜利,红方就失败。

其实下象棋有许多口诀:“炮二平五”、“马二进三”是第一种口诀;“马二进三”、“炮八平五”是第二种口诀;“炮二平四”、“马八进七”是第三种口诀等等,以上口诀是实战中的基本套路。我们象棋老师说:“以上方法用灵活运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象棋还有很多“杀法”。如:马后炮、窝巢马、挂角马、大胆穿心杀、焖宫杀、焖杀、八角马、海底捞月杀、双车搓杀、铁门拴杀等等象棋的杀法。

我特别喜欢下象棋,喜欢和爷爷、爸爸在晚饭后下几盘。我觉得这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我想,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象棋特级大师”!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七

在新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被置于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就新课程中,如何指导小学学生学习数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模式。在学生构建知识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并不是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要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成因及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知识模式。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求简意识得到发展的过程,但学生自己不一定能构建好“最简”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最简单、最科学的模式。要完成这一任务,往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整合与多次模式的渐进来完成。不少数学问题都可以删繁就简,寻求解题的捷径。例如,加法能用乘法进行简便运算,减法能用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二、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大量而繁杂的知识需要教师整理、归纳和总结。倘若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彻求简原则,则对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大有裨益。例如,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可统一归纳为用“底面积乘高”求得。

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命名。对某些知识,经常训练学生给予准确而精练的命名,是培养学生求简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就非常简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领悟。例如,角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比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分数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等。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自己给知识命名,这样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简化知识,合理地利用,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四、注重数学问题解法上的刻意求简。数学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中要创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这一过程除了逻辑和证明外,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五、注重发展学生的简缩思维,增强学生的直觉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把数学解题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把成功归于解题的功劳,学生的直觉能力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被激发出来,思维能力更得不到锻炼,同时,也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认识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数学学习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八

要想写什么内容的文章,无论是理论探讨方面,还是教材教法方面和解题方法技巧方面,以及教学经验总结方面,对阐述问题的深度、广度等,要心中有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题性。

无论选择哪方面的内容与具体题材,都必须力求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根据文献检索方法,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其次,深入钻研这些文献资料,看看能否得到进一步启发,有无新的见解。尽管选题可能重复,类似的题材较多,但也可以从不同侧面结合不同实例,根据不同对象写出一定的新意来,使观点更明确,方法更有效,使其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第三,选题要从实际出发,题目大小、题材的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论文选题确定后,就要注意写好提纲,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首先,要将内容、结构布局好,要拟定一个写作提纲,准备分几个部分,各个部分集中讲几个问题,这些部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使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其次,要注意各种文章的特点。写理论性的文章,最好能再确定大小标题,叙述上力求论点明确,可信度强,便于别人借鉴;写教材分析方面的文章,应进行比较,提出改进意见或提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等。

修改是文章初稿完成后的一个加工过程,它包括对论文文字的修饰,以及科学性的推敲等。论文初稿形成后,应从头至尾反复地阅读,逐句逐段推敲,审核一下文中的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严谨,计算是否正确等。一篇好的小学数学论文,应该是数文并茂。就是说,既要有好的数学内容,又要有好的文字表达。所以,文字的工夫对数学论文来说很为重要。数学论文,贵在朴实,少用浮词,免得冲淡文章的中心,文字应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用词应准确简炼,表达完整,特别是中心内容一定要阐述透彻清楚。此外,书写要规范,题号、图号、标点也要正确。修改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只有对文稿反复推敲、修改,才能消除不应有的错误。只有经过反复修改加工,文章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十九

1美国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在数学的教学中也会将美国本土的数学家的研究内容融入到专科数学的教学中,没讲到一个数学问题都会将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的数学家的研究历史详细的告诉学生,使学生们更能了解到数学的发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但无论怎么发展数学的历史永远是当今每个学生都要必须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教学中更好的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不仅在教学中讲解本土的数学家还会将到不同国度的数学家但对数学的贡献。因此在美国可以更好的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2日本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日本是和我国比邻的国家,日本的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数学史也是有一定的方法。日本的数学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能力、态度和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并强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突出了对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重视。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中学数学的教学,以及到专科数学的教学中都会将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不同的教学的理念。如:“高明的计算”、“古人乘法的窍门”、“秀吉令人惊奇的故事”、“测量的技巧”、“离不开数学的人们”、“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它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有关概念在人类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关心和学习的欲望,给学生以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日本能很好的将数学教学和数学史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然后通过数学史的内容和数学教学融合在一起,就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理念和中国的教学有几分相似之处。

3德国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德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发达的经济背后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对于数学的教学中更关注他的实践作用,在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和数学史联合起来。没有数学的发展历史就不会当前发达的数学,因此在数学的教学涉及到的数学史的内容也很多,在数学的教材中有100多处涉及到数学史,将数学史编到数学的教材中,而不是单独列出数学史作为一个单独的科目,而是有机的将数学史融合到数学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师更容易的将数学教学和数学史联合在一起而且更能将这两者教学很好的告诉学生。德国这种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们接受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自然数表达一节就介绍了数表达的历史特别是罗马数系;在韦达定理的应用一节就介绍了数学家韦达。而在大数定律一节则介绍了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这些教程中的内容不仅可以给数学教师指出一条更好的教学之路,还能将数学的教学有效的教给学生,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更明确。

4其他国家是如何将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其他国家中对数学的教学和数学史的整合的现状,不同国家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欧洲国家中除了德国还有法国,法国指出了数学史要和专科数学教学中的各项内容要一一结合,只要有数学内容就应该涉及到数学史,将数学史有机的融合到数学的教学的每一个章节。欧洲国家中另一个国家英国,英国要求学生们要知道数学史,并对涉及到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要详细的.研读如数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业绩和生平。并作为考试内容重点来考察,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激起学生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更能将数学史整合到数学的教学中。其他国家还有俄罗斯,作为中国相邻的国家,俄罗斯的数学教学中也涉及到数学史,主要还是将数学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也不多,主要还是学生们的自学,对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国家对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数学史与数学教学中的整合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怎么样的发展,数学史作为一个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整合的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5结语

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也为我国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这也是每个教学必须要研究好思考的问题,对不同国家中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的整合现状,我们看到的还是不足之处,借鉴不同国家的经验,应用到我国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教学,还可以看到我们的不足,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我国的数学史的了解,以及其他国家的数学史也要了解,数学不仅涉及到本土的内容,还会涉及到不同国家杰出的数学家的贡献,知识是可以共荣,我国的数学教学重要也要多引用其他国家著名的数学家的研究内容用于我国的专科数学教学中,这也是新课改的言外之意,充分的利用各国先进的教学,将数学史融合到专科数学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我国的数学教学做出贡献。数学史与专科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问题还在不断的进行着,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还是需要一段路要走。

小学数学数感论文篇二十

一、学习数学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实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正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数学课程应重点体现课程的发展性、普及性以及基础性,促使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面向所有小学生。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课外知识的丰富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更深刻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小学生学习数学史,可以更深入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努力学习数学,为更深入的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或者教材上适当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有趣的游戏或者丰富的故事,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过程和数学课本的趣味性,而数学史中有趣的游戏和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小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并且还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如,数学课堂或者数学课本上有趣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有趣的故事:十进制(一个手指的故事)、高斯的故事;有趣的游戏:七巧板拼图、摆火柴等,这些故事、游戏、问题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活跃数学课堂上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小学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上提供的故事、游戏、问题,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收集一些有趣的、对于学生学习有利的数学资料,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融入这些有益的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三、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介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树立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毫无趣味性可言,对于刚刚踏入学习之路的小学生而言,很难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可以使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性和形象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0334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