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6-09 15:35:32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
时间:2022-06-09 15:35:32     小编:郭同学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一

概括_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回想刚才的梦境,我特别开心,我想,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就会梦想成真?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概括

[训练讲话]

“概括”一词的英文为 “generalization”,“普遍性”一词在英文为 “generality”。这两个词在英文中是同一语根,意味着“概括”与“普遍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从某类事物个别,少数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所以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普遍性认识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特征的,也可能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比如“不长羽毛的,两脚动物”这是关于人的表面特征概括:“能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会劳动的动物”则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有助于我们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关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必须借助于抽象。所谓抽象,就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其他属性分离开来,并把本质特征提到首要的地位加以认识。例如,我们对人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从颜色上看,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等;从个头上看,有大个、小个、中等个等;从性别上看,有男人、女人等。这些都是关于人的个别属性。而各种人的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则是“能够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会劳动”。把这一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叫做“抽象”,把这一特征推广到所有的“人”当中去,这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概括,根据所依据的材料的多少,可以分为整体性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整体性概括是在对某类事物所有个体的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这种概括正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义项之一所说的,是指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要形成这种概括,必须借助于“完全归纳法。”所谓外推性概括,是指由某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全体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典型性概括是依据对某类事物中的典型性事物的认识而上升为普遍性认识的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需要借助于“不完全归纳法。”关于归纳法,下面将有专门介绍。 概括,根据思维材料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经验概括是对事实或感性认识材料的概括。比如对“中国女排经过奋勇拼搏,终于再次取得世界冠军”这一事实材料的概括,就是经验概括。理论概括是对理性认识材料的概括。例如恩格斯在把握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所作的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理论的概括。 概括所形成的认识,可以是关于事物性质的,也可以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比如“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终于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一事实材料,根据前一句话,我们可以把“顽强拼搏”这一特征推到“中国女排”所属的更大的“类”中,形成这样一些概括:中国运动健儿具有顽强拼搏精神;中国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这些都是关于事物性质的概括。“顽强拼搏”和“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根据这两个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形成这样一些概括:“经过顽强拼搏,可以取得成功”,“顽强的意志是成功之母。”这些就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关于事物性质和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比如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可以概括出“事物必须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一次高考作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其中树木和森林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则可以概括为互为条件的关系。 对同一事实所作的概括,可以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就越具有理论色彩,但是也就越容易概括不当。 概括和综合都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在议论文写作中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形成文章的结论。但是从根本上看来,二者是有区别的。概括是通过分析、抽象,从某类个别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推广到某类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特性,在概括过程中需要运动归纳法。概括的基础是事物之间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综合则是在分析、抽象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对某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形成对该事物的更加深刻、完整的认识。综合的基础是事物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我们对某个农村来的学生进行分析,认为他具有勤奋学习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农村来的学生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这便是“概括”。我们对这个农村来的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劳动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这样的评价: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勤奋刻苦、淳朴、踏实,这便是综合。在实际运用中,概括和综合可以交互为用。比如在综合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这个学生具有勤奋刻苦、淳朴踏实的特点。先经过概括,然后再进行综合,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 概括时须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数”。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认识越可能具有正确性。在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中,我们往往没有掌握全部材料,但是必须对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例如有学生在大光明影剧院门口看到一个乞丐,那么有必要搞清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则我们在概括时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概括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这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要作出正确的概括,必须以理论演绎为指导。例如开普勒所以能在低谷所积累的大量天文观察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三条经验定律,是因为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作为演绎的前提。达尔文所以能从多年研究的材料中概括出物种进化学说,是因为他有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演化学说作为演绎的前提。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例子,那个同学如果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不会由于看见一个乞丐而形成错误的概括。有了理论指导,还可以使概括具有理论的深度。比如高考作文《读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名师出高徒等论点。一个考生则概括出“观察、思考问题要全面”,这种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这和该考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有关系的。 第三,概括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但是要尽量防止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找到水,结果便扬长而去。大多数考生往往只抓往这个人没有恒心,结果干不成整整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清清楚楚地画着,每口没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没有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这里没有水”,把握住这一特点,论点的概括将会更为明确。否则,不加限制地强调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强调其前提条件——掌握准确情况,认准方向,立论便会有失偏颇。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概括中形成的认识加以准确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形成的论点进行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2.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

最后附带说一下,概括这种思维方法,除了在议论文写作中用于提炼论论,形成结论而外,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比如我们经常说“概括文章的主题”、“概括人物形象”等等。这里所说的“概括”,实际上是综合和概括的综合运用。比如我们概括《祝福》一文的主题,首先得了解故事的情节,这就是一个由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过程。其次,还得分析人物言语、行动、外貌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形成综合性的认识:祥林嫂具有勤劳、善良、淳朴的品质同时具有反抗精神,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终于默默无声地死去了,于是我们作出这样的判断;祥林嫂是个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悲剧形象。这个判断中,已经带有“由个别推出一般”这种概括的性质了。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提炼论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着眼,形成不同的论点,这一点在“中篇”中介绍如何提炼论点时再作介绍。

[例文评析]

也谈驴子的教训

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讲的是驴子的教训。 驴子背了盐过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了许多。驴子因祸得福,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走到这条河边的时候,认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便故意跌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不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便淹死在河里。 驴子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有人认为驴子的致命伤在于它的经验,似乎经验是要不得的,是不可能运用的,因为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其实,这是不对的,驴子的致命伤不在于它的经验,而在于它没有正确对待经验,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驴子之死给人们什么教训呢?人们往往认为就是要反对经验主义,于是列举了经验主义的种种危害,以引起重视。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人们又往往重复经验主义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像驴子没有科学地对待经验一样没有科学地对待驴子的教训,在总结驴子的教训,反对经验主义的同时,也在犯着经验主义的错误。 必须承认经验是重要的,它来自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东西,具有真理性。经验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事情不仅有异,而且有同。驴子如果第二次还是驮的盐,或是驮的其他任何溶于水的物质。那么它是完全可以运用它的经验而继续沾光的。 但是,经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事物又具有特殊性,像盐溶于水,而棉花却吸水,在这方面刚好相反,因而当把运用于甲事物的经验套用于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时,成功就会变成失败,经验就会变成教训。真所谓逾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经验之所以具有局限性,还因为经验只是感性认识,尚未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尚未分析成功的真正原因,经验的适用条件和不适用条件。因而在运用中会有盲目性。 因此,要正确对待经验。

一、要重视经验及其作用,不要把驴子之死归咎于经验或运用经验。不要把运用经验一概斥之为经验主义。

二、要科学的总结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既找出其中的普遍性,又有找出其中的特殊性,既找出适用条件,又找出其不适用条件。

三、要正确运用经验,在适用条件下运用,在不适用条件下不用,在特定条件下变通应用。

驴子不明这些道理,不管条件如何,盲目搬用经验,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盲目搬用是其表现,而不能科学的总结经验则是其根源。所以,要防止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其关键是正确总结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我们在学习时,老师讲了甲题,用了甲解法,第二次自己遇上乙题,也套用甲解法,结果就大错特错了。有的同学就说:“嗨,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今后可不能乱套了。”可是,他后来有时该套而不套,有时却不该套而乱套。因为他未进行理性升华,无法判断丙题,丁题能不能套。因为丙题与甲题虽有现象差别,但在某方面并无本质差异,犹如糖和盐,都溶于水,怎么能怕犯经验主义而不用经验呢?不该套就不能套,因为丁题和甲题表面相似,但在某个方面实质不同,如棉花和盐,在溶水吸水上不同。关键在于要分析在条件下不用甲方法,什么条件下用乙方法,要分析新题与哪题同,或者与哪题似同实异,与哪题似异实同,或者与哪题同中有异,与题异中有同。从而决定是套甲法不套乙法呢?还是套乙法不套甲法呢,或者兼用甲乙两法呢,或者是创造丙法。 错误地夸大事物的共性,乱套经验,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错误夸大事物个性,不用经验,这也是在对待驴子的教训问题上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驴子第二次驮的是棉花,刚好在溶水吸水上与盐异,如果它第二次驮的是糖,那么在这一点上异吗?因为驴子驮的东西的一次之异,而认为万物之异而没有同,岂不又是经验主义?岂不在反经验主义的同时又在犯经验主义? 所以不能肤浅地经验主义地总结驴子的教训,而要科学地总结它的教训——必须正确对待经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我想这才是驴子之死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 这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写作中形成论点往往需要经过概括。文章否定了一种错误的概括:“有人认为驴子的致命伤在于它的经验……其实这是不对的”,形成一种正确的概括:“驴子的致命伤不在于它的经验,而在于它没有正确对待经验,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正反对比中提出论点后,侧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分析了经验的两面性,指出既要重视经验,又不可以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这反映了作者在形成论点(作出概括)时是接受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的。所以概括出的论点也是正确的。

[思考和练习]

1.根据以下材料概括出两个观点,你认为哪个更妥当?

材料:国务院决定,今年起暂停实行夏时制。决定说,前几年学习国外的节能措施而实行的夏时制,确实在一些地区收到了节约照明用电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温差大,东西时差大,全国又统一执行北京时间,因而在另一些地区就收不到节电效果。加上实行夏时制给人民生活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工作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不便,因此决定从今年起,暂停实行夏时制。

观点一:夏时制属于盲目引进,中止夏时制是纠正盲目引进的错误。这件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周密考虑,慎重决策,否则会给四化建设带来恶劣后果。

观点二:进行四化建设,就允许大胆试验,成功的就坚持,不成功的就中止,这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是传统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2.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了四个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材料:日本教育育木村久一披露了一则调查材料:美国康乃狄克州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在当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儿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80多人成为文学家。美国纽约州有个与爱德华同一时代的酒鬼兼赌徒马克斯·芒克,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成为乞丐、流浪汉,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犯过盗窃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达400余人。

观点一:人的禀赋有一定的遗传性。

观点二:美国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观点三:美国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是虚伪的。 观点四:要重视环境影响、家庭教育。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二

冬天来了,我妈妈让我出去买东西。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很脏的箱子,里面有一只很小的小狗。看他很可怜的样子,我就把它带回家了。

我把我买的东西给了妈妈,也把小狗抱了出来。我问妈妈:”妈妈,我捡了一只很小的狗,他很可怜,我可以不可以养它。“妈妈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当然可以了。“就这样,我和妈妈就给他洗了个澡,又让爸爸做了一个小窝。

从那以后,我就和小狗睡在一个房间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小狗渐渐长大了。我还给小狗取了个名字,叫做白白。因为它全身都是白的。

白白有一次得了病,我急忙把它送进了医院。等了一会儿,医生叔叔说:”小狗没有事,就是得了流感,给白白打一针就好了。“白白躺在它的小窝里休息了好几天,渐渐的好起来了。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我很开心。

一天,可是我觉的白白不够帅,我给白白打扮成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只好出绝招了。我把白白打扮了牛仔的服装,够帅了吧。可我还是觉得不是最帅的,就拿了一个烟和一个眼睛,给他戴上了,这样就好了,很帅很帅。这就是我和白白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很多小故事。

我很喜欢白白,我想就这样永远也不喝白白分开。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三

为何做好事呢?因为做好事不但可帮助别人,还可以受到他人的信任及友谊;更可以得到别人的友情,也可以藉机交到许多好朋友,当我需要帮助时,也会有人两肋插刀的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更加的受人尊敬,也因为做好事,让我成为一位喜欢做善事的人,在做好事的过程中,我心里很快乐很感恩。

我做了许多好事,例如:我在操场打球,发现朋友受伤,却没有人帮忙,只他一人在哀嚎,看着他吃力的站起来,我实在不忍心,跑过去扶着他去保健室,这行动让我整天都身心舒畅,我也曾经教过同学数学,我更帮助了同学搬重物这也是我赢得好人缘的原因。

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奖赏和报答,而是真诚的帮助他人,而且人生下来是要做好事,不是做坏事,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和谐,人人都做好事,社会就会更温馨,一人帮助十人,十人就可帮助百人,如此的大爱推展出去,就可造就一个和谐良善的好社会。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四

词在英文中是同一语根,意味着“概括”与“普遍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从某类事物个别,少数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所以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普遍性认识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特征的,也可能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比如“不长羽毛的,两脚动物”这是关于人的表面特征概括:“能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会劳动的动物”则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关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有助于我们形成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关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必须借助于抽象。所谓抽象,就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其他属性分离开来,并把本质特征提到首要的地位加以认识。例如,我们对人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从颜色上看,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等;从个头上看,有大个、小个、中等个等;从性别上看,有男人、女人等。这些都是关于人的个别属性。而各种人的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则是“能够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会劳动”。把这一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叫做“抽象”,把这一特征推广到所有的“人”当中去,这就是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概括,根据所依据的材料的多少,可以分为整体性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整体性概括是在对某类事物所有个体的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这种概括正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义项之一所说的,是指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要形成这种概括,必须借助于“完全归纳法。”所谓外推性概括,是指由某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广到某类全体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典型性概括是依据对某类事物中的典型性事物的认识而上升为普遍性认识的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需要借助于“不完全归纳法。”关于归纳法,下面将有专门介绍。  概括,根据思维材料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经验概括和理论概括。经验概括是对事实或感性认识材料的概括。比如对“中国女排经过奋勇拼搏,终于再次取得世界冠军”这一事实材料的概括,就是经验概括。理论概括是对理性认识材料的概括。例如恩格斯在把握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所作的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理论的概括。  概括所形成的认识,可以是关于事物性质的,也可以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比如“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终于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一事实材料,根据前一句话,我们可以把“顽强拼搏”这一特征推到“中国女排”所属的更大的“类”中,形成这样一些概括:中国运动健儿具有顽强拼搏精神;中国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这些都是关于事物性质的概括。“顽强拼搏”和“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根据这两个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形成这样一些概括:“经过顽强拼搏,可以取得成功”,“顽强的意志是成功之母。”这些就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关于事物性质和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比如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可以概括出“事物必须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一次高考作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其中树木和森林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则可以概括为互为条件的关系。  对同一事实所作的概括,可以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就越具有理论色彩,但是也就越容易概括不当。  概括和综合都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在议论文写作中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形成文章的结论。但是从根本上看来,二者是有区别的。概括是通过分析、抽象,从某类个别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推广到某类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特性,在概括过程中需要运动归纳法。概括的基础是事物之间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综合则是在分析、抽象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对某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形成对该事物的更加深刻、完整的认识。综合的基础是事物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我们对某个农村来的学生进行分析,认为他具有勤奋学习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农村来的学生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这便是“概括”。我们对这个农村来的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劳动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这样的评价: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勤奋刻苦、淳朴、踏实,这便是综合。在实际运用中,概括和综合可以交互为用。比如在综合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这个学生具有勤奋刻苦、淳朴踏实的特点。先经过概括,然后再进行综合,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  概括时须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数”。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认识越可能具有正确性。在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中,我们往往没有掌握全部材料,但是必须对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例如有学生在大光明影剧院门口看到一个乞丐,那么有必要搞清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则我们在概括时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概括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这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要作出正确的概括,必须以理论演绎为指导。例如开普勒所以能在低谷所积累的大量天文观察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三条经验定律,是因为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作为演绎的前提。达尔文所以能从多年研究的材料中概括出物种进化学说,是因为他有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演化学说作为演绎的前提。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例子,那个同学如果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不会由于看见一个乞丐而形成错误的概括。有了理论指导,还可以使概括具有理论的深度。比如高考作文《读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名师出高徒等论点。一个考生则概括出“观察、思考问题要全面”,这种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这和该考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有关系的。  第三,概括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但是要尽量防止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找到水,结果便扬长而去。大多数考生往往只抓往这个人没有恒心,结果干不成整整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清清楚楚地画着,每口没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没有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这里没有水”,把握住这一特点,论点的概括将会更为明确。否则,不加限制地强调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强调其前提条件——掌握准确情况,认准方向,立论便会有失偏颇。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概括中形成的认识加以准确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形成的论点进行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2.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  最后附带说一下,概括这种思维方法,除了在议论文写作中用于提炼论论,形成结论而外,在阅读教学中也常常使用,比如我们经常说“概括文章的主题”、“概括人物形象”等等。这里所说的“概括”,实际上是综合和概括的综合运用。比如我们概括《祝福》一文的主题,首先得了解故事的情节,这就是一个由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过程。其次,还得分析人物言语、行动、外貌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形成综合性的认识:祥林嫂具有勤劳、善良、淳朴的品质同时具有反抗精神,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终于默默无声地死去了,于是我们作出这样的判断;祥林嫂是个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悲剧形象。这个判断中,已经带有“由个别推出一般”这种概括的性质了。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提炼论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着眼,形成不同的论点,这一点在“中篇”中介绍如何提炼论点时再作介绍。  [例文评析]

也谈驴子的教训

徐冬梅

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讲的是驴子的教训。  驴子背了盐过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了许多。驴子因祸得福,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走到这条河边的时候,认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便故意跌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不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便淹死在河里。  驴子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有人认为驴子的致命伤在于它的经验,似乎经验是要不得的,是不可能运用的,因为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其实,这是不对的,驴子的致命伤不在于它的经验,而在于它没有正确对待经验,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驴子之死给人们什么教训呢?人们往往认为就是要反对经验主义,于是列举了经验主义的种种危害,以引起重视。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人们又往往重复经验主义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像驴子没有科学地对待经验一样没有科学地对待驴子的教训,在总结驴子的教训,反对经验主义的同时,也在犯着经验主义的错误。  必须承认经验是重要的,它来自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东西,具有真理性。经验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事情不仅有异,而且有同。驴子如果第二次还是驮的盐,或是驮的其他任何溶于水的物质。那么它是完全可以运用它的经验而继续沾光的。  但是,经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事物又具有特殊性,像盐溶于水,而棉花却吸水,在这方面刚好相反,因而当把运用于甲事物的经验套用于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时,成功就会变成失败,经验就会变成教训。真所谓逾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经验之所以具有局限性,还因为经验只是感性认识,尚未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尚未分析成功的真正原因,经验的适用条件和不适用条件。因而在运用中会有盲目性。  因此,要正确对待经验。一、要重视经验及其作用,不要把驴子之死归咎于经验或运用经验。不要把运用经验一概斥之为经验主义。二、要科学的总结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既找出其中的普遍性,又有找出其中的特殊性,既找出适用条件,又找出其不适用条件。三、要正确运用经验,在适用条件下运用,在不适用条件下不用,在特定条件下变通应用。驴子不明这些道理,不管条件如何,盲目搬用经验,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盲目搬用是其表现,而不能科学的总结经验则是其根源。所以,要防止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其关键是正确总结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我们在学习时,老师讲了甲题,用了甲解法,第二次自己遇上乙题,也套用甲解法,结果就大错特错了。有的同学就说:“嗨,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今后可不能乱套了。”可是,他后来有时该套而不套,有时却不该套而乱套。因为他未进行理性升华,无法判断丙题,丁题能不能套。因为丙题与甲题虽有现象差别,但在某方面并无本质差异,犹如糖和盐,都溶于水,怎么能怕犯经验主义而不用经验呢?不该套就不能套,因为丁题和甲题表面相似,但在某个方面实质不同,如棉花和盐,在溶水吸水上不同。关键在于要分析在条件下不用甲方法,什么条件下用乙方法,要分析新题与哪题同,或者与哪题似同实异,与哪题似异实同,或者与哪题同中有异,与题异中有同。从而决定是套甲法不套乙法呢?还是套乙法不套甲法呢,或者兼用甲乙两法呢,或者是创造丙法。  错误地夸大事物的共性,乱套经验,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错误夸大事物个性,不用经验,这也是在对待驴子的教训问题上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驴子第二次驮的是棉花,刚好在溶水吸水上与盐异,如果它第二次驮的是糖,那么在这一点上异吗?因为驴子驮的东西的一次之异,而认为万物之异而没有同,岂不又是经验主义?岂不在反经验主义的同时又在犯经验主义?  所以不能肤浅地经验主义地总结驴子的教训,而要科学地总结它的教训——必须正确对待经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我想这才是驴子之死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  这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写作中形成论点往往需要经过概括。文章否定了一种错误的概括:“有人认为驴子的致命伤在于它的经验……其实这是不对的”,形成一种正确的概括:“驴子的致命伤不在于它的经验,而在于它没有正确对待经验,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正反对比中提出论点后,侧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分析了经验的两面性,指出既要重视经验,又不可以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这反映了作者在形成论点(作出概括)时是接受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的。所以概括出的论点也是正确的。  [思考和练习]  1.根据以下材料概括出两个观点,你认为哪个更妥当?  材料:国务院决定,今年起暂停实行夏时制。决定说,前几年学习国外的节能措施而实行的夏时制,确实在一些地区收到了节约照明用电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南北温差大,东西时差大,全国又统一执行北京时间,因而在另一些地区就收不到节电效果。加上实行夏时制给人民生活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工作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不便,因此决定从今年起,暂停实行夏时制。  观点一:夏时制属于盲目引进,中止夏时制是纠正盲目引进的错误。这件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周密考虑,慎重决策,否则会给四化建设带来恶劣后果。  观点二:进行四化建设,就允许大胆试验,成功的就坚持,不成功的就中止,这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是传统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2.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了四个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材料:日本教育育木村久一披露了一则调查材料:美国康乃狄克州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在当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儿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80多人成为文学家。美国纽约州有个与爱德华同一时代的酒鬼兼赌徒马克斯·芒克,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成为乞丐、流浪汉,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犯过盗窃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达400余人。  观点一:人的禀赋有一定的遗传性。  观点二:美国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观点三:美国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是虚伪的。  观点四:要重视环境影响、家庭教育。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五

我的故乡在河源的一个小镇。二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看见家乡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以前浑浊的水池变得很清澈;农作物就温室栽培,种出来的蔬果又香又甜……

以前,家乡有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二十年后,人们就把杂草全部拔走,种上了草皮。在草坪上铺着一条石板路。这条石板路直通空地上。每当早上,那儿有的人在散步,有的人在唱歌、跳舞,还有的小朋友在那儿玩游戏。在空地附近,有几棵似真的仿真椰树。每当夜晚,“椰树”就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把那空地点缀成一个“灯塔”,美丽宜人。

在草地附近,有一个水池。以前,水池里的水很污浊。经过人们的爱护,现在水池里的水清流风底,明亮得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池里的鱼儿高兴地在水里生活。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池里的水可以灌溉农田、清洗衣服。为了一水多用,村民们凑钱买了两个大水泵。它能把人们洗完衣服和菜的水通过污水处理的水泵把脏水转化为饮用的净水。喝一口已处理的水,你会感觉到非常清甜,一直甜到你的心里。而生活垃圾,它会通过垃圾处理器转化成有机化肥。这样,既环保又省回村民的钱,真是一举两得啊!

二十年后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我对未来家乡的向往。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六

我有一张照片,那是在我家里拍的。照片中我的脸上沾着许多奶油像个大花猫。照片上的我正开心地笑呢。穿着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像一个小公主。看起来还挺神气的。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都会忍不住要笑出来,不仅会想起当时妈妈给我拍这张照片时的情景。那年妈妈给我精心准备了生日,我心里真是无比的兴奋和感激,我请来了我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吃蛋糕。当我许好愿吹灭了蜡烛,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就把奶油抹到我脸上,我满脸都是蛋糕上的奶油,正面看真像一个小花猫,侧面看又像一个满脸白胡子的老爷爷,特别好笑。妈妈看见了也觉得特别好笑,就马上到房间拿出相机,对着我“喀嚓”一声就拍了下来。妈妈还风趣地说:“快来看小花猫吃蛋糕呀!这可是世上难得一见的呦!而且这个小花猫还那么能吃,可以参加小猫吃蛋糕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我严肃地说:“小花猫也会吃呀,它最喜欢鱼做的蛋糕了。如果真给它做个鱼蛋糕,保准能破吉尼斯纪录。”妈妈笑着回答说:“是,我们的小花猫说的一点都不错。”

每当翻到这张照片总是会回想起我的生日,想起自己还有这么好笑的时候。这张照片会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它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要忘记时,它就会提醒我曾经的美好时光。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七

有一对幸福的夫妻,一天,妻子怀孕了,大家都很高兴,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智慧的头脑,爸爸买了一些音乐碟子,放给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听。终于有一天,宝宝呱呱落地了!早上,宝贝在动听的音乐声中醒来,晚上,宝贝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睡去。爸爸妈妈还不时唱儿歌给她听。在她4岁那年,爸爸带她去学钢琴,陪她上课,陪她练琴,让孩子接受音乐的`熏陶,悠扬的琴声让孩子更加热爱音乐。

孩子在渐渐长大,爸爸带她去听音乐会,看舞蹈剧,接触中外的音乐文化,感受音乐的多彩。9岁的时候,爸爸送孩子MP3,让她在网上下载喜欢的音乐和歌曲,聆听音乐世界传来的声音。

是的,很幸运,那个孩子就是我。但是,我对音乐的了解并不多,直到有一天,在课堂上听了韩红的《天亮了》,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之前,大舞台的蒲老师让我写一句关于音乐的名句,还是爸爸帮我写的,后来,我匆匆地看了一眼,也没太在意,就急匆匆地交上去了。

今天,我再次把“音乐的名句”拿出来看,对音乐的理解加深了一层。原来,音乐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给我欢乐,让我感动,也让我崇尚善良,追求美好。就如冼星海说的一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故事概括作文【范文8篇】八

从前,一棵大树和小鸟是好朋友。小鸟每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小鸟唱。

不知不觉,冬天来了,大树恋恋不舍的对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给我唱歌听。”“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小鸟爽快的答应了。

春天终于到来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鸟回来,找她的树朋友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留下树根在这里。“立在这里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运到山谷里去了。”

小鸟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一座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小鸟站在工厂的大门上,问门“门先生,请你告诉我,我的好朋友书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先生说:“树么?被工人们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女孩,你知道火柴在哪吗?”火柴已经用光了,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里。”小女孩回答。小鸟对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后,小鸟又对灯火看了一会儿,留下了眼泪,然后依依不舍地飞走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045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