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总结都是我们逐步走向成功的里程碑,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见证。清晰明确自己总结的对象和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鲜花盆栽推荐,希望大家能在家中享受花草的美好。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一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传播;图书馆作为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二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是实体资源、数字资源、图书馆员三合一结构:从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和学校角度:配置这些资源目的是为了满足师生课堂之外,拓宽拓深知识面,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之用:从教师角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受网络信息技术影响,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革,知识结构要跨多章节甚至跨学科,备课内容是理论与案例、现状与发展对比的知识交叉综合凝练过程,既要安静环境又要查阅参考资料,那么图书馆就是最佳选择;从学生角度:图书馆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其文献资源丰富,专业辅助资源集中,教育作用不次于课堂所学,如果认识不到其重要程度并加以充分利用,相当于只读半个大学,对于大学生活过程是遗憾的;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任何在位期间,都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一、了解图书馆的资源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为学校教科研服务,其文献资源的配置是围绕师生教育教学为侧重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较比传统图书馆资源扩展了新载体内容,因而了解图书馆资源和利用方式非常必要,方便自己工作和学习。以本院图书馆资源为例介绍如下:
(一)实体资源
纸质图书:到目前为止馆藏中文图书129.04万册,外文图书1.85万册;订购的中文印刷型期刊30915册,外文期刊333册,书是作家思想精华的诠释,是不计回报的朋友,帮助读者把人生嫁接在智慧上:
多媒体资源:图书馆设置多媒体音像室,放置与图书讲解同步的配套光盘,语音磁带等声像资料,一楼还设置了大学生影视文化中心,用作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文学欣赏,专题讲座等功用。
环境与设施:图书馆环境安静单一,适合潜心研读,无论活泼型、急躁型抑或其他类型特质,来到图书馆都会找到静下来的位置,隔空与智者交流,接受点拨,或徘徊在书架间浏览图书都是无比享受;其次是设施:图书馆二楼,三楼,四楼各配置适量电脑,用来提供师生浏览网络资源和检索图书馆文献资源,操作过程可咨询馆员或参加检索培训。
(二)数字资源
本馆可用数据库资源40个,购买电子图书22.6万册,中文电子期刊3600余种,以保证教科研的基本要求。正式资源包括维普资讯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国研网、博看网、vipexam考试库(含镜像版)、万方硕博论文库、知网部分内容,超星数字图书馆、ejnavor期刊库、scientific、中图服务平台以及读秀学术搜索、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e线图情、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国际贸易数据库、联图远程访问系统、森途学院资源总库等众多试用数据库。
(三)图书馆员
图书馆因读者存在而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化被动为主动,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为理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快速的知识信息导航服务。所以馆员的服务是耐心的,如果有利用图书馆方面的咨询需求,在馆员能力范围内都会得到帮助解决的,既节省了自己的查找文献时间又督促了馆员的服务工作。
二、图书馆资源利用
(一)本院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
本院教师利用情况:从各系部各抽取6人,利用汇文系统查询其三个月纸质图书借阅历史,观察专业书与非专业书的比例,可以推测多数教师对纸质专业文献的阅读比例不够60%,本人认为知识结构“专业”应该超过“非专业”一些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当然教师利用虚拟资源代替纸质文献也能扩展知识范围,但是数据库资源点击率并不理想,而且在知识讲解细化度上不如纸质文献:还有部分教师对opac系统的利用过程模糊,要借的书在大约范围内随机翻选;但是近来d类图书借阅量增加,是学院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促成的改变: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抽查结果说明:各系博士借阅的专业文献比例大于90%,其余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效用倾向休闲型,且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
学生利用情况: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圈子,学生到馆频率高于教师。学生到馆的人群和频次因年级、兴趣、目的性等因素影响可分为随意型、娱乐型、自习型、目的型来馆;掌握opac系统搜索图书资源的学生约占35%,有效利用数据库资源学习的学生极少;通过访谈,对于教师布置的论文作业,几乎都是利用web搜索引擎查找文献资料达到其目的。读者服务部每天借还的图书量小说、心理、保健瑜伽类较多;计算机、历史、和外语类一般;其余类较少;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说明:学生享受型阅读比例大于专业型阅读,学生没有合理分配利用馆藏资源的比例。
(二)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建议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最好的化妆品可保永远高颜值。全院师生应该关注图书馆读者服务群的信息宣传,熟悉图书馆资源并充分利用,助力学识增长。
1.建议专业选书应占60%;对于全院教师:在年终全院教工总结大会上,校长曾说“我们的科研论文数量上有很大提高,但是质量上还需加强”,这说明教师的专业研究深度欠缺;当今大型开放mooc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更是授课内容,那么教师要主观上提高学科深化意识,把专业知识解析成“营养化配餐”的课堂内容,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所以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掌握学科知识的要领。
对学生建议:由于各大学办学层次差异很大,受教育的师资、内涵、资源配置、被鼓励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进大学门槛的时候已经等级化,然而我们应该主观上去缩短和国家重点院校生的差距,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最好以名校学生学习内容做参考,横向对比国外相同专业科目设置,主动自我突破,努力强化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应用价值、专业普及程度和前景深度等域内现状,当今的.标准是向世界通用化看齐。本院优秀的毕业生例子有:蒋qing考入北京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陈bingsheng在图书馆做勤工俭学,学习努力,成功申请参加欧美一个慈善社团,在欧美一些国家巡回义演;大四学生“怪胎儿”杨mo,在校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以优异成绩做为中法交换生…他们成绩的取得,除主观努力外无不借助图书馆学科资源得以实现。
2.非专业选书占40%:现代社会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读史使人聪明;读哲学使人辩证的剖析各种问题;读心理类书能够磨练意志和毅力;读自然科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判断能力;阅读社会学能够培养健康人格,学习做人的道理;阅读文学能够排遣烦恼,鼓舞斗志;学习书画诗乐陶冶情操等等全方位开阔视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主张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计算机处理知识的“全才”。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一个疯狂的混合体。我们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要以之为努力方向,适当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增加自己知识的宽度,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技能的双修。了解一些民俗民风以及外界的优良经验,用来完善本民族文化,亦可营造融洽和平人文环境。
(三)数据资源的利用:碍于因由种种,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对数据库资源利用不高,不愿意咨询和实际演练;凡事都遵循用进废退规律,数据库使用是操作型过程熟练的学习,经常演练就会熟悉而成为学习的好秘书。在图书馆和数据商的联合宣传下,学生对数据资源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点击图书馆各种数据资源人数同比增长,相信未来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会出现新的阅读和获取方式。
三、结语
互联网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成指数级增长,大数据的潜力在跨界释放,作为高校教师肩负育才重任,要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先知先觉;作为国家建设后备军的大学生更要有先锋意识,思考社会大环境,横比世界发展趋势,抵御琐事纷扰,合理分配工作、学习、休息时间,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利用身边资源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并带动社会整体的学习风气;同时还要牢记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三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该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民族地区院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方式的有力补充。
民族地区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地区学院的优势学科,高校需对如何将优势学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最大化地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如何改变外界的猎奇心态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发扬光大进行思考。一方面学校需立足于地方,为地区培养急需并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练办学特色,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极被动地传递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还担当着发现、传播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并将之整合成为既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的重任。总的看来,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个人品格,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并且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与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高校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维能力。对他们加以引导,激发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后,他们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其感兴趣的东西从而主动地去继承、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院校还需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体现出各种文化的特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可以学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中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创新能力,更加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认同感,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其次,为了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民族地区院校还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使得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凯里学院在科研、学生活动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增加有关地区民族文化的项目,既要保证地区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播,又要确保活动开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可以主动、自愿地学习,传承与发扬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凯里学院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凯里学院还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系统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内涵,形成文字资料。还可利用其条件对民族文化中实体性的表现进行保存和收藏,这些都对保护和传承该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凯里学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区院校还可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师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领域,保存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创作与研究,从很多原生态歌舞中汲取营养,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向复兴高潮。这些活动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地相处,相互帮助和理解。凯里学院作为文化机构负起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凯里学院设立的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的作用,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凯里学院还应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学校通过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从获得的成绩和开展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作为家庭社会传承的补充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凯里学院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开通了互联网学习交流的平台等。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担当起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以苗族地区生育文化为例[j].前沿,(6).
[2]刘桃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31(1).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四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文化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形式的多变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我国当前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和谐统一的基础,也是促进共同繁荣,和谐相处的一个途径,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学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项目日益加深,因此这种外来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形态和文化趋势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必须立足现实,不断的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以下是笔者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的分析。
一、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黄南藏族自治州在我国成立的时间比较早,它地处于青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开发的程度都不高,这让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并且其丰富性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挖掘的一个宝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共有十多个种类的一百多种,比较突出的就是藏族的民族语言,以藏文语言为代表,其次就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例如,黄南歌谣的形成,安多叙述等等,还有民间曲艺类节目,其中,扎年弹唱以及尖扎民歌和协巴成为主要的代表,另外,在民俗类文化中热贡六月会以及保安灶火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除以上叙述的以外,还有舞蹈类、传统喜剧类以及宗教绘画、雕塑等技艺等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形式,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空间也比较大。黄南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海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方面的地位也比较高,在民间文化中属于代表性文化资源,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在自治州内,除了藏族文化以外,也包含其他民族的文化、回族和汉族群众占据了一部分,这样所有文化融合在一起更具有多元性和宗教性的特点。热贡艺术是热贡民间艺人在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结晶,并且这个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之远,无论是在雪域文化中,还是在中原佛教艺术中都是一种比较独特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艺术形式包含的内容有唐卡、壁画、堆绣、雕塑、图案、版画、建筑装饰等十多个艺术门类,其中,唐卡、堆绣、雕塑最为著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青海省黄南自治州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厚,而且充满了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在民族文化方面还是在立法保护方面都需要尊崇宪法的意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要以法律和文化为主要内容,横跨行政法、经济法以及民商法和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以此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法律关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宪法从国家法律出发,对于涉及到文化保护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面做了纲领性的规定。在宪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要实行自治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跨步前进和发展。民族自治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具体措施进行安排,极大的发展起科教文化事业,以此做好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在一起。民族自治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然后国家对这些少数民族提供财政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其次,国家制定出地方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从国家的角度上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以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能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了国家的立法项目以外,黄南自治州还制定了自己的自治条例《黄南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出现是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宪法进行细化制定的,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最后,黄南藏族自治州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的策略分析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政府部门对于文化发展十分重视,也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相关单位的领导下,也采取了一些列举措,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保护。
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黄南自治州政府的带领下向青海省提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的工作方案,并且青海省也开始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查,在种类上、数量上、环境上以及分布和保护现状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用文字和电子信息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记录,也了解到了具体文化资源的现实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青海黄南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法律方面的保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的让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此让少数民族文化保持自我先进性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活力。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五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评估的'契机,真正做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相互促进中达到馆藏建设和评估工作双赢的最佳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结构,提升文献资源的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周青玲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259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评估文献资源建设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六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7、哈尼文化讲座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七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有利于完善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培育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二、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限制因素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四)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力度不够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三、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八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
以本校传播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科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内其它开设传播学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传播新闻类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情况。目前本校传播学专业自2008年开设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届在校生,分别为08、09和10级,但10级现在只是处于一年级,尚未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所以没有将10级的培养计划列人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了08级和09级的教学计划中的技术类课程。以上为本专业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具体情况,按学分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修到的学分最多为媒体设计方向选修数字复制技术时的31.0,最少为媒体管理方向的25.0,占本专业要求最低的16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9.375%和巧.625%,均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满足本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占适当比例的同时,也突出了本专业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其它院校传播学专业相比,因为本专业创办较晚,并且立足于为新兴媒体服务,而其它学校的传播学专业均开设时间比较长,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很强劲,但针对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也作出了应对措施,适当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无论是从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数量,均低于本校传播学专业。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内容
依据本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有待改进的方面。1理工科课程开设科目不够或内容不够深人本专业重点要突出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研究和学习,数字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信息的组织加工传输等传输环节,从课程结构上目前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而大多数数字媒体内容是以矩阵形式存在,却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课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至少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课程,但考虑到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况,如果开设可以只讲述基本概念,并辅以基础练习,形成数字内容的概念就为理解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要增加上述内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经饱和的学分资源,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可以从现在的课程着手,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内容和难度,将目前的课程和要增加的课程融合,以基本概念为着眼点,重点培养对理科课程内容的通识认识,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内容的广度,作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和突出特色的技术支撑。本校的信息技术特色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2课程之间的内容链接与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08级已经完成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各种技术类课程的课件和教学大纲,经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有几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等课程内容重复率能达到一半以上,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覆盖理应讲述得比较全面,而数字复制技术则要从媒体内容的复制角度进行讲解,跨媒体出版则要突出出版内容的跨媒体特点处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结果后面两个课程又将各种表达媒体的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导致课堂时间利用下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课程则缺乏基础课程的支撑,比如数字媒体生产与组织,主要讲述数字媒体内容的管理,而课程开设时,并没有课程讲述过计算机文件等基础知识。分析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的撰写目前处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课程作为整个培养计划整体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集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技术类课程本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且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比较强的课程,本专业中的各技术课程均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与之相对应,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论内容的作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课程,分别是新媒体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跨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开课时间分别为第4、7和6学期,所分别对应的最主要基础课程分别为新媒体概论、跨媒体出版方法与理论和数字媒体技术,这几门课的开课学期分别为第2、6和4学期,当然还有其它课程可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前两个课程设计的安排时间还比较合理,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其基础课程相隔的时间太远,而且中间又没有非常必要的课程会提供给课程设计以更多的帮助,当进行课程设计动员时,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已经不再那么新鲜,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平衡各个学期的课程实践课时和学期总课时数量,但对于这个课程设计环节,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的许多基础课程知识也得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产生了基础课程与应用实践环节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适当调整该课程设计的学期,可以提前到数字媒体技术结束的当学期进行,趁学生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即进行课程设计,以比较紧凑的节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与基础技术课程的衔接
本专业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播的发展前景为目标,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设备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接着文理融合的传播人才,所以技术类课程对于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技术类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更是基础上的基础,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根本的作用。技术作为传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传播专业作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产生和兴起的传播形态,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点点忽视的。目前阶段,新媒体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展开,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广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时利用现代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引人,也极大的改变了传播存在的方式和传播手段,甚至改变了传播行业的运转形式,所有这些,在传播学专业中都要有所体现。对应的课程,就是开设上述各个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对于这些课程的深人学习,但本专业的的专业性质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质上,本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大,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这样一个总体学分已经确定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有效的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前面基础理学学科的内容与后续专业技术类课程相对应,比如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内容可以与传播学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相对应,高等数学级数的内容与数字媒体信号处理与表示等内容相对应,但遗憾的是,当技术类课程中将这些媒体内容与较抽象的数学理论联系以期从根本上进行解释时,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现有的情况下,可以与理科学科的任课教师联系,将理科内容的基本原理与实例联系时,尽是往传播媒体实例上靠近,以期学生从信息层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不同院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作为技术类课程,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现某种任务的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设备的配备就成了实现技术手段的物质基础。目前,专门供传播学专业的媒体实验中心业已建立并运行,共有计算机27余台套,其中有近10台套可以专业处理音频视频信息,5台套摄像设备,以及进行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供教学活动使用,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但目前,这些设备以及配套软件大多是基于传统传播学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还难以体现新媒体传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机媒体内容的创建、无线移动电视媒体以及楼宇无线闭路电视媒体的编辑与广播等典型新媒体的设备尚未具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也就难以具体体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有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与新媒体相关的几个实践环节,往往还是处于制作网站与网站策划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等
作为具有相当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建设,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甚至带动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专业设立正式招生以来的三年以来,已经发表课程相关论文共计30余篇,还有国内一级出版社专着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理论成果与教学的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直接指导教学的意义也不大。鉴于本专业与传统传播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教材建设也要另辟蹊径,本着传统传播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展开,比如可以将最新的若干种媒体形式进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编教材,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后出版的目的。还以可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国外成熟的新媒体教材引人国内,进行翻译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专业在国内传播学教育中的影响力,推动新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九
在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详细调查(表3、表4)的基础上,尝试从两者的数量空间关系、质量空间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3个方面,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
2.1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研究
2.1.1研究思路
2.2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研究
2.2.1研究思路
数量空间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但尚难以反映不同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间的空间关系,而高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是影响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2种优势资源整合开发的核心要素。因此,进一步揭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需对两者的质量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分析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空间关联研究。协调度分析一般采用静态要素间的距离协调度来判断其协调性。将反映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的距离协调度称为耦合协调度,先分别累加得到研究区域各区划单元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评价总分值,再测定两者评价总分值的耦合协调度,其数值高低反映两者质量空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运用gis图形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工具,借鉴生态学景观(资源)要素空间关联分析方法,设计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首先,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正方形统一网格样方图层。样方大小的确定对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空间关系的计算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计算结果产生明显偏差,须根据景观(资源)取点直径确定网格间距。其次,将统一网格图层与景观(资源)图层叠加,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取样,获得复合图层。再次,由复合图层相应的拓扑数据库统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在各样方中的二元数据。最后,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列出二元列联表,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
2.1.2计算公式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r由式(1)计算:r=ad-bc槡(a+b)(c+d)(a+c)(b+d),(1)式中:a为全部样方中同时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b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地质遗迹点的样方数;c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d为全部样方中同时不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下同);r的取值介于-1到+1之间,r0为正关联,r0为负关联。并用式(2)对r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人才培养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一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7、哈尼文化讲座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把贵州少数民族灿烂的体育文化广泛流传。
一、前言。
本文探讨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发展现状,主要是从存在的问题方面来论述,存在问题必然联系着深层次的原因,因此不仅发掘问题,而且阐述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几个方面如下所示:
由于贵州省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因素影响使得贵州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在少数民族驻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滞后。贵州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地处偏远的贫穷山区,经济落后,有的少数民族还处于温饱之下,很难有财力发展传统体育事业,使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贵州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水、电、公路等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也从间接的制约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三)受到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及影响。
随着现代文明进入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汉族文化不断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淡化,甚至消失。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校与其他汉族学校接轨,或者按照汉族学校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体育技能明显带有现代特征,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刺激,观赏性不如现代竞技体育强”。
(四)受到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及影响。
先前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方比较偏僻,文化生活贫乏,以点着篝火唱歌、跳舞、踢腱子等为主,一部分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常受到现代娱乐文化影响比较小。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少数民族居住点,电、甚至网络通达,具有现代特征的娱乐方式多了起来,打麻将、打扑克、闲聊、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等娱乐,已经很少有人去玩传统的体育项目。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力度。
贵州省应该把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高到战略的层面,努力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一支具有地方体育特色的供游人娱乐的项目。所需资金可以由当地筹备和省财政转移支付来筹集,逐步改善落后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
(二)在少数民族学校把其传统体育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
学校是一个很好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是很多知识及体育项目推广、普及、发展、提高的有利场所。根据学生所在地情况来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把其纳入到正规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可缓解学校体育经费的短缺及场地、器材、设备的匮乏。由学生带入少数民族居住地更便于向大众宣传。
随着现代文化、文明进入贵州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趁早就应该利用创新的思维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取现代体育的精华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发展创新,使这些项目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状况相协调,同时应积极吸收现代竞技运动的精髓,找到它们的结合点。
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不利一面,但是也有着有利的一面,现代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介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知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少数民族体育,转播各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建立贵州各省少数民族体育相关网站等手段推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四
当今社会,我国农村信息网络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农村地区人民对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群众对网上购买行为及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农村化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不过,现阶段,国内的乡镇一级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加之中国由上到下的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模式、农村网民的特点以及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建设成熟的城镇进行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实现乡镇农村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能够获得社会的各方面提供的保障。
二、乡镇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互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率明显低于城市。
目前,国内乡镇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去年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普及率仅有城市的一半。根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城乡互联网水平高低相差20%;两年以后这一数据扩大到24%;接下来的一年这一数据扩大到30%。从整体发展趋势与速度上来看,农村地区的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地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形成并在加大。
(二)乡镇农业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的不发达,对电商发展认知度差。
从相关调查数据来看,国内农村地区群众的平均程度仅有7.8年,很多农村群众,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计算机技术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个陌生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势必会对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与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之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居民对电商的认知度非常差,虽然经过乡镇政府的大力宣传,但是概念比较模糊,个别知道电商的也总以为就是在网上买东西,都是年轻人的事,80%以上的人不关心电商发展。此外,发展电子商务存在成本高、资金周转慢、回报率低、经营风险大等不利因素,企业、农民参与热情不高。
(三)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智能手机价格的普遍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可以支付购买费用,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网络的终端设备没有得到优化,但网络信号差、速度慢,仍然难以满足电商发展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63.8%的乡镇网民反映网速慢。在偏远山区,由于没有网络设施,更多的产品,尤其是农副产品等仍然依赖传统交易模式,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效益减少。乡镇一级直接面向农村,农村人口占乡镇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农民的使用网络程度,导致了乡镇电子商务的不发达。
(四)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需求具有不可预知性。
由于分散经营和投入不足,大部分电商没有自己的品牌,在网上认知度太低,但相对于整个乡镇的产品种类,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此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品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农产品生产地域和加工企业分布状态不集中,生产措施和标准缺乏统一性,农产品附加值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储藏保鲜技术低下,农产品种类繁但是质量往往层次不齐,这些条件都会对农产品的生产与有效运输造成闲置,从而又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五)物流网络覆盖率不够。
顺丰、四通一达等主要的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只能覆盖到部分邻近地区,一些偏僻的地方不在物流体系之内,从而导致农村电子物流工作效率低下,个别地方既便有配送,但是配送费用太高,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三、促进乡镇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普遍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尤其是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用专门的电子商务知识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怎样利用网络找到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提高他们在网上交易的信心。鼓励当地大学生在家乡就业,服务当地,不断推动地区性电子商务活动的高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加大电子商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引导当地群众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增加投入量,优化网络环境,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硬软件设施、上网设备等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发展推广网络通信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电话、电视的集中优势,提高居民的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并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来降低或减免居民网络费用及相关硬件设施费用。
(三)加快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步伐。
提高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特别是打算出口的产品,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在用标准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监督。在产品品牌认证上做好文章,在大量的品牌数量上,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拓展,确保农产品绿色化与有机化,根据市场购买力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明确定位。同时要注重加强农民、农产品加工商与市场的互动交流,有助于企业对自身和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同时,建立产品电子商务溯源体系,实行让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一目了然,为开展电商打好基础。
(四)建立有效的产品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可以与当地的物流公司加强协作,以网络平台为纽带,进行交易过程中风险的评估与责任的科学划分。充分发掘农村地区物流企业的潜力,激发物流企业活力,推动市场的健全发展。
(五)鼓励企业以及中介组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引导帮助扶持更多的品牌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易模式,丰富农村地区电子商品活动的种类,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总而言之,要发展乡镇电子商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方法来促进其发展。由于我国乡镇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仍需要政府出面在基站与企业之间架构一个沟通的桥梁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交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不能盲目从风。所以,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必须有步骤、有侧重地进行。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五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农村发展状况的另一种体现。通过由机械装备协助农民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为主要的是,它代表了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变为了现代农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的现阶段,及时的分析当前现状及问题,提出有利的改善措施对策,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当前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农机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发展不平衡。
就目前来看,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主要对策与措施。
3.1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
3.2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主要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加强交流与合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政府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关于技术的交流合作,积极的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国一部分有能力的农业机械企业,可以鼓励它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六
高校体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师的任务大为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进人高校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教法陈旧,管理跟不上形势,造成了许多不适应,即使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有知识更新与继续提高的问题。有部分已评上了副教授的教师还存在着到此为止的想法。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对体育教师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
(二)体育科研薄弱。
体育科研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原动力,体育科研成果和水平是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利研成果来指导体育实践,使体育教师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了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把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未来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个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热心于体育科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时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要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必须具有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能力,同时还应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及时了解最新体育信息的能力。虽然高校体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其深度来说,还很不够,必须努力钻研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并融会贯通。
(三)外语能力忽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占用信息就占有知识,就获得了主动权。在现代科技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外文的.学好外语.就开辟了一条接受知识信息的宽阔渠道,就能了解相关领域国际上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新的方法,少走弯路。而体育教师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努力不够,造成外语水平偏低,很难进行国际交流。要从战略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不能只满足于升职称应付一下。未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新技术、新观念日新月异,国际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青年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地从信息中吸取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必将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要在高校体育上有所作为,紧跟国际变化发展,必须精通外语。
(四)竟争意识不够。
现阶段,高校体育的许多地方仍停留在以前的惯性上,始终没能摆脱地位低和效率低的状态,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是不断改革。改革必将给高校体育注人新的活力,要引进竟争机制,引人向上。改革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要有勇气,又要讲科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敢于置身竟争的社会环境,冲破传统的、旧的.模式的束缚,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对高校体育的观念、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在国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所以,高校体育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管理,提高其水平。
二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
根据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大学毕业后五年是知识结构的调整适应期。这一期间,可塑性大,培养成效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指导正确,安排合理,就能学到大量的新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改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水平,首先是培养青年教师,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一)师资结构的整合。
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师资队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不断有新生力量充实进来。要有发展规划,年龄结构、数量,男女教师比例等都要合理,要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选用新教师,要考虑整体结构,避免某个学科师资过剩,或某个学科人手不足的现象。也可考虑近几年来,新兴学科在师资上的需求。这样的结拘及布局,从个人来说,业务上有发展余地;从整体上来看,有开拓创新的潜力,同时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档次,做到增量提高,存量改造。
(二)鼓励教师在职进修。
创造让人才脱领而出的好环境,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专家来校讲学,派出去、外出进修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办法,此外还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自学成才,坚决克服在职称晋升中平均主义的论资排辈,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真正在大学校园里创造一个青年能够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可以纵横驰骋、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围绕专业基础理论和相近的学科,有计划有重点地精读深究,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具有新鲜渊博的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三)培养骨干教师重视学术梯队。
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可制订数量目标、质量要求、选拔条件及培养规划,重视和大胆提拔优秀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努力创造机会,选送个别外语基础好、符合条件的骨干出国进修或访问。物色一批素质好、潜力大,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工作中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来重点培养,为其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独当一面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七
摘要: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是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南屏镇的农业发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针对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更好推动南屏镇的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对策;南屏镇。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它是运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系列农业活动,它的成功推广,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主要是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包括比较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研新品种等,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经过农田的试验和示范,将技术和成果推广下去,并且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培训和接受咨询,使得农业成果顺利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包括农业生产前、中、后全过程,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农业生产实践者,它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南屏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地理环境优越,是当地的农业大镇之一。南屏镇农业发展迅速,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并对农业技术推广大胆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是中专或是大专的学历,技术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扎实。据相关了解,基层推广机构多出现“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一些人通过走关系进入到机构中,却不是农业相关专业。而许多本科生以及学历更高的农业专业人员却由于编制限制无法进到基层机构工作,名额被占用情况严重,实际工作无人做。真正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只是些临时聘用人员,由于待遇低,而且需要到农村参与生产实践,所以在招聘时,门槛不高,什么学历都行,只要求吃苦能干,这就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偏低。这些人员因为自身没什么基础,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多,只能跟着一些老的推广人员学习,导致知识面狭窄,知识内容陈旧,难以使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匮乏,大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相对较少。
近些年重视农业发展,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公条件以及检测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得到了良好改善。但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目前经费除了人员工资等,只能基本满足生产技术指导,而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发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一级级下发的,市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能够基本满足推广所需;县、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是向市级单位申请所得,基本不安排专项的推广资金,有些县没有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经费;到了镇级单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更是来源有限,少之又少,资金缺口很大,而且有些乡镇连基本的下乡交通费用等基本所需都不能解决,更谈不上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
3、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还仅限于技术推广人员的“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推广的只是比较陈旧的知识,服务三农工作的方式落后,接触新项目的机会少,即使引入了新项目,也不能开展。基层机构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设备功能老化,有运行障碍,更是缺乏多媒体等新传媒设备。开展集中培训也仅限于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没有知识的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渠道比较传统、单一,加之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无法开展农业新科技项目。
4、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开始,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的归属不断变更,开始时,机构的人事权、财、物权等都归乡镇政府管理,到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变为由乡镇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基层机构的人员和办公场所也在管理权限的频繁变换中严重流失,仪器、设备等也有所丢失或者损坏,使得原本不够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更无法好好地开展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管理权限无论归谁,都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单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独立的财权,经费由主管部分统一核算,资产随意支配。同时,地方财政本身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新技术推广、科技宣传等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本职能不能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
5、综合试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据了解,一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建设了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并适时的引入农业技术推广新项目,基本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成效。农民通过试验基地的成功,也积极开展新项目,这样就使得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得到良好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经费投入不足,基本工作都难以展开,对于综合实验基地的建设更谈不上。目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没有自己的综合实验基地,而在推广过程中,农民不知道新科技、新品种、新肥料的成效到底如何,而且又没有经费补助,所以农民也不愿意冒险在自家的责任田中开展新项目做实验,这使得推广工作成了一纸空谈。
二、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1、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即使其硬件条件再好,也不能实际展开工作。所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首要工作就是吸收、培训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好后,投入到实际工作,也要定期的通过继续培训和考核的形式,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知识,知识内容能够及时更新。学习的.主要方式可以是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以确保知识不老化、不陈旧;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出色的人才,给予其高校深造的机会,或者去省外学习调研机会;农业技术推广站还可以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来给农民现场讲解农业新科技的有关知识。目前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其文化水平有限,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下乡到农村,直接参与并指导一系列的农业活动,为农民讲授新技术、新知识,为农民带来更直接的服务。
2、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推广法》的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必需的推广经费统一由国家财政支出,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资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一方面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正常发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转所需费用。另一方面是对项目推广费用的投入要增加力度,因为它是真正的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项目经费,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将项目经费用于其它开支,比如日常运转费用以及奖金发放等。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展开合作,发展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较为完善的融资体制,可以通过农业实体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吸引私人或企业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共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将技术推广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3、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和形式。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敢于创新,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等与农业企业单位相联合,建立新型科研推广体制,建设农业试验基地,自产自用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技术大力推广。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征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更多地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力量共同参与,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提供远程服务,解决农民无处找专家的问题。同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活动,即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责任人,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在农村的发展情况也是很好的,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通过综合短信平台等媒介,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发送给农民,以保证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跟得上现代农业发展[2]。
4、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人员上应采取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聘任制度,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为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专业力量;已有人员也可以竞争上岗,对促进员工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所帮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需加强制度的管理,保证每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有制度可循,并且根据每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工作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还可以将业务与报酬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制度,不但要考核每个人的工作情况,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期考评,以保证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3]。
5、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以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开始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的示范推广,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农民。农民通过亲眼所见,才会在自家责任田运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肥料,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更有效的服务于三农。所以加强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所在,它采用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标准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结语。
基于南屏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农业推广部门要在保证其自身职能完善的情况下,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南屏镇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引进开展适合的科研新项目,更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南屏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高启杰,姚云浩,马力.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八
1.1正月十五风俗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及开展状况。
每逢正月十五,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在晋北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白天有锣鼓、秧歌、舞狮、大头娃娃、踩高跷等,晚上有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等,都是晋北地区普遍的民俗体育项目。节令体育发展具体到各市县,会带有当地的一些习俗,显得更具地方特色。其活动形式为走村串乡,或城镇、街头汇演,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乐意参与其中。
1.2清明节中的体育文化。
受季风气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清明节前后晋北地区呈多风天气,在公园、广场可以见到放风筝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休闲体育在不断发展,放风筝由原来的儿童玩具变成中青年人休闲娱乐的项目,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市政工程的不断完善下,郊区的环境、交通状况在好转,为人们在节令期间提供了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天然场所。
1.3端午节中的.体育文化。
端午节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晋北地区还有逛庙会、窜城墙的传统,有条件的部分县市会组织划龙舟比赛。如今,人们在节假期间则更多地是选择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同时了解相应的节令体育文化。
1.4重阳节中的体育文化。
九九重阳节,在晋北地区不仅有登高、赏菊、看望老人的习俗,年轻人还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青,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2晋北节令体育活动的群众参与状况。
2.1参与者的年龄、性别。
在晋北节令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约为1∶4,受传统习俗以及当地气候的影响,平时大多数男性都在务农、务工,很少有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女性平时在务农、务工时间上相对少于男性,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节令体育活动。
2.2参与原因。
节令期间工作任务较为繁忙,参加的这些活动中其表演动作舒缓,运动强度较低,适于中青年人,另外有较强的娱乐性,大多数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可结交朋友、交流工作经验、拓展人脉。
3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气候、环境、时间因素。
晋北地区节令体育的发展受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参与热情,阻碍节令体育文化的传播。冬季漫长寒冷、且多风,即使空气质量良好,也很少有人愿意出来参与,但在冬季节令中,处于农闲时期,还是有许多人出来参与体育活动;其他节令中,气温虽较为适宜,但因农忙等因素依旧制约着人们的参与。
3.2人文素养因素。
在节令中参与者还有祈福、敬神的人文主观意识,在节令体育活动中,大多是以肢体语言、动作模仿的方式来体现人们的主观思维。节令文化中的部分规约恰恰成为影响节令体育开展的绊脚石,制约着年轻人的参与热情,降低了人们通过参与活动获取运动乐趣以及强身健体的意愿。
3.3外来文化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来体育文化在不断地侵蚀着本土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外来文化在媒体上不断的宣传,适时的放大其新颖性,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参与。原有的节令体育文化在传统节令上不敌外来文化节令,导致年轻人忽视本土的传统节令,盲目的喜欢外来方化节令,以及节令上的体育文化。
3.4传承方式因素。
节令体育文化,源于民俗体育,在其传承方式上制约因素大同小异,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思维是制约其发展、弘扬的根本因素;另外在传承者方面,学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现在青少年学业繁忙,没有闲暇时间接触这些传统的节令体育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
4.1构建大众体育与节令体育互动平台。
促进节令体育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目前流行的文化、物质相结合,让传统的习俗继续流传。晋北的节令体育项目传承需要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相适应,伴随全民健身的热潮,让节令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且逐渐喜欢节令体育项目。把握社会大众体育文化内涵需求趋势,需要以优带弱,实现大众体育文化与节令体育文化互助互推。
4.2借助政府机关从政策、物质寻求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在晋北地区节令体育文化保护上出台相应的方案,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知道并且了解节令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及相应部门应该有效的引导,让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得以开发、传承;政府应该在政策和物质上予以支持,举办大型的文化庆典,既可以宣传本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又可以扩大体育的外部影响,带来经济和相应产业上的繁荣。
4.3借助现代传媒建立多领域节令体育发展途径。
大众传媒具有拉近商品与大众距离的功能,可以把最具有视觉效果、感官效果的民俗体育风情展现给消费群体,引领民众构建民俗体育文化需求。统筹晋北地区的节令体育文化,不断加强开发该地区节令体育文化,应因地制宜,根据人文因素、旅游资源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形成以影像、图片、文字集一体系统的资料,尤其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节令文化要加以保护。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十九
怎样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参与能力和积极性是教师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过去的几年中,体育教学通常情况下是以竞技比赛为主,强制性要求学生学习教材知识以及参加相关活动,此类课程缺乏活力,教学方式较为古板,教学的手段较为单一,学生们已经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热情,更谈不上深化自己的体育素养了。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前提是带动其学习兴趣,这也是影响学生自觉能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前提。所以,在保证学生们身体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通常情况下,学生通过四个课时的时间完成课本所展示的技术动作,也有些课时是对前阶段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深化。因此,学生们经常会在几个课时内学习同样的内容或练习同样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的心理或情绪,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因此,老师进行授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分为难易两个部分,遵循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奠定基础为核心,在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教学难度。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中假设通过课堂教学对“前滚翻”的内容学习得很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学习前滚翻分腿教学等。老师的教学只有将学生的特点以及规律都掌握清楚,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创新性教学模式,从而带动学生们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进行弯道跑的学习时,老师首先对于跑步要领以及力的作用等内容进行保密,让学生们对于跑步时身体的感觉做出说明,也就是询问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如何,脚掌如何着地等问题。之后让学生们用慢速到中速再到快速的顺序沿着弯道跑三次,之后对学生们进行同样问题的询问,此时,学生们通常会给出正确的答案。老师所做的就是结合学生们的答案进行补充,并加以整理和概括:不被离心力所牵制,身体靠内侧发力,左脚向外侧发力,而左臂则需要前后摆动,摆动左臂的幅度内小外大。以上就是对弯道跑步的要领总结。一方面,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运动细胞,让他们在练习中找到信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老师要在完全掌握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材束缚,加入新型的授课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解放学生的学习天性,不束缚学生的自由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兴趣以及个性的不同自由选择组合相比固定组队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程度,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最后,对本学校以及本地区的特点进行了解、掌握,让体育项目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层次化以及适宜化。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障。
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领导者而是引导者以及管理者,在经验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地位方面应该和同学们做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学生们是最需要感情依附的,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他们往往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关心、公平、情感以及尊重。感情的满足会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具有活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通过情感培养以及沟通信息来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了解以及信任。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学生时间的重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了。如果老师不去尊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就会压抑学生的活力,也不能带动学生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不听话”的学生要注意管理方式,因性格不同、性别不同、事件不同等,所采用的处理办法也不同。课后要多思考课堂的质量以及预期效果的达标情况,以及课堂之上对于学生的引导以及鼓励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等。批评教育也应该在尊重学生以及关爱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感情氛围中,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与性不足的学生发展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在运动时会投入精力,达到运动效果,但是参与性较差的学生因为性格的特点会影响运动效果。老师应该多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多发掘不同学生的运动优势并加以区别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学好体育的动力在于兴趣。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情感的培养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专长,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让学生不仅喜爱运动,更加爱上体育课。
作者:孙延武单位:山丹县第二中学。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二十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学科,作为一门构建友谊和广结人缘的艺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本文主要站在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介绍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并结合“复旦百年庆典”的案例探讨公关传播是如何塑造高校形象的。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风骚。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风骚,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关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关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关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关传播活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城市是社会发展中人类离不开的生活场所,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现却随之受到了阻碍。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因此在社会变迁中,要求我国政府应通过实施自然地理策略等构建科学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措施。以下就是对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抢救措施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注,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就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开始趋于规范化,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政府部门会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结构,在规范化的城市结构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开始趋于规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融入形式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要求,例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随着城市结构规范化的发展,其自身也被开始细化。其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网络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就在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实现了该文化的进一步推广。而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因此其在城市化的环境中优化了自身的现代意识,并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较多的受众开始忽视了对其的关注。另外,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其缺乏一定的娱乐性,因此受众在压力较大的城市发展中,由于无法通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实现精神上的释放,最终导致体育文化的受众随之逐渐减少。其次,由于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与其传统的节日紧密相连,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内容的优化与创新。傣族的孔雀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首先要掌握到动作的力度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而再锻炼技术能力。该体育文化对练习者的要求很高,因此许多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都由于其难度过大而不得不放弃,久而久之,该项传统体育文化就逐渐趋于消失[2]。
2.2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殆尽,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受众也随之减少。在传统生活中,由于电的发展还没有实现普及,因此人们在天黑之前就要结束一天的工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且人们自身的兴趣也开始趋于多样化。此行为的转变,导致原本处在人们生活中心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逐渐被游戏等娱乐活动所代替,在此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受众也就慢慢逐渐减少,且人们对其的兴趣也开始逐渐降低。
2.2.2民族凝聚力减弱在传统的社会发展中,城市的相关人员会组织并鼓励受众参加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民族凝聚力相对减弱且人们更注重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无组织的情况下发展步伐也开始相对减慢。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的居民开始向城市迁移,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少数民族居民自身携带的文化底蕴逐渐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遭到了城市进程的阻碍。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文化在城市化的发展中逐渐丧失,对于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并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3]。
2.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将城市经济的发展放在了城市发展的首位,而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都采用城市统一化活动设置模式,而忽视了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凸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其次,在部分城市高校中其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摒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进而促使高校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无法获取到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信息,并由此忽视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性。该现象的发生,导致可以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形成了体育文化无人继承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07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