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范文(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4:20:08
2023年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范文(24篇)
时间:2023-11-01 04:20:08     小编:雁落霞

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多样化运用。现在是教案展示的时间了!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教案的分享。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试着求出结果。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教后记

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

课题

小数加、减法主备教师贺梦萦年级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数学第9册第47页例1,练习八的1—3题。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学会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要对齐的算理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交流、探究教具准备小题板课程资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三

本课初备。

课时。

共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先列出算式。二新授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5、归纳小结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三练习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教和学的过程教 师 活 动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学生练习,集体订正。7、做49页试一试题目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四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五课堂作业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四

第95~97页例1、2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计算方法。

退位减法。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2、算一算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五

1、认知: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于整数加分、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情境法、理解法、探索法。

师生互动。

二次复备。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的情境图:超市购物。

1)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提问: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2.揭示课题。

1)提问: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2)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第(1)问。

(1)学生试做,指定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做法。

(2)展示以不同的算法,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讨论。

(4)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第(2)问。

(1)出示题目,谈话: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3.75-3.4”这道题。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

的。

师生互动。

二次复备。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

(2)指名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归纳。

(2)组织交流。

(3)引导学生归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并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4、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延伸。

谈话: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

评价手册第23页。

板书设计。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教学随感。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了新的计算要求.并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突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加深和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已具备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关知识,较容易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当中.本课中主要要引导学生能自己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对知识的运用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2,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处理思路:

利用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

提问: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购物问题入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理,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计算需求.)

2,揭示课题.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算式中都有小数)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教学例1的第(1)问.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评析:通过对整数加法相关知识的迁移,尝试进行小数加法的计算,并能对自己的计算过程作出解释,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参与之乐.)

2,教学例1的第(2)问.

出示题目,谈话: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请同学们试着计算"3.75-3.4"这道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评析: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过程体验,明确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3,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

指名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教师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评析:注重数学比较思想的培养,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评讲(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继续研究.

(总评:本节课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味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实际也是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和丰富的过程.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学生较容易地得出了计算方法,从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逛过商场吗?你们在逛商场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没有?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老师逛商场买体育用品,篮球234元,足球:187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老师买这两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钱?篮球比足球贵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指名一孩子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板书)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2.3元等于2元3角,1.8元等于1元8角;2元+1元=3元;3角+8角=11角,也就是1元1角;3元+1元1角=4元1角,4元1角等于4.1元。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

指导学生列竖式并说说想法,教师板书

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借此机会再出示问题:一个圆规和一瓶墨水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4.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师:谁想起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列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过程。

小数加减法同整数加减法一样,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将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再减,计算结果的数位要与加(减)数的数位对齐,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加(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了小数的竖式加减法呢?下面就检验一下。

(尝试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

3.5+4.86.7+2.34.2-1.84.1-3.3

教师巡回检查,并请四位学生演板后讲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八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一、复习解决问题: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2)13。5+1。35-2。8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2.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结合上题的订正进行提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1)出示例1(变复习题第2题为例1).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提问:怎样列式?

(5)引导学生比较后说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735+4.075(板书)

(6)教师提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7)列竖式: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计算)

教师板书:3.735+4.075

(8)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左式是以千克为单位的数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9)学生试算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10)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为什么能去掉?

(11)反馈练习:列出0.604+0.8257.58+26.08的竖式和教材第111页“一做”中的题目.(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求什么的?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观察: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板书:减)

列出竖式:

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教师提问:这个竖式怎样计算?咱们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

板书: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7)反馈练习:7.81-4.075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加、减法”)

4.练习:教材第11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2.16+5.3470.4-0.125

5.教学例3

(1)出示例36.08+12.3+9.72=

(2)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

(3)同桌互相检验.

(4)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六第1题.(在书上做,订正时说出做题的依据)

2.填空:

3.计算:(投影片3)

4.改错:(投影片4)

5.练习二十六第2题的下边一栏3个小题.

75.8+26.286.07-4.8962.983+0.52

6.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116页“做一做”第二小题)

0.384+0.36+2.641.29+3.7+0.71+6.3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板书:和)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5元6角2分+3元零9分1吨30千克+980千克

4米35厘米+5米70厘米4千米800米―3千米50米

10千克―4千克800克6千米―2千米860米

2.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88+2.3+0.75.26+3.43+0.74

0.9+1.08+0.92+0.118.76―3.47―0.53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一、导入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思考提高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小数加法和减法14-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小数加法和减法26-人教版。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计算方法。

退位减法。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课后小结: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三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内容

1、 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4、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4、 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5、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教后记

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xx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五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2.填空.

3.口算.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投影)。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计算数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以及正确处理得数中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从整数加法的意义引出小数加法的意义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是如此,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与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以防止混淆.

第二部分是学习小数减法.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学生自己推导出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在与整数比较中,明确被减数小数部分哪一位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最后通过填空形式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本课除了及时反馈练习外,还针对学生易错、易混的难点及重点,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灵活解题,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六

面包     2个                  6.00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学生列式计算。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三、布置作业(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七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

反馈:完成“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

反馈:完成“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

练习十八,第1~3题。

实验小学黄秋梅。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八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法、减法和整数加法、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2、体会小数加法、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挂图一张、小黑卡、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在我们北环新开了欧尚超市,你们去过吗?十一期间,丁老师也去逛了一下,超市里真是琳琅满目,尤其是文具,更是应有尽有。

这是小朋友在购买文具的情景,你能从中了解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1、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选择两题自己试一试,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名部分同学板书竖式

3、组织讨论:你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选哪两样文具所花的钱最多,是多少?最少呢?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小数减法呢?请大家再试这算一算。

4、学生独立计算小数减法,指名板书。(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5、通过刚才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强调计算结果要化简。

6、总结和归纳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更要注意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组织交流和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整数加、减的竖式中,末尾对齐了,其他数位也就对齐了,就能使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而小数加、减法则不然,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三、巩固练习

1、这是五(1)班同学的作业,我想请你们来当小老师,看看做得对不对?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说出错在哪里,该怎么改

2、完成”练习8”的第1题

比一比,哪组正确率高。

3、完成“练习8”第3题1——3问

组织交流,着重引导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总结和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2、同学们在开始上课时,提出了许多小数加法、减法的问题,有些我们已经解决了,剩下的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九

1.使学生体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和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一、复习铺垫

1.学生练习。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整数加法是怎样的运算?

整数减法是怎样的运算?

检查计算结果,提问: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指出:在整数加、减法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这是加减计算的基本原理。(板书: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3.口答:

(1)2元3角加4元5角是几元几角?

(2)2角5分减1角2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口答,提问是怎样算的。强调在加减法里,要把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

追问:2元加3角等于多少?如果等于5元对吗?为什么?

4元减3角等于1元对吗?为什么?

指出:从这里可以进一步看出,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整数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同时也已经知道,在加减法计算里,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和题,读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板书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指出: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就是要把圆珠笔的钱数和笔记本的钱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2)教学小数加法计算。

2.58加3.15要怎样算呢,我们可以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的整数来算。

想一想,2.58元是多少分?(板书:258)3.15元呢?

(板书:315)在列竖式计算时,要分对分、角对角、元对元相加。(板书:元  角  分,并板书加号和横线)

接下来要怎样算?(完成竖式计算)结果一共用去多少分?是多少元?

指出:因为做加法时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两个小数相加时,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指出: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后,再把两个数相加,然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就可以算出小数相加的结果。

横式的结果是多少元?(板书得数和答案)

追问:谁能根据例1的计算说一说,小数加法要怎样算?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3.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教学例2。

(1)出示例2,读题。

提问:这道题与例1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已知怎样的数,求哪一个数? 与例1相比,例2是已知圆珠笔和笔记本钱数的和,以及笔记本的钱数,求圆珠笔的钱数,也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

算式5.73减3.15表示已知怎样的数,要求什么数?

与例1相比,例2是已知圆珠笔和笔记本钱数的和,以及笔记本的钱数,求圆珠笔的钱数,也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

算式5.13减3.15表示已知怎样的数,要求什么数?

(2)教学小数减法计算。

想一想,你能把小数5.73元减3.15元改写成“分”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吗?怎样列竖式?(板书:略)

请大家一起算出得数。(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算出的结果是多少分?是多少元?

这里的计算说明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直接用小数相减的竖式要怎样列?(板书竖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算出得数。(板书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结果应该多少元?小数点要怎样点?

在横式上写得数并板书答案。

(3)提问:

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j、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要怎样算。

6.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看“试一试”两道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说明:在小数计算的得数里,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时,一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去掉,将小数化简。

7.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提问第一、三小题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追问:你认为小数加、减口算时。特别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5题。

家庭作业 :练习二第4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十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时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  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6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             提高解题能力。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要求:。

1、 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五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内容解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本单元的例1、例2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1、例2,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位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是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四、   练习十六第1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十六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习,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学生结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提醒】。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例题中进行。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元,3.40元,4.75元,2.65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3.4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3.4=11.4(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

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7.4。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课后小记:

由于没有挂图,我就直接把情景图上的条件写在黑板上。通过改写成两位小数、化简小数,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这些也是今天学习的基础。在学生提问题的时候,两个班的同学都先提了整数加小数的计算。基于情景图,学生都能正确算出结果。与此相对照的预习作业中,就出现了5+3.9=4.4,10.6-8=9.8。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讲解的。

在与整数加法竖式的对比时,有学生指出:整数加法是右边对齐,而小数加法是左边对齐(就8+3.4而言)我又补充了80+3.4做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了关键要看小数点是否对齐。

练习八的提问题,我要求先提加法算的问题,再提减法算的问题。有学生在提减法问题的时候说:小华家到少年宫比小冬家到少年宫远多少千米?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十二

1.使学生掌握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处理得数里的0。

2.使学生能应用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的连加,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三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每道题的得数。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2.笔算。

13.2—6.95    17.06+2.943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计算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节课按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进一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让学生看例4,说一说题意。

提问:解答这道题要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这道题是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被减数是整数,你们能计算这道题吗?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减的,你认为得数的整数部分应该怎样写,为什么?

结合订正说明:当整数减小数时,也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小数,小数点就在个位后面。在小数部分相减时,可以从个位上退l再减。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时,这个0要写出来,并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让板演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得数与例4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强调指出:得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都是0时,这两个0都要写出来,并注意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3.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做的。

4.教学例5。

出示例5。

提问:按照小数加法的法则,竖式要怎样列?

(老师板书竖式)

接下来会计算吗?请大家算在课本上。(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注意指导学生十分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时用简便算法。

提问:谁能说——说,小数的连加可以怎样算?

小结:小数的连加,可以按小数点对齐的方法,把几个小数列成一个竖式,然后相加。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哪一位上可以用简便算法,并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3题前三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50元钱最多可以买哪几种物品?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各组讨论的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整数减小数和小数的连加。整数减小数仍然按照小数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得数里高位有0的写法:小数连加时,可以列成一个竖式来计算,关键是小数点要对齐,计算时按整数连加的方法算。在每一位上计算时,要注意用简便方法来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2题,第3题后一、二道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十三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总结出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2.能够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一、复习。

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整数减法的意义是怎样的?

二、新授。

1.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整数加、减法的意义,也知道在加减法的计算只有单位相同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也就是要把相同的数位的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学习小敷加法和减法。

2.教学例1.

(1)出示例1,讲解小数加法的意义。

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把2.58元和3.15元分别化成“分”为单位计算.

师讲解:因为做加法时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两个小数相加时,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再把两个数相加,然后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就可以算出小数相加的结果。

(3)做课本第9页“试一试”(左边)。

(4)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由师生小结得出。

3.教学例2。

(1)出示例2,教学小数减法的意义。

这道题与例1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已知怎样的数,求哪一个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巳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把5.73元和3.15元分别化成“分”为单位计算。

(3)做课本第9页的“试一试”(右边一题)。

(4)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9页“练一练”。

2,做课本第11页练习二第l、2、4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十四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时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6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五课时。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

第六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内容解读】。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本单元的例1、例2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1、例2,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位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是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四、练习十六第1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十六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习,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学生结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提醒】。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放在同一例题中进行。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0743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