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与自然心得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5:33:47
精选人与自然心得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1 15:33:47     小编:曼珠

职场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时常需要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进行总结。总结应该包括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要提及改进和学习的方向。总结的过程需要冷静客观,不要陷入情绪或个人主观判断。

人与自然心得篇一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

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

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__,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

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__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

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

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__年3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__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__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__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

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几点启示

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

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

(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部分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__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解决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解决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心得篇二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

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

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__,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

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__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

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

国家执政的社会党国际成员党在《圣保罗宣言》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同等重要,主张把生态、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停止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用新的“绿色核算体系”,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保护的成本也计算在内,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芬兰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保法的国家,执政当局早在1886年就制订了第一部森林法,目前其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20__年3月,芬兰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法》,将防止空气污染、消除噪音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等有关法规汇总在一起,同时修改了节水和垃圾处理等相关法规,加强了对环境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印度、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执政党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严格限制原木出口,对木制品出口的税收也大幅上升。非洲各国执政党针对非法捕猎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制订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第三,发挥政府和民间两方面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多国家的执政党普遍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等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执政党通过财政、税收、行政等手段推动节能,新加坡执政当局建立了一个20__万新元的环境可持续创新基金,鼓励企业、个人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开发创新。日本政府通过改革税制,规定企业如果达到节能标准或使用节能产品,将在一定时期内享受减免税的优惠,如果达不到节能标准又无法按期改进,将被处以100万日元的罚款。美国和德国制定了相关法规,用减免销售税的办法鼓励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

第四,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执政当局迫于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执政当局的政策推动下,循环经济在日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松下、索尼、丰田等许多大公司都基本实现了“产业垃圾零排放”。德国的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所有生产行业的垃圾被处理后重新使用的比例高达50%。其他欧盟国家也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并制定了回收、利用或循环使用的具体办法和目标。英国规定到20__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增加10%,20__年增加到20%;荷兰执政当局规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应达到60%;法国规定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80%。

第五,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奥地利执政当局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环保课程,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新闻媒体经常宣传环保新知识和新发明。瑞典政府将节能和环保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力宣传,并积极向国外推广其节能经验,使全民对环保都有一种自豪感。美国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美国回收利用日”,环境保护局专门开设网站,宣传再生物品的知识。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节约环保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几点启示

纵观各国执政党近40年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政策和做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摈弃旧的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时代潮流。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公正和环境和谐的片面的发展观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盲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既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但又不能在环保等问题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不能被一些不符合国情的理念束缚住手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仍必须从国情出发,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等为重点,不能盲目超前。

第三,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中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成为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要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还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社会氛围和稳定社会秩序结合起来,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从上世纪70年代才广泛传播开来,传播和被人接受的速度是惊人的。那诱人的“生态平衡”被学者们研讨着,官员们宣传着,演员们呼喊着。生态平衡之所以诱人,那是因为人们企盼的生态系统稳定状态是美好的。尽管人们觉得它有点抽象莫测,可它又是亲切具体的。熟知生态平衡要先知生态系统。可生态系统从被西方学者提出至今,权威人士的定义有十余个,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十个字,但无公认统一的文字表达。取其共同的实质,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的特定结合。生命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生命类群,包括人类;无机环境指自然界的无生命成分;特定结合指不同地域创造出的多样的生物类群——即不同生态系统。陆地上各生物类群形成各自的生态系统,它们总称为陆地生态系统;同样海洋生物类群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整个生命世界——生物圈。生物圈一般至陆地之上百米高空,水面之下百米深层,这就是人的家园。所以人早知崇拜天地,知道人以食为天,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是依赖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

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无机界。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又分为三类,且冠以公正的名称:

(一)植物——生产者;(二)动物——消费者;(三)微生物——分解者。比较三类生命类群谁最有本领呢?无疑是生产者,因为它养活了自己和后二者。人在哪里呢?在动物之中了。按生态食物链排序:先是食草动物,后是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人排在何位呢?人是食草(粮)又食肉的多食性“高级”(依赖性最大的)消费者。所以,生态学家早已结论: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类。

尊贵的人不要不服气,这并不否定人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大脑,只是说人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和环境,从而要求人尊重大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部分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天,借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机会,谈几点认识.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__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解决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解决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与自然心得篇三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__]。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心得篇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和摧毁也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现象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活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正是由于这样的危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探索如何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第一段: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危机

人类往往通过大量开垦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大量排放废气以及工业污染等手段破坏自然环境。这些行为长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浩大的环境危机,例如沙漠化、气候变化、水资源匮乏等现象。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平衡,更使得整个地球生态失去平衡,人类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第二段: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人类只有和自然和平相处,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而这也只有通过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实现。环境问题需要一代一代人来共同解决,这样才能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三段:改善环境需要付出努力与行动

环境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解决环境危机也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政府、各组织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入、开展环境教育,同时也应该促进环境立法以及各种环境规章制度的完善。个人也要意识到自己在环境危机中的责任,积极采用环保措施,并宣传环保理念。

第四段:发挥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类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清洁能源的研究都有助于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环境危机,以及威胁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展规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环境危机的发展。

第五段:未来展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越来越普及并大量应用于各领域。未来,我们将借助科技创新与环保教育的力量,全球环保理念将在未来得到广泛推广,同时也会不断地关注和研究环境问题、开展环保行动和污染处理等相关领域,同时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也将密切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环境危机。

在 face with 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时,我们和自然只有友好相处,才能共享美好的未来,享受最完美的自然地球资源。未来环保之路也将愈发漫长,我们都要积极投身环保事业,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绿色环保事业之中。

人与自然心得篇五

自人类走向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转变。从最初的依赖自然生存到现在的依赖技术文明,人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敬畏自然

自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环境和基础。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自然条件,风雨雷电、台风波浪、冰雪等自然现象时常袭来。这时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渺小和脆弱,顿时觉得自己与自然的距离很遥远。这时我们应当去敬畏自然。敬畏是一种谦卑和尊重,我们尊重自然的辽阔和强大,学会保护自然。同时,我们也因此明白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以改变自然的规律,应当顺应并与其和谐相处。

第二段——学会保护自然

人类长期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巨大的损伤,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都使得自然的平衡逐渐被破坏。在我的生活中,我尽可能做到减少自己造成的对自然的伤害,垃圾分类、尽量少乘车、清洁公共环境等,力所能及的贡献自己的一份保护环境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应该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减少破坏自然的行为,尊重和保护自然规律。在保护自然中学会了双赢,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发扬自然精神

从自然中汲取精神营养也是很有必要的。自然美妙奇妙的景观、动植物的奇特形态、自然现象的纷繁多样,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美和启示。在每一个自然现象背后,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它的形态,还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和精神。从自然中参悟,发扬自然精神,从而更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共处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从一个小小的风景点到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交往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我的生活中,我注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并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向他人传递和介绍这份优美的自然花园,希望大家更好的与自然相处。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五段——助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自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自然资源的支撑,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会造成对自然的影响。在这一关系中,我们应该力促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强调自然的价值,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硬道理,让科学技术真正地为人类服务,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良性互动,为世界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只是单纯的对等和互相对抗,更多的应该是互相沟通和协调。希望我们在实践中多学会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发扬自然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起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心得篇六

今年寒假里,我看了许多电视节目。有电视剧,有动画片,也有新闻,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与自然这个节目了。

大海里,一群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鱼儿们挤在一起,步调是那么一致。原来它们是通过与身旁的相互感应,所以上万条鱼都能做到整体化一。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捕食者要想从中挑出一条小鱼,几乎是不可能的。

美丽的珊瑚礁生活着许多鱼类。看,那边一条条“隆头鱼”游了过来,它们是专门为其它鱼类清除身上的寄生虫的。

人与自然心得篇七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而且在当代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矛盾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人生在世有两个关系必须处理: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从古到今,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在教导人们正确处理这两个关系。现在的人类已经进入了科技发达、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尤其是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开发资源,改造自然在全国迅猛发展,伤害自然以及遭受自然报复的事件也在急剧增加。

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年代,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由于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发生持续恶劣的变化,人类与大自然给予的严厉惩罚一直势不两立的关系,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导致我们人类受到这般的惩罚。人类似乎一直站在统治者的位置上,却总是对大自然的暴动无能为力。其实我们应该明确,人类的生存基础是自然资源及自然环境,二者缺一不可,为了自身及后代的长久生存,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导致和自然错综复杂的关系现状。

人类与自然不和谐的现状

1.自然灾害严重及频繁

全球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风暴和地震,而灾难主要发生在亚太地区。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排名前三位是洪水(占47%)、暴风(占22%)和极端温度事件(8%)。

就近十几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害有很多,尤其是中国愈发频繁。比如洪水灾害,20__年汶川地震,20__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者感受过的。

2.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如今世界的人口已经突破了70亿,我们能否生活在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地球

上,取决于我们现在作出的决定。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口每年增加大约7800万人,相当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希腊和葡萄牙人口的总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几乎所有这些新增长的人口,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已难以满足其现有人口的生存需要。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已经停滞,各个发达国家人口总量已经比较稳定。拉丁美洲国家人口增长速度一般,比较富裕。未来人口增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非洲,南亚,西亚,东南亚人口增长迅速,是世界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地区,也是世界人口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世界未来的人口增长量,主要取决于这些地区的未来人口增长状况。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几乎没有停滞的可能,不到人口总量的极限,几乎是不可能停滞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非洲及南亚国家如果富裕了,人口不会继续增长,如果这些国家不富裕了,人口依然不会继续增长,饥荒会遏制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饥荒最终会使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变为零。但是唯一的担忧是,这些国家会破坏原始森林、热带雨林,危害地球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资源紧缺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自然资源非常紧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有限。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已上升到平均每6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严重减退,地球上的矿物、能源、土壤、森林、草原、淡水是自然界经历38亿年的漫长演化而积累起来的,然而在过去的两百多年工业化运动进程中,这些自然资源被迅速开发并且将在21世纪末被消耗得所剩无几。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短缺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发展日益加剧,约有80多个国家是严重缺水的。

4.环境严重破坏

把现在的环境问题归类一下大概有以下十种: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锐减;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臭氧层空洞。

据统计,全球土壤流失量以增加到每年200亿吨,超过新土的形成量。全球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已有30%的陆地沙漠化。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__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向工业区和城市集中,工厂的生产活动和居民做饭、取暖等生活活动排放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造成了城市及附近地区空气质量的恶化,汽车量的迅速增加又加剧了空气污染。

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原因

(1)人类的生产力水平。

人类生产发展模式的演变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增强征服欲望也逐步提升。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的主体意识还未觉醒,人类与自然仍是浑然一体的,人与自然的相处基本还是属于和谐状态。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进入了大规模人类作用与自然的时代,人类也乐于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随着征服自然的不断胜利似乎人类的主宰地位就开始形成,这么一来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作用于自然的不和谐的行动就没有停止,直到最近人类才开始意识到自生生存的基本生存资料已经开始受到威胁,才开始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类对自然的单边依存性。

人类的产生正是大自然对物种选择的结果,人就成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自然中的一种构成因素,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对人不具有依存性。这种单边的依存关系使得人是自然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而不能成为自然的“主宰者”或脱离于自然之外而独立生存;同时,要求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人必须去适应完全物质性的自然,而不可能要求“固守”客观规律的自然去适应人的意识。当人的行为违背或不适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时,自然就会对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人必须去不断适应自然,总结客观规律,找到改造自然的方法,才能生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人具有认识的积累性和行动的能动性的特征,不可能总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也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因而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会时时刻刻发生。总之,人对自然的单边依存性决定了只要人不具备脱离自然而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能力时,人与自然的对立总会存在,这也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基本原因。

(3)人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客观上,物质世界非常复杂深奥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使人类常常面对千变万化的新生事物,为人对自然的认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主观上,人对自然及其本身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生事物未被完全认识和了解以前,人对这些事物的意识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甚至可能在某一历史时期内无法正确地把握具体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联系,亦无法预见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4)人类间的战争对自然的破坏

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内存在有大量的不和谐表现,比如种族冲突、民族冲突、阶级冲突以及围绕着国家权力之争的暴动、战乱等等。这些不和谐产生的终极根源,无一个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抗的表现。因为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人与人的社会不断加剧冲击,人类社会的不和谐也将影响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已不能继续承受人类社会的对抗性,比如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抗下,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直接作用与自然,加剧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解决途径

虽然人与自然的冲突亟待解决,但是不可能为了一味的保护自然而放弃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是明智的态度。明确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

二、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树立大的价值观念,放长远眼光,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四、在承认人与自然矛盾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机制,缓解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并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因素的生长。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当我们的基本生存不再受到威胁时,社会才会真正的稳定,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

五、把人口问题作为全球问题的重中之重。

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一项有效举措,但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于计划生育政策还应进一步探讨,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而且我们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人口数量不是越少越好”,江泽民也曾指出:“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还包括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等问题。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妇女地位、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我们不仅要妥善处理好当代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还要为子孙后代创造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所以长期均衡发展才是关键,应该努力朝着从单纯的“量”的控制向“质”的提高转变。

在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大背景下,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发展不平衡、国际人口迁徙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国需要携起手来,努力解决这些人口与发展问题。

人与自然心得篇八

人与自然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刻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更是愈发重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问题。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应当怎样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叙为:人类离不开自然而生存,而自然也离不开人类的管理和保护。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但长期以来,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砍伐森林等行为都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而导致的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三段:自然教会我们何事

自然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恩惠,我们应该珍惜它。然而,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于是我们常常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自然的恩惠。与此相反的是,自然中的生灵却总是用无言的形式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山峰教会我们要坚定毅力,海洋教会我们要包容和豁达,绿树教会我们要保持生命力,天空教会我们应当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等等。自然是一个赋予我们智慧的大课堂,而我们则应该坦诚以待,以此来研究、学习、探索自然的真谛。

第四段: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

如今,人类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识日益增强。现代科技不断推进,让我们有了更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对自然的危害。因此,我们应该尝试采用环保、低碳、循环等技术,来维护自然甚至改善和提升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人类也应该培养一份崇敬心,把自然视为生命和智慧的源泉。我们现在需要的并不是那些大肆破坏自然的行为,而是放下一些现有的舒适与想法,去创造更具体的方法,把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第五段:结论

总体而言,“人与自然”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作为人类,我们必须要养成敬畏自然的习惯,保持一份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和改进,以此来建立一种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和自然去和谐相处,不仅能为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也会让我们逐步回归到最原始的生命源泉中,逐渐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与自然心得篇九

第一段:介绍《人与自然》杂志及其意义(约200字)

《人与自然》是一本以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宗旨的杂志。作为一名读者,我经常阅读这本杂志,并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这本杂志不仅深入探讨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还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读《人与自然》,我逐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约300字)

《人与自然》的文章深入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警示。人类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大量的能源消耗和资源开采不仅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导致了许多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的加剧进一步威胁到了地球上的生命。通过了解这些事实,我深刻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破坏,以及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紧迫性。

第三段: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约300字)

《人与自然》的文章不仅停留在揭示问题上,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和呼吁。文章中呼吁人们转变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倡环保出行和低碳生活。同时,文章还号召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以确保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阅读这些呼吁,我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能够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关注环境保护,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约200字)

《人与自然》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文章的阅读,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割裂开来。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仅仅追求物质的繁荣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需要找回与自然的联系,回归简单的生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五段:个人行动与社会进步(约200字)

《人与自然》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宝贵和需要保护的责任。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将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推广环保行为,鼓励身边的人也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通过这些个人努力的积累,可以影响和改变更多人的态度和行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这是我从《人与自然》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总结:通过《人与自然》的阅读,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通过改变个人生活方式和呼吁他人参与环保行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0条《动手和智慧》一文后,感想很多。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发挥学生的优势,采取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动起来,“心”随“身”动,“眼”随“身”动,“口”随“身”动,就能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1条《智育的真谛》一文后,感想很多。我认为学生在封闭的教室进行学习时,时间一长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和心理紧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体育老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活动,很快消除学生疲劳,提高大脑的各种能力。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智力的发展的确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2条《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一文后,感想很多。想上好体育课,你自己的水平不行不要紧,和自己组的老师进行讨论一下,这里应该怎么上,那里应该怎样讲,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如果还是不行,我们也可以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学习,可以与其他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当然交流必须是相互的,不能只等着别人去教你,你还应该主动帮助别人提高才行。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一

今天下午,我和爷爷兴致勃勃地去美术馆观看人与自然(大型科普展览)。

还有三维立体电影,里面的龙卷风把我吓得都快晕了!

我还看了一些人体器官展览,里面有许多知识,像人共600多块肌肉……,我还参加了一些科学小游戏。

我们一看完化石,就把练习题做好了,立刻把答卷交上去,竟然两人全对,就领了两个气球,回家了。

人与自然观后心得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二

昨天因事有感,突然有了这样的体会。不知对错,但应该是有些意思的。自然与人的关系,长期以来是一种互融互斥,偏于暧昧的、说不清的关系。人,尤其是现代人,越来越扮演破坏者的身份,而自然,则成了受害者,然后再变成报复者。

我们与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我们是应尽所有的能力去保护它,其实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但是,我们不应该刻意的去为了什么而去什么。自然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也有生死经历。就像一个人,即使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修身养性,本着圣贤的标准去做。他最终也还是会老去,直至死亡。地球如此,宇宙也如此。

因为人受内心的反映,同样也在受着所有外力的作用。而自然也一样,它包罗万象,一切生物尽在其中。有喜水的,有耐热的.,有好动的,有好静的……所有这一切,秉性均不同。也就产生了那些相生相克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因为没有太多个性体的思维和情感宣泄,所以看上去很残忍的狮子吃羊,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比其他生物更聪明的,更富情感的,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产生出来了。做个假设,可能人是自然最骄傲的孩子,因为他不断的好学,向上,不断的发明着,突破着一个个极限。但是最终这个孩子可能从得天独厚变成得意忘形了……但是我觉得还好,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慢慢的开始悔悟了。

不知道人类是否能这样与自然一起相携白头,但是生命的轨迹应该是相同的。自然孕育了万物,它必然也受万物的反作用力。就好像,自然把一切生物能生存的条件都无私的进行给予的同时,也展现着它特有的如地震、海啸、火山等等的考验。不过即使到了天荒地老的时候,也可能又会是一次新的开始,呵呵。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三

我看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谜语:在世界上有一种动物,他们十分残暴,使许多动物灭绝,还让河水污染,使生态不平衡,他们却不知道,其时也在消灭着他们自己。突然间我的血液凝固了,几秒钟后,我的嘴巴里吐出了个字:“人!”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地球,可是我们做了吗?没有。不但如此,有的人还不以为然,继续如此,这是什么人啊!我们既然说了,就要做到,光说没用。

现在大街上的垃圾随处可见,环卫工人们多辛苦呀!我们一定不可以再破坏地,让地球母亲伤心了!

我还听过一个关于回声问的.故亊:有个男孩不懂回声,一天他对大山说:“喂。”他好奇地问:“你是谁?”回声也问:“你是谁?”男孩子又大叫起来,说:“笨蛋,大笨蛋!”回声也回答:“笨蛋,大笨蛋。”男孩生气地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你不对呀!只要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话,他也会和和气气地对你说活。”

是呀,只有你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你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世界上许多事都是这样的。

再说大自然,近年来人类对环境破坏极为严重,随意排放污水、废气,乱砍伐树木,肆意捕杀动物们,大自然也“回报”了人类,每年不是发洪水、就是大旱,地震、海啸也频频发生,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声。如果人类善待大自然,那么大自然也会对人类和和气气的。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吧!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四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命运。近年来,一本名为《人与自然》的读物进来了我的视野,这本书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告诉了我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在《人与自然》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使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从大自然获得了空气、水源和食物等生命必需品。然而,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的无节制消耗,正不断对大自然造成破坏,威胁着生态平衡和我们自身的生存。只有我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其次,这本书让我思考人类改变自然的方式是否正确。人类长期以来试图通过改变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开发土地、建造大坝等等。然而,我们往往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对自然的伤害和破坏。为了满足城市化的需求,我们砍伐森林、破坏湿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气候变暖的加剧。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一种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式来与自然共存?这是我在阅读《人与自然》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这本书也告诉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只顾自身利益,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要适应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会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学会与大自然共同成长。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希望与勇气。尽管目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容乐观,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努力保护环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定能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用水、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都能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需要宣传环保知识,教育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在阅读《人与自然》之后,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思考改变自然的方式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且展望未来,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家园,让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五

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正在遭受着空前的危机,也在一步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人类需要更加关注自然环境,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对人与自然的危机的看法和体会。

一、认识危机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森林退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突出,这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正在发生危机。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自然灾害,都是人类在过度开采时期形成的结果。例如,城市内的烟雾与废气,使得许多居民患上严重的呼吸问题;一些居民将垃圾随意抛弃,导致街道垃圾堆积,影响到城市的整洁。这些都是人与自然之间危机的表现。

二、影响健康

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仅影响自己的健康,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例如,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与砍伐会破坏水土保持,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难以种植庄稼;空气污染会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的疾病,影响心脏病,过敏等病症。因此,健康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转变观念

换句话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要改变观念,采取更多的环保和可持续措施。首先,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让环境得到应有的处理和去污。其次,我们要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扩张。同时,不能将换取一时便利的事物,导致自然的破坏。例如,人们在开发地区都会采用砍伐树木、磨石头这种方式直接影响国家的红线生态图,应该放慢开发速度,加强保护。

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人类和自然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保持平衡和稳定。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努力,既要重视自然保护,也要通过技术创新,与自然协作,共同推动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

五、总结

人类对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剥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政府和个人的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倡导大众环保、鼓励和支持环保创新技术的研究等手段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个人也要从身边所能做的事情开始,如节约用纸、采购环保产品等等,不断的放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六

摘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保护

一、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生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在古代,人们凭借着简单的知识,产生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提法;老子也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人类占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极大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的寿命,促使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但是,工业社会的发展曾严重依赖于资源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深刻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以后,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扩大的态势,但是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三、问题在哪里?

一是观念上的问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

二是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由于国家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实,面临着资源被进一步掠夺、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严峻局面。

三是合作上的问题。人与自然是个非常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体现出的一大问题就是发达国家并不乐意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甚至发达国家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最终,会议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四、如何创造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二、在发展模式上。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在各国之间的合作上。第一,坚持巴厘路线图和京都议定书。第二,发达国家做出深度减排的承诺,发展中国家纳入国际减排机制。第三,发达国家拿钱,进行资金与技术支持。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按照“三可”;中国认为,按照巴厘路线图,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要接受“三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与技术支持情况下的减缓行动要接受“三可”,但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不接受“三可”。

五、和谐相处的真实案例分析

以古代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为例。它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最好标志。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源成功之处在于:主要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由此可见,只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辅以人类的能动性,人与自然一定会走上和谐共存的道路。

六、结合目前的实际提出对解决目前旱情的建议。

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七、结语: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七

说起《人与自然》,我可是情有独钟,因为几乎从我记事起我就看起了这个节目(虽然看到spider(蜘蛛)时我吓得尿裤子了,当时我才三岁呀)。里面lion(狮子)呀,tiger(老虎)呀,snake(蛇)呀。都写得跟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感情、家庭,真是好看。

我最喜欢的是《人与自然》里的拍摄技术。由于不能近处拍摄某些动物,就把摄像机装在动物身上,比如象牙上顶个树干,树干就是偷拍摄像机。这些片子都是国外拍的,唉,什么时候我们祖国有这样的技术就好了。

人与自然心得篇十八

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然而长久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让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类,在既得利益的时候也面临着危机。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环境危机的负面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段:人类造成环境的紧迫性问题】

人类工业化的步伐所形成的严重污染问题,温室气体排放含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类环境污染源的增强等一系列问题正面临着我们现代人的挑战。这些问题对于生态系统、社会和个体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得到应对。

【第二段:自然环境面临的危机】

随着自然现象的发生,破坏之后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澳大利亚野火,全球暖化引发的大规模海平面上升、环境生态失衡、灾害事件不断发生等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醒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意识,通过个人与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保护我们的自然。

【第三段:具体的行动计划】

为此,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从自己做起。合理使用资源,选择生态友好的出行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等等。政府在全球的一些国际会议中会决定世界上所有国家应对未来发展问题所应采取的环境治理和社会公共政策。政策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削减排放、改善能源、加强资源保护等方面,同时,需要加强公众对它们原因和影响的了解。

【第四段:普及环保意识】

教育和立法是改变环保意识和习惯的重要方向。学校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有环保意识的人。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环保志愿者活动,进行对环境滋润的修复和改善等等。

【第五段:总结】

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不可分割。人类环境问题需要根据环境的生态学、社会学、法律和科学等领域的种种知识来评估及呼吁“共赢合作”和“保护自己的家园”的理念。保护自然环境有时也需要在某些方面牺牲经济和人类利益,但这一代的人和下一代的人将成为最大受益者,这更需要全球政府和个人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大业中不断进取,为改善人类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0088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